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高分子基新材料》丛书:甲壳素/壳聚糖材料及应用

《天然高分子基新材料》丛书:甲壳素/壳聚糖材料及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施晓文,邓红兵,杜予民 著
图书标签:
  • 甲壳素
  • 壳聚糖
  • 天然高分子
  • 生物材料
  • 新材料
  • 材料科学
  • 生物医学
  • 化工
  • 高分子化学
  • 应用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4155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0622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天然高分子基新材料》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甲壳素/壳聚糖是自然界惟一大量存在的含氮碱性多糖,具有显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在生物医药、环境保护、功能材料、食品、农业、日用品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本书在整合国内外甲壳素/壳聚糖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甲壳素/壳聚糖的分子结构、基本性质、改性、不同形态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相关领域的应用。该书适合作为天然高分子、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药、食品和农业专业师生的学习和教学参考书,也可以作为从事多糖研究开发人员的科技参考书。
  

内容简介

  《<天然高分子基新材料>丛书:甲壳素/壳聚糖材料及应用》为《天然高分子基新材料》丛书之一。甲壳素/壳聚糖是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含氮碱性多糖,具有显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在生物医药、环境保护、功能材料、食品、农业、日用品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本书在整合国内外甲壳素/壳聚糖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甲壳素/壳聚糖的来源、分子结构、基本性质、改性方法、不同形态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食品工业、生物医药材料、农业、药妆品、纺织及环境等方面的应用。
  该书既叙述了一些在甲壳素/壳聚糖结构和性质研究方面的新进展,也介绍了一些甲壳素/壳聚糖在材料应用领域的新成果和发展趋势,不仅适合作为天然高分子、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药、食品和农业专业师生的学习和教学用书,而且可以作为从事多糖研究开发人员的科技参考书。

作者简介

  杜予民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82~1985年国家公派赴日本东京大学作访问学者进修,1991年和1994年分别在东京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作访问教授研究。现为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生物质资源化学专业教授,享受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化学会甲壳素专业委员会主任,武汉大学甲壳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长期以来,从事生物质多糖、糖蛋白分子结构与功能构效关系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特别是在甲壳素、壳聚糖改性与组装的分子设计及其功能化应用研究中,较系统研究了基于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复合物的抗菌活性,并首先提出其抗菌机理的分子模型;基于壳聚糖分子参数调控衍生物,复合物合成过程的量化方法,创建了特定功能的生物材料;开发了一步法制备甲壳素衍生物新工艺,并采用分子构型转化技术提高产品产率3倍,同时产品品质也得到提高。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68件;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220余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第二完成人),省部级一、二等奖5项。2013年12月山东省政府授予“泰山学者蓝色产业计划专家”称号,并入选材料科学领域2014年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概论001
1.1甲壳素/壳聚糖的发现与发展史003
1.1.1甲壳素/壳聚糖的发现003
1.1.2甲壳素/壳聚糖研究与发展史004
1.1.3甲壳素/壳聚糖衍生物研究与发展005
1.2甲壳素/壳聚糖科学与材料研究新进展008
1.2.1甲壳素/壳聚糖大分子结构的确立008
1.2.2甲壳素在龙虾壳角质层中分布的层次结构012
1.2.3甲壳素/壳聚糖材料研究新进展013
参考文献031
第2章甲壳素/壳聚糖的分子结构035
2.1甲壳素/壳聚糖的来源和提取036
2.1.1甲壳素/壳聚糖的来源036
2.1.2甲壳素/壳聚糖的提取037
2.2甲壳素/壳聚糖的一级结构038
2.2.1化学组成038
2.2.2官能团039
2.2.3化学键040
2.3甲壳素的二级结构041
2.3.1甲壳素链尺寸041
2.3.2氢键与甲壳素链形态041
2.4甲壳素的三级结构046
2.4.1晶态047
2.4.2取向051
2.4.3聚集行为研究053
2.5液晶态056
2.6织态057
2.7甲壳素/壳聚糖结构表征058
2.7.1红外光谱分析059
2.7.2核磁共振分析062
2.7.3X射线光谱069
2.7.4紫外可见光谱071
2.7.5质谱分析072
参考文献076
第3章分子量、脱乙酰度与结晶度083
3.1分子量084
3.1.1甲壳素/壳聚糖分子量084
3.1.2分子量分布086
3.1.3分子量测定087
3.2脱乙酰度102
3.2.1脱乙酰度与溶解性102
3.2.2脱乙酰度与链刚度105
3.2.3脱乙酰度的测定107
3.3结晶度111
3.3.1不同类型甲壳素及壳聚糖的结晶度111
3.3.2结晶度的测定113
参考文献114
第4章甲壳素/壳聚糖基本性质119
4.1甲壳素、壳聚糖的物理性质120
4.1.1溶解性120
4.1.2再生性123
4.1.3热性质124
4.1.4透气性125
4.1.5渗透性126
4.2甲壳素、壳聚糖化学性质127
4.2.1阳离子聚电解质性127
4.2.2金属螯合性129
4.2.3多功能反应性130
4.3甲壳素/壳聚糖生物学性质133
4.3.1抗菌性133
4.3.2生物降解性136
4.4生物相容性137
参考文献140
第5章甲壳素/壳聚糖改性143
5.1物理改性144
5.1.1热处理144
5.1.2机械碾磨145
5.1.3电离辐射145
5.1.4等离子体145
5.1.5微波处理146
5.1.6超声降解147
5.1.7共混147
5.2共混改性147
5.2.1壳聚糖与可降解聚合物共混材料147
5.2.2壳聚糖与填料共混复合改性159
5.3化学改性168
5.3.1酸解168
5.3.2衍生化170
5.3.3接枝共聚177
5.3.4交联179
5.4生物法改性180
5.4.1酶水解180
5.4.2酶催化186
参考文献188
第6章甲壳素/壳聚糖材料形态与功能193
6.1微纤化194
6.1.1湿法纺丝194
6.1.2静电纺丝195
6.1.3其他方法198
6.2原膜化200
6.2.1非对称膜200
6.2.2多孔膜201
6.2.3共混膜/复合膜202
6.3凝胶化204
6.3.1水凝胶204
6.3.2气凝胶213
6.4微球化214
6.5纳米粒子216
参考文献221
第7章食品工业中的应用225
7.1食品226
7.1.1抗微生物活性226
7.1.2抗氧化活性230
7.1.3功能性益生元230
7.1.4增强钙的吸收232
7.2饮料232
7.2.1澄清剂232
7.2.2稳定剂234
7.2.3络合剂234
7.2.4饮用水净化235
7.2.5酸度调节剂235
7.2.6抗菌剂235
7.3功能性食品236
7.3.1抗高血压活性236
7.3.2抗糖尿病活性、降胆固醇作用239
7.3.3免疫刺激性和抗肿瘤作用243
7.3.4抗氧化活性247
7.3.5甲壳素/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抗炎症作用249
参考文献251
第8章生物医用材料中的应用257
8.1药物缓控释载体材料258
8.1.1壳聚糖基纳米载体259
8.1.2壳聚糖基微米载体263
8.1.3壳聚糖缓释片与壳聚糖缓释膜265
8.1.4壳聚糖缓释凝胶265
8.2医用敷料268
8.2.1甲壳素/壳聚糖敷料268
8.2.2甲壳素/壳聚糖衍生物敷料272
8.2.3甲壳素/壳聚糖复合敷料274
8.2.4甲壳素/壳聚糖载药敷料279
8.3止血和抗凝血作用283
8.3.1甲壳素、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止血作用284
8.3.2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抗凝血作用287
8.4组织工程材料288
8.4.1皮肤组织工程中的应用289
8.4.2软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290
8.4.3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291
8.4.4神经组织工程中的应用292
8.4.5牙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294
8.4.6其他组织工程中的应用296
8.5生物传感器297
8.5.1基质固定化方法298
8.5.2壳聚糖在生物传感器上的应用301
8.5.3壳聚糖-纳米复合材料在传感器中的应用305
参考文献306
第9章农业上的应用315
9.1植物生长调节剂316
9.1.1壳寡糖316
9.1.2壳聚糖衍生物317
9.2种衣剂318
9.3抗寒剂与土壤改良剂319
9.4植物病害抑制剂321
9.4.1抗细菌323
9.4.2抗真菌324
9.4.3抗病毒324
9.4.4抗虫害326
9.5果蔬保鲜剂326
9.6饲料添加剂328
参考文献331
第10章其他方面的应用335
10.1药妆品336
10.1.1类透明质酸多糖336
10.1.2甲壳素纳米纤维及其衍生物340
10.1.3功效性及安全性评价345
10.2纺织品染色与后处理应用346
10.2.1壳聚糖在染色中的应用346
10.2.2壳聚糖在纺织品后处理中的应用348
10.2.3壳聚糖纤维在纺织中的应用352
10.3造纸工业的应用354
10.3.1表面施胶剂354
10.3.2纸张增强剂355
10.3.3助留助滤剂357
10.3.4特种纸助剂359
10.4环境保护中的应用360
10.4.1土壤修复360
10.4.2水处理362
参考文献366

前言/序言

  生物经济是建立在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物技术基础之上,而不完全依赖于化石资源的一种新经济形态。它的创建正在挑战并推动着传统工业、农业、林业等产业的发展,引起了工业界、学术界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协力应对,以形成新的资源配置和利用。在材料科学领域,基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两方面的考虑,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质创造新材料同样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显然,这是由于化石资源的日益枯竭及其产品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所致。
  在可再生的生物质中,天然高分子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天然高分子是一类来源于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中的大分子有机物质,主要包括多糖(如纤维素、甲壳素/壳聚糖、淀粉、透明质酸等)、蛋白质(植物蛋白如大豆蛋白,动物蛋白如蚕丝、各类酶等)以及木质素、天然橡胶、天然聚酯等。它们是自然界赋予人类最重要的物质资源和宝贵财富。天然高分子,可以被直接利用及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构建成新的功能材料,也可以制备成各种化工原料、生化品、低聚物及生物柴油等。广义的天然高分子还包括天然高分子衍生物以及用天然有机物质作为原料通过生物合成、化学合成或复合而形成的各种高分子材料(如聚乳酸、聚羟基脂肪酸酯、生物基弹性体等)。天然高分子材料废弃后很容易被土壤中的微生物降解和害化处理,是典型的环境友好材料。
  当前,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之一是致力于解决人类社会中的环境问题并促进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科学界和工业界正在积极关注建立环境友好的技术和方法及基于天然高分子的“绿色”产品和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很多全球性大公司对于生物质材料、生物燃料及相关的加工技术都制订了高瞻远瞩的发展计划,尤其瞄准天然高分子基新材料在生物医药、纺织、包装、运输、建筑、日用品,乃至光电子器件等诸多领域的应用前景。美国能源部(DOE)预计,在2020年源于植物生产的基本化学结构材料将增加到10%,而在2050年将达到50%。可见,天然高分子基新材料领域的研究及应用正在蓬勃展开,它们必然带动农业、绿色化学、生物医学、可生物降解材料以及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分子组装等多学科的发展,终将对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和世界经济发展起不可估量的作用。
  顺应于天然高分子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迫切需要该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对这些生物质大分子及其改性材料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实验技术、应用前景以及学科的发展历史和最新研究成果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因此亟须有套权威丛书来系统介绍它们。同时,为了培养一大批从事天然高分子材料科学与技术的科技人才,极力促进各相关知识领域及其应用产业链间资源与信息的整合,也急需一套全面、系统介绍天然高分子材料与应用的专著供大家参考。为此,我受化学工业出版社邀请,专门组织我国长期从事天然高分子研究的老、中、青年专家、教授共同编写了《天然高分子基新材料》丛书(共10册)。该丛书包括《纤维素科学与材料》、《蚕丝、蜘蛛丝及其丝蛋白》、《甲壳素/壳聚糖材料及应用》、《木质素化学及改性材料》、《大豆蛋白质科学与材料》、《淀粉基新材料》、《多糖及其改性材料》、《天然橡胶及生物基弹性体》、《聚乳酸》和《微生物聚羟基脂肪酸酯》。我国可利用的生物质资源极其丰富,相关研究和产业化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近几年,我国在纤维素低温溶解、天然高分子纺丝、丝蛋白和多糖结构功能解析、生物塑料和生物基弹性体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国际瞩目的研究成果。本套书以高质量、科学性、准确性、系统性和实用性为目标,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表述,具有科普性强,内容新颖、丰富的特点;不仅全面介绍了许多重要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实验技术以及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也反映了所有编著者在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积累,涵盖了天然高分子基新材料基础研究和应用的诸多方面,便于读者拓展思路、开阔眼界。
  历经近两年时间,这套《天然高分子基新材料》丛书即将问世。在此,我衷心地感谢杜予民教授(武汉大学)、邵正中教授(复旦大学)、陈国强教授(清华大学)、张立群教授(北京化工大学)、王玉忠教授(四川大学)、张洪斌教授(上海交通大学)、
  任杰教授(同济大学)、陈云教授(武汉大学)、黄进教授(武汉理工大学)、蔡杰教授(武汉大学)等积极热心地参加并负责完成了书稿。同时,他们的很多研究生也参与了这项工作,并在文献查阅和翻译外文资料以及编写、制图等方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尤其,一些国内外知名专家如江明院士(复旦大学)、Gregory F Payne教授(美国马里兰大学)、张厚民教授(Hou-min Chang,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谢富弘教授(Fu-hung Hsieh,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王彦峰教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和杨光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等热情地为这套书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最后,也感谢化学工业出版社为这套书的出版所做的一切努力。
  资源、健康、环境与发展是人类关心的根本问题。我们期待本套书的出版对天然高分子基材料的创新和技术进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进而有效地提升我国天然高分子研究的国际地位,推动整个学科的全新发展。我衷心地希望更多的教师、研究生、工程师、生物学家及高分子学家能参与到天然高分子基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及应用行列,共同推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共建我们美丽的家园。
  中科院院士
  武汉大学教授
  2014年2月28日


《天然高分子基新材料》丛书:天然高分子基新材料与可持续发展 书籍简介: 《天然高分子基新材料》丛书聚焦于一类来源广泛、性能优异且具有巨大应用潜力的材料——天然高分子。本册《天然高分子基新材料与可持续发展》旨在系统性地探讨如何利用生物质资源,特别是那些可再生、可降解的天然高分子,来开发新一代功能性新材料,并阐述这些材料在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本书汇集了国内外在天然高分子材料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前沿成果。内容涵盖了多种重要的天然高分子,如纤维素、淀粉、蛋白质(如胶原蛋白、丝蛋白)、多糖(如藻酸盐、明胶)、木质素、以及其他生物活性聚合物等。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些天然高分子的化学结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它们在分子水平上的结构-性能关系,为理解和设计高性能天然高分子材料奠定基础。 本书的重点之一在于阐述如何通过化学改性、物理处理、复合化以及纳米技术等手段,对天然高分子进行功能化和高性能化。例如,我们将讨论如何通过接枝共聚、交联、引入功能基团等方法,改善天然高分子的力学强度、热稳定性、耐水性、抗菌性等关键性能。同时,本书也将详细介绍如何将天然高分子与其他材料(如无机纳米粒子、合成聚合物、其他天然高分子)进行复合,构建出具有协同效应和优异综合性能的新型复合材料。 在应用层面,本书将系统性地探讨天然高分子基新材料在多个关键领域中的应用潜力,并突出其可持续性优势。 生物医学与健康领域: 天然高分子因其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在药物控释、组织工程支架、伤口敷料、生物传感器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本书将详细介绍天然高分子如何作为载体、骨架或活性成分,在促进组织再生、递送药物、改善伤口愈合等方面发挥作用。我们将探讨如何设计具有特定生物响应性的天然高分子材料,以满足个性化医疗的需求。 环境治理与资源回收: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天然高分子材料在吸附剂、膜材料、污染物降解等方面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本书将深入研究如何利用天然高分子的吸附能力,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和染料。同时,也将介绍基于天然高分子的生物降解材料,为解决塑料污染问题提供可行方案。此外,本书还将探讨如何从农业废弃物和工业副产物中高效提取和利用天然高分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能源与电子领域: 随着对清洁能源和柔性电子器件需求的不断增长,天然高分子基材料在储能、传感、发光等方面也显露出新的潜力。本书将介绍如何利用天然高分子构建高性能的电极材料、电解质、以及有机光电器件。例如,将天然高分子作为生物燃料电池的电极材料,或用于制备可生物降解的柔性显示屏和传感器。 食品与包装领域: 天然高分子在食品保鲜、功能性食品添加剂、以及绿色包装材料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本书将探讨如何利用天然高分子的阻隔性、抗菌性和生物活性,开发新型食品包装材料,延长食品货架期,减少食品浪费。同时,也将介绍如何利用天然高分子开发具有营养强化或健康益处的功能性食品。 纺织与功能性纤维: 天然高分子作为传统的纺织原料,其功能化和高性能化是现代纺织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本书将讨论如何通过对天然纤维进行改性,赋予其抗菌、抗紫外、阻燃、吸湿排汗等功能,以及如何开发基于天然高分子的智能纺织品和高性能纤维。 《天然高分子基新材料与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本技术性的参考书,更是一份对未来材料发展的展望。本书强调了以天然高分子为核心的新材料研发,是实现绿色制造、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通过整合基础研究、材料设计、加工技术以及多领域应用,本书旨在为科研人员、工程师、学生以及所有关注可持续材料发展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启发性的视角。本书的出版,期待能激发更多创新思维,推动天然高分子基新材料的蓬勃发展,为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未来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传递出的“创新”精神。作者在书中不仅介绍了甲壳素/壳聚糖的传统应用,更着重于探讨其在新兴领域的应用前景和最新的研究进展。例如,在生物传感器、纳米电子器件、智能分离膜等领域的探索,都展现了甲壳素/壳聚糖作为一种天然高分子材料,其在跨学科融合和高技术领域应用的无限可能。书中对这些新兴应用的阐述,不仅列举了技术原理,还分析了其优势和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这是一种非常“前瞻性”的视角,它让我看到,看似传统的天然材料,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可以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一种材料,它更是在传递一种创新思维,鼓励读者去探索材料的无限可能,去创造属于未来的新材料。

评分

在阅读《甲壳素/壳聚糖材料及应用》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它在介绍材料性能时,不仅仅停留在定性的描述,而是非常注重定量分析和理论支撑。例如,在讨论甲壳素/壳聚糖的吸水性和保水性时,书中不仅给出了详细的实验数据,还从其分子结构、链段运动、氢键作用等方面,对其吸湿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论述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材料的性能来源。此外,书中在讨论材料的力学性能时,也引入了相关的力学理论,例如高分子链的形变、交联密度对强度的影响等,这使得内容更加具有学术深度。对我而言,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参考价值,它不仅是了解甲壳素/壳聚糖材料的入门读物,更是深入研究相关领域的重要参考。

评分

作为一名对纺织品和印染技术感兴趣的读者,我在《甲壳素/壳聚糖材料及应用》书中关于纺织印染领域的章节中,找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以往,我对甲壳素/壳聚糖在这一领域的认识仅限于其作为一种天然染料的载体,但这本书则将这种认识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甲壳素/壳聚糖赋予纺织品抗菌、抗紫外线、阻燃、抗静电等多种功能。例如,通过将壳聚糖纳米纤维添加到纺织品中,可以显著提高其抗菌性能,这对于医疗卫生、运动服装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壳聚糖在染料吸附和固色方面的应用,如何利用其氨基和羟基官能团,增强染料的亲和力,提高染色牢度,减少染料在印染过程中的流失,从而实现节能减排。这种“功能性纺织品”的开发,让我看到了天然高分子材料在提升纺织品附加值和拓展其应用领域方面的巨大潜力。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艳”的地方,在于它揭示了甲壳素/壳聚糖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所展现出的巨大潜力,远超出了我以往的认知。书中关于组织工程支架、骨修复材料、伤口敷料等内容的论述,详细而深入。它阐述了甲壳素/壳聚糖如何凭借其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以及仿生结构,模拟天然的细胞外基质,为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提供适宜的环境。书中对不同形态的壳聚糖材料,如多孔支架、纳米纤维网、水凝胶等,在促进骨再生、软骨修复、皮肤愈合等方面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引用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临床前研究结果。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智能生物材料”的介绍感到兴奋,例如能够响应体内环境变化而释放药物或调控细胞行为的壳聚糖衍生物,这预示着未来医疗领域将更加精准和个性化。这本书不仅展现了材料科学的进步,更展现了科技如何为人类健康带来福音。

评分

我一直对环境保护课题抱有浓厚的兴趣,而《甲壳素/壳聚糖材料及应用》这本书,恰恰提供了许多与此相关的深刻见解。书中在水处理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的讨论,让我深受启发。甲壳素/壳聚糖,尤其是其经过改性后的衍生物,在去除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染料等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吸附能力。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改性方法如何影响其吸附性能,以及吸附机理,包括物理吸附、化学吸附、离子交换等。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探讨了如何将这些吸附后的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例如将其转化为生物燃料或建筑材料,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这种循环利用的思路,对于解决当前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天然高分子材料在环境治理领域的巨大潜力,也让我对“可持续发展”有了更具体的理解。它不仅仅是讲述一种材料,更是在倡导一种解决环境问题的理念。

评分

在阅读《甲壳素/壳聚糖材料及应用》的过程中,我最直观的感受是,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系统且完整的知识体系。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各种应用,而是从甲壳素/壳聚糖的来源、提取、结构表征入手,逐步深入到其改性、性能优化,最终落脚于各个领域的应用。这种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叙述方式,使得即使是对这一领域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循序渐进地理解其核心内容。书中关于生物医学应用的章节,我尤其感兴趣。从抗菌、抗凝血、组织工程支架,到药物递送载体,作者详细介绍了甲壳素/壳聚糖如何利用其天然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在这些高精尖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在组织工程中,它如何作为支架材料,模拟细胞外基质,促进细胞生长和组织再生;在药物递送方面,如何通过纳米化、修饰等手段,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缓释效果。书中提及的一些具体的研究案例,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都让我对甲壳素/壳聚糖在人类健康事业中的贡献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天然高分子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的大门,让我看到了无限的可能。

评分

初次翻阅《天然高分子基新材料》丛书的《甲壳素/壳聚糖材料及应用》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打破了我对“甲壳素”和“壳聚糖”这些概念的固有印象。一直以来,在我脑海里,它们只是海鲜产业的边角料,或许能做点生物降解塑料,但似乎与“新材料”的尖端领域相去甚远。然而,这本书以一种极其详实且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向我展示了这些天然高分子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和无限可能。从基础的化学结构、物理性质,到复杂的合成改性方法,再到它们在生物医学、环境治理、食品工业、纺织印染等众多领域的具体应用,作者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尤其是关于甲壳素/壳聚糖的纳米材料制备,如纳米纤维、纳米颗粒、水凝胶等,以及它们在药物缓释、组织工程支架、抗菌包装等方面的突破性进展,让我对“边角料”的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对不同衍生物的性能调控和功能化设计也进行了细致的介绍,例如通过化学修饰提高其溶解性、生物相容性或赋予其特定的催化、吸附性能。书中大量的图表、数据和参考文献,更是佐证了其严谨的科学性和前沿性。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介绍材料的书,更像是一部天然高分子材料的“进化史”,它让我看到了可持续发展材料的希望所在,也激发了我对未来材料科学发展的无限遐想。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实际应用案例的深入剖析,这使得抽象的科学理论变得触手可及,也让我对这些材料在现实世界中的价值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详实程度,确实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尤其是在对甲壳素/壳聚糖的化学改性方面,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本“百科全书”。作者并没有止步于介绍其天然存在的形态,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详细阐述了各种化学反应如何被用来对甲壳素和壳聚糖进行结构上的“精雕细琢”。从常见的季铵化、乙酰化,到更复杂的接枝共聚、交联反应,书中不仅列举了反应的机理、条件,还提供了具体的实验流程和数据分析方法,甚至还讨论了不同反应参数对产物性能的影响。这对于有志于从事相关材料研发的科研人员来说,无疑是极其宝贵的参考资料。此外,书中关于“绿化学”在甲壳素/壳聚糖改性中的应用也让我印象深刻,它强调了如何在追求高性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这符合当前材料科学发展的核心趋势。我尤其注意到书中对“响应性”材料的开发,例如pH响应、温度响应、光响应的壳聚糖衍生物,这些材料在智能材料领域展现出的巨大潜力,让我对未来材料的功能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告诉我们“是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如何做”,这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知识传递方式。

评分

翻开《甲壳素/壳聚糖材料及应用》这本书,我首先被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丰富的研究深度所震撼。作者在每一个章节中,都力求做到详尽而深入。例如,在关于甲壳素/壳聚糖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部分,书中不仅仅罗列了其抗菌、抗氧化、保鲜等功能,更进一步地探讨了这些功能背后的分子机制,以及如何通过改变材料的微观结构或表面性质来增强这些性能。书中关于“可食性涂层”和“活性包装”的研究,让我大开眼界,它揭示了如何利用甲壳素/壳聚糖制备出既能延长食品货架期,又能为食品提供额外营养价值的包装材料。此外,书中对材料在食品中的应用,如作为增稠剂、稳定剂、乳化剂,以及其潜在的健康益处,也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读完这一章节,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们日常生活中看似普通的食品,背后可能蕴含着如此复杂的材料科学研究。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基础科学研究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我们看到了科学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衣食住行。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绝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多少具体的材料制备方法或者应用实例,更在于它在宏观层面构建了一个关于天然高分子材料可持续发展的清晰图景。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了甲壳素/壳聚糖作为一种可再生、可生物降解的材料,在替代传统石油基材料方面的重要意义。这不仅关乎环境保护,更关乎国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书中在讨论应用时,不仅仅聚焦于技术本身的先进性,也常常会提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视角非常开阔。例如,在谈到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时,书中不仅介绍了其吸附性能,还分析了其成本优势以及对水资源净化的长远影响。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绿色化学”和“循环经济”理念在甲壳素/壳聚糖研究中的体现,这让我看到了材料科学如何与宏观的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这本书不仅仅是给材料科学家看的,它也能启发更多领域的读者,思考如何利用这些取之不尽的天然资源,构建一个更加可持续的未来。

评分

很有用的一本书,对所做课题有帮助

评分

内容比较好,比较专业,正版好评

评分

书特别好,对于了解特别有帮助

评分

十分给力,就是有的同系列的书没有了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内容比较好,比较专业,正版好评

评分

书特别好,对于了解特别有帮助

评分

内容太简单,深度不够!买亏了,不推荐!

评分

这本书,其实用处不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