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數據中心網絡技術

雲數據中心網絡技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李(Gary Lee) 著,唐富年 譯
圖書標籤:
  • 數據中心網絡
  • 雲網絡
  • SDN
  • NFV
  • 虛擬化
  • 網絡架構
  • 雲計算
  • 網絡安全
  • 高可用
  • 性能優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ISBN:9787115405180
版次:1
商品編碼:1180268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圖靈程序設計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87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雲網絡背景概述,闡述瞭原有網絡技術如何嚮分布式、基於雲的網絡發展

  剖析雲網絡關鍵組件:交換結構技術,拓撲結構,網絡標準

  瞭解架構的發展、數據中心自動化、高性能計算、大數據分析等,展望雲網絡數據中心的未來

  展示英特爾公司網絡團隊的前沿交換結構技術細節

內容簡介

  本書聚焦於數據中心內部的網絡,所討論的話題集中在大型雲數據中心內部組網所需的設備、軟件和標準。主要內容包括:雲計算和雲端網絡互連概述,數據中心的演變,交換結構技術,雲數據中心網絡拓撲結構,網絡虛擬化,軟件定義網絡,等等。

作者簡介

  GaryLee,自1981年起一直在半導體行業工作。1996年,他在Vitesse半導體公司領導開發瞭采用設備間同步高速串行互連技術的交換結構芯片組。在Vitesse公司和Xyratex公司擔任交換結構設計師期間,他還參與設計瞭采用PCIExpress接口的交換機芯片。2007年,他加入在麵嚮數據中心市場的10GbE低延遲交換機芯片領域居於領先地位的創業公司FulcrumMicrosystems。在2011年該公司被英特爾公司收購之後,他供職於英特爾公司網絡部。過去7年裏,GaryLee一直從事數據中心網絡解決方案的技術營銷工作,撰寫瞭40多本相關白皮書。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本書對幕後的雲技術提供瞭很棒的概覽,而且是用非技術性語言撰寫而成的,讓非技術讀者也能很好地理解。

  ——Computing Reviews

  本書涵蓋瞭在雲數據中心網絡設計中需要考慮到的一切重要方麵……是對雲網絡技術和其他相關主題的全麵迴顧。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2015年2月號

目錄

第1章 歡迎來到雲網絡  1

1.1 介紹  1

1.2 網絡基礎  2

1.2.1 網絡協議棧  2

1.2.2 包與幀  3

1.2.3 網絡設備  3

1.2.4 互連  4

1.3 什麼是雲數據中心  4

1.4 什麼是雲網絡  5

1.5 雲網絡的特徵  5

1.5.1 以太網的使用  5

1.5.2 虛擬化  6

1.5.3 融閤  6

1.5.4 可擴展性  7

1.5.5 軟件  7

1.6 本書概要  8

第2章 數據中心的演變:從大型機到雲   9

2.1 數據中心的演變  9

2.1.1 早期的大型機  10

2.1.2 小型機  10

2.1.3 服務器  11

2.1.4 企業數據中心  11

2.1.5 雲數據中心  12

2.1.6 虛擬化數據中心  13

2.2 計算機網絡  14

2.2.1 專用鏈路  14

2.2.2 ARPANET  14

2.2.3 TCP/IP  15

2.2.4 多協議標簽交換  16

2.2.5 SONET/SDH  17

2.2.6 異步傳輸模式  18

2.2.7 令牌環/ 令牌總綫  19

2.2.8 以太網  20

2.2.9 光縴信道  20

2.2.10 InfiniBand  20

2.3 以太網  21

2.3.1 以太網的曆史  21

2.3.2 以太網綜述  22

2.3.3 電信級以太網  23

2.4 企業VS.雲數據中心  25

2.4.1 企業數據中心網絡  25

2.4.2 雲數據中心網絡  26

2.5 遷移到雲  27

2.5.1 驅動力  28

2.5.2 雲的類型  29

2.5.3 公有雲服務  30

2.6 本章迴顧  31

第3章 交換結構技術  32

3.1 交換結構架構概述  32

3.1.1 共享總綫架構  33

3.1.2 共享總綫的性能缺陷   33

3.1.3 共享內存架構  34

3.1.4 共享內存的性能缺陷   34

3.1.5 縱橫式交換機  35

3.1.6 縱橫式交換機的性能缺陷  36

3.1.7 同步串行交換  36

3.1.8 同步串行架構的性能缺陷  37

3.2 交換結構的拓撲結構  37

3.2.1 環型拓撲結構  38

3.2.2 網狀拓撲結構  38

3.2.3 星型拓撲結構  39

3.2.4 胖樹拓撲結構  40

3.3 擁塞管理  41

3.3.1 擁塞的原因  41

3.3.2 負載均衡算法  42

3.3.3 通信量緩衝  43

3.4 流量控製  44

3.4.1 鏈路級流量控製  44

3.4.2 虛擬輸齣隊列  46

3.4.3 多級交換結構流量控製   47

3.5 通信量管理  48

3.5.1 幀分類引擎  48

3.5.2 多級調度  48

3.5.3 通信量調整  50

3.6 交換機芯片架構示例  51

3.6.1 基於信元的設計  51

3.6.2 輸入輸齣排隊設計  53

3.6.3 輸齣排隊共享內存設計   54

3.7 本章迴顧  56

第4章 雲數據中心網絡拓撲結構  57

4.1 傳統多層企業級網絡  57

4.1.1 成本因素  57

4.1.2 性能因素  59

4.2 數據中心網絡交換機類型  60

4.2.1 虛擬交換機  60

4.2.2 ToR 交換機  61

4.2.3 EoR 交換機  63

4.2.4 結構擴展器  64

4.2.5 匯聚交換機與核心交換機  64

4.3 扁平化數據中心網絡  65

4.3.1 數據中心通信模式  65

4.3.2 ToR 交換機功能  67

4.3.3 核心交換機功能  68

4.4 機架規模架構  70

4.4.1 資源的分布  71

4.4.2 微型服務器  72

4.5 網絡功能虛擬化  73

4.6 本章迴顧  75

第5章 數據中心網絡標準  76

5.1 以太網數據速率標準  76

5.1.1 10GbE  77

5.1.2 40GbE和100GbE  77

5.2 虛擬局域網  78

5.3 數據中心橋接  79

5.3.1 基於優先權的流量控製   80

5.3.2 增強傳輸選擇  81

5.3.3 量化擁塞通知  83

5.3.4 數據中心橋接交換協議   84

5.4 提高網絡帶寬  84

5.4.1 生成樹  85

5.4.2 等價多路徑路由  85

5.4.3 最短路徑橋接  86

5.4.4 多鏈路透明互聯  87

5.5 遠程直接內存訪問  88

5.5.1 數據中心需求  89

5.5.2 互聯網廣域RDMA協議  89

5.5.3 融閤以太網上的RDMA   90

5.6 本章迴顧  90

第6章 服務器虛擬化與網絡  92

6.1 虛擬機概述  92

6.1.1 管理程序  93

6.1.2 VMware  94

6.1.3 微軟  94

6.2 虛擬交換  94

6.2.1 vSphere分布式交換機   95

6.2.2 Hyper-V虛擬交換機  96

6.2.3 Open vSwitch  97

6.2.4 虛擬機設備隊列  97

6.3 PCIe接口  98

6.3.1 背景知識  99

6.3.2 單根IO虛擬化  100

6.3.3 多根IO虛擬化  102

6.4 邊緣虛擬橋接  102

6.4.1 虛擬以太網端口聚閤   103

6.4.2 虛擬網絡標簽  104

6.4.3 行業應用  104

6.5 虛擬機遷移  105

6.5.1 內存遷移  105

6.5.2 網絡遷移  106

6.5.3 供應商解決方案  107

6.6 本章迴顧  108

第7章 網絡虛擬化  109

7.1 多租戶環境  109

7.1.1 網絡需求  110

7.1.2 MAC地址學習  110

7.2 傳統網絡隧道協議  111

7.2.1 Q-in-Q  111

7.2.2 MPLS  112

7.2.3 VN-Tag  113

7.3 VXLAN  114

7.3.1 幀格式  114

7.3.2 VTEP封裝  115

7.3.3 VTEP拆封  116

7.4 NVGRE  117

7.4.1 通用路由封裝  118

7.4.2 幀格式  118

7.4.3 NVE 封裝  118

7.4.4 NVE 拆封  119

7.5 隧道位置  120

7.5.1 虛擬交換機  121

7.5.2 網卡  121

7.5.3 ToR交換機  121

7.6 負載均衡  122

7.6.1 基於散列的算法  122

7.6.2 等價多路徑路由  123

7.7 本章迴顧  124

第8章 存儲網絡  125

8.1 存儲器背景知識  125

8.1.1 存儲層次結構  126

8.1.2 硬盤驅動器  127

8.1.3 閃存  127

8.1.4 直連存儲  128

8.1.5 存儲區域網絡  129

8.1.6 網絡連接存儲  130

8.2 高級存儲技術  130

8.2.1 對象存儲和元數據  131

8.2.2 數據保護與恢復  131

8.2.3 重復數據刪除  134

8.3 存儲通信協議  135

8.3.1 SCSI  135

8.3.2 SATA  135

8.3.3 SAS  136

8.3.4 光縴信道  137

8.4 網絡融閤  138

8.4.1 需求  138

8.4.2 網絡文件係統和服務器消息塊  139

8.4.3 iSCSI  139

8.4.4 FCoE  140

8.4.5 行業應用  142

8.5 軟件定義存儲  142

8.5.1 存儲抽象  142

8.5.2 存儲虛擬化  143

8.5.3 開放接口  143

8.6 雲數據中心存儲  143

8.6.1 分布式存儲  143

8.6.2 數據中心POD  144

8.6.3 機架規模架構  144

8.7 本章迴顧  146

第9章 軟件定義網絡  147

9.1 數據中心軟件背景知識  147

9.1.1 傳統數據中心網絡軟件  148

9.1.2 不斷發展的數據中心需求  148

9.1.3 應用程序編程接口  148

9.1.4 軟件定義數據中心  149

9.2 OpenStack  150

9.3 OpenFlow  151

9.3.1 Open API  153

9.3.2 轉發錶的實現  153

9.3.3 行業應用  154

9.4 網絡功能虛擬化  154

9.4.1 背景知識  155

9.4.2 網絡安全  156

9.4.3 負載均衡  157

9.4.4 網絡監控  158

9.4.5 實施  158

9.4.6 Open Daylight基金會   158

9.5 SDN部署  159

9.5.1 控製器的位置  159

9.5.2 網絡邊緣處的SDN  160

9.6 本章迴顧  161

第10章 高性能計算網絡  162

10.1 HPC係統架構  162

10.1.1 大型計算節點  163

10.1.2 計算節點陣列  163

10.2 多插座CPU闆  163

10.2.1 超傳輸技術  164

10.2.2 英特爾快速通道互連  165

10.2.3 RapidIO  165

10.2.4 PCIe NTB  165

10.3 HPC網絡標準  166

10.3.1 交換結構  167

10.3.2 Myrinet  167

10.3.3 InfiniBand  168

10.3.4 以太網  168

10.4 HPC網絡性能因素  169

10.4.1 結構接口  169

10.4.2 交換機  169

10.4.3 結構架構  170

10.5 HPC網絡軟件  170

10.5.1 消息傳遞接口  170

10.5.2 動詞  171

10.6 本章迴顧  171

第11章 未來發展趨勢  172

11.1 機架規模架構  172

11.1.1 資源區分  172

11.1.2 CPU模塊  173

11.1.3 內存和存儲模塊  174

11.1.4 分布式結構  175

11.2 內存技術  175

11.2.1 非易失性內存和存儲器  176

11.2.2 內存接口  176

11.3 交換結構技術  177

11.3.1 幀開銷  177

11.3.2 端口帶寬  178

11.3.3 模塊化設計  178

11.4 布綫技術  179

11.4.1 銅纜布綫  179

11.4.2 光纜布綫  180

11.4.3 無綫互連  181

11.5 軟件定義基礎設施  181

11.5.1 數據中心自動化  181

11.5.2 網絡功能虛擬化  182

11.5.3 大數據分析  182

11.6 本章迴顧  183

第12章 總結  184

12.1 技術發展  184

12.2 行業標準  185

12.3 網絡設計  185

12.4 存儲器和HPC  186

12.5 數據中心虛擬化  186

12.6 軟件定義基礎設施  187

12.7 結束語  187

前言/序言

  在過去的30年裏,我目睹瞭半導體行業和網絡行業的許多進展。正是由於網絡係統依賴於半導體技術的演進,這兩方麵的進展在許多方麵相互交織。鑒於在半導體和網絡行業工作多年,我想先介紹一些與此相關的背景,這樣你們就會明白我的觀點源自何處。

  當我以應屆大學畢業生的身份加入半導體行業時,研究實驗室仍在努力確定可用於高性能邏輯器件的最佳技術。剛開始,我是矽雙極芯片設計師,後來很快轉到瞭GaAs(Gallium Arsenide,砷化鎵)芯片的設計上。20世紀90年代,我親眼見證瞭CMOS成為在行業中占主導地位的半導體技術。我剛從大學畢業的時候,以太網還隻是眾多建議網絡協議中的一個,但是到20世紀90年代,它已經發展到瞭開始主導各種網絡應用的地步。現在,在局域網絡、數據中心網絡、運營商網絡和模塊化係統背闆等領域,已經很難找到其他可以與以太網競爭的網絡技術瞭。

  1996年,我在Vitesse半導體公司工作。在大約12年的GaAs芯片設計經曆之後,我開始探索將GaAs技術用於新的交換結構(switch fabric)架構。當時,矽技術在最大帶寬容量上仍然落後於GaAs技術,我們今天的交換結構芯片架構尚不存在。我有幸與網絡工程顧問John Mullaney在同一團隊共事,一起設計瞭一種新的高速串行交換機架構,並且因此獲得瞭兩項專利。在這一時期,我們研究關於交換結構架構的論文時,有一個名字頻頻齣現——Nick McKeown。當Nick McKeown還是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的博士生時,他和學生們就進行瞭大量的基礎性研究,其中的很多理念被當時設計的新興交換結構架構所采用,也促進瞭今天交換結構架構設計的誕生。20世紀90年代末,CMOS技術在性能水平上很快超過瞭GaAs技術,所以Vitesse半導體公司的團隊也改弦更張,開始為各種各樣的通信市場研發大型CMOS交換結構芯片組。我們並不是唯一這樣做的公司。

  從1996年到21世紀初電信泡沫結束,人們提齣瞭20~30種嶄新而獨特的交換結構芯片組設計,主要麵嚮飛速發展的電信行業。這些設計有些來自IBM這樣的老牌公司,有些則來自從思科和北電網絡等公司跳槽齣來的設計工程師所成立的創業公司,還有一些來自斯坦福大學和華盛頓大學這樣的機構。泡沫最終破裂,資金隨之枯竭,這些研發成果絕大多數都已絕跡。現在,這些公司當中僅有很少一部分幸存瞭下來,被Broadcom公司收購的Sandburst公司和Dune Networks公司就是兩個例子。

  電信行業的飛速發展期結束之後,在英特爾公司的主導下,交換結構芯片行業僅存的幾傢公司聯閤起來組建瞭ASI-SIG(Advanced Switching Interconnect Special Interest Group,高級交換互連特彆興趣小組)。該小組的目標是為遵循PCI Express 接口規範建立的通信係統創建一個標準的交換結構架構。在ASI 董事會製定規範期間,我作為Vitesse 公司的代錶參加瞭ASI-SIG。人們很快發現,這樣的規範顯得過於雄心勃勃瞭。這最終導緻英特爾等公司慢慢從中抽身,直到ASI 走到盡頭。但是對我而言,這是一次很好的學習經曆,既讓我明白瞭標準機構應該如何運作,也促使我對當今計算機行業廣泛應用的PCI Express 標準有瞭一些技術上的見解。

  在ASI 完全退齣曆史舞颱之前,我就開始為Xyratex 公司工作瞭。這傢存儲器公司緻力於基於ASI 標準為服務器開發共享IO 係統,希望以此來擴大自己的市場。其共享IO 計劃最終擱淺,所以我轉變方嚮,開始研究麵嚮存儲器應用的SAS 交換機。雖然隻在Xyratex 工作瞭2 年時間,但是我學到瞭很多關於光縴通道、SAS 和SATA 存儲陣列設計的知識,並且從Xyratex 公司的工程師和科學傢們那裏瞭解到基於閃存的存儲器具有何種優勢和缺陷,他們甚至在Xyratex 公司從IBM 公司分離齣來之前就已經花費瞭多年時間來研究這些技術。

  縱觀研究專用交換結構架構的那段時光,我那些在Vitesse 公司以太網部門工作的同行總會批評我們所做的工作,並且說“絕不要跟以太網作對”。如果是在20 世紀90 年代末,我可以就為什麼不能在電信交換結構設計中使用以太網給齣一長串理由。然而這些年以來,以太網的標準在不斷演進,以至於現在大多數模塊化通信係統都在其背闆中使用瞭以太網。可以說,如果電信泡沫還沒有讓做交換結構的創業公司全軍覆沒,那麼以太網將會做到這一點。

  我職業生涯的下一站是第三傢創業公司Fulcrum Microsystems。在我加入的時候,公司剛剛推齣瞭為數據中心設計的最新24 端口10GbE 交換機芯片。雖然我在大部分職業生涯中都在和電信式交換機打交道,但是在過去的幾年裏也學會瞭很多關於數據中心網絡的知識,最近又學會瞭如何運營大型雲數據中心。我還深入瞭解瞭我們一直在交換機芯片産品中支持的以太網和第3 層網絡(Layer 3 Networking)的各種標準。2011 年9 月,英特爾公司收購瞭Fulcrum Microsystems 公司。作為英特爾公司的一分子,我學到瞭更多關於服務器虛擬化、RSA (Rack Scale Architecture,機架規模架構)、微服務器設計和軟件定義網絡(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等方麵的知識。

  人生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我也一直對技術和技術的演進充滿興趣。我的興趣有一部分可能是從祖父和父親那裏繼承來的:我的祖父在1920 年前後成為一名電子工程師,而父親在1950 年左右成為瞭一名機械工程師。我學到的很多東西還來自於這些年共事過的同事們。盡管因為人數眾多而無法在此列齣,但是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曾經在某些方麵影響和教育過我。

  我要特彆感謝英特爾公司的同事David Fair 和Brian Johnson,他們對本書的一些關鍵章節提齣瞭很有幫助的意見。我還要感謝我的傢人,尤其是妻子Tracey。當我帶著她在全國各地一次次地加入創業公司時,她始終是我最大的支持者。


《深海探索:未知的海洋生物圖鑒》 內容簡介 浩瀚的海洋,是地球上最廣闊、最神秘的疆域。它覆蓋瞭地球錶麵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孕育著無數我們知之甚少的生命形態。從陽光普照的淺海珊瑚礁,到伸手不見五指的深淵海溝,生命以令人驚嘆的多樣性,在水壓、黑暗、低溫以及有限的食物等極端環境下繁衍生息,演化齣瞭令人匪夷所思的生存策略和奇妙的形態。 《深海探索:未知的海洋生物圖鑒》是一部旨在揭示海洋深處隱藏的生物多樣性的百科全書式著作。本書並非一本簡單的圖冊,而是通過深入淺齣的文字,結閤精美絕倫的插畫與高分辨率的攝影作品,帶領讀者踏上一段跨越赤道到極地、從大陸架邊緣到最深邃海溝的奇幻旅程。我們不關注那些已經傢喻戶曉的鯨魚、海豚或常見魚類,而是將目光聚焦於那些鮮為人知、甚至從未被大眾媒體廣泛報道的海洋居民。 本書的編寫團隊匯聚瞭來自世界頂尖海洋生物學、海洋生態學、深海探測工程以及生物攝影領域的專傢。他們結閤瞭最新的科研成果、長期的實地考察數據以及利用先進深海探測設備(如ROV——遙控潛水器、AUV——自主水下航行器、以及載人深潛器)獲取的第一手影像資料,力求為讀者呈現一個真實、全麵且引人入勝的海洋生物世界。 內容詳述 本書的內容劃分將遵循海洋生態係統的垂直分布和地理區域的劃分,以確保條理清晰且信息密度高: 第一部分:淺海奇遇——陽光下的生命搖籃 珊瑚礁生態係統: 盡管珊瑚礁並非“深海”,但其生物多樣性之高令人咋舌,且許多珊瑚礁區域的垂直落差顯著,部分區域已屬於淺海深層。我們將深入介紹那些與珊瑚共生、依賴珊瑚生存的奇特生物。例如,那些色彩斑斕、形態各異的裸鰓類(海蛞蝓),它們如同海洋中的“花朵”,擁有令人驚嘆的防禦機製和捕食方式;那些擁有僞裝大師稱號的章魚和墨魚,它們能在瞬間改變皮膚顔色和紋理,融入周圍環境;以及那些在夜間活躍的,白天則躲藏在珊瑚縫隙中的夜行性掠食者。 海藻林與海草床: 這些被低估的海洋生態係統同樣是無數生物的庇護所和食物來源。我們將揭示那些生活在巨大的海帶和海草中的小型甲殼類、棘皮動物以及魚類,它們如何利用這些“水下森林”來躲避捕食者,繁殖後代,並形成復雜的食物網。特彆是那些適應瞭海草床低氧環境的特殊生物。 第二部分:海山與海底平原——寂靜的廣闊疆域 海山生物群落: 海山,這些隱藏在洋流中的海底山脈,是海洋中獨特的“孤島”。由於洋流帶來的養分匯聚,海山成為瞭許多深海生物的聚集地,形成瞭一個個“生命綠洲”。我們將重點介紹那些生活在海山上的深海珊瑚、海綿群落,以及依附於它們的各種蝦類、蟹類、魚類和軟體動物。特彆是那些擁有獨特生物發光能力的深海居民,它們如何在黑暗中相互交流、捕食和防禦。 深海平原的隱秘居民: 廣闊而看似貧瘠的深海平原,實則隱藏著大量適應極端環境的生物。我們將探索那些生活在沉積物中的生物,例如各種深海蠕蟲、放射蟲、有孔蟲,它們構成瞭深海食物鏈的基礎。同時,我們也將介紹那些擁有獨特形態以適應高壓和寒冷環境的魚類,如鮟鱇魚、蝰魚、鬼魚等,它們如何通過自身特殊的器官和生理機製來生存。 第三部分:深淵奇觀——極端環境下的生命奇跡 海溝生物: 這是地球上最深邃、最神秘的區域。在 Marianna Trench、Tonga Trench 等海溝的最底部,巨大的壓力、絕對的黑暗以及極低的溫度,孕育瞭我們至今仍知之甚少的生命。本書將著重介紹那些在數韆甚至上萬米深處發現的生物,例如著名的太平洋睡鯊(Pacific sleeper shark)在超深淵的活動跡象、各種形態奇特的深海蝦蟹、以及那些以死亡鯨魚屍體(鯨落)為食的特殊生物群落。我們將探討它們如何剋服難以想象的壓力,如何通過生物化學途徑來維持生命活動。 熱液噴口和冷泉生態係統: 這些深海中的“火山”和“地下水”,不僅是地質活動的奇觀,更是地球上少數幾個不依賴陽光能量的生態係統。本書將詳細介紹在這些極端環境中生存的生物,如管狀蠕蟲(tube worms)、貽貝、蝦、蟹以及各種微生物。我們將深入解析它們如何利用化學閤成(chemosynthesis)來獲取能量,以及這些生態係統如何為我們理解生命的起源和外星生命的可能性提供綫索。 本書特色 聚焦“未知”與“罕見”: 本書的核心目標是展示那些鮮為人知的海洋生物。我們不會占用篇幅介紹大傢耳熟能詳的物種,而是將精力放在那些可能連大多數海洋科學傢都未必瞭解的獨特生物。 科學性與通俗性並重: 每一類生物的介紹都將建立在嚴謹的科學研究基礎之上,同時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避免過多的專業術語,確保普通讀者也能輕鬆理解。 震撼的視覺呈現: 大量采用由專業深海攝影師在高壓、低溫、無光環境下拍攝的獨傢高清圖片和視頻截圖,力求將深海生物的真實形態和生活場景呈現在讀者麵前。精美的插畫將幫助讀者理解生物的解剖結構、行為模式以及生態位。 深入的生態解讀: 不僅介紹生物的形態特徵,更深入剖析它們在極端環境下的生存策略、捕食與被捕食關係、繁殖方式、以及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 前沿的科研動態: 結閤近幾年來深海探測的最新發現和前沿研究成果,例如新的物種發現、對深海生物生理機製的突破性理解等,讓讀者瞭解海洋生物學研究的最新進展。 互動與啓發: 每章末尾會設置思考題或引申話題,鼓勵讀者深入思考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以及人類在保護這些珍貴資源方麵所應承擔的責任。 《深海探索:未知的海洋生物圖鑒》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生物的書,它更是關於生命韌性、適應性以及宇宙無限可能性的故事。它將帶您潛入地球上最神秘的領域,感受那份來自深海的寂靜、美麗與震撼,激發您對未知世界的無限好奇與敬畏。這本書將是海洋愛好者、自然科學學生、探險傢,以及所有對地球生命奇跡充滿熱情的人士不可或缺的讀物。它將是一扇窗,讓您窺見那個在我們腳下,卻又如此遙遠的,生命最後的秘境。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次翻閱瞭《雲數據中心網絡技術》這本書,說實話,我之前對數據中心網絡這塊的瞭解僅限於一些基礎的理論概念,比如TCP/IP協議棧、路由交換這些,感覺還是停留在比較宏觀的層麵。這本書則一下子把我拉到瞭一個更具體、更實操的場景裏。它不僅僅是講瞭數據中心網絡是什麼,更重要的是它把“怎麼做”這個問題講得很透徹。比如,書中詳細介紹瞭在雲環境下,傳統的網絡架構是如何被顛覆的,以及 SDN(軟件定義網絡)、NFV(網絡功能虛擬化)這些新興技術是如何發揮作用的。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網絡虛擬化和Overlay網絡的部分印象深刻,像VXLAN、Geneve這些技術,之前隻是聽說過,感覺很高深,但看瞭書之後,纔明白它們是如何解決大規模多租戶環境下的網絡隔離、伸縮性和靈活性問題的。而且,書中並沒有迴避技術細節,對於各種協議的封裝、報文格式、轉發流程都有比較細緻的講解,甚至還引用瞭一些實際的網絡拓撲圖和配置示例,這對於我這種希望深入理解原理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雖然我還沒來得及完全消化書中的所有內容,但可以預見,這會是一本我未來在實際工作中經常會翻閱的參考書,它為我打開瞭理解雲數據中心網絡世界的一扇大門。

評分

我最近在研究企業數字化轉型方麵的案例,偶然看到瞭《雲數據中心網絡技術》這本書,雖然名字裏有“技術”二字,但我覺得它對理解現代IT架構演進的趨勢非常有啓發性。書中非常生動地描繪瞭雲數據中心如何從一個物理基礎設施的集閤,演變成一個高度自動化、服務化的平颱。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網絡服務化”的討論,它不僅僅是提供連接,更是成為賦能業務快速部署和迭代的關鍵。書裏講到的一些網絡自動化運維的實踐,比如利用API進行網絡配置的自動化、利用AI進行故障預測和根因分析,這些都讓我看到瞭未來IT運維的方嚮。而且,書中還探討瞭雲數據中心在安全性、可用性、性能優化等方麵麵臨的挑戰,以及相應的解決方案。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談論的雲原生應用,其底層的網絡支撐能力纔是決定其成敗的關鍵。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抽象的雲技術概念與具體、可落地的高性能網絡架構聯係瞭起來,讓我從一個更高的視角去審視網絡在整個雲生態中的角色,而不僅僅是作為底層通信的管道。

評分

《雲數據中心網絡技術》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對數據中心網絡“進化史”的梳理和對“未來圖景”的展望。我發現書中不僅講解瞭當前主流的雲數據中心網絡技術,還對未來發展趨勢進行瞭預測和分析。我特彆欣賞書中對“雲網融閤”這個概念的深入剖析,它不僅僅是簡單的網絡連接,更是將計算、存儲、網絡、安全等所有IT資源進行深度整閤,形成一個統一的、可按需分配的資源池。書中對於如何實現這種融閤,以及由此帶來的商業價值,都有詳細的闡述。我還在書中看到瞭很多關於AI在網絡運維中的應用,比如智能化的流量分析、自動化故障排查,這些都讓我覺得科技的發展正在讓網絡變得越來越“聰明”。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比較嚴謹,但又不失可讀性,即使是一些復雜的技術概念,也能被講得比較清晰易懂。它讓我意識到,雲數據中心網絡已經不再是孤立的技術領域,而是與整個IT架構、業務戰略緊密相連,是驅動企業數字化轉型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

評分

閱讀《雲數據中心網絡技術》的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這本書的“實戰性”遠超我的預期。我之前接觸過一些網絡書籍,很多都偏重於理論推導或者概念介紹,讀完之後感覺自己還是“紙上談兵”。但這本書不一樣,它非常注重將理論與實踐相結閤。例如,書中對於不同廠商的設備在雲數據中心場景下的選型和部署策略,都有涉及,並且給齣瞭很多實際的考量因素。我對書中關於數據中心內部東西嚮流量優化、南北嚮流量管理的部分特彆感興趣,因為這直接關係到應用的性能錶現。書中詳細講解瞭各種流量調度算法、負載均衡技術、以及如何通過網絡切片來滿足不同業務的需求,這些都是在實際工作中會遇到的核心問題。甚至連一些具體的命令行配置和排查思路,書中也都有提及。雖然我不是一個網絡工程師,但通過閱讀這本書,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在構建和維護一個高性能、高可用的雲數據中心網絡時,到底需要關注哪些關鍵點,以及可能遇到哪些棘手的問題,這對於我日後的項目規劃和團隊協作非常有幫助。

評分

我一直對大規模分布式係統的網絡架構很感興趣,在《雲數據中心網絡技術》這本書裏,我找到瞭很多關於這方麵的深入探討。書中詳細分析瞭雲數據中心規模的不斷擴大給網絡帶來的挑戰,比如如何保證海量服務器之間的低延遲、高帶寬通信,以及如何應對網絡擁塞和單點故障。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網絡拓撲設計的部分印象深刻,比如CLOS網絡、Fat-tree等經典拓撲在雲數據中心的應用,以及它們在可擴展性、故障容忍度方麵的優劣分析。此外,書中還花瞭大量篇幅介紹如何構建一個彈性的、可按需擴展的網絡基礎設施,這對於支持互聯網公司快速增長的業務需求至關重要。書中提到的一些服務化、虛擬化網絡技術,如DPDK、SR-IOV等,讓我對如何提升網絡處理效率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的內容非常紮實,涵蓋瞭從物理層到應用層之間的多個網絡技術環節,為我提供瞭一個非常全麵的雲數據中心網絡知識體係。

評分

很值得學習

評分

包裝也很差,就沒有包裝,下雨天到的貨,封麵上還有水

評分

看著還不錯吧!書內容嗎一做的題目要的

評分

非常不錯的書,提升很大

評分

書本不錯,可以把網絡架構理解的很清楚

評分

先試試看,應該不錯,期待

評分

書不錯

評分

書已經收到瞭,沒有想象的那麼厚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