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数据中心网络技术

云数据中心网络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李(Gary Lee) 著,唐富年 译
图书标签:
  • 数据中心网络
  • 云网络
  • SDN
  • NFV
  • 虚拟化
  • 网络架构
  • 云计算
  • 网络安全
  • 高可用
  • 性能优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05180
版次:1
商品编码:1180268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图灵程序设计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云网络背景概述,阐述了原有网络技术如何向分布式、基于云的网络发展

  剖析云网络关键组件:交换结构技术,拓扑结构,网络标准

  了解架构的发展、数据中心自动化、高性能计算、大数据分析等,展望云网络数据中心的未来

  展示英特尔公司网络团队的前沿交换结构技术细节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数据中心内部的网络,所讨论的话题集中在大型云数据中心内部组网所需的设备、软件和标准。主要内容包括:云计算和云端网络互连概述,数据中心的演变,交换结构技术,云数据中心网络拓扑结构,网络虚拟化,软件定义网络,等等。

作者简介

  GaryLee,自1981年起一直在半导体行业工作。1996年,他在Vitesse半导体公司领导开发了采用设备间同步高速串行互连技术的交换结构芯片组。在Vitesse公司和Xyratex公司担任交换结构设计师期间,他还参与设计了采用PCIExpress接口的交换机芯片。2007年,他加入在面向数据中心市场的10GbE低延迟交换机芯片领域居于领先地位的创业公司FulcrumMicrosystems。在2011年该公司被英特尔公司收购之后,他供职于英特尔公司网络部。过去7年里,GaryLee一直从事数据中心网络解决方案的技术营销工作,撰写了40多本相关白皮书。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本书对幕后的云技术提供了很棒的概览,而且是用非技术性语言撰写而成的,让非技术读者也能很好地理解。

  ——Computing Reviews

  本书涵盖了在云数据中心网络设计中需要考虑到的一切重要方面……是对云网络技术和其他相关主题的全面回顾。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2015年2月号

目录

第1章 欢迎来到云网络  1

1.1 介绍  1

1.2 网络基础  2

1.2.1 网络协议栈  2

1.2.2 包与帧  3

1.2.3 网络设备  3

1.2.4 互连  4

1.3 什么是云数据中心  4

1.4 什么是云网络  5

1.5 云网络的特征  5

1.5.1 以太网的使用  5

1.5.2 虚拟化  6

1.5.3 融合  6

1.5.4 可扩展性  7

1.5.5 软件  7

1.6 本书概要  8

第2章 数据中心的演变:从大型机到云   9

2.1 数据中心的演变  9

2.1.1 早期的大型机  10

2.1.2 小型机  10

2.1.3 服务器  11

2.1.4 企业数据中心  11

2.1.5 云数据中心  12

2.1.6 虚拟化数据中心  13

2.2 计算机网络  14

2.2.1 专用链路  14

2.2.2 ARPANET  14

2.2.3 TCP/IP  15

2.2.4 多协议标签交换  16

2.2.5 SONET/SDH  17

2.2.6 异步传输模式  18

2.2.7 令牌环/ 令牌总线  19

2.2.8 以太网  20

2.2.9 光纤信道  20

2.2.10 InfiniBand  20

2.3 以太网  21

2.3.1 以太网的历史  21

2.3.2 以太网综述  22

2.3.3 电信级以太网  23

2.4 企业VS.云数据中心  25

2.4.1 企业数据中心网络  25

2.4.2 云数据中心网络  26

2.5 迁移到云  27

2.5.1 驱动力  28

2.5.2 云的类型  29

2.5.3 公有云服务  30

2.6 本章回顾  31

第3章 交换结构技术  32

3.1 交换结构架构概述  32

3.1.1 共享总线架构  33

3.1.2 共享总线的性能缺陷   33

3.1.3 共享内存架构  34

3.1.4 共享内存的性能缺陷   34

3.1.5 纵横式交换机  35

3.1.6 纵横式交换机的性能缺陷  36

3.1.7 同步串行交换  36

3.1.8 同步串行架构的性能缺陷  37

3.2 交换结构的拓扑结构  37

3.2.1 环型拓扑结构  38

3.2.2 网状拓扑结构  38

3.2.3 星型拓扑结构  39

3.2.4 胖树拓扑结构  40

3.3 拥塞管理  41

3.3.1 拥塞的原因  41

3.3.2 负载均衡算法  42

3.3.3 通信量缓冲  43

3.4 流量控制  44

3.4.1 链路级流量控制  44

3.4.2 虚拟输出队列  46

3.4.3 多级交换结构流量控制   47

3.5 通信量管理  48

3.5.1 帧分类引擎  48

3.5.2 多级调度  48

3.5.3 通信量调整  50

3.6 交换机芯片架构示例  51

3.6.1 基于信元的设计  51

3.6.2 输入输出排队设计  53

3.6.3 输出排队共享内存设计   54

3.7 本章回顾  56

第4章 云数据中心网络拓扑结构  57

4.1 传统多层企业级网络  57

4.1.1 成本因素  57

4.1.2 性能因素  59

4.2 数据中心网络交换机类型  60

4.2.1 虚拟交换机  60

4.2.2 ToR 交换机  61

4.2.3 EoR 交换机  63

4.2.4 结构扩展器  64

4.2.5 汇聚交换机与核心交换机  64

4.3 扁平化数据中心网络  65

4.3.1 数据中心通信模式  65

4.3.2 ToR 交换机功能  67

4.3.3 核心交换机功能  68

4.4 机架规模架构  70

4.4.1 资源的分布  71

4.4.2 微型服务器  72

4.5 网络功能虚拟化  73

4.6 本章回顾  75

第5章 数据中心网络标准  76

5.1 以太网数据速率标准  76

5.1.1 10GbE  77

5.1.2 40GbE和100GbE  77

5.2 虚拟局域网  78

5.3 数据中心桥接  79

5.3.1 基于优先权的流量控制   80

5.3.2 增强传输选择  81

5.3.3 量化拥塞通知  83

5.3.4 数据中心桥接交换协议   84

5.4 提高网络带宽  84

5.4.1 生成树  85

5.4.2 等价多路径路由  85

5.4.3 最短路径桥接  86

5.4.4 多链路透明互联  87

5.5 远程直接内存访问  88

5.5.1 数据中心需求  89

5.5.2 互联网广域RDMA协议  89

5.5.3 融合以太网上的RDMA   90

5.6 本章回顾  90

第6章 服务器虚拟化与网络  92

6.1 虚拟机概述  92

6.1.1 管理程序  93

6.1.2 VMware  94

6.1.3 微软  94

6.2 虚拟交换  94

6.2.1 vSphere分布式交换机   95

6.2.2 Hyper-V虚拟交换机  96

6.2.3 Open vSwitch  97

6.2.4 虚拟机设备队列  97

6.3 PCIe接口  98

6.3.1 背景知识  99

6.3.2 单根IO虚拟化  100

6.3.3 多根IO虚拟化  102

6.4 边缘虚拟桥接  102

6.4.1 虚拟以太网端口聚合   103

6.4.2 虚拟网络标签  104

6.4.3 行业应用  104

6.5 虚拟机迁移  105

6.5.1 内存迁移  105

6.5.2 网络迁移  106

6.5.3 供应商解决方案  107

6.6 本章回顾  108

第7章 网络虚拟化  109

7.1 多租户环境  109

7.1.1 网络需求  110

7.1.2 MAC地址学习  110

7.2 传统网络隧道协议  111

7.2.1 Q-in-Q  111

7.2.2 MPLS  112

7.2.3 VN-Tag  113

7.3 VXLAN  114

7.3.1 帧格式  114

7.3.2 VTEP封装  115

7.3.3 VTEP拆封  116

7.4 NVGRE  117

7.4.1 通用路由封装  118

7.4.2 帧格式  118

7.4.3 NVE 封装  118

7.4.4 NVE 拆封  119

7.5 隧道位置  120

7.5.1 虚拟交换机  121

7.5.2 网卡  121

7.5.3 ToR交换机  121

7.6 负载均衡  122

7.6.1 基于散列的算法  122

7.6.2 等价多路径路由  123

7.7 本章回顾  124

第8章 存储网络  125

8.1 存储器背景知识  125

8.1.1 存储层次结构  126

8.1.2 硬盘驱动器  127

8.1.3 闪存  127

8.1.4 直连存储  128

8.1.5 存储区域网络  129

8.1.6 网络连接存储  130

8.2 高级存储技术  130

8.2.1 对象存储和元数据  131

8.2.2 数据保护与恢复  131

8.2.3 重复数据删除  134

8.3 存储通信协议  135

8.3.1 SCSI  135

8.3.2 SATA  135

8.3.3 SAS  136

8.3.4 光纤信道  137

8.4 网络融合  138

8.4.1 需求  138

8.4.2 网络文件系统和服务器消息块  139

8.4.3 iSCSI  139

8.4.4 FCoE  140

8.4.5 行业应用  142

8.5 软件定义存储  142

8.5.1 存储抽象  142

8.5.2 存储虚拟化  143

8.5.3 开放接口  143

8.6 云数据中心存储  143

8.6.1 分布式存储  143

8.6.2 数据中心POD  144

8.6.3 机架规模架构  144

8.7 本章回顾  146

第9章 软件定义网络  147

9.1 数据中心软件背景知识  147

9.1.1 传统数据中心网络软件  148

9.1.2 不断发展的数据中心需求  148

9.1.3 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148

9.1.4 软件定义数据中心  149

9.2 OpenStack  150

9.3 OpenFlow  151

9.3.1 Open API  153

9.3.2 转发表的实现  153

9.3.3 行业应用  154

9.4 网络功能虚拟化  154

9.4.1 背景知识  155

9.4.2 网络安全  156

9.4.3 负载均衡  157

9.4.4 网络监控  158

9.4.5 实施  158

9.4.6 Open Daylight基金会   158

9.5 SDN部署  159

9.5.1 控制器的位置  159

9.5.2 网络边缘处的SDN  160

9.6 本章回顾  161

第10章 高性能计算网络  162

10.1 HPC系统架构  162

10.1.1 大型计算节点  163

10.1.2 计算节点阵列  163

10.2 多插座CPU板  163

10.2.1 超传输技术  164

10.2.2 英特尔快速通道互连  165

10.2.3 RapidIO  165

10.2.4 PCIe NTB  165

10.3 HPC网络标准  166

10.3.1 交换结构  167

10.3.2 Myrinet  167

10.3.3 InfiniBand  168

10.3.4 以太网  168

10.4 HPC网络性能因素  169

10.4.1 结构接口  169

10.4.2 交换机  169

10.4.3 结构架构  170

10.5 HPC网络软件  170

10.5.1 消息传递接口  170

10.5.2 动词  171

10.6 本章回顾  171

第11章 未来发展趋势  172

11.1 机架规模架构  172

11.1.1 资源区分  172

11.1.2 CPU模块  173

11.1.3 内存和存储模块  174

11.1.4 分布式结构  175

11.2 内存技术  175

11.2.1 非易失性内存和存储器  176

11.2.2 内存接口  176

11.3 交换结构技术  177

11.3.1 帧开销  177

11.3.2 端口带宽  178

11.3.3 模块化设计  178

11.4 布线技术  179

11.4.1 铜缆布线  179

11.4.2 光缆布线  180

11.4.3 无线互连  181

11.5 软件定义基础设施  181

11.5.1 数据中心自动化  181

11.5.2 网络功能虚拟化  182

11.5.3 大数据分析  182

11.6 本章回顾  183

第12章 总结  184

12.1 技术发展  184

12.2 行业标准  185

12.3 网络设计  185

12.4 存储器和HPC  186

12.5 数据中心虚拟化  186

12.6 软件定义基础设施  187

12.7 结束语  187

前言/序言

  在过去的30年里,我目睹了半导体行业和网络行业的许多进展。正是由于网络系统依赖于半导体技术的演进,这两方面的进展在许多方面相互交织。鉴于在半导体和网络行业工作多年,我想先介绍一些与此相关的背景,这样你们就会明白我的观点源自何处。

  当我以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身份加入半导体行业时,研究实验室仍在努力确定可用于高性能逻辑器件的最佳技术。刚开始,我是硅双极芯片设计师,后来很快转到了GaAs(Gallium Arsenide,砷化镓)芯片的设计上。20世纪90年代,我亲眼见证了CMOS成为在行业中占主导地位的半导体技术。我刚从大学毕业的时候,以太网还只是众多建议网络协议中的一个,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它已经发展到了开始主导各种网络应用的地步。现在,在局域网络、数据中心网络、运营商网络和模块化系统背板等领域,已经很难找到其他可以与以太网竞争的网络技术了。

  1996年,我在Vitesse半导体公司工作。在大约12年的GaAs芯片设计经历之后,我开始探索将GaAs技术用于新的交换结构(switch fabric)架构。当时,硅技术在最大带宽容量上仍然落后于GaAs技术,我们今天的交换结构芯片架构尚不存在。我有幸与网络工程顾问John Mullaney在同一团队共事,一起设计了一种新的高速串行交换机架构,并且因此获得了两项专利。在这一时期,我们研究关于交换结构架构的论文时,有一个名字频频出现——Nick McKeown。当Nick McKeown还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生时,他和学生们就进行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其中的很多理念被当时设计的新兴交换结构架构所采用,也促进了今天交换结构架构设计的诞生。20世纪90年代末,CMOS技术在性能水平上很快超过了GaAs技术,所以Vitesse半导体公司的团队也改弦更张,开始为各种各样的通信市场研发大型CMOS交换结构芯片组。我们并不是唯一这样做的公司。

  从1996年到21世纪初电信泡沫结束,人们提出了20~30种崭新而独特的交换结构芯片组设计,主要面向飞速发展的电信行业。这些设计有些来自IBM这样的老牌公司,有些则来自从思科和北电网络等公司跳槽出来的设计工程师所成立的创业公司,还有一些来自斯坦福大学和华盛顿大学这样的机构。泡沫最终破裂,资金随之枯竭,这些研发成果绝大多数都已绝迹。现在,这些公司当中仅有很少一部分幸存了下来,被Broadcom公司收购的Sandburst公司和Dune Networks公司就是两个例子。

  电信行业的飞速发展期结束之后,在英特尔公司的主导下,交换结构芯片行业仅存的几家公司联合起来组建了ASI-SIG(Advanced Switching Interconnect Special Interest Group,高级交换互连特别兴趣小组)。该小组的目标是为遵循PCI Express 接口规范建立的通信系统创建一个标准的交换结构架构。在ASI 董事会制定规范期间,我作为Vitesse 公司的代表参加了ASI-SIG。人们很快发现,这样的规范显得过于雄心勃勃了。这最终导致英特尔等公司慢慢从中抽身,直到ASI 走到尽头。但是对我而言,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经历,既让我明白了标准机构应该如何运作,也促使我对当今计算机行业广泛应用的PCI Express 标准有了一些技术上的见解。

  在ASI 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之前,我就开始为Xyratex 公司工作了。这家存储器公司致力于基于ASI 标准为服务器开发共享IO 系统,希望以此来扩大自己的市场。其共享IO 计划最终搁浅,所以我转变方向,开始研究面向存储器应用的SAS 交换机。虽然只在Xyratex 工作了2 年时间,但是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光纤通道、SAS 和SATA 存储阵列设计的知识,并且从Xyratex 公司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们那里了解到基于闪存的存储器具有何种优势和缺陷,他们甚至在Xyratex 公司从IBM 公司分离出来之前就已经花费了多年时间来研究这些技术。

  纵观研究专用交换结构架构的那段时光,我那些在Vitesse 公司以太网部门工作的同行总会批评我们所做的工作,并且说“绝不要跟以太网作对”。如果是在20 世纪90 年代末,我可以就为什么不能在电信交换结构设计中使用以太网给出一长串理由。然而这些年以来,以太网的标准在不断演进,以至于现在大多数模块化通信系统都在其背板中使用了以太网。可以说,如果电信泡沫还没有让做交换结构的创业公司全军覆没,那么以太网将会做到这一点。

  我职业生涯的下一站是第三家创业公司Fulcrum Microsystems。在我加入的时候,公司刚刚推出了为数据中心设计的最新24 端口10GbE 交换机芯片。虽然我在大部分职业生涯中都在和电信式交换机打交道,但是在过去的几年里也学会了很多关于数据中心网络的知识,最近又学会了如何运营大型云数据中心。我还深入了解了我们一直在交换机芯片产品中支持的以太网和第3 层网络(Layer 3 Networking)的各种标准。2011 年9 月,英特尔公司收购了Fulcrum Microsystems 公司。作为英特尔公司的一分子,我学到了更多关于服务器虚拟化、RSA (Rack Scale Architecture,机架规模架构)、微服务器设计和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等方面的知识。

  人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我也一直对技术和技术的演进充满兴趣。我的兴趣有一部分可能是从祖父和父亲那里继承来的:我的祖父在1920 年前后成为一名电子工程师,而父亲在1950 年左右成为了一名机械工程师。我学到的很多东西还来自于这些年共事过的同事们。尽管因为人数众多而无法在此列出,但是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曾经在某些方面影响和教育过我。

  我要特别感谢英特尔公司的同事David Fair 和Brian Johnson,他们对本书的一些关键章节提出了很有帮助的意见。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尤其是妻子Tracey。当我带着她在全国各地一次次地加入创业公司时,她始终是我最大的支持者。


《深海探索:未知的海洋生物图鉴》 内容简介 浩瀚的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最神秘的疆域。它覆盖了地球表面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孕育着无数我们知之甚少的生命形态。从阳光普照的浅海珊瑚礁,到伸手不见五指的深渊海沟,生命以令人惊叹的多样性,在水压、黑暗、低温以及有限的食物等极端环境下繁衍生息,演化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生存策略和奇妙的形态。 《深海探索:未知的海洋生物图鉴》是一部旨在揭示海洋深处隐藏的生物多样性的百科全书式著作。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图册,而是通过深入浅出的文字,结合精美绝伦的插画与高分辨率的摄影作品,带领读者踏上一段跨越赤道到极地、从大陆架边缘到最深邃海沟的奇幻旅程。我们不关注那些已经家喻户晓的鲸鱼、海豚或常见鱼类,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那些鲜为人知、甚至从未被大众媒体广泛报道的海洋居民。 本书的编写团队汇聚了来自世界顶尖海洋生物学、海洋生态学、深海探测工程以及生物摄影领域的专家。他们结合了最新的科研成果、长期的实地考察数据以及利用先进深海探测设备(如ROV——遥控潜水器、AUV——自主水下航行器、以及载人深潜器)获取的第一手影像资料,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真实、全面且引人入胜的海洋生物世界。 内容详述 本书的内容划分将遵循海洋生态系统的垂直分布和地理区域的划分,以确保条理清晰且信息密度高: 第一部分:浅海奇遇——阳光下的生命摇篮 珊瑚礁生态系统: 尽管珊瑚礁并非“深海”,但其生物多样性之高令人咋舌,且许多珊瑚礁区域的垂直落差显著,部分区域已属于浅海深层。我们将深入介绍那些与珊瑚共生、依赖珊瑚生存的奇特生物。例如,那些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裸鳃类(海蛞蝓),它们如同海洋中的“花朵”,拥有令人惊叹的防御机制和捕食方式;那些拥有伪装大师称号的章鱼和墨鱼,它们能在瞬间改变皮肤颜色和纹理,融入周围环境;以及那些在夜间活跃的,白天则躲藏在珊瑚缝隙中的夜行性掠食者。 海藻林与海草床: 这些被低估的海洋生态系统同样是无数生物的庇护所和食物来源。我们将揭示那些生活在巨大的海带和海草中的小型甲壳类、棘皮动物以及鱼类,它们如何利用这些“水下森林”来躲避捕食者,繁殖后代,并形成复杂的食物网。特别是那些适应了海草床低氧环境的特殊生物。 第二部分:海山与海底平原——寂静的广阔疆域 海山生物群落: 海山,这些隐藏在洋流中的海底山脉,是海洋中独特的“孤岛”。由于洋流带来的养分汇聚,海山成为了许多深海生物的聚集地,形成了一个个“生命绿洲”。我们将重点介绍那些生活在海山上的深海珊瑚、海绵群落,以及依附于它们的各种虾类、蟹类、鱼类和软体动物。特别是那些拥有独特生物发光能力的深海居民,它们如何在黑暗中相互交流、捕食和防御。 深海平原的隐秘居民: 广阔而看似贫瘠的深海平原,实则隐藏着大量适应极端环境的生物。我们将探索那些生活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例如各种深海蠕虫、放射虫、有孔虫,它们构成了深海食物链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将介绍那些拥有独特形态以适应高压和寒冷环境的鱼类,如鮟鱇鱼、蝰鱼、鬼鱼等,它们如何通过自身特殊的器官和生理机制来生存。 第三部分:深渊奇观——极端环境下的生命奇迹 海沟生物: 这是地球上最深邃、最神秘的区域。在 Marianna Trench、Tonga Trench 等海沟的最底部,巨大的压力、绝对的黑暗以及极低的温度,孕育了我们至今仍知之甚少的生命。本书将着重介绍那些在数千甚至上万米深处发现的生物,例如著名的太平洋睡鲨(Pacific sleeper shark)在超深渊的活动迹象、各种形态奇特的深海虾蟹、以及那些以死亡鲸鱼尸体(鲸落)为食的特殊生物群落。我们将探讨它们如何克服难以想象的压力,如何通过生物化学途径来维持生命活动。 热液喷口和冷泉生态系统: 这些深海中的“火山”和“地下水”,不仅是地质活动的奇观,更是地球上少数几个不依赖阳光能量的生态系统。本书将详细介绍在这些极端环境中生存的生物,如管状蠕虫(tube worms)、贻贝、虾、蟹以及各种微生物。我们将深入解析它们如何利用化学合成(chemosynthesis)来获取能量,以及这些生态系统如何为我们理解生命的起源和外星生命的可能性提供线索。 本书特色 聚焦“未知”与“罕见”: 本书的核心目标是展示那些鲜为人知的海洋生物。我们不会占用篇幅介绍大家耳熟能详的物种,而是将精力放在那些可能连大多数海洋科学家都未必了解的独特生物。 科学性与通俗性并重: 每一类生物的介绍都将建立在严谨的科学研究基础之上,同时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过多的专业术语,确保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 震撼的视觉呈现: 大量采用由专业深海摄影师在高压、低温、无光环境下拍摄的独家高清图片和视频截图,力求将深海生物的真实形态和生活场景呈现在读者面前。精美的插画将帮助读者理解生物的解剖结构、行为模式以及生态位。 深入的生态解读: 不仅介绍生物的形态特征,更深入剖析它们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策略、捕食与被捕食关系、繁殖方式、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前沿的科研动态: 结合近几年来深海探测的最新发现和前沿研究成果,例如新的物种发现、对深海生物生理机制的突破性理解等,让读者了解海洋生物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互动与启发: 每章末尾会设置思考题或引申话题,鼓励读者深入思考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在保护这些珍贵资源方面所应承担的责任。 《深海探索:未知的海洋生物图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生物的书,它更是关于生命韧性、适应性以及宇宙无限可能性的故事。它将带您潜入地球上最神秘的领域,感受那份来自深海的寂静、美丽与震撼,激发您对未知世界的无限好奇与敬畏。这本书将是海洋爱好者、自然科学学生、探险家,以及所有对地球生命奇迹充满热情的人士不可或缺的读物。它将是一扇窗,让您窥见那个在我们脚下,却又如此遥远的,生命最后的秘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研究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案例,偶然看到了《云数据中心网络技术》这本书,虽然名字里有“技术”二字,但我觉得它对理解现代IT架构演进的趋势非常有启发性。书中非常生动地描绘了云数据中心如何从一个物理基础设施的集合,演变成一个高度自动化、服务化的平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网络服务化”的讨论,它不仅仅是提供连接,更是成为赋能业务快速部署和迭代的关键。书里讲到的一些网络自动化运维的实践,比如利用API进行网络配置的自动化、利用AI进行故障预测和根因分析,这些都让我看到了未来IT运维的方向。而且,书中还探讨了云数据中心在安全性、可用性、性能优化等方面面临的挑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谈论的云原生应用,其底层的网络支撑能力才是决定其成败的关键。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抽象的云技术概念与具体、可落地的高性能网络架构联系了起来,让我从一个更高的视角去审视网络在整个云生态中的角色,而不仅仅是作为底层通信的管道。

评分

我一直对大规模分布式系统的网络架构很感兴趣,在《云数据中心网络技术》这本书里,我找到了很多关于这方面的深入探讨。书中详细分析了云数据中心规模的不断扩大给网络带来的挑战,比如如何保证海量服务器之间的低延迟、高带宽通信,以及如何应对网络拥塞和单点故障。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网络拓扑设计的部分印象深刻,比如CLOS网络、Fat-tree等经典拓扑在云数据中心的应用,以及它们在可扩展性、故障容忍度方面的优劣分析。此外,书中还花了大量篇幅介绍如何构建一个弹性的、可按需扩展的网络基础设施,这对于支持互联网公司快速增长的业务需求至关重要。书中提到的一些服务化、虚拟化网络技术,如DPDK、SR-IOV等,让我对如何提升网络处理效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扎实,涵盖了从物理层到应用层之间的多个网络技术环节,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云数据中心网络知识体系。

评分

《云数据中心网络技术》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对数据中心网络“进化史”的梳理和对“未来图景”的展望。我发现书中不仅讲解了当前主流的云数据中心网络技术,还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和分析。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云网融合”这个概念的深入剖析,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网络连接,更是将计算、存储、网络、安全等所有IT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形成一个统一的、可按需分配的资源池。书中对于如何实现这种融合,以及由此带来的商业价值,都有详细的阐述。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很多关于AI在网络运维中的应用,比如智能化的流量分析、自动化故障排查,这些都让我觉得科技的发展正在让网络变得越来越“聪明”。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较严谨,但又不失可读性,即使是一些复杂的技术概念,也能被讲得比较清晰易懂。它让我意识到,云数据中心网络已经不再是孤立的技术领域,而是与整个IT架构、业务战略紧密相连,是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评分

阅读《云数据中心网络技术》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的“实战性”远超我的预期。我之前接触过一些网络书籍,很多都偏重于理论推导或者概念介绍,读完之后感觉自己还是“纸上谈兵”。但这本书不一样,它非常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书中对于不同厂商的设备在云数据中心场景下的选型和部署策略,都有涉及,并且给出了很多实际的考量因素。我对书中关于数据中心内部东西向流量优化、南北向流量管理的部分特别感兴趣,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应用的性能表现。书中详细讲解了各种流量调度算法、负载均衡技术、以及如何通过网络切片来满足不同业务的需求,这些都是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的核心问题。甚至连一些具体的命令行配置和排查思路,书中也都有提及。虽然我不是一个网络工程师,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在构建和维护一个高性能、高可用的云数据中心网络时,到底需要关注哪些关键点,以及可能遇到哪些棘手的问题,这对于我日后的项目规划和团队协作非常有帮助。

评分

这次翻阅了《云数据中心网络技术》这本书,说实话,我之前对数据中心网络这块的了解仅限于一些基础的理论概念,比如TCP/IP协议栈、路由交换这些,感觉还是停留在比较宏观的层面。这本书则一下子把我拉到了一个更具体、更实操的场景里。它不仅仅是讲了数据中心网络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它把“怎么做”这个问题讲得很透彻。比如,书中详细介绍了在云环境下,传统的网络架构是如何被颠覆的,以及 SDN(软件定义网络)、NFV(网络功能虚拟化)这些新兴技术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网络虚拟化和Overlay网络的部分印象深刻,像VXLAN、Geneve这些技术,之前只是听说过,感觉很高深,但看了书之后,才明白它们是如何解决大规模多租户环境下的网络隔离、伸缩性和灵活性问题的。而且,书中并没有回避技术细节,对于各种协议的封装、报文格式、转发流程都有比较细致的讲解,甚至还引用了一些实际的网络拓扑图和配置示例,这对于我这种希望深入理解原理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虽然我还没来得及完全消化书中的所有内容,但可以预见,这会是一本我未来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翻阅的参考书,它为我打开了理解云数据中心网络世界的一扇大门。

评分

很薄的一本书,而且还是黑白非彩印,四十几块确实贵,好在内容很全面,不过讲的比较浅。

评分

书的内容差,假大空!

评分

正品,支持京东!!!

评分

看着还不错吧!书内容吗一做的题目要的

评分

很好啊,不错的书。。。。。。。。。。。。。。。

评分

还行吧

评分

云时代需要学习网络了

评分

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而比较垃圾的产品,我绝对不会偷懒到复制粘贴评价,我绝对会用心的差评,这样其他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作为参考,会影响该商品销量,而商家也会因此改进商品质量。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