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风云时代与风云人物(1840-1919)

近代中国:风云时代与风云人物(1840-191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天石 著
图书标签:
  • 近代史
  • 中国近代史
  • 历史
  • 传记
  • 人物
  • 19世纪
  • 20世纪
  • 清史
  • 民国史
  • 社会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ISBN:978750086420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236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8
字数:40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近代中国:风云时代与风云人物(1840-1919)》为历史学家、蒋介石研究专家杨天石先生关于中国近代史(1840-1919)方面的新作。
  全书所选文章共分六辑:第一辑,反映近代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列强侵略日益加深、加深的危急形势。第二辑,叙述维新运动的兴起及其领导人从“拉车前进”到“拉车后退”的过程。第三辑,再现孙中山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艰辛、发展与胜利。第四辑,探讨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后续状况。第五辑,研析林则徐以来慈禧太后、光绪皇帝、谭嗣同、孙中山、章太炎、鲁迅等重要人物。第六辑,评介鸦片战争以来的几种代表性的思潮及不同的救国道路。
  在《近代中国:风云时代与风云人物(1840-1919)》中,杨天石先生既用生动笔法描写了大变局面前清政府“五虎”制敌的荒诞,又用扎实的史料澄清了维新变法中康有为等人的密谋和史实;既阐述了辛亥革命时“头颅热血拼一掷”的万丈豪情,也论述了辛亥革命成功后革命党人的面对的艰辛时局;既描绘了慈禧、光绪、鲁迅、钱玄同等近代人物的不同画像,又深入阐述了儒学、国粹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思潮对近代中国的不同影响。
  正如杨天石先生所言,“近代中国和古代中国的不同点之一就是中国真正成了世界的中国,和世界的联系空前地增加了、复杂化了。可以说,近代中国社会发生的各种变化无不与世界声息相关,互为因果。”“研究中国近代史,还必须从史实出发,而不能从原则出发。人们的社会地位、政治背景、利益需求以及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多有不同,他们从中国近代史中抽象出来的原则也因此多有差异。这些原则,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片面的,有些是错误的。科学的态度是用史实检验一切既往的原则、分析和判断。合者存,不合者废,片面者加以补充或修订。”
  总之,这是一部不得不读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之作,一部关于近代中国的透彻解析之作,一部拨开近代史研究迷雾的清醒之作,一部用史实检验既往的原则、分析和判断的扛鼎之作,一部透过史料用心与历史交流的诚挚之作!

作者简介

  杨天石,历史学家,江苏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兼任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客座教授、国家图书馆民国文献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顾问、上海《世纪》杂志顾问等。
  长期研究中国文化史、中国近代史,尤长于中华民国史、中国国民党史和蒋介石的研究。著书三十余种,合著有《中华民国史》第一卷及第六卷、《中国通史》第12册,独著有《杨天石近代史文存》(5卷本)、《杨天石评说近代史》(7卷本)、《找寻真实的蒋介石》(1-3辑)、《帝制的终结》等。曾获2008年、2014年十大好书、香港书奖、南方读书节“*受读者关注的历史著作”。

目录

第一辑 变局:莽莽神州叹陆沉
马桶阵、面具兵与“五虎”制敌
黄遵宪与苏州开埠交涉
孙中山秘密赴沪时的笔谈——读日本外务省档案
1911年的拒英、拒法、拒俄运动

第二辑 维新:有约闻鸡同起舞
梁启超为康有为弭祸——近世名人未刊函电过眼录
翁同龢罢官问题考察
康有为谋围颐和园捕杀西太后确证
康有为“戊戌密谋”补证
天津“废弑密谋”是维新派的虚构
围园杀后——康有为的武力夺权密谋
袁世凯《戊戌纪略》的真实性及其相关问题
须磨村密札与改良派请杀袁世凯的谋划——读日本外务省档案
保皇会的“妙语妙事”
梁启超游美国而梦俄罗斯
康有为的联满倒袁计划──读台湾所藏梁启超未刊函稿
没有不可变的“祖宗之法”——戊戌维新运动一百周年感言

第三辑 革命:头颅热血拼一掷
章士钊与辛亥革命前的理论鼓吹
邹容自贬《革命军》
同盟会的分裂与光复会的重建
从“排满革命”到“联满革命”
为有炮声动地来——清末报纸对武昌起义的反应
汤化龙密电辨讹
辛亥革命何以胜利迅速,代价很小

第四辑 共和:创业艰难蹉跎多
黄兴致井上馨函回译及解读──读日本井上馨文书
华俄道胜银行借款案与南京临时政府危机
民国初年的轮船招商局借款——兼论革命党人的财政困难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黄兴与日本驻旧金山总领事的通信——读日本外务省档案
孙中山的一次北京未遂之行──读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会藏段祺瑞函
北京政府致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电——读美国所藏顾维钧档案

第五辑 人物:青史毕竟有是非
青史毕竟有是非——读林则徐诗有感
慈禧太后其人——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演讲
光绪皇帝的新闻思想
谭嗣同的《狱中题壁》诗
章太炎为何要砸拿破仑与华盛顿的头
鲁迅《自题小像》新探
钱玄同自揭老底
牡丹花前的特殊“批判会”

第六辑 思潮:众里寻他千百度
儒学在近代中国
《天朝田亩制度》与“割尾巴”
论辛亥革命前的国粹主义思潮
论《天义报》刘师培等人的无政府主义
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前途——兼论清末民初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批评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在国家图书馆“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上所做的报告

前言/序言


近代中国:风云时代与风云人物(1840-1919) 导言:百年剧变,风云际会 1840年至1919年,这七十九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关键的转折时期。它始于古老帝国的第一次全球性冲击——鸦片战争,终于一场旨在彻底重塑国家命运的政治革命——辛亥革命的余波。这是一个“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敲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内里的社会结构、思想观念、政治制度乃至人民的生活方式都在剧烈的碰撞与痛苦的挣扎中被重塑。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这一“风云时代”的宏大背景,并着重描绘那些在时代浪潮中奋力搏击、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的“风云人物”。 第一部分:帝国的黄昏与外力的入侵(1840-1860) 本书首先聚焦于鸦片战争及其后续影响。我们不只是简单罗列条约内容,而是深入探讨鸦片贸易背后的经济逻辑与清廷内部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偏差。虎门销烟的壮举,是民族屈辱的开端,也是对传统国家治理模式的第一次严峻考验。 紧随其后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这场席卷半壁江山的农民起义,不仅是阶级矛盾的总爆发,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与信仰的实验。我们将详细考察洪秀全的“天国”构想,分析其宗教色彩与朴素的社会改革诉求,并对比分析清政府如何依靠地方汉族士绅力量(如湘军、淮军)才得以平定叛乱。这场内战的残酷性与巨大破坏力,直接导致了中央权威的相对衰弱,为地方实权派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自救与变革的艰难探索(1861-1895) 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清政府开始了其漫长而充满矛盾的“自强”之路——洋务运动。本部分将详尽梳理洋务派士大夫(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的实践路径。他们如何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下,兴办军工、民用企业,建立新式海军和陆军。 然而,洋务运动的局限性也十分明显。我们着重分析其“技术引进而不触动制度”的根本弊端。这种体制内的改良,最终在甲午中日战争的溃败中宣告破产。甲午战败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对洋务运动乃至整个“师夷长技”战略思想的彻底否定,它直接导致了民族危机的空前加深,刺激了更深层次的政治变革诉求。 第三部分:危机的深化与思想的觉醒(1895-1905) 甲午后的中国,民族危机空前高涨,列强瓜分狂潮几乎成为现实。本书将详细考察这一时期涌现出的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所采取的激进行动。 我们将重点分析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理论构建与实践。百日维新的短暂尝试,集中体现了知识精英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君主立宪改革来救亡图存的努力。戊戌政变的失败,标志着温和改革道路的堵死,也促使革命思潮逐渐占据上风。 随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与八国联军侵华,是传统民间信仰与帝国主义冲突的极端体现。我们探讨了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复杂动因,及其在政治上的盲目性。庚子之乱后的《辛丑条约》,将清政府彻底置于列强控制之下,也进一步催生了“后清”时代知识界对政治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的决心。 在此背景下,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开始形成清晰的纲领。本书将比对早期革命党人与维新派在“救亡路径”上的根本分歧,特别是对“君主制”这一核心问题的态度差异。 第四部分:体制的崩塌与新秩序的酝酿(1905-1919) 清政府在“新政”与“预备立宪”中的矛盾与拖延,是加速其灭亡的重要因素。我们细致分析了清末“预备立宪”的虚伪性,特别是“皇族内阁”的成立如何彻底摧毁了立宪派对清廷的最后一点信任。 辛亥革命的爆发,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军事革新(新军)的失控以及革命党人长期宣传的必然结果。本书将还原武昌起义的细节,并重点分析孙中山在革命成功后的政治手腕,以及与袁世凯的权力交接过程中的复杂博弈。 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政体,但共和的理想很快遭遇现实的泥淖。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聚焦于护法运动的曲折历程,以及袁世凯称帝的闹剧如何将中国再次推向军阀割据的边缘。 最后,我们以五四运动作为本时段的终结。五四运动是“风云时代”思想觉醒的最高潮,它标志着知识分子从仅仅关注政治制度转向关注文化、科学和国民性的全面反思,为后续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和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奠定了基础。 结语:历史的回响 本书通过对重大事件的梳理和对关键人物命运的刻画,力求展现近代中国在面对全球化挑战时所经历的痛苦、挣扎与创造。我们旨在呈现一个立体、多维的历史图景,理解这一时期所做的每一次选择,如何深远地塑造了我们今日所处的中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文学性也值得大书特书,它远远超出了传统历史著作的刻板印象。作者的文字功底极高,遣词造句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流畅与犀利。他擅长使用富有张力的对比手法来描绘时代景观,比如一边是坚船利炮的轰鸣,一边是文人墨客的低吟,这种强烈的反差感,将那个时代的荒谬与悲壮感瞬间拉到读者眼前。阅读时,常常能感受到一种史诗般的宏大叙事感,尤其在描述社会思潮的大规模碰撞时,那种笔力千钧的气势,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的剧场中央,亲历着命运的舞台调度。它不只是记录历史,更是在“重述”历史,用精炼且富有感染力的文字,让过去的场景得以鲜活地重现,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美学的享受。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功底毋庸置疑,但最让我惊喜的是,它成功地避免了陷入纯粹的学术术语的泥潭,做到了雅俗共赏。作者在处理一些复杂的历史概念和理论框架时,总能找到恰当的类比或者精炼的语言进行解释,这对于我这种非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既能满足资深历史爱好者的求证欲,又能让初次接触这一领域的读者轻松入门,并产生继续深挖的兴趣。特别是对不同史学流派观点的引用和平衡处理,做得相当老道。你不会觉得作者偏袒某一家之言,而是能看到他如何巧妙地整合不同视角,最终构建出一个更加立体、更具张力的历史图景。这种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平衡感,在同类题材的著作中是相当罕见的,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驾驭能力和对史料的精准把控。

评分

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时代,必须抓住那些鲜活的个体,而这本厚重的著作在这方面做得堪称典范。它没有将历史人物塑造成扁平化的符号,而是赋予了他们血肉和多面性。当我读到关于一些关键人物在关键时刻所做的艰难抉择时,那种代入感是极强的。作者似乎非常擅长从宏大叙事中抽离出来,聚焦于微观的心理活动和日常的互动,从而使那些历史上的“巨人”显得更加真实可触。比如,书中对某位重要改革者在面对巨大阻力时的心理刻画,那种内心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拉扯,写得细腻入微,让人不禁思考,如果自己置身其中,又会如何抉择。这种对“人”的关注,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温度,让冰冷的历史文献拥有了温度和呼吸感。它不再是关于“谁做了什么”,而是关于“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这种行为如何被那个特定时空所塑造和定义。

评分

坦白讲,对于研究特定历史区间的著作,我通常会持有一种戒备心理,担心其论证过程过于单薄,或是结论下得过于草率。然而,这部作品的每一论点几乎都有坚实的史料支撑,那种引经据典的扎实感,让人阅读起来心安理得。作者在构建因果链条时,逻辑推演严密得像瑞士钟表一样精密,从前因到后果,中间的每一步衔接都经得起推敲。它不是那种仅仅罗列事件的流水账,而是深入挖掘了事件背后的制度性、文化性和经济性的驱动力。每一次对某个政策或社会现象的剖析,都能清晰地看到其深远的背景和复杂的影响网络。这种对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关系的深刻探讨,使得全书充满了思辨的火花,每一次翻阅,都能带来新的启发和更深层次的理解,感觉自己的历史观被不断地校准和拓宽。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实在抓人眼球,仿佛作者手里握着一根无形的指挥棒,牵引着历史的洪流朝着既定的方向奔涌。开篇便迅速将读者带入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对时代脉络的梳理细致入微,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年代罗列,而是充满了画面感和内在的张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重大历史转折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与洞察力,比如在探讨新旧思想交锋的章节,他没有简单地贴上“进步”或“保守”的标签,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立场背后的社会土壤和个体逻辑。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回味那些对复杂局势的精妙剖析,它强迫你跳出现有的二元对立思维,去理解为什么历史会以那样一种曲折的方式前进。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像经历了一场漫长的、充满细节的深度访谈,而不是枯燥的教科书阅读,历史人物的决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定论,而是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无奈与挣扎。那种沉浸式的体验,让人对接下来的章节充满了期待,总想知道作者如何解开下一个历史谜团。

评分

要好好阅读

评分

一如既往的支持

评分

京东买书有保障,价格便宜快递快捷

评分

很好

评分

杨天石的书力求客观真实的反映历史人物和事件,喜欢。

评分

刚买来还没有看完,不过与我们上学讲的不一样,换了思路,挺好!

评分

对近代中国的历史有了很好的了解

评分

京东买书有保障,价格便宜快递快捷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是正版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