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社会史》首版于1991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此次修订,作者阿萨先生不仅对其中的错愕进行了查证、订正,并且重新撰写了第12章,重新撰写的第12章内容,其英文版也从未发表过,是阿萨先生将手稿直接提供给商务印书馆的。
本书叙述了英国自无文字记载的石器时代到卡梅伦政府的社会历史发展全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战争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英国社会史之所以吸引人,既有它本身的原因,也因为人们公认它与其他社会的历史有着直接的联系。作者从“人的经验”出发,考察了语言、文学、美术、音乐、交通、地理、葬礼、工业化、战争、贫困、宫廷、内阁、政党会议等看似是细枝末节,但绝不能忽略的“证据”。这些“证据”展示了一个社会如何通过碎片来展现自己,以及生活在其中的社会集团如何看待自己。
工业化后的英国对世界文明进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此,真实地了解英国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对于我们了解过去和今日的世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英国的性格不仅有稳定和统一的一面,还有参差不齐的一面,因此任何一种概括只能让人感到迷惑,很难令人满意。阿萨·布里格斯的创作态度是科学且严谨的。他在叙述英国从无文字时代到21世纪的漫长发展与进步的同时,对它的阴暗面也作了揭露和分析。在本书出版以前,英国社会史的相关研究存在一个不可弥补的缺陷——把政治这一重要的领域完全忽略。阿萨·布里格斯则认为社会史中的政治因素是绝不应该剔除的,他将这一领域补上,从而使这部社会史能够相当完整地反映英国社会的全貌。
阿萨·布里格斯,1921年生于约克郡的凯利,毕业于剑桥大学悉尼·苏塞克斯学院,1944年任教于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从1976年至1991年,他一直担任该学院院长。从1968年到1976年,他担任苏塞克斯大学的名誉副校长。在1978年至1994年期间,他担任英国开放大学的校长。
阿萨·布里格斯撰写了许多有关19世纪和20世纪英国历史的文章和著作,其中包括维多利亚时代三部曲(《维多利亚时代的城市》《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们》和《维多利亚时代的物品》),他还撰写了《改进的时代》和五卷本的《联合王国的广播史》以及合著《传媒的社会史:从古滕堡到互联网》等。阿萨·布里格斯一直担任英国社会史和文化史学会以及维多利亚协会的主席。阿萨·布里格斯已婚,有4个孩子。1976年他被封为终身贵族。
作为英中了解协会的主席,他曾访问中国并对之非常了解。他的作品目前译成中文的除本书外,还有他为纪念卡尔·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而作的《马克思在伦敦》一书,中文版于1986年出版。
译者的话
修订本中文版序言
中文版序言
致谢
序言
第一章 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第二章 入侵、抵抗、定居与征服
第三章 从属、扩张与文化
第四章 秩序与冲突
第五章 问题、机会与成就
第六章 革命、复辟与善后处理
第七章 追求财富、权力与享乐
第八章 工业化的经验
第九章 交通通讯网
第十章 维多利亚时代的风尚:其前奏、表现与后果
第十一章 战争与和平的考验
第十二章 千禧年前后
参考书目
索引
这本书,初读之下,便被其深沉的历史脉络所吸引。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一位技艺高超的织工,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如同经纬线般缓缓铺陈开来。我尤其欣赏其对早期工业革命时期城市生活的描摹,那种夹杂着蒸汽、煤灰与底层人民微弱希望的复杂氛围,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他没有沉溺于宏大叙事的窠臼,反而将目光聚焦于那些构成社会肌理的微小单元——工厂里的童工,拥挤的贫民窟,以及新兴中产阶级小心翼翼维护的体面。读到关于维多利亚时代晚期慈善事业的论述时,我深感震撼,那份光鲜亮丽背后的功利与道德困境,被揭示得毫不留情。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书,更像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人性博弈与阶层固化。它要求读者不仅要记住日期和事件,更要尝试去感受、去理解那些逝去灵魂的挣扎与欢愉。整本书的论证结构严谨而不失灵动,即使对该领域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循着作者清晰的思路,逐步深入其构建的历史世界。
评分这是一部对既有历史理解提出挑战的力作。它不迎合大众口味,拒绝简化复杂的历史进程。我个人最受益匪浅的部分,是作者对于“现代性”起源的界定与反思。他将现代性的开端回溯到比通常认为的更早的时期,并通过对地方自治体系瓦解和中央集权加强的精细描摹,展示了“国家”这个概念是如何逐步渗透并重塑个体生活的。其中对法律条文和地方行政档案的细致解读,展现了极高的学术严谨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迫使读者放弃对“进步”的盲目乐观,转而关注权力运作的阴影面和被主流叙事所压抑的声音。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当下的社会结构和制度有了更深一层的警惕和理解,因为它清晰地揭示了诸多当代困境的“历史幽灵”是如何在彼时埋下的伏笔。这是一次漫长而艰辛,但最终收获丰厚的智力旅程。
评分坦白说,阅读此书的体验是需要耐心的,因为它并非那种可以轻松消遣的读物。它更像是一场对特定历史语境的深度潜水,充满了专业术语和对原始史料的精妙引用。其中关于十九世纪末期工会运动的分析,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并未简单地将工会塑造成进步的化身,而是深入探究了其内部派系斗争、政治妥协以及与国家权力的微妙拉锯。这种多维度的审视,避免了历史叙事中常见的非黑即白。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对“公共领域”变迁的探讨,从早期的酒吧、咖啡馆到后来的报纸、集会场所,每一个空间都被赋予了社会权力的象征意义。这种社会学视角的介入,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内涵,让冰冷的制度演变重新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力。当然,部分篇章在论述上略显密集,可能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消化其中蕴含的深意,但这恰恰证明了作者学术功底的深厚与观点的独到之处。
评分这本书最令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文化与社会结构之间相互塑造的探讨。它巧妙地避开了单纯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传统框架,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析“感觉”(sensibility)是如何在社会变迁中被重塑的。比如,作者如何通过分析当时流行的文学作品、时尚杂志乃至家庭食谱的变化,来反推社会规范的松动或收紧,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运用得非常自然流畅。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闲暇时间”概念形成的描述,这看似轻松的议题,实则牵动着阶层身份的确认和劳动伦理的冲突。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能嗅到空气中弥漫的煤烟味,听到街角传来的叫卖声。它不是在讲述一个过去的故事,而是在重现一种失落的“生活质感”。对于那些对社会心理史有兴趣的读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参考资料,提供了许多传统史书所不曾触及的隐秘角落。
评分从排版和装帧来看,这本书显然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但其文字感染力却远超预期。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好,在需要详述细节时,笔墨如抽丝剥茧般清晰;而在需要总结论断时,又能掷地有声,极具穿透力。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家庭”这一社会单元的演变史,特别是对女性在家庭内部权力结构中地位变迁的考察。作者并未将女性塑造成被动的受害者形象,而是着重分析了她们如何在新兴的消费文化和宗教道德观的夹缝中,发展出自己的权力场域和话语空间。这种对“能动性”的强调,使得历史叙事不再沉闷。全书的逻辑链条紧密,即便是跨越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对比分析,也能做到前后呼应,首尾相连。每一次合上书本,我都需要花上几分钟来整理思绪,因为作者总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强力推荐,历史学经典读物
评分京东搞活动买的,非常给力
评分好书!!!!书还没看,是做课题买的。以后找机会好好看。
评分。
评分英国社会史的经典读本,基础读物。
评分英国社会史的经典读本,基础读物。
评分强力推荐,历史学经典读物
评分这本书是迄今最为全面而详实地讨论法国哲学的著作,对于有关的专业人士和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而言,是非常有用的参考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