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软精装珍藏插图版)-“慢读”系列

传习录(软精装珍藏插图版)-“慢读”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王阳明 著
图书标签:
  • 传习录
  • 程朱理学
  • 明代文献
  • 古典文化
  • 哲学
  • 思想史
  • 软精装
  • 插图
  • 珍藏版
  • 慢读系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079705
版次:1
商品编码:11867649
包装:线装
丛书名: “慢读”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51
字数:3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推荐一:《传习录》——以《王文成公全书》繁体原版为原本
  《传习录》以《王文成公全书》繁体原版为原本,全译全注,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是了解阳明心学的必读本。
  推荐二:《传习录》——全译全注,深入浅出,更易于理解
  鉴于《传习录》原文语言晦涩,难以理解,本书特附注解和译文,有助于读者阅读理解,更好地领悟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
  推荐三:《传习录》——附《朱子晚年定论》
  《朱子晚年定论》是王阳明的重要哲学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其心学思想,对阳明心学的发展和传播有重要影响。《传习录》将《朱子晚年定论》附文后,可以让读者在比较之下更好地理解阳明心学思想。
  推荐四:《传习录》——精美手稿大图,裸背线装,精心之作,阅读体验感更完美
  多幅作者手记影印图片,精美的裸背线装设计,让阅读更舒适。

内容简介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代表人物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的语录和论学书信,集中反映了王阳明的心性之学及其辨证的授课方法,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传习录》分三卷,上卷阐述了知行合一、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由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有书信八篇,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的主要内容是致良知,提出本体功夫合一、满街都是圣人等观点。鉴于《传习录》语言晦涩,难以理解,本书特附注解和译文,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更能从中获得熏陶和启迪。

作者简介

  王阳明(1472-1528),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认为“至善”是心本体,他反对朱子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的主张,提出“知行合一”,即知是心之本体的良知,良知充塞流行、发而为客观具体的行动或事物,就是行。从而提出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阳明心学”。

内页插图

目录

传习录上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传习录中
第一卷答顾东桥书
第二卷答周道通书
第三卷答陆原静书
第四卷答欧阳崇一
第五卷答罗整庵少宰书
第六卷答聂文蔚
第七卷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第八卷教约
传习录下
第一卷以下门人陈九川录
第二卷以下门人黄直录
第三卷以下门人黄勉叔录
第四卷以下门人黄省曾录
第五卷此后黄以方录
附录:朱子晚年定论

精彩书摘

  传习录 上 第一卷
  二
  【原文】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大学》原文。,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见朱熹《大学或问》:“能知所止,则方寸之间,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矣。”,似与先生之说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义外,见《孟子·告子上》第四章:“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精一,义同引言注。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此句为朱熹对《大学》篇首第一句之解,原文为:“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者得之。”
  【译文】
  徐爱问道:“《大学》之中‘知止而后有定’,朱熹认为是指事事物物都有定理,这好像与您的看法不一致?”
  先生说:“从事事物物上去探求至善,是在本体之外。至善是属于内心本体的。只要‘明明德’,并到了惟精惟一的地步便能做到至善。但这也没有离开具体事物。这个注所说的‘穷尽天理,不带一丝一毫的私欲’的人,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三
  【原文】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心即理也”,此为阳明学说核心主题,是心学与理学最主要分界线。“心即理也”就是说心的本体就是天理。里的主宰处即心,心的条理处即理。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凊[qìng]定省温凊定省,出自《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之类,有许多节目,不亦须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清,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求去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清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译文】
  徐爱又问:“至善只从心中寻求,大概不能穷尽天下所有的事理呀?”
  先生说道:“心即理。天下哪里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呢?”
  徐爱说:“像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这里边就有许多理在,恐怕不可不细察。”
  先生感叹地说:“世人被这种观点蒙蔽很久了,不是一两句话就能使人们清醒的。现仅就你的问题来谈一谈。比如事父,不是从父亲那里求得孝的道理;事君,不是从君主那里求得忠的道理;交友、治理百姓,不是从朋友和百姓那里求得信和仁的道理。孝、忠、信、仁在各自心中。心即理。没有被私欲迷惑的心,就是天理,不用到心外强加一点一滴。以这颗纯洁无私的心,去做任何事都是天理,事父便孝,事君则忠,交友则信,治民则仁。所以只要在心上修习,去私欲、存天理就行了。”
  徐爱说:“听了先生这番话,我觉得获益匪浅。但以前的旧说仍然纠缠于胸,没有完全去除。例如事父,那些嘘寒问暖、早晚请安的细节,不也需要讲求吗?”
  先生说:“怎能不讲求?但要分清主次,在自己心中去私欲、存天理的前提下去讲求。比如讲究冬温,只要是尽心去尽孝,就怕有个私心杂念去做;讲究夏凊,也只是要尽心之孝,就怕有一丝一毫的私欲夹杂。所以凡事讲究就是要讲究内心的纯洁。如果己心没有私欲,天理至纯,是颗诚恳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防寒,会主动去掌握保暖的技巧;夏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消暑,会主动去掌握消暑的技巧。防寒消暑正是孝心的表现,但这颗孝心必是至诚至敬的。有了这诚孝的心,就好比有了根本,比如树木,心为根,许多的事情为枝叶,有根才有枝叶,不是先寻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上说:‘有深爱的孝子,一定有和气;有和气的人,一定有愉悦的心情和脸色;有愉悦心情和脸色的人,一定有美丽的容貌。’必须有深爱之心作为根本,便自然会这样了。”
  四
  【原文】
  郑朝朔问:“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
  先生曰:“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更于事物上怎生求?且试说几件看。”
  朝朔曰:“且如事亲,如何而为温凊之节,如何而为奉养之宜,须求个是当,方是至善。所以有学问思辨之功学问思辨,出自《中庸》第二十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先生曰:“若只是温凊之节、奉养之宜,可一日二日讲之而尽,用得甚学问思辨!唯于温凊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奉养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此则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之缪;所以虽在圣人,犹加‘精一’之训。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凊奉养得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
  爱于是日又有省。
  【译文】
  郑朝朔问:“至善也必须从事物上探求吗?”
  先生说:“己心纯为天理就是至善。怎么从外物上探求呢?你不妨举几个例子。”
  朝朔说:“比方孝敬父母,怎样才能保暖避暑,怎样才能奉养正恰,这是必须有个标准的,符合标准了才是至善。所以需要学问思辨去知晓标准。”
  先生说:“假若孝敬父母只讲求保暖避暑和奉养正恰,可以一天两天就讲完了,哪里用得着学问思辨?侍奉父母双亲时只要内心纯于天理。这不是什么学问思辨的事,否则一字之差谬于千里。所以即使是圣人,都要加上内心要精纯一致的训条。倘若认为把那些礼节讲求得适宜了就是至善,那么,现在请些戏子来扮些得当的仪节,也可说是至善了。”
  徐爱在这天又有所省悟。
  ……

前言/序言


《传习录》,“慢读”系列 软精装珍藏插图版 心学的瑰宝,智慧的传承——在静谧中品味王阳明的不朽思想 在匆忙的世界里,我们渴望一次心灵的沉淀,一次与先哲的深度对话。《传习录》,“慢读”系列 软精装珍藏插图版,正是应运而生,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藩篱,走进明代大儒王阳明波澜壮阔的精神世界。这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场静心阅读的邀约,一次通往内心深处的探索之旅。 一、《传习录》:一场思想的盛宴 《传习录》是王阳明(王守仁)及其弟子记录其言行、思想的重要著作,是儒家思想,尤其是心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以语录体和问答体为主,生动鲜活地展现了王阳明“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核心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实践。 上卷:理学的深化与心学的勃兴 上卷收录了王阳明与弟子陆澄、薛廷芳等人的问答,以及他阐述“心即理”的精辟论述。在此卷中,读者将深刻理解王阳明如何冲破程朱理学“理在事外”的局限,提出“心外无理”的革命性观点。他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吾心之中,吾心之所发,即是天理。这种回归内心的论调,为后世开启了新的思想维度。在这里,心不再是单纯的意识活动,而是宇宙万物的本体,是道德的源泉。我们不再需要向外求索,一切真理都蕴藏在自身之中,等待我们去发掘与体认。 中卷:致良知的实践与道德的自觉 中卷集中了王阳明晚年讲学中的重要语录,尤其围绕“致良知”展开。这是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也是其思想体系中最具实践意义的部分。“良知”是人人心中的道德意识,是判断是非善恶的天然能力。而“致良知”,则是通过不断地省察,将这种天然的道德意识发扬光大,使其成为指导我们行为的准则。“致良知”并非一项刻意的修行,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当我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内心总有一个声音在指引我们,这就是良知。王阳明教导我们,要倾听这个声音,尊重这个声音,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行动。这是一种何等深刻的自我认知与道德追求! 下卷:知行合一的融合与人生的实践 下卷多为王阳明与弟子薛尚谦、徐爱等的问答,重点阐述了“知行合一”的观点。知与行,看似两个独立的范畴,在王阳明看来却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知”不能脱离“行”而存在,真正的“知”必然包含“行”的倾向;而“行”也必须以“知”为指导,否则便会流于盲目。“知行合一”并非是先知后行,或者先行后知,而是知行同时、一体,是知与行在实践中的螺旋上升。它告诉我们,学问的最终目的在于实践,在于改变自身,在于贡献社会。如果只是纸上谈兵,即便学问再渊博,也终究是空中楼阁,毫无意义。王阳明以身作则,将他的思想融入到军事、政治、教育的实践中,留下了赫赫战功与育人之功,真正诠释了“知行合一”的伟大力量。 二、“慢读”系列:一种尊重与沉浸的阅读方式 “慢读”系列,顾名思义,倡导的是一种回归阅读本质的体验——缓慢、深入、用心。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常常习惯于“快餐式”的阅读,匆匆浏览,却鲜少留下深刻的印记。《传习录》,“慢读”系列 软精装珍藏插图版,就是要打破这种惯性。 精选版本,严谨考证:我们深知经典的价值,因此在版本选择上力求严谨,力求呈现最接近原貌、最易于理解的传世文本。在繁复的校注与考证基础上,我们力求排除干扰,让读者得以直接面对王阳明的心灵之音。 深度解读,辅助理解:虽然以“慢读”为导向,但我们同样认识到,经典往往需要适度的引导。《传习录》,“慢读”系列 软精装珍藏插图版,将附带由资深学者撰写的导读与注释,帮助读者扫清理解上的障碍,更深入地体察王阳明思想的幽微之处。这些解读并非喧宾夺主,而是如同一位温厚的引路人,在你迷茫时提供方向,在你困惑时点亮智慧。 精美插图,情境再现:本书的一大亮点在于精心绘制的插图。这些插图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基于史料与王阳明生平事迹,力求在视觉上重现他所处的时代风貌、他的人生轨迹以及他思想的意境。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画面,将帮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阳明先生的胸怀与抱负,让阅读过程更具画面感与沉浸感。想象一下,在品读“龙场悟道”时,眼前浮现出高原的苍茫与孤寂;在理解“致良知”时,眼前展开的是一幅孩童纯真而坚定的面庞。这种视听结合的体验,将大大提升阅读的愉悦度和深刻性。 软精装,匠心工艺:采用软精装的工艺,兼顾了书籍的耐用性与阅读的舒适度。柔软却富有韧性的封面,搭配精心挑选的纸张,触感温润,翻阅流畅。这种设计,旨在让读者在长时间的阅读过程中,也能感受到优雅与舒适,让阅读本身成为一种享受。它可以被安心地放在书架上,也可以在舒适的午后被你捧在手中,成为一段宁静时光的伴侣。 三、为何选择《传习录》?为何选择“慢读”? 在这个竞争激烈、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精神压力与价值迷失。王阳明的心学,恰恰提供了一种解决之道。 在“心即理”中找到内在力量:当外部世界变幻莫测,外界评价褒贬不一时,我们往往会感到迷茫与不安。阳明先生的“心即理”,指引我们回归自身,认识到我们内在的智慧与力量才是最坚实的依靠。理解“心即理”,意味着我们不再受制于外在的物质与他人的看法,而是能够独立自主地构建内心的价值体系。 在“致良知”中确立道德圭臬:道德的滑坡与人性的考验,是每一个时代都无法回避的课题。“致良知”教导我们,善良与正义并非遥不可及,它们就蕴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通过不断的自我省察与践行,我们可以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担当的人,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在“知行合一”中实现人生价值: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鼓励我们勇敢地将所学所思付诸实践,在行动中检验真理,在实践中实现自我。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有多少理论,而在于能够创造多少价值。 “慢读”系列,正是为了让这样深刻的思想,能够真正地渗透进我们的生命,而非仅仅停留在书页之上。它鼓励我们暂停脚步,去感受文字的力量,去与先哲进行一场深度的灵魂交流。它让我们明白,阅读不应是一种负担,而应是一种滋养,一种对心灵的涤荡与升华。 四、结语:一次自我发现的旅程 《传习录》,“慢精装珍藏插图版”——“慢读”系列,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哲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生活、如何思考、如何成为一个更好自己的书。它邀请您,在静谧的书房,在温暖的灯光下,或者在清幽的庭院里,以一种缓慢而专注的方式,去品读王阳明的心学精髓。 每一次翻阅,都是一次与自我对话;每一次领悟,都是一次精神的觉醒。在这本书中,您将找到对抗浮躁的宁静,找到解决困惑的智慧,找到实现价值的勇气。让我们跟随王阳明先生的脚步,开启一场深入心灵的旅程,在“慢读”中,发现那个更强大、更通透的自己。这不仅仅是阅读《传习录》,更是阅读你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这本《传习录》(软精装珍藏插图版)-“慢读”系列,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件无价之宝。它带给我的,远不止是知识的汲取,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充分体现了“珍藏”二字的分量,软精装的触感温润,拿在手里有一种莫名的踏实感。而“慢读”的定位,则让我意识到,对于王阳明先生这样博大精深的学问,急功近利的阅读是难以真正领悟的。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大量精美的插图,它们恰如其分地穿插在文字之间,如同低语,又如点拨。这些插图并非随意添加,而是经过考量,意在帮助读者理解原文的精髓。我尤其喜欢那些描绘“事上磨炼”的插画,它们用生动的画面,将抽象的道理具象化,让我更容易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阳明心学。读这本书,我不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去感受,去与圣贤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这本《传习录》“慢读”系列,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为我打开了通往阳明心学的世界。我之前尝试过阅读一些哲学经典,但往往因为语言的晦涩或缺乏引导而浅尝辄止。然而,这本“慢读”版却像一位耐心而渊博的向导,一步一步地引领我进入王阳明先生的内心世界。它的“插图版”设定,绝非噱头,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视觉化解读”。我常常在阅读一段话后,抬眼看到旁边的插图,那些意境悠远的画面,或是自然景致,或是文人雅集,或是内心修行的隐喻,都能帮助我更深层次地理解王阳明先生所说的“吾心之本体”。它让我明白,哲学并非高高在上,而是可以与生活、与情感、与日常点滴融为一体的。书中的一些图画,比如对“心即理”的描绘,用留白和寥寥几笔的山水,就勾勒出了宇宙万物的统一性,又在人内心深处找到了根源。这种“慢读”的方式,也鼓励我不再急于求成,而是沉下心来,去体会每一个字句背后的深意,去感受王阳明先生那跨越时空的智慧。

评分

收到这本《传习录》“慢读”系列珍藏插图版,真是太惊喜了。光是拿到手,就被这软精装的质感吸引了。封面的设计雅致而不失厚重感,触感细腻,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想要细细品味的感觉。翻开书页,那“慢读”两个字就如同一个温柔的邀请,仿佛在说:放慢脚步,与圣贤对话。插图的加入更是锦上添花,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对原文意境的一种延伸和阐释。有些插图写意,有些则精细,都恰到好处地烘托了王阳明先生的哲学思想,让那些深奥的道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了温度和画面感。这对于我这样,初次接触阳明心学,又不太喜欢枯燥理论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喜欢其中描绘心斋、致良知的一些场景,虽然没有具体的文字描述,但那意境,那氛围,已经足以让我感受到“心即理”、“知行合一”的某种具象化。装帧的细节处理也做得非常到位,纸张的厚度、颜色,字体的选择,排版的疏密,都透着一股子用心。这种用心的程度,让人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承载着一份对经典文化的敬意。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传习录》(软精装珍藏插图版)-“慢读”系列,是一次令人愉悦的阅读体验。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充满好奇,但往往望而却步,觉得文字太古奥。这本书的设计,却巧妙地化解了这一难题。首先,它的软精装质感非常好,拿在手里很有分量,也便于翻阅。“慢读”这个概念,更是提醒我,阅读经典需要沉静和耐心,不应囫囵吞枣。而最令我惊喜的,是书中那些精心绘制的插图。它们不是简单地装饰,而是与王阳明先生的文字相互呼应,为他的思想增添了视觉化的维度。我曾在一处读到关于“发明本心”的阐述,随即便看到一幅描绘晨曦破晓,驱散迷雾的画面,那一瞬间,我仿佛真的体会到了“良知”是如何从蒙昧中显现出来的。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的理解力和代入感,让古老的智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评分

自从收藏了这本《传习录》“慢读”系列珍藏插图版,我的阅读体验焕然一新。我一直对传统文化颇感兴趣,也知道王阳明先生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但总觉得他的思想过于高深,难以企及。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不仅仅是一本文字著作,更像是一本“体验式”的哲学读物。书中的插图,我得说,简直是神来之笔。它们不是那种简单的插画,而是经过精心设计,能够引发读者联想,并且与原文的意境紧密相连。我记得其中有一段讲到“致良知”,插图描绘的是一位士人,在静谧的山林中,手捧一卷书,眼神清澈,仿佛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致良知”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生命状态,一种与内在自我对话的澄明境界。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极大地降低了哲学阅读的门槛,也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思考,又能感受,可谓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完美结合。

评分

刚开始读感觉没啥收获全是家书,慢慢品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

评分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评分

由于本人京东购物无数,如若一一评价将耗费大量时间,凡看到此语乃五星好评。感谢京东,京东快递健步如飞,京东小哥服务一流。商务印书馆,质量有保障,值得信任。

评分

很早就知道了这本书,一直无缘阅读,终于可以品读了

评分

赶上618大促,买个几百块的书,质量都很好,京东购物很少愉快!

评分

很早就知道了这本书,一直无缘阅读,终于可以品读了

评分

孩子做作业做错了,就说“你真笨!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

评分

这本书是精装版本的,非常好,阅读收藏都是不错的选择,一直是我喜欢的,活动价,直接买了

评分

正版,到货速度很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