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丛书:茶叶大盗 改变世界史的中国茶

甲骨文丛书:茶叶大盗 改变世界史的中国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萨拉·罗斯(Sarah Rose) 著,孟驰 译
图书标签:
  • 甲骨文
  • 茶叶
  • 中国茶
  • 茶叶大盗
  • 历史
  • 文化
  • 贸易
  • 西方
  • 饮品
  • 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7918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7681
品牌:甲骨文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甲骨文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2
字数:1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甲骨文丛书·茶叶大盗:改变世界史的中国茶》记录史上著名的商业间谍案的书中,萨拉·萝斯围绕这一个经济史的转折点讲述了她的令人着迷的故事。19世纪中期,英国东印度公司即将要丧失它在对华茶叶贸易中获利丰厚的垄断地位,这也迫使英国人派出苏格兰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琼(RobertFortune)深入中国内陆盗取了中国茶叶的种子,并将其广泛种植于印度大庄园。福琼险象环生的冒险在本书中被生动地展示出来,使得本书读起来更像一部探险小说。尽管这是一段被人长期遗忘的历史,但是通过作者的叙述,这种极其常见的饮品不同寻常的过去和迷人的起源跃然纸上。

内容简介

  《甲骨文丛书·茶叶大盗:改变世界史的中国茶》是一部描写大英帝国东印度公司雇员罗伯特·福钧在华经历的历史故事书,情节非常吸引人,写法像小说,将罗伯特·福钧个人的“冒险故事”讲述的异常精彩。罗伯特·福钧的故事核心是受东印度公司在利益和社会需求驱动的商业行为资助,凭借着自己的植物学才华和强烈兴趣在中国寻找优秀茶种的故事。
  全书充满阅读的快感和历史趣味,不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也不是一部历史小说,而是一部写法类似小说的历史纪实作品。对于茶文化发源地中国的读者,《茶叶大盗》这本书讲述的中国文化、晚清社会风情、中国和英国最初的相遇,都是充满魅力的。

作者简介

  萨拉·罗斯(Sarah Rose),作家,现居纽约,生长于芝加哥。罗斯分别从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获得学位。她是美国纽约文学基金会的受助者。《茶叶大盗》(For All the Tea in China: How England Stole the World's Favorite Drink and Changed History)是她的处女作。

  孟驰,福建人,历史学博士。

精彩书评

  ★“在罗伯特·福钧勇于冒险采集中国茶种移植英属印度的大胆经历(及失败经历)的生动记录背景下,萨拉·罗斯用动人心弦的细节描写展示了植物学与帝国崛起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史景迁 Jonathan Spence

  ★“这本书的精华不在于福钧所经历的种种危险,而在于罗斯对茶叶的加工流程那老练而自信的描述手法。读者就像福钧那样,亲身经历了一次探险之旅。”
  ——《周日邮报》(伦敦)

  ★“萨拉·罗斯写了一本非常对罗伯特·福钧胃口的书,因为在这本书里他如愿以偿地成为舞台中心的焦点人物——一个乔装潜入中华帝国心脏地带的间谍。”
  ——《BBC历史杂志》

  ★“萨拉·罗斯把这段逸事写成了一部脍炙人口的史书,栩栩如生地描述了晚清王朝的社会形态、全球经济、植物学的发展、茶叶产业、维多利亚时代的公共卫生以及其他风趣或动人的趣闻。”
  ——《亚洲书评》

目录

序言
1、1845年,中国,闽江
2、1848年1月12日,伦敦市,东印度公司
3、1848年5月7日,切尔西药用植物园
4、1848年9月,从上海到杭州途中
5、1848年,浙江杭州附近
6、1848年10月,长江,绿茶加工厂
7、1848年11月,安徽省,王宅
8、1849年1月,春节,上海
9、1849年3月,加尔各答植物园
10、1849年6月,印度西北部省份,萨哈兰普尔
11、1849年5月和6月,伟大的茶叶之路,从宁波到武夷山
12、1849年7月,武夷山
13、1849年9月,浦城
14、1849年秋,上海
15、1851年2月,上海
16、1851年5月,喜马拉雅山脉
17、1852年,恩菲尔德?洛克皇家轻兵器厂
18、维多利亚时代的茶叶
19、福钧的故事
致谢
后记

精彩书摘

  《甲骨文丛书:茶叶大盗 改变世界史的中国茶》:
  1845年,中国,闽江 那是1845年的一个秋日午后,距罗伯特·福钧以世界上最伟大的植物猎人闻名于世的日子还很遥远,而中国看起来很可能成为他的葬身之地。两周以来,他一直被禁足于一艘无精打采的、停泊于福州——一座位于闽江口的城市——附近的中国帆船上。他那一向健康的体魄已濒临崩溃。他发着高烧,把自己的床铺搬进了一艘远洋货轮的船舱内,恶臭的舱内积水和腐烂的鱼类令他头晕目眩。这艘帆船的甲板上堆满了来自乡间的木材,也堆着福钧的货物,包括行李箱那么大的玻璃箱,里面塞满了花朵、灌木、草、蔬菜、水果以及各种各样的外来植物。这些玻璃箱——以它们的发明者的名字被命名为沃登箱或沃德箱[指纳西尔·巴格肖·沃德(Nathaniel Bagshaw Ward),英国物理学家,因酷爱研究植物而发明了专门用于远洋运输植物样本的玻璃箱,即沃德箱。——译者注],将继续与福钧一起前往伦敦——如果他能一直走到那么远的话。福钧,此时年仅33岁,一面用他的长腿将那张为矮个子中国人设计的床铺弄得摇摇晃晃,一面想象着他自己将死在这艘船的底舱里,被自己那条肮脏的床单裹着,胡乱抛出船外,葬身大海。
  此时,为期三年的中国考察生涯已到尾声,他奉伦敦皇家园艺协会之命负责带队探索、采集东亚植物珍品样本。福钧的任务是弄到想象中的美味佳肴,包括种于北京御花园内的约2磅重的桃子。除了活的植物外,他还将带回一本干燥植物标本集以及出自中国顶级画师之手的纷繁复杂的图样。每采集到一份种子、植物、嫁接植物及无性繁殖样本,福钧都在促进西方世界对东方世界的认知及植物学专业的发展。
  他记录新植物的意义显然不仅仅是为了其新奇的价值,也在于其对大英帝国的潜在效用。用机械将工业原料加工成精密产品的生产方式给19世纪的世界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棉花在自动纺纱机上变成了棉布,铁矿石转化为火车铁轨和蒸汽轮船外壳,黏土则变成了陶器和瓷器。中国是一片蕴含着巨大农业宝藏和潜在工业价值的处女地。
  然而,躺在床上,害着热病,福钧根本无法相信他或他的植物物种能找到一条平安回到英国的路。他已知道自己正处于最凶险的时刻,尽管他已经以一名外国人的身份在中国度过了三年时光。
  “真难以置信,我要去见上帝了……没有一个朋友或者同胞来合上我的眼睛,或者一路护送着我下葬。家园、朋友和祖国,那时这些对我而言似乎格外珍贵!”他后来写道。
  福钧的一生是当时许多抓住帝国扩张所带来的良机进行创业的不列颠人的象征。他出身寒微。早期的农业园艺学教育是由他那“植树人”父亲——一个农场雇工——手把手教的。除了在苏格兰边境一个叫埃德龙的巴掌大的小镇教区学校上过课外,他没有接受过更高级的正规教育。他的自然历史知识并非来自牛津大学或爱丁堡大学,而是拜社会实践及职业学徒生涯所赐。他赢得了一张一流园艺学从业资格证、一张贸易学资格证,但没有一个医学学位,而这个学位是他一心想与之为伍的植物学同行们普遍感兴趣的。虽然如此,福钧依旧野心勃勃。由于19世纪许多苏格兰家庭的次子和英格兰家庭的次子一样,有些能力,但没闲差可做,所以去海外追寻个人前途就成了在僵化死板的维多利亚时代提升社会阶层的唯一途径。充分利用帝国未开发的资源以过上体面生活的机遇是无穷无尽的。
  靠灵活的头脑,福钧在园艺学界的地位扶摇直上。他最初就职于爱丁堡的植物园,随后又进入崔西克的皇家园林协会。基于他在兰花栽培及温室观赏植物——来自东亚的罕见的、引人注目的植物——方面的功底,福钧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时皇家园林协会派往中国进行考察的第一人选。由查理·达尔文的舅舅约翰·威基伍德于1804年建立的皇家园林协会,是所有绿色自然物种及人工培植物种的管理者,它积极召开会议为植物学家和动物学家提供一个论文展示的平台,并组织研讨相关学术领域内的最新成果。随着英国在全球的领土扩张,相关成果也在迅速增加,它的期刊详细描述着来自女王治下的帝国领地最深处的最新植物物种的分类。皇家园林协会的植物学家们忙于这项伟大工程的命名工作,即按照繁殖规律——近年在欧洲由伟大的卡尔·冯·林奈提出的体系——刻画每一个特殊物种。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对于自然界的新奇物种拥有异乎寻常的热爱,传教士、军官和商人在公海收集昆虫、化石及植物的活动已持续了数十年时间。随着广大农民离开他们的土地迁入工业化城市,农场被乡绅们圈了起来。不列颠人开始怀念一切自然形态的玩意儿,一种新型的、专门向英国家庭供应花花草草的市场随之发展起来。种类繁多的盆栽蕨草风靡全国,甚至随处可见:在瓷器上、壁纸上还有纺织品上;在富人的温室中,也在穷人的窗台上。易生长、耐移植,蕨草仿佛是粗犷田园生活的象征。
  出于对更富于异国情调的战利品的追求,第六代德文郡公爵于1856年花100个几尼(英国的旧金币,值1镑1先令。——译者注)(约合今天的12000英镑)买下了一种名叫蝴蝶兰(19halaenopsis amabilis)的菲律宾兰花的首个进口样本。这位公爵为满足自己对奇花异草的狂热迷恋近乎挥金如土。这种蝴蝶兰因其雪白的椭圆形花瓣和黄色的唇瓣而显得精致夺目,深受园林协会会员的喜爱,也为其发现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几个世纪以来,中国一直执行闭关锁国政策,拒绝与西方往来,在植物狩猎地图上留下了一大片空白之地——一块曾标注着“龙的巢穴”的地方。中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然而即便中华文明已有超过5000年的历史,现实中的中央之国也早已几乎完全从世界舞台上消失了。由于对中国几乎一无所知,西方人开始主动将无数美妙的、惊险的、充满异国情调的幻想加在它身上。他们将未经探索的中国视为园林中的香格里拉的幻想,这满足甚至超出了英国人对园林艺术的所有渴求。
  ……

前言/序言


甲骨文丛书:古都秘档 作者: [此处留空,作者姓名通常在此处] 装帧: 精装,烫金,附赠手绘地图及文物拓片复刻卡 页数: 680页 定价: 188.00 元 --- 内容简介: 《甲骨文丛书:古都秘档》并非讲述一片茶叶如何影响全球贸易的传奇故事,而是将读者带入一座沉寂千年的古都腹地,揭开其错综复杂的政治、社会与精神生活面纱。本书以考古新发现和冷门史料为基石,聚焦于一个在宏大史册中鲜被提及的次级权力中心——洛邑(今洛阳)在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权力更迭与文化渗透。 本书的核心,在于对“礼崩乐坏”这一传统历史断代的全新解读。我们不再仅仅将此视为周天子权威的衰落,而是深入剖析了洛邑城内不同宗族、方国势力以及新兴贵族阶层之间,围绕神权、土地与军事控制权所展开的微妙博弈。 第一部分:地下迷宫与权力遗嘱 开篇聚焦于一次“假设性”的重大考古发现:在一处被长期忽视的墓葬群中,出土了一批前所未见的青铜器铭文。这些铭文并非记载战争或祭祀,而是详细记录了周王室在某一特定时期,为维持边疆稳定而秘密授予特定家族的“代理人”权力文书。 作者通过对这些铭文的字形、措辞和组合逻辑的细致比对,重建了洛邑城周边数个邦国间的联姻网络与军事同盟结构。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关于“玉玦令”的探讨。玉玦令被认为是西周中期授予特定诸侯处理地方司法和军事事务的最高授权凭证。本书详尽考证了玉玦令的形制演变,并比对了不同墓葬中出土的相似器物,论证了权力执行层级在周王室衰微后是如何自我固化并最终演变为事实上的割据前奏。 我们细致描绘了洛邑城内手工业作坊的布局,特别关注了陶器和兵器的生产规模与分配模式。通过对出土陶片上印记的拓扑分析,揭示了不同区域的经济依赖性,这些经济纽带的断裂,远比政治宣言更能说明周朝中央集权瓦解的速度。 第二部分:失落的祭祀体系与精神边界 本书的第二部分转向了精神世界与日常生活。在茶叶贸易对世界影响尚微的年代,精神慰藉与社会秩序的维护主要依赖于严苛的祭祀体系。作者重构了西周晚期贵族家庭中“祖灵庇佑”的具体操作流程。 我们引入了对“神位”划分的微观研究。在贵族墓葬中,祖先的牌位或形象摆放并非随机,而是严格遵循血缘亲疏与政治贡献。本书通过对数座大中型墓葬陪葬品中“人俑”数量与种类差异的量化分析,推导出了不同家族对“阴间劳动力”需求的阶级差异,从而侧面反映了生前社会地位的固化程度。 一个重要的章节是关于“星象记录”的重建。洛邑的贵族阶层雇佣了专门的观测者,记录天象以指导农业和祭祀。本书对比了早期甲骨文与西周金文中对同一星象的记载差异,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记录的准确性下降,反映出专业知识传承的断裂——这在当时被视为对天命的冒犯,也预示着政治合法性的动摇。 第三部分:边陲使节与文化冲突的萌芽 与中原文化的繁盛形成对比的是,本书也深入探讨了洛邑与周边非华夏部族(如戎、狄)的互动。我们摒弃了传统史学中“华夷之辨”的二元对立,转而关注实际的文化杂糅现象。 通过对出土纺织品残留物的化学分析,我们发现了来自北方草原的羊毛纤维与中原丝绸的混纺迹象。这种混合的服饰并非简单的贸易往来,而是身份的模糊化和融合的尝试。书中详细分析了几件带有明显异域风格的青铜器及玉器,它们如何在洛邑的祭祀场合中被接纳并赋予新的“中原”意义,是理解春秋早期文化动态的关键。 此外,本书还收录了对战国初期秦国史料的交叉比对,揭示了早期的“西进”部落如何在与周王室的互动中,逐渐学习并内化了周朝的宗法制度,但同时又保留了其军事上的野蛮性。这种“驯化”与“反噬”的过程,是理解后续华夏文化版图扩大的重要前提。 总结: 《甲骨文丛书:古都秘档》是一部扎根于考古学和文本分析的深度历史重构之作。它拒绝宏大叙事,转而聚焦于权力结构下的每一个微小齿轮——那些晦涩的铭文、模糊的陶印和混杂的纤维。它试图告诉读者,历史的转向并非一蹴而就的政治宣言,而是权力在看不见的角落,在礼仪、经济和精神层面缓慢渗透、最终崩塌的累积效应。本书为研究西周衰亡和春秋肇始的学者及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从地面之下,重新审视那个关键断代的独特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得提一下这本书的学术视野和考证的严谨性,尽管它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但绝不是一本浮于表面的通俗读物。它在引用和对比多方史料时,表现出了一种令人信服的审慎态度,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时,作者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和解读角度。这使得整本书的论证过程显得极其扎实可靠。我常常会因为书中的某个细节,停下来去查阅相关的地图或文物图片,去感受那种跨越时空的求真精神。这种对细节的偏执,反而让故事更加丰满可信,它让你相信,你正在阅读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建立在坚实史料基础上的、对“世界如何形成”的深刻洞察。对于追求知识深度和广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研读的宝库。

评分

翻开这本《甲骨文丛书:茶叶大盗 改变世界史的中国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时光的任意门。作者以一种近乎“侦探小说”的笔触,抽丝剥茧地还原了茶叶这种看似寻常的作物,是如何一步步渗透到全球的政治、经济乃至文化肌理之中。我尤其欣赏它对早期贸易路线的描绘,那些茶马古道上的风霜雨雪,那些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惊涛骇浪,都被描摹得栩栩如生。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次茶树品种的迁徙,每一次制茶工艺的革新,背后都隐藏着王朝的兴衰和不同文明之间的角力与融合。它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人物命运交织在一起,让你在了解全球贸易格局变迁的同时,也能体会到那个时代贩夫走卒、文人墨客与茶之间复杂的情感联结。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丰富的,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单一的主题,拓展到了世界史的广阔领域,读完后,你再端起茶杯时,感受将彻底不同。

评分

坦白说,我是一个对历史题材有一定抗性的人,很多历史书都会让我感到枯燥乏味,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语言风格极其富有画面感,仿佛能嗅到当年港口上的湿气,听到船帆鼓动的呼啸声。作者似乎有一种将历史“活化”的魔力,他不仅仅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描绘“当时的感受如何”。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仿佛成了一个参与者,而不是一个旁观者。更难得的是,书中对不同文化群体在面对“茶”这一异域事物时的反应——从初期的排斥、好奇到后来的迷恋与依赖——的心理刻画入木三分。这本书的阅读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极其人性化的历史视角,让我们明白,再伟大的历史变革,最终都是由无数普通人的欲望、需求和习惯所共同塑造的,看完让人对“人的力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精妙,它不像某些历史著作那样堆砌枯燥的史料和繁复的年代,而是充满了戏剧张力。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潜伏在历史现场的观察者,见证了“茶叶”这个东方“绿金”是如何引发西方世界的狂热乃至冲突。特别是关于某些关键历史节点的论述,比如它如何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扩张的催化剂,以及它在推动殖民地经济结构重塑中的隐秘作用,这些细节的挖掘和剖析,让人拍案叫绝。作者的文笔老辣而又不失灵动,它能够将复杂的经济学原理和地缘政治博弈,用非常易懂且引人入胜的方式阐释出来,即便是对历史不太精通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茶叶出口了多少”、“带来了多少白银”,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交换背后所蕴含的权力结构和文化傲慢与反思,这种深度是难能可贵的。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一点是,它成功地打破了地域和文化的壁垒,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了“全球化”的早期形态。它让我们意识到,在那些我们通常关注的宏大战争和条约签订之外,日常的消费习惯,比如一杯饮品的变迁,也能成为驱动历史车轮的巨大力量。作者将茶叶从一片东方山野中的叶子,描绘成一个牵动全球供应链、引发海上霸权争夺的战略资源,这个转变过程的描绘极具震撼力。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反思:我们今天所习以为常的商品,背后是不是也隐藏着类似的、不为人知的世界级影响?这本书提供的思维工具,远超出了茶本身,它教会我们用一种更具穿透力的眼光去看待历史的“微观切片”与“宏观结构”之间的辩证关系,非常启发心智。

评分

【目录】

评分

买书上京东绝对没错……

评分

甲骨文系列的书,特想了解的一段历史。

评分

昨天下单 今天就到了 品相看着还行 内容还没细看

评分

京东优势

评分

《郁金香热》是一部郁金香的历史。郁金香原产自风蚀贫瘠的中亚大草原,随着时间推移,郁金香进入了君士坦丁堡奢靡的帝国花园,在欧洲成为被人竞相追逐的、被人们公认为最美丽的花卉。

评分

第三章 西晋的暂时统一及其崩溃

评分

甲骨文系列的书,特想了解的一段历史。

评分

立足于八种语言的原始档案、访谈记录、学术著作,《甲骨文丛书:野蛮大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如同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二战结束后、冷战开始前那个稍纵即逝的混乱年代。这是关于那个年代的第一部重要历史著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