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江湖兒女也有難言辛酸英雄好漢最怕腹黑計算
誰說書生都是溫良恭儉妖怪倒比神仙還可愛?今日頭條曆史類熱門專欄古典與現代原來可以這麼近!一本充滿閱讀樂趣的書,每看一篇都在刷新自己對古典名著的認知感受。
內容簡介
《三國演義》
張飛和關羽誰纔是劉備的最愛?
赤壁之戰真的是諸葛亮的功勞嗎?
“樂不思蜀”的劉禪是低能還是高明?
《水滸傳》
李逵為何容不得宋江身邊有女人?
武鬆的一係列血案,竟然是為瞭地痞齣頭。
好漢是如何被梁山好漢陷害,最終逼上梁山的?
《西遊記》
站無站相,不守規矩,嘮嘮叨叨纔是唐僧的真相啊。
天真可愛樂於助人的竟是黑熊怪?
佛祖乾嗎不讓八戒徹底戒色?
《儒林外史》
會畫荷花的王冕,為何敢撅硃元璋的麵子?
五十四歲的秀纔告訴你,如何讓高考試捲更容易打動閱捲老師?
好色之徒為什麼隻買婚變美女的詩文?本書重新解讀瞭《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儒林外史》四本古典名著。通過作者對原著的深刻理解,使讀者更加真實的看到每個大眾熟悉的經典人物背後豐富的情感內涵,以及英雄人物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本書做為古典名著的閱讀指南,通過正文注釋,讀者可以直接翻看原著對比閱讀。為讀者閱讀古典名著增加趣點。
作者簡介
老驥,原名冀永義,山東陽榖人。畢業於北京大學曆史學係,北京市曆史學會第九屆理事會常務理事。喜歡讀書,寫過專欄。發錶小說、散文、詩歌、雜文等300多篇。2010年憑藉散文《鄉間的日子》獲冰心文學奬。今日頭條熱門專欄作者。
目錄
自 序
第一篇:江湖的真相
老大脫卯處
江湖不是童話
功夫不是吹的
吏道可換錢
友情齣演俺可不乾
兄弟多多益善
搞好人力資源纔行啊
到底誰是老大?
做大哥要學會籠絡人
戰鬥中結下的兄弟情誼
打開天窗說亮話
捨我其誰
假裝讓位
童謠的威力
裝神弄鬼
替天行道
韆裏投名
友達以上,戀人未滿
柿子就挑軟的捏
性格決定相貌和武器
一介勇夫
不能總讓我失望
輿情應對機製滯後
難得的推心置腹
誰敢比我慘
喜歡落人情
一段未瞭的公案
地痞霸孟州
那麼能吹牛,你傢裏人知道嗎
這樣的功夫也敢上陣
有機會就敲一杠子
腦子有病
集體失語中的純真愛情
娛樂圈不好混
排座次,有學問
唯經驗論
看客還是炮灰
故鄉即江湖
第二篇:誰傢的天下
比比誰厲害
替董卓分說兩句
知識分子問題
勸酒勸齣禍來
兄弟麵前耍花活兒
脆弱的“統一戰綫”
最討厭禰衡
不仁不義的又一例證
最會裝蒜的人
管仲樂毅打噴嚏
被高估的《隆中對》
說著玩兒,彆當真
看不上美女亂找藉口
專心對付關羽
韆斤重擔交給誰
尾大不掉終為患
主公也要算計
日暮鄉關何處是
架空劉禪
不一樣的“以人為本”
最奇特的愛好
恃纔衊禮無關風骨氣節
所謂禪讓
一不小心說實話
諸葛亮罵街
心理暗示下的“被謀反”
跟孩子有啥關係
文字優劣論
第三篇:神仙也荒唐
看不起草根
武警站崗,就是比保安厲害
不要自負,不要攀比
天真又可愛
不允許挑戰權威
啥時候你也贏一迴?
一段私情引發的尷尬
大鬧天宮責任在玉帝
觀音菩薩是個老太太?
火眼金睛是種病
沒有愛,毋寜死
齣身不同
妖精忠厚,悟空狡黠
錶麵高大上,內心要殺人
詩人孫悟空
切不可人前賣弄
吃素還是吃葷
教育實踐不能一陣風
不像他一貫風格
菩薩老君,感情融洽
救救孩子……
站無站相
公報私仇還要嫁禍他人
沙僧何用
沙和尚不老實
一個處室
佛祖的情人
吃肉,求親
禁果不能偷嘗
毫不掩飾勢利眼
未可全拋一片心
又一樁冤案
互相不信任
西天路上好男人
奇特的錶達方式
第四篇:讀書有啥用
不肯做官和不能做官
得誌便猖狂
伯樂不常有
變臉可比翻書快
民族群體事件
第一惡棍
不該發生的故事
樂極生悲
似曾相識
做人要自尊
做人忘本
失意於廟堂,多夢於江湖
好色而不淫
地域歧視
雞湯害人
沒瞭人味
知識就是財富
可怕的女學霸
女人類彆
天下總被儒冠誤
後 記
精彩書摘
江湖不是童話
《水滸傳》不同於一般的武俠小說,它通篇沒有無政府主義傾嚮。這個論點看似荒謬——一幫造反的人,動輒打傢劫捨,公然圍攻城池,怎麼還說沒有無政府主義傾嚮呢?且不說最後招安,隻那般好漢,無論是史進、魯達、晁蓋、宋江、武鬆、李逵,隻要是殺瞭人,哪怕殺的是十惡不赦的人,首先想到要吃官司,要想方設法逃避吃官司。
比如魯達拳打鎮關西,看見鎮關西“麵皮漸漸的變瞭”,就自己尋思:“俺隻指望痛打這廝一頓,不想三拳真個打死瞭他。灑傢須吃官司,又沒人送飯,不如及早撒開。”迴到下處,急急捲瞭些衣服盤纏,細軟銀兩,提瞭一條齊眉短棒,奔齣南門,“一道煙走瞭”。而且自離瞭渭州,東逃西奔,急急忙忙,行過瞭幾處州府,“飢不擇食,寒不擇衣,慌不擇路,貧不擇妻”,最終無處藏身,隻好去五颱山文殊院當瞭和尚。(指南:參見《水滸傳》人民文學齣版社1997年版,第三、四迴。“飢不擇食,寒不擇衣,慌不擇路,貧不擇妻”這句言語,老驥一直以為經典。老驥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有一迴寫作文,描寫老師為同學補課,為瞭形象地錶現老師幫助後進的急迫心理,就抄瞭這一句話,被老師一頓痛罵。)
比如楊誌賣刀,在天漢橋下怒殺牛二,也對附近的住戶聲明說:“灑傢殺死這個潑皮,怎肯連纍你們!潑皮既已死瞭,你們都來同灑傢去官府裏齣首。”坊隅眾人慌忙攏來,隨同楊誌,“徑投開封府齣首”。最終被刺配大名府。(指南:參見《水滸傳》,人民文學齣版社1997年版,第十二迴)
比如武鬆如此英雄,兄長被害,也是先走司法程序去告官。知縣不予立案,纔殺瞭潘金蓮和西門慶。殺人之後,也是先想著“去縣裏首告”,請眾傢鄰居將傢中一應物件變賣些錢來,“作隨衙用度之資,聽候使用”。(指南:參見《水滸傳》,人民文學齣版社1997年版,第二十七迴)
即使是李逵,如此不講法度的人,也因為在傢鄉打死瞭人,所以“逃走齣來,雖遇赦宥,流落在此江州,不曾還鄉”。(指南:參見《水滸傳》,人民文學齣版社1997年版,第三十八迴)
這些例子,說明好漢們腦子裏都有法製觀念,知道“殺人者死、傷人抵罪”的律條。而不是如金庸、古龍小說裏寫的,大俠們隻憑藉自己的判斷,隨意殺害惡人,殺瞭也就殺瞭,絲毫不顧及官府追拿。而且,官府似乎形同虛設,居然還真就不去捉拿,仿佛政府就是真空,從來就不存在一般。江湖如童話一般純潔,怎麼可能!說著玩兒,彆當真
假如有人看見老驥,一手指我一手指他自己說:“咱倆將來一定能做某個省的省委書記和省長。”或者說:“咱倆將來一定能做享譽國內外的著名教授,一個在北大,一個在清華。”老驥肯定會以為他瘋瞭,把這句話當成玩笑,置之不理。但是,並不是所有人像老驥這樣理智。
曹操青梅煮酒,和劉備兩人,沒事兒在那兒邊吃邊聊,扯到天下英雄,把那些個地方大員拿過來品頭論足。劉備把當時的實力派列舉一遍,無論是兵糧足備的淮南袁術,還是四世三公的河北袁紹,還是名稱八俊的荊州劉錶,還是血氣方剛的江東孫策,以及劉璋、張綉、張魯、韓遂等輩,曹操皆不以為然。最後曹操手指劉備,說“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彆找啦,天下英雄,就剩咱倆啦!
這句話,論者皆以為曹操識人,有“前知八百載後曉一韆年”的眼力見兒,其實不然。
民國湘人周大荒寫《反三國誌演義》,就對曹操許劉備為英雄的誠意錶示老大懷疑。時當劉備窮途末路,房無一間地無一壟,隻有關羽、張飛兩兄弟跟著,不得已依附曹操,絲毫沒有東山再起的跡象。這時候曹操喝醉瞭酒,說劉備是英雄,隻可能是調侃挖苦戲弄嘲諷。而劉備這個大耳兒,他可是當真自以為是天下英雄的。聽瞭曹操這話,以為曹操識破瞭自己胸中那點兒小九九,一時大驚,把手裏餐具都丟在地上,還要鬍扯什麼“天上打雷心裏吃驚”之類的鬼話,以為騙過曹操。
嗚呼,曹操豈能看不破劉備的把戲?隻是心裏哂笑,不點破耳。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曹操、劉備當時的關係,總讓人覺得像是上帝看人類,或者父母看嬰兒。(指南:參見《三國演義》,人民文學齣版社1973年版,第二十一迴。)詩人孫悟空
俗話說“詩在民間”,這話大概不假。
古時候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說的還是傳唱,並非原創;而文革前後“村村有詩人”的景象,也確實讓人感到我泱泱華夏、纔人輩齣,蔚為壯觀的景象,不亞於大煉鋼鐵。
小說傢劉玉堂先生就寫過有位山東農民詩人,寫齣過“一手拿著大蔥吃,一手拿著人民日”這樣生動的詩句,反映當地百姓物質食糧和精神食糧同補——所謂“人民日”也者,是《人民日報》的簡寫,省略“報”字,一是為瞭字數相當,二是為瞭閤轍押韻。
吃大蔥是山東老鄉的拿手好戲,老驥未能免俗,如是周末,隻要餐後沒有會客任務,也經常將大蔥大蒜下飯。但是,老驥卻沒有文革時期故鄉農民的政治覺悟,吃蔥的同時,還要“拿著人民日”,在那裏進行思想武裝。所以老驥就不是詩人。
看《西遊記》,也發現“詩在民間”的許多例證。
唐僧師徒路經烏雞國,投宿寶林寺,當晚月光皎潔,這四個人閑著沒事兒,就在那裏相伴看月亮,唐僧帶頭,每人吟誦一首詩以抒懷。
假若說這是因為月亮底下的浪漫,所以纔激起四眾詩興大發,然而,有時候原本不是啥浪漫的時節,孫悟空居然也作起詩來。
書中第五十一迴,寫唐僧路阻金兜洞,四眾除瞭孫悟空,都被妖魔捉去。孫悟空和妖魔打鬥失利,連金箍棒都丟瞭。他懷疑這妖魔是天上的神仙思凡下界,所以去天上查驗,看是哪一個神祇偷偷齣宮為妖。玉帝差遣可韓丈人真君挨著崗位點卯,並不見有人下界。可韓丈人真君迴奏玉帝,孫悟空在外頭等著,“等候良久”。按說這時候他應該著急上火,可是,他居然也有心作起詩來,而且寫的居然還是歌功頌德的詩句。
看書上寫道:“孫行者等候良久,作詩紀興曰:‘風清雲霽樂升平,神靜星明顯瑞禎。河漢安寜天地泰,五方八極偃戈旌。’”也不知他吟瞭這詩,題於何處?這類文字上不痛不癢、創意上互相抄襲的拍馬屁的作品,曆朝曆代都有。但是,一般是皇帝過生日或者宴會,如曹操大宴銅雀颱,下令讓文官吟詩作賦,纔會有這樣的垃圾。主動湊上去說這樣肉麻的語句,無論如何,不像孫悟空的風格——他隻會寫“齊天大聖到此一遊”,然後牆根兒底下撒泡尿耳。
更何況作詩需要心境,伍子胥過昭關,隻會唱“心中有事難閤眼、翻來覆去睡不安”,你讓他唱“弟兄姐妹舞翩躚,歌聲唱徹月兒圓”,就打死我也不信;同樣的道理,孫悟空戰敗求援、一心要救師父師弟,他也絕不會站在南天門,茫然四顧,忽然就吟起這樣“館閣體”的詩作來。
所以每當看到此處,總以為有人惡補。大約吳承恩最早的本子,沒有這一段罷。失意於廟堂,多夢於江湖
官場失意前程無望的同誌,一般有兩個愛好:一是發牢騷,二是充滿瞭江湖幻想。
心氣不順,愛發牢騷,這個好理解。至於那些個江湖幻想,大概是因為他習慣瞭“落魄江湖載酒行”的生活,結交不上達官貴人,隻好相與一些個世外山人草澤英雄,漸漸地,就覺得高人必然是隱士,而隱士也就必然是高人矣。
而那些仕途上順風順水者,就比較現實,比較理性,比較中正平和,因此不會大發牢騷,也沒有亂七八糟不切實際的夢想。
婁三公子和婁四公子,這兩位就是那些沒前途的典型代錶。
這兩位公子,因為科名失勢,早年未能中鼎甲、入翰林,以緻一肚牢騷不平,常說:“自從永樂篡位之後,明朝就不成個天下!”每到酒酣耳熱,更要發錶這樣一種議論。
他哥哥婁通政,做官還算是得意,所以就比他倆有政治敏感性,覺得這爺倆在京裏住著,老說這樣大逆不道的話,保不齊哪天隔牆有耳聽瞭去,官府追究,不是鬧著玩兒的,所以就勸他們迴浙江老傢去。
這兩位公子迴傢,依然是牢騷不斷,當著他們姑丈蘧太守,居然還要把寜王造反和明成祖靖難之役相比較,說什麼“據小侄看來,寜王此番舉動,也與成祖差不多。隻是成祖運氣好,到而今稱聖稱神,寜王運氣低,就落得個為賊為虜”,還評價說這“也要算一件不平的事”。
蘧太守也是做過官的,雖然年老退休,依然有政治覺悟,當即製止道:“成敗論人,固是庸人之見;但本朝大事,你我做臣子的,說話須要謹慎。”他倆聽罷悚然,不敢在老頭子麵前鬍說八道瞭。
這倆公子發牢騷的同時,白日裏閑來無事,就要做那些“隱者即高人”的夢想,韆方百計結交一些所謂的隱士高人。
他倆聽見人說新市鎮上的窮光蛋楊執中講過“本朝的天下要同孔夫子的周朝一樣好的,就為齣瞭個永樂爺就弄壞瞭”兩句話,就把楊執中視為知己,不但替他還瞭七百多兩銀子的虧空,還三番五次,又是拜訪又是邀請,和楊呆子交往。
那楊呆子又推薦住在蕭山縣山裏的權勿用,說這權先生有管樂的經綸、程硃的學問,“乃是當世第一等人”。倆公子聽見又不得瞭,發瞭瘋似的派人去找。
這權勿用還推薦瞭一個俠客張鐵臂,會擊劍,飛簷走壁的功夫也是有的,倆公子也是待如上賓。
倆公子自以為有孟嘗君、平原君的風尚,帶著這三位“名士”,並一位流浪詩人牛布衣、一位算命先生陳和甫,大宴鶯頭湖,席上“牛布衣吟詩,張鐵臂擊劍,陳和甫打哄說笑,伴著兩公子的雍容爾雅,蘧公孫的俊俏風流,楊執中古貌古心,權勿用怪模怪樣”,一眼可見其中的滑稽。
比較而言,他倆的世交魯編修就不同,到底是個做舉業當官的人,雖然隻任瞭一個閑職,也有理性的頭腦。
當初他看倆公子訪楊執中不著,就勸說:“這樣的人,盜虛聲者多,有實學者少。我老實說:他若果有學問,為甚麼不中瞭去?隻做這兩句詩,當得甚麼?就如老世兄這樣屈尊好士,也算這位楊兄一生第一個好遭際瞭,兩迴躲著不敢見麵,其中就可想而知。依愚見,這樣人不必十分周鏇他,也罷瞭。”
後來聽說大宴鶯頭湖的故事,更是不以為然,說這倆公子“隻該閉戶做些舉業,以繼傢聲,怎麼隻管結交這樣一班人?如此招搖豪橫,恐怕亦非所宜”。
隻是倆公子不聽勸告,反而笑魯編修“俗到這個地位”。
鬧到最後,這些所謂“名士”,漸漸露齣嘴臉來。
先是張鐵臂這個俠客,深夜拿瞭個豬頭,騙走倆公子五百兩銀子,從此銷聲匿跡,再不齣現。
然後,蕭山縣的官人來到倆公子府上,要逮捕權勿用,原來這權高人在蕭山當地,奸拐尼姑、霸占在傢,有這樣不恥的罪行。
到此時,兩公子也就沒有柴進的骨氣瞭,聽瞭楊執中“蜂蠆入懷,解衣去趕”的勸告,就把權勿用拱手送給瞭官差。
這場無趣,也是自找。兩公子因這兩番事後,覺得意興稍減,自此也就閉門整理傢務,不再想結交那些個所謂的名士矣。(指南:參見《儒林外史》,人民文學齣版社1958年版,第八至十二迴。廟堂上沒有參與權力的資格,就把生活舞颱延展到江湖。隻要傢裏有錢,自然會有各色人等,呼朋喚友,前來投奔。但是,注意,“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並不說明主人就真有“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魅力。)
……
前言/序言
《浮生六記》:一麯蕩氣迴腸的情感挽歌,一段至真至性的夫妻悲歌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浮生六記》以其獨特的真摯情感、樸素的語言和細膩的筆觸,獨樹一幟,宛如一顆溫潤的珍珠,散發著曆久彌新的光芒。這部由清代文學傢瀋復所著的筆記體小說,並非宏大的敘事史詩,也非麯摺離奇的傳奇故事,它講述的是一個普通士人傢庭,在動蕩不安的年代裏,一對貧賤夫妻相濡以沫、共度風雨的真實生活。然而,正是在這平凡的生活細節中,作者以其飽含深情的筆觸,勾勒齣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畫麵,展現瞭人間最真摯的情感,令人讀來不禁為之動容。 《浮生六記》全書共六捲,分彆是“閨塾”、“閑情”、“坎坷”、“浪遊”、“中山記曆”和“養生記奧”。每一捲都像是瀋復在生命的河流中拾起的、閃爍著不同光彩的鵝卵石,它們共同串聯起瞭一個傢庭從興盛到衰敗,再到艱難維係的人生軌跡。 捲一《閨塾》:愛的萌芽,纔情的初綻 故事的開端,瀋復將我們帶迴瞭那個溫情的童年,那個他與蕓娘初識的年代。年少時的瀋復,雖傢境尚可,但性格內嚮,不喜與人交往。直到有一天,他的錶姐瀋三姑娘將她年輕貌美的妹妹蕓介紹給瞭他。蕓娘,一個齣身名門卻命運多舛的女子,她聰明伶俐,有著齣眾的纔情,更有著一顆善良溫柔的心。瀋復第一次見到蕓娘,便被她“貌極明慧”的神情所吸引。兩人青梅竹馬,情竇初開,在書房的燈火下,一同研習詩書,談論古今。這份純真的愛戀,如同初春的嫩芽,悄然萌發,為他們的未來埋下瞭最美的伏筆。 瀋復在《閨塾》中,不吝筆墨地描繪瞭蕓娘的聰慧與多纔。她不僅精通詩書,更能工繪畫,且對戲麯有著極深的造詣。一次,瀋復病重,蕓娘便模仿當時流行的麯調,為他填詞,用音樂的慰藉驅散病痛的摺磨。她還會在瀋復閑暇時,為他演奏,用曼妙的琴聲點綴寂寥的時光。這些細節,無不展現瞭蕓娘作為一個纔女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她用自己的纔情,為瀋復的生命增添瞭無數色彩。 然而,這份美好的開端,也預示著未來並非一片坦途。蕓娘自幼喪母,傢境貧寒,這在講究門當戶對的封建社會,無疑是她與瀋復結閤的隱患。盡管如此,他們的愛情,卻如同火焰般熾熱,不畏世俗的阻礙。 捲二《閑情》:生活的詩意,靈魂的契閤 《閑情》捲,是瀋復筆下最令人心馳神往的部分。在這裏,他與蕓娘的愛情,從青澀的初戀,升華為一種超越物質的精神契閤。他們並非養尊處優的富傢子弟,生活也並非總是一帆風順,但他們卻能從平凡的生活中發掘齣詩意,創造齣屬於自己的樂趣。 瀋復擅長園藝,他與蕓娘一同精心打理他們的庭院。他們將庭院布置得雅緻脫俗,種滿瞭花草,擺放著古董。在春日裏,他們攜手漫步於庭院,欣賞落英繽紛;在夏夜,他們坐在葡萄架下,數著繁星,品味著生活的美好。蕓娘更是善於從尋常事物中找到靈感,她會用各種奇思妙想,將簡陋的傢具變得充滿情趣,例如用竹竿搭一個簡單的“竹隱”,作為夏日消暑的場所,取名“耦香榭”。這種生活態度,反映瞭他們對生活的熱愛,以及他們不被物質束縛的豁達。 兩人之間的交流,更是充滿瞭默契與溫情。瀋復在睏頓之時,蕓娘總是默默地給予支持與安慰。她從不抱怨生活的艱難,反而用自己的樂觀與堅韌,激勵著瀋復。他們的對話,常常充滿著幽默與智慧,即使在最窘迫的時刻,也能找到彼此心靈的慰藉。瀋復甚至在書中記錄瞭他們之間一些充滿情趣的玩笑,比如蕓娘偶爾會對瀋復施展一些“小小的捉弄”,而瀋復則樂在其中,將這些點滴迴憶,珍藏心底。 《閑情》捲,展現瞭瀋復與蕓娘超越瞭“相敬如賓”的傳統夫妻關係,他們是靈魂伴侶,是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們的愛情,並非轟轟烈烈,而是如同涓涓細流,潤物無聲,卻又深刻雋永。 捲三《坎坷》:命運的捉弄,風雨的洗禮 然而,生活並非總是陽光明媚,《坎坷》捲,無情地揭示瞭命運的殘酷。隨著時間的推移,瀋復的傢庭逐漸衰敗,生活的重擔也壓在瞭這對年輕夫妻的肩上。傢道中落,生計艱難,瀋復因為仕途不順,不得不四處奔波,蕓娘則獨自一人支撐著傢庭。 在那個年代,一個女子要獨自承擔傢庭的重擔,無疑是極其艱難的。但蕓娘並沒有被睏難壓垮。她不僅要操持傢務,還要照顧生病的婆婆,甚至為瞭補貼傢用,開始瞭自己的“生意”。她從親戚朋友那裏藉來絲綢,製作成衣衫,然後拿到市集上去賣。這種獨立自主的女性形象,在當時的社會是非常罕見的。她用自己的雙手,為傢庭爭取生計,用自己的堅韌,化解瞭生活的危機。 在這段艱難的歲月裏,瀋復與蕓娘的感情,經受瞭嚴峻的考驗。瀋復在外奔波,蕓娘在傢中思念。他們隻能通過書信來傳遞彼此的思念與關懷。瀋復在書中,詳細記錄瞭蕓娘在睏境中展現齣的堅強與樂觀,以及她對他的無私支持。當瀋復在外受挫時,蕓娘總會給予他最溫暖的鼓勵;當瀋復獲得一點點成就時,蕓娘則會比他自己還要高興。 《坎坷》捲,展現瞭真正的愛情,並非僅僅是風花雪月,更是在艱難睏苦中,依然能夠彼此扶持,不離不棄。蕓娘的付齣,讓瀋復深感愧疚,也讓他更加珍視這份來之不易的感情。 捲四《浪遊》:漂泊的足跡,心底的牽掛 生活的壓力,迫使瀋復不得不踏上漫長的旅途,去尋求生計。他開始瞭“浪遊”,去往各個地方,希望能找到機會。然而,無論走到哪裏,他的心中始終牽掛著傢中的蕓娘。 在旅途中,瀋復經曆瞭各種各樣的事情。他見識瞭不同的風土人情,遇到瞭形形色色的人。他曾試圖通過科舉考試來改變命運,但屢屢受挫。他也曾嘗試做生意,但都以失敗告終。在這些漂泊的日子裏,他經常會想起蕓娘,想起他們曾經一起度過的美好時光。他會在旅途中給蕓娘寫信,訴說自己的思念,也分享自己的見聞。 蕓娘在瀋復外齣期間,依然堅強地支撐著傢庭。她不僅要照顧孩子,還要處理各種傢庭瑣事。盡管生活艱辛,她從未嚮瀋復抱怨,反而總是鼓勵他,讓他安心在外拼搏。她甚至會把自己省下的口糧,寄給瀋復,讓他能吃飽穿暖。這種深厚的情感,跨越瞭空間的距離,溫暖著彼此的心靈。 《浪遊》捲,不僅記錄瞭瀋復在外漂泊的經曆,更展現瞭這對夫妻之間,那種“天涯海角,唯君是念”的深情。他們的愛情,已經不僅僅是簡單的男女之愛,更是一種生死相依的默契與責任。 捲五《中山記曆》:世事的無常,人性的浮沉 《中山記曆》是《浮生六記》中,對世事變遷和人性描寫最為深刻的部分。瀋復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隨友人前往福建,在當地遇到瞭許多有趣的人和事。他見證瞭當地的繁華,也看到瞭人性的復雜。 在福建期間,瀋復遇到瞭一些官場中的人,也接觸瞭一些商賈。他敏銳地觀察著這些人的言行舉止,看到瞭他們為瞭利益而進行的勾心鬥角,也看到瞭他們在得意時趾高氣揚,失意時狼狽不堪。這種經曆,讓瀋復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人生的無常和世事的險惡。 更重要的是,他在此期間,看到瞭蕓娘的影子。雖然蕓娘不在身邊,但瀋復卻常常將她與自己所見所聞聯係起來。他對蕓娘的思念,也促使他更加關注人性的善惡,以及生活中的各種細節。他通過記錄這些經曆,也仿佛是在與蕓娘分享自己的見聞,讓這份遠隔韆裏的牽掛,多瞭一份真實的寄托。 《中山記曆》捲,雖然沒有直接描繪夫妻間的溫情,但字裏行間都流淌著瀋復對蕓娘的深情。他對人生的感悟,對世事的洞察,最終都化作對傢庭的責任,對蕓娘的眷戀。 捲六《養生記奧》:生命的智慧,歲月的沉澱 《養生記奧》捲,是瀋復在晚年對人生經驗的總結,也是他與蕓娘共同生活智慧的結晶。他在此捲中,闡述瞭自己對養生、養心、養德的理解。 瀋復在經曆瞭人生的起起伏伏之後,逐漸領悟到,真正的養生,並非隻是追求身體的健康,更重要的是內心的平和與寜靜。他強調要順應自然,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要學會知足常樂。他從自己的生活中,提煉齣許多生活的小妙招,例如如何閤理飲食,如何調節作息,如何保持身心健康。 然而,比物質上的養生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滋養。瀋復在《養生記奧》中,也深刻地探討瞭如何培養高尚的品德,如何保持一顆善良的心。他認為,隻有內心充實,纔能抵禦外界的誘惑,纔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更重要的是,這一捲充滿瞭對蕓娘的懷念。雖然蕓娘已經不在人世,但瀋復依然將她的影子融入到自己的養生之道中。他迴憶起蕓娘生前的生活習慣,她的樂觀豁達,她的善良正直,這些都成為他晚年重要的精神寄托。他對蕓娘的思念,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淡去,反而愈加濃烈,化作瞭他晚年生活中的一盞明燈。 《養生記奧》捲,是瀋復對人生最後的迴顧與總結。他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嚮我們展示瞭生命的智慧,以及人性的光輝。而這份智慧,離不開蕓娘在他生命中留下的深刻印記。 《浮生六記》:一部不朽的夫妻情書 《浮生六記》,這部看似樸實無華的作品,實則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真摯的情感力量。它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沒有波瀾壯闊的場麵,但卻以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瞭瀋復與蕓娘這對貧賤夫妻,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裏,相濡以沫、生死相依的感人故事。 瀋復用他最真誠的筆,記錄下瞭與蕓娘相遇、相戀、相守的點點滴滴。從年少時的青梅竹馬,到中年時的相依為命,再到晚年的生死相隔,他們的愛情,如同生命中的一首長歌,有歡笑,有淚水,有甜蜜,也有苦澀。然而,無論生活多麼艱難,無論命運多麼捉弄,他們始終堅守著彼此,用愛化解瞭所有的睏難。 《浮生六記》之所以能夠流傳韆古,在於它觸及瞭人類情感最本質的部分。它讓我們看到瞭,在物質貧乏的年代,精神上的富足,以及夫妻間真摯的感情,是多麼的寶貴。它讓我們懂得,真正的幸福,並非來自於富貴的享受,而是來自於心靈的契閤與彼此的扶持。 這部作品,更像是一封瀋復寫給蕓娘的,跨越時空的情書。他用文字,將他們的愛情,永恒地定格在曆史的長河中。讀《浮生六記》,我們仿佛置身於那個古老的庭院,與他們一同品味著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著那份超越生死的深情。它是一麯蕩氣迴腸的情感挽歌,更是一段至真至性的夫妻悲歌,它讓我們相信,在人生的漫漫長路上,能夠遇到一個懂得你、愛你、和你一同走過風雨的人,是多麼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