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方法导论(精)》为傅斯年的代表作,不仅详细分析了各种史料的分析、鉴别与应用方法,而且强调了“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的观点。另附其残稿“民族与古代中国史”,何兹全先生评价此稿“足以使傅斯年坐上20世纪中国史学大师的宝座,享有大师荣誉”。
史学方法导论
拟目
史料论略
第一章 史料之相对的价值
第一节 直接史料对间接史料
第二节 官家的记载对民间的记载
第三节 本国的记载对外国的记载
第四节 近人的记载对远人的记载
第五节 不经意的记载对经意的记载
第六节 本事对旁涉
第七节 直说与隐喻
第八节 口说的史料对著文的史料
夷夏东西说
一、亳一商一殷
(一)商代发迹于东北,渤海与古兖州是其建业之地
(二)亳
(三)商代拓土之三期
二、夏迹
三、夏夷交胜
四、诸夷姓
(一)太嗥之族
(二)少嗥之族
五、总结上文
姜原
一、姜之世系
二、姜之地望
三、姜姓在西周的事迹
四、姜羌为一字
周东封与殷遗民
大东小东说
一、大东小东的地望和鲁、燕、齐的初封地
二、周初东向发展之步骤
三、周公之事功
论所谓五等爵
一、五等称谓的淆乱
二、公侯伯子男释字
三、既非五等,更无五等爵制
我花了大量时间阅读了这本书的前几章,感觉作者在构建历史叙事时,展现出了非常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他似乎并不满足于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更倾向于探讨历史背后的逻辑和驱动力。例如,在论及某个朝代的兴衰时,他没有仅仅关注帝王的功过,而是深入剖析了当时的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以及文化思潮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历史的走向。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事方式,让原本枯燥的史料变得生动起来,仿佛历史事件不再是静止的画面,而是充满了张力的动态过程。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引用史料时的那种审慎态度,他会清晰地指出不同史料之间的矛盾点,并给出自己的推测与论证,这种开放性的探讨,极大地激发了我对历史研究本身的兴趣。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它最吸引我的一点。它既有学术著作的严谨和精准,又避免了过度堆砌的专业术语和晦涩难懂的表达,使得即便是对历史研究并非科班出身的读者,也能较为顺畅地跟上作者的思路。作者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来阐释复杂的理论框架,比如将史学研究比作“考古挖掘”,每一次对史料的辨析都像是在小心翼翼地拂去尘土,以求得最接近真相的肌理。这种文风,使得原本高冷的学术探讨,变得平易近人,拉近了读者与历史学领域的距离。读起来,与其说是在啃一本教科书,不如说是在听一位博学的老先生娓娓道来他毕生的心得体会,充满了智慧的火花。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充实且富有挑战性的。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读完、合上书本就遗忘的作品,它需要你时刻保持警醒,并且时不时地停下来思考,甚至需要对照着其他资料进行交叉验证。尽管阅读过程需要付出额外的脑力劳动,但每当攻克一个复杂的理论点,或是理解了作者对某个史料的独到解读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更像是一位严厉的导师,它不直接给你答案,而是引导你学会提问和寻找答案的过程。对于任何想要深入历史研究领域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让你明白学术的深度和广度在哪里,也为未来的探索指明了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光是拿到手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封面采用的深色调和烫金字体,透露出一种古典的雅致,拿在手里把玩许久,那种纸张的纹理和油墨的味道,都让人联想到旧时的书房。我尤其欣赏的是它的装帧工艺,书脊的处理非常细致,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松散。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查阅的学术性书籍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当然,光有好看的外表是不够的,内页的排版也极为清晰,字体选择适中,行距舒适,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看得出来,出版社在制作过程中确实下足了功夫,力求在视觉和触觉上都能带给读者一种庄重而愉悦的体验。这本书的厚度也令人印象深刻,沉甸甸的,感觉内容一定非常扎实,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对于理解史学研究的内在方法论,提供了非常清晰的地图。我过去总觉得历史研究无非就是翻阅旧档案,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背后的理论支撑和研究范式是多么重要。作者对于不同历史学派的流变进行了深入的梳理,从年鉴学派到年青学派,再到当代的一些新的思潮,他都做了简要而深刻的介绍,并指出了每种方法论的优势与局限性。这对我来说,相当于获得了一套“工具箱”,明白了在面对新的历史问题时,应该从哪些角度去切入,用哪些工具去分析。这种体系化的梳理,极大地提高了我的思维框架的成熟度,让我对“如何研究历史”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试着做些问题的研究
评分ok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经典。
评分大师作品,印刷很好,套书中的一种。
评分傅斯年先生史学著作,里面不少文章颇有论断。
评分好书不错,正版图书,价格优惠,送货快!
评分名气不小,读读收获挺小,还好还好。
评分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