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2
《隐忧与曲谏》配合2015年《清明上河图》在北京故宫的展出。
海报:
《隐忧与曲谏》力求以新的观察角度和研究方法,解开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内深藏着的层层历史密码。根据宋金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文献材料,解读金代张著在《清明上河图》后题写的跋文,考证画家的基本生平和儒家思想的文化特质。根据历史文献和相关文物考证,认为画作的创作时间为北宋徽宗朝崇宁年间中后期,该卷的出现应与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本书用模拟航拍制图的方式,"俯瞰"画中的城市结构,发现丝毫对应不了当时的开封地图,确定此图所绘系开封实情而非实景实地,其创作原理是艺术性地概括提炼了开封城内外具有代表性的事物。画家出乎寻常地表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蕴含着深藏内心的隐忧,凸现了北宋后期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通过比较张择端在清明节期间目下所见与笔下所取之差异,可见画家以曲谏的方式劝诫徽宗关注社会危机。
《隐忧与曲谏》客观分析了张择端作画的政治文化背景、艺术特性、技法构成和得失及其艺术影响等,比较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与明代仇英(款)、清院本的同名长卷,发现后两者表现的思想主题才是"政治清明",揭露时政之弊的曲谏恰恰是张择端之作的精神力量和魅力所在,*后引发了本书对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思考。
陈彦余辉,1959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淳安。1983年在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获学士学位,198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就读于薄松年教授门下,1990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赴故宫博物院从事书画陈列与研究工作。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研究馆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著作有《张萱·周昉》《蓝瑛》《形神兼备·中国人物画》《画史解疑》《画里江山犹胜——百年艺术家族之赵宋家族》《画马两千年》《故宫藏画的故事》《秀骨清像——魏晋南北朝人物画》(故宫出版社,2015)。2009年获首届“中国美术·理论奖”。
引 言 009
一 从金代张著跋文考起 001
( 一)密州文化与张择端 002
(二)张择端生平考略 009
(三)《清明上河图》卷图名的由来 013
二 《清》卷绘制时代考 021
( 一)来自张著跋文的信息 022
(二)图中的女性衣冠服式 024
(三)图中的草书苫布 029
(四)北宋物价的时间特性 032
(五)私家漕粮入汴 035
三 《清》卷的文化艺术背景 039
( 一)张择端生活的城市环境 039
(二)北宋哲学、美学思想的引领 042
(三)长篇叙事化和世俗化的北宋文学艺术 045
(四)从尽精微到致广大的北宋绘画 048
四 《清》卷的风格元素和画法 073
(一)《清》卷的界画之源 073
(二)《清》卷的人物、鞍马画之源 078
(三)《清》卷的寒林、坡石之源 079
(四)张择端的同道画家 085
(五)《清》卷的艺术超越之处及瑕疵 088
(六)《清》卷的绘画工具和材料 095
五 重观《清》卷之精要 099
(一)宏观俯瞰新发现 099
(二)微观细查解密码 104
六 《清》卷所绘地域考辨 123
(一)汴河小考 129
(二)拱桥小考 131
(三)城门小考 134
(四)街肆杂考 137
七 探考《清》卷反映社会危机的主题性细节 141
(一)疯狂的惊马 141
(二)虚设的望火楼 142
(三)惊悚的船桥险情 145
(四)严峻的商贾囤粮问题 148
(五)慵懒的递铺官兵 152
(六)严酷的党争事件 154
(七)撤防的城门 154
(八)沉重的商税 156
( 九)泛滥的酒患 159
(十)严重侵街的商铺和拥挤的交通 162
(十一)鲜明的贫富差异 163
(十二)耐人寻味的结尾 167
八 《清》卷的创作意图和政治环境 171
( 一)张择端选择生活素材的特性 171
(二)张择端作画的政治环境 176
(三)《清》卷的缘起和徽宗的态度 189
(四)《清》卷“神品”之由来 193
九 《清》卷的早期收藏及跋文考 195
(一)《清》卷的早期收藏经历 195
(二)《清》卷完整考 197
(三)三朝跋文内容考释 206
(四)遗失的邵宝跋文道出《清》卷天机 215
十 三幅《清明上河图》卷之比较及《清》卷
的艺术影响 219
( 一)明本、清院本的画家身份与画面结构 236
(二)创作主题和观念的不同 241
(三)城防武备之异同 249
(四)风俗民情各不相同 255
(五)绘画风格亦不同 262
(六)《清》卷的艺术影响 268
结 语 279
引 言
一件与特定历史背景相关的绘画作品,在若干年后,由于历史背景的变化,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极有可能会被后人“ 降解”,其解读必定会有不同程度的丢失,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但到底会丢失多少?绘画内涵被“ 降解”是否有规律可循?答案足以使我们为之吃惊和深思。
笔者曾随机在爱好艺术史的人群中做过一次关于“降解度”的测试。以“ 文革”初期的大幅油画《毛主席去安源》( 刘春华执笔,作于1967 年秋)为例,70 后的欣赏者认为这是“ 文革”时期个人崇拜的产物,80 后、90 后似乎对其内涵已不甚了了或不感兴趣,他们所了解的大多是关于这幅油画拍卖前后的风风雨雨,特别是该油画的价格及其衍生的印刷品、纺织品、工艺品、邮品和纪念章的价格,这在互联网上体现得十分充分。
大凡经历过那个是非颠倒时代的人们都知道,《毛主席去安源》是要歌颂毛泽东在1921 年领导安源路矿工人进行大罢工的历史,其作用是否定刘少奇曾经参与领导过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的革命历史。1960 年,侯一民以刘少奇在安源组织路矿工人大罢工为素材创作了油画《刘少奇与安源矿工》,到了“ 文革”之初,取而代之的就是油画《毛主席去安源》。随着刘少奇被诬陷为“ 叛徒、内奸、工贼”而遭到更残酷的批判,这幅油画所深藏的政治内涵已不仅仅是表现“ 个人崇拜”了!可以说,再过几十年,当我们这些“ 文革”历史的见证人均不存在的时候,我们的后几代人对该图的研究就要进入浩繁的考证程序了。因为画面本身没有丝毫关于刘少奇命运的信息。
该幅油画的创作时间距今才四十多年,后代们对它的理解已经从表面化到片面化,再到商业化,令人感怀颇多。我们现在遇到一帧大约在900 年前绘制的风俗画——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卷( 绢本水墨淡设色,纵24.8、横528 厘米,故宫博物院藏,以下简称“《清》卷”),我们对这件历史名作的解读有多少是真实的?还有多少是遗漏的?至今国内外还有一些专家、学者认为:画就是画,不要太纠缠历史。众所周知,《清》卷是表现古代社会生活的风俗画,既然如此,那就不能离开当时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去解读它。
《清》卷和《毛主席去安源》,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时代的两幅画,但是找回我们认知中所丢失的内涵,都离不开探寻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在这一点上都是一致的。大凡这一类因社会历史孕育出来的艺术产物,无论古今,一一如此。
将艺术作品与当时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和研究,是当今通常的解读绘画的手法,问题在于不能只联系抽象的大背景,就如同不能笼统地说十年“ 文革”的历史是产生《毛主席去安源》的创作背景一样,应具体到刘少奇遭厄运之初的1966年夏至1967 年秋,那才是创作该油画特殊的历史背景。同样,对《清》卷来说,首先应考证出绘制该图的时间系北宋哪一个具体时段,这个时段具体而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才是催生《清》卷真正的历史原因。
笔者以为,有一些图像是没有历史密码的,古人和今人都能读懂;但有一些图像是有历史密码的,只有当时的人们才能够读懂。远隔千百年的我们切忌用今天的生活经验去解读古人留给我们的历史图像,无论是全图的构思立意,还是图中的细节描绘,只有还原到当时具体的政治、经济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文化语境中,才能显现出它的历史密码,方可探知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如物质文明状态和政治文明程度,告诉我们所不知道的一切,或纠正我们对历史的误判。
六十余年来,国内外刊发了四百余篇介绍和研究《清》卷的论文和专著,取得了丰厚的学术成果。近年,海内外许多学者再度关注《清》卷,可见今人对它的认知还远远没有结束。对某一艺术史课题的研究,往往经过几十年后,螺旋式地回到它的原点之上,重新审视最初的认知结果,不断接近真理。笔者以为,应重新审视《清》卷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如张择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该卷究竟绘于何时?当时的政治、历史、文化与艺术背景和条件是如何催生出它的?画中所绘地域究竟是哪里?其具体细节如何?其主题和思想内涵是什么?其创作动机如何?为谁而画?结局怎样?又为何被金朝文人题跋?金、元、明三朝文人的跋文如何看待?等等。
拙著将试图逐一解开上述疑问的历史密码。
隐忧与曲谏——《清明上河图》解码录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隐忧与曲谏——《清明上河图》解码录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好。。。。。。。。。。。
评分不错,不错~~~~看看
评分包装好,运输及时,物流给力。
评分包装好,运输及时,物流给力。
评分活动给力,便宜
评分应该是目前目前研究清明上河图最权威的书了,可以京东运输只用大信封,很多凹痕和折痕,不完美!
评分良心书,不过关于清明上河图的细节描述,感觉学的不是很过瘾
评分一直很喜欢清明上河图,这种学术解码的书,值得一读!
评分良心书,不过关于清明上河图的细节描述,感觉学的不是很过瘾
隐忧与曲谏——《清明上河图》解码录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