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

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晓声 著
图书标签:
  • 人性
  • 人生
  • 中国文化
  • 哲学
  • 社会
  • 心理学
  • 文化研究
  • 国学
  • 思考
  • 价值观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
ISBN:978751434410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2386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梁晓声2017年重磅新作,继《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郁闷的中国人》之后,全新深度解剖当代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国民性!

2、渗及骨髓的人性透视,在梁晓声笔下,人性的伪装被一层层地无情剥去,读后令人冷汗淋淋、连连呼痛。

3、一部充满人文理性的社会观察实录。道德尴尬、影视乱象、职业角色错位、青年人的出路问题、文化不自信问题……作者以冷峻而智慧的文字予以解说,一针见血,却又深慰人心。

4、中国社会各色人等的人生百态的记录,直视人性的弱点,见证人性的光辉、温暖与尊严。


内容简介


本书是梁晓声先生深度解剖当代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与国民性的新重磅力作。

作者以一如继往的冷峻而智慧的笔调、渗及骨髓的透视深度,以及充满人文理性的文字,对当代的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状况,普通人人生的尴尬,以及关于中国的文化与文化人,给出了自己的观察与评述,可以说是一部关于中国社会人文现状的“田野调查”,也是一部深度的社会观察笔记。在本书中,作者直视人性的软弱,颂扬人性的闪光与良知的自省,由此,我们才能获得改变与进步的勇气,并期许与拥抱光辉的未来。



作者简介

梁晓声,当代著名作家、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创作过大量极具影响的小说、散文、随笔及影视作品。主要作品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知青》《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郁闷的中国人》等。他的文字兼具作家、学者、思想者等多个维度,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与推崇。

精彩书评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和世界的变化让人们改变得很多,但梁晓声式的慷慨陈词依然有自己的力量在。人们仍然可以从梁晓声这里得到一种真正的满足,梁晓声仍然能够给他的读者想要的东西,是一位关爱学生的教授。(文学评论家张颐武)


知识分子历来就有矫正社会恶疾和唤醒民众的使命,包括基本概念的重建。在这一点上,作家梁晓声先生是令人尊敬的。(龙应台)


他的写作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始终秉持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情怀,始终高扬人文主义的旗帜,他从不因为所谓纯文学的原因而放弃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批判。(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 吴义勤)


从新时期之初的知青文学,到后新时期的市场批判,同代人都转身离去,只有梁晓声以笔为旗,始终不渝,呼喊、坚守、承担。因为有真正的仁义之道,他才可以那么爱憎分明,那么不留余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程光炜)


作家分两类:一类服务于社会,一类服务于心灵。用心灵发展出的智识,又反哺于社会,或从社会发展出的智识,透浸于心灵。梁晓声有他那一代作家的显著特点,既勤奋又悲悯,在社会与心灵的总作用下替我们发声,这尤要致以敬谢。我为其常识与智识所感动。(《新周刊》主笔 胡赳赳)


作家梁晓声是中国文坛的常青树,他开了知青文学创作的先河,出版的一系列文学作品,深刻地展示了知青群体的痛苦与快乐、求索与梦想,真诚地礼赞他们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美好心灵与情操,为知青一代树立起不屈的精神丰碑。 (人民日报海外版)


生活中的梁晓声低调、充满温情,但在争取公权上,作为政协委员的梁晓声是个斗士,声色俱厉,直言上书。(《南方人物周刊》)


目录

需要安放的人心


论中国特色之“存在主义” / 003

你想成为吸血鬼吗? / 009

语说“寒门”与“贵子” / 016

《苹果树下》与“广告扶贫” / 023

论“吸血鬼”策略 / 028

千年病灶:撼山易,撼奴性难 / 033

培养一个“贵族”是容易的 / 041

当怀才不遇者遭遇暴发户 / 044

猴子 / 048

真话的尴尬处境 / 052

报复的尺度 / 055


我们的社会

一条小街的GDP现象 / 063

中国影视那些事 / 069

实难为续的收视率 / 080

那些老美电影中的台词(之二) / 089

当今中国青年阶层分析? / 092

仅仅谴责是不够的 / 103

医生的位置 / 108

法理与情理 / 112

世界的丑陋 / 116


我的一点人生经验


梁晓声答读者问 / 125

我的“人生经验” / 134

书、女人和瓶 / 147

七彩茉莉 / 155

禅机可无,灵犀当有 / 164

做竹须空,做人须直 / 169

老妪 / 174

狡猾是一种冒险 / 176

人性似水 / 184

人生真相 / 191


中国的文化修行


关于邵洵美之杂感 / 205

知识分子与“转基因” / 210

敬读静好心灵 / 220

巴金的启示 / 225

沉思闻一多 / 231

中国人文文化的现状 / 236

拒做儒家思想的优秀生 / 246

中国“尼采综合症”批判 / 250

文化的报应 / 277

只想当“小知识分子” / 280


精彩书摘

知识分子与“转基因”


这里谈的是中国知识分子,且限于文化知识分子,即自身所学专业及后来乃至终生职业与文、史、哲领域密不可分的一类知识分子。

科技知识分子是另一类人。除了在人类处于科学知识蒙昧的时期,这一类人的发现、发明、创造曾与当局的意识形态控制尺度产生冲突,因而受到迫害——在历史的多数时期,他们实际上是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性质的当局所愿倚重的人,因为他们的研究成果大抵会使国家和代表国家的当局大受其益而不是反过来。故他们的人生,通常不致过于可悲。这乃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事实,无须赘言的。

这里谈的“转基因”,与崔永元与方舟子之间争论是非的“转基因”毫无关系,只不过是借以比喻。他们争得特别激烈之时,有记者要我表态,我拒绝了,由于当时我对“转基因”食物的知识完全空白。现在,我也有了一些这方面的知识,故可以表态站在崔永元一边了。入口之物无小事,危害与否尚不明确的东西,当然以慎食为好。

言归正题——仅举蔡元培、鲁迅、胡适、郭沫若为例,浅析中国文化知识分子之群体的思想“基因”的守与失,试看我们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文化成色的嬗变。

一、1940年蔡元培逝后,国内曾有报道言及联合国亦表示了哀悼,充分肯定其在中国教育事业方面所做的卓越贡献,认为对于教育落后的国家有示范性的作用。未经核实,姑且存欤。但以上两点确合事实,当无争议。

这里且不谈他的贡献,单论其德。

当年国民政府发布褒扬令(非寻常哀悼),颂其“道德文章,夙负时望”,“推行主义,启导新规、士气昌明,万流景仰”。

以上恳词包含以下诸意:

蔡元培是一位“士”,其“士”的精神磊落坦荡;

他是一个为主义而鞠躬尽瘁的人,他推行的自然是三民主义;

他在人格方面,具有极其本色的而非企图靠作秀赢得的强大魅力,即使反对他的人也由衷折服。

所以全国不分政治派别,“万流景仰”。

冯友兰认为他“是近代确合乎君子标准的一个人”。

儒家文化论及个人道德修养的全部内容,无非“君子”二字而已。

“可以托六尺之躯,可以寄百里之命”“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身可危也,志不可夺也”,“可欺以其方,难枉以非道”——这些中国古代关于君子的标准,在蔡元培人生的不同阶段,几乎都不同程度地证明了。

冯友兰由是称赞他的人格“是儒家教育理想的最高表现”。

傅斯年的评价更全面些,他说:“蔡元培先生实在代表两种伟大文化:一曰,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曰,西欧自由博爱之理想。此两种文化,具其一难,兼备尤不可觏。先生殁后,此两种文化,在中国之气象已亡矣!”

鲁迅兄弟的业师寿洙邻说:“孑民道德学问,集古今中外之大成,而实践之,加以不择壤流,不耻下问之大度,可谓伟大矣。”

正因其具有“不择壤流”,兼容并包之襟怀,连辜鸿铭也说:“现在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一个是我。因为蔡先生点了翰林之后不肯做官就去革命。我呢,自从跟张文襄(之洞)做了前清的官之后,到现在还是保皇”。

不肯做官的蔡元培托病离朝,回到家乡兴办新式学堂,先后主办、创建了中西学堂、绍兴府学堂、越郡公学、明道女校、稽山中学、嵊县剡山书院、南阳公学。1902年,创建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爱国民校。1904年组织光复会,1905年参加同盟会。谦谦君子而研制炸药,每欲以文人之躯换清廷大佬之狗命——想来真真令人心疼。

今日之国人,特别是青年,若对鲁迅知之甚多,对蔡元培仅知一二,或全然陌生,实在是不应该的,也实在是知识方面的遗憾。

同在绍兴,同在一条街上,鲁迅故居车水马龙,蔡元培故居门可罗雀,可谓国人一大羞耻也。

蔡元培者,可谓中国近代史上文化知识分子中的孙逸仙啊!

世负斯人!世负斯人!

若有青年读了我此书,且又去了绍兴,我劝你们也前往蔡元培故居参观。比之于鲁迅故居,那里未免冷清、寒酸。而比之于鲁迅,蔡元培则尤可崇敬也!

你们若果去了,勿忘代我深鞠一躬。

你们须知,你们中人所津津乐道的近代中国历史上那些大师级的文化知识分子,几乎都是受到过蔡元培人格与精神的感召的!

二、关于鲁迅,我以为蔡元培为鲁迅全集所做之序中的评语,甚为中恳:“先生阅世既深,有种种之不忍见不忍闻的事实,而自己又有一种理想的世界,蕴积既久,非一吐不快。”——这实际上等于替泉下的鲁迅辩了“带病态的人物”这一贬识。对于鲁迅的文学成就,蔡元培推崇备至:“蹊往独辟,为后学开示无数法门,所以鄙人敢以新文学开山目之。”

鲁迅生前,对是同乡的蔡元培亦不乏文字讥讽。其逝后,蔡元培毫不计较,诚受其夫人重托,两个月内遍阅鲁迅遗著,潜心析思,方落笔墨,足见他的人格之可敬绝非虚名。

后来的鲁迅研究者,每将其与胡适相比较,以拔高他的伟大。此种比较之法的失当之处在于,仿佛胡适很矮小,只可做伟大之鲁迅的陪衬人。我年轻时深受此种比较的影响,深信不疑。后来读书渐多,始觉受蒙蔽矣。

我倒是每将鲁迅与郭沫若相比较,结果一次又一次产生这样的印象——鲁迅与郭沫若在人格上肯定是不同的,在思想上却曾十分地近似过。

我产生这样的印象,乃因鲁迅是格外赞赏尼采的。

尼采的所谓哲学,在我看来,无非便是“造反有理”那一套而已。又在我看来,他的“超人妄想”,分明是反众生的。他几乎一切都反,包括对宗教也乏敬意。但却从不以文字或语言冒犯德皇——因其母亲的家族中,有人深受皇恩,而且那恩泽及其身。仅此一点,作为“哲学家”便甚不靠谱了。

鲁迅赞赏尼采的文学,不引也罢。

其杂文《这样的战士》中,有几行字是:“那些头上有各种旗帜,绣出各样好名称:慈善家、学者、文士、长者、青年、雅人、君子……头下有各样外套,绣出各式好花样:学问、道德、国粹、民意、逻辑、公义、东方文明……

但他举起了投枪。

……

他微笑,偏侧一掷,却正中了他们心窝。”

在《复仇》二篇中,鲁迅一如既往地表达了他对看客们的极强烈的憎恶,不,那其实是憎恨,因极厌恶而极强烈的与痛苦同在的憎恨。

因憎恨而痛苦,这是鲁迅那个时代几乎唯他独有的一种痛苦。他憎恨别人的悲运变成看客围娱的现象,自己却往往陷于同样境况。

然而,无论我们对鲁迅多么理解,都难以否认他有思想特别偏激的方面,如他对中国历史、中国字以及中医全面而彻底地否定的言论。

如果说这也是一种“左”,那么他与尼采可算是“国际战友”;而与郭沫若,则可谓是思想上的“同志”,尽管他们彼此同等程度地排斥。

1949年前的郭沫若的“左”,尚在可以兼容并包的范围;1949年后,郭的“左”的激昂优越感逐年炽烈。不但打倒任何曾属同一阵营的人都是他必带头欢呼的,而且往往也亲自口诛笔伐。

故,到“文革”时期,死了的鲁迅的语录,也有殊荣被印成“小红书”,在红卫兵和造反派中广为流传;活着的郭沫若的表态,往往意味着是代表中国全体文化知识分子宣告立场了。

两个互无好感的人,因他们思想中的“左”的共同点,便都起了身不由己的作用。

在鲁迅,那是完全无奈的,因为已无法抗议了。

在郭沫若,却是另外一回事,起初出于自我证明,后来出于趋利避害的“明智”。

鲁迅的“左”是由衷的,刚烈的,宁折不弯的,无丝毫取悦心理的正大光明的“左”;他极其鄙视利用的勾当和情愿被利用的伪态。

所以鲁迅在人格上与许多别的中国文化知识分子的“左”是不一样的。

在我看来,鲁迅之“气象”,宝贵而可敬的方面,似乎也终结于中国某些70年代文化知识分子身上了;不那么可取的方面,却反而似乎成了后人身上的“基因”现象……

三、相对于鲁迅,胡适一向被大陆的历史定义为近代以降“右翼”中国文化知识分子的领袖人物。

这么定义自有其道理,因为连中国共产党的同路人都不曾是过一日,并且一向“效忠”于国民党。

确乎,在国共两党之间,胡适是选边站的。

但毛泽东对他的态度却也任性得可以——倘他肯留在大陆,那么北京图书馆馆长的位置便是他的;他选择去了美国,于是上了“战犯”名单,且排名极为靠前。

姑且不论他的政治立场选择之对错,单论其历史作用与人格美点,我以为周、胡二人身上实在是有诸多相同之点。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那么胡适就不是了吗?肯定应该说更是的吧?他毫无疑问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啊。今天汉字能在中国较容易地达到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能以现代汉字创作出越来越千姿百态的文学作品,能将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学作品翻译成人人读起来轻松流畅的中文读本,是不是应该对胡适心怀感激呢?

那在当年也是一件骂声四起,很不容易取得成功的事。为其成功,他是不是也做到了“冷对千夫指,甘为孺子牛”呢?只不过他做得相当淡定,未曾“横眉”,也未曾“伏首”而已。他与志同道和者们所做那事,利益是超乎党派、阶级,功在国家与民族的。

胡适是有奴颜和媚骨的吗?

当然也是丝毫没有的——他与蒋介石之间一向以诤言、逆言平等讨论问题的自尊自重的态度,足以说明此点。

他虽算不上是什么“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但他于“国统”时期,一再大声疾呼民主、法制、言论自由、人权平等,难道不也等于是在不遗余力地传播进步思想吗?

与鲁迅的四处树敌相反,胡适是团结每一个正派的好人而唯恐不及的——连瞧着他大不顺眼的辜鸿铭,他也不愿与其真的形成交恶关系,而且最终辜鸿铭基本上也算是被他团结了——因为辜鸿铭在他心目中并不是一个坏人。

当时及以后曾有某些人士贬损胡适“是个大乡愿”,在我这儿,视为“訾嗷”蔡元培的同类。

唐德刚说:胡适是“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发展过程中,继往开来的一位启蒙大师。

我认为此评恰当,毫不过分。

但我更喜欢徐复观评胡适的——“一个伟大的书生”。

此“书生”在社会学的主张方面坚决反对暴力革命,但又与坚决实行武装夺取政权的共产党的两位高级领导人李大钊与陈独秀友谊深焉。

他之反对暴力革命纯粹是站在社会学的立场上而非站在国民党的立场上;李、陈二位逝后,他将对他们的真挚的悼念文字印在自己新出版的书上。

他“书生”到写信劝毛泽东解散共产党的武装,以不流血的参与议会斗争的方式对抗国民党的一党独大、一党专制,促进中国的民主化进程。这当然是天真的,站着说话不嫌腰疼的——不流的只会是国民党的血,许多共产党人却肯定会肝脑涂地。

他也很反感蒋介石搞党天下,反对“剿共”,认为共产党当然不是“匪”,而是国民党的公开的,有政治纲领、组织系统和军队的“政敌”而矣;所以国民党不但应该允许共产党的合法存在,还应划分给共产党至少一个省,任其搞共产主义试验——倘效果好,其他省有权力效仿。

因为他是一个影响力“伟大”的书生,而且又是由于真性情驱使的真天真,国、共两党才都不忍心灭他。

他也真的愤慨于国民党的腐败无能,曾斥曰:“所以老百姓才纷纷投奔共产党,拿起枪来反抗!”

他也会天真得相信谣言,见报上说共产党入川后“大开杀戒”,致使几十万人头落地,迫不及待地催促国民党拯救四川,“该出手时就出手”——待明白自己上当了,复而对共产党人所受的迫害表示同情。

共产党逐渐拥有了大陆,天下定局分明,他却偏要忠于他的政治主张一条道走到黑。

国民党退至台湾,他也不跟随求安,于是“流亡”于美国。

蒋介石请他去台湾出任“科学院”院长,一向清高的他反而去了。

他的想法是——知道你在利用我,但我正可利用你对我的利用,做我最想做的弘扬文化民主之事。

已被共产党宣布为战犯了;也一再名列国民党的黑名单榜首。

他对自己的处境心知肚明,却终生无怨无悔。

大陆大张旗鼓地批他,他坦然面对。

蒋介石其实也巴不得他早点儿死,他也完全猜得到。

但他对两边任何一边都绝无屈膝之态。

这是否称得上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呢?

当然的!

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我认为蔡元培、鲁迅、胡适,他们其实有着一样的骨质,并列于同一人格高度——不同的是他们的性格和思想主张。

蔡元培和胡适,都是一定要以“君子”风范立人做事的。

而鲁迅不愿做“君子”——如绝不行小人勾当和反感成为人格榜样——这乃是由于他之甚缺兼容并包的襟怀和长期纠缠他的“憎恨的痛苦”所决定的。

他们都是只有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才能侥幸存在的人物。

胡适的千年唯此一“书生”的文化“气象”也是不可复制的——以我的眼看来,中国以后相当长时期内,胡适那种自由知识分子的“基因”,在文化知识分子们身上不会再现特征。

四、关于郭沫若,便没有多说的必要了。

但郭沫若式的文化知识分子的“基因”,在中国当下及以后几代文化知识分子身上,将还会是特征之一,由不同的人对当官(其实大抵是当管文化知识分子的官)这件事的不同感觉而决定体现得明显与不明显。普遍规律是,官位越高,特征越鲜明。

总体而言,中国文化知识分子之素质还是进步多了的,表现如下:

1、凡需表态(除非事关国土完整、国家分裂与否),都更愿以低调为好。高调的、激扬文字的、哗众取宠意图分明的表态,已基本上为文化知识分子所不耻。偏演此技者,定遭同类侧目。

2、倘同类又上什么名单,落井下石者鲜见矣。即或其言行的确与自己之见解或主张相左,也只不过表示遗憾而已。若并未被要求表态,则大抵沉默。趁机充当棍棒,采取诛心之法,置同类于雪霜之境以博青睐者,更是少之又少了,近年鲜闻。并未绝种,但繁殖力大不如前了。

3、滤掉具体语境,对某同类之发言断章取义,归纳成“黑话”,匿名或实名向有关机构打小报告,目的在于表忠取宠的现象也少了。我从青年时期便深受此种现象之苦,极厌之。如今此现象也并未完全消除,但同类之间的出卖确已被公认是卑鄙行径了。工作性质的汇报却还是常态——既是某些同志的工作,也就只有理解万岁。有的话别当人家面说才好,你说了,使人家为难。不汇报,人家失职,可能要被问责;汇报了,人家觉对不起你。所以须懂事。这点道理,越来越多的文化知识分子开始认同。

在胡适们的时代,文化知识分子们最为关注的乃是民族与民权问题。民生虽哀鸿遍野,文化知识分子们发声的重点倒不在斯。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国情,不同时代的文化知识分子有不同的甘愿自授的使命。

民生、民权——中国之文化知识分子,倘肩上的使命感怎么也卸不下来,那么在这两方面还是有些作用可以发挥的。

写到这里,我更加理解蔡元培和胡适了——他们之教育兴国、法制医国,民主改良的努力路径,不是幼稚,是不逢其时耳。

现在之中国,当然还是需要鲁迅精神的;而我却希望蔡元培和胡适的“基因”,在自己和同类们的言行中也有所现——人格上可敬起来,话语权便更大些……

2016年9月2日



《寰宇奇观:自然之谜与人类足迹》 本书简介 《寰宇奇观:自然之谜与人类足迹》是一部跨越地理、历史、科学与哲学的宏大叙事,旨在探索地球及其上生命演化的壮丽图景,并审视人类文明在这一无垠宇宙舞台上的独特地位与不懈求索。全书结构精妙,分为“地球的脉动”、“生命的史诗”、“文明的弧光”与“未来的回响”四个宏大板块,带领读者进行一次深度的心灵与知识之旅。 第一部分:地球的脉动——行星的塑造与秘密 本部分深入剖析我们赖以生存的这颗蓝色星球的诞生、演化及其内部驱动力。我们不再将地球视为一个静态的背景,而是将其还原为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变化的巨型生命体。 地质剧变与深层结构: 追溯四十六亿年前太阳星云的凝聚,详述地球从熔融火球到分层固体的漫长过程。重点探讨地核的液态铁镍运动如何催生出保护生命的磁场,以及地幔对流驱动的板块构造——这一地球的“呼吸系统”——如何塑造了山脉、海洋和大陆漂移的宏伟史诗。我们将聚焦于一系列标志性的地质事件:从冈瓦纳超大陆的聚合与分裂,到超级火山爆发如何暂时改变全球气候,揭示地球深层力量如何为生命繁衍设置了基础框架与挑战。 气候的变奏与冰川的记忆: 气候变化并非现代议题,而是地球历史的常态。本章深入研究米兰科维奇循环、温室气体浓度波动以及海洋环流模式对全球气候的影响。通过对极地冰芯和深海沉积物的分析,我们得以“聆听”冰川时代与间冰期交替的声音,理解气候的微小扰动如何引发冰盖的扩张与退缩,进而重塑生物群落的分布。 地球的矿藏与能量之源: 探究地球深处蕴藏的矿物宝库——从构成生命的必需元素到驱动现代工业的稀有金属。本书将以科学的严谨性,解析这些物质的形成机制,以及人类对这些资源的开采对地貌和生态系统带来的深刻影响。同时,探讨地热能、潮汐能等地球固有能源的潜力与限制,反思我们对地球资源禀赋的依赖与敬畏。 第二部分:生命的史诗——从单细胞到智慧的跃迁 生命是宇宙中最令人惊叹的现象之一。《生命的史诗》部分聚焦于生命起源的“奇迹时刻”,及其后漫长而曲折的演化历程。 生命的曙光与化学的魔术: 探讨生命起源的几种主要假说,从原始汤到热液喷口,追溯无机物如何通过复杂的化学反应组织成自我复制的分子。重点阐述RNA世界假说,以及第一个细胞的出现标志着地球历史的根本性转折。 寒武纪大爆发与生物多样性的构建: 深入描述“寒武纪大爆发”这一生命史上最剧烈的创新期,探讨多细胞生物、硬壳、眼睛等关键性性状如何集中涌现,为后续复杂生态系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随后,跟随生命的脚步,观察脊椎动物登上陆地、两栖类向爬行类的过渡,以及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崛起。 灭绝事件与进化的韧性: 史诗性的生命史中充满了灾难与重生。详细分析“五大灭绝事件”,特别是二叠纪末期“大死亡”和白垩纪-古近纪界限的撞击事件。这些事件不仅终结了许多物种的辉煌,更重要的是,它们为幸存者提供了新的生态位,驱动了新一轮的适应性辐射。本书强调,灭绝是进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展现了生命在极端压力下的惊人韧性。 感官、智能与行为的复杂化: 在生命演化的后期,我们关注感知能力的精细化。探讨视觉、听觉等复杂感官系统的进化路径,以及神经系统的发展如何催生出更高级的社会行为、交流方式乃至初步的认知能力。我们审视了不同物种(如章鱼、鸟类、灵长类)在独立进化路径上发展出的惊人智能形式。 第三部分:文明的弧光——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坐标 本部分将目光转向智人(Homo Sapiens)的崛起,及其在地球生态系统中扮演的独特角色。 认知革命与文化播种: 聚焦于大约七万年前人类的“认知革命”。探讨语言、抽象思维和虚构故事能力如何赋予智人超越其他物种的集体协作能力,使其能够迅速适应并征服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分析早期艺术、工具制造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化,标志着纯粹的生物学进化开始让位于文化和技术的加速演进。 农业革命与定居社会的构建: 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第一个分水岭。本书不将农业视为纯粹的进步,而是分析其带来的“双刃剑”效应:人口的爆炸性增长、阶级分化、对环境的深度改造以及新的流行病的出现。探讨不同地域(如肥沃新月地、中国黄河流域)的农业起源及其对早期国家形成的影响。 思想的疆域与知识的积累: 考察古代文明(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中国早期王朝)在文字、数学、天文学和哲学领域的核心贡献。重点分析轴心时代(Axial Age)的伟大思想家们如何构建了超越地域限制的人类共同伦理与形而上学框架,这些框架至今仍在影响着全球的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 全球化的前奏与科学的觉醒: 追溯地理大发现、贸易路线的拓展,以及知识在全球范围内的汇聚。特别详述十七世纪科学革命的发生机制,它并非偶然,而是基于早期对自然现象的系统观察和数学工具的发展。分析牛顿、伽利略等人的突破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理解物质世界的方式,为工业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四部分:未来的回响——技术、环境与存在的审视 最后一部分将读者从历史的深度中拉回到当前,并投射至人类可能面临的未来图景,强调我们在宇宙尺度上的责任。 人与环境的再平衡: 深入探讨工业革命至今,人类活动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改变了地球系统——从大气组成到生物圈的完整性。分析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科学证据与社会影响,并探讨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技术进步与生态保护之间寻求平衡的艰难探索。 技术的飞跃与存在的边界: 考察信息技术、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对人类社会和生物学定义的冲击。这些技术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但也提出了深刻的伦理困境:我们如何定义“生命”?我们如何管理我们自身创造的超级智能?本书鼓励读者以历史的视角审视当前的技术狂热,保持审慎的乐观。 宇宙视野下的谦卑: 结束于对人类在浩瀚宇宙中位置的反思。通过天文学的最新发现——系外行星的探索、暗物质和暗能量的谜团——来衬托地球生命的珍贵与脆弱。这种宏大的尺度感,旨在培养一种超越短期利益的、对生命连续性的深刻体认,并激发我们作为地球智慧担当者的责任感。 《寰宇奇观》是一部关于“存在”的史诗,它将冰冷的科学数据与人类奋斗的温暖情感编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既令人敬畏又充满启示的画卷,引导我们去理解我们从何处来,正处于何地,以及我们有能力去往何方。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阅读此书的感受,那便是“错位感”。作者总能精准地捕捉到那些社会共识下隐藏的、令人不安的“潜规则”。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在扮演着某个角色,而“扮演”本身,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比真实生活更重要的生活方式。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集体记忆”的那一章,作者没有直接批判,而是用一种近乎临床解剖的冷静,分析了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个体是如何自愿地将某些痛苦或荣耀内化为一种集体身份的标签,并为此付出巨大的情感代价。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提供温暖的慰藉,而是强迫你直面那些你宁愿视而不见的阴影。它像是深夜里的一声惊雷,将你从麻木的舒适中猛地唤醒,让你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是如何在这个复杂的文化场域中定位和生存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挑战性,但收获的却是对自我处境更清醒的认知。

评分

这部书的叙事节奏,像极了一场漫长的、在江南烟雨中前行的旅程。作者似乎并不急于抛出惊天动地的观点,而是沉静地铺陈着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鲜少有人深究的生活片段。我尤其欣赏它那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触,对于人物内心活动的描摹细腻到令人心惊。比如,书中对于一个中年人在黄昏时分,面对一盏忽明忽暗的路灯时那种微妙的失落感,竟然能用整整三页的篇幅来细致地剖析,仿佛那灯光下的尘埃,都承载着时代的重量。它不像某些社会学著作那样直接给出“是什么”或“为什么”,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不相关的生活场景,让你自己去拼凑出一种朦胧的、却又无比真实的人性图景。读完之后,我没有得到一个清晰的答案,却获得了一种在喧嚣中沉淀下来的力量感,仿佛重新梳理了自己与周遭世界的关系。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远比那些直白的论断来得更有力量。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于“时间”这一维度的处理方式。它不是线性的叙述,而更像是一种螺旋上升的结构。许多人物和事件,在故事的不同节点反复出现,但每一次出现,都在不同的光照下呈现出新的侧面。这让人联想到某种东方哲学中关于“轮回”或“不变中的变化”的阐释。我总觉得,作者似乎在用一种超越个体生命的视角来俯瞰芸芸众生,他笔下的人物,无论身份贵贱,最终似乎都逃不出某种既定的命运轨迹,而这种轨迹,并非由外力强加,而是源于他们自身对于“局限”的固守。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默默回想前几章的内容,试图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伏笔。这种需要主动参与到文本构建过程中的阅读体验,是极其稀有和宝贵的,它极大地拉伸了阅读本身的深度和回味的时长。

评分

初读此书,我本以为会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论著,毕竟“人性”与“人生”这两个词汇自带一种沉甸甸的分量。然而,作者却用一种近乎戏谑的、带着老派文人特有的冷幽默,将那些宏大的命题拆解成了一个个生活中的笑话和无奈。书中的语言风格极其多变,时而用典雅的文言进行感慨,转瞬间又切换到市井俚语,那种强烈的反差感,让人在捧腹大笑之后,总会有一股寒意从脊背升起。它没有刻意去美化或丑化任何一种社会现象,而是像一面高精度、多角度的镜子,照出了我们自己都不愿承认的那些小伎俩和自我欺骗。我记得其中一个关于“面子”的章节,作者用了三个截然不同的历史时期来对比,其论证过程之巧妙,逻辑之严密,完全超出了我对一般文学作品的预期,更像是一堂由哲学大师亲自授课的公开课,只是这位大师的教鞭偶尔会带着点儿皮笑肉不笑的讽刺。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并非一帆风顺,它具有很强的“劝退性”,如果期待那种一气呵成的快感,恐怕会失望。它的结构松散,但这种松散恰恰是其魅力所在。作者似乎是一位极其耐心的园丁,他没有强行修剪任何一棵枝丫,而是任由故事的藤蔓自然攀爬。在某些章节,叙事会突然中断,转而插入一些极其专业且晦涩的社会学理论摘录,或者是一段关于古代礼制的冗长考证。这对于追求效率的现代读者来说,无疑是挑战。但我坚持读了下去,因为我相信,只有将这些看似无关的知识碎片熔铸在一起,才能最终形成那个关于“中国人”这一独特群体身份的完整图景。这种不迎合读者的写作态度,反而成就了作品的纯粹性,它仿佛在对读者说:如果你想理解,请付出相应的耐心和努力。

评分

书是真心觉得不错,正品,快递也快,一切都蛮好的。只是时间少了点,书是买了,什么时候看完就搞不清了。书是用来囤的。

评分

京东买书很方便,一次购入多本

评分

发货快,相信京东是正品,希望内容有收获

评分

知识分子与“转基因”

评分

多 快 好 省 ,京 东 速 度 ! !

评分

对当代的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状况,普通人人生的尴尬,以及关于中国的文化与文化人,给出了自己的观察与评述

评分

一直想看的书,趁着大促终于入手

评分

搞活动抢到的,价格真美丽

评分

人性需要良好的文化和习惯来养成,好的人性带来好的人生。芸芸众生的人心需要良好的社会——制度的、经济的、社会的和管理的等等各个方面来长期的培育,来提高人的的整体素质养成的好的人性,创造我们共同美好的生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