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漢學傢中,研究中國古代史的一大批史學傢的經典實證性史學著作曾被中國史學界係統地介紹和吸收,也受到歐美漢學傢高度重視。在這群星璀璨之中,堀敏一先生以其博采眾長、融會貫通著稱。他的《均田製研究》《隋唐帝國與東亞》等著作很早就由廈門大學、復旦大學史學研究者譯介成中文,一時洛陽紙貴。此外,我們選定這部《中國通史:問題史試探》翻譯齣版,不僅由於以上原因,也因為這部著作集中代錶瞭堀敏一先生對中國古代史的通視觀點,這在他的其他著作特彆是已經譯為中文的著作中還未見到。
堀敏一作為日本東京學派經典代錶史學傢,其著作深受中國古代史學界的推崇。《鯉譯叢·中國通史:問題史試探》一書是作者高屋建瓴,以學術問題為中心撰寫的中國古代通史,也是一部名著。作者在篇幅分配上,實際根據專攻領域對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著墨最多。日本中國史研究大傢很少撰寫以通史為名的著作,相信堀敏一《鯉譯叢·中國通史:問題史試探》會給曆史愛好者、研究者都帶來閱讀的驚喜。
堀敏一(1924年 - 2007年5月29日)是日本極具權威的中國史專傢,日本的唐代史研究會的創立者。是“東京文獻學派”代錶人物之一。
譯者簡介
鄒雙雙,日本關西大學文學研究科碩士、博士,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特彆研究員,現任教於中山大學日語係。
我的願望是寫一部能夠傳達作者心情的史書。我重點考慮的是在看待中國曆史時,哪些點是問題所在,哪些點又會因為我們的主觀意誌而被當作問題點。之所以給本書附上“問題史試探”的副標題,也就是想錶達這層意思。
——堀敏一
1 中國文明的誕生
2 中華民族與中華思想的形成
3 古代國傢的形態──兩種古代國傢論
4 從新齣土文獻看古代官僚製度的發展
5 國傢與儒教──漢帝國政治與思想
6 秦漢與匈奴──古代帝國的對異民族政策
7 魏晉南北朝與諸民族國傢的發展
8 門閥貴族社會的變遷──由漢到唐
9 隋唐世界帝國和國際交流
10 唐宋變革與宋代社會
11 中國史上的「徵服王朝」
12 明清社會發展和新儒教
13 東亞的「大航海時代」──庶民的交易活動和國傢的乾涉
14 中國史發展的大勢──時代區分問題與現在的視點
參考文獻
年錶
我一直對那種宏大敘事下的“小人物命運”很感興趣,而這本書在這方麵也給瞭我一些驚喜。雖然它定位是“通史”,但它處理曆史問題的方式,卻常常能讓人關注到曆史進程中那些被忽略的微觀層麵。例如,在討論某個製度的僵化時,作者沒有停留在製度條文的分析上,而是會巧妙地引入當時的社會風貌和民間反應作為佐證,讓冰冷的製度描述變得鮮活起來。這種“從下往上”和“從上往下”的視角交織,使得曆史的圖景更加立體豐滿。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敘述中偶爾流露齣的那種對曆史人物復雜性的理解,沒有簡單地將他們臉譜化,而是將其置於那個特定時代的睏境中進行考量。讀完後,我對那些曆史名詞的理解不再是刻闆的定義,而更像是對一群活生生的、在特定時空下掙紮求存的人群的理解。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充滿挑戰性的,但這種挑戰恰恰是它價值的體現。它不是那種可以讓你輕鬆消磨時間的消遣讀物,它要求你拿齣筆來,隨時準備做筆記,隨時準備停下來思考作者提齣的每一個論點背後的支撐邏輯。我發現自己時不時地要停下來,去迴顧一下前文的鋪墊,纔能完全理解作者在當前章節中對某個曆史現象的“解剖”。這種深入的、非錶層的解讀,讓我對中國古代社會復雜性的認識提升瞭好幾個檔次。尤其是作者在處理那些存在巨大爭議的曆史節點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審慎和平衡,讓人感覺作者真正做到瞭“以史為鏡”,而不是帶著強烈的個人傾嚮去評判古人。這本書更像是一部嚴肅的“史學方法論”的實踐範本,對於有誌於深度研究曆史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評分這本厚重的曆史著作,光是翻開封麵就能感受到那種沉甸甸的學術重量。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部枯燥的年代史梳理,但讀進去後纔發現,作者的筆觸遠比我想象的要犀利和深刻。他沒有采用那種平鋪直敘的編年體,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外科醫生,精準地切入中國曆史的“疑難雜癥”。特彆是關於權力結構演變的那幾個章節,讀來令人拍案叫絕。比如他對不同時期士大夫階層與皇權之間微妙平衡的探討,那種基於史料的邏輯推演,真的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洞察力。他不是簡單地復述“發生瞭什麼”,而是深入挖掘“為什麼會這樣”,並且提供瞭好幾種可能的解釋框架,讓我這個業餘曆史愛好者,在閱讀過程中充滿瞭思考和探索的樂趣。這本書的文字風格紮實,又不失文采,讀起來雖然需要集中注意力,但那種被引導著去重新審視既有曆史觀的體驗,是非常過癮的。我尤其欣賞作者那種不輕易下定論的審慎態度,他提供的視角,更像是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而不是直接把一個標準答案塞給你。
評分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也許在於它那種結構上的精妙設計。它不是簡單地按照時間順序推進,而是圍繞著一係列核心的“問題意識”來構建整個敘事框架。讀起來,就像是跟隨一位博學的嚮導,在曆史的長廊中進行主題式的考察。每當我們似乎要陷入對某一細節的泥淖時,作者總能及時地將視綫拔高,引嚮一個更宏大、更有解釋力的理論模型。這種敘事上的張弛有度,讓閱讀的節奏感非常好,即使篇幅巨大,也不會讓人感到疲乏。而且,作者在引用和論證方麵做得非常紮實,各種旁徵博引,既有經典文獻的參照,也有最新研究成果的吸收,體現瞭一種開放而嚴謹的學術態度。這本書更像是一份高質量的學術研討會記錄,充滿瞭思想的碰撞和觀點的交鋒,讓人在閤上書本後,仍有久久不能平息的思緒。
評分初讀此書,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它那種“非主流”的敘事角度。現在市麵上很多通史類書籍,總是在強調朝代的更迭和重大事件的羅列,但這本書顯然另闢蹊徑。它更像是一場關於“概念”和“結構”的深度挖掘。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國傢治理模式轉型”那幾節,作者將目光投嚮瞭那些往往被忽略的社會細胞和思想流變,而非僅僅停留在廟堂之上的風雲變幻。這種處理方式,使得曆史的肌理顯得異常清晰和立體。舉個例子,他分析某個特定曆史階段的經濟製度時,會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文化心理背景下去考察,使得原本看似孤立的史實,突然之間串聯成瞭一個有機的整體。對於我這種對社會學和人類學略有興趣的讀者來說,這種跨學科的視野尤其具有吸引力。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看曆史”的工具和思維方式,遠超齣瞭傳統教科書的範疇。
評分另行配送。同時京東商城在售後管理上也非常好的,以
評分1453君士坦丁堡之戰》完整地再現瞭1453年圍繞君士坦丁堡、被賦予瞭神聖意義的攻防戰的戰前雙方準備、戰爭進程的展開,以及戰爭之後地中海世界的曆史走嚮。作者調動大曆史筆墨,濃墨重彩地為戰爭的發動者——自稱為兩片大海和兩大陸地的皇帝的穆罕默德二世蘇丹以及帶領全體民眾堅守城池的拜占庭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兩位較高統帥畫像;同時,羅傑·剋勞利或用白描,或用素描,或施以淡墨,描繪齣對壘中的兩軍指揮官、首席大臣、@領袖、能工巧匠們的群像。 拜占庭帝國的韆年都城君士坦丁堡一直是西方世界的中心和基督教世界抵禦@世界的堡壘。但在1453年,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集中瞭@世界的力量,力圖攻剋這座城市。1453年4月,八萬名裝備瞭新式@的@戰士開始攻城,而守城的是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堡十一世麾下的區區八韆名基督徒士兵。在一連數周的炮火之後,城市轟然陷落,這一事件改變瞭世界,
評分活動時,毫不猶豫的直接拿去瞭,喜歡一套作品,豆瓣評分也非常高,你值得擁有
評分大濛古國建立後,不斷嚮外擴張,1217年,滅亡西遼、1219年西徵花剌子模,一直打到伏爾加河流域,於1225年東歸。1227年滅西夏,成吉思汗也在徵程中病逝。成吉思汗逝世後,由幼子拖雷監國,本來拖雷應當繼承汗位,但拖雷為免紛爭,於是推舉窩闊颱繼位。傳說,後來拖雷因替窩闊颱飲下有詛咒的酒去世。1229年,窩闊颱繼任大汗,1231年徵服高麗,1233年滅東真國,1234年滅金國。隨後再次西徵,1237年占領莫斯科,1241年兵分兩路入侵波蘭、匈牙利,大敗德意誌聯軍,前鋒直指維也納,歐洲為之震驚。正當此時,窩闊颱逝世。遠徵軍於是東還,後來拔都建立欽察汗國。1246年,貴由在窩闊颱的皇後支持下繼位。拔都與貴由在長子西徵以後不和,而貴由在遠徵歐洲的歸途中病死,拔都(欽察汗國的實力最為雄厚)作為長孫本有實力承繼汗位,但他無意即位,遂提議召開忽裏勒颱大會,力挺拖雷的長子濛哥為大汗。1251年,濛哥繼位。1254年滅大理國。濛哥命旭烈兀西徵;1258年,占領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滅阿拔斯王朝。1259年,占領大馬士革。元憲宗八年(1258年),濛哥、其弟忽必烈和大將兀良閤颱分三路大舉進攻南宋。
評分遊擊戰的曆史是另一種文明史,另一種觀念史,其作用不僅在戰場上,比如美團外賣玩遊擊戰就玩得很好。看瞭網頁書摘俄國無政府主義者刺殺沙皇的故事拍的,好幾本書都提到這一事件,就本書說得詳實。。敘事中肯,幾處分析以及結尾部分十二條準則很有見地。還有四十多幅珍貴小照片。裝幀精美,翻譯流暢。推薦。
評分很好,全新塑封,紙盒包裝,加個震氣囊就完美瞭,600-400,狗東越來越大氣瞭,就是沒搶券太難瞭,(≧▽≦)/,狗東威武(≧▽≦)/(≧▽≦)/(≧▽≦)/
評分內容簡介
評分甲骨文係列書籍,精包裝比較精美。日本曆史作傢作品,資料比較豐富。書本本身價格不蜚,趁活動價格入手非常劃算。很感謝京東提供這樣一個能購買非常實惠價格書籍的平颱,而京東物流和服務也是很便捷很讓人稱贊的,現在傢裏普通的東西都在京東購買,希望京東越做越好,真正成為網絡大商城大超市,真正成為大傢生活的購物首選,加油!
評分特彆好的一本書,已經收入貨物車很久瞭,一直在等一個機會,這次正好趁著京東的活動搶券入手,非常超值,京東物流也是一如既往地給力,昨晚下單,第二天就到瞭,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