《琉璃厂文物地图》(古玩鉴赏入门必读书)

《琉璃厂文物地图》(古玩鉴赏入门必读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重远 著
图书标签:
  • 古玩
  • 文物
  • 琉璃厂
  • 鉴赏
  • 收藏
  • 北京
  • 文化
  • 艺术
  • 历史
  • 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1114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9574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235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奇人”陈重远浸淫琉璃厂60余年

以国宝文物和老字号为线索

带您一览琉璃厂的秘藏和绝活


内容简介

琉璃厂是北京赫赫有名的一条街,是代表老北京文化的著名地标,曾是晚清至民国文化名人与遗老遗少甚或王公贵戚的休闲之处,也是著名的古玩鉴赏与交易场所,整整一条街更是荟萃了当时几乎所有的古玩行老字号。本书作者成于此长于此,亲眼目睹了琉璃厂近一个世纪的起起落落,更因为个人机缘与志趣的关系,费尽心力成功采访了大量琉璃厂老人,打捞出了琉璃厂的故人及其故事,本书就是这一工作的成果之一。本书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了近百年古玩、珠宝、玉器行老行家们鉴定经营文物的经验和复制、整修文物的一些绝技,真实趣闻、历史掌故和名人轶事荟萃其间,娓娓道来,行文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对于提高读者鉴赏文物的素养大有裨益。

作者简介

陈玉栋,字重远,1928年2月生于北京。10岁入其伯父在琉璃厂所开的古玩铺文古斋居住、读书,开始接触旧京古玩行的人、事、物,并学习文物古玩知识及鉴别技能。后曾就读于辅仁大学。1949年初离家参军南下。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于兵工厂总局三七五厂及兵器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工作,高级政工师。1990年离休。2010年4月病逝。

他自1985年始重入北京古玩界,进行深入调查、采访,自众多老北京古玩行人那里得到大量鲜为人知的珍贵资料,于1990年出版了《古玩史话与鉴赏》一书(最新版改名《京城古玩行》),并有多篇文章发表于海内外的文物报刊杂志上,在古玩界、收藏界有一定影响。


精彩书评

陈重远先生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是继孙殿起《琉璃厂小志》和王冶秋《琉璃厂史话》之后更为系统全面的力作,向广大读者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视角和丰富的文物市场史料,从而填补了中国文物收藏史研究的空白。

——原国家文物局局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 张文彬


如果读者通过看我的书,能够有点收获,那也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那都是老一辈琉璃厂人智慧的结晶。我只不过还算勤奋,用了20多年坚持把它记录下来。能给后人留下点东西,我觉得我这辈子就值了。

——陈重远


目录

目 录



老北京的文物三条街


古玩街琉璃厂 003

古玩经营和商会 012

玉器街廊房二条和青山居 019

玉器行行会、商会和公会 029

荷包巷和绣花街 033

前门大街的挂货铺 041



文物街的老字号


博古斋的业绩和奇闻 051

鉴定、经营文物的一大门系 051

经营《徐天池泼墨写生卷》的奥秘 052

巧买顾炎武手抄范承谟《百苦吟》 055

德宝斋鉴定经营铜鼎和印章 058

王爷写匾,状元书楹 058

经营毛公鼎、盂鼎 059

跟皇上的老师论帖 061

买卖万印楼的秦汉印章 063

李德宣的经营绩 065

论古斋艺苑画廊 067

酸梅汤和画廊 068

展出南唐画家董北苑之巨幅佳作 069

赴粤东得名迹满载而归 071

后继无人,逐渐衰落 072

笔彩斋的门徒和两幅宋元画 075

五代卫贤《盘车图》 076

王蒙《丹山瀛海图》 078

英古斋的经营方法和玉石印章 080

赏奇斋笼罩着神秘色彩 086

巧遇王爷开赏奇 086

经营古董做善人 088

独来独往杨润斋 088

洋古董路易十四时代的金胎珐琅彩盘 089

银胎“宫僚雅集杯”十只有九只是假的 091

茹古斋的人才和名画 094

孙虞臣创办茹古斋 094

为裱画赵佩斋辞柜 095

白五楼刻铜不成卖古董 096

人才出众,“三杰”在其中 096

经营有方售名画 097

大观斋趣闻多 100

三百两安家费起家 100

吉田买古玉小零碎 101

卖军火买古玩 103

古月轩中的撂跤货 104

缂丝花鸟结友谊 106

一块明墨和一万现洋 107

尊古斋富于传奇 110

举子落榜开尊古 111

黄兴甫壮志未酬 112

宝熙的提梁卣和罗振玉研究甲骨文 113

“莽权莽衡”名称之由来 114

拓印刊书前所未有 115

东陵盗宝受牵连 117

尊古改通古之缘由 118

后继有人今已作古 118

韵古斋的兴起 120

谈往事感慨万端 120

想当初创业维艰 122

抓时机当机立断 123

发大财不忘艰辛 126

假王翚教人戒骄 127

仿宋钧受人蒙骗 129

名画失落在中国香港 132

延清堂开创经营官窑瓷器路 135

收购站和古玩铺 135

官窑器琳琅满目 137

经营交替择人选 138

胡为挥霍而关闭 138

倒卖货底得珍宝 139

荣兴祥经营官窑瓷器名闻海内外 142

从袁世凯买铁花引出荣兴祥开张 142

不入古玩商会却货源不断 144

康熙官窑黑地三彩和郎窑红 145

神秘的“古月轩” 146

贾腾云的经营特点 149

师傅和徒弟 150

关了买卖交了会费 152

悦古斋与清廷内阁大库库藏 153

重访“画儿韩” 153

勤苦好学练硬功 154

十年摹仿出奇迹 155

开悦古斋结交金息侯 158

结酒友买古墨用秤约 159

第一次收购大库流散出的文物 161

商人不忘故国 162

再次参与收购库藏 163

功绩在于培育出鉴定古书画的人才 164

崇古斋东家与张作霖、陈独秀 166

用“堂号”开古玩铺 167

教张作霖读书 168

督军不忘故旧 170

陈独秀去沈阳 171

死后余荫 171

崇古斋的尾声 172

天和斋的字号老 174

摆旧货摊起家 175

郭静安崭露头角 176

扩大投资搞联合 178

经营碧玉买卖法华罐 179

鉴古斋的逸闻趣事 182

鉴古斋的东家是谁 182

梅兰芳和冯耿光是鉴古斋的东家吗 183

收藏缂丝第一大家朱启钤和鉴古斋 185

熊希龄观赏《春原阅骏图》 188

买卖真假官窑瓷佛像 189

雅文斋的起家和衰落 191

名门出高徒,集资开古玩铺 192

不忘老主顾开拓新门路 193

积少成多变废为宝 195

鉴定、经营宋代名窑瓷器获利不少 197

缺乏胆略坐失良机 198

主持公正师徒分手 200

“吃里爬外”师兄弟分道扬镳 202

百年珠宝玉器铺聚珍斋 204

杜老二的身世 204

“仙人指路”去东北 205

误卖《春宫》而起家 206

人选得当劫后复兴 208

走山西得知财主根底 209

办理封货得利见宝 212

卖翠宝赚得古代名画 214

屡遭不幸皆遇难呈祥 216

政局演变老店云散 218

清秘阁的传说和八宝印泥秘方 220

清秘阁之来源 220

清秘阁的匾额 221

拴马桩和大客房 222

东家烧造仿官窑器 223

徒弟做古玩商会会长 223

请来伙计气走掌柜的 224

八宝印泥揭秘 225

古董商话说荣宝斋 228

荣宝斋的前身是松竹斋 228

经理为官刊行《缙绅录》 229

仿效清秘阁扩展营业 230

结翰墨缘开艺苑花 231

几经沧桑奋力不息 233

古老艺术店堂获新生 234


精彩书摘

古玩是指可供鉴赏、研究的珍奇的玩赏之物,又多属古代器物,故称之为古玩。 古玩这名词,乾隆年代开始使用,以前叫古董、骨董,乃“古铜”之转音。

古玩行业是一种特殊的行业,它的货品是历史文物,可供考古研究,鉴定、欣赏之用。一般平民百姓不买这路货,因价格昂贵,也不敢问津,同时有着神秘感。

爱好、珍藏古玩者,是有一定文化素养的知识阶层人士和官僚、富豪、巨贾。文人学者搜集古玩,考据历史、文字等演变,研究艺术之发展,为著书立说准备实物资料;官僚人家购买耀眼发光的古玩、珠宝当作摆设,讲究金玉满堂;豪门巨富有的为了显示其富有尊贵而置古玩陈设,有的为了“浓缩”资财而买奇珍异宝收藏。买古玩者是各有所好,需求不同。

经营古玩的古玩铺也分门别类,各有侧重。老古玩铺分为经营金石、陶瓷、字画、杂项四大类,以前经营古琴、古钱、碑帖、缙绅录的也属古玩行,后来成立古玩商会时分开。

有的古玩铺以经营金石为主,有的以经营字画为主,有的以经营瓷器为主,一般都是“一专多能”,兼营其他。以经营金石的古玩铺来说,鉴别、经营的文物有青铜器、古玉、秦砖汉瓦、浮雕造像、古陶、唐三彩等。种类繁多,举不胜举,以年代较远者居多。

青铜器又有年代品名之分。年代上有夏、商、周、秦、汉之分,器物上有兵器、礼器、乐器、日用杂器和生产用具之别。以礼器来说,又有簠、簋、卣、觯、罍、尊、彝、豆、敦、爵、斝、匜、觥、角、盉、献、盘、鼎、俎、卢、壶、觚、舟、觞、、甑、钟,等等之名称。这是些古代祭礼宴享所用器皿,各种器皿有花纹、造型的不同,有、无铭文之区别。整个青铜器分为“生坑”和“熟坑”。

字画、瓷器同样有年代之分、品名之别,各有各的一门专业学问。古代有欣赏价值的器物,古玩行业都要鉴别经营,自然形成各家古玩铺不同经营的分工。

琉璃厂有不少家古玩铺的经营方式,对外营业是“等主候客”,行内交易是在古玩商会的串货场;也有串宅门走大户的,去大饭店做外国人生意的,还有做同行生意的。做这路生意不用开门市,提个包就可以做。

古玩同行人可以相互搂货,即拿来对方的货为之代销。不论这件古玩值多少钱,凡是同行人来搂货,只要双方同意,不用写收条或字据,只管拿走。没听说谁搂了货不认账的,双方恪守信用,形成行业中的一个传统规矩。有了这一行规,才出现“包袱斋”。

古董商如自己没钱而有眼力,遇上财东出钱,可领来开古玩铺,起个字号叫什么什么斋;有人遇不上财东或不想领东去当掌柜的,自己的本钱又不多,便开个“包袱斋”,即拿块蓝色布包袱皮,到各家古玩铺去搂货,把搂来的货卖给国内外的买主或卖给同行人,则可从中赚钱得利。北京最大古董商岳彬就是从“包袱斋”发家的。

古玩买卖之间,也有中介人“跑合拉纤”的。成交后中介人按“成三破二”(即买方出成交额的3%卖方出2%)取佣钱。光绪年间,上海最大古董商金才宝是从“跑合拉纤”发展起来的。

“伙货”,两位古董商或更多的人买卖一件古玩,称之为伙货。买货时,伙货人过目议价合作购买,也有人不看货,说一声“这货我伙啦”,便有他一股。卖货由一家出售,售价早已商定,出售后按股平分利润。有的古董商眼力差,自己单独买货没把握,便采取伙货的办法做生意。这样的古董商一般来说是消息灵通人士,得到哪里有好货的消息,便找同行人一起去看货。有时自己遇到件货看不准,就找人去看,看好了便伙着买;如觉得买价太高,无利可图,可以声明不伙。古玩行有个规矩,传递信息的人,有伙货的权利。传信息的人可以声明这件货我不伙,若没声明,这货就有传信息人的一股。海王村公园大雅斋经理王幼田,抗日战争胜利后曾担任北平古玩业同业公会理事长,这位理事长看古玩的眼力差,就是靠伙货做古董生意的。

“喀啦丸”“打眼”“砸浆”“封货”是古玩交易中的行话。有的话,譬如“喀啦丸”,现在文物业中还流行。文物界人士见一件东西,觉得没欣赏价值,看不起这件东西,就叫它“喀啦丸”。

“打眼”是说没看准被人蒙了。买了“打眼货”不但赔钱,还要“丢人现眼”。一旦打眼受骗,发现后赶紧把货锁起来,不再给人看,怕被同行人当笑料说出去,有碍自己的名声。有位老古董商从太原买来件康熙豇豆红柳叶尊,拿到北京古玩商会串货场来卖,是件“打眼货”。这位老古董商在大庭广众之下丢了人现了眼,一气之下回了家,砸碎了柳叶尊,伤心窝火,郁悒而亡。

“砸浆”即买了打眼货或价钱买高了,伙计买的由掌柜的出面,或通过商会调解委员会出面,要求对方退货或让价叫“砸浆”。

“封货”有两种,一种是封存,另一种实际上是拍卖。不论是收藏家或同行人看好了件古玩,一时讲不妥价,买方要再想一想,或找人来看看。卖方主动提出“我把货封存起来,不给别人看了”,表示有诚意卖给对方。于是将货包起,买主写张封条贴上,下次来时买主亲自启封。

古玩行内交易集中在同业公会(也叫古玩商会)所设的“串货场”。同行人议价,习惯用多年流传下来的“袖内拉手”方式,保密,不用嘴说出价目。遇上好货,大家都看上眼了,都去抢卖货人的袖子,用“袖内拉手”方式讲价,就行不通了,便采取封货方式;也有的好货一出台,便采用封货方式卖。

封货的方式是:卖货人写出底封,即写上要求出售的价目。然后众多的买方各自填写密封签,标明价格,签上姓名,进行投标。最后拆封唱价,出价最高者得标。公会则按成交额的千分之五收纳会费。

还有“撂跤货”“串货”“撬货”等行话术语。“撂跤货”是指尚未确定年份或真赝之古玩。在同行业店铺买卖货叫“串货”,也叫“串行”,有的古玩铺专做串行生意。“撬货”是当别人给了价,卖主正犹豫时,有人得到消息,添两个钱儿把东西撬来了。货的销路好,买的又便宜,叫“俏货”;买到既便宜又好的货,叫“拣漏”,卖货的则是“漏了货”。

经营古玩者,大多数人有眼力,懂鉴定,有历史、地理和文物知识,对其所售物品能讲出来龙去脉,有对答如流的口才和谦虚、文雅的风度,因而受到收藏家和各界顾客的尊重和信任,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古玩生意。

卖古玩向来不明码标价,只凭营业人员口头一说。老古董商回忆他们师傅说:“在老年间(即以前较远的年月),古玩买卖不说买也不说卖,买方说:‘请您把这件东西匀给我。’卖方说:‘我可以把它让给您,您拿去玩吧!’”“匀给我”,“让给您”,流传为古玩买卖行话。那年月做古玩生意不讲价还价,后来就不同了,也同买其他商品一样,买卖双方可以商讨价钱。

一般来说,买古玩的是有钱、有势、有学问的人多,也有自恃高明的人,见到具体文物,则议,有时他说对了,有时则是将赝品当正品来议论。若古董商当面说出真相,他就吃不消,他会说:“我看是真的就是真的,你的眼力不行。”这时古董商再驳他,就会伤了和气,只可“顺坡下驴”,承认自己眼力不够,谢谢他帮助给“掌了眼”。有的古董商借这样的机会,就将假货当真东西卖给他,这叫被迫骗人,还有被逼作假的事。民国初,落有臣字款的字画值了钱,有的官僚、军阀限定时间叫古董商给他淘换带臣字款的字画,古董商搜集不到,便想出办法,找人给旧字画落上假款,写上“臣某某恭绘”,盖上假印章,给他送去,他看不出真假,反而很高兴。

古董商不骗人的很少,不骗人的古董商发不了财。发财的古董商有哪位没卖过假古玩?恐怕没有。

青铜器有的出土时已经破碎,经整修可复原;器物上花纹、铭文可以后刻;没有锈的可做假锈,有的也可仿制。陶瓷、字画、木雕、石刻、古玉……所有的古玩都可以仿制。后挂彩的瓷器比仿制的更难鉴别。光绪二十六年(1900)以后,文物市场上的假古玩日益增多,什么销路快,假的就多。民国十年(1921)前后,宣德炉成了快货,后来琉璃厂古玩铺差不多家家都有几件宣德炉,但大部分都不是真的。因此,经营古玩者,首先要能鉴别真假,没有好眼力很难做古玩生意。古玩经营是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中大显身手,也在真假虚实的环境中锻炼出鉴定文物的人才。




《琉璃厂文物地图》(古玩鉴赏入门必读书)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专注于描绘一处具体的地理区域,亦非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张可供实地导航的“地图”。相反,它是一部致力于构建一个宏大而精微的“精神疆域”的指南——一个关于中国古代艺术品与文物流通、鉴赏脉络的深度剖析。 我们所构建的“琉璃厂”,是历史的缩影,是文化价值与物质载体交汇的象征符号。本书的目标读者,是那些渴望跨越门槛,进入古玩鉴赏领域的初学者,是希望建立扎实理论基础,而非仅仅依赖目测经验的求知者。 第一部分:观念的奠基——“文物”的界定与价值重估 在深入探讨具体器物之前,本书首先花费大量篇幅界定“文物”的本质。我们探讨的并非仅仅是那些被官方机构定级的“珍宝”,而是涵盖了从宫廷御用器到民间雅玩的广阔谱系。 第一章:物之有年:时间维度下的文物生命周期 本章详细阐述了文物的时间性价值。我们剖析了“出土”(考古学意义)与“传世”(文物流传史意义)两种主要的文物获取路径及其对鉴定的影响。引入“断代学”的基本概念,解释了如何通过器物的形制、工艺、材料的细微变化,来锁定其大致的生存年代。这不是简单的年代罗列,而是对历史语境下“审美变迁”的考察。 第二章:流变与定名:名称、流传与神话 古玩圈内充斥着大量约定俗成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往往缺乏严谨的学术支撑。本章致力于“去魅”与“正名”。例如,“官窑”与“民窑”的界限究竟在哪里?“文房四宝”中,笔、墨、纸、砚各自的鉴藏要点有何不同?我们重点梳理了历史上著名的收藏家、重要的鉴赏流派(如宋代米芾的审美倾向与清代孙温的复古风潮),分析他们的观点如何塑造了后世对同一件文物的评价标准。 第三部分:材质的密码学——从矿物到器形 文物鉴赏的基石在于对材质的深刻理解。本书摒弃了浮光掠影的描述,转而深入材料科学与传统工艺的结合点。 第三章:陶与瓷的“土性”探源 我们将陶瓷分为高岭土的“精”与紫砂泥的“俗”,探讨它们在烧制过程中如何体现地域性特征。重点分析了中国陶瓷史上几个关键的“转折点”:青瓷的釉色控制、白瓷的烧制难度、彩瓷的绘画技法(如永乐的苏麻离青与康熙的五彩)。针对入门者,我们详细讲解了如何辨识“火痕”与“胎体”的细微差异,这些是判断新老的重要物理证据。 第四章:金工、玉雕与木作的硬度法则 对于金属器、玉器和木器,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工艺的难度与对时间的抵抗力”。 金工部分:侧重于青铜器铸造中的“失蜡法”与“范铸法”的痕迹辨识,以及鎏金层的老化特征。 玉雕部分:重点解析了“沁色”的形成机理(非简单染色),以及不同朝代玉器的“砣具痕迹”的风格差异,例如商周玉器粗犷的钻孔与明清玉器精细的走刀。 木作部分:探讨了硬木(如黄花梨、紫檀)的“包浆”与新木的“打蜡”的区别,强调纹理的自然生长逻辑,而非人为的模仿。 第三部分:艺术的语境——风格、符号与叙事 文物不仅仅是材料的堆砌,更是特定时代精神的载体。本部分旨在培养读者的“语境感知力”。 第五章:图像的语言:纹饰背后的文化代码 许多初学者被精美的图案所吸引,却忽略了纹饰的“含义”。本书系统性地解读了中国传统纹饰中的“吉祥话语”:龙凤的等级制度、蝙蝠与“福”的关联、缠枝莲的佛教渊源等。我们通过对比不同朝代对同一纹饰(如“卷草纹”)的处理方式,来展示审美的“语态”变化。 第六章:文玩器物的“使用痕迹”与“意在言外” 这一章是鉴赏的升华。一件真正的文物,必然带有“使用磨损”的痕迹。我们教授读者如何区分: 自然使用痕迹:如铜镜长久摩擦形成的细微划痕、印章边角被手摩挲的光滑感。 人为做旧痕迹:如酸蚀、故意制造的“贼光”或粗暴的打磨。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文玩器物(如古籍、书画)的“题跋”和“收藏印鉴”所蕴含的附加价值和信息量。 结语:超越地图,构建视野 本书最终希望帮助读者建立的,不是一张死板的琉璃厂分区图,而是一个活的知识体系。真正的鉴赏,是能够将手中的器物,放入其诞生的历史河流中去审视。我们提供的工具箱,是关于如何提出正确的问题,如何建立交叉验证的思维模式,从而在面对无数真伪莫辨的“古董”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判断力。学习鉴赏,即是学习与历史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那种厚重的质感和泛黄的纸张吸引住了。我一直对古玩收藏抱有浓厚的兴趣,但苦于入门无门,市面上那些动辄几千上万的专业书籍,要么术语太多,要么就是只讲理论,对实际操作没什么帮助。而这本《琉璃厂文物地图》,光看名字就觉得很亲切,像是有人手把手要带你走进这个神秘的圈子。书里的插图和版式设计非常考究,每一页都透着一股子老物件的韵味。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别的文物的介绍方式,不是那种冷冰冰的罗列,而是结合了许多生动的小故事和辨识技巧。比如讲到瓷器,它会详细解析不同窑口的特征,甚至连釉色的细微差别都能描绘得栩栩如生。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像是跟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在聊天。虽然我还没去过琉璃厂,但光是翻阅这本书,我已经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条古老的街道上,能闻到空气中混合着的木头香和旧纸张的味道。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词都非常讲究,散发着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它没有那种急功近利的推销感,而是真正想把知识传递给每一个对传统文化有敬畏之心的人。我最欣赏的是它对“收藏精神”的阐述。作者反复强调,文物是历史的载体,收藏不是为了暴富,而是为了守护和传承。这种价值观的引导,让我的收藏心态更加平和、纯粹。这本书读完后,我并没有把它束之高阁,而是放在手边,经常翻阅其中关于保养和修复的小章节。它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买对东西”,更是如何“爱护这些流传下来的美好”。它更像是一本关于“生活美学”和“文化责任”的启蒙读物,远超出了一个单纯的文物鉴赏指南的范畴。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种“入门必读”的书籍通常抱有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是为了迎合大众而牺牲了深度。然而,《琉璃厂文物地图》着实给了我一个惊喜。它没有故作高深地堆砌晦涩难懂的学术名词,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语言,将复杂的收藏知识层层剥开,让你茅塞顿开。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如何鉴别老家具的榫卯结构,作者不仅配了清晰的图解,还特别强调了不同朝代榫卯工艺的演变规律,这对于想淘到真家伙的人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我之前在一些古玩市场吃过亏,就是因为对细节把握不准。这本书就像是一个随身的“防坑指南”,让我对市场上的常见陷阱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它教会我的不是盲目相信所谓的“专家”,而是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每一件器物背后的历史温度。

评分

最近迷上了收藏印章和文房杂件,市面上的资料大多零散且不系统。当我翻开《琉璃厂文物地图》中关于“案头清供”的那一章时,简直像是发现了宝藏。作者对文房用品的分类和介绍详略得当,特别是对不同材质(如端砚、竹刻、铜器)的处理方式,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它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了具体的纹饰雕刻、款识落款的细微差别中。我试着运用书中学到的知识去对比自己手头的几方旧印章,立刻发现了几处过去忽略的关键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让你知道从哪里开始学,应该关注哪些核心要素。它把原本散落在各个专业领域的知识点,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张清晰的学习路径图,极大地提升了我自我学习的效率和信心。

评分

我是一个比较追求实操体验的人,纯理论书籍对我吸引力有限。这本《琉璃厂文物地图》最让我赞叹的一点是,它在理论讲解之余,非常注重“实地考察”的视角。书里对琉璃厂周边的古玩店的布局、特定店铺的专长(比如哪家店主精于书画,哪家专攻玉器)都有侧面的描述,这让原本抽象的“文物地图”变得立体而鲜活。它不仅仅告诉你“是什么”,更告诉你“在哪里找”以及“如何跟行家打交道”。这种兼具理论深度和地域实操性的内容,是我在其他收藏入门书中从未见过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收藏爱好者,而是有了一个虚拟的向导,可以提前预演如何在真正的古玩市场中游刃有余地探索和交流。

评分

找了好久,这本书不错不错真的不错,好的专业书。

评分

琉璃厂是北京赫赫有名的一条街,是代表老北京文化的著名地标,曾是晚清至民国文化名人与遗老遗少甚或王公贵戚的休闲之处,也是著名的古玩鉴赏与交易场所,整整一条街更是荟萃了当时几乎所有的古玩行老字号。本书作者成于此长于此,亲眼目睹了琉璃厂近一个世纪的起起落落,更因为个人机缘与志趣的关系,费尽心力成功采访了大量琉璃厂老人,打捞出了琉璃厂的故人及其故事,本书就是这一工作的成果之一。本书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了近百年古玩、珠宝、玉器行老行家们鉴定经营文物的经验和复制、整修文物的一些绝技,真实趣闻、历史掌故和名人轶事荟萃其间,娓娓道来,行文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对于提高读者鉴赏文物的素养大有裨益。

评分

琉璃厂是北京赫赫有名的一条街,是代表老北京文化的著名地标,曾是晚清至民国文化名人与遗老遗少甚或王公贵戚的休闲之处,也是著名的古玩鉴赏与交易场所,整整一条街更是荟萃了当时几乎所有的古玩行老字号。本书作者成于此长于此,亲眼目睹了琉璃厂近一个世纪的起起落落,更因为个人机缘与志趣的关系,费尽心力成功采访了大量琉璃厂老人,打捞出了琉璃厂的故人及其故事,本书就是这一工作的成果之一。本书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了近百年古玩、珠宝、玉器行老行家们鉴定经营文物的经验和复制、整修文物的一些绝技,真实趣闻、历史掌故和名人轶事荟萃其间,娓娓道来,行文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对于提高读者鉴赏文物的素养大有裨益。

评分

属于喜欢收藏的人必读书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OK!!非常好的一本书,OK!!非常好的一本书,OK!!非常好的一本书,OK!!

评分

一些小故事的集合,看看也不错

评分

在京东买了几百本书,不想说太多了,就是信赖京东!

评分

琉璃厂旧事,好玩,值得看!

评分

给快递点个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