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茶经

图解茶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 陆羽 著
图书标签:
  • 茶文化
  • 茶叶
  • 茶道
  • 图解
  • 经书
  • 传统文化
  • 生活方式
  • 饮茶
  • 中国茶
  • 茶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66209
版次:1
商品编码:11845994
品牌:日知图书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美丽国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92
字数:18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套书定位为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本,遴选中华文化中的经典书目,加以注释、翻译,引领大家阅读古代文化经典。
  本书专门为学生定制,将传统经典以一种新的方式诠释。
  书中配有大量手绘彩色图片,逼真生动,图文集合,声情并茂。
  本套书全新讲解,全新编排,全新包装,力求以丰富的内容、新颖的装帧、为读者带去一套高品质的国学读物。

内容简介

  茶中的世界,澄澈空灵,
  却又藏有天地、纳有宇宙。
  茶之于我们的生命,
  是儒家的真诚和中庸;
  是释家的明心见性;
  是道家的无中生有;
  是爱茶人对生活的恬淡平和。
  品世间通灵的茶叶,
  读世间韵味的《茶经》。

作者简介

  陆羽,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于观亭,茶叶加工高级工程师,茶文化研究员。现担任国际茶叶科学文化研究会、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曾担任过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人联谊会、中国华侨茶叶基金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等全国社团的副会长、常务理事等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工作重点转向茶文化研究,系统研究中国五千年茶文化以及茶道、茶艺的历史和现状,培养了很多评茶师和茶艺师。其事迹被载入人事部主编的《中国专家大辞典》。荣获茶界荣誉《60年茶事功勋》奖章、《吴觉农茶学功勋》奖章。著有《茶叶加工技术手册》、《中华茶人手册》、《茶文化漫谈》、《中国茶膳》等。

目录

茶源篇
茶的起源 12
茶的由来 12
⊙美丽的传说/⊙关于产地的争论⊙最初的记载/⊙文物的明证⊙中国野生茶树的发现⊙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茶名探源 15
⊙茶名历史演变
历代茶事16
秦汉茶事 16
⊙巴蜀茶风/⊙茶区扩大/⊙煮饮法
六朝茶事 17
⊙重心东移/⊙国内的传播/⊙从药用到饮用/⊙茶文化的萌芽
唐朝茶事 18
⊙比屋之饮/⊙文成公主与茶/⊙茶制/⊙煎茶法/⊙茶禅一味
宋朝茶事 20
⊙遍布街巷/⊙制茶法/⊙点茶法/⊙斗茶的兴起/⊙分茶艺术/⊙宫廷绣茶
明朝茶事 23
⊙由繁及简/⊙品类增多/⊙泡茶法/⊙焚香伴茗
清朝茶事 25
⊙茶叶的生产/⊙从调饮到清饮/⊙普洱贡茶/⊙茶馆兴盛
茶类篇
茶的分类30
⊙按加工方法分类/⊙按萎凋与不萎凋分类/⊙按季节分类/⊙按生长环境分类/⊙按茶的品质特点分类/⊙其他分类方法
绿茶 33
绿茶的品质 33
⊙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晒青绿茶/⊙蒸青绿茶/⊙名茶种类/⊙品级的划分
绿茶的制作 35
⊙不发酵茶/⊙绿茶的制作与分类/⊙摊青/⊙蒸青/⊙炒青/⊙烘青/⊙揉捻/⊙干燥
绿茶的冲泡 37
⊙茶具的选用/⊙水温控制/⊙置茶量/⊙冲泡三法/⊙冲泡时间/⊙适时续水/红茶
红茶的品质 40
⊙小种红茶/功夫红茶/红碎茶/名茶种类/品级的划分
红茶的制作 41
⊙全发酵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红碎茶的揉切/小种红茶的干燥
红茶的冲泡 44
⊙适宜的茶具/水温/置茶量/浸泡时间/清饮法/调饮法
乌龙茶 46
乌龙茶的品质 46
⊙闽北乌龙茶/闽南乌龙茶/广东乌龙茶/台湾乌龙茶/香型类别/名茶种类
乌龙茶的制作 48
⊙部分发酵茶/萎凋/做青和摇青/杀青/静置回润/揉捻/干燥/包种茶的采摘/包种茶的制作
乌龙茶的冲泡 51
⊙烹茶四宝/同心杯组/水温/置茶量/冲泡要领/冲泡步骤/品饮得法
黄茶 55
黄茶的品质 55
⊙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名茶种类
黄茶的制作 56
⊙杀青/闷黄/干燥
白茶 58
白茶的品质 58
⊙芽茶和叶茶/名茶种类/品质鉴别
白茶的制作 59
⊙萎凋对白茶的作用/萎凋的三种方式/白茶的干燥
黑茶 60
黑茶的品质 60
⊙湖北老青茶/湖南黑茶/四川边茶/滇桂黑茶/紧压茶/名茶种类
黑茶的制作 63
⊙杀青/初揉/渥堆/干燥/压制
花茶 65
花茶的制作 65
⊙原料/窨制/干燥和冷却
花茶的冲泡 66
⊙适用茶具/水温/置茶量/闷泡/闻香/细品
名茶篇
江南名茶72
江南茶区 72
⊙区域范围/地理特征/茶树品种/特产名茶
西湖龙井 73
⊙饮誉世界的“国茶”/孕育名茶的环境/龙井泉/三大品类/绝品“莲心”/雨前茶/三春茶/回春茶/制作原料的级别标准/独特的工艺/极品龙井的炒制/新茶的鉴别
黄山毛峰 78
⊙天地精华/采制工艺/等级的划分/特级毛峰的鉴别/杯中景象万千
洞庭碧螺春 80
⊙皇帝赐名/品相的甄别/天然芬芳香百里/炒制的技巧/一嫩三鲜/特殊的品饮方法/储存方法
庐山云雾 83
⊙茶树的起源/汉始宋兴/加工工艺/色香幽细比兰花/好水泡好茶/声名远扬/品质的鉴别
太平猴魁 86
⊙依山傍水的茶园/传奇的“猴茶”/采摘的讲究/冲泡出的奇景
君山银针 88
⊙君山岛/历史悠久的君山茶/非凡的品质/“九不摘”/精工细作/“三起三落”
祁门红茶 90
⊙“由绿转红”/祁门香——“春天的芬芳”/采摘制作/品饮的方式/扬名天下
安吉白茶 92
⊙以白茶为名/白茶的采摘/制作工艺/养生茶/品质鉴别
武夷岩茶 94
⊙仙人亲手栽/高人精心制/开采时间/“还阳”萎凋/做青/形色特质/品种繁多/水仙/肉桂/乌龙/佛手/奇种/独具“岩韵”/冲泡要领/密封储存
武夷大红袍 100
⊙贡茶披红袍/采摘仪式/浓浓桂花香/天价的“茶中之王”/真假大红袍
白毫银针 102
⊙白茶珍品/北路银针/南路银针/形如其名/制作方法/品质区分/冲泡方法
白牡丹 104
⊙白牡丹茶的由来/产地分布/制作工艺/品质特征
华南名茶 106
华南茶区 106
⊙区域范围/地理特征/茶树品种/特产名茶/台湾名茶
安溪铁观音 108
⊙主要产地/名扬四海/七泡有余香/加工制作/品质鉴赏/铁观音的“音韵”/加工工艺/采摘/品饮方法
冻顶乌龙 111
⊙冻顶茶/冻顶山/采制方法/外观内质/品级的评定
茉莉花茶 113
⊙“人间第一香”/品质特点/冲泡方法/品饮的享受/药用功效/储存条件/优质茉莉花茶产地
西南名茶 116
西南茶区 116
⊙区域范围/地理特征/茶树品种/特产名茶/六大茶山
滇红功夫茶 117
⊙大自然的恩赐/品质鉴别/特级滇红/品饮的方式/蜚声国际
云南普洱茶 119
⊙独特的品种/优秀的品质/普洱茶的冲泡/普洱茶的饮用方法/普洱茶的种类/普洱茶的功效/普洱茶的收藏/普洱茶的辨别/普洱茶的储存
蒙顶茶 123
⊙风水宝地蒙顶山/神秘的采制仪式/蒙顶茶的主要品种/品茶之龙行十八式/蒙顶“仙茶”的传说
江北名茶 125
江北茶区 125
⊙区域范围/地理特征/茶树品种/特产名茶
信阳毛尖 126
⊙千年历史/崇山峻岭的优势/三季采摘/手工炒制/明辨真伪/保健功能/荣誉披身
六安瓜片 130
⊙片茶/产地/名茶的来历/细采精制/等级的划分/入药珍品
崂山茶 133
⊙茶中新秀/山海相依/冲泡方法/崂山茶的种类
茶具篇
茶器138
备水器 138
⊙煮水壶/茗炉/暖水瓶/水注/水方
理茶器 140
⊙茶夹/茶桨/茶针/茶刀
置茶器 140
⊙茶瓮/茶罐/茶匙/茶则/茶荷/茶漏
品茗器 142
⊙茶海/闻香杯/品茗杯/杯托/小茶壶/盖碗
洁净器 144
⊙茶船/茶盘/水盂/茶巾/容则
茶具的发展 146
茶具探源 146
⊙最初的记载/独成一系/釉陶茶盏/鸡首汤壶
唐代陶盛瓷兴 147
⊙从宫殿到茅屋/金银为优/器型变化/南青北白/碾茶用具/储茶用具/法门寺遗珍
宋代更上层楼 150
⊙宋代茶具/五大名窑/黑釉拔头筹/景德镇青花瓷/汤瓶
明代茶具的变革 152
⊙化繁为简/小壶的兴旺/弃黑从白/储茶用具的地位升级/返璞归真新境界
清代异彩纷呈新发展 154
⊙陶瓷争艳/新材料的应用/茶具新秀/形、色与装饰的新发展
近现代求新求变费心思 156
⊙百花齐放,因茶择器/因地制宜/紫砂热潮/功夫茶具/新式茶具
茶具的种类 158
气韵独特的紫砂茶具 158
⊙紫砂陶土/与生俱来的特质/形/色/装饰/使用功能/制作工艺/艺术之美/紫砂壶的挑选/紫砂壶的收藏
温润细腻的瓷器茶具 161
⊙中华瑰宝/白瓷/青瓷/黑瓷/彩瓷/骨瓷/听声辨色/景瓷/景瓷的制作/识别仿古瓷
淳朴典雅的漆器茶具 166
⊙主要产地/独具特色/绚丽的工艺/脱胎漆茶具/漆器茶具的种类
华贵的金玉茶具 168
⊙尊贵的金银茶具/玉石茶具/由盛及衰
通透夺目的玻璃茶具 169
⊙古之琉璃/不可取代的优势/品类众多/广泛使用
自然粗犷的竹木茶具 170
⊙流传于民间/扬长避短/竹编茶具
茶具的选用 171
⊙因时制宜/地域有别/与茶相宜
宜兴紫砂壶 174
壶艺的发展 174
⊙明朝的兴起/身世迷离/大壶衰,小壶兴/几何时尚/“两大绝艺”
制壶名家 176
⊙供春/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欧正春/“二惠”/陈鸣远/陈曼生/邵二泉/黄玉麟/朱可心/顾景舟
紫砂壶的制作 181
⊙紫砂泥的制备/成型工艺/精加工/烧制
茶壶的造型 182
⊙壶盖造型的不同/壶把造型的不同/壶底造型的不同
茶壶的选购 184
⊙精致外观/质地/密合度/口、嘴一线/出水流畅/舒适在握/鉴别古壶
新壶的修整 186
⊙清洁/水煮法/茶汁浸润/刷拭法/手工精修
紫砂壶的日常使用 188
⊙清洗/润壶/擦拭/与壶休息/壶茶对应/初识养壶/品茗择器/使用禁忌

精彩书摘

  红茶
  红茶具有红叶、红汤的外观特征,色泽明亮鲜艳,味道香甜甘醇。红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保健性极高,其性甘温,可养人体阳气,生热暖腹,温胃驱寒,消食开胃,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最宜脾胃虚弱者、体质偏寒者饮用。虽然红茶中所含的酚类成分与绿茶相比有较大的区别,但红茶同样具有抗氧化、降低血脂、抑制动脉硬化、杀菌消炎、增强毛细血管功能等功效。红茶的品质
  ⊙小种红茶
  小种红茶为中国福建省特产,有正山小种和外山小种之分。正山小种产于风光秀美的福建武夷山区。“正山”乃是真正的“高山地区所产”之意,凡是武夷山中所产的茶,均称作正山;而武夷山附近所产的红茶均为仿照正山品质的小种红茶,质地较为逊色,统称外山小种。
  正山小种条索饱满,色泽乌润,泡水后汤色鲜艳绚丽,香气绵长,滋味醇厚,具有天然的桂圆味及特有的松烟香。正山小种迄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红茶,早在17世纪初就远销欧洲,并大受欢迎,成为欧洲人心中中国茶的象征。
  ⊙功夫红茶
  功夫红茶又名条红茶,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和干燥的流程制成,是中国特产的红茶品种,因其工艺高超、制作精细、品饮讲究而得名。根据茶树品种又分为大叶功夫茶和小叶功夫茶。大叶功夫茶是以乔木或半乔木茶树鲜叶制成;小叶功夫茶是以灌木型小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制成。
  功夫红茶条索挺秀,紧细圆直,香气鲜浓纯正,滋味醇和隽永,汤色红明,叶底红亮。中国功夫红茶品类多,产地广,按产地不同,品质各具特色。
  ⊙红碎茶
  红碎茶有百余年的产制历史,是国际市场上销售量最大的茶类。它是在功夫红茶加工技术的基础上,以揉切代替揉捻,或揉捻后再揉切而制成。揉切的目的是充分破坏叶组织,使干茶中的内含成分更易冲泡出,形成红碎茶汤色红艳明亮,滋味浓、强、鲜的品质风格。根据其总的品质特征,红碎茶可分为叶茶、碎茶、片茶、末茶4个细类。中国云南、两广和海南地区是红碎茶的集中生产地。国外红碎茶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其产量的总和占世界红碎茶总产量的80%以上,且质优价高。
  ⊙名茶种类
  祁门功夫红茶是中国传统功夫红茶的珍品,有百余年的生产历史。主产于安徽省祁门县,简称“祁红”。祁红功夫茶条索紧秀细长,色泽乌黑泛灰光,俗称“宝光”,内质香气浓郁高长,清雅隽丽,似蜜糖香味,极品茶更是蕴有兰花香气,清鲜持久,号称“祁门香”。清饮最能体味祁红的隽永香气,即使添加鲜奶亦不失其香醇。作为下午茶、睡前茶很合适。
  ⊙品级的划分
  红茶的品级依品种、采摘部位、产区、海拔高度及季节等而有所不同,很难只凭其中某一项标准来界定品级。世界上红茶的品种很多,产地也很广泛。其中最负盛名的4大名品红茶有祁门红茶、阿萨姆红茶、大吉岭红茶和锡兰高地红茶。
  红茶的制作
  ⊙全发酵茶
  红茶属于全发酵茶,因而发酵也是红茶制作中最重要的工序,也是与制作其他茶叶最显著的区别。
  中国的红茶种类主要有功夫茶、红碎茶和小种红茶3种,其主要制作工序都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4个步骤,但各道工序需要的条件和程度又略有不同。下面以功夫红茶为例,对红茶制作的主要步骤做逐一介绍。
  ⊙萎凋
  萎凋是红茶加工的第一道工序。红茶萎凋有3种方法:日光萎凋、室内自然萎凋和萎凋槽萎凋。
  日光萎凋——这种方法受天气制约很大,阳光强烈的午后和阴雨的天气都不适宜。通常在春茶季节,气候比较温和时采用,这个时节萎凋程度容易控制,萎凋时间大约为1个小时。
  室内自然萎凋需要在四面通风、洁净干燥的房间内进行,对室内的温度和湿度都有很高的要求,温度在21℃?22℃、相对湿度在70%左右为宜。萎凋时间为18个小时左右。由于这种方法萎凋时间长,产量低,不易操作,所以通常很少采用。
  萎凋槽由热气发生炉、通风机、槽体和盛叶框4部分组成,温度一般控制在35℃左右。在夏秋季节,气温超过30℃以上,则可不用加温,直接用鼓风机鼓风即可。萎凋过程中要时常监测温度变化。萎凋时间3?4个小时,春茶气温较低,需要5个小时左右。萎凋槽萎凋结构简单,工作效率高,萎凋质量好,是最为常用的方法。
  ⊙揉捻
  揉捻是红茶加工的第二道工序。揉捻使叶细胞遭到破坏,叶卷成条,叶汁溢出并凝于叶表,增加了茶叶的浓香,为发酵创造条件。揉捻需要的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室内温度保持在20℃?24℃的条件下进行,需要避免日光直射。在夏秋季节,低湿高温的环境下,也可通过安装喷雾、洒水、搭荫棚等来降低温度、提高湿度。
  揉捻时间和萎凋叶的投入量根据茶树品种、揉捻机型号而定。大型揉捻机,揉捻时间约90分钟,投叶量多;中型揉捻机揉捻时间70?80分钟,投叶量适中;小型揉捻机一般揉捻60?70分钟,投叶量较少。总体来讲,投入量应为容器的75%?85%。
  ⊙发酵
  发酵是红茶加工最关键的工序。它使氧化酶的活性增加,与多酚类物质发生氧化聚合,叶子变为红色。发酵室要求空气相对湿度达95%以上,温度一般在22℃?25℃。发酵时将揉捻叶平铺在特定的发酵盘中,嫩叶稍薄,老叶略厚;春茶需薄,夏秋茶略厚。
  发酵时要保持空气流通,春茶发酵时间3?4个小时,夏秋茶则减至1?2个小时。由于温度对红茶发酵很重要,所以发酵时间要灵活掌握。在夏秋气温高的时节,有时甚至不需要再进行发酵,揉捻结束,发酵就已经完成。发酵适度,叶子青草味消失,并散发出清香,叶色及凝于表面的液汁均呈红色,形成红茶特有的颜色和香气。
  ⊙干燥
  干燥是红茶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它是通过高温来达到钝化酶的活性,使发酵停止,同时蒸发水分,固定茶形,防止霉变。红茶一般要经毛火和足火两次干燥。毛火干燥时,需高温烘焙,薄薄摊铺;然后再用足火干燥,此时温度应稍低,摊铺微厚,时间较毛火略长,至含水量少于6%。毛火干燥适度的叶子,用手触摸会有柔软、刺手、有弹性的感觉;足火后干燥程序基本完成,茶叶若用力手捻则成粉末状,茶色更重,茶香更浓。
  ⊙红碎茶的揉切
  红碎茶与功夫红茶在制法上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揉切。先用揉捻机进行揉捻后再揉切,多用于嫩度较差的叶子。一般对较嫩的鲜叶可将萎凋后的叶子直接放入揉切机里进行揉切,红碎茶的外形条件也因此而形成。
  揉切过程中,叶子受到多种力的作用,温度迅速升高,为避免叶温过高引起过度的发酵,通常要缩短揉切时间,但为了保证碎茶的效果,则要增加揉切的次数。由于叶片被切碎,使得叶细胞遭到严重破坏,叶汁外溢,叶内所含物质与空气充分接触,氧化作用加剧,由此便形成了红碎茶香气馥郁、口感更浓醇的特点。
  ⊙小种红茶的干燥
  小种红茶不同于功夫红茶的制作工艺之处,在于萎凋和干燥过程中,加入了松烟烘焙。
  主要方法是利用松柴燃烧产生热量来蒸发多余水分,同时茶叶吸收掉大量的松烟,促进芳香物质的散发,形成小种红茶特有的烟熏香味,以及口感醇正浓厚的品质特点。
  “过红锅”也是小种红茶加工过程中的特有工序。待锅温达一定高度时,投入发酵叶,双手快速翻炒。感觉叶子变软烫手时,即可出锅。炒制时间不宜过长,以免产生焦叶,而时间太短香气又得不到足够的提升。快速的高温炒制,钝化了酶促作用,使发酵停止。
  红茶的冲泡
  ⊙适宜的茶具
  红茶高雅的芬芳以及香醇的味道,必须要以合适的茶具搭配,才能烘托出它独特的风味。品饮红茶最合适的茶具是白色瓷杯或瓷壶,尤以骨瓷最佳。质地莹白、隐隐透光的骨瓷杯盛入色彩红艳瑰丽的红茶茶汤,在升腾的雾霭中感受扑鼻而来的香气。闲暇时捧着一杯红茶,度过一个轻松的午后,保温性能最佳的骨瓷杯能保证你品到的每一口茶都温暖且甘甜。
  一般来说,功夫红茶、小种红茶、袋泡红茶、速溶红茶等大多采用杯饮法,即置茶于白瓷杯中,用沸水冲泡后饮用。红碎茶和片末红茶则多采用壶饮法,即把茶叶放入壶中,冲泡后为使茶渣和茶汤分离,从壶中慢慢倒出茶汤,分置各小茶杯中,便于饮用。茶叶残渣仍留壶内,或再次冲泡,或弃去重泡,处理起来都很方便。
  ⊙水温
  红茶最适合用沸腾的水冲泡,高温可以将红茶中的茶多酚、咖啡因充分萃取出来。高档红茶适宜水温在95℃左右,稍差一些的用95℃?100℃的水即可。注水时,要将水壶略抬至一定的高度,让水柱一倾而下,这样可以利用水流的冲击力将茶叶充分浸润,以利于色、香、味的充分发挥。当沸水冲入茶壶中时,茶叶会先浮现在茶壶上部,接着慢慢沉入壶底,然后又会借由对流现象再度浮高。如此浮浮沉沉,直到最后茶叶充分展开时方完成,这就是所谓的焖茶时间。
  ⊙置茶量
  茶叶投放量的多少要视茶具容量大小、饮用人数、饮用人的口味、饮用方法及茶的不同品性而定。大体原则和绿茶类似,茶叶与水的比例一般为1∶50,1克茶叶需要50毫升的水。过浓或过淡都会减弱茶叶本身的醇香,过浓的茶还会伤胃。按照一般的饮用量来讲,冲泡5?10克的红茶较为适宜。红茶多放一点,冲泡出来会很浓香,但一定要把握得当。
  ⊙浸泡时间
  冲茶前要有一个短短的烫壶时间,用热滚水将茶具充分温热。之后再向茶壶或茶杯中倾倒热水,静置等待。如有盖子,还可将盖子盖严,让红茶在封闭的环境中充分受热舒展。
  根据红茶种类的不同,等待时间也有少许不同,原则上细嫩茶叶时间短,约2分钟;中叶茶约2分半钟;大叶茶约3分钟,这样茶叶才会变成沉稳状态。若是袋装红茶,所需时间更短,40?90秒即可。泡好后的茶叶不要久放,放久后茶中的茶多酚会迅速氧化,茶味变涩。好的功夫红茶一般可冲泡多次,而红碎茶只能冲泡1?2次。
  ⊙清饮法
  清饮是指将茶叶放入茶壶中,加沸水冲泡,然后注入茶杯中细品慢饮,不在茶汤中加入任何调味品,体味的完全是红茶固有的芬芳。苏东坡曾有诗比喻,“从来佳茗似佳人”。清饮的红茶,正如一位天生丽质的美人,不需要人工的雕饰,也能散发出自然的韵味。
  清饮时,一杯好茶在手,慢慢啜饮,默默赏味,最能使人进入一种忘我的精神境界,欢愉、轻快、激动、舒畅之情油然而生。中国人多喜欢清饮,特别是名特优茶,一定要清饮才能领略其独特风味,享受到饮茶乐趣。
  ⊙调饮法
  既然佳茗堪比佳人,那自然是浓妆淡抹总相宜。除去中国人传统的清饮法外,受西方人影响,现在美味丰富的调饮法也同样流行。调饮法,是在泡好的茶汤中加入奶或糖、柠檬汁、蜂蜜、咖啡、香槟酒等,以佐汤味。所加调料的种类和数量,根据个人爱好,任意选择调配,风味各异。也有的在茶汤中同时加入糖和柠檬、蜂蜜和酒同饮,或置于冰箱中制成不同滋味的清凉饮料,都别具风味。
  调饮法在现代广为流行,尤其受到年轻人的喜爱。调饮法用的红茶,多数用红碎茶制的袋泡茶,茶汁浸出速度快,浓度大,也易去茶渣。
  ……

前言/序言

  茶,这个古老的经济作物,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由“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生活必需品发展成为“琴棋书画歌舞茶”中的独特文化。在今天,茶不但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对发展农业经济、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茶经》成书于唐代,是“茶圣”陆羽毕生茶事绝学的精髓,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茶文化的开山巨著,内容非常丰富,分源、具、造、器、煮、饮、事、出、略、图十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中国的特产——茶。本书精选了陆羽原著中的茶源篇、茶类、名茶、茶具等部分,高度概括了中国茶文化的各个方面和几千年的发展史,其中既有精确全面的解读,还有唯美唯幻的插图,妙处横生的典故,既能让读者了解了茶文化,又了解了茶地历史,非常全面,帮助读者成为一位爱茶懂茶的风雅名士。
  《茶经》题材新颖、文笔流畅、内容全面,充分反映了中国丰富多彩的茶文化面貌。所有这些,告诉人们此书不仅具有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文化魅力,也将带给读者前所未有的阅读享受。

好的,这是一份围绕您提供的书名“图解茶经”的反向构建的图书简介,专注于描绘其他茶类书籍的内容,避免提及“图解茶经”本身,并力求详尽自然。 --- 芳华一盏:中国茶文化史鉴与品饮精要 一本跨越千年,探寻中华茶韵的深度阅读体验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茶早已超越了饮品的范畴,成为一种哲学、一种艺术、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本书《芳华一盏:中国茶文化史鉴与品饮精要》,并非对某一特定经典文本的图解或复述,而是致力于构建一座宏大而精微的中国茶文化全景博物馆。我们聚焦于从源头到现代的演变脉络,深入挖掘不同地域、不同历史阶段的茶事精髓,为热衷于深度探索茶道的读者提供一份兼具学术严谨性与感官愉悦的指南。 本书共分为五大部分,层层递进,共同勾勒出一幅壮阔的中国茶文化画卷。 第一部分:溯源与萌发——茶的植物学起源与早期利用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茶树的生物学根源与人类初次接触饮茶的史前时代。我们探讨“茶”这一物种的地理起源地,分析其在西南山区的野蛮生长状态,以及早期作为药用植物的身份。 茶属植物的地理分布与分类: 详细介绍卡梅利亚种(Camellia sinensis)的两个主要变种——大叶种(Assamica)与小叶种(Sinensis)在生态学上的差异及其对后世制茶工艺的影响。配以详尽的植物形态插图与生长环境分析图。 先秦至魏晋的饮用侧影: 考证《尔雅》、《神农本草经》等古籍中关于“荼”或“槚”的记载,还原早期巴蜀地区及长江流域的煮茶习俗,重点解析“羹饮”模式下茶的形态与口感。 陆羽前夜的茶事风貌: 考察隋唐之际,茶文化在宫廷与文人阶层中的悄然兴起,对当时使用的茶具、采摘标准以及饮用环境进行情景再现。 第二部分:盛唐气象——陆羽《茶经》之外的饮茶风俗研究 虽然陆羽的巨著是茶史上的里程碑,但历史的车轮从未停滞。本章旨在补充那些未被纳入“茶经”体系,却同样深刻影响了唐代饮茶风尚的社会现象与技术细节。 “煎茶”技艺的细化解析: 深入探讨唐代蒸青、捣饼、炙烤的每一个步骤,尤其关注火候的把握,而非简单罗列其制程。我们通过对唐代文人笔记的交叉比对,重构出不同地区的“团茶”或“芽茶”在煎煮时的细微差异。 饮茶的宗教与禅意渗透: 分析茶文化如何融入佛教的清规戒律,探讨禅宗对“静心”与“品茗”的理论构建,以及茶宴在寺院中的实际应用。 南北方茶风的首次分野: 比较长安、扬州、扬州等文化中心地带的饮茶偏好,解析地域文化、水文条件对茶风形成的基础性作用。 第三部分:宋代美学——点茶、斗茶与茶百戏的极致演绎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审美达到巅峰的时期,本书用相当篇幅描绘这种从“饮”到“赏”的质变。我们着重于技术的美学化和仪式感。 宋代制茶工艺的飞跃: 详述“蒸青”技术如何进化为更精细的“炒青”基础,以及“散茶”的初步出现对饮用方式的革命性影响。对比研究闽南地区的“蒸青饼茶”与四川地区的“散茶”的生产差异。 点茶法——技艺的舞蹈: 全景式展示“点茶”的技术流程,包括茶筅的材质演变、击拂手法(“撮”、“咻”、“点”、“碾”),以及如何通过注汤的技巧控制汤花的形状与持久性。 茶百戏的视觉盛宴: 重点解析“水花装饰艺术”(即茶百戏)的原理,通过历史图像资料与现代复原实验,揭示如何利用茶汤与水的张力,在盏中绘制出山水、花鸟乃至诗词的景象。 品饮空间的变迁: 介绍宋代“茶坊”的社会功能,从达官贵族的“官家茶宴”到市井间的“茶肆”,解析不同阶层饮茶社交模式的异同。 第四部分:元明清转型——制茶革命与茶类的分化定型 明朝是茶史的又一次重大转折点,制茶技术的革新直接导致了今日“六大茶类”格局的奠定。 朱元璋与“罢团饼”的深远影响: 深入分析明太祖禁止团茶对散茶的推广起到了何种决定性作用,以及这一政策如何促成了炒青、烘青等新的杀青工艺的诞生。 六大茶类的初生与成熟: 细致分类阐述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黄茶、黑茶、白茶的早期形态与制作要点。例如,重点剖析武夷岩茶的半发酵技术在明末清初的初步形成过程。 红茶的西传与本土化: 考察小种红茶(Lapsang Souchong)在福建的诞生,以及它如何通过贸易路线影响欧洲的饮茶习惯,并分析其早期的松烟熏制工艺。 紫砂器的兴起与茶汤的化学反应: 探讨宜兴紫砂壶在明代中后期如何成为主流茶具,分析其“不透不渗”的特性对发酵程度的控制以及对茶汤滋味的优化作用。 第五部分:近现代茶事: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茶 本部分将时间线拉至近现代,关注中国茶在面对西方工业化和全球市场冲击时的调整与创新。 外销茶与“功夫茶”的定型: 详细研究工夫红茶(如祁门红茶、滇红)的标准建立过程,以及潮汕、闽南地区“工夫茶”礼仪在清代成熟的过程,特别是对“温壶温杯”、“高冲低斟”等技法的系统梳理。 茶的工业化挑战与坚守: 分析近现代机械化制茶(如CTC工艺的引入)对传统手工技艺的冲击,以及当代中国茶界在“复兴传统”与“追求效率”之间的艰难平衡。 现代茶馆的文化复兴: 探讨当代城市中新型茶馆(如新中式茶室、精品茶吧)如何融合传统茶道精神与现代生活美学,为茶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 本书特色: 本书摒弃了简单的流程罗列,而是采用“主题式”和“跨学科分析”的写作手法,结合历史文献的精准引用、考古发现的佐证,以及对现存传统工艺的田野调查,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立体、多维、富有洞察力的中国茶文化研究读本。它不仅是历史学家案头的参考书,更是每一位渴望深入理解手中那杯茶的起源、演变与美学的饮者不可或缺的伴侣。 --- (字数统计:约158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为我这种半路出家的茶友量身定制的。拿到手的那一刻,厚实的纸张和古朴的封面就让人感到一股沉静的力量。我原本对“茶道”这个词总是带着一丝敬畏,总觉得里面藏着太多玄奥的礼节和难以企及的境界,光是文字描述就让人望而生畏。然而,这本书的图文排版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那些详尽的图解,像是经验丰富的老茶师在我身边手把手教学,每一个步骤,从选器、备水到温壶烫盏,都配上了清晰的线条图和实物照片。特别是对于不同茶类的冲泡细节,比如绿茶的嫩芽如何避免被沸水“烫伤”,红茶如何展现其温润的汤色,插图的细微之处都拿捏得恰到好处。我最欣赏的是它对茶具的介绍部分,那些繁复的陶瓷、紫砂、玻璃材质的特点,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堆砌,而是通过侧视图和剖面图,让你一下子就能理解“茶漏”的用途、“公道杯”的平衡之美。读完前几章,我已经能自信地在朋友面前展示一套得体的茶事流程,那种从心底里生发出的从容感,是任何干巴巴的理论书籍都无法给予的。这哪里是书,简直就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的“茶艺操作手册”。

评分

对于注重实用性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提供了极高的“性价比”。我特别关注了关于“茶的储存与鉴别”那一章的内容。在如今市面上假茶泛滥、新茶层出不穷的环境下,如何不被表面的华丽包装所迷惑,这本书给出了一套非常实用的自检方法。它详细描述了不同季节采摘的茶叶在颜色、香气乃至手感上的微妙差异。例如,如何通过观察干茶的毫毛结构来判断其生长环境,以及如何通过简单的“闻香辨味”法来初步排除劣质茶。书中甚至还涉及了一些古代的茶叶检验小技巧,虽然有些现在可能不太适用,但那种探索精神本身就非常吸引人。我用书中的方法对比了我囤积的几种不同年份的普洱茶,发现书中的描述与我的实际体验高度吻合,这极大地增强了我对书中所有知识的信任度。可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茶道指南,更像是一本帮助消费者在市场上保持清醒头脑的“防坑手册”。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过不少关于茶的“入门”书籍,但很多都犯了同一个毛病:要么过于注重形而上的意境,读起来像在看诗歌,让人抓不住重点;要么就是信息量太大,术语满天飞,很快就让人产生阅读疲劳。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老练。它巧妙地将枯燥的知识点“碎片化”,并用一种极其亲切的口吻来阐述。举个例子,关于水的选择,它没有直接给出“山泉水为上”的结论,而是通过对比不同水源的矿物质含量如何影响茶汤的口感,用一种类似“实验报告”的清晰逻辑来呈现。这种清晰的逻辑链条,让我的理解过程变得非常顺畅。特别是那些关于茶马古道、茶区地理的章节,作者的文笔转换自然,时而像一位沉稳的学者在娓娓道来,时而又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行者在分享旅途见闻。这种多变的语调,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完成了对一个复杂知识体系的构建。

评分

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在细节呈现上的“匠心独运”。它不仅仅是内容上的丰富,更是阅读体验上的全面提升。我发现它在引用古籍和文献时,处理得非常得体,既保留了学术的严谨性,又通过现代的注释和对照,消除了阅读障碍。很多专业书籍在引用时,要么是照搬原文,让非专业读者如坠云里雾里;要么就是过度解读,失去了原有的韵味。这本书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它会用非常简洁的现代语言先解释核心概念,然后再辅以原文,让读者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深化。此外,书中的版式设计也十分注重读者的“呼吸感”。大片的留白、恰到好处的字体大小和行间距,使得即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种对读者舒适度的关注,体现了作者和出版方对“慢生活”和“品鉴”这件事的深刻理解。它鼓励你放慢速度,去品味每一个字、每一幅图背后的深意,而不是囫囵吞枣地赶进度,这本身就是一种对阅读的尊重。

评分

我是一个偏爱历史和文化深挖的读者,对于那些停留在表面介绍的“快餐式”读物往往提不起兴趣。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茶”这一概念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变迁和人文精神的探讨。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泡一杯好茶,更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陆羽会将饮茶提升到“道”的高度?书中对唐宋时期饮茶风尚的描摹,比如宋代点茶击拂的盛况,以及文人雅士如何将斗茶作为一种精神交流的载体,写得极为生动。我仿佛能穿越时空,闻到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的那种微苦的回甘与空气中弥漫的茶香。它没有过度渲染那些空泛的哲学概念,而是将“茶经”中的每一条论述,都放在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甚至地理环境中去考察,使得那些看似古老的文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对于像我一样,希望了解茶文化根源的读者来说,这种由表及里,由物及文的叙事方式,远比单纯的冲泡技巧来得更有价值和深度。它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传统审美情趣的绝佳切入点。

评分

图解和注释都很不错,纸张也是环保纸张。

评分

了解茶叶知识,这本书还是不错的,希望京东自营图书种类在丰富一些,对购买量大的客户可以获得京东图书会员资格,京东自营图书送货快超过其他网购,赞一个,胜在客户体验上

评分

物流快,书本精美,准备阅读。

评分

感觉二手了……角还破了,包装简陋……

评分

字体太小了,当口袋书应对还行。字体太小了,当口袋书应对还行。

评分

帮别人买的,质量还不错,关键是价格合算

评分

喜欢 很好的书 小清新

评分

hhhhhhhhhhhhh

评分

京东的图书很不错,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