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奖儿童文学经典名著小木屋的故事:草原上的小木屋 [中小学生]

国际大奖儿童文学经典名著小木屋的故事:草原上的小木屋 [中小学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罗拉·英格斯·怀德 著,杨翠艳 译
图书标签:
  • 儿童文学
  • 经典名著
  • 小木屋故事
  • 草原生活
  • 美国文学
  • 历史故事
  • 成长
  • 冒险
  • 励志
  • 中小学生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144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211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际大奖儿童文学经典名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0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中小学生
  

更多精彩,请点击进入品牌店查阅:

★“小木屋的故事”是美国作家罗拉·英格斯·怀德的毕生心血之作,也是她一生的缩影。罗拉凭此书获得了美国白宫儿童文学作家“梦之队”殊荣。

★“小木屋的故事”自1932年出版第一部《大森林里的小木屋》,到1971年最后一部《新婚四年》作为罗拉的遗稿出版,历时四十年。
  ★“小木屋的故事”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500万册;入选美国教育部评选100本孩子喜欢的童书、美国国家图书馆推荐中小学生必读图书。
  ★获奖情况:
  1938年,《梅溪边》获得美国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银奖
  1940年,《银湖岸边》获得美国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银奖
  1941年,《漫长的冬季》获得美国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银奖
  1942年,《草原小镇》获得美国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银奖
  1944年,《快乐的金色年代》获得美国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银奖
  1940—1954年,《草原上的小木屋》获得“美国图书馆协会推荐童书奖”,1976年又获得“波士顿号角儿童经典图书奖”。
  ★“小木屋的故事”是经久不衰的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名著。全书涉及到自然、探险、动物、亲情、成长等许多青少年关注的兴趣点,是对青少年的求知和成长大有益处的高价值图书。
  ★我们出版“小木屋的故事”,正是希望读者通过罗拉的成长过程,重新认识自己与亲人、大自然的关系。我们更希望读者能从这段艰辛的拓荒历程中得到启发,在这个浮躁、物欲膨胀、人际关系疏远的现代社会中,找回简朴、勇敢、坚韧和爱!
  主要特色
  完整译本,原汁原味——“小木屋的故事”是美国西部拓荒故事丛书,作者罗拉以细腻、诚恳的笔法,把自己童年时的拓荒经历讲给现在的孩子听,让他们懂得勇敢、自强、自立、真诚、助人为乐……本书充分尊重作者罗拉的英文原作,是作者本色思想和真挚情感的真实呈现和精心译作。
  原创插图,精美再现——最初绘者加斯·威廉姆斯的原创插图,每一幅图的笔触细节均可看出绘者的匠心独运……我们对原创插图进行了倾心研究和精心绘制,力图还原作者原创插图的绘制风格。
  大字设计,赏心悦目——充分考虑到孩子阅读的习惯与特点,特采用大字排版,大开本设计,版式清新活泼,每一处细节都为孩子着想,便于阅读。
  

内容简介

  

  “小木屋”系列作品,可以说就是罗拉前半生的自传,书中的主角罗拉也就是真实罗拉的化身。从拓荒女孩到驰名世界的儿童文学作家,罗拉一生的故事充满了曲折。“小木屋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坚毅的拓荒精神。罗拉以她细腻、诚恳的笔法,将—个女孩的成长写得生动感人,更将父母手足间的亲情、她和艾美里间含蓄隽永的夫妻之情,以及拓荒时代人们的勤奋、勇敢,以及对大自然的谦敬,表现得淋漓尽致。
  罗拉一家离开大森林,驾着马车去西部草原闯荡。在这个印第安人生活的草原上,他们遭遇了狼群包围、全家人染病、草原大火突袭等危险,但罗拉一家并没有屈服,他们白手起家,盖起一栋小木屋,打造了新的家具,开垦了大片荒地种植庄稼。小提琴奏着动听的旋律,草原上飘出咖啡的香味,罗拉一家即将过上安逸的生活,可是爸为什么毅然决定离开草原?
  

作者简介

  罗拉·英格斯·怀德(1867-1957),美国儿童文学作家。出生于威斯康星州的大森林,幼年时跟随父母四处迁徙,足迹几乎遍及美国西部,15岁时在拓荒者们开办的小学执教。罗拉的一生漂泊不定,但又卓有成就。罗拉65岁时在女儿的启发下开始文学创作,到90岁去世25年间,她将自己的成长经历写成9本“小木屋”系列小说,以极其细腻、诚恳的笔法,记录了美国西部拓荒时代的历史,刻画了拓荒人们勤劳、质朴、善良的品性和勇敢的精神。
  “小木屋”系列小说从出版到至今成为畅销不衰的儿童文学经典之作,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销售近600万册,并先后五次摘得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银奖,入选美国教育部评选100本孩子喜欢的童书、美国国家图书馆推荐中小学生必读书目。罗拉也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作家。1954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成立了“罗拉·英格斯·怀德奖”;1993年,她跻身密苏里名人堂,密苏里州国会圆形大厅一直陈列她的半身青铜塑像;2006年,她的名字载入密苏里星光大道;她还被选为美国儿童文学作家白宫“梦之队”的成员。

目录

1.去西部
2.强渡溪流
3.宿营在草原上
4.草原上的一天
5.把小木屋盖在草原上
6.住进木屋里
7.遭遇狼群
8.两道坚固的门
9.壁炉
10.盖屋顶和铺地板
11.印第安人来到了小木屋
12.喝上清水啦
13.看到得克萨斯长角牛
14.走进印第安人的营地
15.染上热病
16.着火的烟囱
17.爸去镇上
18.一个高个子印第安人
19.爱德华兹先生碰到了圣诞老人
20.深夜里的尖叫声
21.印第安人的大聚会
22.草原上的大火
23.印第安战士的呐喊
24.印第安人的马队撤离了
25.军队即将到来
26.再见,大草原















精彩书摘

  去印第安人居住的地方还要走很远很远的路。几乎每一天,马都要拉着马车走到它走不动才会停下来;几乎每一夜,爸和妈都要在一个新的地方住宿。有时,因为一条小河涨水,他们不得不在那个地方待好几天,直到水退去才过河。一路上,他们渡过了无数的河流,看到了各种奇怪的树林和小山,还有很奇特的没有一棵树的乡村。他们的马车总是通过长长的木桥,终于有一天,他们来到了一条宽阔的、翻滚着黄色波浪的大河边,河面上没有桥。
  那里就是密苏里河。爸把马车赶到了一个木筏上,全家人静静地坐在马车里,木筏随着翻滚的波浪离开了河岸。
  几天以后,他们来到了一个群山连绵的地方。在一个山谷里,马车陷进了深黑的泥淖里。大雨倾盆而下,电闪雷鸣,他们没有找到宿营的地方,也无法生火。马车里的每样东西都是冷冰冰、湿漉漉的,真的是糟糕透了。他们只能待在马车里面吃点冰凉的食物。
  第二天,爸在山坡上找到一个可以扎营的地方。此时,雨也停了,不过他们还得在这里待上一个星期,等洪水退了,泥淖干了,爸才能把陷进泥淖中的车轮弄出来,然后继续向前走。
  有一天,当他们还在那里等待的时候,一个瘦瘦高高的男人骑着一匹黑色的小马从树林中出来。他和爸交谈了一会儿,两人便一起走进了树林,后来,两人都骑着黑色的小马出来了,爸用他那两匹已经筋疲力尽的棕色马换回了这两匹小马。
  这两匹小马很漂亮,爸说它们并不是矮种马,而是西部的野马。“它们像小猫一样温顺,像骡子一样强壮。”它们的眼睛大而又温和,长长的鬃毛和尾巴,细细的腿和脚,它们的腿和脚比大森林里的马的腿和脚要小很多,但是跑起来却更快。
  罗拉问爸它们的名字是什么,爸说她和玛莉可以来给它们取名字。于是玛莉给一匹马取了一个名字叫皮特,罗拉给另一匹马取了名字叫帕蒂。等到河水渐渐退了,道路也慢慢变干了,爸就把陷住车轮的黑泥挖开。他把皮特和帕蒂套上马车,然后继续向前走。
  他们坐着马车从威斯康星州的大森林出发,穿越了明尼苏达州、艾奥瓦州和密苏里州,已经走过了漫长的路程,杰克一直跟在马车后面小跑。现在,他们就要开始横跨堪萨斯州了。
  堪萨斯州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高高的青草随风摇摆,他们一天又一天的在堪萨斯州的草原上前进着,除了像波浪起伏的草地和一望无际的天穹之外,什么也看不到,天空就像一个大圆盖,笼罩在平坦的大地上,马车就在这圆盖底下的正中央位置。
  皮特和帕蒂整天一步都不停地向前走着,一会儿小跑,一会儿慢走,接着又跑一会儿,可是始终走不出那个圆盖下面的正中央。太阳下山的时候,圆盖仍然包裹着他们,天边泛出了粉红色的晚霞。不久之后,大地慢慢笼罩在黑暗中。风轻轻吹动着草丛,发出一种凄凉的声音,营火在这空旷的原野上显得是那样的微弱和渺小。明亮的星星在天空中闪烁着,罗拉感觉到自己似乎可以摸到它们了。
  第二天,大地和天空依然还是那样,那个圆盖同样笼罩着他们。罗拉和玛莉对这一切都感到厌倦了,没有新鲜的事情可以做,也没有新的东西能看到,她们的床就在马车的后部,罗拉和玛莉就坐在铺着干净灰色毛毯的床铺上,马车侧面的帆布罩都已经卷起来绑好了,这样草原的风就可以吹进来了。风把玛莉的金黄卷发和罗拉的棕色直发吹得乱糟糟的,强烈的阳光刺得她们睁不开眼睛。
  有时,会有一只大野兔高高地跃起在起伏的草丛中。杰克一点都不搭理,可怜的杰克也已经很疲惫了,因为长途跋涉,它的脚爪很酸痛。马车不停地颠簸前进着,帆布篷顶在风中噼噼啪啪地响着。马车后面有两道模糊的车辙一直在后面延伸着。
  爸弓着背,手里松松地握着缰绳,长长的棕色胡须被风吹着。妈静静地、直直地坐着,两只手交叉着放在大腿上。小嘉琳在柔软的包袱堆中间的一个小凹窝里香甜地睡着。
  ……

前言/序言


《草原上的小木屋》:一片未曾开拓的土地,一个梦想的雏形 在广袤无垠的北美草原深处,远离尘嚣,也鲜有来往的马车辙印,坐落着一个简陋却充满生命力的小小木屋。这不仅仅是一处居所,更是一个关于勇气、坚韧与梦想的起点。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怀揣着对新生活憧憬的开拓者,他们带着对未来的希望,在这片蛮荒的土地上扎下了根。 第一章:远方的召唤 故事的开端,并非一片宁静的田园牧歌。相反,它伴随着的是一种原始的、甚至有些粗犷的吸引力。当第一缕晨光穿透稀疏的树林,洒在露水未干的草地上时,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便在心中悄然萌发。主人公们,或许是因为厌倦了旧有的生活,或许是被关于“新大陆”的传说所吸引,最终决定踏上旅程,寻找那片属于他们自己的土地。这片土地,在他们的想象中,是一张空白的画卷,等待着他们用汗水和智慧去描绘。 他们并非孤身一人,他们的旅途中,有家人,有朋友,或许还有几个忠诚的伙伴,共同承担着漫长而艰辛的跋涉。想象一下,当他们第一次看到那片一望无际的草原时,是什么样的感受?是震撼?是渺小?还是无穷的可能性?那时的草原,可能还未被人类文明的痕迹所打扰,只有风在低语,野兽在奔跑,星辰在夜空中闪烁着原始的光芒。 第二章:落脚之地 终于,在经历了无数的跋涉和艰难的抉择后,他们选定了这片作为新家园的土地。选址的过程,绝非儿戏。需要考虑水源,需要考虑土壤的肥沃程度,需要考虑周围是否有足够的木材来建造房屋,甚至需要考虑这片土地是否容易受到野兽的侵扰。这每一步,都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对未来的审慎。 建造小木屋,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事件之一。这不仅仅是堆砌木头,而是将生存的意志和对家的渴望具象化的过程。从砍伐树木开始,到用最原始的工具将它们加工成木梁和木板,再到一点一点地搭建起四壁,最后用茅草或泥土封顶,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想象一下,寒冷的风吹过,他们赤裸的双手被木刺扎伤,汗水模糊了视线,但他们依然咬牙坚持。这不仅仅是为了遮风挡雨,更是为了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温暖的避风港。 小木屋的外形,也许并不精致,甚至显得有些粗糙。但它的每一寸木板,都承载着他们的汗水和希望。当第一扇窗户被凿开,当第一盏油灯被点亮,当第一顿饭在简陋的炉灶上被煮熟,那一刻,一种名为“家”的情感,在冰冷的木屋里悄然升腾。 第三章:草原的脉搏 生活在草原上的日子,是与自然的紧密相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的生活节奏,完全由太阳的升落和季节的变化所决定。 春天,当冰雪消融,草原苏醒。万物复苏,绿草如茵,各种野花竞相开放。他们需要播种,需要耕种,需要将希望播撒在泥土里,期待着秋天的丰收。这个过程,是充满挑战的。草原上的气候可能变化无常,突如其来的暴雨或干旱,都可能威胁到他们的庄稼。但他们没有退缩,他们学会了与自然搏斗,也学会了顺应自然的规律。 夏天,烈日炎炎,草原上的生命力达到顶峰。各种野生动物在草地上奔跑,鸟儿在空中歌唱。他们需要狩猎,来补充食物的来源,也需要防范可能来自野兽的危险。也许,他们会遭遇狼群的袭击,或者需要躲避熊的踪迹。每一次的狩猎,每一次的防范,都是对他们勇气和智慧的考验。 秋天,金黄的季节,收获的喜悦。当庄稼成熟,当猎物肥美,他们终于可以享受辛勤劳作的成果。这个季节,也意味着漫长而寒冷的冬天即将到来。他们需要储存食物,需要修缮房屋,为即将到来的严寒做准备。 冬天,寂静而考验耐心的季节。当大雪覆盖了整个草原,当北风呼啸着刮过,一切都显得那么萧瑟。但小木屋里,却温暖而充满生机。他们围坐在炉火旁,分享着一天的收获,也讲述着关于过去的故事。这个季节,也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绝佳时机。他们可能学会了缝纫,学会了烹饪,学会了如何在极度匮乏的条件下生活。 第四章:生命的印记 在草原上,生命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生命紧密交织。主人公们,不仅仅是人类,他们也是草原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他们会与各种野生动物打交道。也许,他们会驯服一匹野马,让它成为他们重要的生产力。也许,他们会与当地的原住民建立联系,学习他们的生存技巧和对这片土地的认知。这些互动,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也充满了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在这片土地上,生命也在繁衍。主人公们,可能在这个过程中迎来了新生命的诞生。孩子的到来,为这个简陋的小木屋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他们需要照顾孩子,需要教导孩子,需要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传承下去。孩子们的成长,是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风景,也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未来的希望。 第五章:超越物质的富足 《草原上的小木屋》所描绘的,并非仅仅是物质上的匮乏与丰富,更是精神层面的深刻体验。 在这片纯净的土地上,他们学会了什么是真正的满足。当他们看着丰收的麦田,看着自己亲手搭建的小屋,看着家人健康快乐,那种满足感,远胜于任何物质的奢华。他们学会了珍惜,珍惜每一粒粮食,珍惜每一滴水,珍惜每一个温暖的时刻。 他们也学会了什么是真正的自由。摆脱了都市的束缚,摆脱了人情世故的羁绊,他们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间,找到了心灵的自由。他们可以仰望星空,思考生命的意义;他们可以奔跑在草原上,感受风的拥抱。 而最宝贵的,是他们之间紧密的情感联系。在艰苦的环境中,家人之间的相互扶持,朋友之间的患难与共,成为了他们最坚实的后盾。他们学会了爱,学会了付出,学会了在困难面前,彼此给予温暖和力量。 《草原上的小木屋》是一个关于根的生长,关于梦想的实现,关于生命在大地上的深刻印记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艰苦的环境下,只要怀揣希望,拥有坚韧,并懂得珍惜身边的人,就能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播种下属于自己的幸福,并让它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关于生活态度的启示,一种对生命力量的赞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家”的意义。在这个简陋的小木屋里,虽然没有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舒适和便利,但却是他们用汗水和爱意一点点堆砌起来的避风港。看着他们在夜晚围坐在炉火旁,分享一天的收获,倾听彼此的心声,那种温馨和亲密,比任何华丽的装饰都来得珍贵。特别是当遇到困难时,他们互相扶持,共同面对,这种患难与共的感情,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法比拟的。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一个真正的家,究竟需要什么。

评分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禁联想到我们如今的生活。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很多东西似乎唾手可得,但反而让我们失去了很多当初的珍贵。这本书所展现的那种自给自足、勤劳朴实的品质,在当下显得尤为可贵。主人公们不畏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用自己的智慧克服困难,这种独立自主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就透着一股子质朴和温暖,看着就让人心生喜欢。我一直对那种描绘早期拓荒生活的故事很感兴趣,总觉得里面蕴含着一种原始的力量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想象一下,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远离尘嚣,远离便利的现代生活,一对年轻的夫妇,凭借着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一点一点地搭建起属于自己的家园。这种从无到有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更何况,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他们还要面对各种未知的挑战,比如恶劣的天气、未知的野生动物,还有漫长的孤独。

评分

翻开书页,仿佛真的能闻到木头燃烧的烟火味,听到风吹过草原的呼啸声。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们在草原上生活的点点滴滴。从最初的选址、砍伐树木、建造小木屋,到开垦荒地、种植作物、饲养牲畜,每一个细节都写得非常真实。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大自然景象的描写,那种辽阔、壮丽,又带着一丝神秘的美感,通过文字跃然纸上。而且,我能感受到主人公们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所获得的宁静和满足,这在现代社会是多么难得的一种体验。

评分

这本书不仅讲述了一个关于拓荒和建家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勇气、毅力、爱与希望的赞歌。我能感受到主人公们面对未知时的忐忑,但更多的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坚定。他们用乐观的态度去迎接每一个日出,用勤劳的双手去创造每一个美好的明天。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也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也更加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它让我明白,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下,只要心怀希望,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阳光。

评分

经典童书,孩子已经开读

评分

书很好看,物流很快,书面有一点点脏

评分

孩子看了,很不错

评分

很好?

评分

学生很好的学习资料,给力。

评分

物流很快,书和图片一样

评分

筹钱买的

评分

收到

评分

孩子考的很好,很满意,相信京东,一直在京东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