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导师 克里希那穆提直指人心的作品
*彩精装 头次配备克氏学校精美照片
恐惧,一个无人不知、贯穿人生始终的话题,没有人可以逃脱它的阴影。它因何而生?它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该如何应对?
在本书中,克里希那穆提以其一贯的敏锐而毫不妥协的风格,直指人内心*深处的欲求,为在恐惧中挣扎的芸芸众生,点明了洞察自我、解放心灵的一种可能。他提出,用意志力来逃离、抵抗恐惧无助于解决问题,唯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恐惧的根源,才能获得生命的自由。
克里希那穆提,享誉世界的心灵导师,美国《时代周刊》誉为“20世纪*伟大的五大圣者之一”。他生于印度,少年时期开始专门的灵性修炼,将其彻底摒弃后成为彻悟的智者。他一生致力于引导人们认识自我,解放自己,帮助人类从恐惧和迷茫中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境界。
他的著述由空性流露的文字和讲话集结而成,已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世界上留下广泛深远的影响。
前言 / 001
倾听恐惧的声音 / 001
过一种毫无攀比的生活 / 003
面对真实的自己 / 006
想法而非事实造成了恐惧 / 017
比较滋生了恐惧 / 020
恐惧对心灵做了什么? / 023
逃离恐惧只会增强恐惧 / 036
安全感 / 046
让心灵清除恐惧 / 049
抵抗恐惧并不能终结恐惧 / 053
教育的功用在于根除恐惧 / 060
直接接触恐惧 / 068
恐惧存在于对现实的逃离中 / 071
如何应对恐惧 / 077
恐惧和爱无法并存 / 081
时间带来了恐惧 / 084
看着恐惧 / 091
心灵究竟能否自由? / 093
是什么导致了关系的混乱? / 104
恐惧就是时间 / 106
与恐惧的事实共处 / 111
审视快乐 / 119
恐惧可以被连根拔起吗? / 123
恐惧从来都不真实 / 128
了解思想 / 145
探明恐惧的存在 / 151
我们为什么忍受恐惧? / 156
出处及版权声明 / 166
若要了解恐惧,你就必须探究“比较”这个问题。我们究竟为什么要比较?在技术事务上,比较可以显示进步程度,进步是相比而言的。50 年前没有原子弹,没有超音速飞机,但是现在我们有了这些东西;再过50 年,我们还会有另外一些我们现在还没有的东西。这叫做“进步”,这种进步始终是相比而言的、相对的,而我们的心就困在了这种思维方式当中。不仅仅在体肤之外,而且在体肤之内、在我们自身存在的心理结构中,我们都以比较的方式思考。我们说:“我是这样的,我过去是那样的,我将来要变得更如何。”这种比较式的思维,我们称之为进步、进化,而我们的整个行为方式——道德上、伦理上、宗教上,以及在我们的商业和社会关系中——都以此为基础。我们以比较的方式观察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而社会本身即是同一种比较式的努力的产物。
比较滋生了恐惧。请务必在自己身上观察这个事实。我想成为一名更优秀的作家,或者一个更美丽、更智慧的人。我希望比别人拥有更多的知识;我想成功,想成为某个人物,想在世上声名鹊起。从心理上讲,功成名就正是比较的核心,而通过比较,我们就在不停地酿造恐惧。恐惧也催生了冲突、奋斗,而这被认为非常值得尊敬。你说你必须比较才能在世上生存下来,所以你在职场上、在家里、在所谓的宗教事务上相互攀比、相互竞争。你必须到达天堂,坐在耶稣旁边,或者坐在无论你哪个特别的救世主旁边。这种比较的态度表现为教士想成为大主教、红衣主教,最后再成为教皇。我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孜孜不倦地培养这种精神,奋力变得更好,或者取得比别人更高的地位。我们的社会和道德结构即奠基于此。
所以我们的生活中到处是这种无休止的比较和竞争状态,以及无休止地努力成为某个大人物——或者努力变成一个无名小卒,那都是一回事。我认为,这便是一切恐惧的根源,因为它滋生了羡慕、嫉妒和仇恨。哪里有恨,哪里显然就没有爱,进而恐惧便会愈演愈烈。
吉度· 克里希那穆提1895 年出生于印度,13 岁时被“通神学会”(The Theosophical Society)领养,后者之前已经预言了“世界导师”(world teacher)的到来,认为克里希那穆提即是“世界导师”的载体。克里希那穆提很快便成为了一名强大有力、毫不妥协而又无法被归类的导师,他的讲话和著作与任何特定的宗教都毫无关联,既不属于东方,也不属于西方,而是属于全世界。克里希那穆提坚拒被冠以救世主的形象,并于1929 年骤然解散了那个围绕他建立起来的庞大而富有的组织,同时宣称真理是“无路之国”,借助任何形式化的宗教、哲学或者派别都无法到达。
此后的一生,克里希那穆提始终拒绝接受别人试图强加给他的古鲁地位。他不断吸引着来自全世界的庞大听众,却从不宣称自己是权威,也不想要任何门徒,而是始终作为一个个人在与他人对话。他教诲的核心即是教导人们领悟这一点:社会的根本改变只能通过个人意识的转变来实现。他时常强调自我认识的必要性,强调需要对宗教和民族主义的制约所产生的局限和分裂性影响加以了解。克里希那穆提不断指出保持开放的紧迫性,指出我们迫切需要“大脑中那个有着不可思议能量的广袤空间”。而这似乎正是他自身创造力的源泉,也是他对世界上如此广大的人群产生催化剂般影响的关键所在。
克里希那穆提在世界各地持续进行演讲,直至1986 年去世,享年90 岁。他的讲话、对谈、日志和信件在60 余册书籍和数百卷录音带中得以保存。这套主题丛书就是从他浩瀚的教诲中采集汇编而成的,其中的每一册都集中讲述了一个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又十分紧迫的话题。
??倦地培养这种精神,奋力变得更好,或者取得比别人更高的地位。我们的社会和道德结构即奠基于此。
所以我们的生活中到处是这种无休止的比较和竞争状态,以及无休止地努力成为某个大人物——或者努力变成一个无名小卒,那都是一回事。我认为,这便是一切恐惧的根源,因为它滋生了羡慕、嫉妒和仇恨。哪里有恨,哪里显然就没有爱,进而恐惧便会愈演愈烈。
我通常不太喜欢那种故作高深、把简单的道理绕上好几圈的文字。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它像是一位经验老到的工匠,用最精湛的技艺,将一块粗粝的矿石打磨成了晶莹剔透的宝石。它的结构安排是极其巧妙的,采用了多线叙事的手法,但不同于许多叙事混乱的作品,这里的每一条线索都像是精密的齿轮,咬合得天衣无缝。你读到其中一段对历史事件的旁征博引,可能会觉得有点跳跃,正当你疑惑这些内容与主线有何关联时,下一章,作者便会用一个极为精妙的转折,将所有的线索汇聚到一起,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简直让人拍案叫绝。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没有给出一个标准化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思考工具箱”。它引导你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信念系统,用一种近乎解构主义的眼光去看待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频繁地停下来,合上书本,望向窗外,开始审视自己过往的一些决定和恐惧的根源。这已经超越了一本普通读物的范畴,更像是一次深入灵魂的自我对话。文字的张力也把握得恰到好处,绝非那种歇斯底里的呐喊,而是如同深海下的暗流,不动声色地涌动,却有着摧毁一切既有认知的巨大力量。
评分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给我的整体印象,那可能是“渗透性”。它不是那种读完后就束之高阁的书,它的影响力会像某种缓慢扩散的墨水,持续地在你的思维中延展。我特别喜欢作者在章节末尾设置的那些“开放式结尾”,它们并非敷衍了事,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设计,每一个结束都像是刚刚拉开了一扇门,门后是更广阔、更幽暗的未知世界,让你心痒难耐,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后续,却又不得不接受故事在此刻的定格。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延长了阅读后的回味期。此外,书中对环境氛围的营造,达到了近乎电影化的级别。你几乎可以嗅到故事发生地的气味,感受到不同季节的光影变化。那些对建筑细节的描写,比如老旧木地板的吱呀声,墙纸剥落的纹理,都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时间感。这本书要求你全身心地投入,它不提供廉价的娱乐,它提供的是一次深刻的、可能略带不适,但最终会让你成长和反思的智力冒险。
评分这部作品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巧妙地避开了宏大叙事的陷阱,而是将焦点紧紧锁定在“个体经验”之上。虽然书中涉及了许多关于社会结构、集体心理的探讨,但所有理论的阐述,都是通过一到两个核心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内心挣扎来完成的。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个故事,而更像是在“观察”一场精密的人性实验。作者对于“沉默”的描绘尤其精彩,他深谙沉默的力量远大于言语的喧哗。书中有大量的场景是通过对话的缺失来构建的,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仅仅依靠眼神的交汇、一次不恰当的停顿,或者是一杯茶水没有被及时递上,就能传递出千言万语。这种留白的处理,极大地考验了读者的解读能力,但一旦你进入了作者设定的频率,你会发现这些“空隙”才是信息最密集的地方。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不同的人在其中看到的倒影可能大相径庭,但都指向了那个最本真的自我。它让你开始质疑,我们究竟是在主动选择生活,还是仅仅在被动地适应某种既定的“脚本”。
评分这本书,老实说,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它的封面设计吸引了。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像是某种古老符号的文字,立刻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甚至带着一丝禁忌的气息。我本来以为它会是一部晦涩难懂的哲学著作,可能需要抱着字典才能啃下去。然而,翻开第一页,我立刻被作者的叙事节奏抓住了。他似乎非常擅长用日常的场景来铺垫宏大的主题,开篇描述的是一个看似再普通不过的清晨,邻居家的狗叫声、窗外飘进来的咖啡香,但字里行间,却悄悄地埋下了某种不安的伏笔。这种“风暴前的宁静”的手法运用得极其高明,让你在享受阅读带来的舒适感时,后背却不自觉地冒出一层冷汗。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细致入微,他不是直接告诉你角色在想什么,而是通过他们对外界环境细微反应的捕捉,让我们自己去拼凑出他们内心的波澜。比如一个角色在触摸冰冷门把手时,手指的轻微颤抖,或者是在整理书架时,对某本书的停留时间比平时多出了三秒,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却像精准的激光,直接切开了人物伪装的外壳,直击人性的幽微之处。这本书的文字密度非常高,每一句话都仿佛经过了反复的锤炼和打磨,读起来有种醇厚的质感,像品尝陈年的威士忌,需要慢下来,细细品味其中复杂的层次感。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耗能”的,但这绝对是值得的“消耗”。它不是那种可以让你在通勤路上轻松消遣的作品,你必须心无旁骛地投入进去,因为它对读者的注意力要求极高。作者对语言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似乎对词汇的每一个细微的情感色彩和历史渊源都了如指掌。比如,他描述“犹豫”这个状态时,用的词汇组合,我敢打赌,九成以上的作家都不会想到,但一旦读到,你立刻就能感受到那种被拉扯、被定格在某一瞬间的痛苦与无力。这本书的行文节奏变化丰富,时而如同急促的鼓点,将叙事推向高潮,让人手心冒汗,恨不得一口气读完;时而又突然放缓,用大段的景物白描来营造一种空旷、孤寂的氛围,让你有时间消化之前接收到的信息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情绪转译”上的功力,他没有直接写出“悲伤”或“绝望”,而是通过描述光线的角度、空气的湿度,甚至某种特定气味的回溯,将一种抽象的情绪,具象化为读者可感知的物理体验,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感官上的冲击力。
评分京东活动期间购买京东活动期间购买
评分质量很不错,质量很不错。
评分很好用的一款商品,不错。
评分书籍内容非常棒,发人深省
评分这本书不错,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评分三联书店看上的书,京东便宜斤十块钱
评分非常简单非常好,管理之灵魂
评分一颗完全安静的心是非常简单的,真的很简单。
评分京东活动期间购买京东活动期间购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