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互联网时代,人们的交际结构必将发生变化:从“不想错过每个圈子”的泛泛之交,转变为“远离无效无用的圈子”的精准社交。我们需要的不再是认识多少人,而是多少人认识你。
3.本书通过把握人际关系的本质,即价值交换是一切的答案,让你把自己变成价值本体,通过提升自我价值、提升与他人的互动活跃度、发现并创造别人你的价值需求,成为人际磁石,实现从边缘到核心、从被动到主动的积极人生。
《圈子不同,不必强融》内容简介:
圈子不同,不必强融。
你是谁,才能吸引谁。
当下社交生活中,人们被大量无效低能的社交耗费时间成本。
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核心朋友圈?价值交换是一切的答案。
本书一针见血提出价值交换是等价的:满足别人需求的能力决定你在别人眼中的价值。低价值勉强融入高价值的圈子,终将因为利益基础不同一场空。
此外,本书并不消极,书中关照到积极行动能够提升圈子的质量,因为价值交换是动态的:此刻不能融入的圈子不代表未来不属于你,你手头正在做的每一件事情,决定你未来进入哪一个圈子。
最后,本书帮你快速提升交际能力,价值交换是多层次的:想让强势客户进入你的圈子,就要在某个层次上创造需求,例如请一位名医帮客户解决健康难题,从而产生新的价值交换。
张超,以圆融之道举重若轻,帮助读者解决人际交往中棘手的问题。已出版《人脉是设计出来的》系列畅销书。
《圈子不同,不必强融》是作者提炼实用社交案例,对当下低能无效社交说不的人脉精华书。
第一章 价值交换是一切的答案
看清真实的自己
你的能力有多高 /003
没想象中那么努力 /005
弥补不足增加价值 /006
委曲求全没有用
尊严来自于实力 /009
允许自己不帮别人 /011
别激发他人的强势 /013
不断让自己增值
实在是一种资本 /015
看得清,经得起折腾 /016
投资自己才一本万利 /018
每种性格都有优势
性格不是问题 /021
坏脾气和性格无关 /023
没有人天生急躁 /025
敢真实地表达你自己
想出色要找准时机 /027
利用非正式场合 /029
用记录做表达 /030
小处不当,自贬身价
该严肃的场合别豪迈 /032
尊重自己的职业 /034
别贪恋免费的午餐 /035
你的眼光决定你是谁
往前再看一步 /038
让自己长线发展 /040
看他人不可坐井观天 /042
你说的话带你到哪里
从内心理解对方 /044
和顺的话让事态和顺 /045
越否定越虚弱 /047
第二章 把适合你的好圈子维护好
身边的人是资源
建立人群关系 /053
别无度索取 /055
内向的人也有空间 /057
向你在乎的人示好
示好是门技术活 /059
给别人更远的梦想 /060
让别人记住你的好 /062
最聪明的“笨拙”
聪明造成的困境 /064
有意义的笨拙 /066
求发展,不求小欢喜 /067
创造价值赢来平等
把弱气场变强 /069
一句话打动别人 /071
影响强势的人 /073
让周围一切有价值
比别人多件秘密武器 /075
一眼看透对方的圈子 /076
还人情要及时 /078
用肯定消灭他人的抵触
扎针帮不了别人 /080
心情放松,抵触感降低 /082
肯定他人的价值 /084
圆融之道不伤人
谨慎守来好结果 /085
多做好的假设 /086
培养乐群气质 /088
处理好信息才能处理好关系
辨别真假信息 /091
谈吐随性,前途堪忧 /092
交深言深,交浅言浅 /093
有效沟通就要解决问题
会听才会说 /096
想不发火有妙招 /098
口头赢未必赢 /100
第三章 在圈子里让别人愿意靠过来
随时推销自己
别让面子捆绑你 /105
电话总不响,你就打出去 /107
敢于分享你的经历 /108
多做传播,口渴之前先掘井
钓到的鱼也要勤喂食 /111
打上自己的烙印 /113
把影响力“变现” /114
让优秀的人离你很近
和谁在一起 /116
给大人物写信 /118
没有话题就交流读书 /119
没人稀罕群发的笑
不要向所有人示好 /121
尊重自己,心有准则 /122
公开场合的自重 /124
展示优势,把自己变磁石
展示你的精气神 /127
展示你的能量 /128
为自己投资 /130
合作是一门艺术
合作就是合理控制 /132
先兵后礼得感激 /133
轻信他人就是挑战自己 /135
有能力让客户对你忠诚
投递名片留印象 /138
对客户说“这不适合你” /140
客户爱发火,不是针对你 /141
让别人成为感恩的人
再修复的关联 /145
感激是种结交手段 /146
学会忘记,轻松上路 /148
第四章 开发新资源,不被老圈子限制
坚持自我不等于封闭
别给封闭找借口 /153
低调需要资格 /154
以事为先,突破自己 /156
软实力影响你的圈层
影响他人的能力 /158
多个技能来傍身 /160
样样会,样样有机会 /162
没有方向感,圈子成圈套
找圈子别盲目 /165
圈子里也并不安全 /167
丰富比单一好 /168
约见是项大工程
约见之前做功课 /170
60秒展示出气场 /171
合理控制小插曲 /174
自恋的人不易被感动
珍惜自己的付出 /176
真诚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179
辨别轻诺寡信的人 /181
看出对方的隐秘心思
号称排斥的是他想要的 /183
瞬间的表情有玄机 /185
串联对方的行为 /187
让时间帮你成为最对的人
耐得住时间 /190
服务之后再服务 /192
维护长期形象 /194
让各色老板都成为资源
老板吝啬有机会 /196
汇报工作好处多 /197
讲究原则无烦恼 /199
让你做的一切都自然
对他人的好要自然 /201
等别人对你产生好奇 /203
不刻意,别人就不设防 /205
找圈子别盲目
无论你是否刻意经营圈子,总会不自觉地进入某个圈子中。如果你不自己选择好方向,就有可能进入一个不适合自己发展的圈子。受到消极的影响之后,这个圈子就成了圈套,圈住了你的梦想和积极性。
毕竟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举个大学生宿舍的例子来说,常常会出现一整个宿舍的学生都考上研究生的例子,也会看到有的一整个宿舍的学生都兼职打工,还有的一整个宿舍的学生除了上课以外,其他时间集体玩游戏。一个宿舍就是一个圈子,圈子会影响一个人的判断。
踏入社会后,圈子更加重要,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虽然天地是广阔的,但是受体力、财力等方面的影响,他不可能无限地认识人、结交人,固定的信息只能从一个圈子里的人中获得。从这个角度来说,圈子有一定的封闭性。圈子内的人共享一些信息,互相提供一些帮助,而圈子外的人就被隔绝?了。
不要盲目到处找圈子,圈子最好能服务于你的职业规划方向。如果有同事引荐你到某一个圈子里去,在兴奋之余,你还要考量一下这个圈子是否适合你。圈子可能是圈套,或对你今后的目标也没有多少好处,只会浪费你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有方向地选择你的圈子,要知道这个圈子能为自己带来什么。就如同一些有经验的人培育花木有一套方法,就是把树上一些不能开花结果的枝条剪去,使树木更快地茁壮成长,让以后的果实结得更加饱满。如果保留这些枝条,非但不会结更多的果实,还会让果实减少。还有一些有经验的花匠,他们会把许多快要绽开的花蕾剪去,在剪去大部分花蕾后,花木所有的养分都集中在剩下的少数花蕾上,而这些花蕾就可以生长得更好,开得更艳?丽。
对于信息社会来说,不是没得选择,而是可以选择的东西太多了,这样容易让人迷失。例如,你喜欢旅游,就有“驴友圈”,你喜欢篮球,就会有篮球圈。究竟选择什么样的圈子,要看这个圈子里都有什么样的人。当然,你还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自己组成一个良性的圈?子。
价值观不同,一切示好都是错
每个人在社会上打拼都不只是靠自己。一个人周围的人、背后的人有谁,有多少,他们肯帮多少忙,都见证了他的社会活动力。
社会活动力的强弱决定了掌控力,决定了他脑海中想的事情能够实现多少,决定了他能遇到多少改变自己的机?会。
有的年轻人不在乎这一切,靠着个人的英雄主义精神在社会上打拼。我想提醒的是,时代在发生变化,互联网时代人与人联系的方式多种多样,所有人都在让自己越来越活跃,身后链接的人也越来越多,而你不肯付出、故步自封,当你身后没有人的时候,总有一个时刻,你一定会感叹“人到用时方恨少”。
还有些年轻人太急于找到支持自己的人,眼神中发出急切的光,结果却要么将自己的整个发展都依赖他人,这样难免被人利用,他们便心生失望;要么为了迎合他人,委曲求全,最终也难以获得资源,更不能被人尊重。毕竟阅历有限,难免会有越努力、越用力,却越难以实现目标的时候。
我想起自己在年轻时遇到的一件事,它第一次让我明白了,如果对方的价值观在本质上与你不同,你对他的一切示好都是错。
当时,单位让我为在大企业任职的李总安排一次电视台的采访活动。我与李总有一面之缘,李总当时还说了场面话,说记者是“无冕之王”,如果有机会合作,希望我一定要多多出力,为他的企业多宣传。
这家企业在当地很有威望,李总对外的形象也一直很亲和。
我想这次的活动一定要办好,不能只做一次简单的采访,如以往一样在电视上播出效果平平。
要让这家企业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产品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可,就得把环节设计得更丰富一些。于是,我联系了两个做记者的大学校友来采访,还安排了摄影师拍摄李总从家出发来公司工作的状态,最后安排了一个李总与消费者互动的环节。当天的活动进行得很顺利,大家感觉很不错。
本以为这次活动,自己精彩地完成了工作,会得到李总的认可。可是晚上回去的时候,李总却向他的秘书发了脾气,大意是:以前三个小时可以结束的活动,现在忙到晚上,有个饭局都没来得及参加!以后这样的事情不允许再发?生。
那一刻我才知道,李总的价值观和我的完全不同。实际的情况是,再过一年李总就不在这家单位工作了,我的安排虽说为企业增加了曝光率,但给他自己添了麻烦。他心中没有了发展的观念,只想平稳度日,闲适自?在。
这样的想法也没有错,但我当时想起自己曾经为一家小企业稍微多做了一点事情,他们回报给我的感激,我切身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
人与人之间的确是不同的,深层想法上的不同无法强?融。
一个人在社会上会面对不同的人,他们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处境,那么该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进行正确的价值交换?如何在需要他人的时候,累积自己的信誉与力量?如何在出现各种问题与矛盾时,正确处理并稳固自己的圈子呢?
本书将回答以上问题,书中案例来自已出版过的文字,根据对最新社会变化中的观察做了新的思考与整理,逻辑更加清楚,观点更加明确,希望能给有心的读者以启发与帮助。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许多教你“如何做”的书那样直接给你指导,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娓娓道来,让你在故事中自己去寻找答案。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成长”这个概念的探讨。它并没有把成长定义为不断地去获取、去征服,而是强调了“放弃”和“舍得”的智慧。例如,书中描绘了一位主人公,在事业上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却发现自己失去了许多曾经的热情和生活乐趣。她最终选择了一种更加简约的生活方式,放弃了一些不必要的社交和应酬,重新找回了内心的平静。这种“减法”式的成长,与我以往的认知完全不同。我一直以为,成长就是不断地“加法”,不断地去学习、去争取。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有时候,成长也意味着要学会放下,要懂得取舍。它让我开始反思,我是否在追求“更多”的过程中,失去了“更好”?它鼓励我,去关注自己内心的声音,去选择那些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而不是盲目地追逐所谓的“成功”。
评分最近一直在思考“归属感”这个词,而这本书,恰好触及了我的内心深处。它并没有直接给你一个关于“归属感”的定义,而是通过一个个细致入微的故事,让你自己去感受。例如,书中描绘了主人公参加一个大型社群活动,虽然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但她却始终感觉自己像一个局外人,无法真正融入。那种渴望被接纳,却又小心翼翼地隐藏自己真实想法的矛盾心理,在书中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它让我明白,所谓的“归属感”,并非来自于你身处何处,而是来自于你是否被真正地看见和理解。这本书并没有教你如何去“讨好”别人以获得归属感,而是鼓励你去接纳真实的自己,并在接纳自己的基础上,去寻找那些能够让你感到舒适和自在的“场域”。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我是否总是试图扮演一个别人期望的角色?我是否为了融入某个群体,而压抑了自己的个性和需求?读完这本书,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真正的归属感,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自洽,来自于找到那些与你“同频”的人,而不是勉强挤进一个你感到格格不入的“圈子”。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细腻,它没有那些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描绘出最深刻的情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孤独”的描写。它并没有将孤独描绘成一种负面的情绪,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独立的、甚至是宝贵的体验。例如,书中描绘了一位主人公,在一次旅行中,独自一人漫步在异国他乡的街头,虽然没有人陪伴,但她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宁静。这种“享受孤独”的能力,在我看来,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品质。这本书让我明白,有时候,我们不必为了摆脱孤独而强行融入某个群体,也许,在独处中,我们反而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更能找到内心的力量。它鼓励我,去拥抱自己的孤独,去享受独处的美好,并在这种状态下,去发现和创造属于自己的“圈子”。它让我更加珍视那些能够让我感到舒适和自在的时刻,即使是独自一人。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现实”的描绘,没有粉饰,没有夸大,就是一种近乎白描式的呈现。它并没有给你提供任何“逃离现实”的法宝,而是让你更加直面现实的残酷和复杂。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成功”的定义。它并没有将成功狭隘地定义为物质的富足或地位的显赫,而是更注重个体在内心世界的满足和精神层面的富足。例如,书中描绘了一位主人公,她并没有拥有显赫的社会地位,也没有巨额的财富,但她却过着一种平静而充实的生活,并且能够帮助身边的人。这种“内向的成功”,让我对“成功”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让我明白,所谓的“圈子”并不一定是等级森严的,也许,真正的“圈子”是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观和互相扶持的基础上的。它让我开始反思,我是否一直以来都在用世俗的标准去衡量自己和他人?它鼓励我,去寻找那些真正能够让我感到有意义的价值,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圈子”。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在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社交”这件我曾经以为非常简单的事情。我一直以为,只要足够真诚、足够努力,就能和任何人打成一片,就能融入任何群体。然而,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所谓的“融入”有时需要付出超出想象的代价,甚至可能需要改变自己最核心的部分。书中有一个章节,描述了一位主人公为了融入一个以“精英”自居的群体,不得不放弃自己一直以来热爱的艺术爱好,转而学习那些他们认为“有价值”的金融知识,甚至连穿衣打扮都要模仿他们的风格。那种为了迎合而进行的改变,在书中被描绘得既心酸又无奈。我当时读到这里,脑海里立刻闪过我曾经认识的一些人,他们似乎也经历过类似的蜕变,只是当时我不理解他们为何要如此辛苦。这本书让我明白,强行挤进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圈子”,就像是用一根不合适的钥匙去拧一个锁孔,无论你怎么用力,都无法获得想要的开启。它消耗的不仅是时间和精力,更是对自我认同的伤害。它让我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社交意义”?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和人脉,还是为了找到能够真正理解你、支持你的灵魂伴侣?书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它抛出的问题,却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社交选择,那些让我感到疲惫不堪的聚会,那些让我感到压力的社交场合,或许,我当初就应该选择一个更适合自己的方向。
评分最近读到一本让我感触颇深的书,虽然名字听起来有些直白,但内容远比想象的要丰富和深刻。它并没有直接告诉你“你和别人不一样,所以不要强融”这样简单粗暴的道理,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不同“圈子”之间那种无形的界限,以及个体在其中摸索、适应、甚至选择退出的心路历程。我特别喜欢书中描绘的那种微小的、几乎不易察觉的疏离感。比如,当一个人身处一个全新的环境,周围的人说着自己不理解的梗,讨论着自己不熟悉的话题,那种边缘化的感觉便油然而生。书中并没有渲染这种感觉的痛苦,而是更侧重于描述主人公如何在这种情况下观察、倾听,并逐渐理解那些“圈子”的构成元素。有时,它会描绘一场聚会,表面上其乐融融,但细细品味,却能发现每个人都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某种平衡,生怕一不小心就说错话,踩到雷区。这种细节的描绘,让我回想起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类似场景,那种想要融入却又感到格格不入的尴尬,原来并非我一人独有。书中也探讨了“圈子”的形成机制,比如共同的兴趣爱好、相似的价值观、甚至是一种默契的生存法则。它并没有将任何一个“圈子”妖魔化,而是客观地展现了它们各自的魅力和局限性。有时候,看到那些在某个“圈子”里如鱼得水的人,你会由衷地羡慕他们的自在和自信,而当自己尝试挤进去却屡屡碰壁时,又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失落。这本书似乎就是在一遍遍地提醒你,这种失落感是很正常的,它不是你的错,也不是那个“圈子”的错,只是你们之间可能存在着一条无形的鸿沟。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选择”这件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曾经以为,人生就是一场不停的选择,而这本书则告诉我,有时候,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而且这种“不选择”往往带着一种无奈和被动。书中有一个章节,描述了一位主人公,她并没有刻意去选择某个“圈子”,而是顺其自然地被卷入了一个她并不喜欢的环境。她尝试过抗争,尝试过适应,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最终,她选择了一种“沉默”的姿态,不再发声,也不再争取,只是默默地接受现实。这种“接受”并非是放弃,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觉醒。它让我明白,并非所有的“不融合”都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有些时候,我们只是生错了地方,或者遇错了人。这本书并没有给你关于“选择”的攻略,但它通过一个又一个的生动案例,让你自己去体会,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究竟应该如何做出那个最适合自己的决定。它让我更加珍惜那些真正能够让我感到快乐和自在的时刻。
评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人际关系的读物,更像是一本关于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的教科书。它并没有告诉你“你应该怎样做”,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而鲜活的案例,让你自己去体会、去领悟。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圈子”的定义,它并不局限于传统的同学、同事、朋友关系,而是将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兴趣小组、甚至网络社群都纳入了讨论的范畴。例如,书中有一段描述,讲述了一位年轻人在某个网络论坛上,因为观点与主流不符,被“淹没”在潮水般的批评声中。那种被孤立、被排斥的感觉,即便是在虚拟世界,也同样让人难以承受。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使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依然会面临着“圈子”的隔阂。那些看似开放的平台,有时反而会形成更牢固的“信息茧房”,一旦你的观点偏离了“大部队”,你就会发现自己瞬间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书中对于这种“隐形围墙”的描绘,非常到位。它让我更加珍视那些能够真正倾听我、理解我的声音,即使只有一两个,也胜过千百个敷衍的赞同。它教会我,与其花费大量的精力去试图改变一个你无法撼动的“圈子”,不如花时间去寻找那些真正欣赏你、接纳你的“同频之人”。
评分我一直以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是搭积木,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技巧,就能搭建出稳固的结构。直到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匹配度”才是更关键的因素。书中有大量的篇幅都在探讨这种“匹配度”,它可能体现在价值观、生活方式、甚至是对待问题的角度上。例如,书中描绘了一对曾经形影不离的朋友,因为其中一人选择了与父母同住,而另一人则渴望独立自由的生活,最终渐行渐远。这种差异,并非是孰对孰错的问题,而是他们之间“生活模式”的根本不匹配。这种不匹配,就像是两个齿轮,即使咬合在一起,也无法顺畅地转动,反而会产生阻碍和摩擦。这本书并没有对任何一种生活方式进行评判,它只是客观地呈现了这种差异带来的结果。它让我更加理解,为什么有些关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然疏远,为什么有些看似美好的开端,最终却无法走向长远。它让我学会了,不去强求那些不适合自己的关系,而是去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并为自己寻找更契合的伙伴。这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反而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体悟,是对“边界感”的重新认知。我一直以为,人与人之间的界限越模糊越好,这样才能显得关系亲近。但这本书却通过大量的案例,展现了清晰的边界感对于维护健康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它并没有倡导冷漠和疏离,而是强调了“尊重”和“距离”。例如,书中有一个情节,主人公被朋友反复借钱,碍于情面,她一直不好意思拒绝,结果弄得自己捉襟见肘,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张。这本书让我明白,健康的“圈子”并不是没有边界,而是有着清晰而健康的边界。在这种边界里,每个人都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尊严。它让我开始思考,我是否总是过于“热情”,以至于模糊了自己的边界,也侵犯了别人的边界?它鼓励我,在与人交往中,要学会说“不”,要适当地保持距离,这样才能让关系更加长久和舒适。这种“边界感”的建立,并非是冷酷无情的表现,而是对自己和他人的负责。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还没有看,希望对自己有用
评分圈子社会,只能多开发各种圈子了!
评分物流快,包装精致
评分做活动后性价比很高,很喜欢
评分这本包装精美,没有打开的痕迹。一同寄过来的有两本书完全脏的没法看。大家打开包裹后及时检查
评分不满意
评分还是挺好的,运行速度快,稳定,满意
评分还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