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已故的中美貿易史研究學者雅剋·當斯教授以畢生精力進行的開創性研究的成果,兩位譯者長期從事廣州口岸史研究,中譯本不但譯筆甚佳,且糾正瞭英文版中的疏失,是一部中美貿易史和中美關係史領域的佳作。
19世紀40年代通商口岸開放以前,廣州是對歐美商人開放的中國港口。本書詳述1784年美國獨立戰爭之後至1844年中美《望廈條約》簽訂這六十年間居住在廣州的美國商人和傳教士的生活。在華時,這些美國人與中國社會隔離居住,過著獨身、奢逸的生活。當斯教授通過詳細的研究,清晰地闡明瞭廣州的整體商業環境和美國人的地位。他們許多人攜巨資迴國,在蓬勃發展的美國亦是聲名顯赫。本書對重要的美國商人、商號及其在廣州和美國的活動著墨甚多,涉及到約200位1844年前曾僑居廣州的美國人的事跡。本書尤其重視鴉片走私和中美之間的早期外交關係,是中美貿易史領域的佳作。
雅剋·當斯(Jacques M. Downs),美國新英格蘭大學(緬因州比迪福德)曆史學教授。
周湘,中山大學曆史係副教授;江瀅河,中山大學曆史係教授。
第一篇 黃金圈住地
1 老廣州及其貿易
抵達和離開
商館
商館的生活
人物
其他在廣州的外國人
娛樂消遣和社交生活
宴會、節日和一般的享樂
缺乏和諧的群體
信仰和慈善
陰暗麵
水上生活
2 舊體製下的美國貿易
茶葉和絲綢
舊廣州體製
外快
工作機製
閤作行動:成功和失敗
3 鴉片改變瞭廣州體製
銀元和新奇貨物時期,1783—1812
鴉片和國際信貸取代銀錢交易
鴉片貿易的增長,1802—1839
美國人和土耳其鴉片貿易
美國人和印度鴉片貿易
鴉片打開瞭第二個海港
林則徐和鴉片戰爭
第二篇 美國僑民和他們的商號
4 主要商號
早期僑民
帕金斯洋行
旗昌洋行
5 其他商號
旗昌洋行的旁支
羅素,斯特基斯洋行(Russell, Sturgis & Co.)
瓊記洋行(Augustine Heard and Co.)
同孚洋行(Olyphant & Co.)
嘩地瑪洋行(Wetmore & Co.)
商行的風格
6 對華貿易商人
社會齣身
傢庭與社會階級
教育與經驗
籍貫和宗教信念
“衣食無憂”的用處:廣州僑民的後期生活
二次創業者
退休的人
美好人生
第三篇 《望廈條約》
7 官方政策的發明
對華政策的非官方來源
美國人對鴉片戰爭的迴應
勞倫斯·剋尼準將(Commodore Lawrence Kearny)的策略
中國政府擴大瞭最惠國待遇的範圍
籌備齣使
美方中的反對意見
政府行為
使團的構成
信息與指示
鴉片貿易的需求
維伯斯特請求幫助
給顧盛的指示
領事與準將服從於使節
8 齣使中國
顧盛先生為齣使做準備
對齣航的考慮
在澳門的準備工作
與程矞采的鬥爭
徐阿滿事件
欽差大臣來瞭
美國人的計劃
北京之旅
交流的問題
誰贏瞭?
9 迴顧
運用與反應
對條約的考驗
“新的規定”
僑民的迴應
商人
傳教士
參與者的迴顧
從曆史的角度看《望廈條約》
結語:舊廣州的遺産
廣州文化的留存
廣州文化北漸
圈住地風氣的轉變
鴉片貿易復興
瓊記洋行
旗昌洋行
新的鴉片貿易的特徵
北部海岸
鴉片貿易的道德暗示
傳教士的態度
圈住地的遺風
省略簡稱錶
附錄一 威妥瑪—翟理斯(Wade-Giles)拼音法——漢語拼音對照錶
附錄二 統計數據與美國對華貿易
錶一 中美貿易量
錶二 中美茶葉貿易
錶三 美國的土耳其鴉片貿易
錶四 美國從廣州齣口的貨物的最終目的地,1818—1832
附錄三 白銀貿易的注釋
錶一 廣州的銀錢貿易
錶二 美國船隻進口的銀錢和匯票
附錄四 1803—1844年廣州美國公司閤夥人名錄
附錄五 商業傢族聯盟
附錄六 1879年羅伯特·本涅特·福士與華倫·德蘭諾的通信
附錄七 關於材料的說明
參考文獻
這是一部值得關注的著作。這不是一部耗盡(作者)畢生精力的著作,雅剋?當斯(Jacques Downs)仍然健在(作者已於2006年去世——中譯者注),我們會再次見到他(的研究)。但這本書最大可能地錶現齣一種巨大而持久的、永不衰竭的奉獻——那是熱愛和興趣——一種對在華美國人群體的熱愛和興趣,這個群體齣現在18世紀80年代,到1840-1842年的鴉片戰爭結束時,與其他外國人一樣,美國人已經能夠離開澳門和廣州,前往沿海各地以及中國內地其他地方。當斯對這個群體進行瞭前所未有的研究。由於還沒有人對在華英國人群體做過類似的研究——他們的人數比美國人群體略多;也由於其他外國人群體的人數屈指可數;還由於德爾米尼(Louis Dermigny)的三大捲研究盡管範圍非常廣泛,但其研究下限止於1833年,因此本書不僅引人矚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獨一無二的。
當斯事無巨細地關注每一件事情。他告訴我們在此書寫作過程中,他說到做到,撰寫瞭200位1844年前曾經在廣州待過的美國商人的短篇傳記。當你走進他與妻子愛娃(Evi)在肯尼本港(Kennebunkport)那所漂亮的老房子(她稱之為南街旅社——因為這間房子不僅僅為他們遮風擋雨,而且歡迎少量的、品味精緻的客人),請注意,穿過樓下的各個房間時,你會發現牆壁上掛滿漂亮的中國外銷物品。你不妨往上走兩層樓,在雅剋的書房,隨便打開眾多文件抽屜中的一個,那裏麵存放著他積纍的卡片,你就會明白200個短篇傳記其實隻是滄海一粟,當斯“接觸”過每一位被他存檔的曾在澳門南灣海灘漫步過的美國人——正如他的房子一樣,就沉浸於彼時彼地。僅就當中的一種資料而言:假如他沒有詳盡地爬梳並且盡可能地進行編目,從布倫斯維奇(Brunswick)到薩瓦納(Savannah)的商人檔案就不會成為主要的收藏,其他次要的收藏就更不用說瞭。
但當斯不僅僅是一位古物收集者,這本書也不隻是一本由汗牛充棟的史料支撐的編年史,它是一部蘊含豐富資訊的史書(正如他很遺憾地告訴我們,他刪減瞭很多內容),同時,也是一篇有關中美兩國人民關係的論文。這種關係肇始於1784到1844年間,而且曾經深受著這個開端的特性的影響。當斯告訴我們:“長期以來一直非常明確的是,美國並沒有通盤考慮其對華政策,而是幾乎全部得之於在廣州居住的美國僑民。”那些美國人是怎樣想的,是怎樣做的,是什麼把他們帶到中國沿海,他們又是帶著什麼樣的心思迴到美國——這些問題不隻是簡單地占據著當斯的頭腦,而是睏擾著他。這些問題使他焦慮不安,因而也會睏擾讀者,使他們焦慮不安。必須明確的是,這本書有明確的道德尺度。因此,閱讀此書體會的不僅是趣味,而且也會時常明顯地讓人感到不安。
我並不是說我樂見於此。難道我必須被我閱讀的曆史著作弄得不安嗎?當斯的方法毫無疑問地加強和擴大瞭此書漸增的影響,而我更傾嚮於少一些指責性的論調。比如,為什麼鴉片貿易不能像我們通常對待遠方的奇特行為——諸如非洲人的獵頭或者愛斯基摩人捕殺海豹——那樣,用簡單的而且不加批判的情緒去加以對待呢?但當斯不會這樣做。書名本身就清楚地錶達瞭要旨,這個要旨的基調是深沉的。
彼得·沃德·費伊(Peter Ward Fay)
加州理工學院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本書對於文化適應與文化衝突的探討,展現瞭一種更加細膩和辯證的視角。早期美國商人在廣州的活動,絕非簡單的“傾銷與購買”,而是充滿瞭對中國社會規範、等級製度乃至迷信的謹慎學習和規避。書中探討瞭美國人如何處理與地方官員和行商的關係,這種關係既依賴於金錢的魔力,也受製於中國傳統禮法的無形約束。這種“邊界行走”的狀態,塑造瞭早期中美關係中一種獨特的非正式外交模式。我們看到,商業的成功往往取決於對“麵子”和“關係”的理解,這與美國文化中強調的直接和契約精神形成瞭有趣的張力。這種對跨文化交際睏境的深刻剖析,使得本書超越瞭傳統的貿易史範疇,深入到文化人類學的層麵,展現瞭商業活動背後復雜的社會心理學基礎。
評分讀罷此書,我被其敘事中蘊含的時代張力深深吸引。它不僅僅梳理瞭美國早期對華貿易的脈絡,更巧妙地將其置於更廣闊的國際政治經濟背景之下考察。作者對美國國內,尤其是新英格蘭地區,對中國茶葉、絲綢和瓷器的狂熱需求如何驅動著這些遠洋冒險傢的行為,描繪得淋灕盡緻。那些遠涉重洋的船長和商人,他們帶去的不僅僅是貨物,更是美國新興民族的商業抱負和對世界秩序的初步想象。書中對於如何從商業利益的考量,逐漸演變成影響美國對華政策製定的過程,分析得尤其精闢。那種從經濟個體利益訴求,逐步上升到國傢層麵戰略思考的路徑,清晰地揭示瞭商業力量在塑造早期美國外交政策中的隱秘作用。這種從底層商業實踐嚮上層外交決策的爬升邏輯,為我們理解曆史的復雜性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切入點。
評分此書如同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剖開瞭1784年至1844年間,美國對華政策形成過程中的關鍵肌理。它摒棄瞭那種將美國對華政策視為綫性、單一同質演變的曆史觀,轉而展示瞭在利益集團、商業精英、政府官員以及信息傳遞延遲等多重因素的製約下,政策是如何在反復的試錯與妥協中艱難成形的。書中對早期美國外交官和商人之間角色模糊性的探討,尤其發人深省——究竟是商業需求驅動瞭外交政策,還是既有的國傢抱負賦予瞭商人特權?作者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通過對史實的梳理,引導讀者去思考這種互文性和相互塑造的關係。閱讀它,就像是親身參與瞭一場關於“我們如何看待他者”的漫長辯論,而這場辯論的戰場,恰恰就在那個遙遠的、充滿香料和絲綢氣息的珠江口岸。
評分這本關於廣州美國商人群體的著作,猶如一幅徐徐展開的十七世紀末至十九世紀中葉的貿易畫捲,深刻地揭示瞭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一群異鄉人如何在異國的土地上建立起商業帝國,並與東道主社會進行著復雜而微妙的互動。作者以紮實的史料為基礎,細緻描摹瞭早期美國商人如何適應中國獨特的商業環境,從最初的試探到後來的根深蒂固,他們的商業策略、人際關係以及對本土文化的理解與適應,都展現齣極高的研究價值。特彆是對“一口通商”體製下,美商如何周鏇於清政府、行商以及其他西方勢力之間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這不是一部簡單的商業史,它更像是一部社會史和外交史的交叉研究,展現瞭全球化早期階段,不同文明在經濟利益驅動下的碰撞與融閤。透過這些美國商人的視角,我們得以窺見一個更加立體、多維的清代廣州,而非僅僅是教科書上那種刻闆的印象。這種微觀視角下的宏大敘事,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發現的樂趣,讓人不禁思考,在信息不對稱的背景下,早期跨國商業精英是如何進行決策和建立信任的。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功底和史料駕馭能力,非同一般。閱讀過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如同一個經驗豐富的船長,帶領讀者穿越迷霧重重的南中國海,抵達那個充滿異域情調的商業前哨站——廣州。他對細節的把握達到瞭令人贊嘆的程度,無論是對船隻的規格、貨物的精確計量,還是對特定年份中英美貿易協定變動的微妙影響,都處理得遊刃有餘。最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嚴肅的學術論述中,依然保持著一種引人入勝的敘事節奏,使得那些看似枯燥的貿易數據和外交文書,重新煥發齣曆史的生命力。它沒有陷入過度宏大敘事的窠臼,而是始終緊扣“廣州的美國人”這一核心群體,通過他們的眼睛觀察世界的變化。這種以小見大的敘事策略,使得本書的閱讀體驗極為豐富,既滿足瞭專業研究者對精確性的要求,也兼顧瞭普通曆史愛好者對故事性的追求。
評分寫的很好,資料運用的比較多,
評分黃金圈住地:廣州的美國人商人群體及美國對華政策的形成,1784-1844
評分京東正版,貨真價實,值得推薦!
評分本書詳述1784年美國獨立戰爭之後至1844年中美《望廈條約》簽訂這六十年間居住在廣州的美國商人和傳教士的生活。在華時,這些美國人與中國社會隔離居住,過著獨身、奢逸的生活。當斯教授通過詳細的研究,清晰地闡明瞭廣州的整體商業環境和美國人的地位。他們許多人攜巨資迴國,在蓬勃發展的美國亦是聲名顯赫。本書對重要的美國商人、商號及其在廣州和美國的活動著墨甚多
評分好書,京東購物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
評分好書~搞活動買的~很實惠~
評分本書詳述1784年美國獨立戰爭之後至1844年中美《望廈條約》簽訂這六十年間居住在廣州的美國商人和傳教士的生活。在華時,這些美國人與中國社會隔離居住,過著獨身、奢逸的生活。當斯教授通過詳細的研究,清晰地闡明瞭廣州的整體商業環境和美國人的地位。他們許多人攜巨資迴國,在蓬勃發展的美國亦是聲名顯赫。本書對重要的美國商人、商號及其在廣州和美國的活動著墨甚多
評分京東的速度還是沒得說,其實96還是有些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