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生态养鳖技术

稻田生态养鳖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邹叶茂,郭忠成,周巍然 著
图书标签:
  • 稻田养殖
  • 鳖养殖
  • 生态养殖
  • 水产养殖
  • 农业技术
  • 养殖技术
  • 稻田综合利用
  • 生态农业
  • 水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4683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532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9
字数:1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养鳖爱好者
  《稻田生态养鳖技术》主要介绍了以鳖为主养品种的稻田综合生态种养技术,把实用性、先进性放在首位,切合农业实际,能够让众多养殖户耳目一新,既能普及读者科技知识,又能提高农民的养殖水平。全面总结了当前我国稻田养鳖的新技术成果,凸显了稻田资源双重利用、节能环保、绿色增效的无穷魅力,将实用性、通俗性、可读性和可操作性融为一体。内容主要来自作者第一手资料,与生产实践结合紧密,力求使读者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能真正发挥该书在生产中的科技带领和指导作用。

内容简介

  《稻田生态养鳖技术》由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水产专家精心编写。内容涵盖鳖的养殖价值和生物学特性,稻田综合养鳖的工程建设,苗种培育、稻田成鳖饲养、营养与饲料、捕捞与运输、病害防治技术等。通过大量的实例,全面展示了稻田、藕田等水田养鳖、鳖虾混养、鳖鳅混养模式;反映了近几年稻田生态养鳖、稻鳖虾鱼综合种养、生态防病等方面的新成果、新技术,凸显了稻田资源双重利用、节能环保绿色增效的无穷魅力,将实用性、通俗性、可读性和可操作性融为一体,内容主要来自作者第一手资料,与生产实践结合紧密,力求使读者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真正发挥科技的带领和指导作用。《稻田生态养鳖技术》构思新颖,文字简练,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反映了当前我国鳖养殖的新成果,可谓集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农业大众科技读物。《稻田生态养鳖技术》可供广大鳖养殖户学习借鉴,可作为新型农民创业和行业技能培训教材,也可供基层水产技术人员、水产相关专业师生及水产动物爱好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邹叶茂,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系主任、教授,主持教育部、省教育厅、省农业厅、省科技厅科研项目10余项,主持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黄鳝规模化繁殖技术》《微生态制剂对泥鳅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两项。其中教育部“十一五”专项课题《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对新农村建设的研究》荣获科研成果一等奖。在湖北省2010年高职高专教师论文大赛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质量提升途径》荣膺一等奖。近五年来,配合湖北省水产局实施科技入户计划,深入企业、养殖户塘口做了大量的技术服务工作,如湖北宜城稻田养鳖工程、潜江市稻田养虾工程、鄂州市池塘养鳖工程、仙桃网箱养鳝工程等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自己主持的《池塘养鱼》课程获得精品课程,获得学生评教和同行评教均分98。6分的优异成绩。

目录

1概述1
1.1鳖的药食两用经济价值1
1.2稻田养鳖的发展前景3
1.3稻田养鳖效益分析5
1.4我国稻田综合种养前景分析6
2鳖的生物学知识8
2.1鳖名的由来8
2.2种类及地理分布8
2.3外部形态特征11
2.4内部构造13
2.5生活习性16
2.6食性18
2.7年龄与生长18
2.8繁殖习性20
3鳖苗种繁育场的建设23
3.1繁育场的规划23
3.2养鳖池的设计与建造25
3.3鳖对繁育场环境的适应28
4鳖的人工繁殖和稚幼鳖培育技术33
4.1雌雄鳖的鉴别与亲鳖的选择33
4.2亲鳖的培育35
4.3鳖的人工催产39
4.4鳖卵的人工孵化39
4.5稚幼鳖的培育44
5稻田养鳖技术50
5.1稻田环境条件51
5.2养殖模式53
5.3饲养管理54
5.4水稻栽培56
5.5稻田管理57
5.6收获与效益58
6稻麦(油)连作养鳖技术60
6.1稻田工程建设60
6.2放养前的准备工作62
6.3幼鳖的放养63
6.4田间管理63
6.5收获与效益65
7鳖虾鱼稻综合种养技术66
7.1稻田准备67
7.2水稻栽培及管理69
7.3苗种的投放71
7.4饵料投喂和水稻虫害防治72
7.5日常管理73
7.6收获与效益74
8鳖蟹鳅稻综合种养技术76
8.1稻田选择与工程建设77
8.2秧苗移栽和动植物移入78
8.3苗种投放79
8.4投饵与施肥80
8.5日常管理80
8.6收获与效益81
9鳖鳝虾稻综合种养技术83
9.1稻田工程建设84
9.2放养前的准备工作85
9.3苗种放养86
9.4饲料投喂89
9.5田间管理91
9.6收获与效益93
10鳖的营养与饲料95
10.1营养需求95
10.2鳖的常用饲料99
10.3饲料效率107
11鳖的捕捉、暂养与运输110
11.1鳖的捕捉110
11.2鳖的暂养113
11.3鳖的运输114
12鳖的病害防治117
12.1鳖病害发生的原因117
12.2鳖病害的预防措施121
12.3常见鳖病害的防治方法125
13技术拓展――藕田养鳖131
13.1莲藕田准备132
13.2莲藕的种植133
13a.3幼鳖放养134
13.4莲藕池管理135
13.5作物收获137
13.6收获与效益138
14技术拓展――茭白田养鳖139
14.1茭白池的改造139
14.2茭白苗木移栽140
14.3幼鳖投放140
14.4饲养管理141
14.5收获与效益141
15经验分享――宜城市郭家台稻田生态养鳖示范模式143
15.1田间工程144
15.2苗种放养145
15.3养殖管理146
15.4收获情况146
15.5经济效益分析147
15.6稻田生态养鳖愿景147
参考文献149

前言/序言

  鳖以其独特的风味成为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美食和滋补珍品。据史载,人们利用鳖的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然而,真正开展人工鳖养殖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开展规模化稻田养鳖的时间更短。稻田生态养鳖技术利用各种养殖对象生活的水层和所食饵料的差异,使稻田资源得到全面利用,是稻田养鱼、鱼稻共生理论的传承与创新。鳖稻共生、鳖虾蟹鳅稻等综合种养技术惠及广大水稻产区。该项技术的应用具有投资小、见效快、节能环保、生态高效的特点,可实现一田多用、一水两用、一年多收、粮渔双赢,是典型的节水型、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朋友种粮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领着众多的农民朋友实现了经济富裕、生活幸福、乡村美丽的梦想。
  为了满足广大水稻种植户、水产养殖户和基层水产技术人员对鳖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的迫切要求,《稻田生态养鳖技术》终于和广大读者见面了。作者总结了自己多年养鳖的实践经验,特别是近两年的研究成果,其主要内容均来自第一手资料,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使读者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尤其是书中的各种综合养殖模式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同时,作者还参考了许多同仁的研究成果和相关资料,在此一并致谢。由于时间仓促和编者水平所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2015年7月

《碧水生金:稻田生态养鳖全攻略》 一、 缘起: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可能 在追求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生产的时代浪潮中,我们不禁思考:如何才能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如何才能将传统农业的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创新有机结合,开辟出一条崭新的致富之路?《碧水生金:稻田生态养鳖全攻略》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而诞生的。本书并非一篇空泛的理论论述,而是深入田间地头,与无数辛勤耕耘的养殖户、科研工作者、环保人士交流碰撞的结晶。我们希望通过本书,为广大有意于生态养殖的朋友们提供一份切实可行、详实可靠的指南,引领大家走进稻田生态养鳖的奇妙世界,解锁一项“绿色GDP”的增效新模式。 本书的创作初衷,源于对中国悠久农业文明的敬意,以及对当下生态环境挑战的关切。中国是稻米生产大国,广袤的稻田不仅养育了亿万人民,更蕴藏着巨大的生态潜力。而甲鱼(鳖),作为一种珍贵的经济水生动物,以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药用功效,备受市场青睐。长期以来,传统的甲鱼养殖方式往往依赖于集约化、高密度、高投入的模式,对水体、土壤以及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压力。我们不禁要问,能否找到一种更加温和、更加自然、更加可持续的方式,让稻田这片金色的海洋,也能孕育出碧水生金的希望? 《碧水生金》正是要回答这个问题。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养鳖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如何构建健康稻田生态系统,并从中获得额外经济收益的百科全书。我们将深入剖析稻田生态养鳖的科学原理,阐述其在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产品品质提升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并提供一套系统、完整、可操作的养殖技术体系。这本书将带领读者,从稻田的土壤、水源、微生物,到甲鱼的生长习性、生理需求、病虫害防治,再到稻田与甲鱼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解读,力求做到“授人以渔”,让读者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 核心理念:稻田的“多重奏”与甲鱼的“生态舞” 《碧水生金》的核心理念在于强调“生态共生”与“系统优化”。我们认为,稻田生态养鳖并非简单的“水稻+甲鱼”的简单叠加,而是要构建一个良性循环的复合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稻田为甲鱼提供了天然的栖息环境、丰富的天然饵料来源,以及调节水质的净化作用;而甲鱼的生存活动,又能够反哺稻田,例如其排泄物可以作为稻田的天然肥料,其捕食水生昆虫的行为有助于减少稻田病虫害,其翻动土壤的过程也有利于土壤的疏松透气。这是一种和谐的“多重奏”,水稻、甲鱼、土壤、微生物、有益昆虫等每一个音符都恰到好处,共同谱写出一曲生态农业的交响乐。 本书将从以下几个维度,深入阐述这一核心理念: 1. 稻田生态系统的构建与优化: 我们将详细介绍如何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选择最适宜的水稻品种,以及如何优化稻田的水体管理,包括进排水、水深控制、水质监测等。同时,还将重点探讨如何通过种植特定的水生植物,如浮萍、水葫芦等,来为甲鱼提供隐蔽场所和天然饵料,同时净化水质,减少藻类爆发。我们将科学解读稻田土壤的微生态环境,以及如何通过有机肥的使用、秸秆还田等方式,提升土壤肥力,为甲鱼提供健康的环境。 2. 甲鱼的生物学特性与生态养殖需求: 我们将深入解析甲鱼的生长发育规律、食性特点、繁殖习性、对环境因子的要求(如水温、pH值、溶氧量等)。基于这些生物学特性,我们将详细阐述在稻田环境下,如何满足甲鱼的生态化养殖需求。这包括选择适宜的苗种,科学投喂天然饵料与配合饲料的比例,以及如何营造适合甲鱼栖息、捕食、蜕壳、冬眠的环境。 3. 水稻与甲鱼的互利共生机制: 这是本书的重中之重。我们将系统性地揭示稻田生态养鳖的科学奥秘。例如,甲鱼如何通过捕食稻田中的福寿螺、稻飞虱、螟虫等害虫,减少农药的使用,提升稻米的品质和安全性?甲鱼的粪便如何转化为稻田的有机肥料,减少化肥的投入,降低生产成本?甲鱼在稻田中的活动如何促进水体流动,增加溶解氧,为水稻生长提供更佳的水质条件?本书将通过大量的案例和科学数据,来证明这种“双赢”模式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4. 病虫害的绿色防控策略: 面对传统的集约化养殖中常见的病虫害问题,《碧水生金》将提供一套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绿色防控方案。我们将重点介绍如何通过优化养殖环境、增强甲鱼自身免疫力、合理搭配种植养殖物种,以及利用天敌和生物防治技术,来最大限度地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当病虫害不可避免时,也将提供安全、有效的生物制剂和中草药配方,避免使用对环境和产品造成污染的化学药品。 三、 技术实践:从理论到实践的无缝对接 《碧水生金》并非一本停留在理论层面的书,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技术实践的指导上。我们深知,对于广大养殖户而言,最需要的是能够落地生根、易于操作的具体方法。因此,本书的每一章节都力求详实、具体,并配以大量的图解和流程说明,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轻松掌握。 本书的技术实践部分将涵盖: 1. 稻田选择与改造: 如何选择具备条件的稻田?稻田的围栏建设、沟渠挖掘、进排水系统如何设计?如何处理稻田原有的土壤问题,如酸化、板结等? 2. 苗种繁育与选购: 如何判断甲鱼苗种的优劣?苗种的运输与暂养有哪些注意事项? 3. 日常管理要点: 包括水温、水质的日常监测与调控;饵料的种类、投喂量与投喂频率;不同生长阶段甲鱼的管理重点;蜕壳期的注意事项。 4. 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详细列举常见的甲鱼病害(如感冒、腹水、烂皮、腐甲等)和虫害(如水蛭、螺类等),并提供具体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包括药物选择、用药剂量、用药方法等,强调绿色、安全、高效。 5. 稻田与甲鱼的协同管理: 如何在水稻生长期间,平衡水稻种植与甲鱼养殖的需求?在水稻收获后,如何进行甲鱼的越冬管理?如何科学地进行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避免对甲鱼造成影响? 6. 收获与销售策略: 如何判断甲鱼的成熟度,适时收获?收获后的处理与保鲜方法。如何通过品牌化运作,拓展销售渠道,实现价值最大化? 7. 风险预警与应对: 针对稻田生态养鳖可能遇到的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冰雹等)、市场风险、病害爆发等,提供预警信息,并给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四、 效益分析:绿色生产的经济账 《碧水生金》不仅关注生态效益,更重视经济效益的实现。本书将通过详实的案例分析和数据测算,向读者展示稻田生态养鳖的经济可行性。我们将对比传统养殖模式与生态养殖模式的投入产出比,突出生态养殖在降低生产成本(如减少化肥、农药、饵料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如绿色、有机、无公害的品牌形象)、拓展多元化收入(如稻米、甲鱼同时销售,发展休闲渔业等)方面的优势。 我们将引导读者进行科学的成本核算,并提供不同规模的养殖模式下的盈利预测,帮助读者在投资前对项目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本书也将探讨如何利用政策扶持,申请绿色农业项目资金,以及如何通过合作社、电商平台等多种渠道,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 结语:开启绿色养殖新篇章 《碧水生金:稻田生态养鳖全攻略》的出版,是我们对生态农业美好愿景的践行,也是对广大养殖户致富道路的探索。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激发更多人投身于绿色、可持续的农业生产,让稻田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新的生机,让甲鱼这道餐桌上的珍馐,成为生态文明的生动注脚。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可行的技术方案,更在于它传递了一种全新的生态理念,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我们相信,选择稻田生态养鳖,就是选择了一条更加健康、更加环保、更加可持续的致富之路。让我们一起,在碧水金波中,收获丰收的喜悦,书写属于我们的绿色传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风格透露出一种古典的严谨感,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内容一定非常权威。但是,在阅读体验上,我遇到了不少挑战。首先是术语的密集使用,虽然专业性是好事,但许多生态学和水产养殖的专业名词堆砌在一起,缺乏必要的解释和通俗的引导,使得初学者望而却步。我不得不频繁地查阅其他资料来理解书中一些核心概念。例如,书中反复提到的“生物多样性指数的优化配置”,我理解其重要性,但并未看到如何通过简单的田间操作来衡量和调整这个指数的具体步骤。其次,图文配合上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有些关键的病害防治章节,虽然文字描述得煞有介事,但缺少高清、彩色的病理图片对比,导致读者难以准确判断自家养殖的鳖是否真的出现了书中所描述的症状。对于养殖业而言,直观的视觉信息往往比晦涩的文字描述来得更有效。我期待这本书能更贴近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增加更多的图示化流程图和问题解答(FAQ)板块,让技术传播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学术壁垒。

评分

我带着对可持续农业的向往去阅读这本书,希望能找到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养殖路径。书中对稻田与鳖的共生关系描绘得非常美好,强调了“以鱼养鳖,以鳖净田”的良性循环。然而,在实际操作层面,这种“完美循环”的实现似乎过于理想化了。现实中的稻田系统,受到天气、周边污染源、乃至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远比书本上描述的要复杂得多。比如,如何应对突发的稻瘟病对鳖的影响?或者,当稻谷产量因鳖的活动受到轻微影响时,经济账该如何平衡?书中对此的讨论非常简略,仿佛只要遵循了生态原则,一切都会自然而然地导向成功。这种“唯美主义”的叙事方式,虽然令人向往,却缺乏对风险管理的重视。成功的养殖不光要有好的生态理念,更要有应对逆境的策略。我希望看到更多关于“生态失衡”时,养殖者如何进行科学干预的真实记录和反思,而不是一味地赞美共生关系的优越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而实践必然伴随着挑战。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听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内容翔实,逻辑严密,但就是缺少了那么一点“烟火气”。它似乎是从一个宏观的科研角度出发,构建了一个关于稻田养鳖的理论模型,而非直接针对一个刚刚接手二十亩稻田的年轻养殖户。具体来说,在设备选型方面,比如增氧机的功率选择、自动投喂系统的编程逻辑、甚至是挖掘田埂时对坡度的要求,这些基础性的工程问题几乎没有涉及。这些“脏活累活”恰恰是启动项目时最先要面对的难题。对于新手而言,他们需要知道的是,投资多少才能搭建一个基础的生态系统,而不是在读完书后,还需要额外花费大量时间去请教泥瓦匠和电器工程师。如果作者能够加入一章,详细列出不同规模稻田养殖的初始投入清单、设备品牌推荐(即使是通用描述),并附上简单的成本效益分析模型,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会立刻提升一个档次。目前的呈现,更像是为已经拥有一定基础设施的专业研究机构准备的参考资料。

评分

初翻《稻田生态养鳖技术》,我心中的期待值颇高,毕竟现在追求健康、绿色的农渔业模式是主流。然而,读完这本书的某些篇章后,我发现它似乎更偏向于理论的阐述,而非实操层面的深度挖掘。比如,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探讨生态学原理,各种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图示清晰易懂,但真正落实到“稻田”这个具体场景时,操作细节却显得有些模糊。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水文管理、土壤改良的具体参数,比如不同季节稻田的水位变化对鳖的活动、摄食有何影响?施用有机肥后,氨氮的峰值通常出现在哪个时间段,以及具体的应对措施?这些都是一线养殖户迫切需要知道的“干货”。现在的版本,更像是一本优秀的生态学教材,而非一本实用的养殖技术手册。如果能在这些技术细节上再增加五到六个案例分析,阐述不同地域、不同品种鳖在稻田环境下的具体管理差异,这本书的价值将会呈几何级数增长。它目前的结构更像是“是什么”和“为什么”,却在“怎么做”上留下了太多的空白,这对于想立即投入实践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遗憾。总而言之,理论基础扎实,但实操指导性有待加强。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在探讨病害防控时,对化学药物的使用持非常保守甚至略带批判的态度,这与当前追求“无抗养殖”的趋势是一致的。作者倡导利用中草药提取物和益生菌群来维护鳖的健康,这无疑是正确的方向。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在大规模养殖环境下,一旦爆发烈性传染病,单靠生态手段来控制疫情的难度是巨大的,也可能导致毁灭性的损失。书中对于如何快速、有效地隔离病源、启动应急处理措施的描述显得过于理想化。我非常希望能看到一个更平衡的视角,即在保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哪些关键的、低残留的、经过科学验证的应急药物是可以在极端情况下被允许使用的?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个详细的“生态预警与紧急干预”的流程图,明确告知读者在何种情况下应坚守生态原则,在何种情况下可以启动必要的“保险措施”,那么这本书的指导性将更具人性化和可操作性,真正体现出对养殖者血汗钱的负责。现在的内容,更像是一个对理想境界的描绘,缺少对残酷现实的预警和应对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