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转轨——“鲁郭茅巴老曹”在中国(1949-1981)

文化的转轨——“鲁郭茅巴老曹”在中国(1949-198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程光炜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史
  • 社会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地方志
  • 民俗学
  • 历史人类学
  • 转型期社会
  • 乡村社会
  • 口述历史
  • 记忆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64010
版次:1
商品编码:1183787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当代文学史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44
字数:3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文化的转轨——“鲁郭茅巴老曹”在中国(1949—1981)》学者程光炜带你探析历史皱褶处伟大心灵的细微波涛。读中国现当代文学,“鲁郭茅巴老曹”是绝对绕不开的作家。作者以细腻的耐心,进入历史现场,一点点敲开“经典作家”身上的定论外壳,向读者揭示他们鲜活、曲折、复杂难言的人生及心境,抵达同情之理解。

内容简介

  《文化的转轨——“鲁郭茅巴老曹”在中国(1949—1981)》讲述的是20世纪中国革命大叙事中六位经典作家的小故事: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从1917到1949到“文革”结束,在巨大的历史转折中,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身世起伏心境曲折?他们的日常起居、读书写作是怎样的?又是如何被卷入纷繁的社会事务?如果忘掉这些正史间隙的轶事,它们就可能变成一处寂寞的遗址,甚至一抔消失的黄土。
  作者以“历史导游”的方式,从一个个小的时间节点切入,避开学术论文的严正刻板,试图去触摸一个个不经意的细节,品味一缕缕沉香幽暗的气韵,钩沉作家们细微的生活世界。本书如同历史与当下间的喁喁私语。

作者简介

  程光炜,1956年生,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文学史、当代文学与当代文化。代表作品:《文学讲稿:“八十年代”作为方法》《文学史的兴起:程光炜自选集》《当代文学的“历史化”》《艾青传》等。主编有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等。

目录

目 录

“当代文学史研究丛书”总序 程光炜/1

第一章找一个根据
一 1938年的武汉
二 毛泽东的评论
三 周扬的出场
四 学者王瑶
五 现代文学研究各家
六 文学史方案

第二章怎么办
一 表态
二 展望
三 在苍茫大海间
四 重编和排序

第三章鲁迅的塑造
一 文化转向
二 “毛选”与《鲁迅全集》
三 “故居”“纪念馆”中的鲁迅
四 “鲁学”
五 许广平、周作人
六 鲁迅与当代

第四章郭沫若之路
一 处境和心态
二 文化观和历史观
三 《蔡文姬》的创作和演出
四 政治抒情诗、纪游诗及其他
五 “中国歌德”现象之追究
六 郭氏思想述略

第五章茅盾、老舍的问题
一 茅盾的“矛盾”
二 老舍与北京
三 茅盾的文艺观
四 《茶馆》
五 茅盾的批评和批注
六 茅盾、老舍之异同

第六章巴金和曹禺的激情
一 “我是来学习的”
二 巴金水平的滑坡
三 “人艺”的舞台
四 小说《团圆》叙事的艰难
五 《雷雨》的修改
六 文学内外的现实

第七章“文革”与晚年的双重变奏
一 边缘与闲居
二 “大字报”与“牛棚”
三 投湖与苟活
四 “复出”之后又怎样?
五 迟到的《随想录》
六 对辞世仪式的解读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找一个根据
将“鲁郭茅巴老曹”树立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心作家的做法,最早可能出自1951年9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一书,但直到1979年唐弢、严家炎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出版,学者们对现代文学史的辛苦布局才被落实并传布开去。按照一般常识,作家获得正宗地位总是说明他与一定的历史有密切的联系,也许还是多方面因素合作促成的结果。处在20世纪中国文学政治化的大过程中,其中的头绪就显得驳乱复杂。不过,“鲁迅之死”应是诸多线索中的一个值得梳理的起点,是我们讨论问题的第一个落脚处。
1936年10月19日,曾以小说参加“五四”文学革命,后经厦门和广州逃亡到上海并在该城寓居十年的作家鲁迅病逝。他与苏联作家高尔基和老师章太炎死在同一年。躲在家中不敢出门的左翼作家冯雪峰打电话向孙中山夫人宋庆龄求助,宋委托沈钧儒律师事务所在虹桥公墓买了一块墓地。鲁的遗体当日下午3时移至万国殡仪馆,21日下午入殓。一个人的生老病死本是极普通的事,鲁迅生前也从未视自己为伟大。这些表面虽似末端细节的人生故事,不想却被不少人的想象力放大,在以后半个多世纪里经常与一些大事勾织连结。其因果关系,直至许多年后才渐看明白。
这些类似古代悼文的文字,略带夸张地记录下作家们眼中的鲁迅之死:“像散沙一般,正要团结起来;像瘫病一般,将要恢复过来;全民族被外力压迫得刚想振作,而我们的思想界和精神界的勇猛奋进的大将忽然撒手去了。” “这消息像闷雷似的,当头打了下来,呆坐在那里不言不动。”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旁边花圈上一条白绸带写着‘先生精神不死。’然而我心上的缺口却是永不能够被填补的了。”
报人曹聚仁的回忆,又把这一切拉回到日常化的情景中。他说,我们赶去吊唁时,看见他安详地躺在卧室靠左的一张床上,身上是一条粉红色的棉质夹被,脸上蒙着洁白的纱巾。他的口眼紧闭,头发里夹着几根白丝,面容虽消瘦了些,却并不怎么难看。我一眼看去,一张半旧半新的书桌,上面杂乱地放着书籍、原稿、两枝金不换毛笔,旁边有一只有盖的瓷茶盅。房中显得比较凌乱,桌子尽头是他在文章里经常提到的藤躺椅。壁上挂着些木刻和油画。海婴是鲁迅唯一的儿子,那时才七岁,这天真的孩子,还不懂得人生的忧患,在那里蹦来蹦去的。这庸常生活的气息与普通人家的举丧没有什么不同。
他还用近于诙谐的笔触写道:有人建议国民政府把绍兴县改为鲁迅县,但没有下文。为了鲁迅县的搁浅,连改绩溪县为胡适县也作罢论。倒是那位官方发言人王平陵,在他的溧阳县,首先有了平陵路了。为了纪念鲁迅,中共在延安设立了鲁迅艺术学院,训练了抗战时期的革命青年。中共是懂得政治宣传的。他们中间值得纪念的并非无人,而独纪念了鲁迅,这种聪明做法超过了当局。
曹氏临末还不忘添上一笔。他知道鲁迅和郭沫若之间是不怎么和谐的,他们生前从未见过面。鲁迅死后,郭沫若开始说他的好话(和《革命春秋》中所说的话大不相同)意思是:“考虑到在历史上的地位,和那简练有力,极尽了曲折变化之能事的文体,我感觉着鲁迅有点像‘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的韩愈,但鲁迅的革命精神,他对于民族的荣誉贡献和今后的影响,似乎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郭也是当代的能文之人,这些话,却使我们看不明白,既非违心之论,必是敷衍了事的纪念文字。曹聚仁知道鲁迅平生是最讨厌韩愈的,两人风格相去甚远。
如果从“文人圈子”的角度读这些文字,没有人觉得奇怪。即使有一些文学修辞的成分也是能够理解的。一,鲁迅毕竟是“五四”一代离世的重要作家。二是追述者都是与鲁迅亲近的人,这种“剧烈”反应在情理之中。三是与五四时代相比,上海时期的鲁迅已经有了某种象征的意味,尽管各方面的看法莫衷一是。
在历史长河中看,1930年代当是中国的“多事之秋”。洋务运动之后的第二次“现代化”进程正在全国城乡上下全面铺开(茅盾的小说《子夜》、《春蚕》描述的就是现代化所引起的社会矛盾及各阶层利益冲突),日本人借助“9·18事件”开始对中国虎视眈眈,国内各种矛盾也在持续激化。这个民族的历史时运并非丝毫未见。各种历史可能性会随时发生。不管鲁迅的拥戴者有意还是无意,他们的举动都与这个“大历史”做了联系。透过鲁迅之死这个现象,人们还可以将眼光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之外发生的这些“社会故事”上稍作停留:1927年大革命失败,在国民党政权的血腥镇压和疯狂迫害下,中国革命遭受了很大损失。1931年底,临时中央成员被迫分批转移到江西中央苏区。1934年10月,在获得四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一年后,历经坎坷的红军抵达陕北,但又陷入国民党中央军和张学良东北军的重重合围之中。1931年2月,革命青年作家柔石、胡也频、殷夫、李伟森、冯铿被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此后几年,应修人、洪灵菲、潘谟华等相继遇害。1933年,丁玲被绑架,传言“已由某机关判处无期徒刑。”上述情形,使得远在延安的毛泽东有充分理由不把“文学”与“政治”看作两个没有联系的因素:“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战线,就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而且前者“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实际情形也与这著名的“后设”大致相符,国民党从文化和军事两个方面剥夺了左翼文化存在的合法性,这就使一向反感、抵制思想文化专制的鲁迅,在无形之中与中国反主流文化思想的斗争结成了盟友。有事实表明,鲁迅与被捕杀共产党员作家中的一些人曾过往甚密。柔石被捕时口袋里还藏着鲁迅在北新书局印书的合同。鲁迅这时有些紧张,也在情理之中。他不得不烧掉一些朋友的书信,匆忙离开自己的寓所。他在友人内山完造的帮助下,隐匿在日本人开设的花园庄旅馆避难。在副楼楼梯底下一间小屋里,儿子海婴和女佣使用一张大床,鲁迅和许广平在靠门口的小床上暂住。这里的过道上摆着火盆,鲁迅常常坐在火盆边的椅子上取暖。这样的情形,当然十分危险而狼狈。他未必以为自己这是在从事“革命”事业,但他这样做却能够使人们在“革命”的范畴中来思考鲁迅命名的问题。另有消息传出,刚刚得知鲁迅辞世的消息,毛泽东就通过冯雪峰把自己列入治丧委员会名单,延安等地还举行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鲁迅周年忌日,延安又发起隆重的纪念大会,毛泽东亲自到场讲话,这个讲话,后来以《毛泽东论鲁迅》为题发表在1938年3月1日出版的《七月》杂志上。不知如果警省的鲁迅活着,对这种文学之外的宣传该做何感想,自然无法猜度。显然,“鲁迅之死”已超出上海滩一个孤立文学事件的范围,而变成了大历史的一个部分。与此同时,这个事件也提出了如何评价鲁迅——即对鲁迅做历史命名的要求,它不光是文学史的命名,同时也包括着对政治文化的命名,虽然它比最终的文学史命名早发生了将近20年的时间。
我这样说,不是有意把研究对象串连到大历史的线索当中来构建我这本书的逻辑基础,意在表明,所谓文学史命名与这些大大小小的线索并非毫无牵涉。当然,“鲁郭茅巴老曹”的经典化除此主要线索之外,还存在着许多别的次要的线索,我将会它们另作讨论。这正如我正想借此声明,鲁迅在“当代”的经典化除大历史层面外,还存在着若干大大小小的层面,这些问题不可能在一本书中全部解决。

前言/序言







《文化的转轨——“鲁郭茅巴老曹”在中国(1949-1981)》是一部深入探讨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夕,中国文学界五位巨匠——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作品与时代变迁之间复杂关系的著作。本书并非简单罗列作家生平或作品梗概,而是聚焦于一个宏大的文化命题: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个体文学创作如何与国家政治、社会思潮、意识形态以及由此引发的文化转型相互激荡,又如何被其塑造与重塑。 作者以“鲁郭茅巴老曹”这一代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者的艺术家为切入点,并非将他们视为静止的符号,而是将其作品置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进行细致的审视。本书首先会梳理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分水岭,如何深刻地改变了知识分子乃至整个文化界的生态。在新的政治语境下,文学的功能、创作的主题、表达的方式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调整。作者将考察这些作家如何在新时代的要求下,调整他们的创作方向,重新审视过往的艺术追求,以及他们作品中所折射出的个体经验与集体意识的张力。 本书会重点分析“鲁郭茅巴老曹”的代表性作品,但不是孤立地评价其文学价值,而是将其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例如,鲁迅的激进精神如何在新的政治格局中被重新解读与运用?郭沫若作为新中国的文化旗帜,其作品如何体现政治号召力与个人情感的融合?茅盾作为现实主义的代表,其对社会变迁的描摹又如何捕捉时代脉搏?巴金的激昂与抒情,在集体主义思潮中如何得到表达?老舍的京味儿小说,在国家叙事中如何找到新的定位?曹禺的戏剧,其对人性深度的挖掘又如何在集体主义的光辉下寻求生存空间? 本书的核心在于“转轨”二字,它不仅指代社会政治制度的转型,更强调文化精神层面的深刻变革。作者将探讨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文学所扮演的角色:是积极的推动者,是被动的适应者,还是在夹缝中寻求独立表达的探索者?本书将深入研究,在意识形态主导的文化环境下,这些作家如何处理创作中的敏感题材,如何平衡艺术的独立性与政治的正确性,以及他们的作品如何在官方的推崇与限制中找到各自的表达路径。 同时,本书也会关注普通读者在这一时期的文学接受史。在政治宣传与时代精神的引导下,文学作品是如何被解读、传播和接受的?“鲁郭茅巴老曹”的作品在不同时期,又分别承担了怎样的社会功能?它们如何影响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世界? 《文化的转轨——“鲁郭茅巴老曹”在中国(1949-1981)》并非一本纯粹的文学史,它更是一部思想史和文化史的交织。通过对这五位文学巨匠及其作品的细致考察,本书旨在揭示一段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文化如何经历剧烈变迁,个体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或调整其创作姿态,以及文学艺术如何与政治、社会深度互动,共同谱写了一曲复杂而深刻的时代交响。它引导读者超越简单的文学评价,去理解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化逻辑和艺术生态,从而更深刻地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轨迹及其背后的时代精神。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文化的转轨——“鲁郭茅巴老曹”在中国(1949-1981)》,我感觉自己如同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文学实验室,亲眼见证了中国现代文学在1949年至1981年间,在时代洪流中发生的深刻“转轨”。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鲁郭茅巴老曹”这六位文学巨匠视为固定的标杆,而是展现了他们作为个体,如何在社会巨变的浪潮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更新自己的文学理念。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对作家们个人经历与文学创作之间紧密联系的分析,例如,在新的政治形势下,他们如何重新审视过往的作品,如何尝试新的叙事方式,甚至如何在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之间进行艰难的权衡。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不仅描绘了文学创作的宏大图景,也关注到了作家们内心的微小波动和精神的坚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学的生命力在于其与时代的共振,也在于其个体精神的不屈。它为我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其珍贵且富有深度的视角,让我看到了那段历史时期文学的复杂性、挑战性以及其强大的生命力。

评分

读罢《文化的转轨——“鲁郭茅巴老曹”在中国(1949-1981)》,我深切感受到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学的韧性。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1949年至1981年这一时期,仅仅视为“鲁郭茅巴老曹”这六位作家艺术生涯的延续,而是深刻地揭示了他们在此期间所经历的“转轨”——一种从旧时代思维到新时代意识形态的转变,一次从个人情感抒发到集体叙事参与的调整,以及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的探索与创新。书中的分析鞭辟入里,尤其是在探讨这些作家如何在新中国成立后,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政治要求,重塑他们的创作观,并努力在新的文学土壤中开花结果。作者对他们作品创作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例如思想上的改造、创作上的审查,以及个人情感与时代使命之间的权衡,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并没有将这些作家描绘成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展现了他们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积极地进行思考、调整,甚至在某些时刻,展现出令人敬佩的独立精神。这种对复杂历史细节的挖掘,以及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揣摩,使得这部作品充满人文关怀,也让我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文化的转轨——“鲁郭茅巴老曹”在中国(1949-1981)》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部关于“坚守”与“妥协”的史诗。它不仅仅是关于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这六位文学巨匠在中国1949-1981年间创作生涯的梳理,更是对他们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如何在文学的道路上“转轨”的深度挖掘。我特别着迷于作者对于他们作品中微妙变化的捕捉,例如,某些作家在早期作品中锋利的批判精神,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被转化,又如何在新的政治语境下找到新的表达方式。书中对他们个人生活经历与文学创作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详尽的阐释,让我看到了这些文学巨匠在面对政治运动、思想改造时所经历的内心挣扎和情感波折。那种在时代洪流中,个体创作力量的局限性,以及他们如何试图在有限的空间内,继续表达对文学的忠诚和对人性的关怀,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的研究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简单地将这些作家视为政治宣传的工具,而是展现了他们作为独立思想者,在时代变革中的复杂处境和多元选择。这种对文学本体的尊重,以及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使得这本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阅读的感染力。它让我更加理解,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这些名字所代表的不仅仅是辉煌的成就,更是那段艰辛而又充满韧性的探索历程。

评分

对于《文化的转轨——“鲁郭茅巴老曹”在中国(1949-1981)》这部作品,我只想说,它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研究。它并没有局限于对“鲁郭茅巴老曹”这几位中国现代文学巨匠在1949-1981年间创作生涯的简单概述,而是深入探讨了他们在这个剧烈变革时期所经历的“转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这些作家作品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既承认了时代对他们的影响,也挖掘了他们作为个体在艺术上的坚持和创新。书中对一些经典作品创作背景的详尽考证,以及对作家思想演变的细致梳理,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文学创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尤其对作者在分析这些作家如何在新的社会政治环境下,调整他们的写作主题、人物塑造乃至艺术风格时,所展现出的洞察力感到佩服。这不仅仅是对文学史的回顾,更是一种对文学与时代、文学与权力、文学与人性的深刻反思。它让我看到了,在历史的洪流中,文学的力量是多么的伟大,而文学家所承受的压力又是多么的沉重。这本书为我打开了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脉络的新视角,让我对“鲁郭茅巴老曹”的文学遗产有了更为立体和 nuanced 的认知。

评分

《文化的转轨——“鲁郭茅巴老曹”在中国(1949-1981)》这部作品,为我带来的,是一种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的“动态”认知。它没有将“鲁郭茅巴老曹”这六位大师在1949-1981年间的创作,视为静态的成就列表,而是深刻地揭示了他们在这个剧烈转型时期所经历的“转轨”——一种思想上、艺术上的调整与演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这些作家作品时的严谨态度,他不仅仅分析了作品的外部特征,更试图深入挖掘其内在的逻辑和作家创作时的心路历程。书中对一些关键时期文学政策的梳理,以及这些政策如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鲁郭茅巴老曹”的创作,都做得非常扎实。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个时代文学创作中的挑战与困境,而是以一种客观且富有同情的笔触,展现了这些文学巨匠在时代洪流中,如何努力保持创作的生命力。这是一种关于文学在历史大变局中,如何承载文化使命、表达时代声音的精彩论述,也让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有了更深的体悟。

评分

读完《文化的转轨——“鲁郭茅巴老曹”在中国(1949-1981)》之后,我真的感觉像是踏上了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回溯了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这本书没有停留在对“鲁郭茅巴老曹”这六位文学巨匠生平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在中国社会剧烈变革时期,尤其是1949年至1981年这段关键岁月中,所经历的“转轨”。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他们作品创作背景的细致考量,不仅仅是时代政治的宏大叙事,更是对他们个人思想、情感与文学实践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剖析。例如,在解放初期,这些作家如何调整他们的创作方向,如何在新兴的文学思潮和政治要求下,重新审视自己过往的艺术追求,又如何在新中国的文学土壤里扎根生长,甚至在某些时候,面临着创作的困境与挣扎。书中对特定时期文学政策的解读,以及这些政策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文学的走向,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作家视为时代的符号,而是展现了他们作为个体,如何在时代洪流中保持创作的独立性,又如何在集体意识的影响下进行自我革新。那种在时代大潮中,文学如何承载民族记忆、表达个体声音,又如何在社会变革中寻求自身价值的探讨,让我对那个年代的文学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让我得以窥见文学与历史、文学与政治、文学与个体命运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时代画卷,每一个笔触都充满了力量和思考。

评分

我对《文化的转轨——“鲁郭茅巴老曹”在中国(1949-1981)》这部作品的阅读体验,可以用“震撼”来形容。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史的研究,更是一次对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深刻反思。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个时代文学发展中的挑战与困境,而是以一种极为客观且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展现了“鲁郭茅巴老曹”这几位大师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调整他们的创作理念、文学技巧乃至于人生走向。我尤其对书中对于“反右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些作家所面临的压力以及他们创作上的断裂或转向的分析,印象深刻。这并非简单的叙述,而是深入到他们内心的挣扎、思想的碰撞,以及在极端环境下,如何去维系他们作为文学创作者的尊严和价值。书中所呈现的,是文学在社会剧变中最真实、最尖锐的写照。作者通过对他们作品的细读,结合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研究资料,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既宏大又细腻的文学图景。那些曾经被掩盖或被简化处理的细节,在作者的笔下得以重现,使得我对那个时代的文学,特别是“鲁郭茅巴老曹”的文学遗产,有了更加立体和深刻的理解。它让我认识到,文学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时代的镜子,是民族精神的载体,而在经历剧烈转型的时代,文学所承担的使命和所遭受的考验,尤为沉重与伟大。

评分

《文化的转轨——“鲁郭茅巴老曹”在中国(1949-1981)》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的全新窗口。它不仅仅关注“鲁郭茅巴老曹”这六位文学大家的名字,更深入剖析了他们在这段特殊时期——1949年至1981年——是如何在社会巨变的大背景下,经历着创作理念、艺术手法乃至思想情感的“转轨”。作者的叙述角度非常独特,他没有简单地将这些作家视为时代变迁的被动参与者,而是将他们置于历史的洪流中,细致地展现了他们如何回应时代的要求,如何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以及在新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下,他们各自的文学探索和实践。书中对于他们作品中那些细微的、不易察觉的转变的解读,让我看到了文学创作与时代背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不同时期文学政策对作家创作影响的深入分析,以及作家们在其中所展现出的智慧与无奈。这不仅仅是关于文学作品本身,更是关于文学家作为个体,在历史进程中的命运起伏和精神抉择。阅读此书,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亲眼见证了文学艺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如何经历一场深刻而又复杂的大转型。

评分

《文化的转轨——“鲁郭茅巴老曹”在中国(1949-1981)》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深度“再审视”。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鲁郭茅巴老曹”这几位大家作品的表层介绍,而是将视角聚焦于1949年至1981年这个特殊时期,深入剖析了他们文学创作的“转轨”过程。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精妙,他不仅仅关注外部的社会变迁,更关注这些变迁如何内化为作家自身的思想和创作,如何在他们的笔下留下印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文学事件和创作现象的详细考证,例如,在特定时期,某些作家的创作如何受到限制,又如何试图在夹缝中寻找表达的可能。书中所呈现的,并非简单的历史陈述,而是对文学家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妥协与坚守的深刻描绘。它让我看到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文学不仅仅是艺术的追求,更是社会现实的回应,是历史的见证。作者通过对“鲁郭茅巴老曹”及其作品的细致解读,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文学画卷,也让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复杂性与丰富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评分

在我读完《文化的转轨——“鲁郭茅巴老曹”在中国(1949-1981)》之后,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对那个时代文学发展的“温度”的把握。他并没有将“鲁郭茅巴老曹”这六位文学巨匠的创作,简单地归结为政治影响下的产物,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在1949年至1981年这段时间里,个体创作生命如何与宏大的时代叙事相互交织,如何在“转轨”中展现出不同的姿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作家们面对新的意识形态和创作要求时,所表现出的细致入微的观察。比如,书中对某些作家如何调整他们的叙事重心,如何塑造新的时代英雄形象,以及他们在内心深处可能存在的挣扎与矛盾,都进行了令人信服的阐述。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文学作品的研究,更是一次关于文学家在时代巨变中的精神旅程的探索。它让我认识到,文学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政治、文化紧密相连。作者通过对“鲁郭茅巴老曹”的聚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现代文学转型的绝佳切入点,也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为立体和人性化的理解。

评分

图的就是京东的超快物流。好评!

评分

YKF精选,你的选择。哈哈O(∩_∩)O哈哈~大家的选择。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个O(∩_∩)O~

评分

非常好的书

评分

品相完美!

评分

读书需要有读书的心境和环境。心境可以靠信念的守持营造,而环境则不能。环境是一个无形而又坚固无比的桎梏,凭你怎样的筋斗云也跳不出桎梏之外。读书,尤其是那些业余读书者,只能在桎梏枷下的无望中将拼力逮住的光阴移驻于书中。也就是说要见缝插针,要挤、要抓。

评分

提到读书,人们很容易问到这句话。而我的回答却是“没用”!这个“没用”,只是提醒你:读书不要太功利化了,不要太实用了。太功利太实用了,就和陶冶人的情操的读书目的背道而驰了。这个“没用”,是从物质方面而言的,不是以实用功利为目的的,而是以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升华人格、开拓视野、丰富人生、纯洁心灵为最终归宿的。

评分

不错的书,心仪已久,赶上活动立刻拿下。

评分

因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不同,所喜欢的书也就不同。不同的人,读不同的书,这和不同的作家写不同的作品一样,它是由各方面的客观条件、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所以,我要说的只能是一句话:读最好的书。然而,对“最好”的标准,对“最好”的界定,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有一种书也可以读。那就是身边人写的书,或者说我们本地的作家,我们熟悉的作家的书。因为这个作家就是我们的朋友。这样的书,也是不妨一读的。因为他写的书离我们更近,说不定阅读者就是他书中的主人公。读着这样的书,是会感到异常亲切的,当然,也更容易与作者交流、切磋。

评分

好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