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插图·中文导读英文版)

道德情操论(插图·中文导读英文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亚当·斯密 著,王勋,纪飞 等 译
图书标签:
  • 亚当·斯密
  • 道德哲学
  • 伦理学
  • 古典经济学
  • 西方哲学
  • 道德情操
  • 社会行为
  • 经济思想
  • 英文原版
  • 双语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3905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5562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9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是名著双语读物系列丛书中的一种。阅读西方经典英文名著不但可以提高读者的人文修养,而且在享受阅读的同时对了解西方的历史、文化、传统、价值观等非常有帮助,并提高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但阅读原版英文名著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中文导读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内容背景,降低阅读难度,进而加快阅读速度。
  编写本系列丛书的另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准备参加英语国家留学考试的学生提供学习素材。对于留学考试,无论是SSAT、SAT还是TOEFL、GRE,要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了解西方的社会、历史、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背景知识,而阅读西方原版英文名著是了解这些知识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内容简介

  《道德情操论(插图·中文导读英文版)》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是古典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全书共七卷,主要阐释道德情感的本质和道德评价的性质。书中列举了支配人类行为的各种动机,包括自爱、同情心、追求自由的欲望、正义感、劳动习惯和交换倾向等,认为一个人的同情心与思维构造是形成其独特的道德情操、道德判断及美德的基础;阐述了人本性中所有的同情的情感是形成其道德取向的基础,是人类正义感和其他一切道德情感的形成根源,由此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以此为基础表明各种基本美德的特征,并向世人强调:道德和正义对于社会乃至市场经济的运行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是作为文学、社会学、哲学和经济学等专业的经典读本,还是作为语言学习的课外读物,本书对当代中国读者,特别是对社会学、文学、哲学和经济学等相关专业学习的大学生和从事研究工作的学者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为了使读者能够了解每个论述主题的主要内容,进而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水平,在每个主题的开始部分增加了中文导读。

目录

第一卷 论行为的适宜性/
Part One Of the Propriety of Action
第一篇 论适宜性/
SectionⅠ Of the Sense of Propriety 3
第一章 论同情/
Chapter 1 Of sympathy 4
第二章 论相互同情的快乐/
Chapter 2 Of the pleasure of mutual sympathy 12
第三章 论比较他人的感情与我们的感情是否一致来判断他
人感情是否适宜的方式/
Chapter 3 Of the manner in which we judge of the propriety
or impropriety of the affections of other men, by their
concord or dissonance with our own 16
第四章 续前章/
Chapter 4 The same subject continued 21
第五章 论亲切的和值得尊敬的美德/
Chapter 5 Of the amiable and respectable virtues 28

第二篇 论各种适宜的激情程度/
Section Ⅱ Of the Degrees of the different Passions which are
consistent with Propriety 33
引言/
Introduction 34
第一章 论源于身体的激情/
Chapter 1 Of the passions which take their origin from the body 36
第二章 论源于某种特殊倾向或想象习惯的激情/
Chapter 2 Of those passions which take their origin from a particular
turn or habit of the Imagination 42
第三章 论不友好的激情/
Chapter 3 Of the unsocial passions 47
第四章 论友好的激情/
Chapter 4 Of the social passions 54
第五章 论自私的激情/
Chapter 5 Of the selfish passions 57

第三篇 论繁荣和灾祸对人们判断行为是否适宜所产生的影响;
以及为什么在一种情形下比在另一种情况下更容易获
得人们的认可/
Section Ⅲ Of the Effects of Prosperity and Adversity upon the
Judgment of Mankind with regard to the Propriety
of Action; and why it is more easy to obtain their
Approbation in the one state than in the other 63
第一章 虽然我们对悲伤的同情一般比对快乐的同情更为强烈,
但是它通常远没有主要当事人自然感受到的强烈/
Chapter 1 That though our sympathy with sorrow is generally
a more lively sensation than our sympathy with joy,
it commonly falls much more short of the violence of
what is naturally felt by the person principally concerned 64
第二章 论野心的起源和社会阶层的区别/
Chapter 2 Of the origin of ambition,
and of the distinction of ranks 73
第三章 论源于钦佩富人和大人物、轻视或忽视穷人和
小人物的道德情操败坏/
Chapter 3 Of the corruption of our moral sentiments, which is
occasioned by this disposition to admire the rich and
the great, and to despise or neglect persons of poor and
mean condition 86
第二卷 论优点和缺点;报答与惩处的对象/
Part Two Of Merit and Demerit; or of the Objects of
Reward and Punishment
第一篇 论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
Section Ⅰ Of the Sense of Merit and Demerit 95
引言/
Introduction 96
第一章 任何适宜的感激对象的行为显然应该得到报答;同样,
任何适宜的愤恨对象的行为显然应该受到惩罚/
Chapter 1 That whatever appears to be the proper object of
gratitude appears to deserve reward; and that, in the
same manner, whatever appears to be the proper object
of resentment, appears to deserve punishment 98
第二章 论适当的感激对象和适当的愤恨对象/
Chapter 2 Of the proper objects of gratitude and resentment 103
第三章 不认可施恩者的行为,就几乎不会同情受益者的感激;
相反,对损人者的动机表示认同,对受难者的愤恨就
不会有一点同情/
Chapter 3 That where there is no approbation of the conduct of
the person who confers the benefit, there is little sympathy
with the gratitude of him who receives it: and that, on the
contrary, where there is no disapprobation of the motives of
the person who does the mischief, there is no sort of
sympathy with the resentment of him who suffers it 107
第四章 对前几章的概括/
Chapter 4 Recapitulation of the foregoing chapters 110
第五章 对优点和缺点感觉的分析/
Chapter 5 The analysis of the sense of merit and demerit 112

第二篇 论正义和仁慈/
Section Ⅱ Of Justice and Beneficence 119
第一章 两种美德的比较/
Chapter 1 Comparison of those two virtues 120
第二章 论对正义、懊悔的感觉,兼论对优点的意识/
Chapter 2 Of the sense of justice, of remorse, and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merit 126
第三章 论这种天性构成的效用/
Chapter 3 Of the utility of this constitution of Nature 131

第三篇 关于行为的优点或缺点,论命运对人类情感的影响
Section Ⅲ Of the Influence of Fortune upon the Sentiments of
Mankind, with regard to the Merit or Demerit
of Actions 141
引言/
Introduction 142
第一章 论这种命运产生影响的原因/
Chapter 1 Of the causes of this influence of fortune 145
第二章 论这种命运产生影响的程度/
Chapter 2 Of the extent of this influence of fortune 150
第三章 论这种无规律情感变化的最终原因/
Chapter 3 Of the final cause of this irregularity of sentiments 160

第三卷 论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责任感/
Part Three Of the Foundation of our Judgments concerning our own Sentiments and Conduct, and of the Sense of Duty
第一章 论自我认同和不认同的原则/
Chapter 1 Of the principle of self-approbation and
of self-disapprobation 167
第二章 论对赞扬和值得赞扬的喜欢;兼论对责备和
该受责备的恐惧/
Chapter 2 Of the love of praise, and of that of praise-worthiness;
and of the dread of blame, and of that of
blame-worthiness 172
第三章 论良心的威信和影响/
Chapter 3 Of the influence and authority of conscience 195
第四章 论自欺欺人的本性,兼论一般准则的起源和用途/
Chapter 4 Of the nature of self-deceit, and of the origin and
use of general rules 223
第五章 论道德的通常规则的影响和威信,以及它们被公正
地看作神的法则/
Chapter 5 Of the influence and authority of the general rules of
morality, and that they are justly regarded as the laws
of the deity 230
第六章 在何种情况下,责任感应该成为人们行为的
唯一准则;在何种情况下,它应该同
其他动机一起发生作用/
Chapter 6 In what cases the sense of duty ought to be
the sole principle of our conduct; and in what
cases it ought to concur with other motives 243

第四卷 论效用对认同情感的作用/
Part Four Of the Effect of Utility upon the
Sentiment of Approbation
第一章 论效用的表现赋予所有艺术作品的美,兼论这种
美所具有的广泛影响/
Chapter 1 Of the beauty which the appearance of utility bestows
upon all the productions of art, and of the extensive
influence of this species of beauty 257
第二章 论效用的表现赋予人的行为和品格的美,以及关于
这种美的概念可能在何种程度上被看成一种原始的
认同原则/
Chapter 2 Of the beauty which the appearance of utility bestows
upon the characters and actions of men; and how far the
perception of this beauty may be regarded as one of the
original principles of approbation 268

第五卷 习惯和风气对认同的与不认同的道德情操的影响/
Part Five Of the Influence of Custom and Fashion upon the
Sentiments of Moral Approbation and Disapprobation
第一章 论习惯和风气施加于人们对美和丑看法的影响/
Chapter 1 Of the influence of custom and fashion upon
our notions of beauty and deformity 279
第二章 论习惯和风气对道德情感的影响/
Chapter 2 Of the influence of custom and fashion upon
moral sentiments 289

第六卷 论美德的品格/
Part Six Of the Character of Virtue
引言/
Introduction 307
第一篇 论个人的品格,就它对其幸福的影响而言;或论谨慎/
Section Ⅰ Of the Character of the Individual, so far as it
affects his own Happiness; or of Prudence 309

第二篇 论个人的品格,就它对其他人幸福的影响/
Section Ⅱ Of the Character of the Individual, so far as it
can affect the Happiness of other People 319
引言/
Introduction 320
第一章 论天性致使个人成为我们关心和注意的对象
所依据的次序/
Chapter 1 Of the order in which individuals are recommended
by nature to our care and attention 322
第二章 论天性使社会团体成为人们行善对象的次序/
Chapter 2 Of the order in which societies are by nature
recommended to our beneficence 335
第三章 论世界性的行善/
Chapter 3 Of universal benevolence 345

第三篇 论自我支配/
Section Ⅲ Of Self-command 349
第六卷的结论/
Conclusion of the Sixth Part 382

第七卷 论道德的哲学体系/
Part Seven Of Systems of Moral Philosophy

第一篇 论应当在道德情感理论中考虑的问题/
Section Ⅰ Of the Questions which ought to be examined
in a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389

第二篇 论已对美德的本质做出的各种说明/
Section Ⅱ Of the different Accounts which have been
given of the Nature of Virtue 393
引言/
Introduction 394
第一章 论认为美德存在于适宜性之中的那些体系/
Chapter 1 Of those systems which make virtue
consist in propriety 396
第二章 论认为美德存在于谨慎之中的那些体系/
Chapter 2 Of those systems which make virtue
consist in prudence 428
第三章 论认为美德存在于善行之中的那些体系/
Chapter 3 Of those systems which make virtue consist in benevolence 436
第四章 论放肆的体系/
Chapter 4 Of licentious systems 445

第三篇 论已经形成的有关认同原则的各种体系/
Section Ⅲ Of the different Systems which have been
formed concerning the Principle of
Approbation 457
引言/
Introduction 458
第一章 论从自爱推断出认同原则的那些体系/
Chapter 1 Of those systems which deduce the principle of
approbation from self-love 460
第二章 论把理性看成认同原则的根源的那些体系/
Chapter 2 Of those systems which make reason the principle of
approbation 464
第三章 论把情感看成认同原则的根源的那些体系/
Chapter 3 Of those systems which make sentiment the
principle of approbation 469

第四篇 论不同的作者论述道德实践规则的方式/
Section Ⅳ Of the Manner in which different Authors have
treated of the practical Rules of Morality 479


前言/序言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英国著名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哲学家,现代西方经济学之父。  1723年6月5日,斯密出生于苏格兰。他的父亲是苏格兰的一个海关官吏,在斯密出生前三个月就去世了。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教育,14岁时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由于成绩优异,之后转入牛津大学学习。1748—1751年,任爱丁堡大学讲师,讲授经济学。1751—1764年,任格拉斯哥大学哲学教授,1759年出版了他的首部巨著《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从而确立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威望。1776年,出版了市场经济学巨著《国富论》(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该书创立了富国裕民的古典经济学体系,在经济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两部学术名著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给格拉斯哥大学增添了光彩。为此,格拉斯哥大学于1787年和1788年两次推选亚当·斯密任该校名誉校长,给予了他极高的荣誉。1790年7月17日,亚当·斯密在爱丁堡与世长辞。《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是亚当·斯密留给世人的巨大精神财富,他在《国富论》中创立了“富国裕民”的古典经济学体系,而在《道德情操论》中则缔造了以“公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的伦理思想体系。  《道德情操论》是一部划时代的伦理学巨著,首次出版于1759年,斯密去世前共出版过六次。该书阐明具有利己主义本性的个人是怎样控制其感情或行为,尤其是自私的感情或行为,以及如何建立一个确定行为准则的社会。在该书中,亚当·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做了简明扼要的说明。首先,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次,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最后,引出关于情感适宜性的原理:通过别人的感情同我们自己的感情是否一致来判断它们是否合宜等。在《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把基于个人利益的利己主义称为“自爱”,它和同情心、追求自由的欲望、正义感、劳动习惯、交换倾向等一起,构成人类的行为动机,认为人的“自爱”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是人类的一种美德,不能把“自爱”和“自私”相混淆。  《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这两部名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论述的侧重点虽有所不同,但就本质而言是一致的。首先,从《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的交替创作、修订再版过程,可以看出这两部巨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国富论》中采用了《道德情操论》中的许多有关经济哲学方面的观点,同时在《道德情操论》的第六版中则吸收了《国富论》的一些内容。虽然《道德情操论》所阐述的主要是伦理道德问题,《国富论》所阐述的主要是经济发展问题,但两者所体现的学术思想体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其次,《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都是从人的利己本性出发来分析人的行为和动机的,只是在《道德情操论》中把这种基于个人利益的利己主义称为“自爱”;人们自爱的本性是与同情心相伴随的,然而人在本能上又是自私的,总是在自爱心的引导下追求自己的利益,从而妨碍同情心的充分发挥。他还肯定了利己心的社会作用。最后,《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的一致性还表现在那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上。在《道德情操论》中,“看不见的手”是指对财富的追求欲望,而这种欲望却在不经意间实现了增进人类福利的更大的社会目的;在《国富论》中,“看不见的手”同样是指人们对自己利益的追求,这种追求引发市场竞争从而有效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财富的增加。总之,《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这两部巨著作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无论是对其学术思想体系和对人的行为动机的分析,还是对那只“看不见的手”的论述,都涉及人的本性是利己的。  《道德情操论》问世200多年来,一直作为哲学、文学、社会学和经济学学生和从事相关专业研究的学者必读的经典著作。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决定编译《道德情操论》,并采用中文导读英文版的形式出版。在中文导读中,我们尽力使其贴近原作的精髓。我们希望能够编出为当代中国读者所喜爱的经典读本。读者在阅读每个论述主题之前,可以先阅读中文导读内容,这样有利于了解论述的主题背景,从而加快阅读速度。我们相信,该经典著作的引进对加强当代中国读者,特别是大学生读者的专业修养和人文修养是非常有帮助的。  本书是中文导读英文名著系列丛书中的一种,编写本系列丛书的另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准备参加英语国家留学考试的学生提供学习素材。对于留学考试,无论是SSAT、SAT,还是TOEFL、GRE,要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了解西方的社会、历史、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背景知识,而阅读西方原版名著是了解这些知识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作为专门从事英语考试培训、留学规划和留学申请指导的教育机构,啄木鸟教育支持编写的这套中文导读英文原版名著系列图书,可以使读者在欣赏世界原版名著的同时,了解西方的历史、文化、传统、价值观等,并提高英语阅读速度、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从而在TOEFL、雅思、SSAT、SAT、GRE、GMAT等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进而帮助读者成功申请到更好的国外学校。  本书中文导读内容由王勋编写。参加本书故事素材搜集整理及编译工作的还有纪飞、赵雪、刘乃亚、蔡红昌、熊红华、熊建国、徐平国、龚桂平、付泽新、熊志勇、胡贝贝、李军、宋亭、张灵羚、张玉瑶、付建平等。限于我们的科学、人文素养和英语水平,书中难免会有不当之处,衷心希望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 《道德情操论》 这本书的详细介绍,着重于阐述其核心思想和历史影响,但不涉及任何关于“插图”、“中文导读”或“英文版”的具体版本信息,完全聚焦于原著的哲学内涵。 --- 《道德情操论》:人类情感、同情心与社会秩序的深刻探究 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首次出版于1759年,是西方思想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之一。这部作品并非仅仅是一部道德哲学著作,它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社会互动、情感基础以及判断是非之标准的心理学与伦理学探究。在斯密去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它被视为他最主要的贡献,甚至在《国富论》问世之前,斯密主要以这位道德哲学家而闻名。 一、同情心的核心地位:我们如何判断对错 《道德情操论》的核心论点在于,人类的道德判断并非源于纯粹的理性推导,而是建立在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能力之上,即“同情心”(Sympathy)。斯密对“同情”的定义远超现代人理解的简单怜悯,它指的是一种“感同身受”的能力——我们能够设想他人的情感状态,并对这些情感产生共鸣。 斯密认为,我们判断一个行为是否合乎道德,实际上是在进行一种“想象性的移情”过程。当目睹他人的痛苦或喜悦时,我们试图在自己身上重现那种感受。如果我们的“想象中的感受”能够与对方的真实感受相匹配,我们就认为这种情感是恰当的、合乎情理的。例如,当目睹一位朋友的巨大悲伤时,如果旁观者无法对这种悲伤产生丝毫共鸣,旁观者就会被视为冷漠、缺乏道德感。 二、公正的旁观者:道德标准的构建者 为了解释道德判断的普遍性,斯密引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公正的旁观者”(The Impartial Spectator)。这个“旁观者”并非指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我们内心深处形成的一个理想化的、不受自身利益和激情干扰的道德判断机制。 当我们审视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不会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是否合理,而是会努力代入一个完全公正、冷静的第三方的视角。这个“公正的旁观者”代表了社会共享的道德规范和普遍的理性期望。我们希望自己的行为和感受能够得到这个假想的观察者的赞同。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在任何公正的旁观者看来都是不合适的,那么这个人就会体验到羞愧或内疚。 通过这种机制,斯密解释了人类如何从主观的情感体验上升到客观的道德评价体系。这种内化的道德裁判机制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自律的关键所在。 三、情感的调节与适度原则 斯密非常关注情感的“适度性”(Propriety)。他指出,在任何社会情境中,人们的情感表达程度必须与引发该情感的事件的严重性相匹配,并且需要考虑到旁观者的感受能力。 例如,在丧失至亲的巨大悲痛中,虽然内心的痛苦是剧烈的,但如果一个人在公共场合表现出过于失控的哀嚎,反而会让他人的同情心难以产生,甚至招致不适。因为“公正的旁观者”认为,这种表达超出了社会所能接受的范围。因此,道德行动要求个体适当地调节其情感的强度,使其既能让观察者感同身受,又不至于显得荒谬或具有攻击性。这种对情感的自我约束和调节,是斯密眼中“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美德的层次结构:智慧、节制、勇气与正义 《道德情操论》系统地阐述了美德的四个基本类型: 1. 智慧(Prudence):主要关乎个人幸福、审慎的判断和对未来的合理规划。一个有智慧的人会审慎地评估风险,并以维护自身长远利益的方式行事。 2. 节制(Propriety/Temperance):即对自身激情和欲望的控制能力,使之符合社会规范和“公正的旁观者”的期待。 3. 勇气(Fortitude):面对困难、危险和痛苦时所表现出的坚韧和镇定。 4. 正义(Justice):这是所有美德中最为根本和重要的。斯密将正义视为社会秩序的基石,是严格的义务性要求。违反正义(如伤害他人、偷窃)会立即引起“公正的旁观者”的愤怒,并招致社会惩罚。与节制和仁慈(Benevolence)不同,正义的要求是绝对的,容不得丝毫的偏离。 五、仁爱与自利之间的辩证关系 尽管斯密后来因《国富论》中的“看不见的手”而闻名,但在《道德情操论》中,他首先着重探讨的是人类的利他倾向和“仁爱”(Beneficence)。他认为,人类天生倾向于关心他人的福祉,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这种仁爱是社会凝聚力的关键。 然而,斯密并未忽视自利动机。他精妙地阐述了人与人之间如何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网络。我们从他人的帮助中受益,同时也通过为他人提供价值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在《道德情操论》的框架下,一个完全自私的人,即便在经济上获得了成功,也难以获得真正的幸福,因为他无法赢得“公正的旁观者”的赞许,也无法建立起真诚的人际关系。真正的幸福源于被爱和值得被爱,而这需要我们超越纯粹的自我中心。 六、超越时代的深刻影响 《道德情操论》深刻地预示了许多后世哲学流派关注的核心议题,包括功利主义、直觉主义和现代认知心理学。它提醒我们,人类的道德生活是一个动态的、情感驱动的过程,受到社会环境和相互理解的深刻影响。斯密构建了一个复杂而细致的社会心理模型,解释了为何在没有外部强制的情况下,人类仍然能够形成一套相对一致的道德标准,并愿意为此约束自身的行为。这部作品至今仍是理解人类社会行为与道德根源的经典读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于我这样一个习惯了快速浏览的现代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不小的“挑战”,但同时也是一次极富成效的“训练”。它的节奏是沉稳而从容的,每一个段落都蕴含着作者深思熟虑的逻辑链条,不容许读者有丝毫的走神。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内在的张力——一面是冷静的经济学理性,另一面却是对人类情感的温情关怀。这种双重性使得斯密的理论既有坚实的逻辑基石,又不至于沦为冰冷的教条主义。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将书中的理论与自己近期的经历进行对照,思考在那些关键的道德抉择时刻,自己的“同情心”是如何被激活或压抑的。这种实践性的反思,远比单纯记忆结论要来得深刻。它让我明白,真正的道德实践,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不断地在自我认知和外部互动中寻求平衡的动态过程。

评分

这本“道德情操论”的封面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典与现代的交织感,仿佛在邀请读者穿越时空,去探寻亚当·斯密那些跨越时代的思想精髓。拿到书的那一刻,我立刻被它的厚重感所吸引,这绝不是一本可以随意翻阅的快餐读物,它需要静下心来,像对待一位智者那样去倾听和思考。书中那精心排版的文字,以及那些恰到好处的插图,不仅仅是装饰,更像是对艰深理论的视觉注解,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晦涩的哲学思辨,变得更加直观和易于理解。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斯密进行一场跨越世纪的对话,那种知识的碰撞和思想的激发,让人感到无比充实。我尤其欣赏其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同时,所做的那些细致入微的现代语境梳理,这使得我们这些生活在信息爆炸时代的人,也能更好地把握住其中关于“同情心”和“公正”的深刻洞见,体会到在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中,保持一份纯粹的道德准则究竟意味着什么。

评分

坦白说,市面上关于经典重译和导读的版本不少,但这个版本的处理方式,在我看来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它巧妙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的可读性。尤其在处理那些历史背景较为久远的论述时,导读者提供的注释和背景补充,就像是为读者配备了一副“清晰滤镜”,有效地消除了阅读障碍。我感受最深的是,这本书并非只讨论“什么是好的行为”,它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我们会认为某种行为是好的”。这种对动机和情感根源的探究,极大地拓展了我对人性的理解边界。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斯密在低语,他不仅仅是在指导我们如何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更是在引导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更加完整、更有道德自觉的个体。这种全方位的提升感,是其他同类书籍难以给予的。

评分

我必须承认,初次翻开这本书时,我对它的期望值是相当高的,毕竟亚当·斯密的地位不言而喻。然而,真正深入阅读后,我发现它远超出了我预期的“理论教科书”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社会运作机制的“社会心理学导论”。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刻,他并非高高在上地宣讲教条,而是通过对普通人日常行为、情感反应的细致观察与剖析,逐步构建起一个完整的道德秩序体系。这种由微观个体的情感互动,推导出宏观社会结构的论证方式,极其具有说服力。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公正的旁观者”概念的论述印象深刻,它迫使我不断反思自身判断的客观性,以及我们如何在一个充满偏见的世界中,努力去寻找和维护那份稀缺的、近乎理想化的“公正”。这种自我审视的过程,是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之一,它带来的不是简单的知识增量,而是思维模式的迭代升级。

评分

经过数周的细细品味,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永恒性”和“穿透力”。在这个日益强调个人利益最大化、社会连接日益碎片化的时代,重温斯密对于“公正”与“同情”的论述,更像是一剂必要的“清醒剂”。它提醒着我们,一个健康的社会肌体,绝不能只靠看不见的手来调控,更需要建立在人与人之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基础之上。书中的许多论断,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和指导意义,无论是商业伦理还是个人修养,都能从中汲取营养。我不再将它视为一本尘封的“古籍”,而是一本活着的、可以随时进行深刻对话的“行动指南”。它教会我谦逊地看待自己的判断,并始终保持对他人处境的关怀与理解,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成熟”。

评分

还行

评分

书不错,可惜我看错了,算是英文,自己水平太差,看不懂啊,导读只有概括性的一段话!!

评分

经典著作,慢慢品读

评分

书不错,可惜我看错了,算是英文,自己水平太差,看不懂啊,导读只有概括性的一段话!!

评分

3折买的,抽单用

评分

经典著作,慢慢品读

评分

3折买的,抽单用

评分

3折买的,抽单用

评分

还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