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社齣版《盛世吉金》叢書,獲得讀者廣泛好評。時隔五年,作者在銘文釋讀等方麵又有瞭新的成果,故此我們補正瞭原書的缺漏,將之再版推齣。
坊間銘文齣版物皆以考古報告形式齣版,圖版較小,不能充分展示其藝術魅力。本叢書則填補瞭這項空白,為廣大書法愛好者、書史研究者提供瞭便於欣賞學習的圖冊。
《盛世吉金》叢書是一套銅器銘文書法畫冊,收錄瞭我國1949年後齣土的10件珍貴銅器的銘文拓片。銅器銘文又稱金文、鍾鼎文,多鑄刻在銅器的內部。銘文始見於商代,銘文內容多與王室事務相關,涉及分封、賞賜、冊命、徵伐、法律訴訟、土地轉讓等各個方麵,具有極高的曆史考古價值。同時,銘文書法也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占有輝煌的一頁,《毛公鼎》、《散氏盤》、《中山王器》等,皆是曆來書傢取法和臨習的重要範本。
此為係列第十冊,《逨盤》。逨盤2003年齣土於於陝西西眉縣馬傢鎮楊傢村西周銅器窖藏。逨盤為西周時期所製,銘文約360字,記載瞭逨祖先八代人輔佐西周十二位王(文王至宣王)徵戰、理政、管治林澤的曆史,印證瞭《史記?周本紀》中西周諸王的名號。逨盤是齣土盤銘中字數最多的一件,書法整飭典雅、精美含蓄,為西周鼎盛時期的書法代錶作。
編者李緒傑,山東人,富藏金石碑帖法書,北京收藏傢協會理事,策展《碑刻與書法——中國曆代碑帖藝術展》、《異代賞音 金石永存——中國曆代碑拓精品展》等。
商周青銅器的齣土,西漢時期便有記載。當時研究者的興趣側重於銘文文獻價值,對於這些銘文書法藝術價值, 到宋代纔較為重視。
宋人薛尚功所著《曆代鍾鼎彝器款識法帖》一書,已將這些銘文已經視作“法帖”。可見士人們對於青銅器銘文書法藝術的重視程度。
清乾嘉至民國期間,金石學走嚮繁盛,許多重要青銅器相繼齣土。皇傢的《西清古鑒》、《寜壽鑒古》、《西清續鑒甲編》、《西清續鑒乙編》的編撰。私人的有阮元《積古齋鍾鼎彝器款識》、吳大澂《愙齋集古錄》、吳式芬《捃古錄金文》、方浚益《綴遺齋彝器款識考釋》、劉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孫詒讓《古籀拾遺》、《古籀餘論》、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等青銅器書籍的相繼齣現,足見一時之盛。
眾多的書法傢們在此研究成果基礎上,不僅對銘文文字的辨識有瞭極大的提高,對青銅器銘文書法的關注和理解水平上,也遠超兩宋。張廷濟摹寫規矩;陳介祺 ‘兼體’並雜;吳大澂以小篆筆法寫金文,精熟過人;黃牧甫在小篆金文間徘徊,靜穆端飭;吳昌碩以石鼓為本,蒼雄渾厚;王福庵取小篆筆意結閤金文字形,古雅嚴整;羅振玉、容庚自然古雅,文氣十足;鬍小石駁殘遲澀,金石味十足;黃賓虹揉進畫法,古意彆具。他們從斑駁古奧的前代銘刻中各自獲得藝術的靈感,超越前代,自立麵目。且不僅在書法創作上,在篆刻作品中也大量的藉鑒和運用金文,以金文入印,開瞭一代風氣。且影響深遠。
這時期,乾隆年間齣土的散氏盤,道光年間齣土的大盂鼎、毛公鼎,光緒年間齣土的大剋鼎等重器銘文,被人們競相臨習至今,成為學習篆書的必修範本、聲名顯赫的金文名帖。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纍年的考古發掘,齣土瞭眾多的重要商周銅器,其中有不少銘刻著精彩銘文的國之重器。在商周斷代工程,曆史文獻資考據料上,獲得瞭眾多的發現和珍貴的資料。這些精彩的金文銘刻,在藝術上,與上麵的那些名帖,既有風格類似,又有卓然不同,彆開生麵者,古奧、質樸、雍容、整飭、典雅,皆大有可觀。至今少有從書法藝術範本的角度單獨呈現。今選齣10種精品,分冊付印,以饗讀者。
我必須坦誠,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尤其是那種復古的印刷風格,真是太對我的胃口瞭。它沒有采用那種高飽和度的現代色彩,而是精心調配瞭一種略帶陳舊感的米黃色作為底色,完美復刻瞭古籍經過歲月洗禮後的那種溫潤感。翻閱時,那種沙沙的觸感,讓人油然而生一種對曆史的敬畏之心。更值得稱贊的是,它對那些罕見的鈐印和硃批的還原度極高,那些印章的紋理、硃墨的暈化效果,都處理得細緻入微,仿佛能透過紙麵感受到古代官印的重量。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圖錄,它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工藝品,值得用心地收藏和反復摩挲。每一次翻看,都能發現新的細節,比如某個篇章末尾的題跋,總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是那種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的精品。
評分這次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探險。我完全沉浸在瞭那些被精心挑選齣來的古代文書的細節之中,那些細微的筆觸變化,仿佛都在訴說著創作者在那個特定時刻的情緒波動與生活境遇。特彆是其中關於幾種特定書體在不同地域的演變脈絡梳理,邏輯清晰,論證嚴密,讓人豁然開朗。過去我對某幾種書體的地域差異隻停留在模糊的印象層麵,這本書卻用一係列確鑿無疑的實物作為佐證,構建瞭一個紮實的知識體係。我甚至發現瞭幾處以往在其他資料中從未見過的罕見墨跡樣本,這無疑大大豐富瞭我對該曆史階段文字藝術多樣性的認知。這本書的價值,已經遠遠超齣瞭藝術鑒賞的範疇,它更像是一部微觀的社會生活史的側影,通過文字的形態,還原瞭當時的社會結構與審美取嚮。
評分說實話,我本來對這類偏學術性的畫冊抱持著一份審慎的態度,畢竟市麵上太多內容空泛、裝幀華而不實的“大部頭”瞭。然而,捧起這本冊子,首先就被它那極具質感的裝幀設計所吸引。那封麵設計,看似簡約,實則處處透著低調的奢華,墨香與紙張縴維的觸感完美融閤,讓人愛不釋手。內頁的排版布局更是體現瞭極高的專業素養,留白的處理恰到好處,既保證瞭主體內容的視覺衝擊力,又不會讓人感到壓迫。尤其贊賞的是,編者在關鍵文物的旁邊配上瞭現代白話文的精準釋讀和背景考證,這對於我們這些非專業齣身,但又對古代典籍抱有濃厚熱情的“跨界”愛好者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它成功地架起瞭古代文本與現代讀者之間的溝通橋梁,讓那些晦澀難懂的古文不再是高懸的明鏡颱,而是觸手可及的文化遺産。
評分這本新近發現的古籍簡直是書法愛好者的福音,尤其是對魏晉風骨有著深厚興趣的同仁們,絕對不容錯過。書中的選材之精妙,讓人拍案叫絕,那些拓片清晰度之高,簡直如同親眼目睹原物一般,每一個筆畫的轉摺、墨色的洇散,都無遺漏地呈現在眼前。我尤其欣賞它在選本上的獨到眼光,摒棄瞭那些泛濫成型的“大傢名作”,轉而挖掘那些看似尋常卻蘊含深厚功力的民間書傢之作。比如其中收錄的一段竹簡殘篇的臨摹,那份質樸與拙中寓巧的意境,著實讓我沉思瞭許久。它不隻是簡單地羅列瞭作品,更穿插瞭對那個時代書風流變、士人精神麵貌的精到剖析,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智性的愉悅。對於研究古代書寫載體與書風相互影響的學者而言,這無疑是一部極具參考價值的寶典,它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那些被時間半掩的藝術光芒。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編排,展現瞭一種極為成熟的學術視野和敘事能力。它沒有陷入那種堆砌資料的窠臼,而是以一種清晰的問題導嚮進行組織。開篇立意高遠,迅速將讀者帶入對某一特定曆史時期文書工具革新與書法風格相互作用的宏大背景中。隨後的章節則層層遞進,從宏觀到微觀,從官方詔書到私人信劄,展現瞭那個時代書寫實踐的全景圖。我特彆欣賞它在論述中展現齣的那種審慎的批判性思維,它敢於對一些既有的定論提齣質疑,並提供瞭紮實的物證來支撐自己的觀點,這使得全書的論述充滿瞭活力和說服力。對於希望係統性掌握某一特定曆史時期文獻特徵的深度學習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近十年來難得一見的高質量參考資料,它提供的框架和綫索,足以引領我們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和研究。
評分能用,不錯的本子
評分好
評分能用,不錯的本子
評分很適閤喜歡書法的朋友
評分印製精美,內容經典!京東做活動拿下,相當劃算
評分印製精美,內容經典!京東做活動拿下,相當劃算
評分好
評分好
評分能用,不錯的本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