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元编著的《面向制造和装配的产品设计指南( 第2版)》**版自2011年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好评 ,前后印刷了6次,销售15000余册。为答谢广大读者 的厚爱,使之*符合读者的需求、*实用,我们根据 近几年的技术发展和读者的反馈进行了修订再版。
        面向制造和装配的产品设计(DFMA)是企业以“ *低的产品成本、*短的产品开发周期、*高的产品 质量”进行产品开发的关键。DFMA通过提高产品的可 制造性和可装配性,使得产品非常适合进行制造和装 配,继而保证制造和装配时的高生产效率、低不良率 、高产品质量和低产品成本等。在劳动力成本日益上 升的**,DFMA对企业显得*为重要和迫切。
        本书详细介绍了如何在产品开发中应用DFMA以及 DFMA设计指南,包括面向装配的设计指南、塑胶件设 计指南、钣金件设计指南、压铸件设计指南、机械加 工件设计指南和公差分析等,并辅以图形和真实案例 及DFMA检查表,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
        本书非常适合从事产品开发的工程师和管理人员 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教师和学生学习参 考。
    
第2版前言
**版前言
**章  面向制造和装配的产品开发
  1.1 产品设计的重要性
    1.1.1 iPhone利润分配的启示
    1.1.2 产品设计的作用
    1.1.3 好的产品设计
  1.2 Design For X
    1.2.1 产品生命周期
    1.2.2 DFX产生的背景
    1.2.3 DFX: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的设计
    1.2.4 DFX:面向各种要求的设计
    1.2.5 DFX的内涵
  1.3 产品开发模式
    1.3.1 产品开发模式的进化
    1.3.2 传统产品开发流程
    1.3.3 传统产品开发模式的弊端
  1.4 面向制造和装配的产品开发模式
    1.4.1 DFMA概述
    1.4.2 DFMA的开发流程
    1.4.3 DFMA的价值
    1.4.4 DFMA与并行工程
    1.4.5 DFMA在各企业的成功应用
  1.5 DFMA的实施
    1.5.1 实施的障碍
    1.5.2 实施的关键
第2章  面向装配的设计指南
  2.1 概述
    2.1.1 装配的概念
    2.1.2 很好和*差的装配工序
    2.1.3 面向装配的设计的概念
    2.1.4 面向装配的设计的目的
    2.1.5 面向装配的设计的历史
  2.2 设计指南
    2.2.1 减少零件数量
    2.2.2 减少紧固件的数量和类型
    2.2.3 零件标准化
    2.2.4 模块化产品设计
    2.2.5 设计一个稳定的基座
    2.2.6 设计零件容易被抓取
    2.2.7 避免零件缠绕
    2.2.8 减少零件装配方向
    2.2.9 设计导向特征
    2.2.10 先定位后固定
    2.2.11 避免装配干涉
    2.2.12 为辅助工具提供空间
    2.2.13 为重要零部件设计装配止位特征
    2.2.14 防止零件欠约束和过约束
    2.2.15 宽松的零件公差要求
    2.2.16 防错的设计
    2.2.17 装配中的人机工程学
    2.2.18 线缆的布局
第3章  塑胶件设计指南
  3.1 概述
    3.1.1 塑胶的概念
    3.1.2 塑胶的优缺点
    3.1.3 注射成型
  3.2 塑胶材料的选择
    3.2.1 塑胶材料的分类
    3.2.2 常用塑胶材料的性能
    3.2.3 塑胶材料的选择原则
  3.3 塑胶的性能参数
    3.3.1 物理性能
    3.3.2 力学性能
    3.3.3 热性能
    3.3.4 环境性能
    3.3.5 阻燃性
    3.3.6 UL746
    3.3.7 电性能
  3.4 设计指南
    3.4.1 零件壁厚
    3.4.2 避免尖角
    3.4.3 脱模斜度
    3.4.4 加强筋的设计
    3.4.5 支柱的设计
    3.4.6 孔的设计
    3.4.7 提高塑胶件强度的设计
    3.4.8 提高塑胶件外观质量的设计
    3.4.9 降低塑胶件成本的设计
    3.4.10 注射模具可行性设计
    3.4.11 注射模具讨论要点
  3.5 塑胶件的装配方式
    3.5.1 卡扣装配
    3.5.2 机械紧固
    3.5.3 热熔
  3.6 超声波焊接
    3.6.1 超声波简介
    3.6.2 超声波焊接
    3.6.3 超声波焊接工艺
    3.6.4 塑料的超声波焊接性能
    3.6.5 塑胶件的超声波焊接结构设计
    3.6.6 塑胶件的超声波焊接结构设计指南
第4章  钣金件设计指南
  4.1 概述
    4.1.1 钣金概述
    4.1.2 冲压概述
    4.1.3 常用钣金材料的介绍
  4.2 设计指南
    4.2.1 冲裁
    4.2.2 折弯
    4.2.3 拉深
    4.2.4 凸包
    4.2.5 止裂槽
    4.2.6 指明飞边的方向和需要压飞边的边
    4.2.7 提高钣金件强度的设计
    4.2.8 减少钣金件成本的设计
    4.2.9 其他钣金件设计的考虑
  4.3 钣金件常用的装配方式
    4.3.1 卡扣装配
    4.3.2 拉(铆)钉装配
    4.3.3 自铆
    4.3.4 螺钉机械装配
    4.3.5 点焊
    4.3.6 各种装配方式比较
第5章  压铸件设计指南
  5.1 概述
    5.1.1 压铸的概念
    5.1.2 压铸的优缺点
    5.1.3 关于压铸件的六大误解
  5.2 常用压铸材料介绍
    5.2.1 铝合金
    5.2.2 锌合金
    5.2.3 镁合金
  5.3 设计指南
    5.3.1 零件壁厚
    5.3.2 压铸件*小孔
    5.3.3 避免压铸型局部过薄
    5.3.4 加强筋的设计
    5.3.5 脱模斜度
    5.3.6 圆角的设计
    5.3.7 支柱的设计
    5.3.8 字符
    5.3.9 螺纹
    5.3.10 为飞边和浇口的去除提供方便
    5.3.11 压铸件的公差要求
    5.3.12 简化模具结构,降低模具成本
    5.3.13 机械加工
    5.3.14 使用压铸件简化产品结构,降低产品成本
第6章  机械加工件设计指南
  6.1 概述
    6.1.1 机械加工的概念
    6.1.2 机械加工的分类
    6.1.3 机械加工的优缺点
  6.2 通用机械加工件设计指南
    6.2.1 尽量避免使用机械加工
    6.2.2 毛坯的选择
    6.2.3 宽松的零件公差要求
    6.2.4 简化产品和零件结构
    6.2.5 降低加工难度
    6.2.6 保证位置精度
    6.2.7 尺寸标注便于测量
    6.2.8 保证零件热处理后的质量
    6.2.9 零件结构要有足够的刚度
    6.2.10 采用标准化参数
    6.2.11 零件应便于装夹
    6.2.12 减少装夹次数
    6.2.13 减少机械加工面积
    6.2.14 减少走刀次数
    6.2.15 零件结构应便于刀具工作
    6.2.16 不同要求的表面明显分开
  6.3 车削件设计指南
  6.4 钻削件设计指南
  6.5 铣削件设计指南
第7章  公差分析
  7.1 概述
    7.1.1 引言
    7.1.2 公差
    7.1.3 公差分析
    7.1.4 常见公差分析的错误做法
  7.2 公差分析的计算步骤
    7.2.1 定义公差分析的目标尺寸和判断标准
    7.2.2 定义尺寸链
    7.2.3 判断尺寸链中尺寸的正负
    7.2.4 将非双向对称公差转换为双向对称公差
    7.2.5 公差分析的计算
    7.2.6 判断和优化
  7.3 公差分析的计算模型
    7.3.1 极值法
    7.3.2 均方根法
    7.3.3 极值法和均方根法的区别
  7.4 装配偏移
  7.5 公差分析指南
    7.5.1 明确目标尺寸及其判断标准
    7.5.2 公差与成本的关系
    7.5.3 公差一致性
    7.5.4 公差分析结果不满足判断标准时的解决方法
  7.6 产品开发中的公差分析
    7.6.1 定义关键尺寸及公差
    7.6.2 优化的产品设计
    7.6.3 公差分析的计算
    7.6.4 二维图样尺寸公差标注
    7.6.5 制程能力测量
    7.6.6 真实产品公差分析
  7.7 利用Excel进行公差分析
第8章  面向制造和装配的设计检查表
  8.1 和谐的设计
  8.2 设计检查表
    8.2.1 概述
    8.2.2 使用方法
参考文献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次精心策划的旅行中,我原本只关注风景,但旅途中导游却突然开始给我讲解沿途每一座山峰的形成原因、每一条河流的流向规律,以及我们脚下的土地是如何孕育出如此丰富的物种。我之前一直认为,产品设计就是把概念变成图纸,然后交给工厂生产。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图纸背后那庞大而精密的工业世界。作者在描述“模具设计”和“注塑成型”的原理时,用到了大量的图示和生动的比喻,让我这个非模具专业的人也能大致理解其中的奥妙。例如,关于“分型面”的设定,书中的讲解就比我之前在网上看到的任何资料都要清晰和透彻,它不仅解释了分型面的重要性,还列举了不同分型面设计可能带来的注塑问题,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来规避。我一直对“批量生产”中的“节拍时间”这个概念感到好奇,书中就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讲解如何通过优化产品的结构、简化装配步骤、合理布局生产线来缩短节拍时间,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这让我意识到,设计不仅仅是“做什么”,更是“怎么做得更快、更好、更省”。此外,书中还特别强调了“人机工程学”在装配过程中的重要性,例如操作人员的姿势、工具的使用、零部件的抓取等等,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往往对生产效率和操作人员的舒适度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本书让我明白,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宏观到微观,从理念到执行,全方位地考虑。它让我重新认识了“产品”这个概念,它不再仅仅是一个最终的物品,而是一个贯穿设计、制造、装配、使用、回收全过程的生命体。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绝对是我近年来阅读过的最令我兴奋的技术书籍之一。作为一个在制造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我原以为自己对产品设计中的“硬核”部分已经有了相当的认知,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一些固有观念。作者在内容组织上的匠心独运,将那些复杂的工程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如同一块块精密的齿轮般,严丝合缝地咬合在一起。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公差设计”和“形位公差”的深入讲解,这部分内容往往是导致产品返工、报废的罪魁祸首,但很多设计师对此知之甚少,或者只是浅尝辄止。这本书不仅解释了这些概念的物理意义,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如何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工艺选择来控制和优化公差的实际方法。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关于汽车零部件的案例,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零件之间相互配合的公差要求,以及如何通过仿真分析来预测潜在的装配问题,并据此调整设计方案。这种将理论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的讲解方式,对我来说非常有启发。此外,书中对“模块化设计”和“标准化零件”的应用也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不仅能大大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还能提高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我尤其赞同作者提出的“设计即是流程”的理念,书中强调了在设计过程中就需要考虑生产、检验、物流等各个环节,力求从源头上避免问题。这本书就像是一本“产品设计兵法”,将无数隐藏在制造过程中的“坑”,以一种清晰、系统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让我能够规避它们,做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评分我必须承认,当我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因为我一直觉得“制造和装配”这些话题,对于一个主要负责概念设计和用户体验的从业者来说,可能过于“工程化”了。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非常直观且充满说服力的方式,将那些看似枯燥的工程原理,融入到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案例分析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表面处理”和“表面粗糙度”时,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陈述,而是详细地分析了不同表面处理工艺对产品性能、外观以及成本的影响,并且还给出了在不同产品类别下,如何选择最合适的表面处理方案的建议。这对于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实践指导。书中的“可维护性设计”部分,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之前总觉得,只要产品能正常工作就好了,但这本书却强调了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的可能性以及维修的便捷性。作者通过分析不同部件的易损性、可更换性以及维修工具的可获得性,提出了如何设计出更容易维护、维修成本更低的产品。这不仅能提升用户的满意度,也能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降低总成本。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可靠性工程”的讲解,它将概率论和统计学的方法应用到产品设计中,帮助设计师量化评估产品发生故障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这让我意识到,优秀的设计不仅仅在于功能上的实现,更在于其稳定性和持久性。这本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它循循善诱,用最清晰的语言,带领我走进了产品设计中那些我之前从未涉足却又至关重要的领域。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高效制造”大门。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产品研发的工程师,我深知设计环节对整个生产过程的影响力。然而,在过去,我们更多地是专注于产品的功能实现和用户体验,对于制造和装配层面的考量,往往是交给后期的工艺工程师去处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工作方式。作者在讲解“协同设计”和“并行工程”的理念时,用了很多实际案例来说明,如何在设计初期就将制造和装配的需求纳入考量,从而避免后期不必要的修改和返工。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公差分析”和“可装配性分析”的详细阐述。作者不仅仅是介绍了这些概念,更是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指导我们如何通过参数化设计、仿真分析等工具,来提前预测和解决潜在的装配问题。例如,书中关于“轴承安装”和“配合公差”的讲解,就非常细致,它不仅解释了不同配合类型对安装难度和产品性能的影响,还提供了一些优化设计的建议,以降低装配的难度和成本。此外,书中对“自动化装配”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未来产品设计的方向。作者分析了不同类型的自动化装配设备,以及如何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来适应自动化生产的需求。这让我意识到,优秀的设计不仅仅是让产品好用,更是要让产品“易于制造、易于装配、易于自动化”。这本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制造顾问”,它用最实在的干货,教会我如何让我的设计作品在生产线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必须用“颠覆性”来形容。我是一名在传统制造业中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工程师,对于“产品的迭代和更新”有着深刻的体会。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的产品,首先要解决的是功能问题,其次才是成本和效率问题。然而,这本书却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强调了“产品设计”与“制造和装配”之间的紧密联系,并且将“可制造性”和“可装配性”提升到了与功能同等重要的地位。作者在讲解“模具设计”时,不仅仅是关注了模具本身的结构,更是深入分析了模具材料的选择、加工工艺、使用寿命以及维护成本等因素,并且还结合了大量的实际案例,说明了如何通过合理的模具设计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冷镦”和“热锻”的详细介绍。这些工艺往往在产品设计初期就被忽略,但它们却对产品的性能和成本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者通过大量的图示和分解图,清晰地展示了不同零件的成型过程、模具结构以及可能出现的变形和缺陷。这让我对这些工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我后续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此外,书中对“焊接工艺”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未来产品设计的方向。作者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焊接工艺,以及如何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来适应自动化生产的需求。这让我意识到,优秀的设计不仅仅是让产品好用,更是要让产品“易于制造、易于装配、易于自动化”。这本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制造顾问”,它用最实在的干货,教会我如何让我的设计作品在生产线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对于任何从事产品开发的人来说,都应该是毋庸置疑的。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在为一个新项目寻找灵感,希望能够设计出在成本控制和生产效率方面都表现出色的产品。这本书简直就是及时雨。作者在讲解“材料选择”时,不仅仅是列举了各种材料的性能参数,更是深入分析了不同材料的加工工艺、供应商资源、市场价格以及环保性等因素,并且还结合了大量的实际案例,说明了在不同的产品应用场景下,如何做出最经济、最有效的材料选择。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金属冲压”和“金属钣金”的详细介绍,书中通过大量的图示和分解图,清晰地展示了不同零件的成型过程、模具结构以及可能出现的变形和缺陷。这让我对这些看似简单的工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我后续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书中关于“塑料件设计”的部分,更是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在讲解“壁厚均匀性”、“圆角设计”、“加强筋设计”等关键要素时,用了很多通俗易懂的比喻,并且还详细分析了这些设计细节对产品强度、外观以及注塑成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影响。我之前一直对如何平衡产品的强度和重量感到困惑,这本书就提供了非常实用的解决方案。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本“产品设计百科全书”,它将那些隐藏在产品背后的复杂工程学原理,以一种易于理解和应用的方式呈现出来,为我这样的设计师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发。
评分这本书,我得说,简直是工业设计领域的一股清流,尤其是在我这个刚入行不久、还在摸索中的小菜鸟看来。我一直对产品的“可制造性”和“可装配性”这两个概念感到模糊,总觉得理论知识和实际生产之间隔着一层厚厚的迷雾。翻开这本书,我的感觉就像是迷雾中出现了一盏明灯,而且这灯光非常柔和,一点都不刺眼,反而让人觉得安心。作者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那些原本听起来可能有些高深莫测的工程学原理,拆解成一个个具体、可操作的步骤和案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材料的加工特性、不同连接方式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对成本和效率影响的详细阐述。举个例子,我之前总觉得用螺丝固定是最牢靠的,但书中就详细对比了螺丝、铆钉、焊接、卡扣等多种连接方式,并给出了在不同场景下的最优选择建议,甚至还考虑到了装配过程中的人工成本和设备投入。这让我意识到,原来一个小小的连接方式,背后蕴含着如此多的学问和权衡。而且,书中并不是简单地列出各种技术,而是将它们置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视角下进行讨论。从概念设计到模具开发,再到生产线布局,作者都给出了非常实用的指导。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可拆卸性”的设计部分,这对于产品的维修、回收和升级都至关重要,但很多时候在设计初期会被忽略。书中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提供了多种实现方案,让我重新审视了产品的“生命尽头”的考量。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是,设计不仅仅是外观上的美感,更是一种对物理世界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对生产流程的精妙掌控。它让我明白了,一个优秀的产品设计,不仅要让用户用着舒心,更要让制造和装配的工程师们舒心,最终体现在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和更可靠的品质上。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让我感到非常惊喜。我一直认为,理论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最终能否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才是衡量一本书价值的关键。而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在讲解“表面处理”和“表面粗糙度”时,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陈述,而是详细地分析了不同表面处理工艺对产品性能、外观以及成本的影响,并且还给出了在不同产品类别下,如何选择最合适的表面处理方案的建议。这对于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实践指导。书中的“可维护性设计”部分,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之前总觉得,只要产品能正常工作就好了,但这本书却强调了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的可能性以及维修的便捷性。作者通过分析不同部件的易损性、可更换性以及维修工具的可获得性,提出了如何设计出更容易维护、维修成本更低的产品。这不仅能提升用户的满意度,也能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降低总成本。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可靠性工程”的讲解,它将概率论和统计学的方法应用到产品设计中,帮助设计师量化评估产品发生故障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这让我意识到,优秀的设计不仅仅在于功能上的实现,更在于其稳定性和持久性。这本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它循循善诱,用最清晰的语言,带领我走进了产品设计中那些我之前从未涉足却又至关重要的领域。
评分这本书对于我这种刚刚踏入产品设计行业的小白来说,简直就是一本“启蒙读物”。我一直以为,设计就是画图,就是做个漂亮的模型,然后就等着工厂去实现了。但这本书,就像是给我揭开了产品设计背后那一层厚厚的“工业面纱”。作者在讲解“材料选择”时,不仅仅是列举了各种材料的性能参数,更是深入分析了不同材料的加工工艺、供应商资源、市场价格以及环保性等因素,并且还结合了大量的实际案例,说明了在不同的产品应用场景下,如何做出最经济、最有效的材料选择。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金属冲压”和“金属钣金”的详细介绍,书中通过大量的图示和分解图,清晰地展示了不同零件的成型过程、模具结构以及可能出现的变形和缺陷。这让我对这些看似简单的工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我后续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书中关于“塑料件设计”的部分,更是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在讲解“壁厚均匀性”、“圆角设计”、“加强筋设计”等关键要素时,用了很多通俗易懂的比喻,并且还详细分析了这些设计细节对产品强度、外观以及注塑成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影响。我之前一直对如何平衡产品的强度和重量感到困惑,这本书就提供了非常实用的解决方案。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本“产品设计百科全书”,它将那些隐藏在产品背后的复杂工程学原理,以一种易于理解和应用的方式呈现出来,为我这样的设计师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发。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是带着一丝好奇,也带着一丝 scepticism。毕竟,“产品设计”这个词,往往会让人联想到那些充满艺术感和用户体验的方面,而“制造和装配”听起来则像是技术含量更高、更偏向于工程实践的内容。然而,这本书,就像是一座连接艺术与工程的桥梁,它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这两者融合在了一起。作者在讲解“材料选择”时,不仅仅是列举了各种材料的性能参数,更是深入分析了不同材料的加工工艺、供应商资源、市场价格以及环保性等因素,并且还结合了大量的实际案例,说明了在不同的产品应用场景下,如何做出最经济、最有效的材料选择。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金属冲压”和“金属钣金”的详细介绍,书中通过大量的图示和分解图,清晰地展示了不同零件的成型过程、模具结构以及可能出现的变形和缺陷。这让我对这些看似简单的工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我后续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书中关于“塑料件设计”的部分,更是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在讲解“壁厚均匀性”、“圆角设计”、“加强筋设计”等关键要素时,用了很多通俗易懂的比喻,并且还详细分析了这些设计细节对产品强度、外观以及注塑成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影响。我之前一直对如何平衡产品的强度和重量感到困惑,这本书就提供了非常实用的解决方案。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本“产品设计百科全书”,它将那些隐藏在产品背后的复杂工程学原理,以一种易于理解和应用的方式呈现出来,为我这样的设计师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