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法国大革命 [Max et la Revolution francaise]

马克思与法国大革命 [Max et la Revolution francais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傅勒 著,朱学平 译
图书标签:
  • 马克思
  • 法国大革命
  • 历史
  • 政治
  • 哲学
  • 社会学
  • 18世纪
  • 革命
  • 思想史
  • 欧洲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38801
版次:1
商品编码:1183832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
外文名称:Max et la Revolution francaise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字数:160000
正文语种:中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近代以来,英国革命、美国革命、法国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等几场重大革命形塑了当代世界的基本面貌,对现实世界和观念世界的影响至深至巨。在前述革命中,影响极大、讨论最多、争论最为激烈的,当属法国革命。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源自马克思的无产阶级革命,而马克思的无产阶级革命又是建立在他对法国革命的深刻反思之上。我们要理解共和国的历史和现状,在很大程度上首先必须理解马克思对法国大革命的接受、批判与改造。

内容简介

法国大革命构成了马克思革命思想的最重要的来源,但对此问题的专门研究极其罕见。弗朗索瓦·傅勒的《马克思与法国大革命》可谓是国外目前所仅见的这一方面的著作。以傅勒的身份来著作此书,从两个方面彰显出此书之非凡价值:一,马克思与法国革命关系这一问题之重要,以致于连傅勒这样的世界一流的法国大革命史家、思想家,也不能掉以轻心;二,傅勒这样的大家亲自操刀,实难找到更好的著作人选了。
《马克思与法国大革命》由两部分组成。前部分(“导言”)为傅勒对马克思与法国革命之间关系的系统论述,后部分(“马克思论法国大革命”)为按照时间顺序做出的对马克思有关法国革命的论述的一个全面系统的辑录。

作者简介

作者
傅勒(François Furet ,1927-1997),法国当代著名法国大革命史学家。早年就读于巴黎大学,后到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研究法国大革命,1966年到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工作,并于1977-1985年担任该院院长。1985年担任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教授,并成为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1990年获得托克维尔终身成就奖。1996年获得欧洲社会科学奖和汉娜·阿伦特政治思想奖。1997年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主要著作除《马克思与法国大革命》以外,还有《法国革命史》(与里歇合著,1965)、《思考法国大革命》(1978)、《一个幻想的往事:20世纪的共产主义观念》等。
译者
朱学平,男,湖南桃源人,哲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哲学和法哲学研究。出版有专著《古典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青年黑格尔思想的形成与演进》(2010年),译有拉兹《实践理性与规范》(2011年)、阿维纳里《黑格尔的现代国家理论》(即出)、罗森《哲学进入城邦——柏拉图<理想国>义疏》(即出)等。

目录

中译本说明/1
前言/1

第一部分 导言
一、青年马克思与法国大革命/5
二、1848年的马克思直面1789年法国革命/38
三、马克思与法国之谜(1851-1871年)/77

第二部分 马克思论法国大革命
1历史法学派的哲学宣言/115
2《德法年鉴》上马克思致卢格的两封信/116
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20
4论犹太人问题/122
5《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33
6评一个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一文/142
7神圣家族,或者对批判的批判的批判/149
8马克思《1845年笔记》摘录/158
9德意志意识形态/160
10格律恩的《法国和比利时的社会运动》或者“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历史编纂学/180
11哲学的贫困/183
12《莱茵观察家》的共产主义/185
13批判的道德化和批判的道德:德国文化史导言——驳海因岑/191
14共产党宣言/196
15在1846年2月22日波兰革命两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演说/199
16废除封建义务的法案/203
17资产阶级和反革命/207
18评基佐的“英国革命为什么会成功?英国革命史讨论”1850年巴黎版/210
19 1848年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212
20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218
21 1850年9月15日的中央委员会会议/220
22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221
23马克思致恩格斯(1854年7月27日)/228
24马克思致恩格斯(1856年12月2日)/229
25剩余价值理论/230
26马克思致恩格斯(1865年1月30日)/232
27资本论(第一卷)/233
28马克思致拉德劳(1869年4月10日)/234
29马克思致巴普(1870年9月14日)/235
30法兰西内战/236
31马克思致纽文胡斯(1881年2月22日)/245

索引/247

精彩书摘

青年马克思与法国大革命(节选)

按照定义,建立在这种时代错乱之上的政权不可能持久,因为社会拥有最后的发言权。实际上,正是在罗伯斯庇尔倒台之后,并且正因为如此,法国革命的真理才将其自身揭示出来:政治让位于社会。在督政府时代,

尽管恐怖主义想要为古典古代政治生活而牺牲资产阶级社会,革命本身还是把资产阶级社会从封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并正式承认了这个社会,

资产阶级社会

在汹涌澎湃的生活浪潮中迅速崛起。(见选文7)

伴随着热月政变,启蒙运动开始“质朴平淡地”实现其自身。资产阶级比以往更为全面地主宰着社会和国家,因为“革命的巨锤”已经把它从封建社会的全部结构中解放出来;而且,人权——人的著名权利,最终成为现实,这看似偶然,但这是因为它们得到那种与社会相一致的政治国家的保障,国家与人权都建立在社会的基础上。
但是,这种重新发现的、如此完美的和谐在雾月十八日被粉碎了。波拿巴终结了资产阶级代表和领导的资产阶级社会:

在雾月十八日成为拿破仑的俘获物的,决不……是整个革命运动,而是自由资产阶级。(见选文7)

马克思的意思是,国家从市民社会中恢复了一定程度的自主。当然,拿破仑明白后革命时代国家的本质以及国家对资产阶级利益所负的全部责任;而且他在国家中发行了大量股票——这是帝国的新主子(nouveau propriétaire)的方面。但与此同时,如有必要,他毫不犹豫地牺牲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不论是实业家还是理论家——的物质和道德利益。拿破仑强加于资产阶级之上的国家具有不同于资产阶级利益的目的,具有它自己的目的,或者说得更清楚些,它以自身为目的,市民社会仅仅是国家的“司库”而已。拿破仑通过这种方式重新发现了恐怖的意义,即政治脱离社会的假设的自主。但在重新制造恐怖的过程中,拿破仑以征服代德性,从而赋予它不同的内容:“他用不断的战争来代替不断的革命,从而实施了恐怖主义”(见选文7)。帝国专政是行政形式的恐怖,其目标则有所变化。
[23]因此,与布鲁诺·鲍威尔相反,青年马克思接受了历史编纂学传统,这种传统从罗伯斯庇尔主义与波拿巴主义的直接关系出发对二者进行分析。在马克思看来,这两种政体的特征均为国家独立于市民社会。在前者即德性的不断革命的政体那里,这种独立表现了与旧制度相对立的现代政治的兴起,但它却被引证的古代史例掩盖了。在后者那里,波拿巴主义仍然延续了革命循环的典型特征,它宣告终结不断的革命,但却转向不断的战争:对国家本身的膜拜取代了德性。
由此,革命国家的历史仍旧不同于市民社会史,而且它本身便构成这段时期所特有的本质内容。对青年马克思来说,法国革命是现代国家的产生。虽然市民社会的变化过去是、现在依旧是欧洲历史的基本特征,但对法国革命的研究则揭示出了这种变化的另一面,这一面既依赖又独立于第一个方面:民主公民权的诞生及其幻想。在马克思看来,法国资产阶级直到1830年才重获它在法国革命期间——仅为从热月政变至雾月18日这段时期——所起的政治作用。(在1815年至1830年期间,法国资产阶级发现自己处于“反革命”的统治之下。)它之所以能重获这种作用,只是因为它从那时起放弃了实现普遍的国家理想这种要求,这种理想被委以实现人类最终目的的重任。资产阶级最终把1830年的国家接受为“自己的独占权力的正式表现,看做对自己的特殊利益的政治上的承认。”(见选文7)。在马克思写作《神圣家族》时,法国历史已重新采纳了欧洲诸国的普通法——即仅仅是市民社会的产物的立宪君主制。
因此,在1843-44年的马克思看来,法国革命史在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辩证法中行进。[24] 社会的发展是法国革命的源头,革命本身源自下列对立,即一方面资产阶级被排斥于政治之外,另一方面资产阶级享有经济与社会权力。马克思离开黑格尔后,在这一点上也接近于他非常熟悉的法国革命史家。但革命本身一旦发动,就不再受其起源的约束。它的特征是政治脱离其所产生的条件而导致的暂时膨胀:这种倾向表现在它宣称它代表了人的普遍解放,表现在对包含诉诸恐怖在内的政治意志主义的信仰,还表现在运用借自古代的时代错乱的意识形态——它们构成了政治膨胀的诸特征,并以三种不同的形式揭示了资产阶级社会与革命国家之间的同一种分离。在这段时期之后,随着罗伯斯庇尔的倒台,数年间,资产阶级恢复了它的利益的自由运转以及它的“平淡”统治,直到雾月18日,资产阶级才又重新失去这一切,并让位于一种新的革命恐怖形式,即行政的和征服一切的恐怖。直到1830年7月,资产阶级才恢复了它的统治——显然,马克思在1844年错误地相信,并在这点上接受了一个普遍流行的幻想——并明确同意其本身历史使命的限度。处于西哀士(Sieyès)和基佐之间的这个决定性的四十年被认为是资产阶级接受教化的年代。
从1789到1830年这段时间,一方面时间跨度很长,同时也只有这段时间才最终揭示出了法国革命的意义,由此法国革命既是一场历史的胜利,也是一场历史的失败。之所以是胜利,是因为它突破重重困难建立了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中,资产阶级的利益最终成为这场剧变的唯一受益者,这符合历史事件的真理。确实,资产阶级的利益“决不是不成功的”,它“压倒了”一切,并获得了“实际成效”,从诞生的“激情”和辞令中幸存了下来:“这种利益是如此强大有力,以至顺利地征服了马拉的笔、恐怖党的断头台、拿破仑的剑,以及教会的十字架和波旁王朝的纯血统。” 通过这种方式,马克思用他自己的语言构想了一部革命史,它十分类似于基佐的革命史:它以社会对政治的最终优先性 [25] 为基础,认为与市民社会的现实相一致,在经历了恐怖、帝国和复辟的插曲之后,资产阶级必然重新占有国家。

前言/序言

中译本说明(朱学平)

近代以来,英国革命、美国革命、法国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等几场重大革命(对我们中国人来说,还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形塑了当代世界的基本面貌,对现实世界和观念世界的影响至深至巨。自上述诸次革命爆发以来,迄今为止,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思想家们无不殚思竭虑,试图破解这些革命的真实意义。在前述革命中,影响最大、讨论最多、争论最为激烈的,当非法国革命莫属。这种讨论或争论,并非只有学术或者历史的意义,而且也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来说,一个极端重要然而并未得到真正深入探讨的事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源自马克思的无产阶级革命,而马克思的无产阶级革命又是建立在他对法国革命的深刻反思之上的。由此,我国的现实实际上也就通过马克思而与法国革命发生了一种内在的联系。我们要理解共和国的历史和现状,在很大程度上首先须理解马克思对法国大革命的接受、批判与改造。
然而,诚如本书作者傅勒所言,“尽管马克思一生多次评论法国大革命,也多次提及这一重大事件,但他确实从未写过一本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书”(英文本,“前言”,XI),因此,系统搜集马克思有关法国革命的论述并且予以思考和评论,意义自然非同凡响。这种意义不仅限于一时一地,而且超乎时空之上。20世纪首屈一指的法国大革命史家、思想家亲自操刀,完成这一伟业,一方面彰显了其意义之重大(实际上,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傅勒编撰此书的意义绝不亚于他的《思考法国大革命》一书)。另一方面,马克思的论述和傅勒的评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浑然一体,亦诚为学术史上之美事也。马翁泉下有知,亦当含笑。
  傅勒原书法文版由法国著名的弗拉玛里翁出版社于1986年出版(Marx et la Révolution fran�揳ise, Flammarion 1986),两年后,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即迅速推出了傅勒夫人黛博拉?坎?傅勒(Deborah Kan Furet)翻译的英译本(Marx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因译者不懂法文,眼前的这个中译本遂迻译自傅勒夫人的英译本。
  另外尚需说明的是,本书第二部分马克思论述法国大革命的原文,基本摘自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并且尽量摘引最新的译文,在英译本标明每一选文出处的后面,同样指明所摘引的中译文的相应出处。几处没有现成中译文的段落,则根据英译文原文译成中文,并在脚注中一一标明。
此书中译本能够面世,首先要感谢中山大学哲学系刘森林教授。大约两三年前,刘教授欣然同意将此书纳入他所主持的“马克思与西方传统”系列,直接促成译者下定决心翻译此书。此书亦为本人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早期政治哲学思想研究”部分成果,另外,此书英文本由我的同事张善根博士复印自复旦大学图书馆,在此一并致谢。译者以前的研究生何俊毅、王兴赛、黄钰洲、向往、赵伟、朱福华等人均为此书的翻译做出了贡献,特此致谢。
但愿此书的出版能够引发我国学界对于马克思与法国大革命这一重大的历史和现实问题的高度关注和深切反思。


朱学平
2014年9月16日
于重庆渝北宝圣湖畔

现代性的奠基与自由的呐喊: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对话 本书并非直接梳理马克思对法国大革命的具体论述,而是一次以马克思主义视角审视法国大革命的深远影响与历史意义的深刻探究。它旨在揭示这场风起云涌的革命,如何以前所未有的力量,为现代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播下了种子,又如何与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演进、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宏大理论,产生了跨越时代的共鸣与张力。 法国大革命,宛如一场席卷欧洲大陆的巨震,它不仅推翻了延续千年的封建君主制,更重要的是,它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将“自由、平等、博爱”的普世价值推上了历史的舞台,为后世的解放运动提供了思想的火炬。然而,这场革命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其胜利的背后隐藏的动荡与代价,也为我们提供了审视社会变革的深刻素材。 本书将目光投向法国大革命的核心场景,那些在革命洪流中涌现出的关键人物、核心理念以及重要的历史节点。我们将一同回顾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三级会议的召开,攻占巴士底狱的壮烈,人权宣言的庄严宣告,雅各宾派的激进统治,以及最终热月政变的转折。我们不会沉溺于叙事的细节,而是深入挖掘这些事件背后的社会力量的较量、思想的碰撞以及历史选择的逻辑。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尝试构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框架,来审视法国大革命的遗产。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在于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并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那么,法国大革命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或超越了这一理论的预设? 首先,我们将关注革命中阶级力量的运作。法国大革命并非是抽象的“人民”的胜利,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为了打破封建枷锁,实现其经济发展的诉求,而与贵族和教士等特权阶级进行殊死搏斗的产物。我们将分析资产阶级是如何借助于启蒙思想的武器,联合农民和城市贫民等力量,最终掌握了革命的主导权。这种分析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革命并非总是为了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也可以是其他社会阶级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而发动的变革。 其次,我们将深入探讨革命所倡导的“自由”与“平等”理念的辩证性。一方面,法国大革命高举自由平等的旗帜,废除了封建等级,保障了公民权利,这无疑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巨大进步。另一方面,我们也会看到,在革命的实践中,自由与平等并非总是同步向前。例如,在私有财产的保障上,革命的“自由”往往意味着对无产者而言更加严苛的经济限制。这种现象,与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下“形式自由”和“实质不平等”的批判,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本书将探讨,法国大革命是否在无意中,已经埋下了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种子,为马克思对后世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提供了历史的注脚。 再者,我们将审视法国大革命在国家权力构建上的贡献与局限。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了以人民为主体的共和国。共和制的确立,在理论上实现了权力的来源合法性转向,也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然而,革命过程中出现的集权与专制,如雅各宾派统治下的恐怖,又暴露了在追求集体利益时,个体自由可能面临的风险。这与马克思主义对国家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的认识,即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有着深刻的关联。我们将在本书中探讨,法国大革命如何塑造了现代国家权力的新模式,以及这种模式在多大程度上,又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国家的批判提供了素材。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法国大革命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冲击。革命推翻了封建土地制度,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勃兴扫清了道路。对封建特权的废除,对自由贸易的鼓励,都为后来的工业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这种经济变革的受益者,在很大程度上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对于广大农民和工人而言,他们的生活状况在革命后是否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或者说,他们是否被卷入了新的剥削关系之中?这将是本书重点关注的马克思主义视角的切入点。 本书并非要为法国大革命下一个简单的定论,而是要呈现其丰富的层次与多维度的意义。我们试图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透镜,去观察这场革命的动力机制、内在矛盾以及历史遗产。这意味着,我们将不仅仅关注革命的“胜利”,更会审视其“代价”,不仅仅关注其“理想”,更会探究其“现实”。 通过这样一种审视,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超越表面的历史叙事,深入到历史变迁的深层结构之中。我们将看到,法国大革命所塑造的现代世界,其自由、平等、民族国家等概念,并非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社会力量博弈的产物,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动力。 同时,本书也将激发读者对社会变革的普遍规律进行思考。法国大革命的经验,无论其成功之处还是其曲折之处,都为理解后来的社会运动和革命提供了宝贵的借鉴。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恰恰能够帮助我们提炼出这些具有普遍性的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 总而言之,本书希望构建一次思想的对话,将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洪流与19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洞见连接起来。这并非是对历史的简单复述,而是对历史的深度解读与批判性反思。我们相信,通过这样的探索,读者将能更清晰地认识到,法国大革命如何成为现代性的奠基,如何孕育了自由的呐喊,又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光辉下,展现出其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历史意涵。这是一次关于革命、关于自由、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不懈追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马克思与法国大革命》就像一块磁石,瞬间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法国大革命,那段历史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它不仅仅是政治的变革,更是思想的洪流,是社会结构的剧烈动荡。而马克思,他本人就是一位集大成者,他的理论体系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世界。所以,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从马克思的视角去重新审视法国大革命。他会如何看待那些在革命中扮演关键角色的个体,比如路易十六、罗伯斯庇尔,亦或是马拉?他会从阶级分析的角度去解读革命的进程吗?会不会把革命中的某些事件,比如攻占巴士底狱,看作是某种历史必然的爆发?我猜测书中可能会有对法国大革命中出现的各种思潮,例如启蒙思想、激进主义等,进行深刻的哲学辨析,并尝试将其融入到马克思主义的宏大理论框架之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耳目一新的解读,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法国大革命的意义,以及它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评分

看到马克思与法国大革命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就浮现出一些非常生动的画面。法国大革命,那个充满激情与混乱的年代,自由的呼喊响彻云霄,但同时也夹杂着恐惧与不安。而马克思,他的思想如同手术刀一般,精准地剖析着社会的肌理,揭示着权力背后的运作。我想象着,作者会如何将这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是会深入探讨马克思对革命初期资产阶级解放的分析,还是会对革命后期那些更为激进的思潮,如巴贝夫的“平等派”,给出他独特的评论?我特别好奇,马克思是否会将法国大革命视为一次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并以此为基础,推导出他关于不同历史阶段社会变革的理论模型?又或者,他会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这场革命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以及它对后续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启示?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渴望看到一种既有历史深度,又有思想高度的解读,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法国大革命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马克思与法国大革命》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有点好奇,但紧接着就涌上来一股复杂的情绪。法国大革命本身就是个大熔炉,各种思潮、各种势力、各种人物在里面碰撞、激荡,搅出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马克思,他的思想体系又是如此的庞大和具有颠覆性,他看待问题的方式,尤其是对历史的理解,跟传统的历史学家可能大相径庭。我特别想知道,当马克思这样一位“革命的先知”遇到“现代革命的摇篮”时,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他会不会从经济基础的角度去剖析这场革命,比如资产阶级在其中的角色,封建残余的阻碍,以及工农阶级的潜在力量?抑或是他会着重分析革命过程中那些激进的、甚至可以说是“极左”的倾向,并从中提炼出他后来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雏形?我对书中可能出现的那些深入骨髓的分析,那些挖掘历史深层逻辑的论述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我之前从未想到过的、关于这场革命的解释,并且这种解释是带有马克思主义深刻的烙印的。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吸引力,马克思与法国大革命,光是这个组合就足以勾起我对历史和思想史的浓厚兴趣。法国大革命,那段波澜壮阔、改写欧洲乃至世界进程的伟大变革,其中涌现出的无数思想火花和激进主张,至今仍有深远的意义。而马克思,这位深刻影响了近代世界进程的思想巨人,他的理论体系又是如此地与阶级斗争、革命和社会变革息息相关。所以,我迫切地想知道,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是如何看待那场塑造了现代世界的革命?他会对革命中的哪些事件、哪些人物、哪些思想流派产生共鸣,又会对哪些提出批判?他是否会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去解读这场革命的根本动因,分析其内在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矛盾?书名本身就为我打开了一扇想象的大门,我期待着能够跟随作者的笔触,在马克思的视角下,重新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法国大革命的场景。是断头台的血腥,还是三色旗的飘扬?是罗伯斯庇尔的严酷,还是马拉的热情?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观察角度,让我看到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个体,以及他们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马克思与法国大革命,简直就是一副极其吸引人的画面。法国大革命,那是一场何等波澜壮阔的史诗!它像一场惊雷,震醒了沉睡的欧洲,带来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但也伴随着血腥、动荡和无尽的猜疑。而马克思,这位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他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对社会结构、阶级斗争以及革命的深刻洞察。我拿到这本书,首先想到的就是,马克思会如何解读这场革命?他会不会认为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走向历史舞台中央的必然结果,是封建生产关系走向瓦解的标志?他会不会对革命中的某些阶段,比如雅各宾派专政,给出他独特的评价,是把它看作是革命的必要牺牲,还是某种走向极端后的偏差?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不同于传统历史叙事的视角,一种带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的分析,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场革命背后的驱动力,以及它对后世社会发展产生的长期影响,甚至是他如何从中汲取灵感,构建了他宏伟的理论体系。

评分

马克思学作品,资料非常翔实,应该是不错的。

评分

好,送货快,及时有用

评分

很好

评分

好,送货快,及时有用

评分

好书

评分

希望京东多搞一些活动 多给一些京豆

评分

非常好的主题,感谢译者的辛勤付出

评分

正在研究法国大革命,集中搜集

评分

专业领域研究内的书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