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导航接收机抗干扰技术

卫星导航接收机抗干扰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潘高峰 著
图书标签:
  • 卫星导航
  • 抗干扰
  • 接收机
  • GNSS
  • 信号处理
  • 电子对抗
  • 信息安全
  • 无线通信
  • 导航技术
  • 雷达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85202
版次:1
商品编码:1192159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北斗系统与应用出版工程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4
字数:41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以作为卫星导航领域科技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以作为相关学生的教学参考资料。

卫星导航系统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卫星导航接收机可以发挥系统属性,极大地提高抗干扰能力;反过来,干扰机也可以具有体系要求、协同要求、战术使用方法要求,这是本书所独具的特色。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美军导航战和现代化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从原理上研究了接收机要面临的各种干扰。为了使干扰和抗干扰双方有一个共同语言,本书作者首次采用信息论对各种可能的干扰作了理论分析。卫星导航采用直接序列扩频体制,本书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分析了直扩体制对各种干扰的容限,介绍了通用抗干扰技术和卫星导航接收机可以采用的独特的抗干扰方法。

作者简介

潘高峰,中国电科集团首席专家,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兼职教授,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所学专业为无线电通讯以及通信与信息系统,主要研究方向为通信网络和导航等。主持完成过国家工程、重点型号和重大预研背景等多个项目,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在卫星导航方面,公开发表了十多篇学术论文,合作出版专著五部。

目录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
1.1 卫星导航简引 3
1.2 接收机抗干扰需求和发展 7
1.2.1 弱信号 7
1.2.2 人为干扰 8
1.2.3 接收机数字化、软件化及其体系结构 8
1.2.4 接收机的实际使用环境 8
1.2.5 接收机的系统和体系属性 9
1.3 本书结构和适用范围 9
第2章 卫星导航及其现代化概论 11
2.1 卫星导航定位原理简介 12
2.2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简介 18
2.2.1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BDS)简介 18
2.2.2 其他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简介 22
2.3 卫星导航系统抗干扰技术的发展 28
2.3.1 系统抗干扰技术的起源 29
2.3.2 美军的系统抗干扰技术计划 29
2.3.3 GPS现代化计划 34
2.3.4 GPS新信号结构推出过程 36
2.3.5 GPS BlockIII计划 51
第3章 卫星导航软件接收机 53
3.1 采用软件接收体制的优势 54
3.1.1 采用软件接收体制的技术优势 54
3.1.2 采用软件接收体制的独特抗干扰优势 54
3.1.3 采用软件接收体制的发展优势 56
3.2 软件接收原理简介 57
3.2.1 软件接收机组成简介 57
3.2.2 软件接收机设计思想简介 58
3.3 软件接收机技术简介 60
3.3.1 卫星导航软件接收机结构选择 61
3.3.2 卫星导航软件接收机的模拟前端 64
3.3.3 卫星导航信号的数字化 69
3.3.4 卫星导航软件接收机的数字信号处理 69
第4章 非人为干扰环境 73
4.1 卫星导航信息传递信道和信道模型 74
4.2 卫星导航信息传递信道中的非人为干扰 76
4.3 载体动态的影响 77
4.3.1 卫星多普勒频移 77
4.3.2 多普勒频率的变化 80
4.4 环境多径及对接收机跟踪环路的影响 82
4.4.1 卫星导航信号多径误差模型 82
4.4.2 多径对接收环路的影响 83
4.4.3 对多径效应的讨论 85
4.5 载体遮蔽的影响 86
4.5.1 信号方向与用户航向及水平面夹角影响的讨论 87
4.5.2 信号方向与用户之间的角度影响的仿真 88
4.6 陆地的影响 115
4.6.1 菲涅尔区的讨论 115
4.6.2 开阔面陆地对卫星导航信号的影响 121
4.6.3 陆地部分遮挡对卫星导航信号的影响 127
第5章 电子战环境 131
5.1 最佳干扰和绝对最佳干扰 132
5.1.1 卫星导航信息传递中平均互信息量的描述 132
5.1.2 干扰最大熵 135
5.1.3 绝对最佳干扰样式 140
5.1.4 几种常见压制干扰样式危害性的讨论 140
5.1.5 干扰影响的不确定性讨论 144
5.2 相关干扰 146
5.2.1 相关干扰原理 146
5.2.2 相关干扰的物理描述 147
5.2.3 相关干扰危害评估 148
5.3 灵巧干扰 149
5.3.1 灵巧干扰定义 150
5.3.2 多普勒时移 151
5.3.3 对接收机环路的危害 151
5.3.4 一个实例 153
5.4 欺骗干扰 156
5.4.1 欺骗干扰的危害性 156
5.4.2 欺骗干扰的原理 157
5.4.3 对捕获跟踪环路的干扰实验 161
5.4.4 转发欺骗干扰的限制 162
第6章 直接序列扩频抗干扰技术 165
6.1 直接序列扩频接收机处理增益原理 166
6.2 环路同步技术的讨论 168
6.3 直扩抗噪声容限 170
6.3.1 抗噪声容限的理论分析 171
6.3.2 抗噪声容限的数值分析和设计 174
6.4 多模信号处理 178
第7章 自适应天线阵列抗干扰技术 181
7.1 自适应调零天线抗干扰技术 185
7.1.1 基本概念 185
7.1.2 调零天线的抗干扰自由度 190
7.1.3 GPS调零天线的算法 192
7.1.4 GPS调零天线的特点 200
7.1.5 GPS调零天线的性能 202
7.2 多波束接收技术 208
7.2.1 阵列信号模型 208
7.2.2 MVDR波束形成算法 209
7.2.3 仿真分析 210
第8章 信号处理抗干扰技术 213
8.1 时频域抗干扰原理 214
8.2 时频域抗干扰算法 215
8.2.1 自适应时域滤波 215
8.2.2 频域FFT 216
8.2.3 空时(STAP)抗干扰 218
8.2.4 其他算法 224
8.3 抗干扰性能分析 234
8.3.1 瞬时相位存在估计误差时的性能分析 234
8.3.2 瞬时幅度存在估计误差时的性能分析 240
8.3.3 仿真分析 242
第9章 GPS/INS组合导航技术 247
9.1 GPS/INS组合导航原理 249
9.2 组合导航技术 250
9.2.1 GPS/INS松耦合技术 250
9.2.2 GPS/INS紧耦合技术 256
9.2.3 GPS/INS深耦合技术 258
9.3 GPS/INS组合系统的性能 259
9.3.1 GPS/INS组合导航接收机测量误差与跟踪门限的关系 259
9.3.2 GPS/INS组合导航的多普勒频移误差估计 260
9.3.3 GPS/INS组合导航接收机的抗干扰性能分析 261
第10章 其他抗干扰技术 263
10.1 干扰信号监测识别技术 264
10.1.1 干扰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264
10.1.2 干扰监测关键技术分析 265
10.2 干扰源测向定位技术 270
10.2.1 干扰源测向技术 270
10.2.2 干扰源定位技术 271
10.3 完好性检测 272
10.3.1 完好性检测算法 273
10.3.2 故障卫星探测算法[73] 275
10.3.3 故障卫星分离算法[73] 276
第11章 卫星导航接收机实际使用中的抗干扰 279
11.1 实际使用方式对抗干扰能力的影响 280
11.2 卫星导航接收机的系统属性 280
11.2.1 现在性 280
11.2.2 体系性 280
11.2.3 系统多样性 281
11.2.4 用户多样性 281
11.3 干扰机的体系要求 281
11.4 干扰方式预测 281
11.4.1 体制针对性 281
11.4.2 核心观测值针对性 282
11.4.3 效果评估针对性 282
11.5 干扰机的分布预计 282
11.5.1 干扰方程 282
11.5.2 距离增益 283
11.5.3 升空干扰增益 283
11.5.4 分布干扰增益 283
11.5.5 干扰机的协同 283
11.6 展望 284
参考文献 285

前言/序言

总  序

“北斗系统与应用出版工程”丛书,能作为国家出版工程推进,是件很好的事情,我表示热烈的祝贺,欣然作序予以鼓励支持。北斗系统不仅是项充满活力的新兴技术,而且是国家重要的时空信息基础设施,同时由于它与其他技术和产业的多重关联性和融合性,故成为现代智能信息产业群体的重大技术支持系统和具有巨大带动力的时代产业发展引擎,与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和社会民生密切相关,与两个“中国梦”密切相关,能够服务全中国和全世界。北斗系统的建设和运营,给国家和社会的兴邦强国、行业和企业的建功立业、团队和个人的著书立说与创新创业创造精神的大发挥、大发展,提供了百年难遇的良好机会。“北斗系统与应用出版工程”丛书,也承载着同样的使命,它所包括的内容包括系统、技术和应用三个方面,这种选择非常符合实际需要,很全面,且顾及了眼前和长远,而且应用方面所占的分量相当大。我建议在应用的服务领域要多下点功夫,这是北斗系统和时空信息服务体系的关键。在当今的条件下,推进这个出版工程,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为此,我在这里要强调三点:一是一定要把国内外GNSS领域的成功经验和教训,进行系统总结,作为良好的参考;二是应该将我们在系统建设中的实践,上升为理论与模式,进一步推进我们的工作与事业;三是在上面两点的基础上,我们要有所前进,有所创造,在理论、实践、产业和体系化发展推进上有所突破,逐步走向世界的前列,真正把这一出版工程,做成北斗系统伟大工程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反过来对于系统工程发挥指导促进作用,发挥其GNSS里程碑效应和效能。




2015年12月

前 言

卫星导航接收机已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军事领域中的通信、指控、授时以及各种平台,包括汽车、飞机、大炮、舰船、卫星、导弹、炮弹等几乎没有不受卫星导航影响的领域。本书以北斗或GPS接收机为代表,讲述卫星导航接收机的抗干扰技术。

从美国提出导航战概念以来,“GPS下一步的任务,除了抗干扰还是抗干扰和抗干扰”,抗干扰的重要性已成为业内共识。随着我国“北斗”系统能力的形成,“北斗”接收机的抗干扰能力也正在成为系统应用的核心问题之一。目前关于卫星导航接收机的大部分书籍,关注的重点是GPS接收机输出信息的应用,而不关心接收机本身。对于卫星导航的初级应用者来说,关注GPS接收机输出信息的应用就够了,但毕竟还有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对卫星导航接收机特别是北斗接收机的抗干扰做深入的研究和应用,恰好作者是这样的一些人,并且已对卫星导航接收机的抗干扰技术关注和研究了十多年,也愿意与大家共同探讨思考过的问题,共享经历过的经验教训。

本书的总体编写思路分三个层次:

第一,卫星导航接收机的抗干扰要抗什么样的干扰?作者认为主要是抗人为干扰,其次才是非人为干扰(包括自然干扰和非故意的人为干扰)。本书把各种干扰因素和传播条件都看成接收机面临的“环境”,并进行了详细分析。正因为干扰是人为的,所以人为干扰可以是专门设计的,针对卫星导航接收体制、信息处理流程中的各个薄弱环节和导航定位过程,而不仅仅是针对卫星导航信号层面。这样的干扰是“自由的”,比非人为干扰要复杂得多,抗这样的干扰也困难得多,而且人为干扰和抗干扰是相互博弈的,是一个过程。本书将博弈分成战术使用博弈和技术博弈,并穿插介绍。

第二,各种卫星导航为什么不约而同都采用了直接序列扩频体制?这种体制对各种干扰如何发挥潜能?卫星导航接收机还可以采用哪些通用的抗干扰技术和独特的抗干扰技术?本书提供了作者自己的经验设计。

第三,卫星导航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卫星导航接收机可以发挥系统属性,极大地提高抗干扰能力,反过来干扰机也可以有体系要求、协同要求、战术使用方法要求。对于卫星导航接收机而言,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却也往往被忽视。为了简化起见,本书在描述各种技术时,通常采用直扩通信体制和卫星导航接收机的单通道,但会不断穿插提醒体系性质,并在最后一章进行了集中简要描述。

另外,因为抗干扰技术和设计都需要一个载体,依赖于具体的接收体制。本书采用了数字接收体制。目前各种接收机都趋向采用数字接收体制,需要抗干扰的接收机尤其如此。而且,相对来说,卫星导航接收机属于窄带接收机,在现有条件下,很多技术功能可以进一步用软件方式来实现。本书简要描述了软件接收机模式。本书强调软件接收机模式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可以采用作者的导师杨小牛院士的成果和作者翻译的《GPS软件接收机基础》一书的成果。在软件接收机中,信号被数字化后,可以通过数字信号处理得到必要的信息,也就是说,可以用软件进行信号和信息处理,这种方式对增强抗干扰能力非常有意义。而且,一旦很好地理解了软件无线电的概念,读者就能够自己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比如能够提高效率和性能的其他捕获和跟踪方法,因为软件功能是可以由读者自己设计和重构的。

通信和导航是两个不同的学科,却又是两个紧密相关的学科,通信和导航的接收机尤其如此。卫星导航的对抗(干扰和抗干扰)技术研究刚起步不久,而通信对抗已具备相对成熟的理论和技术,本书借用了通信对抗中的许多概念和术语,并往往以通信对抗为基础进行分析,然后针对卫星导航接收机的特点再进行专门讨论。

需要提醒的是,在实际工作中,抗干扰研究与干扰研究的视角往往并不相同,使用的术语也不尽相同,究其原因,可能是接收机设计时有“最佳接收理论”,而干扰自有其“最佳干扰理论”,人为干扰是自由的,干扰设计者不会局限于“最佳接收理论”约定的前提条件。信息论是信息传输的基础理论,是干扰与抗干扰设计者的通用语言,本书采用信息论对干扰的基础理论进行分析,作者认为,抗干扰设计只需了解各种干扰可能的原理,而没有必要了解干扰产生过程。

本书各章节的安排请参考1.3节。

本书由潘高峰具体负责第1~6章和第11章的撰写,并负责全书统稿工作;王李军负责第8~10章的撰写;华军负责第7章的撰写。另外,张建强研究员提供了大量数据和分析;2.3节中使用了英年早逝的曹国英女士提供的资料。在本书的成稿过程中,金晓帆和高腾协助了全书统稿和部分编写工作,陈伟峰负责全书的校对。我们很荣幸地得到了杨小牛院士的支持,他不仅担任了全书的审查工作,还就全书各个部分的具体编写进行了指导。杨小牛院士是国内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开拓者和引领者,杨小牛院士也是王李军的博士后导师,本书的研究成果包含了他的智慧,并且许多地方直接引用了杨小牛院士有关书籍中的内容。另外,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还得到作者所在单位和众多相关课题组同事,以及本书策划编辑宋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作者在此一并感谢。



作者



《星辉引路:智能导航的奥秘与未来》 在浩渺的宇宙中,人类仰望星辰,试图从中 decipher 规律,指引方向。从古老的星盘到如今遍布全球的卫星导航系统,我们从未停止探索如何精准地定位自身,如何让“知道我在哪里”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技术设备的精密运作,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智能导航图景,深入剖析其核心理念、发展脉络、应用范畴及其塑造的未来。 第一章:定位之始——从古至今的导航哲学 在谈论现代卫星导航之前,理解人类对“定位”这一基本需求的追求至关重要。本章将追溯人类历史上各种导航方式的演进。从依靠太阳、月亮、星星的传统天文导航,到利用地磁罗盘的方位指引,再到三角测量、天文定位等更复杂的几何学和数学方法的应用,每一个时代的智慧结晶都为后世奠定了基础。我们将探讨这些早期导航技术的局限性,例如天气影响、精度限制以及对操作者专业知识的高度依赖,以此衬托出卫星导航革命的颠覆性意义。同时,本章也将触及导航哲学层面的思考:定位不仅仅是物理上的精确,更是连接人与空间的心理与社会层面的需求。 第二章:天基网络——构建全球定位的基石 现代卫星导航系统的核心是覆盖全球的卫星星座。本章将详细介绍当前主流的卫星导航系统,例如美国的GPS(全球定位系统)、俄罗斯的GLONASS(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欧洲的Galileo(伽利略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以及中国的BeiDou(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我们将逐一解析这些系统的卫星数量、轨道设计、信号特点以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覆盖能力。更重要的是,本章将深入浅出地解释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多普勒效应、时间测量、几何解算等。通过对卫星信号传播路径、原子钟精度要求以及接收机如何接收和处理多颗卫星信号以确定三维坐标的详细阐述,读者将对“导航”二字背后的复杂科学与工程学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我们将避免技术术语的堆砌,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实例,让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其精妙之处。 第三章:智能交互——导航信息的多维呈现 导航的意义远不止于输出一个经纬度坐标。本章将探讨导航信息如何被赋予“智能”,从而与用户产生丰富而直观的交互。我们将审视导航界面的设计演变,从早期的点划线地图到如今集成了实时交通信息、兴趣点(POI)搜索、语音导航、3D实景建模等功能的动态地图。本章将深入分析用户体验(UX)在智能导航设计中的重要性,例如路径规划算法如何根据实时路况、用户偏好(如避开收费站、选择风景路线)进行动态调整;语音导航如何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提供更人性化的引导;以及AR(增强现实)技术如何将虚拟导航信息叠加到真实世界,提供沉浸式的导航体验。此外,本章还将探讨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数据采集、处理和可视化中的关键作用,它如何为导航系统提供海量、精确的地理数据支撑。 第四章:超越定位——智能导航的广泛应用 卫星导航技术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应用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往往超出一般人的想象。本章将全面展示智能导航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场景。从最直观的交通出行,如个人导航APP、车载导航系统、公共交通调度;到航空、航海、陆路运输的精准导航和安全监控;再到科学研究,如地质勘探、气象观测、地震监测、考古发掘;以及军事应用,如战场态势感知、精确制导武器。本章还将重点关注其在新兴领域的应用,例如精准农业(农机自动驾驶、精准施肥)、智慧城市(交通管理、应急响应、资产追踪)、共享经济(车辆、自行车定位调度)以及个人健康(运动轨迹记录、户外探险)。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说明智能导航如何提升效率、保障安全、创造价值。 第五章:未来图景——智能导航的无限可能 展望未来,智能导航技术的发展方向是无限广阔且激动人心的。本章将探讨当前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关键技术趋势。我们将讨论高精度导航(RTK、PPP等)的进一步普及,以及其在自动驾驶、无人机操作等领域的重要性。同时,我们将深入研究多源融合导航,即结合卫星导航、惯性导航、视觉导航、Wi-Fi定位、蓝牙信标等多种技术,以克服单一技术在特定环境(如室内、隧道、城市峡谷)下的局限性,实现无缝、可靠的定位。此外,本章还将关注人工智能(AI)在智能导航中的角色,例如AI如何优化路径规划、预测交通拥堵、识别驾驶行为,以及如何实现更智能的个性化导航服务。我们还将探讨量子导航、低功耗定位技术以及导航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前沿议题。最后,本章将回归哲学思考,探讨智能导航的未来将如何重塑我们对空间、距离和连接的认知,以及它将如何进一步驱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星辉引路:智能导航的奥秘与未来》是一本面向所有对现代科技及其应用感兴趣的读者而作的书籍。它旨在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一个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充满智慧的领域。通过对历史的回溯、原理的解析、应用的展示和未来的展望,本书将带领您踏上一场关于“知道我在哪里”的探索之旅,感受科技如何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紧密、高效和智能。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阅读一些与物联网和智能城市相关的资料,其中卫星导航技术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然而,我发现在一些密集城市区域或者复杂地形下,导航的精度会有明显的下降,这让我开始思考背后的原因。这本书的书名《卫星导航接收机抗干扰技术》似乎正好解答了我的疑问。我猜测书中会详细阐述各种可能存在的信号干扰类型,例如信号被建筑物遮挡、反射造成的“多径效应”,或者来自其他电子设备的电磁波干扰。我非常希望能了解到,当这些干扰发生时,卫星导航接收机是如何通过内部的算法和硬件设计来区分和剔除这些“杂音”,从而保留下真实的导航信号。这本书是否会从接收机的工作流程出发,分析每个环节可能遇到的干扰,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我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具体的图示和原理示意,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那些复杂的信号处理过程。了解这些抗干扰技术,对于理解物联网设备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金属质感的光泽,上面有一颗闪烁着蓝色光芒的卫星,背景是深邃的宇宙,给人一种科技感十足的感觉。拿到手里,份量也挺沉的,纸张的质感很不错,印刷清晰,整体给人一种厚重、专业的感觉。我之前对卫星导航领域只是略知一二,知道它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比如手机导航、车载GPS等等,但对其中的技术细节一直很模糊,尤其是“抗干扰”这个词,听起来就很有挑战性,也很有研究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卫星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不仅仅是知道它能定位,还能明白它是如何精确地做到这一点,并且在复杂环境中依然能够保持稳定性的。我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数学模型、算法原理以及各种干扰源的分析很感兴趣,比如电磁干扰、多径效应等等,想知道工程师们是如何设计出巧妙的解决方案来克服这些困难的。这本书会不会从最基础的信号传播讲起,然后逐步深入到接收机的硬件设计和软件处理?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实际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特定场景下的干扰问题是如何被攻克,这样能让我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

评分

我一直对高科技的研发过程感到着迷,特别是那些能够解决实际难题的技术。这本书的书名《卫星导航接收机抗干扰技术》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我过去从未深入思考过的关键问题:导航系统在面对各种“干扰”时,是如何保证其可靠性和精度的?我设想书中可能会详细介绍各种可能影响卫星导航信号的因素,比如自然界的电磁波、人为的电子干扰,甚至是恶劣的天气条件。我希望作者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揭示这些干扰的本质,以及接收机内部的“防御机制”。我尤其好奇,在军事、航空航海等对精度要求极高的领域,这种抗干扰技术的重要性将是怎样的?书中会不会探讨一些前沿的、还在研究中的技术,比如基于人工智能的干扰识别与抑制方法?我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物理学原理和信号处理的数学工具感到一丝期待,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如果能以一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方式介绍,我愿意去尝试理解。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能够窥探到那些隐藏在日常便利背后的复杂工程智慧。

评分

作为一个对通信技术略有了解的爱好者,我对《卫星导航接收机抗干扰技术》这个书名充满了好奇。我知道卫星导航系统(如GPS、北斗)是现代社会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但其信号在传播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我猜想这本书会深入探讨这些“不利因素”究竟是什么,它们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对导航信号的精度会造成怎样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接收机端是如何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来应对这些挑战的。例如,它可能会介绍一些信号滤波、纠错码、或者更高级的自适应信号处理技术,来提高接收机的鲁棒性。我希望能从书中了解到,在那些极端环境下,例如军事行动、海上作业或者山区探险,导航系统的可靠性是如何通过这些抗干扰技术来保障的。如果书中能有一些理论推导和仿真分析的例子,那我将感到非常惊喜,这能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原理。

评分

我一直对我们生活中那些看不见却至关重要的技术感到好奇,卫星导航就是其中之一。当我看到《卫星导航接收机抗干扰技术》这本书时,立刻联想到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导航APP,它们是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依然能够给出准确的指引的?我推测这本书会深入剖析那些“干扰”的来源,比如大气层的影响、电磁波的混乱、甚至是被故意制造的信号欺骗。更吸引我的是“抗干扰”这个概念,我想知道接收机内部究竟有什么样的“秘密武器”才能对抗这些干扰。书中会不会像揭秘一样,详细介绍信号的捕获、跟踪、解算过程,以及在每个阶段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我非常期待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工程上的智慧,了解那些默默无闻的工程师们是如何通过精巧的设计,确保我们的导航系统能够稳定、可靠地工作,即使在信号极差的环境下也不轻易失效。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项普及的技术。

评分

正好需要该书籍

评分

还没看呢

评分

潘总的书,还是不错的!

评分

书脊底部有破损,不满意。

评分

很具体!

评分

很具体!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最近正需要这本书,感觉挺好,还没有仔细看!

评分

正好需要该书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