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视角独特:一个西方记者眼中的中国首届汽车拉力赛
★珍贵稀缺性:100张珍贵照片记录的人类历史上一次汽车远程
内容简介
1907年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是世界汽车运动的原始之旅,也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跨洲的汽车赛事。这次赛事由巴黎《晨报》主办,中、俄等国承办。参赛车由轮船运抵上海、天津,再到北京。1907年6月10日早,5辆赛车从北京公使馆区的法国兵营出发,开往张家口,穿越蒙古草原、戈壁,抵达巴黎,历时62天。巴津尼搭乘博盖塞亲王的赛车,全程跟踪采访并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字及影像资料。1907年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不仅推动了人类汽车运动的快速普及,而且对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
吕吉·巴津尼(1874—1947),意大利著名记者和作家。1900年曾被意大利专业报纸《晚间邮报》作为战地记者派到中国报道义和团运动,1904—1905年又作为日军随军记者报道了日俄战争,在意大利引起轰动。他一生出版了13本书,大部分都很畅销。
沈弘,杭州人,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上世纪90年代起遍访波士顿、芝加哥、伦敦等地图书馆,搜集了大量国内难得一见的珍贵记录。目前承担教育部重点攻关项目“外国收藏16—20世纪来华传教士档案整理与研究”、浙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项目“外国人眼中的浙江和浙江人”。著有《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晚清1842—1873》《晚清印象》等书。
邱丽媛,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任教于北京华文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外文化交流播。
内页插图
目录
一、从巴黎至北京
二、出发
三、前往长城
四、翻山越岭
五、行走在蒙古草原之边
六、在蒙古大草原上
七、在戈壁大沙漠里
八、沙漠中的城市
九、库伦
十、去往恰克图
十一、贝加尔湖畔
十二、断桥之灾
十三、在伊尔库茨克省
十四、在叶尼塞河盆地
十五、托木斯克——学者之城
十六、伊希姆
十七、乌拉尔山脉
十八、从卡马河到伏尔加河
十九、从伏尔加河到莫斯科河
二十、离开俄罗斯
二十一、接近终点
二十二、巴黎
精彩书摘
车
亲王选中的车是一辆24~40马力的普通伊塔拉。对引擎和底座都没有任何改动,只是对骨架的角度和弹簧做了调整,让它比平时更为强劲,还换上了更高更耐用的车轮。轮胎选的是米兰倍耐力最大号的,这样路面的差异就不会感觉那么明显了。亲王非常希望车的每个部分都是意大利制造的。车身有两个前座,是博盖塞亲王和司机的,后座是我的。我的座位两边各用铁箍固定着一个长长的圆柱形的汽油罐,装着150升汽油。后面的一个像炮兵部队用的箱子里,装着我们的工具和其他东西,箱子上有另一个圆柱形的罐子装着水。我们的行李要用绳子捆在箱子和水罐上。为了节省空间,避免在车后部装太多东西,我们只能尽量减少行李,只带一些必需品,每人最多15千克。一个100升的机油罐,还有长管子和一个水龙头,固定在我的座位底下。前排座位下面放的是我们的食物柜,大部分都是罐头肉。这辆车最特别的地方在于挡泥板,是由四块又长又结实的铁板制成的铰链,容易卸下来,遇到小沟渠、沙地、沼泽的时候用得到。我们的车在外形上跟目前问世的其他车都大不相同,简直是个庞然大物。它就像一个奇怪的铁皮机器,像某种战争武器。如果是一个轻松的人来看,它硕大的油罐能让他想起不那么可怕的工具,甚至是一辆温和的洒水车!
越过北京的桥
在清河,我们碰上了赛程中的第一个障碍。那座跨越清河的古桥对于汽车来说简直是不可逾越的。我们想找可以涉水的浅滩,搜遍了河岸的各个方向,却都没有!只有一条路,就是那座桥。
这本是一座气势非常恢弘的大桥,欧洲人按照惯例认为它是由马可·波罗建造的,但实际上它也许是建于明代。桥身全部都是用汉白玉砌成,桥两侧的栏杆上雕刻着优美的、具有某种欧洲风格的花纹图案,几乎可以印证欧洲惯例对其由来的判定。大桥以简洁优雅的白色弧形将两侧河岸连接起来,在其原始粗野的土地已经忘却了从前挚爱的美好之时,它仍然残留着过往的辉煌。桥面也是用巨大的汉白玉石条所砌成,但几百年来的车来车往已经使这些大石条磨损得非常厉害,有的石块已经断裂。似乎数百年间,地面曾缓慢抬升,试图将这些石条举起来,仿佛它们是众多半开墓穴的盖子。自从北京被称为“堪巴禄克”(可汗之大都)的时候,这座桥就没被建筑工人的手碰过了。假如不是必须要开一辆40马力、重1200千克的车经过那儿的话,我们一定会对这个美丽的历史遗迹赞赏不已的!
桥两端的斜坡都不见了。它们被洪水撕碎卷走了,被暴雨慢慢冲走了,被千千万万路人的脚步带走了—六百年间,人潮在上面来回奔涌。现在,通往大桥的只有凹凸不平的小路,上面还耸立着破碎的石块。或许这周围的地面已经伴同中国的辉煌一起沉没,而今这座桥仍显示出中国土地追随忽必烈的脚步时所达到的令人骄傲的高度。
……
前言/序言
序 言(节选)
—西皮奥 . 博盖塞写给巴津尼的信
加尔达岛
1907年9月
亲爱的巴津尼:
在我们两个月辛劳跋涉之后—在我们经历了各种乱石河流、沙砾林地、泥泞沼泽以及大众的欢迎仪式后—仍然有人认为我们的旅行显著证明了一点,即驾驶汽车从北京到巴黎是不可能的!
这自相矛盾的表述在其简朴之内蕴含着拜占庭风味。然而,此悖论在字面上毕竟是对事实的准确叙述,这也正是我们旅行所已经证明的:在目前是不可能单独驾驶汽车,舒坦地坐在汽车座位上,从北京到达巴黎的。我们的亲身经历也证明了,建立旨在把那些最可爱且技艺高超的中国“女艺人”从天朝都城运送到红磨坊舞台的班车服务,不会是一个有利可图的投机活动。
然而,这次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难道没有教给我们一些值得学习的事情吗?
我的思绪回到了恰克图那个百万富翁朴实无华的房舍里。在那里,女主人脸上挂着善意的微笑,亲自从厨房来到餐厅,把一排排装着上等乡村醇酒的杯子摆上桌,并在桌上摆了大盘子,内盛全乳牛和全羊的肉块,或者盛有大堆的面条或米饭。在那儿,法莉亚这个乡下小丫头,探出她朝气蓬勃但略有野性的小脑袋,上面别着一朵草原之花。在那儿,新老朋友无须邀请,不拘礼节地进进出出,拿走自己那份丰厚的盛情和食物。我回想到围绕着嘎吱作响桌子的谈话—想起每个人谈论我们穿越戈壁滩的实际效用时表现出的热忱敏锐,这次穿越把最为快捷的驼队创下的17天纪录减少到了4天;还想起人们向我们提出的那些技术和商业性的问题,即采用这种快运方式,至少把部分茶叶货物运送到边境某处的可能性。这些茶叶货物此前都是经海路运至海参崴,然后再从那儿改用横跨西伯利亚的铁路运往各处。
您是否还记得我们伊尔库茨克的主人所表现出的那份热情?他在下乌丁斯克搭我们的车,痴迷于在西伯利亚干硬的道路上疯狂奔驰,让松林的清新空气灌满肺腑。他肯定有着驾驶汽车的激情萌芽。在合适的季节里,在西伯利亚那无垠的旷野上,驾驶汽车的可能性是无限的。
.......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我将为您构思一本与《西洋镜:1907,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无关,但同样引人入胜的图书简介。 --- 图书名称:《星尘与罗盘:19世纪末伦敦的秘密生活》 内容提要: 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是一座被雾气、煤烟和无尽的阶级差异所笼罩的迷宫。表面上,它是大英帝国的荣耀之心,是工业革命的奇迹;然而,在那些昏暗的鹅卵石小巷深处,隐藏着一个由梦想家、发明家、失落的贵族和不为人知的秘密所构筑的地下世界。 本书并非聚焦于政治风云或皇室轶事,而是深入挖掘了1880年至1900年间,伦敦社会结构下的细微脉动。我们跟随四位截然不同的人物,编织出一幅关于野心、科学、艺术与生存的复杂画卷。 第一部分:钟表匠的困境与时间的秘密 故事伊始,我们认识了奥古斯特·芬奇,一位在克勒肯维尔(Clerkenwell)经营着一家小型钟表修理铺的技艺精湛的工匠。他的生活被齿轮的滴答声和黄铜的冰冷所定义。然而,奥古斯特的真正痴迷,远超于修理日常的怀表——他致力于“时间流逝的感知”研究。他坚信,人类对时间的体验并非恒定不变,而是可以被外部刺激和内部情绪所扭曲。 在富人区,贵族们热衷于以昂贵的进口瑞士机械来彰显自己的地位,而奥古斯特的铺子,则成了那些渴望精确、却无力承担高昂价格的底层工程师和业余科学家的秘密聚集地。他与一位退役的皇家学会成员——已然被学术界抛弃的老派物理学家——秘密合作,试图构建一种能“捕获”特定时刻情感印记的机械装置。他们的实验,充满了对工业化时代冷酷精确性的反叛,以及对逝去浪漫主义的挽歌。 第二部分:迷雾中的剧院与“幽灵”的创作 转入苏豪区(Soho),我们邂逅了伊芙琳·哈珀。她并非舞台上的主角,而是隐藏在“万灵剧院”(The Pantheon Theatre)幕后的剧作家和灯光设计师。在这个时代,剧院是大众逃离现实的唯一窗口,而伊芙琳的作品,则以其对“非物质存在”的描绘而闻名——她的剧本中充满了对灵媒、幻影和潜意识的探讨,这既是迎合了当时流行的唯灵论热潮,也是她本人对社会压抑的反抗。 伊芙琳的挑战不仅仅在于创作。她必须应对保守的剧院老板和那些认为女性不应执笔的评论家。她利用新近发展的电学和化学知识,设计出前所未有的舞台效果:利用磷光材料、硫酸雾气和巧妙的光线折射,创造出让观众惊叹不已的“鬼魂现身”。她的成功,是一场将新兴技术与古老迷信完美结合的艺术冒险。 第三部分:码头区的档案与被遗忘的航程 在泰晤士河畔,雾气终年不散,这里是帝国财富的输入和输出地。年轻的调查记者,本杰明·科尔,正在努力打破“小报”的低俗标签,追寻一个被官方历史刻意忽略的事件:一艘名为“海王星之子”的蒸汽货船的失踪。官方记录称其在开普敦外海沉没,船上载有价值连城的印度宝石。 本杰明发现,这起“意外”背后隐藏着更深的阴谋。他潜入东区(East End)的劳工登记处、走访那些沉默的码头工人,并试图破解船运公司的加密账簿。他发现,“海王星之子”的失踪,牵扯到跨国走私、非洲殖民地不义之财的回流,以及几位高官的秘密交易。他的调查,迫使他与上流社会的腐败势力正面冲突,他的人身安全也岌岌可危。 第四部分:花园里的植物学家与异域的馈赠 与此同时,在富人区的一栋宏伟宅邸的温室中,年迈的植物学家伊丽莎白·韦斯特伍德夫人,正面临着职业生涯的最后一次重大抉择。她毕生致力于研究来自热带殖民地的稀有植物,尤其是那些具有奇特药用价值或毒性的物种。 她的温室,是一个微型的、被玻璃保护的“新世界”。她最近收到了一份来自南亚的包裹,里面是一种前所未见的、能显著影响人类神经系统的兰花。这种植物的潜力,既是医学突破的希望,也可能被用于更黑暗的目的。伊丽莎白必须决定,是向那些热衷于将自然资源“军事化”的化学公司屈服,还是将这项发现公之于众,冒着被窃取的风险。她的选择,象征着科学发现者在帝国扩张时代所面临的道德困境。 交织的命运与时代的侧影 这四条看似平行的生命线,最终在一次由一场突如其来的“电力系统故障”引发的伦敦大停电事件中交汇。这次停电暴露了城市的脆弱性,也将各自角色推向了关键的转折点:奥古斯特的计时装置在混乱中被用于定位,伊芙琳利用黑暗为她的“幽灵”戏码提供了完美的掩护,本杰明则在混乱中获取了决定性的证据,而伊丽莎白的植物样本,也因为温室电力中断而面临枯萎的危险。 《星尘与罗盘》是一部关于维多利亚时代黄昏的史诗。它探讨了工业时代的钢铁与蒸汽如何与古老的迷信和新兴的科学思想碰撞,描绘了在光荣表象下,人们如何运用智慧、技艺和勇气,去探索、去反抗,去定义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真实”。这不是一个关于宏大战争或政治改革的故事,而是关于那些在阴影中闪烁、试图用自己的方式点亮黑暗角落的个体命运的深度探寻。读者将沉浸于十九世纪末伦敦浓厚的氛围之中,感受那份既令人窒息又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时代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