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网络新技术解析与应用

光网络新技术解析与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成良,李俊杰,马亦然 等 著
图书标签:
  • 光网络
  • 光纤通信
  • PON
  • OTN
  • 5G
  • 数据中心
  • 网络技术
  • 通信工程
  • 宽带接入
  • 网络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79218
版次:1
商品编码:11860577
品牌:Broadview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转型时代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合光网络领域的所有从业人员阅读,包括在校学生、运营商、设备商、模块商、咨询机构等。
  

  本书不是一本纯技术书籍,更阐述了光网络关键技术的行业应用,实用性更强。书中的很多观点都从未公开发表,对整个业界非常有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对光网络的三个重要研究方向:高速大容量、组网、管理控制进行详细介绍。从超高速传输系统到光纤新技术,从骨干网到城域接入网,从电层组网到光层组网,从统一网管到传送网SDN,本书汇集了光网络发展的方方面面。

  本书由光网络方面的专家精心编写,代表了业界的**观点,对新技术和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些见解非常具有参考性。本书适合从事通信领域的所有从业人员阅读,包括相关领域工程师、在校学生、运营商、设备商、模块商、咨询机构等。

作者简介

  张成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通信学会光通信委员会副主任,主持宽带与光网络方面的研究工作。以*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多项。2006年被信息产业部授予“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先进工作者”,2013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的专家,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精彩书评

  

  本书作者是运营商从事光网络技术与应用的资深研究人员,从业务发展和应用角度阐述了光网络的发展趋势,又从非常专业的角度解读了其中的关键技术,很多观点都是头次公开发表,对整个业界非常有价值。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 973头席科学家 郑小平博士

  随着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步伐的加快和互联网云数据中心的迅猛发展,光通信新技术层出不穷,光网络的基础支撑作用越来越重要。本书是少有的从骨干网到城域网,再到用户边缘*方位介绍光网络技术的书籍,具有系统性和实用性的突出优点,对学术界和产业界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研究院副院长 张杰教授

  一本不可多得的专业书籍,近些年来*一本完整解读光网络的著作,尤其是关于400Gb/s传输、软件定义光网络等新技术的内容站在了技术发展的*前沿,让读者对未来的技术发展一目了然。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固定网络研发总裁、传送网产品线前总裁 蔡常天

  关于光网络的书很多,但大多都是纯技术的介绍。本书的特色在于除了对新技术有深入浅出的介绍之外,更阐述了运营商的需求和应用,实用性更强。读者不仅可以清楚掌握光网络技术的脉络与逻辑,更能了解网络的应用场景、真实需求等技术商业所在。本书是移动互联澎湃喷涌大背景下不可多得的光通信大作。

  ——通信产业报、通信产业网 总编辑 辛鹏骏

目录

第1章 概述 1
1.1 互联网对通信网络的影响 2
1.1.1 互联网成为信息时代的基础 3
1.1.2 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光网络的支撑 7
1.2 光网络技术发展趋势 10
1.2.1 超高速传输系统的发展 10
1.2.2 新型光纤技术助推传输性能的提升 15
1.2.3 软件定义光网络带来新的机遇 15
1.3 本书组织架构 16
本章小结 17
缩略语 18
参考文献 19
第2章 WDM技术发展与应用 21
2.1 高速大容量WDM传输的技术挑战 22
2.1.1 WDM传输技术概述 22
2.1.2 WDM传输技术在我国的应用 24
2.2 N×40Gb/s WDM传输关键技术与应用 25
2.2.1 40Gb/s调制与检测技术 25
2.2.2 色散补偿技术 35
2.2.3 偏振模色散(PMD)补偿技术 40
2.2.4 40Gb/s WDM传输技术的应用 41
2.3 100Gb/s WDM传输关键技术与应用 43
2.3.1 100Gb/s WDM传输技术的优势 43
2.3.2 100Gb/s相关标准化情况 44
2.3.3 相干光通信技术 48
2.4 前向纠错(FEC)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57
2.4.1 FEC技术概述 57
2.4.2 软判决与硬判决比较 60
2.4.3 FEC性能评估方式 64
2.5 “数字-模拟协同”WDM系统性能评测体系 66
2.5.1 传统的WDM系统性能评测体系 67
2.5.2 创新的“数字-模拟协同”评测体系 71
本章小结 75
缩略语 76
参考文献 78
第3章 超100Gb/s超高速WDM传输 80
3.1 N×400Gb/s WDM应用需求分析 82
3.1.1 概述 82
3.1.2 400Gb/s的挑战 83
3.1.3 400Gb/s传输的需求 85
3.2 N×400Gb/s WDM技术国际标准化现状 87
3.2.1 ITU-T 87
3.2.2 IEEE 90
3.2.3 OIF 91
3.3 N×400Gb/s WDM新技术研究 92
3.3.1 N×400Gb/s WDM的研究现状 92
3.3.2 N×400Gb/s WDM核心技术 93
3.3.3 N×400Gb/s WDM技术方案 105
3.4 灵活栅格(Flex-Grid)WDM技术应用分析 114
3.4.1 灵活栅格WDM技术引入背景分析 114
3.4.2 引入灵活栅格对WDM系统的影响 116
3.4.3 灵活栅格在400Gb/s WDM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117
3.4.4 灵活栅格WDM技术应用研究小结 120
本章小结 121
缩略语 122
参考文献 124
第4章 新型光纤技术与应用 128
4.1 单模光纤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29
4.1.1 低损耗/超低损耗G.652光纤 133
4.1.2 大有效面积光纤 142
4.1.3 低损耗和大面积光纤对传输系统性能的影响 146
4.2 新型光纤技术 154
4.2.1 少模光纤 155
4.2.2 多芯光纤 156
本章小结 158
缩略语 159
参考文献 160
第5章 城域WDM技术发展与应用 163
5.1 城域WDM技术发展概述 164
5.1.1 城域WDM传输技术的应用需求 164
5.1.2 城域WDM传输系统的发展历程 165
5.1.3 城域WDM系统的组网模式 166
5.1.4 城域WDM系统的保护恢复功能 169
5.1.5 小结 171
5.2 城域100Gb/s WDM传输关键技术与应用 172
5.2.1 城域100Gb/s WDM传输技术路线 172
5.2.2 城域100Gb/s线路可插拔光模块技术 174
5.2.3 城域100Gb/s/200Gb/s灵活光传输技术 177
5.2.4 城域100Gb/s WDM传输技术的应用 178
5.3 接入WDM传输关键技术与应用 179
5.3.1 接入段WDM需求分析 179
5.3.2 传统WDM技术 183
5.3.3 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WDM-PON) 186
本章小结 191
缩略语 192
参考文献 193
第6章 面向分组业务的新一代OTN 195
6.1 OTN发展概述及分组业务的挑战 196
6.1.1 OTN技术发展概述 196
6.1.2 面向分组业务的新一代OTN的产生 203
6.2 分组增强型OTN的关键技术 206
6.2.1 客户业务的标准封装[3] 206
6.2.2 以太网业务的故障处理 215
6.2.3 分组交换技术 220
6.3 分组增强型OTN设备的发展与应用 225
6.3.1 分组增强型OTN设备研发进展情况 225
6.3.2 分组增强型OTN应用场景分析 227
本章小结 239
缩略语 240
参考文献 242
第7章 光交换技术及系统 243
7.1 光交换技术概况 244
7.2 ROADM技术原理及设备形态 245
7.2.1 ROADM技术概况 245
7.2.2 基于WSS的ROADM设备的基本结构 249
7.2.3 ROADM设备的上下路端口灵活性(CDCG ROADM) 250
7.2.4 ROADM设备发展情况 256
7.3 城域传送网ROADM设备应用策略 259
7.3.1 城域传送网的拓扑结构及ROADM位置 260
7.3.2 城域传送网ROADM设备形态建议 261
7.3.3 ROADM光层与OTN电层协同模式探讨 265
7.3.4 ROADM网络的波长规划 267
7.3.5 小结 268
7.4 骨干传送网ROADM设备应用策略 269
7.4.1 骨干传送网ROADM应用特点 269
7.4.2 骨干传送网ROADM设备应用模式 270
7.4.3 骨干传送网ROADM的再生方式 271
7.4.4 骨干传送网ROADM的组网结构 272
本章小结 273
缩略语 274
参考文献 274
第8章 光网络智能管理 276
8.1 光网络网管现状 277
8.1.1 TMN架构 277
8.1.2 厂家网管与综合网管 279
8.1.3 网管功能 281
8.1.4 网管接口 287
8.1.5 压力与难题 288
8.2 智能管理的压力 290
8.2.1 “哑”的光网络设备 290
8.2.2 维护集约化的压力 292
8.2.3 面向客户的主动监控 294
8.2.4 核心难题:数据准确性与关联操作 295
8.3 智能管理的助力 296
8.3.1 IT与互联网技术 297
8.3.2 新型接口规范 303
8.4 未来光网络智能管理方案 307
8.4.1 统一网管方案 307
8.4.2 分层网管方案 309
8.4.3 智能网关网元方案 312
8.4.4 方案分析与对比 315
本章小结 318
缩略语 318
参考文献 320
第9章 软件定义光网络(SDON) 322
9.1 SDON的概念和渊源 323
9.2 SDON的标准化 325
9.2.1 ONF 325
9.2.2 ITU-T 326
9.2.3 OIF 327
9.2.4 IETF 327
9.3 SDON体系架构 328
9.3.1 SDN体系架构 328
9.3.2 SDON体系架构的特点 341
9.3.3 SDN与网管系统的关系 344
9.4 SDON的应用场景 348
9.4.1 多厂商、多域组网环境下的统一控制 348
9.4.2 多层网络的统一控制和管理 350
9.4.3 传送网能力开放和提供新型传送业务 351
9.4.4 IP+光协同组网 352
9.4.5 运维自动化 353
本章小结 358
缩略语 359
参考文献 361

前言/序言

  推荐序

  信息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在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中,光网络无疑是其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层面。光网络承载了互联网产生的海量数据流量,是整个信息世界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就像人体离不开血液,信息社会的“血液”就是携带各种信息的数据流,而光网络就是信息社会这个人体中的“血管”。

  随着人们对通信容量、传输速度、通信质量等要求的不断提高,现有的光网络技术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一方面,网络带宽和需求持续高速增长。以4K/8K 超高清电视、虚拟现实游戏为代表的未来业务的类型更丰富,带宽需求更大,性能要求更高。随着FTTH和4G移动宽带业务的规模开展,业务网络对光网络容量和带宽的需求迅猛增加,目前光纤到户(FTTH)家庭宽带已经具备100Mb/s接入能力,在可预见的未来将出现GE入户的需求,城域网和骨干网将出现几十Tb/s的汇聚带宽。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应用的兴起,预计至2020年,互联设备的数量可能高达500亿。海量的连接需求以及单位连接带宽需求的高速增长相结合,给光网络带来了巨大的带宽压力。

  另一方面,网络架构开始发生变化。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的兴起,数据中心(Data Center,DC)逐渐成为网络的核心。海量数据在云上汇集和处理,部分数据实时性要求很高,期待光网络灵活高效、减少层级、降低时延。终端用户带宽和流量的高速增长导致网络的带宽瓶颈从网络核心向网络边缘延伸,光网络技术的应用也随之从核心向边缘扩展。总体来讲,超高速、大容量光传输与全光交换成为未来光网络的发展方向。

  纵观光传输发展历史,三十年来其发展速度迅猛,为了实现超大容量光纤传输,系统主要采用多路复用方式,频域复用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常也被人们称为波分复用。单模光纤的可用频谱在11THz左右,考虑到传输距离因素,单模光纤系统的极限容量在100Tb/s左右。当前学术实验已经达到这个极限,考虑到传输距离和容量的乘积,现网试验距离极限也相差不大。虽然目前的商用系统还有较大的潜力可挖,但是考虑到性价比,扩展的空间已经很小,未来的传输系统一方面需要更优化的介质——新型光纤来降低传输损耗和非线性效应,另一方面可能需要向着空间复用的方向发展。光网络的组网技术也将从纯粹的电层组网演进为大容量电交叉与光层交换统一组网。

  管理和互操作性也一直是困扰光网络发展的一大难题,不同厂家设备之间无法互通,造成跨厂家和跨域的带宽提供变得十分复杂和昂贵。实现对多厂商设备和多域网络的统一控制和管理是软件定义光传送网的主要应用场景,采用Openflow协议扩展可以实现多厂商传送网设备的统一控制和管理,在光网络跨域统一管控方面是跨时代的突破,为多域网络中的端到端业务快速开通和管理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为传送网络能力开放和业务创新提供了条件。在此基础上,运营商可以对传统的传送网业务进行创新。统一的控制器可以管理各个厂家各个域的多种设备并向上提供北向接口,多种多样的应用可以通过北向接口来调用控制器的能力,从而快速组网、变更业务、调整带宽。SDN技术为光网络带来了新的生命,有望从根本上解决光网络难以互通、业务建立和修改缓慢、新业务创新困难等问题。

  本书将对光网络的三个重要研究方向:高速大容量光传输、光层组网、智能管理控制进行详细介绍。通过本书,读者首先可以认识到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核心,而光网络是实现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中的重中之重。读者既可以对光网络的发展趋势有总体的认识,也可以详细地了解光网络的各项关键技术。从超高速传输系统到光纤新技术,从骨干网到城域接入网,从电层组网到光层组网,从统一网管到传送网SDN,本书汇集了当前光网络各个方面的最新技术发展情况,对从事通信网络领域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和相关专业学生,都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籍。

  韦乐平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

  2015年11月30日


《新材料科学导论:从原子尺度到宏观性能》 一、 探寻物质世界的奥秘:现代材料科学的广阔图景 自古以来,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和改造就从未停止。从石器时代的石器,到青铜时代的金属器皿,再到铁器时代的农具,材料的进步始终是文明发展的基石。进入21世纪,材料科学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成为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社会进步的关键驱动力。本书《新材料科学导论:从原子尺度到宏观性能》正是基于这一时代背景,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全面而深入的现代材料科学图景,带领大家一同走进这个充满奇迹与挑战的科学领域。 不同于以往的材料科学书籍往往侧重于单一材料门类或特定应用领域,本书以其独特的“微观到宏观”的视角,打破了学科壁垒,整合了材料科学的各个分支。我们相信,理解材料的性能,必须从其最根本的构成单元——原子和分子——出发,深入探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排列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微观结构。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逐步过渡到理解材料如何通过各种形变、相变、化学反应等过程,最终展现出我们所见的宏观性能,如强度、硬度、导电性、光学特性、生物相容性等等。这种从原子尺度到宏观性能的逻辑链条,是理解材料科学内在规律的关键,也是本书的核心叙事线索。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力求将复杂的科学原理以清晰易懂、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我们精选了材料科学领域中最为经典和前沿的案例,结合大量的图解、模型和数据,帮助读者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同时,本书也强调材料科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通过介绍各种新材料在航空航天、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境保护等国民经济和人类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激发读者对材料科学的兴趣,并认识到其在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二、 微观世界的基石:原子、分子与晶体结构 要理解任何材料的性质,首要任务就是深入了解其最基本的构成单元——原子和分子,以及它们如何组装成宏观物质。本书将从原子结构和化学键理论入手,阐述不同原子之间如何通过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和范德华力等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结构。我们将深入探讨电子在这些键合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不同键合方式如何决定材料的根本性质。 随后,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原子在三维空间中的排列方式,即晶体结构。通过介绍各种晶体结构类型,如体心立方(BCC)、面心立方(FCC)、六方密堆积(HCP)以及非晶结构等,读者将能够理解为什么同一种元素或化合物,在不同的排列方式下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我们将探讨晶界、位错、空位等晶体缺陷的存在,以及这些缺陷如何显著影响材料的机械性能、电学性能和光学性能。本书将通过大量生动的晶体结构模型图,帮助读者构建清晰的微观结构认知。 三、 材料的“基因”:相变、形变与微观结构调控 材料的性能并非一成不变,它们会受到温度、压力、应力以及化学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本书将深入解析材料的相变过程,例如固态相变、液态相变以及固液相变等。我们将探讨相变发生的驱动力,以及相变如何影响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例如,钢的淬火和回火就是通过控制铁碳合金的相变来获得高强度和韧性的典型案例。 形变是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状改变的过程,也是评估材料力学性能的关键。本书将系统介绍材料的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机制。我们将解释位错滑移、孪晶等微观塑性变形机制,以及如何通过控制晶粒尺寸、引入第二相粒子等方式来强化材料,提高其屈服强度和断裂韧性。此外,本书还将探讨材料的疲劳、蠕变等在长期服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损伤机制,以及如何通过材料设计来提高其耐久性。 理解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是现代材料科学的核心。本书将强调“微观结构调控”的重要性,即通过控制材料的成分、制造工艺、热处理等手段,精确调控其微观结构,从而实现对宏观性能的定向设计和优化。例如,通过合金化来改变晶体结构,通过快速凝固来抑制晶体生长,通过纳米化来提高比表面积等等,这些都是实现材料性能飞跃的有效途径。 四、 走向应用:高性能材料的时代 理解了材料的微观本质和性能调控机制,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各种高性能材料的由来及其广泛应用。本书将精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新材料,系统介绍它们的科学原理、制备技术和典型应用。 金属材料的革新: 除了传统的钢铁合金,我们将重点介绍先进的铝合金、钛合金、镁合金以及形状记忆合金等,它们在航空航天、汽车工业、医疗器械等领域展现出卓越的性能。 陶瓷材料的新篇章: 突破了传统陶瓷的脆性,我们介绍先进的结构陶瓷、功能陶瓷(如压电陶瓷、介电陶瓷、热电陶瓷)以及生物陶瓷,它们在电子器件、高温工程、人工骨骼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分子材料的无限可能: 从工程塑料到高性能纤维,从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到智能高分子材料,本书将展示高分子材料在日常生活、高端制造、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复合材料的协同优势: 揭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等如何通过不同材料的协同作用,实现性能的“1+1>2”,在轻量化结构、先进电子设备等领域扮演着关键角色。 半导体与电子材料: 深入探讨半导体材料的能带理论,以及硅、锗、III-V族化合物、二维材料(如石墨烯)等在集成电路、光电器件、传感器等领域的应用。 能源与环境材料: 关注太阳能电池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燃料电池催化剂、吸附材料等,它们是应对能源危机和环境挑战的关键技术。 生物医用材料: 探讨植入材料、药物递送载体、组织工程支架等,它们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式。 五、 探索与展望:材料科学的未来 材料科学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本书的最后部分将展望材料科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 智能化与自适应材料: 能够感知环境变化并做出响应的智能材料,例如形状记忆聚合物、光响应材料等。 绿色与可持续材料: 强调材料的可再生性、可回收性以及环境友好性,例如生物基材料、可降解材料等。 纳米材料与量子材料: 探索纳米尺度下材料的新奇特性,以及量子效应在材料设计中的应用。 计算材料科学与高通量材料设计: 利用先进的计算模拟和大数据分析,加速新材料的发现和研发进程。 《新材料科学导论:从原子尺度到宏观性能》是一本面向对材料科学感兴趣的广大学子、科研工作者以及行业从业者的入门读物。它旨在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激发科学的探索精神,并勾勒出材料科学令人兴奋的未来图景。通过本书,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深刻理解材料的本质,掌握材料的设计与应用原则,并为未来材料科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令人眼前一亮的专业书籍,它成功地将深奥的光网络技术以一种更加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对其中关于网络切片在光网络中的实现机制以及如何支持多样化业务需求的部分印象特别深刻。作者对不同应用场景下的网络需求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这对于我理解光网络如何在未来的数字化社会中扮演关键角色非常有启发。书中对下一代光网络架构的讨论,例如云原生光网络、分布式光网络等,为我提供了一个思考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全新视角。同时,作者在论述新技术时,并没有回避其面临的挑战和瓶颈,而是进行了客观的分析,这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更加全面和可信。书中的图表和示意图设计精良,有效地辅助了文字内容的理解,使得复杂的概念能够被清晰地传达。我可以说,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光网络技术的理解得到了质的飞跃,也对这个充满活力的领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编排和内容都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准。作者在处理复杂的专业知识时,表现出了过人的驾驭能力,将光网络的最新发展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我是一个对网络架构演进比较关注的读者,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从传统的电信网络到如今的融合网络,再到未来更加智能化的网络形态,书中都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和展望。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边缘计算与光网络结合的部分,这是一个我之前很少接触到的领域,但作者通过深入的分析,让我理解了边缘计算对光网络带宽、延迟以及灵活性的新要求,以及光网络如何通过引入新技术来满足这些需求。书中对新兴的光器件和模块的介绍也相当详尽,例如高容量相干模块、硅光子技术等,这些都是推动光网络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作者的论述逻辑严谨,数据详实,引用也比较充分,让人感觉内容非常有说服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份前瞻性的行业洞察报告,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信息。

评分

这本书简直太棒了!我一直对光通信领域充满好奇,但很多市面上的书籍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讲得过于浅显,让人难以抓住重点。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填补了我的这一缺憾。从开篇的基石技术讲起,到最新的发展动态,条理清晰,深入浅出。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他没有一味地堆砌专业术语,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图示,将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易懂。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波分复用技术的部分,作者将其发展历程、核心原理以及不同类型的实现方式都做了详尽的阐述,让我对这项关键技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到了下一代光网络架构的展望,例如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在光网络中的应用,这无疑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让我看到了光通信未来的无限可能。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进行深入交流,他循循善诱,将复杂的知识娓娓道来,让我受益匪浅。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光网络技术感兴趣的从业者、学生以及科研人员,相信你们也会和我一样,被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所折服。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参加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只不过是以阅读的形式。作者对于光网络领域的热点和前沿技术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并且能够将其清晰地呈现给读者。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不同新技术之间相互联系和协同作用的阐述。例如,他不仅仅是孤立地介绍某一新技术,而是将其放置在整个光网络生态系统中,分析它如何与其他技术相互促进,共同构建更强大的网络能力。书中对网络切片、超低延迟通信等未来网络服务的技术支撑进行了深入的解析,这对于我理解下一代通信服务的实现方式非常有帮助。我也对书中关于光网络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的部分很感兴趣,特别是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来优化网络性能、预测故障以及实现资源的动态分配,这些内容都让我对光网络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作者的写作风格比较严谨,但又不失生动性,在关键之处会用一些生动的比喻来帮助读者理解,这点非常赞赏。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光网络新技术解析与应用的书,我的脑袋里就像被点亮了一盏灯。一直以来,我对光网络的理解都停留在基础的理论层面,例如光纤的原理、信号的传输方式等等,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是颠覆性的。作者在内容的选择上非常独到,他不仅仅停留在对现有技术的介绍,更着重于对“新技术”的解析,这正是当前行业迫切需要的内容。从下一代传输技术如相干光通信的最新进展,到更灵活、更智能的网络管理策略,书中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探讨。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关于光网络安全的部分,以往我总觉得光网络是一个相对封闭和安全的体系,但书中揭示的潜在安全威胁以及相应的防护技术,让我意识到了信息安全在光网络发展中的重要性。此外,作者在“应用”这一块的处理也相当到位,他没有空谈概念,而是结合实际场景,讲解了新技术如何在数据中心、5G回传、企业网络等不同领域发挥作用,让我对技术的落地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又不会过于生硬,读起来有一种流畅的阅读体验。

评分

感觉还凑合吧,写的比较浅,适合初学者

评分

一本浅显易懂的书,讲述了光网络,适合初学者

评分

印刷不错。。

评分

科普的资料还行

评分

太差,没有整体性,东西没有说透,说明白,垃圾文章的合订本。

评分

正品,快递给力,非常方便。

评分

很不错的书 京东送货师傅服务非常好

评分

印刷不错。。

评分

感觉还凑合吧,写的比较浅,适合初学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