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之書

天文之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吉姆·貝爾 著,高爽 譯
圖書標籤:
  • 天文學
  • 宇宙
  • 星空
  • 觀測
  • 科學
  • 科普
  • 天文知識
  • 星座
  • 行星
  • 望遠鏡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重慶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2492368
版次:1
商品編碼:1177516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裏程碑係列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9-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304
字數:28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裏程碑書係”全球版權銷售超過二十個國傢和地區,銷量超百萬冊!

  《天文之書》是一部圖文並茂的編年體天文學百科,從百億年前到未來,展示天文史和人類太空探索的250個裏程碑發現,浩瀚的宇宙與您之間,隻是一本書的距離!

內容簡介

  我們的月亮從哪裏來?

  有沒有圍繞其他恒星的類地球行星?

  什麼是光汙染?

  這些隻是這本插圖精美的書中涉及到眾多引人深思的問題的一小部分。讓我們跟隨行星學會主席吉姆·貝爾一覽250個最有趣的宇宙現象和天文學成就。伴隨著古怪和費解的奇異事物,例如史前巨石陣和黑洞,從恐龍的滅絕到土星光環的發現,從哈雷彗星到太陽耀發、液體燃料火箭,從伴侶1號到旅行者號的旅程,從麥哲倫號雷達測繪金星到好奇號火星車於2012年8月著陸火星,這本書的時間綫覆蓋瞭多個方麵的主題。那些對天文學和空間探索具有重要影響的卓越而無畏的科學傢們,包括托勒密、阿裏亞哈塔、哥白尼、伽利略、卡西尼、霍金和卡爾?薩根等等也是本書的主角。

  本書采用編年體結構,每個條目包含一篇簡要的文字和漂亮的彩色圖片。在“注釋與延伸閱讀”部分列齣每個條目下可以進一步深入學習的資源。

  “天文學和空間探索的漫長曆史充滿著對一些巨大而深刻問題的迴答,”吉姆·貝爾這樣看待我們自己,“我們如此幸運地生活在一個文明的時代,我們可以積極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

作者簡介

  吉姆·貝爾博士,現為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及康奈爾大學天文係兼職教授。作為行星學會主席,在自然科學和空間探索領域,他是一位活躍、多産的公眾講述者,贏得2011年美國天文學會頒發的卡爾·薩根奬。吉姆·貝爾現身大量的廣播和電視節目,包括美國全國廣播公司《今日秀》和美國公共電視網的《新聞時刻》,以及《探索》、《國傢地理》和《曆史》等有綫頻道的眾多節目。吉姆·貝爾另著有《來自火星的明信片》、《火星3D》和《月球3D》等作品,參與美國宇航局自動化探索任務如近地小行星交會任務、火星探路者號、火星勇氣號、機遇號和好奇號火星車,以及月球勘測軌道器。為瞭錶彰他的貢獻,主帶小行星8146號命名為吉姆·貝爾星。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追隨幾韆年來甚至幾十億年以後的發現的旅途,貝爾博士的《天文之書》編年史記錄瞭人類的至高成就。如果這還不夠打動你、令你心生敬畏、驚嘆有史以來的科學發現,我隻能建議你把書拿起來再讀一次!”

  ——比爾·奈(Bill Nye),行星學會首席執行官

  宇宙中所有發生著、已經發生瞭和即將發生的事情的傑齣匯編。吉姆·貝爾的《天文之書》給你帶來輕鬆愉悅的閱讀體驗。”

  ——尼爾·德格拉斯·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天體物理學傢,《太空編年史:麵對最終的前沿》作者

目錄

序言 VI

緻謝 XI

宇宙的誕生

001 約公元前138億年/大爆炸

002 約公元前138億年/再復閤時代

003 約公元前135億年/第一代恒星

004 約公元前133億年/銀河係

005 約公元前50億年/太陽星雲

006 約公元前46億年/暴躁的原太陽

007 約公元前46億年/太陽的誕生

008 約公元前45億年/水星

009 約公元前45億年/金星

010 約公元前45億年/地球

011 約公元前45億年/火星

012 約公元前45億年/主小行星帶

013 約公元前45億年/木星

014 約公元前45億年/土星

015 約公元前45億年/天王星

016 約公元前45億年/海王星

017 約公元前45億年/冥王星和柯伊伯帶

018 約公元前45億年/月亮的誕生

019 約公元前41億年/晚期重轟炸

020 約公元前38億年/地球上的生命

021 公元前5億5韆萬年/寒武紀大爆發

022 約公元前6500萬年/殺死恐龍的撞擊

023 約公元前20萬年/智人

024 約公元前5萬年/亞利桑那撞擊

觀測天空

025 約公元前5000年/宇宙學的誕生

026 約公元前3000年/古天文颱

027 約公元前2500年/古埃及天文學

028 約公元前2100年/中國古代天文學

029 約公元前500年/地球是圓的!

030 約公元前400年/古希臘地心說

031 約公元前400年/西方占星術

032 約公元前280年/日心說的宇宙

033 約公元前250年/埃拉托色尼測量地球

034 約公元前150年/星等

035 約公元前100年/最早的計算機

036 約公元前45年/儒略曆

037 約150年/托勒密《天文學大成》

038 185年/中國古代天文學傢觀測客星

039 約500年/阿裏亞哈塔

040 約700年/確定復活節

041 約825年/古阿拉伯天文學

042 約964年/仙女座大星雲

043 約1000年/實驗天體物理學

044 約1000年/瑪雅天文學

045 1054年/觀測白晝星

046 約1230年/《天球論》

047 約1260年/大型中世紀天文颱

048 約1500年/早期微積分

049 1543年/哥白尼《天球運行論》

050 1572年/第榖新星

051 1582年/格裏高利曆

052 1596年/米拉變星

053 1600年/布魯諾《論無限宇宙與世界》

054 約1608年/第一代天文望遠鏡

055 1610年/伽利略《星際信使》

056 1610年/木衛一

057 1610年/木衛二

058 1610年/木衛三

059 1610年/木衛四

060 1610年/獵戶座大星雲

061 1619年/行星運動三定律

062 1639年/金星淩日

063 1650年/開陽六閤星係統

064 1655年/土衛六

065 1659年/土星有光環

066 1665年/大紅斑

067 1665年/球狀星團

068 1671年/土衛八

069 1672年/土衛五

070 1676年/光速

071 1682年/哈雷彗星

072 1684年/土衛三

073 1684年/土衛四

074 1684年/黃道光

075 1686年/潮汐的起源

076 1687年/牛頓萬有引力和運動定律

077 1718年/恒星自行

078 1757年/天文導航

079 1764年/行星狀星雲

080 1771年/梅西葉星錶

081 1771年/拉格朗日點

082 1781年/天王星的發現

083 1787年/天衛三

084 1787年/天衛四

085 1789年/土衛二

086 1789年/土衛一

087 1794年/來自太空的隕石

088 1795年/恩剋彗星

089 1801年/榖神星

090 1807年/竈神星

091 1814年/光譜學的誕生

092 1838年/恒星視差

093 1839年/最早的天文照片

094 1846年/海王星的發現

095 1846年/海衛一

096 1847年/米切爾小姐彗星

097 1848年/光的多普勒位移

098 1848年/土衛七

099 1851年/傅科擺

100 1851年/天衛一

101 1851年/天衛二

102 1857年/柯剋伍德缺口

103 1859年/太陽耀發

104 1859年/尋找祝融星

105 1862年/白矮星

106 1866年/獅子座流星雨的來源

107 1868年/氦

108 1877年/火衛二

109 1877年/火衛一

110 1887年/以太的末日

111 1892年/木衛五

112 1893年/恒星顔色即恒星溫度

113 1895年/銀河係暗條

114 1896年/溫室效應

115 1896年/放射性

116 1899年/土衛九

117 1900年/量子力學

118 1901年/皮剋林的“哈佛計算機”

119 1904年/木衛六

120 1905年/愛因斯坦奇跡年

121 1906年/木星的特洛伊小行星

122 1906年/《火星和它的運河》

123 1908年/通古斯大爆炸

124 1908年/造父變星和標準燭光

125 1910年/主序

126 1918年/銀河係的尺寸

127 1920年/半人馬小行星

128 1924年/愛丁頓質光關係

129 1926年/液體燃料火箭

130 1927年/銀河係自轉

131 1929年/哈勃定律

132 1930年/冥王星的發現

133 1931年/射電天文學

134 1932年/奧爾特雲

135 1933年/中子星

136 1933年/暗物質

137 1936年/橢圓星係

138 1939年/核聚變

139 1945年/地球同步衛星

140 1948年/天衛五

141 1955年/木星的磁場

142 1956年/中微子天文學

太空時代

143 1957年/伴侶1號

144 1958年/地球輻射帶

145 1958年/美國宇航局和深空網絡

146 1959年/月亮的背麵

147 1959年/鏇渦星係

148 1960年/探索地外文明

149 1961年/第一批宇航員

150 1963年/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

151 1963年/類星體

152 1964年/宇宙微波背景

153 1965年/黑洞

154 1965年/霍金的極端物理學

155 1965年/微波天文學

156 1966年/金星3號抵達金星

157 1967年/脈衝星

158 1967年/研究嗜極生物

159 1969年/第一次登月

160 1969年/第二次登月

161 1969年/天文學走嚮數字時代

162 1970年/默奇森隕石中的有機分子

163 1970年/金星7號著陸金星

164 1970年/月球自動采樣返迴

165 1971年/毛羅修士構造

166 1971年/第一代火星軌道器

167 1971年/月球車

168 1972年/月球高地

169 1972年/最後一次登月

170 1973年/伽馬射綫暴

171 1973年/先驅者10號在木星

172 1976年/維京號在火星

173 1977年/旅行者號旅程開始

174 1977年/發現天王星光環

175 1978年/冥衛一

176 1978年/紫外天文學

177 1979年/木衛一上的活火山

178 1979年/木星光環

179 1979年/木衛二上的海洋?

180 1979年/引力透鏡

181 1979年/先驅者11號在土星

182 1980年/《宇宙:一次個人旅行》

183 1980年,1981年/旅行者號交會土星

184 1981年/航天飛機

185 1982年/海王星光環

186 1983年/先驅者10號超越海王星

187 1984年/星周盤

188 1986年/旅行者2號在天王星

189 1987年/超新星1987A

190 1988年/光汙染

191 1989年/旅行者2號在海王星

192 1989年/星係長城

193 1990年/哈勃空間望遠鏡

194 1990年/麥哲倫號繪製金星地圖

195 1991年/伽馬射綫天文學

196 1992年/繪製宇宙微波背景

197 1992年/第一批太陽係外行星

198 1992年/柯伊伯帶天體

199 1992年/小行星可以有衛星

200 1993年/大望遠鏡

201 1994年/舒梅剋-列維9號彗星撞 擊木星

202 1994年/褐矮星

203 1995年/圍繞其他太陽的行星

204 1995年/伽利略號環繞木星

205 1996年/火星上的生命?

206 1997年/海爾-波普大彗星

207 1997年/小行星梅西爾德

208 1997年/第一輛火星車

209 1997年/火星全球勘探者號

210 1998年/國際空間站

211 1998年/暗能量

212 1999年/地球加速自轉

213 1999年/杜林危險指數

214 1999年/錢德拉X射綫天文觀測站

215 2000年/木衛三上的海洋?

216 2000年/近地小行星交會任務在愛神星

217 2001年/太陽中微子問題

218 2001年/宇宙年齡

219 2001年/創世紀號捕捉太陽風

220 2003年/斯皮策空間望遠鏡

221 2004年/勇氣號與機遇號在火星

222 2004年/卡西尼號探索土星

223 2004年/星塵號交會懷爾德2號彗星

224 2005年/深度撞擊:坦普爾1號彗星

225 2005年/惠更斯號登陸土衛六

226 2005年/隼鳥號在係川小行星

227 2005年/牧羊犬衛星

228 2006年/冥王星的降級

229 2007年/宜居的超級地球?

230 2007年/哈尼天體

我們的未來

231 2009年/開普勒任務

232 2010年/平流層紅外天文颱

233 2010年/羅塞塔號飛越司琴星

234 2010年/哈特雷2號彗星

235 2011年/信使號在水星

236 2011年/曙光號在竈神星

237 2012年/火星科學實驗室好奇號火星車

238 2015年/揭開冥王星的麵紗!

239 2017年/北美日全食

240 2018年/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

241 2029年/毀神星擦肩而過

242 約2035—2050年/宇航員登上火星?

243 約1億年/人馬座矮星係與銀河係碰撞

244 約10億年/地球海洋蒸發

245 約30億—50億年/與仙女座星係碰撞

246 約50億—70億年/太陽的末日

247 約1014年/恒星的末日

248 約1017—1037年/簡並時代

249 約1037—10100年/黑洞蒸發

250 時間的終點/宇宙如何終結?

注釋與延伸閱讀

譯後記

前言/序言

  吉姆·貝爾
  僅僅用250個裏程碑來總結天文學和太空探索的全部曆史,是基本不可能的,但我不會讓這個睏難阻止我做齣嘗試!我的工作領域有著豐富和激動人心的曆史。將這些曆史編年記述是令人心生畏懼的任務,但是,作為太空狂熱分子的我足夠幸運地以空間科學為職業,在我的視角看來,編寫這樣的曆史令我受寵若驚。最近的50年,我們已經親曆瞭人類探索史上最值得驕傲和最重要的輝煌之一——太空時代。人們離開瞭行星(一些人此刻賴以為生的行星),十幾個人走上瞭月球。用自動化的探測器和巨型望遠鏡(一些被送進太空),我們已經能看見和靠近所有傳統上已知行星的地外景觀,能夠訪小行星與彗星,能夠洞宇宙之精妙。
  所有這一切成為瞭可能,都要歸功於如牛頓所說,我們已經“站在瞭巨人的肩上”。要贊嘆現代天文學和空間探索取得的奇妙發現,就不能不感謝我們祖先對現代科學與實驗方法的奠基。他們之中的有些成就需要花費巨大的個人或職業代價,還有一些成就會被埋沒幾十年甚至幾個世紀之後纔得到重視。從這些貢獻中辨彆齣特定的個體的貢獻是不可能或者不切實際的。我在這本書中已經涵蓋瞭必不可少的關鍵人群,是他們為未來的成就搭建瞭重要舞颱。例如書中包括瞭現在依然保存在一些早期人類岩洞中的星圖,蘇美爾人在5000年到7000年前對宇宙誕生的創想,巨石陣等一係列石器時代先民們建造的依然神秘的古天文颱,中國夏商周時期(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256年)細緻的天象編年記錄,以及古埃及、古印度、古阿拉伯、古波斯、古瑪雅社會興起的各個數學和天文學的學派深刻影響瞭現代天文學、天體物理學和宇宙學。
  當然,在整個科學,或特定的物理學和天文學的學科發展上,我們可以認齣那些扮演瞭關鍵角色的特殊個體。如果不涉及到如畢達哥拉斯、柏拉圖、亞裏士多德、阿利斯塔剋、埃拉托色尼、伊巴榖和托勒密等古代哲學傢、數學傢和天文學傢,以現代天文學發展為代錶的科學史將無從談起。近代科學傢,像哥白尼、伽利略、開普勒、牛頓、愛因斯坦、哈勃、霍金和卡爾·薩根等都是傢喻戶曉的名字,他們因其在現代物理學、天文學和空間科學上做齣的傑齣創造而著名。我將這些巨人的名字在本書中的多個條目中著重標齣,用這樣的方式讓他們永遠閃耀光輝。
  但是許多其他的,可能隻在教科書中齣現的著名學者,也做齣瞭巨大的發現,他們的工作也代錶瞭關鍵的科學裏程碑。這些卓越的科學傢包括:發現土星的“薄如圓盤”光環和土衛六的惠更斯;發現瞭木星大紅斑、土衛八和土星光環本質的卡西尼;與每隔76年迴歸一次的周期彗星同名的哈雷;望遠鏡發明之前的最後一位天文學巨匠第榖,他的資料使開普勒發現瞭行星運動定律;著名的彗星獵手梅西耶,他首先記錄瞭超過100個天空中最著名的星雲;預言在空間中存在特殊的引力平衡點的數學傢拉格朗日;發現天王星和它的幾顆衛星的赫歇爾;為天文學傢測量天體的速度和化學成分提供奠基工作的光譜學先驅夫琅和費、多普勒、費佐;發現放射性的居裏夫婦和他們的同事貝剋勒爾;量子力學之父普朗剋;最早把握瞭銀河係真實尺寸的天文學傢之一沙普利;液態燃料火箭的先驅戈達德;發現宇宙網狀結構的天體物理學傢蓋勒;以及幫助人們認識到隕石坑重要性的行星科學傢舒梅剋。諸如此類對天文學、天體物理學、行星科學和太空探索做齣瞭重要貢獻的人物,他們在公眾的心目中可能未曾達到科學界的巔峰地位,但是我試圖讓他們作為重要的貢獻者在本書的條目中占有一席之地。
  還有一些被遺忘,或是至少不應當被忽略的人物。他們或是做齣瞭新發現,發展瞭新理論,改變瞭基本的研究實驗方法,或是埋頭苦乾大海撈針尋找科學的蛛絲馬跡。他們齣於各種原因,沒有贏得公眾的注意或是與他們的貢獻相匹配的科學嘉奬。這些不齣名的天纔包括6世紀印度數學傢和天文學傢阿裏亞哈塔(Aryabhata),可敬的8世紀曆法大師比德(Bede of Jarrow),10世紀阿拉伯星圖大師阿蔔杜勒-拉赫曼·蘇菲(Abd al-Rahman al-Sufi),堅持存在其他世界而被燒死在木柱上的異端布魯諾(Giordano Bruno),最早精確測量光速的丹麥天文學傢羅默(Ole Roemer),預言金星淩日的英格蘭天文學傢霍洛剋斯(Jeremiah Horrocks),正確地指齣隕石來自天外的德國物理學傢奇洛德尼(Ernst Chladni),最早瞭解到恒星內部機製的英國天體物理學傢愛丁頓,以及1931年的一個實驗思想導緻後來創立瞭射電天文學的美國無綫電工程師央斯基(Karl Jansky)。
  未被贊頌過的人物也包括一些極富影響力的女天文學傢,為瞭彌補這個男性主導的領域對女性的偏見,她們通常必須比男性同事工作的更努力。這些值得書寫的女性包括卡洛琳·赫歇爾(Caroline Herschel)——十八世紀末英國著名彗星獵手和星圖大師赫歇爾的妹妹;世界上第一位女天文學教授瑪莉亞·米切爾(Maria Mitchell);以及二十世紀初的哈佛女性計算員安妮·坎農(Annie Jump Cannon)和勒維特(Henrietta Swan Leavitt),坎農改進的經典恒星分類今天仍然廣泛應用,勒維特發現的標準燭光恒星可用來估算宇宙中的距離。我試圖通過這本書提及許多其他重要的卻常被忽視的天文學傢、物理學傢、哲學傢和工程師,即使我仍然難以給予他們應得的榮耀。作為一位職業天文學傢和行星科學傢,我要尷尬地承認,在為瞭寫作本書而進行調查研究之前,一些傑齣科學傢的名字連我也沒有聽說過。
  調查研究進行過半的時候我注意到,隨著時間的推進,科學傢單打獨鬥的現象越來越少見,特彆是在20世紀50年代之後的太空時代開始的條目中。在我看來,這個現象反映瞭天文學和太空探索以及可能所有科學領域的近來趨勢。科學和探索活動過去通常是相當個人的事業,通常由富人獨自開展,通常在君主或贊助人的指揮下與其他富裕的科學傢展開激烈的競爭。當然也有例外,傑齣的閤作(諸如在第榖與開普勒之間,居裏夫婦和貝剋勒爾之間)與研究團隊(如伊朗13世紀馬拉蓋天文颱的圖西團隊,或16世紀印度數學的喀拉拉學派)肯定存在。但在總體上,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我所在領域的大部分科學發現主要由個人做齣。
  相反,作為20世紀下半葉的技術進步,物理學、天文學和太空探索越來越多地受到今天所謂“大科學”的影響。大科學是集團作戰和研究團隊的事業。個人在一個工程中隻擁有特定領域的專門知識,但是一個大工程項目涵蓋的豐富學科不是一個成員可以完全精通的。與此有關的一個例子是早在上世紀40年代美國軍方發起的曼哈頓計劃,這一計劃旨在研發第一批原子彈。曼哈頓計劃需要富有工程、材料科學和航空學的專傢,軍方也需要找到世界上理解極端高溫高壓狀態核反應的學術領袖。當然,許多參與曼哈頓計劃的科學傢早先幾年原本是研究恒星發光機製的天文學傢。更多依靠團隊貢獻天體物理和空間科學知識的大科學項目,還包括軍用雷達係統和火箭的研發,尤其是亞軌道飛行的洲際彈道導彈,以及軍用和民用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
  與天文學相關聯的民用大科學項目的曆史,與創立於1957年的美國宇航局(NASA)的成績是分不開的。這本書裏隨處可見的是,在載人和機器人的空間科學與探索事業上,美國宇航局那些裏程碑式的成就。這些成就極少可以歸功於個人的貢獻。哈勃空間望遠鏡,圍繞月球、火星、小行星軌道的儀器,火星上的勇氣號、機遇號、好奇號探測器,這些我的經驗中的美國宇航局的自動化天文學和行星科學任務,加深瞭我對這一點的領悟:現代天文學和空間探索前沿工作的成功,大部分要求團隊協作。今天我們隊專業知識要求的範圍之廣前所未有。例如,一個火星車項目,要求行星科學傢(包括物理學傢、化學傢、數學傢、地質學傢、天文學傢、氣象學傢,甚至生物學傢)計算機科學傢和程序員,一個龐大多樣化的工程師團隊(包括軟件、材料、動力推進、電力、熱力、通訊、電子、係統和其它領域的專傢),以及管理、金融和行政支撐人員。類似的專業範圍的要求也適用於建造、發射和操作空間望遠鏡、航天飛機、大型粒子探測器和對撞機,以及國際空間站(據估計,這是人類迄今為止嘗試建造的最為昂貴和復雜的項目)。或耗資上億乃至百億美元,或窮盡畢生心力,大科學項目往往代價巨大。這類項目成功或失敗時不會歸結為個人的原因,因為團隊的共同努力是通嚮成功的必需。上世紀60到70年代,前蘇聯在太空探索項目上取得的成功是團隊主導的結果(雖然更多的是軍方運作)。最近,代錶19個國傢的歐洲空間局與加拿大、日本、巴西、韓國、印度和中國,在各自的小型天文學和空間探索項目之外,逐漸在國際天文學大科學項目中扮演更大的角色。
  在天文學和太空探索的曆史上,找準關鍵事件如同識彆關鍵人物一樣睏難。地球和行星的形成,最早進入太空的宇航員,第一批登上月球的人,這些都容易判斷。但更多的事件,在一段時期內從一個人到另一個人連續保持著重要性。有些僅憑猜測的事件發生在史前,有些事件發生在一個較長的時期中,有些事件被預測要發生在不確定的未來,確定這些事件的精確日期並把它們列入編年錶中很是睏難。但凡遇到這些關鍵事件的年代不確定,或是持續一段時期,或是既不確定又持續一段時期的情況,我都會在年代之前注明“約”字。
  基於史實的和現代的事件的發生時間通常瞭解地精確得多。但仍然存在一個巨大的挑戰,那就是如何將最近幾個世紀特彆是最近50年間浩如煙海的科學發現、理論、發明、和天文學及太空探索任務濃縮在一份簡錶中。於是,任何妄圖取捨那些無與倫比的成就的嘗試中,都會藏有不可避免的偏心。我在此必須承認,在我編寫的曆史裏程碑中存在著偏心:我是一個太陽係控。我工作的熱情是研究行星、衛星、小行星和彗星,這些天體對於許多其他天文學傢來說,充其量是45到50億年前太陽形成時的邊角廢料。太陽確實占到太陽係總質量的99.86%(其餘部分中最大的是木星),但其餘的0.14%也確實極其有趣——或許是因為生命就進化和繁榮在一片這樣的邊角料上,或許還曾經存在(可能仍然存在)於另一片上。我的天體物理學和宇宙學朋友時常錶達惋惜,因為我僅僅把注意力集中在無關緊要的臨近天體上,每當這時,我會用最近發現的太陽係外行星進行反擊。這些發現證明太陽係這樣的係統可能也稀鬆平常地圍繞在其它恒星周圍。我們的太陽係可能是銀河係中的百萬分之一,甚至十億分之一。我們還不知道其它星球是否有如同地球一樣庇護的生命。這讓我們很特殊,哪怕我們非常渺小。
  穿越這部天文學和太空探索的曆史,你可能已經在我收集的裏程碑中察覺瞭我的偏心。我偏愛有關太陽係——我們在太空中的近鄰的發現、理論和探險。太陽係是我們在科學上瞭解最多的天體,為瞭理解和欣賞龐大的社區,首先必須認識自己的鄰居。因此,在我看來,這樣的偏心是善意的。利用望遠鏡、自動化太空飛船、高速計算機模擬、實驗室中的尖端實驗和宇航員,藉助於物理學、化學、天體力學、地質學、光譜學、工程學和其它所需技術,探索我們這個太陽係的努力,為我們現在或遙遠的將來探索臨近的恒星乃至銀河係、河外近鄰星係、全宇宙打下瞭基礎。
  當一個光點被分辨為一個真正獨特的世界,當我們首次拜訪這些世界,當我們通過機器的眼睛窺探或是親眼所見,我認為,這些時刻是最值得稱為太空探索裏程碑的事件。逐步瞭解圍繞我們的世界,讓我們已經把腳尖踩進瞭宇宙的大洋。讓我們時刻準備著,總有一天將揮師遠航。
  最後我必須指齣的是我對天文學和太空探索的曆史裏程碑的收集,不夠徹底也算不上完整。受本書篇幅所限,區區250個條目隻能代錶那些貫穿整個科學曆史進程的偉大人物、偉大發現和研究方法創新的一小部分。每一位作者都會列舉自己心目中的裏程碑,但所有人都會麵臨一個同樣的睏境——如何取捨?在準備本書提綱時,我決定不僅要涉及太空時代的許多非凡成就,同時也要包括美索不達米亞、中國、印度、埃及、歐洲和美洲在內的古老帝國的古代科學傢們的許多基礎性成果。另外,我確信齣現在中世紀、文藝復興、近代曆、前工業時代到工業革命的大量重要成就也被收入本書。為瞭平衡時間軸,我嘗試縮減瞭許多有價值的現代人物、發現、事件。為此,我請求讀者的原諒。如我在開頭所寫,用250個裏程碑來總結整個天文學和太空探索的曆史,是基本不可能的。但是,這不會阻止我們完成此書的寫作與閱讀。


《星辰的低語:探索宇宙的奧秘》 浩瀚的宇宙,自古以來便以其無垠的遼闊和深邃的神秘,吸引著人類的目光。從茹毛飲血的先民仰望夜空,到如今藉助尖端科技窺探遙遠星係,我們對宇宙的好奇心從未停止。這本書,正是這場跨越時空的探索之旅的記錄。它並非簡單羅列天體數據,而是試圖講述那些藏匿在星光背後的故事,揭示宇宙演化的壯麗畫捲,並思考我們在其中所處的位置。 我們的旅程始於宇宙的黎明。想象一下,在那個黑暗而混沌的年代,一切皆為虛無,直到一場不可思議的巨變——宇宙大爆炸。這本書將以生動而嚴謹的筆觸,描繪那最初的瞬間,解釋何以從一個無限小的奇點,膨脹齣我們所見的廣袤空間和時間。我們將一同追溯早期宇宙的形成,從誇剋、電子等基本粒子,到質子、中子的誕生,再到原子核的聚集,最終冷卻成彌漫的氫和氦。這不是枯燥的物理學公式堆砌,而是通過類比和想象,讓你仿佛置身於那熾熱而動蕩的原始洪流之中。 接著,我們將目光投嚮星係的形成與演化。在引力的牽引下,原始氣體雲開始坍縮,點燃第一批恒星,它們如同宇宙中的火種,驅散黑暗,照亮瞭新生宇宙。我們將會探索不同類型的星係,從螺鏇星係壯麗的鏇臂,到橢圓星係古老而寜靜的形態,再到不規則星係奇特的組閤。本書將深入淺齣地講解恒星的誕生、生命周期和死亡。你將瞭解到,一顆恒星的誕生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曆瞭漫長的引力坍縮過程;它們如何通過核聚變點燃生命之火,消耗燃料,經曆主序星階段的穩定燃燒;以及最終,它們將以何種壯麗或悲壯的方式告彆舞颱——有的化為明亮的白矮星,有的則在超新星爆發中播撒生命的種子,成為下一代恒星和行星的原材料,甚至留下神秘的中子星或黑洞。 黑洞,這個宇宙中最令人著迷的存在,也將是本書的重點。我們不再將它們僅僅視為科幻小說中的奇異物體,而是通過最新的天文觀測和理論模型,去理解它們的形成機製,它們如何吞噬物質,如何扭麯時空,以及事件視界這個“不歸點”的意義。你將瞭解到,黑洞並非隻是“無底洞”,它們對星係的形成和演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可能隱藏著宇宙運行的某些終極秘密。 本書還將帶領讀者穿越太陽係。我們將重新審視我們熟悉的傢園——太陽,瞭解它的內部結構、能量産生方式,以及它對地球生命至關重要的影響。我們將會拜訪太陽係的各個行星,從熾熱的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到氣態巨行星木星、土星,再到冰巨星天王星、海王星。每一顆行星都有其獨特的地質特徵、大氣成分和衛星係統,例如火星上曾經存在液態水的證據,木星強大的磁場,土星迷人的光環,以及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奇特傾斜。我們還將探索矮行星、小行星和彗星,它們是太陽係早期形成的“活化石”,為我們提供瞭關於太陽係起源的寶貴綫索。 本書對係外行星的探索,將把我們的視野推嚮更遠。隨著天文觀測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們已經發現瞭數韆顆圍繞其他恒星運行的行星。我們將探討探測係外行星的方法,例如淩星法和視嚮速度法,並介紹一些我們已經發現的、可能擁有宜居環境的行星。這其中蘊含著一個深刻的問題:在如此廣闊的宇宙中,我們是孤獨的嗎?這個問題將引導我們思考生命的本質,以及在宇宙中尋找地外生命的意義。 宇宙的演化並非一成不變,它是一個充滿動態和變遷的過程。我們將觸及宇宙膨脹加速的奧秘,以及構成宇宙絕大部分的神秘物質——暗物質和暗能量。這些不可見但又無處不在的“幽靈”,如何影響著宇宙的結構和命運?本書將嘗試以最清晰易懂的方式,闡釋這些前沿的物理學概念,讓你領略現代宇宙學的魅力。 本書的最後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宇宙未來的展望。宇宙是否會永遠膨脹下去,最終走嚮“熱寂”?或者,是否會經曆“大擠壓”的迴歸?我們也將思考宇宙中是否存在多重宇宙,以及我們當前所見的宇宙,是否隻是一個更大、更復雜整體的一部分。這些終極問題,雖然目前仍是科學探索的前沿,但書中將為你呈現最前沿的理論猜想和觀測證據,激發你對宇宙未來進行更深入的思考。 《星辰的低語:探索宇宙的奧秘》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宇宙的書,它更是一次關於人類自身存在意義的哲學追問。當我們仰望星空,看到那些遙遠的光點,我們不禁會問:我們從哪裏來?我們到哪裏去?在這宏大而古老的宇宙麵前,人類顯得渺小,但正是這份渺小,激發瞭我們無盡的探索欲望和求知精神。這本書希望成為你探索宇宙的嚮導,讓你在文字中感受到宇宙的壯麗,在思考中領悟生命的價值,並在浩瀚星辰的低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宇宙情懷。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必須強調,這本書的韻味是極其獨特且耐人尋味的,它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匯編,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求知曆程的哲學沉思錄。作者的筆調顯得非常內斂,但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對宇宙運行規律的深深的敬畏與熱愛,是任何華麗辭藻都無法替代的。他處理那些復雜的數學推導時,采取瞭一種非常溫和的方式,將其融入到對現象的描述之中,而不是孤立地展示公式。這種處理使得即便是對高等數學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數學美感和邏輯必然性。這本書的引文和注釋係統也做得極其齣色,旁徵博引,既保證瞭學術的嚴謹性,又不會打斷主體的流暢閱讀。我特彆喜歡作者對“不確定性”的討論,他沒有迴避科學的局限,反而將這種不確定性描繪成人類探索永不止息的動力源泉。整本書讀下來,給人一種心靈被滌淨的感覺,它引導人超越日常瑣碎,去思考那些關乎存在與尺度的宏大命題。這本書值得被放在書架上,時常翻閱,每次都會有新的體會。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一場奇妙的旅程,作者的筆觸細膩得讓人仿佛能觸摸到文字背後的世界。我得說,初翻開這本厚厚的書捲時,心裏是帶著一絲忐忑的,畢竟我對這類題材瞭解不多,生怕自己看不懂那些拗口的專業術語,或者被那些深奧的理論壓得喘不過氣來。然而,事實證明我的擔憂完全是多餘的。作者的敘事方式極其高明,他沒有直接拋齣那些冰冷的科學數據,而是巧妙地將每一個概念融入到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綫中。比如,他描述恒星的誕生與死亡時,用的詞匯不是教科書上的死闆定義,而更像是史詩中的場景描繪,充滿瞭力量與宿命感。讀到關於星雲的部分,我的腦海裏立刻浮現齣巨大、絢爛的宇宙塵埃雲,顔色層次分明,仿佛觸手可及。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在穿插知識點的同時,從未忘記人文關懷。他探討瞭人類在浩瀚宇宙中的渺小與偉大,那種哲思的深度,常常讓我停下來,閤上書本,抬頭望嚮夜空,心中充滿敬畏。這本書的排版和插圖也是一流的,每一張圖的質量都高得驚人,不僅清晰準確,而且藝術性十足,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沉浸感,讓那些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而生動。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這個宇宙的認知提升到瞭一個新的維度,不再是冷漠的觀察者,而是參與者。

評分

這本書的整體感覺非常沉靜,像是一口深井,你需要屏住呼吸,慢慢潛入纔能領略其全貌。它的文字不像某些暢銷書那樣追求煽情或嘩眾取寵,而是保持著一種學者特有的嚴謹和剋製。這種風格對於我這種追求知識深度而非廣度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作者的論證邏輯如同精密的鍾錶齒輪,每一個環節都咬閤得天衣無縫,從基礎原理的建立到復雜理論的推導,都遵循著不可抗拒的內在邏輯。我特彆留意瞭作者處理曆史發展脈絡的方式,他並沒有采用簡單的綫性敘事,而是通過對比不同學派、不同時代的思想交鋒,勾勒齣知識演進的麯摺路徑。這種“思想的戰場”的描寫,比單純羅列時間點有趣得多,讓人感受到科學進步的艱辛與不易。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寜靜的圖書館,麵前攤開著無數捲軸,而作者是那個耐心的嚮導,他不會催促你,隻是引導你關注那些真正有價值的細節。這本書的細節處理極其考究,即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背景介紹,也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充滿活力和互動性的,仿佛作者正坐在我對麵,用一種極其熱情洋溢的口吻,給我講解這個宇宙最激動人心的奧秘。它的語言充滿瞭畫麵感,尤其在描述那些宏大場景時,作者運用瞭大量生動的比喻和擬人手法,瞬間將遙遠的、抽象的概念拉到瞭眼前。我感覺自己不是在“閱讀”文字,而是在“觀看”一場無與倫比的視覺盛宴。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與非專業讀者溝通,他總能在關鍵時刻插入一些貼近生活的類比,讓你恍然大悟:“原來如此!”這種教學方法非常高效。而且,這本書的結構設計也非常巧妙,它不是一條死闆的單行道,而是像一個巨大的網絡,你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點在不同的章節間自由跳轉,但無論跳到哪裏,都能找到清晰的指引綫索返迴主乾。書中對於“未解之謎”的探討部分,更是引人入勝,作者沒有給齣武斷的結論,而是清晰地列舉瞭各種假說及其支持證據,留下瞭足夠的空間供讀者自己思考和辯論。讀完這部分,我感覺自己的好奇心被極大地激發瞭,甚至立刻去搜索瞭更多相關的論文來研究。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極其震撼的,它徹底顛覆瞭我過去對傳統科普讀物的認知。這本書的節奏控製得近乎完美,你知道,很多嚴肅題材的書讀起來容易讓人打瞌睡,但這本書的每一章節都像是一部精心剪輯的紀錄片,高潮迭起,引人入勝。作者的語言風格極其犀利,充滿瞭洞察力,他有一種將復雜問題簡單化的魔力,但這種“簡單”絕不是膚淺,而是深思熟慮後的提煉。他善於設置懸念,比如在探討某個物理現象時,他會先拋齣一個令人睏惑的現象,然後層層剝繭,直到最後揭曉那個令人拍案叫絕的答案。這種敘事結構,極大地激發瞭讀者的求知欲。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述中體現齣的那種批判性思維,他不會盲目崇拜既有的理論,而是會坦誠地指齣當前科學的局限性,這種坦率讓人倍感親切和信任。書中所引用的例子也大多是最新、最前沿的發現,顯示齣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敏銳的資訊捕捉能力。說實話,我讀這本書的時候,很多時候需要反復咀嚼某些段落,不是因為難懂,而是因為其中蘊含的信息密度實在太大瞭,需要時間去消化和迴味其精妙之處。

評分

這個是個天文記錄書,把從古到今的天文曆史全記錄瞭

評分

這本書以編年+紀傳體相結閤的方式講述心理學發展史,每一篇章就是心理學發展的一個節點,非常新奇有趣,對於一般讀者來說,靠這本書大緻可以瞭解心理學百年發展的基本風貌。

評分

說的雖然很基礎但是還介紹的也都介紹瞭,內容可以說很廣,

評分

怕大二log被CSOL破咯拍啊face咯趴地老婆咯去咯去咯是老婆咯是bread破pls哦咯去咯是老婆咯去咯是

評分

世界上最傑齣的心理學傢之一,美國心理協會@菲利普•津巴多(PhilipZimbardo)作序並鼎力推薦“《心理學之書》提供瞭一個個生動的曆史情境,幫助我們去理解人性的各個側麵。”——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學中的理論與發現是人類最令人著迷的現象之一,我們對自己永遠保有好奇心。《心理學之書》的目標是讓我們更多地瞭解我們自己、朋友及所處的世界。”——韋德•E.皮剋倫誰是曆史上最著名的神經病患者?什麼是雞尾酒會效應?哪種藥物在投入市場三年內,就成為精神科醫生開具處方藥中的第一位?這些隻是這本插圖精美的書中涉及到眾多引人深思的問題的一小部分。作者韋德•E.皮剋倫探討瞭心理學發展曆史上250個令人著迷的裏程碑事件,從史前期到21世紀。從古老而奇特的孟喬森綜閤徵、到“人麵失認癥”,各個條目涵蓋廣泛的主題,諸如體液說、榮格心理學

評分

精美精緻,早就想買這本書,趁著活動,你懂的

評分

這個商品很不錯哦,值得推薦!一如既往地支持京東!!!

評分

還沒有開始讀就覺得是一個很好的書,書的設計很好,便於翻閱。

評分

拜讀經典之著,內容和質量非常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