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外一种:婚姻与家族)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外一种:婚姻与家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陶希圣 著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历史学
  • 中国社会
  • 婚姻
  • 家族
  • 学术著作
  • 名著
  • 近代史
  • 文化研究
  • 民俗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7470
版次:1
商品编码:1186785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陶希圣作为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主张用社会历史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并由此为现实问题寻找答案。《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即是其这方面的代表作。本书对于士大夫和官僚产生的根源及其腐朽性、它们之间的关系均做了历史范畴的揭示,亦论述了封建制度毁坏的原因及封建势力继续存在的历史背景。对于中国社会的性质也从历史和社会的进程方面予以了论证。当年这本书的出版曾拉开了30年代知识界“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序幕。

  《婚姻与家族》是陶希圣社会史研究的代表作。该作阐述了宗法、宗族、家族制度的历史演变,并分析了生产关系演变与上述制度演变的互动关系。该作将中国历代家族制度分为西周到春秋的宗法时代、战国到五代为亲属组织的族居时代、宋以后渐变为家长制的家族制度和20世纪为夫妇制之家族制度四期,抓住了开始于宋代的中国古代家族制度重大转型的特点,影响了后来的相关研究。

作者简介

  陶希圣(1899年-1988年),著名史学家,理论家、政治活动家。曾担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并先后在上海大学、上海法政大学、东吴大学、复旦大学、劳动大学、暨南大学、中国公学、中央大学、北京大学任教。他还曾任蒋介石侍从秘书,《中央日报》总主笔、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总统府国策顾问。他是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拓荒者与奠基人,他创办的《食货》杂志曾团结影响了一批社会经济史研究方面的著名学人。

目录

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
第一 绪论一研究中国社会史的必要和方法
一、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与社会史的研究
二、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困难
三、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方法
四、本书的要点——士大夫身分的特质
五、士大夫身分与知识阶级
六、结语

第二 总论——中国社会到底是什么社会?
一、序言
二、宗法社会
三、封建社会
四、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封建社会
五、阶级社会
六、结语

第三 士大夫身分的发生发展和变迁——从中国社会史上观察中国国民党
一、古史之民族的分析
二、井田制度与土地税法
三、身分差别与阶级流通
四、贵族特权与官僚政治
五、士大夫阶级的特质
六、近百年来的士大夫阶级
七、中国国民党的基础
八、余论

第四 官僚的发生发展及其在政治上的地位——官僚制度及其摧毁
一、摧毁官僚制度的必要
二、官僚未发生以前的封建国家
三、后封建时期官僚的发生
四、官僚和地主士大夫的联系
五、官僚政治背景的变迁
六、摧毁官僚制度的原则的方法

第五 官僚及军队之封建的形态——中国官僚及军备之社会史的观察
一、对小民族的封建统治
二、货币数量和私人财富的观察
三、政府重农轻商的政策
四、国家岁收和官俸的物类
五、农兵募兵的地方粘着性
六、官僚军备的社会背景
七、官僚政府和商业资本及高利贷资本
八、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割据趋势
九、社会势力的变迁与军队及官僚
十、结语

第六 民族意识与阶级意识——中国民族思想之社会史的观察
一、什么是民族
二、民族的形成及民族中主要阶级
三、中国的氏族和种族及民族
四、中国民族意识和其支持者

第七 僧侣与士大夫身分——士大夫身分与宗教
一、问题的提起
二、中国太古的宗教与僧侣
三、后世僧侣阶级崩毁的原因
四、孔教与士大夫身分
五、结论

第八 宗法理论与宗法的实际——中国宗法势力及其摧毁
一、宗法与君权
二、前国家时代的宗法
三、宗法理论的贵族属性
四、宗法的经济基础
五、宗法的尊祖宗教
六、宗法的男女差别
七、宗法的男系制度
八、一本主义的精神
九、理论与实际的相违
十、士大夫的宗法思想
十一、今后立法的方针
十二、男系制度的打破
十三、嗣子养子与私生子的改革
十四、父治制度的打破
十五、家产及扶养制度的改革
十六、族长政权的打破
十七、婚姻制度的改革
十八、宗法摧毁的两条件

附录一 士大夫身分与知识阶级——为上海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科青海作
附录二 中国社会史的一个考察——在上海劳动大学劳工院讲婚姻与家族
第一章 宗法以前及宗法
一、什么是宗法?
二、宗法以前的亲属制度
三、宗法及其理论
四、长子继承与族外婚制
五、异于宗法的习惯
第二章 宗法下之婚姻妇女及父子
一、婚姻的目的与形式
二、现于丧服之妻女地位
三、母子与父子
四、离婚制度
第三章 大家族制之形成
一、农民氏族之分解
二、商人地主家族之兴起
三、汉代的家
四、大地主的大家族
五、良贱为婚之禁止
六、唐代的家族与婚姻
第四章 大家族制之分解
一、土地买卖与农场分散
二、士族崩溃与大家族制之终了
三、宗法观念之弛放
第五章 家族制度之没落
一、外国资本与中国社会的变化
二、农村贫困与农民家族的缩小
三、都市中家族制之崩溃
四、婚姻与家族的法律现状
陶希圣先生学术年表
寻找思想史上的陶希圣

精彩书摘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外一种:婚姻与家族)》:
  士大夫的子孙常继承父祖的光荣,所以庶人很容易升化为士大夫。为士大夫,便不复以体力劳动为生活,所以士大夫很不易再做庶人。因此,中国的士大夫数量随时代而俱增,每超过一个社会所必需的观念劳动者的数量。
  物质劳动者农工商以外,遂渐形成数量庞大而利益悬殊的士大夫阶级,这确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特点。再就其特质来说:
  一、游惰性。奥本海麦尔论人类求生存的方法,一为经济的方法即劳动,二为政治的方法即剥削。《史记·货殖传》亦谓:“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人若可以游惰为生,没有愿意劳动的。所以士大夫依其身分以为生,决不愿从事于农工商业的劳动。
  二、倚存性。士大夫的生活,为取得政治地位,取得政治地位的方法,在古代倚赖贵族的援引,在后世倚赖帝王的知遇。而当乱世,则倚赖于军事集团,所谓“良禽择木,良臣择主”,为乱世士大夫栖栖遑遑之所有事。
  三、争讼性。因生活须倚赖于知遇和援引以取得政治地位,又因士大夫的数量常超过政治地位之所需,所以士大夫彼此之间,常有门户之争,立异鸣高,冀得军事集团或帝王之一顾。
  由于以上各特质,士大夫阶级实为中国治乱之原。优秀分子大抵贱工贱商而趋于政治活动,则生产技术不易改良,而农工商业不能进步。游惰者多,官位又少,则政争便由此激发。改朝易代的不变的法则,我们遂因此可得而言:
  一、在朝的士大夫腐败相仍,优秀有为者沉沦于下位。
  二、政治恶劣,赋税烦苛,农民群众感受痛苦。
  三、农民暴起,造成新军事集团。
  ……
《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外一种:婚姻与家族) 是一部深度探究中国历史和社会结构的学术力作,它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严谨的学术方法,剖析了中国社会自古至今的演变轨迹。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着眼于宏观的社会变迁,更将目光聚焦于构成社会最基础的单元——家庭。通过对婚姻制度、家族结构、亲属关系以及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进行细致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立体而生动的中国社会画卷。 上篇:《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 《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部分,作者以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为经,以社会结构的变迁为主线,展开了一次波澜壮阔的学术探索。作者认为,理解中国社会的特质,必须回归历史本身,去追溯那些塑造了中华民族性格、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深层根源。 本书的分析并非简单的史事罗列,而是注重对历史现象背后逻辑的挖掘。作者从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文化思潮、以及社会阶层分布等方面入手,力图揭示中国社会结构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进规律。他审视了中央集权的形成与发展,分析了土地制度的变迁如何影响社会财富的分配和阶级关系,探讨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对伦理道德、人际关系产生的深远影响。 作者特别关注社会结构中的权力分配和制约机制。他详细考察了历代王朝的官僚体系,分析了士族、地主、农民等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如何构成了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础,同时也孕育了潜在的冲突。他并不回避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周期性律动,如王朝的兴衰更替,并试图从社会结构的视角解释这些历史现象的内在必然性。 在文化层面,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宗法制度的维系,到伦理道德的规范,再到集体主义精神的形成,作者都进行了细致的阐释。他强调了“礼”在中国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如何通过家庭、宗族等组织形式,将个体融入更大的社会网络之中。 此外,《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部分还触及了中国社会在面对外来文化和冲击时的反应。作者分析了中国社会如何吸收、融合、甚至抵制外来文化,以及这些互动如何塑造了中国社会的独特性。无论是汉唐时期的开放包容,还是近代的剧烈动荡,都体现了中国社会强大的韧性和自我调节能力。 总而言之,《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旨在提供一个理解中国社会之所以是现在的、以及其历史根源的框架。它鼓励读者跳出单一的政治或经济视角,用一种更整体、更长远的眼光来审视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下篇:外一种——婚姻与家族 《婚姻与家族》作为本书的副篇,则将视角从宏观的社会结构拉回到微观的个体与家庭层面,展现了婚姻和家族在中国社会结构中的基石作用,以及它们如何承载和传递社会文化与价值。 本部分的研究,作者将中国历史上的婚姻制度置于一个广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他追溯了从古代到近现代,婚姻形式的演变,例如一夫一妻、一夫多妻、纳妾制度等,并深入分析了这些制度背后的经济考量(如财产继承、劳动力获取)和伦理观念。他详细探讨了“门当户对”的观念如何在婚姻选择中占据主导地位,以及这种观念如何维持了社会阶层的相对稳定。 家族作为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婚姻与家族》部分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作者分析了宗法制度如何构建了中国社会的核心伦理体系,强调了父权制、长幼尊卑、孝道等观念在家族内部的运行机制。他阐释了家族不仅仅是血缘的纽带,更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承担着经济生产、教育子女、互助互济、甚至政治动员等多种功能。 本书深入剖析了家族内部的权力结构和成员关系。作者详细描述了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长辈与晚辈之间的权利义务,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受到礼法、习俗和情感的多重影响。他探讨了女性在中国家族和社会中的地位变迁,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女性在婚姻、生育、财产继承等方面的权利和局限。 在讨论家族的经济功能时,作者指出,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模式使得家族成为主要的生产单位,而财产的积累和传承也主要在家族内部进行。这种经济上的相互依存,进一步巩固了家族的凝聚力。 此外,《婚姻与家族》部分还关注了家族在社会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家族的仪式、习俗、传说和价值观,通过婚姻和家庭的代代相传,构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也分析了在社会变革时期,婚姻和家族制度所面临的挑战与转型,例如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的婚姻观念和家族模式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 通过对婚姻与家族的深入剖析,本书揭示了它们在中国社会结构中所扮演的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载体。作者通过对这一微观层面的细致研究,反过来也为理解宏观的中国社会变迁提供了更加深刻的洞察。 整体而言,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外一种:婚姻与家族)》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著作。它以扎实的史料、深刻的洞察和严谨的分析,为我们描绘了中国社会从历史长河中走来的壮丽图景。本书不仅是中国历史和社会研究的宝贵财富,更是任何希望深入理解中国社会、中华文化及其发展脉络的读者不可或缺的读物。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将宏观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家庭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展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其在漫长历史中的独特演进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印象是极其“厚重”——不是指物理上的重量,而是指思想和内容的承载力。它不像一些流行读物那样提供即时性的满足感,而更像是一份需要时间去消化的精神食粮。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书中的某些论断,因为它们挑战了许多我原有的认知定势。作者的论证过程充满了挑战性,他敢于直面那些社会学研究中的“禁区”和敏感话题,并以一种近乎冷静的、去情绪化的笔触进行剖析,这种学术勇气非常令人敬佩。而且,书中对不同学派观点的梳理和批判也做得非常到位,清晰地展示了该领域研究的脉络和争论焦点,这对于希望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研究史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参考资料。它强迫你跳出舒适区,去审视那些你可能从未认真思考过的社会运作机制。

评分

这套书的书名真是令人望而生畏,透着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仿佛一脚踏入了象牙塔的深处。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理论堆砌,毕竟“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这个前缀就暗示了其严肃性。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和对社会肌理的深刻洞察力,着实让我感到有些吃惊。作者似乎拥有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的精准视角,去剖析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那些关键性转折点。它不是那种简单的历史叙事,更像是一份社会“诊断书”,细致入微地描摹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结构如何运作、权力是如何分配,以及在那些宏大叙事之下,普通人的生活轨迹是如何被潜移默化地塑造和重塑的。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论述,试图跟上作者的思维节奏,那种感觉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社会学家在田野里进行深度访谈,他总能轻易地指出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过的社会现象背后的逻辑根源。整本书结构严谨,逻辑链条环环相扣,显示出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和长期的研究积累,绝对是值得反复研读的重量级著作。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散发着一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独特韵味,那种米黄色的纸张,触感温润,让阅读体验瞬间提升了一个层次。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畅销书那样追求亮眼的封面和花哨的插图,而是选择了沉稳内敛的风格,仿佛在向读者宣告,内容才是王道。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心理变迁的捕捉。它没有停留在对宏观政策的分析,而是巧妙地将笔触转向了社会风尚、道德观念的演变。举个例子,书中对特定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群体精神状态的刻画,简直入木三分,那些挣扎、迷茫与坚守,跃然纸上,让人感同身受,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这种细腻的情感描摹与严谨的学术分析相结合,使得原本可能高高在上的理论变得鲜活、可亲近。尽管篇幅不短,但阅读过程却出奇地流畅,这得益于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他能用精准、凝练的语言,将复杂的社会学概念阐释得清晰透彻,很少有让人感到晦涩难懂的地方。

评分

老实说,刚拿到手的时候,我有点担心这是那种只能被锁在图书馆书架上的“工具书”,只适合少数专业人士翻阅。然而,这本书在某些章节的处理上,展现出了惊人的跨界魅力。它似乎在努力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试图将深奥的社会学理论与大众对自身处境的困惑连接起来。比如,它对某一社会现象的溯源分析,从古老的社会形态一直追溯到近现代的转型期,那种历史的纵深感让人叹为观止。每一次深入阅读,都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原本模糊不清的社会图景突然被点亮了清晰的轮廓。书中的论据支撑极其充分,引用的史料和数据浩如烟海,但作者高明之处在于,他懂得如何将这些冰冷的资料“活化”,使其为论点服务,而非堆砌数据迷宫。这种对史料的精妙运用,让读者在阅读时,既能感受到学术的严谨性,又不会产生阅读疲劳,反倒是一种探索未知世界的乐趣。

评分

阅读这套书的体验,更像是一次漫长而细致的“考古发掘”之旅,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揭开一层尘封已久的社会结构的面纱。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对于社会变迁中“不连续性”的探讨,作者并没有一味强调线性的进步,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传统因素在现代社会中依然顽强存在的“幽灵般的影响”。这种对复杂性和矛盾性的承认,使得全书的分析更贴近真实世界的复杂性,少了一份理想化的色彩,多了一份现实的沉着。从文字风格来看,它继承了早期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那种朴实无华却力量无穷的笔调,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每一个词语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直击要害。对于那些对中国社会形态演变有强烈探究欲望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其高远和深邃的观察视角,它不是告诉你答案,而是教你如何去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

评分

这是很好的东西,非常地值得购买。

评分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外一种:婚姻与家族)

评分

帮别人买的,不知道怎么样,应该还行吧

评分

老师推荐,细细品味下再续评。

评分

东西收到了~,是正品,质量很好,价格也不错,包装很好~,运送过来也没有磕碰,配送速度 给力,京东快递小哥服务态度好,下次还来买,推荐给大家哦~~

评分

这本书感觉非常好,值得一读哦!

评分

陶希圣的大作,还是应该拜读一下的。

评分

京东的活动很给力,很满意

评分

陶希圣作为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主张用社会历史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并由此为现实问题寻找答案。《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即是其这方面的代表作。本书对于士大夫和官僚产生的根源及其腐朽性、它们之间的关系均做了历史范畴的揭示,亦论述了封建制度毁坏的原因及封建势力继续存在的历史背景。对于中国社会的性质也从历史和社会的进程方面予以了论证。当年这本书的出版曾拉开了30年代知识界“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序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