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尋找重返中國人的傳統傢園之路為宗旨的《碧山》雜誌書,在第9輯米專輯中,深入探討瞭我們每天吃的米,這種世界上超過一半人口的主食,是如何播種、耕耘、收獲、存儲、交換、烹調和分享,並嵌入我們的物質與精神生活的。
● 本書展示瞭稻米在當代中國人生活中的境遇,透過這些真實體驗,我們期待能喚起大傢對每一粒作為生命源泉的稻米的珍視,也正視它所遭遇的傷害、睏窘與蘇生的努力。
● 麵對越來越不讓人放心的餐桌,當下的普通中國民眾在怎樣種米和吃米呢?一些城裏人開始尋找“好米”,更確切地說,是尋找依然在用心種米的農人。
● 在全球性的生態退化和發展壓力之下,這些傳統稻作社區是否還能維持自身的健康運作,並繼續滋養下一代人的身體和心靈?
● 民以食為天,從平凡的一碗白米飯,到變化萬韆的精緻米食,中國人7000年的食米藝術著實令人驚嘆。而一飲一酌中的滋味變化,竟隱藏著人情世故與鄉土巨變的解讀符碼。
《米》是碧山係列的第9輯,一本聚焦於稻米的專輯,集結瞭眾多在專業學術領域和實踐領域的研究心得,生動形象地展示瞭中國的稻作文化和稻米實踐活動。全書分為稻作、好米、食米、視覺、文學、影像六捲,講述中國的稻作曆史和文化,尋找和耕作好米、食米的故事,與米相關的視覺藝術、文學和影像,溫習稻米在當代中國人生活中的境遇。期待能喚起大傢對每一粒作為生命源泉的稻米的珍視,也正視它所遭遇的傷害、睏窘與蘇生的努力。
捲首語
米 左靖 王國慧
捲一 稻作
稻米春鞦——中國稻作曆史與文化 惠富平
中國曆史上的黃穋稻 曾雄生
糯:一個研究中國南方民族曆史與文化的視角 楊築慧
稻米在紅河南岸的社會生活 李雲霞
須知白粲流匙滑 費盡農夫百種心——《耕織圖》中的稻香與耕苦 李晶瑩
捲二 好米
尋米:尋找最用心的大米 王婧
尋找地禾糯:深山瑤寨的召喚 姚婷
沃土有好米 陳靖
請鴨進田:崇明自耕筆記 侯雪英
捲三 食米
稻榖成熟,將頭垂嚮大地—— 黃永鬆談《中國米食》背後的故事 翟明磊
吃米的叮囑 郝米
廈門米粉 前後
米食 郭國柱
捲四 視覺
夢溪二 魏壁
米器 王剋震
自然而然 米之器 董全斌
從生土到熟土:關於夯土係列 慕辰
CHINDIA 白領之夢 馬晗
春社謠 鬼叔中
關於米的舞蹈 小珂×子涵
水晶夢 梁紹基
捲五 文學
榖作五首 鍾永豐
晚稻禾歌 趙誌明
捲六 影像
唱一首《稻米之歌》 阿潑
黃金水稻:稻電影十三年文獻之說明 毛晨雨
稻作本源 中國稻作起源及其初始種植方式
論及中國稻作史,稻作起源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中國被公認是世界稻作農業的重要發祥地,但關於稻作起源於何時、何地,水稻由何人在何種條件下、用何種方法最早成功培育並加以栽培等具體問題,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爭論不休。隨著早期稻作遺存的不斷發現、研究手段的更新和研究視角的變化,人們不得不重新考慮甚至修正以前的說法。
雲貴高原說和華南說齣現較早,二者主要以當地野生稻的分布和栽培稻的遺傳變異情況來推理,缺乏考古學依據,從2 0 世紀9 0年代起贊同者減少。注1 而長江下遊說、長江中下遊說以及淮河流域說的提齣,與2 0 世紀7 0 年代至8 0 年代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浙江桐鄉羅傢角遺址、江蘇吳縣草鞋山遺址、河南舞陽賈湖遺址、湖南澧縣彭頭山遺址、湖北宜都城背溪遺址等眾多新石器時代早期稻作遺址的考古發現有直接關係。尤其是2 0 世紀7 0 年代中期,河姆渡遺址齣土距今約7 0 0 0 年的大量碳化稻榖,使中外學者的稻作起源研究有瞭突破性進展。考古學傢曾說,我們已經有相當大的把握把長江流域(特彆是它的中下遊)作為稻作起源的一個十分重要的中心。注2
9 0 年代以來,湖南、湖北、江西等地發現的早期稻作遺存非常引人注目,長江中遊起源說齣現並得到加強。1993 年和1995 年,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發現的稻作遺存,年代在10 000 年以上。注31 9 9 5 年在江西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兩處遺址的上層,發現瞭距今14 000 ~ 9 000年的類似水稻的扇形矽酸體。1 9 9 7 ~ 1 9 9 8 年,在湖南澧縣城頭山遺址還發現瞭距今6 5 0 0 ~ 6 3 0 0 年的稻田遺跡,有報道說它是迄今世界上發掘齣來的最早水稻田。注4 於是,中日多位研究者開始傾嚮於中國稻作起源於長江中遊的觀點,並認為中國稻作至少有八九韆年的曆史。
稻作遺存無疑是探索稻作起源的重要綫索和依據。2 0 世紀7 0 年代以後,農業考古成果不斷湧現,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稻作資料越來越豐富,極大地促進瞭稻作起源的研究。注5 與此相關,稻作起源的探索及有關假說的提齣也呈現齣一定的階段性特點,或者說在不斷“位移”。如果考慮到中國以及世界農業起源的大背景,最早的稻作年代終究是有極限的,湖南、江西等地的稻作遺存年代實際上已經很早瞭。雖然人們目前仍不能確認最早的稻作遺存究竟在何處,不過隨著有關考古材料的積纍和研究的深化,考古發掘的偶然性會減小,人們就會對相對接近真實的稻作起源問題有一個基本判斷。注6 就是說,中國稻作起源於長江中下遊地區或者中遊地區的一元說,應該是目前比較閤理的推論。
實際上,2 0 世紀9 0 年代以來,尤其是進入2 1 世紀以後,隨著稻作考古的進展,與“照葉樹林”理論密切相關的稻作“阿薩姆—雲南起源說”幾乎被推翻,長江中下遊起源說以及長江中遊起源說得到更多學者的支持和認可。同時,中外學者強調以考古學提供的稻作材料為基本依據,注意利用植物學、曆史學、民族學、人類學、語言學等學科的相關理論與方法,通過跨學科綜閤研究進一步探索中國稻作起源的具體問題,如稻作發生的時間、地區,環境壓力與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遺傳特性改變, 野生稻與栽培稻的關係,糯稻與粳稻的關係,稻作起源的族屬(百越族、苗族以及其他民族),稻米文化與文明形成等。注7 在這一方麵,中日相關學者做瞭很多有益的探索,提齣瞭一些值得繼續思考的問題。注8
例如,稻作初始期的栽培方式,一般認為可以用“火耕水耨”來概括,但當時的農業生産及生活方式,卻並非這樣簡單。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楚越之地,地廣人稀,或飯稻羹魚,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賈而足。”這反映的正是稻作發生初期,在稻米産量很低的情況下,長江中下遊先民的生産生活方式。“飯稻羹魚”緊接著“火耕而水耨”,指的應是原始的水稻種植方式;“果隋蠃蛤”是指瓜果、畜禽肉及魚蝦貝類水産品,反映齣遠古稻作的濕地環境及人們的采獵生活方式。可以想見,當先民們在背坡濕地撒播稻種的時候,稻米還沒有成為其主要的生活來源。他們還需要去周邊的森林、草地采集野果野菜和捕獵,在茅捨、聚落飼養傢畜,在濕地、淺灘及河流湖泊采蚌拾貝、捕魚捉蟹。就是說,初始期的稻作並不是單純的農業,而是一個綜閤性的水陸采集稻漁業。即使後來發展到瞭深水稻田期,稻作農業也是綜閤性的,稻田及其周圍環境的産齣多種多樣。注9 當今西南民族地區的原生態文化很受關注,其核心要素正在於當地稻作農業的生態性或綜閤性,他們種植各種稻米,稻田裏養魚養鴨,還注意保護村寨周圍的林木鳥獸,從而獲得瞭各種賴以生存的健康食物資源。
可惜前些年我們往往按照工業化的思維去謀劃農業,一味地追求標準化、單一化和高産化,忽略瞭稻作農業原本的生態特性,由此帶來不少生態環境及食品安全問題。迴顧原始的稻作農業,也許會對我們迴歸農業的本真有所啓發。 an>
“須知白粲流匙滑, 費盡農夫百種心”(康熙),不事稼穡的古代帝王筆下,卻有今人難以企及的體察與關切。米之於中國文化傳承的意味,正需要我們每個米之後人,低首虔心,重新體認。我們善待米,懂得米,米纔會滋養人。
……
這本書的配樂和視覺設計簡直可以單獨拿齣來稱贊一番!雖然這隻是一本書,但作者對場景轉換和情緒渲染的把握,讓我仿佛在觀看一部精心製作的電影。想象一下,當情節發展到一個關鍵的轉摺點,那種音樂的起伏和色彩的突變是如何影響讀者的心緒的。特彆是某些史詩般的段落,文字的排版和留白都經過瞭精心設計,營造齣一種莊嚴或緊張的氛圍。這充分說明瞭作者在創作時,已經將“閱讀體驗”視為一個多維度的藝術工程。這本書不僅是用眼睛去閱讀,更像是用耳朵去聆聽,用心靈去感受的綜閤藝術品,閱讀過程中帶來的沉浸感是前所未有的。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手法真是太絕瞭,仿佛一下子把我拉進瞭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作者對環境的描繪細緻入微,那種濕潤的空氣、陽光穿過樹葉的斑駁光影,甚至連泥土的氣息都能清晰地感受到。人物的刻畫更是達到瞭入木三分的境界,他們的每一個選擇、每一次猶豫,都像真實生活中的我們一樣充滿瞭復雜性和矛盾性。尤其是主角麵對睏境時的掙紮與成長,那種內心的獨白和外界的壓力交織在一起,讓人讀起來既心痛又充滿力量。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處理情感衝突時那種剋製而又深沉的筆法,沒有過度的渲染,但每一個字都帶著韆鈞之力。故事的節奏掌控得恰到好處,高潮迭起,卻又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喘息的空間,讀完整本書後,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漫長而深刻的旅程,心靈受到瞭極大的洗滌。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簡直稱得上是鬼斧神工。它不像傳統小說那樣綫性敘事,而是采用瞭多綫並進、碎片化敘事的獨特方式。起初讀起來可能會有些吃力,需要讀者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去梳理時間綫索和人物關係,但一旦當你捕捉到其中隱藏的內在邏輯,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簡直令人興奮。作者巧妙地將曆史的厚重感與現代的疏離感融閤在一起,通過不同時代背景下相似主題的反復齣現,探討瞭永恒的人性議題。我反復閱讀瞭幾個關鍵的章節,每一次都能發現新的細節和隱藏的伏筆,這充分體現瞭作者布局的深遠和精妙。這本書不是那種讀完就忘的作品,它更像一個精密的迷宮,值得反復探索,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領悟。
評分從文學風格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語言簡直是一場華麗的盛宴。作者的用詞極其考究,充滿瞭古典韻味,但又巧妙地融入瞭現代的語感,使得整體閱讀體驗既高雅又不失親近感。那些比喻和擬人手法用得爐火純青,常常能用一句看似簡單的話語,瞬間勾勒齣宏大而又微妙的意境。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構建對話場景時的功力,人物的言談舉止完全符閤其身份和心境,那種潛颱詞的較量和試探,比直接的爭吵更具張力。這本書的文字本身就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即便是描述最平淡的日常場景,也充滿瞭詩意的光芒,讓人忍不住一讀再讀,細細品味每一個詞匯的重量。
評分我對這本書中探討的哲學思辨感到非常震撼。它並非生硬地灌輸理論,而是將深刻的思考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瑣碎之中。它迫使我停下來,去反思自己對於“存在”、“自由”以及“意義”的理解。書中提齣的許多觀點直擊核心,讓人無法逃避地麵對自身的局限和渴望。角色的選擇和命運的走嚮,無不指嚮對人類境遇的終極追問。這種思想的深度,使得這本書超越瞭一般的娛樂閱讀範疇,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挑戰和精神上的洗禮。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的世界觀受到瞭強烈的衝擊和重塑,需要很長時間纔能消化掉其中蘊含的巨大信息量和思考的重量。
評分藝術入門
評分特彆好的一個係列,深度瞭解民族的各方麵,這次是我們天天都要吃的米,包裝很好,非常滿意!
評分本書分為六捲,主要從它們的曆史、農耕、加工工藝以及米的精神方麵,呈現著米是生命的源泉之一,同時體現它具有“生命”,文明前進的標誌。人類逐步研究米的營養,米的工藝,將米的做法、吃法到瞭極緻,說明著人類對米的喜愛。大量的彩色圖片又讓人們親自感受著耕作的辛苦,人們吃到米飯的幸福。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打算入手很久的一本書,忘瞭在哪裏看到被推薦的。希望自己讀完可以更加閤理的運用時間。書本有塑封,質量不錯,京東快遞很有效率,所以基本一切購物京東化瞭。感謝快遞師傅的辛勤工作。
評分《編年史》是美國傳奇民謠歌手鮑勃迪倫曆時三年在打字機上親手敲齣來的迴憶錄,記錄瞭自己生命中種種非凡的時刻——初到紐約,簽約哥倫比亞,遭遇創作瓶頸,傢庭生活片段,點燃靈感火花,打破界限……這位民謠詩人用熱情、憐憫和深邃的目光迴顧的往昔歲月,將那逝去的黃金年代一幕幕地展現在我們麵前。
評分讀者好評
評分這一係列還不錯
評分璧山1-9已經收齊全瞭,值得收藏,活動力度很大,五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