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世范:北魏孝子画像研究

行为世范:北魏孝子画像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邹清泉 著
图书标签:
  • 北魏
  • 孝子画像
  • 画像研究
  • 行为规范
  • 社会风俗
  • 历史文化
  • 伦理道德
  • 图像学
  • 魏晋南北朝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6000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544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艺术史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84
字数:247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孝子画像是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一个独特门类,它从汉代出现后,一直延续至近代,具有自身发展演变的序列,是很好的美术史研究个案。《行为世范:北魏孝子画像研究》对中国古代孝子图表现盛期--北魏孝子画像进行了专题研究,尤其对北魏中晚期"子贵母死"政治语境中孝子画像图像内涵与身份转换作了探讨。全书论证严谨,论述流畅,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特殊的美术题材创作颇有助益。

内容简介

  《行为世范:北魏孝子画像研究》系统检视了"北魏孝子画像研究"的学术史和现有考古材料,通过追溯古代孝道思想与孝子画像的承传与变迁、《孝经》的文化内涵及其与北魏孝子图的关系,揭示了孝风骤盛和孝子图流行的社会背景与历史原因,全面阐释了北魏墓葬中孝子图题材的选择、刻画空间的变化、表现形式的创新及其所具有的功能和象征意义。

作者简介

  邹清泉,1976年生,文学博士,中国史博士后,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主治美术史与敦煌学。2004年,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2008年,获第三届王森然美术史优秀论文奖。主编《顾恺之研究文选》,著有《北魏孝子画像研究:<孝经>与北魏孝子画像图像身份的转换》《虎头金粟影:维摩诘变相研究》《中国佛教美术论著引得》等。

目录

上篇 北魏孝子画像的历史遗存

第一章 北魏孝子画像的发现与研究

一 文献中的北魏孝子与孝子画像
二 北魏孝子画像的发现与研究

第二章 北魏墓室所见孝子画像与“东园”探考

一 关于“东园”
二 北魏诏赐“东园秘器”历史情况
三 洛地北魏画像石葬具上的孝子画像与“东园秘器”:从元谧石棺谈起
四 其他地区出土孝子画像与“东园”之关系

第三章 图像重组与主题再造:“宁懋”石室再研究

一 主属:“宁懋”石室质疑
二 “宁懋”石室画像的题材与程序
三 图像重组与主题再造:“宁懋”石室的再利用

第四章 北魏孝子画像石榻考辨

一 石榻形制
二 石榻围屏上的孝子画像
三 石榻画像的“图像程序”
四 石榻时代与主属

下篇《孝经》与北魏孝子画像图像身份的转换

第五章 先秦汉魏时期的孝道思想与孝子画像

一 先秦汉魏时期的孝道思想
二 汉魏孝子画像的发现与研究

第六章 “子贵母死”与北魏中晚期孝风骤盛及《孝子图》的刻画

一 “子贵母死”之制的设立
二 文明太后擅权与“子贵母死”的历史转向
三 北魏中晚期《孝子图》的刻画与后宫对权力的把持

第七章 《孝经》与北魏孝子画像图像内涵的嬗变

一 关于《孝经》
二 谶纬与《孝经》神秘性的形成
三 《孝经》在北魏社会的播传及影响
四 《孝经》与六朝《孝子传》的成本:以蔡顺为例

第八章 北魏孝子画像“叙事性”与“相关性”
一 北魏孝子画像“叙事性”的消解
二 大孝题材的选择与刻画位置的转变
三 作为“相关性绘画”的北魏孝子画像与《孝经》之诱导
四 北魏墓室画像装饰中的孝子与升仙因素

第九章 从祠堂到墓室:北魏孝子画像图像身份的转换

一 “神灵归趣”之地:北魏墓室的象征性
二 妥死者之魂,慰生者之望:北魏孝子画像图像身份的转换

附 录

北魏史事辑要
北朝诏赐“东园秘器”辑录
六朝《孝子传》辑佚

参考文献
图版索引
后记
后记二

前言/序言







《镜鉴千载:早期佛教艺术与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国早期佛教艺术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这一关键历史转型期中的复杂面貌及其深远社会文化意涵。不同于以往侧重于对单件造像风格演变或寺院史的梳理,本书将视野置于宏大的社会结构变动、思想文化碰撞与宗教信仰本土化进程之中,力求构建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早期佛教艺术生态图景。 本书的探讨核心,在于揭示佛教艺术如何作为一种强大的视觉符号和物质载体,在北魏至唐初中国社会剧烈变迁的背景下,如何被挪用、塑造和传播,并最终内化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魏晋变局下的“他者”之光——佛教的早期传入与初步适应 本章首先梳理了佛教艺术自东汉传入至北魏定鼎洛阳前夕的传播脉络。重点分析了图像、造像模式在江南与北方边疆地区的不同接收状态。在北方,早期佛教艺术的接受与皇家政治权力的高度捆绑,促成了如云冈石窟等超大规模造像工程的兴建。本书不同于传统的“造像史”叙事,而是着重探讨了这种“国家佛教”模式如何服务于拓跋鲜卑政权的“文化正统性”构建。通过对云冈早期造像中犍陀罗风格与本土文化元素(如早期青铜器纹饰)的并置现象进行细致比对,揭示了艺术语言的“混杂性”与“试验性”,即早期佛教艺术如何通过模仿和嫁接既有视觉语汇,以最小的文化阻力实现信仰的初步渗透。 第二章:太武灭佛与孝文改革——图像的断裂、存续与重塑 北魏中叶的太武帝灭佛事件,不仅是宗教史上的重大挫折,也是艺术史上的关键转折点。本章考察了“法难”对艺术资源、工匠群体的冲击,以及随后在孝文帝改革背景下佛教艺术的“涅槃式”回归。重点分析了龙门石窟开凿初期,特别是宾阳中洞的造像风格变化。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使得佛教艺术开始从外来、异域的强烈符号,转变为更贴合汉地儒家伦理规范的表达媒介。例如,比丘和比丘尼形象的世俗化倾向,以及佛陀面容的“士大夫化”趋势,无不体现了宗教艺术在寻求社会文化认同的过程中所做的主动调适。 第三章:地域性与艺术风格的多元共存——平城、洛阳与地方信仰 中国早期佛教艺术并非单一的皇家意志投射,而是呈现出显著的地域差异和地方权力参与的复杂格局。本章引入地理人类学的视角,对比分析了平城遗风(如部分云冈造像的粗犷感)在洛阳体系中的消退过程,以及在同一时期,如甘肃炳灵寺石窟等地的艺术语言如何独立发展。特别关注了地方豪强、士族在开窟造像中的资助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催生出不同于皇家标准的、更具地方特色的造像母题与审美趣味。这部分论证了“中国佛教艺术史”并非一条单向度的线性发展轨迹,而是一个多中心、多语境并存的复杂场域。 第四章:从“神性”到“人缘”——隋唐过渡期的图像学转向 隋朝的统一,为佛教艺术带来了新的动力和规范化趋势。本章聚焦于隋代石刻造像的过渡性特征——一方面,它继承了北魏至北周以来造型的厚重感,另一方面,它开始预示唐代艺术的圆润与动态。通过对陕西地区隋代寺院碑刻和小型造像的研究,本书阐明了佛教艺术在“人性化”表达上的深化。佛菩萨的威严感开始让位于慈悲与智慧的内在光芒。 进入唐代初期,特别是初唐,艺术风格的“流线化”与“秩序化”成为主流。本章深入分析了唐代佛教雕塑的“文采化”倾向,即如何将儒家所推崇的“风度”和“气韵”融入佛像的衣纹和身姿之中。以敦煌莫高窟中晚唐的壁画风格变迁为辅证,探讨了菩萨形象如何逐渐贴近人间贵妇的审美标准,这一转变标志着佛教艺术在社会文化层面的彻底“本土化”和“世俗化”的完成。 第五章:物质媒介与技术传承——工匠的流动与技艺的保守 本书的独特视角之一在于对佛教艺术生产链条的关注。我们考察了在皇家敕建、地方望族捐资的背景下,石匠、画匠、泥塑匠等技术群体的流动性与稳定性。通过对造像的“面貌定式”、“衣纹程式”以及残存的“墨书题记”的细致辨识,本书尝试勾勒出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工匠群体的技艺传承谱系。技术上的连续性如何解释了某些风格元素(如舟形背光、联珠纹)在数百年间顽强地存续,即使在风格发生巨变的时期,这些“技术记忆”依然发挥着稳定图像表达的作用。 结语:千年回响——早期佛教艺术对后世的影响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早期佛教艺术对后世中国宗教、审美乃至世俗生活产生的持久影响。早期艺术对人体形态、空间布局、叙事模式的探索,为宋明理学背景下的佛教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反哺了世俗的肖像画与装饰艺术。通过对这一关键历史阶段的细致梳理,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理解中华文明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如何通过艺术这一媒介进行深刻的自我重构与文化融合的全新视角。本书的最终目标是,让读者看到早期的佛教造像不仅仅是宗教信仰的遗存,更是那个时代政治权力、社会结构、审美观念激烈交锋的“物质见证”。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梭于一个被时间遗忘的、充满叙事性的艺术空间。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其富有感染力,他没有采用那种干巴巴的学术报告腔调,而是将历史的温度和人物的情感巧妙地融入了对材料的解读之中。每当读到对某一处细节的精妙剖析时,我总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文字的流动性极佳,逻辑链条清晰有力,即使是涉及复杂的社会背景或图像学理论,作者也能用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加以阐释,让人在领略其深度的同时,丝毫不会感到晦涩难懂。这种化繁为简的功力,使得即便是对该领域背景知识了解不多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并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增益和深刻的思考启迪。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又不失细腻的墨色调,搭配上烫金的标题,瞬间就营造出一种庄重典雅的学术氛围。装帧的质感非常扎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普通的读物,而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我特别喜欢内页的排版,字体选择得非常考究,字号大小和行距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既不费眼,又显得十分舒适。插图和文字的配比也处理得极为巧妙,那些用作佐证的图片,无论是清晰度还是选取角度,都体现了作者在材料整理上的严谨和用心。装帧的细节处理上,比如扉页的留白和章节分隔的过渡页设计,都流露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这种高水准的制作工艺,无疑为这部作品的价值感增添了重要的砝码,让人在翻阅的每一步都能感受到作者和出版方对学术成果的尊重与敬意。

评分

这本书的史料搜集和考证工作量之庞大,实在令人叹服。它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求真精神,贯穿于全书的字里行间。我能体会到作者在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和出土遗物时所付出的巨大心血。作者对材料来源的注明详尽到令人发指的地步,每一个论断的背后,都有着扎实可靠的文献支撑。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极大地增强了全书的可信度和学术价值。在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默默地为作者搭建这些知识体系的艰辛付出而感到敬佩。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座用汗水和智慧精心搭建起来的、无可动摇的学术平台,为后续的研究者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出发点。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构建得非常精巧且具有创新性。作者显然没有满足于对既有研究成果的简单罗列和重复,而是大胆地提出了一套整合了社会史、图像学与宗教观念的全新分析模型。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使得原本可能被视为孤立的艺术品,被置入了一个更加宏大和立体的历史脉络之中去审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具有多重解读可能性的图像符号时所展现出的审慎和洞察力,他既能看到表象下的文化密码,又不失对时代局限性的深刻反思。这种理论上的突破,为我们理解古代社会中特定文化符号的演变和功能,提供了全新的、极具启发性的视角,让人读后茅塞顿开,思维的边界似乎也被拓宽了不少。

评分

读完之后,心中涌起一种强烈的共鸣感,这种感觉往往只出现在那些真正触及灵魂深处的作品中。这本书不仅仅是在“研究”历史,更像是在“对话”历史。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当下看待孝道与道德的标准,并思考这些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是如何被物质形态——比如画像——所塑造、强化和传播的。作者的笔触虽然冷静客观,但字里行间流淌出的对人类情感与社会规范的关怀,是如此真切而温暖。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遥远的研究课题,拉回到当代读者的情感体验中来,引发了关于“人伦”、“传承”以及“精神价值”的深刻反思,这种厚重的文化回响,才是衡量一部优秀学术著作的真正标尺。

评分

(二)两汉魏晋时期的孝子画像

评分

《&lt;清明上河图&gt;与北宋社会的冲突妥协同舟共济》对《清明上河图》的内容、题材、主题、绘画风格、成画时间及其原因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主要内容包括:《清明上河图》研究面面观、清明辩、跋文再考、图画的功能与《清明上河图》、市肆文化等。.

评分

《空间叙事学》既全面研究了传统的以文字写成的文学文本的空间叙事问题。也深入考察了本身就被理论家们称之为&ldquo;空间艺术&rdquo;的图像的空间叙事问题(跨媒介),还把研究的触角伸向了历史叙事领域(跨学科),对历史叙事的空间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龙迪勇本人的学术修养(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收藏的书、读过的书是相当多的,而他的理论修养和文学史、艺术史方面的学识在同行中也经常被传为美谈),也是他能够在如此宽阔的锋面上游刃有余的条件:只有把这个似乎形而下的问题哲学化、抽象化,才有可能潜到别人未敢到达的根源涌发的大海深处。还不错。龙迪勇,是国内最早提出建构&ldquo;空间叙事学&rdquo;的学者。

评分

(二)文献记载中的北魏孝子与孝子画像

评分

(二)妥死者之魂,慰生者之望:北魏孝子画像&ldquo;孝悌之至,通于神明&rdquo;的墓葬功能的实现

评分

(二)大孝题材的选择与刻画位置的转变

评分

是作者在以前出的书基础上重新修改出版。大体没有超出原来的框架。目前关于孝子的研究,有几种了,仍然没有超过日本黑田彰的水平。一下是原先书的目录,可对比一下。引语

评分

感觉还是差点。

评分

(二)文献记载中的北魏孝子与孝子画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