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 671-2013):水质 总磷的测定 流动注射-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Water Quality-Determination of Total Phosphorus-Flow Injection Analysis(FLA) and Ammonium Molybdate Spectrophotometry]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 671-2013):水质 总磷的测定 流动注射-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Water Quality-Determination of Total Phosphorus-Flow Injection Analysis(FLA) and Ammonium Molybdate Spectrophotometr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环境保护部 编
图书标签:
  • 环境监测
  • 水质分析
  • 总磷
  • HJ 671-2013
  • 流动注射法
  • 分光光度法
  • 国家标准
  • 环境保护
  • 实验室分析
  • 水环境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环境出版社
ISBN:9787135111290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6519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Water Quality-Determination of Total Phosphorus-Flow Injection Analysis(FLA) and Ammonium Molybdate Spectrophotometry
开本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水中总磷的流动注射-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本标准适用于地表水、地下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总磷的测定。当检测池光程为10mm时,本方法的检出限为0.005mg/L(以P计),测定范围为0.020~1.00tng/L。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 适用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方法原理
4 干扰和消除
5 试剂和材料
6 仪器和设备
7 样品
8 分析步骤
9 结果计算与表示
10 精密度和准确度
11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12 注意事项

前言/序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水中总磷的监测方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水中总磷的流动注射,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苏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和常熟市环境监测站。
  本标准验证单位: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南通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苏州市自来水公司水质检测中心、南昌市环境监测站和常熟市环境监测站。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2014年10月25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4年1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环境监测与分析方法丛书:空气质量监测技术与应用实例》 图书简介 本书作为环境监测与分析方法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专注于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分析技术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解析。全书紧密围绕当前国家对空气质量的严格管控要求和日益精细化的监测需求展开,旨在为环境工程师、科研人员、监测站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院校师生提供一本内容详实、技术前沿且具有高度实践指导价值的专业参考书。 本书的编撰严格遵循最新的国家和行业标准,但在内容构成上,完全不涉及水质分析,特别是未包含任何关于水质总磷测定、流动注射分析(FLA)或钼酸铵分光光度法等与水环境化学分析相关的内容。 本书的全部篇幅和技术论述,都聚焦于大气环境领域。 第一部分:大气环境监测基础理论与标准体系 本部分系统梳理了环境空气监测的理论基础、历史沿革与当前面临的挑战。重点阐述了大气污染物的基本性质、来源、传输规律,以及它们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 详细介绍了我国现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体系,包括《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的历次修订要点、污染物限值、评价方法等。对不同类别的监测网络(如国控、省控、市控监测站)的设置原则、代表性评估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 此外,本部分还详细剖析了采样理论。采样是空气质量监测的基石,书中详尽阐述了等速采样原理、不同采样器(如体积采样器、瞬时采样器)的设计特点、采样效率的评估方法,以及如何确保采样点的空间代表性和时间代表性。对于流动污染源(如移动工地、交通干线)的采样策略,本书也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方案。 第二部分:重点大气污染物监测与分析技术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系统介绍了当前国家重点监控的各项大气污染物(如 $ ext{SO}_2$、$ ext{NO}_x$、$ ext{CO}$、$ ext{O}_3$、$ ext{PM}_{10}$、$ ext{PM}_{2.5}$ 以及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精确监测方法。 2.1 颗粒物监测技术: 深入解析了颗粒物监测的物理基础。重点介绍了重量法(滤膜采样与称重)、β射线吸收法、微量振荡天平法在连续监测中的应用及其误差来源。对于 $ ext{PM}_{2.5}$ 的高精度监测,书中详细对比了不同采样介质(如特氟龙、石英纤维滤膜)的选择、预处理(恒温恒湿)和称重操作规范,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对于粒径分布的监测,如使用 Andersen 撞击器或梯级采样器,其工作原理、维护保养和数据校准流程被详尽阐述。 2.2 气体污染物监测技术: 针对 $ ext{SO}_2$ 和 $ ext{NO}_x$,本书详细介绍了基于化学发光法和紫外荧光法等连续监测技术的工作原理、仪器结构、日常校准(如使用标准气体)和维护保养流程。特别强调了交叉干扰的消除技术和响应时间的优化。对于 $ ext{O}_3$ 的监测,书中详细分析了臭氧光度法在低浓度监测中的挑战及解决方案。 2.3 挥发性有机物(VOCs)监测: 鉴于 VOCs 对臭氧和二次颗粒物形成的关键作用,本章投入了大量篇幅。重点介绍了活性炭吸附管、罐采样法(Canister)的采样技术,以及后续的实验室分析方法。实验室分析部分,本书详尽讲解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在全谱 VOCs 分析中的应用,包括定性、定量、内标法的使用,以及如何构建满足环境监测要求的校准曲线。对于在线监测系统(如光离子化检测器 PID),其现场校准和漂移控制也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 第三部分:自动监测站的运行、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QA/QC) 本部分关注现代空气质量监测体系的运行管理。系统地介绍了国家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CAMS)的站址选择原则、仪器设备的选型标准、站房建设的特殊要求(如温湿度控制、防电磁干扰)。 在 QA/QC 方面,本书提供了详尽的操作规范,确保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内容包括: 日常质量控制: 零点校准、跨度校准、多点校准的频率与标准物质的选择。 系统性能评估: 性能审核(System Audits)的流程,包括比对监测、比对分析的实施方案。 数据处理与归档: 数据有效性判断规则、异常数据识别、时间序列分析以及数据质量等级的判定方法。 第四部分:大气污染源排放监测与案例分析 虽然本书聚焦于环境空气质量(区域环境质量)监测,但为提供全面的视角,本章简要介绍了固定污染源排放监测的基础。重点阐述了烟道气采样技术(如等速采样)、固定污染源监测的烟气流速和流量的测定方法,以及相关污染物(如颗粒物、 $ ext{SO}_2$、$ ext{NO}_x$)的采样前处理和实验室分析的差异。 最后,本书精选了多个典型城市和特定区域(如工业园区、交通枢纽)的空气质量监测案例。通过这些案例,读者可以直观地了解如何将前述的监测理论和分析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污染溯源、应急响应和区域联防联控工作,深入理解数据背后的环境意义和管理价值。 本书内容结构严谨,技术描述详尽,图表丰富,是环境领域专业人员案头必备的实用手册。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当我拿起这本书时,我首先被它所传达的“国家标准”的重量感所吸引。这不仅仅是某个实验室的内部操作指南,而是经过国家层面严格论证和批准的规范,这意味着它具有极强的权威性和指导意义。我特别关注这类标准中对仪器性能的要求和日常维护的细节描述。通常,分光光度法对空白值和比对曲线的稳定性要求极高,而流动注射系统作为一个集成化的设备,其管路、泵速、光路清洁度等都会直接影响最终读数。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细致入微地规范这些“软性”要求的,比如在特定波长下光电倍增管的灵敏度漂移如何控制,或者在不同环境温度下试剂的最佳配制条件。如果这本书能提供详尽的故障排除章节,详细说明当出现基线不稳或曲线线性度下降时,应该从流动注射的哪个环节入手检查,那它的实用价值将大大提升。毕竟,标准化的过程是为了确保结果的“可复现性”,而这些对细节的把控,正是复现性的基石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命名方式——“HJ 671-2013”——让我联想到它所处的历史背景。2013年,我国的环境保护要求必然与现在有所不同,因此,这本书所包含的方法学细节,很可能蕴含着特定历史时期对磷污染控制的侧重点。我希望阅读后能更深入地理解,为什么在那个时间点,选择“钼酸铵分光光度法”并结合“流动注射”技术来作为国家标准来推广。是由于其成本效益更高?还是因为其对某些特定干扰离子的耐受性更强?从一个环境科学读者的角度来看,标准方法论的选择背后往往隐藏着宏观的政策导向和微观的技术权衡。这本书应该能够揭示,在总磷这个关键的富营养化指标上,国家层面对监测精度的期望阈值设定在了何种水平,以及这种方法能可靠地达到哪个检测限。这对于从事流域水环境质量评估和点源污染溯源的同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背景信息。

评分

作为一名实际操作分析工作的人员,我最关心的是这本书中对“试剂”和“样品处理”部分的描述。在分光光度法中,显色反应的稳定性往往决定了测量的上限和下限。总磷的测定通常需要复杂的消解步骤才能将有机磷和无机磷全部转化为正磷酸盐,然后才能与钼酸铵显色。我非常期待书中对消解过程的描述能更加细致:比如使用哪种类型的消解管、消解炉的升温速率控制是否严格、以及酸的选择(浓硫酸还是强酸混合液)对最终结果的影响。流动注射系统固然先进,但如果上游的消解过程处理不好,再精密的仪器也无济于事。如果这本书能提供针对不同水体(如高悬浮物河流、或富含有机质的污水)的消解参数优化建议,甚至附带一些常见的“陷阱”案例分析,那么它就从一本“操作手册”升级为一本“实战宝典”。这种对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棘手问题的预判和应对,是教科书或普通文献难以提供的深度。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还体现在它对“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QA/QC)”的规范程度上。对于任何法定监测数据而言,如果没有严格的QA/QC流程支撑,其法律效力都会大打折扣。我猜想这本书会详细规定如何选择和配制标准溶液,如何进行仪器校准(包括零点校准和量程校准的频率),以及如何使用加标回收率和平行样来验证测定的可靠性。更进一步,对于流动注射系统,质量控制可能还包括对载液的流速、混合室的反应时间等物理参数的定期验证。我希望它能明确指出,在面对环保部门的监督检查时,哪些是必须出示的原始记录和验证报告。如果这本书能够清晰地界定“通过”和“不通过”的判断标准,那么它就成为了保障我们监测数据公信力的最后一道防线。它所提供的不仅是“如何做”,更是“如何证明你做对了”。

评分

这本《水质 总磷的测定 流动注射-钼酸铵分光光度法》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一本标准汇编,更像是一把解开水质分析复杂性的钥匙。尽管我还没有深入到具体的实验步骤中,但从其标题和结构就能感受到其专业性和严谨性。我之前在处理一些水体样品时,总是对总磷的测定方法感到有些模糊,特别是对于“流动注射分析(FLA)”这种相对现代化的技术,总觉得有些高深莫测。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权威的、可操作的指南。我期待着它能清晰地阐述从样品前处理到最终数据解读的全过程,尤其是如何确保这种方法在不同类型水体(如富营养化水体、饮用水源地等)中的适用性和准确性。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致力于将一个原本可能需要复杂手动操作的分析过程,通过自动化和标准化的手段,提升效率并降低人为误差,这对于日常的环保监测工作来说,简直是福音。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不仅在于技术细节的记录,更在于它为整个行业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语言”和“操作手册”,确保了不同实验室之间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靠性,这对于环境管理决策至关重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