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已故的中美贸易史研究学者雅克·当斯教授以毕生精力进行的开创性研究的成果,两位译者长期从事广州口岸史研究,中译本不但译笔甚佳,且纠正了英文版中的疏失,是一部中美贸易史和中美关系史领域的佳作。
19世纪40年代通商口岸开放以前,广州是对欧美商人开放的中国港口。本书详述1784年美国独立战争之后至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签订这六十年间居住在广州的美国商人和传教士的生活。在华时,这些美国人与中国社会隔离居住,过着独身、奢逸的生活。当斯教授通过详细的研究,清晰地阐明了广州的整体商业环境和美国人的地位。他们许多人携巨资回国,在蓬勃发展的美国亦是声名显赫。本书对重要的美国商人、商号及其在广州和美国的活动着墨甚多,涉及到约200位1844年前曾侨居广州的美国人的事迹。本书尤其重视鸦片走私和中美之间的早期外交关系,是中美贸易史领域的佳作。
雅克·当斯(Jacques M. Downs),美国新英格兰大学(缅因州比迪福德)历史学教授。
周湘,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江滢河,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
第一篇 黄金圈住地
1 老广州及其贸易
抵达和离开
商馆
商馆的生活
人物
其他在广州的外国人
娱乐消遣和社交生活
宴会、节日和一般的享乐
缺乏和谐的群体
信仰和慈善
阴暗面
水上生活
2 旧体制下的美国贸易
茶叶和丝绸
旧广州体制
外快
工作机制
合作行动:成功和失败
3 鸦片改变了广州体制
银元和新奇货物时期,1783—1812
鸦片和国际信贷取代银钱交易
鸦片贸易的增长,1802—1839
美国人和土耳其鸦片贸易
美国人和印度鸦片贸易
鸦片打开了第二个海港
林则徐和鸦片战争
第二篇 美国侨民和他们的商号
4 主要商号
早期侨民
帕金斯洋行
旗昌洋行
5 其他商号
旗昌洋行的旁支
罗素,斯特基斯洋行(Russell, Sturgis & Co.)
琼记洋行(Augustine Heard and Co.)
同孚洋行(Olyphant & Co.)
哗地玛洋行(Wetmore & Co.)
商行的风格
6 对华贸易商人
社会出身
家庭与社会阶级
教育与经验
籍贯和宗教信念
“衣食无忧”的用处:广州侨民的后期生活
二次创业者
退休的人
美好人生
第三篇 《望厦条约》
7 官方政策的发明
对华政策的非官方来源
美国人对鸦片战争的回应
劳伦斯·克尼准将(Commodore Lawrence Kearny)的策略
中国政府扩大了最惠国待遇的范围
筹备出使
美方中的反对意见
政府行为
使团的构成
信息与指示
鸦片贸易的需求
维伯斯特请求帮助
给顾盛的指示
领事与准将服从于使节
8 出使中国
顾盛先生为出使做准备
对出航的考虑
在澳门的准备工作
与程矞采的斗争
徐阿满事件
钦差大臣来了
美国人的计划
北京之旅
交流的问题
谁赢了?
9 回顾
运用与反应
对条约的考验
“新的规定”
侨民的回应
商人
传教士
参与者的回顾
从历史的角度看《望厦条约》
结语:旧广州的遗产
广州文化的留存
广州文化北渐
圈住地风气的转变
鸦片贸易复兴
琼记洋行
旗昌洋行
新的鸦片贸易的特征
北部海岸
鸦片贸易的道德暗示
传教士的态度
圈住地的遗风
省略简称表
附录一 威妥玛—翟理斯(Wade-Giles)拼音法——汉语拼音对照表
附录二 统计数据与美国对华贸易
表一 中美贸易量
表二 中美茶叶贸易
表三 美国的土耳其鸦片贸易
表四 美国从广州出口的货物的最终目的地,1818—1832
附录三 白银贸易的注释
表一 广州的银钱贸易
表二 美国船只进口的银钱和汇票
附录四 1803—1844年广州美国公司合伙人名录
附录五 商业家族联盟
附录六 1879年罗伯特·本涅特·福士与华伦·德兰诺的通信
附录七 关于材料的说明
参考文献
这是一部值得关注的著作。这不是一部耗尽(作者)毕生精力的著作,雅克?当斯(Jacques Downs)仍然健在(作者已于2006年去世——中译者注),我们会再次见到他(的研究)。但这本书最大可能地表现出一种巨大而持久的、永不衰竭的奉献——那是热爱和兴趣——一种对在华美国人群体的热爱和兴趣,这个群体出现在18世纪80年代,到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结束时,与其他外国人一样,美国人已经能够离开澳门和广州,前往沿海各地以及中国内地其他地方。当斯对这个群体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研究。由于还没有人对在华英国人群体做过类似的研究——他们的人数比美国人群体略多;也由于其他外国人群体的人数屈指可数;还由于德尔米尼(Louis Dermigny)的三大卷研究尽管范围非常广泛,但其研究下限止于1833年,因此本书不仅引人瞩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独一无二的。
当斯事无巨细地关注每一件事情。他告诉我们在此书写作过程中,他说到做到,撰写了200位1844年前曾经在广州待过的美国商人的短篇传记。当你走进他与妻子爱娃(Evi)在肯尼本港(Kennebunkport)那所漂亮的老房子(她称之为南街旅社——因为这间房子不仅仅为他们遮风挡雨,而且欢迎少量的、品味精致的客人),请注意,穿过楼下的各个房间时,你会发现墙壁上挂满漂亮的中国外销物品。你不妨往上走两层楼,在雅克的书房,随便打开众多文件抽屉中的一个,那里面存放着他积累的卡片,你就会明白200个短篇传记其实只是沧海一粟,当斯“接触”过每一位被他存档的曾在澳门南湾海滩漫步过的美国人——正如他的房子一样,就沉浸于彼时彼地。仅就当中的一种资料而言:假如他没有详尽地爬梳并且尽可能地进行编目,从布伦斯维奇(Brunswick)到萨瓦纳(Savannah)的商人档案就不会成为主要的收藏,其他次要的收藏就更不用说了。
但当斯不仅仅是一位古物收集者,这本书也不只是一本由汗牛充栋的史料支撑的编年史,它是一部蕴含丰富资讯的史书(正如他很遗憾地告诉我们,他删减了很多内容),同时,也是一篇有关中美两国人民关系的论文。这种关系肇始于1784到1844年间,而且曾经深受着这个开端的特性的影响。当斯告诉我们:“长期以来一直非常明确的是,美国并没有通盘考虑其对华政策,而是几乎全部得之于在广州居住的美国侨民。”那些美国人是怎样想的,是怎样做的,是什么把他们带到中国沿海,他们又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思回到美国——这些问题不只是简单地占据着当斯的头脑,而是困扰着他。这些问题使他焦虑不安,因而也会困扰读者,使他们焦虑不安。必须明确的是,这本书有明确的道德尺度。因此,阅读此书体会的不仅是趣味,而且也会时常明显地让人感到不安。
我并不是说我乐见于此。难道我必须被我阅读的历史著作弄得不安吗?当斯的方法毫无疑问地加强和扩大了此书渐增的影响,而我更倾向于少一些指责性的论调。比如,为什么鸦片贸易不能像我们通常对待远方的奇特行为——诸如非洲人的猎头或者爱斯基摩人捕杀海豹——那样,用简单的而且不加批判的情绪去加以对待呢?但当斯不会这样做。书名本身就清楚地表达了要旨,这个要旨的基调是深沉的。
彼得·沃德·费伊(Peter Ward Fay)
加州理工学院
此书如同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剖开了1784年至1844年间,美国对华政策形成过程中的关键肌理。它摒弃了那种将美国对华政策视为线性、单一同质演变的历史观,转而展示了在利益集团、商业精英、政府官员以及信息传递延迟等多重因素的制约下,政策是如何在反复的试错与妥协中艰难成形的。书中对早期美国外交官和商人之间角色模糊性的探讨,尤其发人深省——究竟是商业需求驱动了外交政策,还是既有的国家抱负赋予了商人特权?作者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对史实的梳理,引导读者去思考这种互文性和相互塑造的关系。阅读它,就像是亲身参与了一场关于“我们如何看待他者”的漫长辩论,而这场辩论的战场,恰恰就在那个遥远的、充满香料和丝绸气息的珠江口岸。
评分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本书对于文化适应与文化冲突的探讨,展现了一种更加细腻和辩证的视角。早期美国商人在广州的活动,绝非简单的“倾销与购买”,而是充满了对中国社会规范、等级制度乃至迷信的谨慎学习和规避。书中探讨了美国人如何处理与地方官员和行商的关系,这种关系既依赖于金钱的魔力,也受制于中国传统礼法的无形约束。这种“边界行走”的状态,塑造了早期中美关系中一种独特的非正式外交模式。我们看到,商业的成功往往取决于对“面子”和“关系”的理解,这与美国文化中强调的直接和契约精神形成了有趣的张力。这种对跨文化交际困境的深刻剖析,使得本书超越了传统的贸易史范畴,深入到文化人类学的层面,展现了商业活动背后复杂的社会心理学基础。
评分读罢此书,我被其叙事中蕴含的时代张力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梳理了美国早期对华贸易的脉络,更巧妙地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之下考察。作者对美国国内,尤其是新英格兰地区,对中国茶叶、丝绸和瓷器的狂热需求如何驱动着这些远洋冒险家的行为,描绘得淋漓尽致。那些远涉重洋的船长和商人,他们带去的不仅仅是货物,更是美国新兴民族的商业抱负和对世界秩序的初步想象。书中对于如何从商业利益的考量,逐渐演变成影响美国对华政策制定的过程,分析得尤其精辟。那种从经济个体利益诉求,逐步上升到国家层面战略思考的路径,清晰地揭示了商业力量在塑造早期美国外交政策中的隐秘作用。这种从底层商业实践向上层外交决策的爬升逻辑,为我们理解历史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
评分这本关于广州美国商人群体的著作,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十七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叶的贸易画卷,深刻地揭示了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一群异乡人如何在异国的土地上建立起商业帝国,并与东道主社会进行着复杂而微妙的互动。作者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细致描摹了早期美国商人如何适应中国独特的商业环境,从最初的试探到后来的根深蒂固,他们的商业策略、人际关系以及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与适应,都展现出极高的研究价值。特别是对“一口通商”体制下,美商如何周旋于清政府、行商以及其他西方势力之间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商业史,它更像是一部社会史和外交史的交叉研究,展现了全球化早期阶段,不同文明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碰撞与融合。透过这些美国商人的视角,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更加立体、多维的清代广州,而非仅仅是教科书上那种刻板的印象。这种微观视角下的宏大叙事,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让人不禁思考,在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早期跨国商业精英是如何进行决策和建立信任的。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和史料驾驭能力,非同一般。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船长,带领读者穿越迷雾重重的南中国海,抵达那个充满异域情调的商业前哨站——广州。他对细节的把握达到了令人赞叹的程度,无论是对船只的规格、货物的精确计量,还是对特定年份中英美贸易协定变动的微妙影响,都处理得游刃有余。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严肃的学术论述中,依然保持着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节奏,使得那些看似枯燥的贸易数据和外交文书,重新焕发出历史的生命力。它没有陷入过度宏大叙事的窠臼,而是始终紧扣“广州的美国人”这一核心群体,通过他们的眼睛观察世界的变化。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使得本书的阅读体验极为丰富,既满足了专业研究者对精确性的要求,也兼顾了普通历史爱好者对故事性的追求。
评分通过详细的研究,清晰地阐明了广州的整体商业环境和美国人的地位。他们许多人携巨资回国,在蓬勃发展的美国亦是声名显赫。本书对重要的美国商人、商号及其在广州和美国的活动着墨甚多,涉及到约200位1844年前曾侨居广州的美国人的事迹。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这个系列的书不错
评分资料档案运用丰富,不过定价太贵了
评分这书很不错,值得一读。
评分非常好 非常实用 希望京东多搞一些图书优惠活动 鼓励全民阅读
评分黄金圈住地是好书。一种言论信息一旦被众人选中而进入传播、扩散的渠道,它的原创者、或者说始作俑者(如果有的话)就不再能控制它的成长和变化。传播过程是双向甚至多向的,是动态而非静态的,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每一个传播者都参与创作。共识形成于传播过程中的互动、增益、删减、润饰。最后成型的流言、讹言所包含的政治、社会或宗教动机、诉求、期望、批判目标甚至表达方式都属于集体而非个人,例如霍光打击政敌引起的“群下哗,庶人私议,流言四布”过程中所呈现的群体心态什么样的言论能得到广泛流传,成为流言、讹言?在因流通渠道不够畅通而信息闭塞的传统社会,不可能所有言论信息都能迅速吸引众人的注意,得到广泛传播扩散,成功成为广泛流传的流言、讹言。每一则成功流传的言论信息,自有其特定的历史时空情境、主客观条件,牵涉因素极其复杂,要针对具体案例做具体分析。但有几项基本要素,不可不提。
评分这个系列的书不错
评分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