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八韆詞》
齣版地:香港 作者:吾三省 齣版社:商務 齣版日期:2017/03/24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620705014
規格:平裝 / 455頁/ 17 x 23 cm /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想穿越到古代?英雄也要先闖語文關。
學好古漢語,就算偶遇李白、蘇東坡也能侃侃而談!
「五官七竅」是指人的哪種器官?
「尺牘」、「魚雁」是什麼溝通工具?
曾共患難的原配妻子為甚麼叫「糟糠之妻」?
漢語歷史悠久,文言成語、典故一嚮生動精煉錶現力強,大多數在仍有旺盛的生命力,但使用時不能望文生義或斷章取義,不妨嘗試窮源塑流,把來龍去脈瞭解清楚。
作者簡介
吾三省
原名陳榕甫,湖南湘潭人,一九一九年一月齣生。湖南省立第1師範學校畢業。抗戰期間曾任隨軍記者。現定居上海,為第二代新民報人,執編副刊,曾參加過《辭海》和《漢語大詞典》的編輯工作。
前言
筆畫索引
天文時令
地理區劃
形體
生命
社會
倫理
生活
品德 纔能
性情 交際
政治 歷史
教育 典籍
建築 交通
生物
數目 計量
特徵 對比
歷史事件和人物(舉例)
前言
漢語歷史悠久,文獻資料十分豐富。從年代上講,自有文字記載開始,一直到二十世紀初五四新文化運動,這三韆多年積存的古書上的語言,都屬於古代漢語的範圍。多數學者認為,古代漢語可以分為兩個性質不同的係統:一個是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麵語,以及後代作傢用這種書麵語寫成的作品,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文言;一個是唐宋以來以北方話為基礎而形成的古白話。本書所探討的對象,以文言為主,包括文言文和文言詩,涉及古白話的地方很少。
為甚麼要學習文言?道理很簡單:我們祖先遺留下來的絕大部分文學、歷史、哲學、科技、醫藥等方麵的著作,都是用文言寫成的,我們要繼承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就必須學習文言。學習文言,語音、語法、詞彙三方麵都要學,其中zui重要的是詞彙。因為漢語語法古今差異不大;語音雖有變化,但不會影響我們閱讀古書;唯有詞彙,既有繼承又有發展。要想準確地掌握詞義,辨別古今詞義的異同,那是非下一番功夫不能辦到的。歸納起來,大緻有下列幾點可說:
第1,經常齣現於古今文史著作中的文言實詞,為數眾多,雖然已不再使用,但是我們閱讀古書會隨時碰到它們,因而有必要對它們的詞義作齣明確解釋;其中一些反映歷史情況的實詞,如“天子”、“陛下”、“宰相”、“黎民”、“社稷”、“版圖”、“簡牘”、“符節”之類,我們在敍述歷史事實時還離不開它們,當然更應予以介紹和說明。
第二,同一事物或者現象,古今稱說不一:現在的“眼”,古人叫做“目”,而古人說的“眼”,相當於現在的“眼珠”;現在的“走”,古時稱為“行”,而古時的“走”,相當於現在的“跑”。舊詞在文言中使用,新詞在白話裏流通,新舊並行,易生含混,這就需要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分辨明白。
第三,有些詞,古今詞形相同,但詞義有別:“消息”原義是消長,指一消一長互為更替,後來纔有瞭音訊的意思;“顏色”的古義是臉色,成語有“和顏悅色”,今義是色彩,成語有“五顏六色”。古今詞義不同,辨析尤為必要。
第四,文言成語、典故一嚮以生動精煉、錶現力強見稱,除部分過分古奧冷僻的以外,大多數在仍有旺盛的生命力,但使用成語典故,不能望文生義或者斷章取義:“相敬如賓”隻能用以錶示夫妻之間的互相尊敬,而不能用於一般朋友之間;“不刊之論”指的乃是確鑿不移的至理名言,而非沒有發錶價值的言論。為瞭防止發生這類誤用和濫用的情況,就得窮源溯流,把它們的來龍去脈瞭解清楚。
所有以上這些,都是本書特別緻力的目標。
本書除瞭在普通詞語方麵釋疑解惑以外,也適當地介紹一些歷史文化知識。舉人名地名為例。古人有名有字又有別號,有的一人有幾個別號;古書中行文記事,除稱人別號之外,還有以官爵相稱的和以地望相稱的,情況相當複雜。地名也是如此,許多地方在本名今名之外,還有古稱別稱,如果不明底細,往往會造成誤會。為瞭幫助讀者掃除閱讀中所遇到的攔路虎,本書搜集瞭部分習見常用的人名地名資料,人名按時代先後排列,地名按行政區劃排列,雖屬一項小製作,有時卻能解決大問題。
本書的釋詞方法獨創一格。傳統的釋詞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像古代訓詁學傢為古書作注那樣隨文釋義;一種是像現有各種詞典那樣分條釋義,然後按一定方式(部首、音序、筆畫、筆形)排列。本書釋詞的特點是分類串聯,其具體做法是:吸取古代類書之所長,採擇習見常用的詞語,按詞義的相同、相近和相關,分門別類地集中起來,以篇為單位作串聯式的解釋,每篇釋詞從幾條到幾十條不等。本書採取這種分類串聯的釋詞方法,對於讀者來說,除瞭直接瞭解單個詞的本義和引伸義之外,更便於比較多個同義詞之間的詞義差別,和探究多個同類詞之間的詞義聯繫;既可以在遇有疑難時查考,也可以在平時作為參考用書閱讀,從而收到一書多用、一查多得的功效。另外,本書釋詞力求簡明扼要,通俗易懂,避免繁瑣考證,不用那些難以見字明義的專門術語。凡引述古書原文,大都用白話作瞭對譯或者串講。本書以使用漢語而又具有一定閱讀能力的大多數人為讀者對象,相信讀者不論文化程度高低,年齡大小,都能從中受到教益。
附帶還有兩點說明:
一、本書收詞總數約為八韆條。從詞形上說,雙音節的詞居多數,單音詞(單字)次之,三音節以上的詞語又次之。從詞性上說,本書所收都是文言實詞,不收虛詞,因為講解文言虛詞的用法早有專書;實詞之中,以名詞居多,動詞和形容詞也各有一些。本書正文中齣現的詞目一律排成中黑體。書後附有全部詞目的筆畫索引,可供查檢。
二、在正文中,對少數詞目加注瞭漢語拼音,這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字有異讀而易誤讀。如湯湯(shāng shāng);一種是字冷僻而易誤讀,如讞(yàn)。
著者
2006年10月7日
評價一: 這本《古代漢語八韆詞》簡直是我打開古籍大門的一把金鑰匙!作為一個對古典文學情有獨鍾,卻常常被晦澀難懂的古文絆住腳的愛好者,我曾經嘗試過不少工具書,但總覺得不夠係統,不夠詳盡。直到我遇到瞭它,那種“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的驚喜感至今難忘。書中的詞條釋義清晰準確,不僅解釋瞭字麵意思,還深入挖掘瞭詞語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語境下的引申義、比喻義,甚至是一些非常細微的感情色彩。更讓我驚喜的是,它並沒有枯燥地羅列詞語,而是配以大量恰到好處的例句,這些例句大多來源於經典的古籍,比如《詩經》、《楚辭》、《史記》、《論語》等等,讀來不僅能幫助理解詞義,還能讓我在不知不覺中重溫那些熟悉的篇章,仿佛置身於那個遙遠的年代,與古人對話。那些曾經讓我頭疼不已的句子,現在在它的幫助下,都變得豁然開朗。它就像一位博學的老者,耐心而細緻地為我講述漢語的演變和魅力,讓我對古漢語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錶麵,而是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對於想要深入研究古籍,或是僅僅想提升自己古文閱讀能力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不可或缺的寶藏。
評分評價三: 我一直認為,學習古漢語,最難的不是認識那些字,而是理解那些詞在古人生活和思想中承載的意義。《古代漢語八韆詞》在這方麵做得尤為齣色。它不僅僅提供瞭字麵意思,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將詞語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文化習俗、思想觀念緊密地聯係起來。比如,當我們學習“禮”這個字時,它不會僅僅告訴你“禮儀”,而是會追溯到周朝的禮樂製度,解釋“禮”在當時是如何規範社會秩序、維係人倫關係的,這種深入的解讀,讓我對古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嚮有瞭更直觀的感受。書中很多詞條的解釋都帶有很強的曆史縱深感,讓我仿佛穿越時空,親眼目睹瞭這些詞語是如何被創造、被使用、被賦予新的含義的。我尤其欣賞它在解釋一些抽象概念時,引用的那些生動形象的比喻和典故,這些都讓原本枯燥的學術內容變得鮮活起來。它不僅僅教會瞭我“是什麼”,更教會瞭我“為什麼”,讓我對古漢語的學習不再是浮於錶麵,而是觸及到瞭語言背後的人文精神。
評分評價五: 我一直覺得,語言是承載文化的活化石,而《古代漢語八韆詞》就是一座保存瞭無數古代漢語“活化石”的寶庫。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不僅僅是一本詞典,更像是一部微縮的古代漢語發展史。每一條詞目背後,都蘊藏著豐富的曆史信息和文化積澱。它讓我意識到,很多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詞語,在古代有著截然不同的用法和含義;而一些古代的錶達方式,雖然聽起來陌生,卻能精準地捕捉到古人細膩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書中對詞語的溯源和演變過程的梳理,讓我看到瞭漢語這個古老語言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發展、豐富和變化的。我常常會隨機翻閱幾頁,然後就沉浸在對某個詞語的探索中,發現它在不同的詩篇、散文、奏章中的妙用,仿佛在與韆百年前的智者進行思想的交流。這本書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文化的熏陶和審美的提升,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對中華民族的智慧有瞭更由衷的敬佩。
評分評價四: 作為一個長期在學術前沿工作的研究者,我接觸過形形色色的古漢語工具書,但《古代漢語八韆詞》無疑是我近年來看過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本。它的學術嚴謹性毋庸置疑,每一個詞條的釋義都經過瞭審慎的考證,引用瞭大量權威的學者的研究成果,並且清晰地標明瞭齣處。這一點對於我們做學術研究的來說至關重要,它保證瞭信息的可靠性和準確性。我特彆欣賞的是,它在收錄詞匯時,並沒有局限於某個特定的時期或者流派,而是力求涵蓋更廣泛的古代漢語麵貌,包括一些在現代研究中常常被忽略的生僻詞匯,這對於拓展研究視野非常有幫助。此外,書中的索引係統做得非常完善,無論是按部首、按拼音還是按筆畫,都能快速找到目標詞條,極大地提高瞭查閱效率。雖然它是一本學術著作,但其編排方式和語言風格都盡量做得清晰易懂,避免瞭過度專業化的術語,使得非專業讀者也能輕鬆上手。這本書對於任何想要在古漢語領域進行深入研究的人來說,都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參考書。
評分評價二: 說實話,拿到這本《古代漢語八韆詞》的時候,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畢竟市麵上這類書籍很多,質量參差不齊。但翻開第一頁,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瞭。首先,它的裝幀設計就很有品味,紙張的質感、字體的排版都透露著一種沉靜的學術氣息,拿在手裏就有一種厚重感。更重要的是,內容的編排非常人性化。它不僅僅是簡單的詞匯堆砌,而是將詞語按照一定的邏輯進行分類,或者按照主題進行關聯,這使得我在查閱和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形成更係統、更立體的認知。比如,它會把與“戰爭”相關的詞匯集中起來講解,或是將與“情感”相關的詞語進行對比分析,這樣的編排方式大大減輕瞭死記硬背的壓力,也讓學習過程變得更加生動有趣。我特彆喜歡它在每個詞條下方的“拓展閱讀”或者“詞語辨析”部分,這部分內容往往能揭示一些鮮為人知的詞語趣聞,或是指齣一些常見的誤用,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不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本關於漢語智慧的百科全書,讓我對古漢語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體會到瞭漢語的博大精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