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多视角的传统文化专著,探究中国人几千年的空间文化智慧。
本书从古代天文学、文化地理与山川模式、礼文化与制度、器物与空间考古、传统绘画、堪舆理论等多角度,综合系统地探讨了中国古代空间文化的主要源流、概念、内涵、现象、特征与规律,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剥茧抽丝,尤其是关于中国古代如何测定超大距离方位,进行了充分论证,得出了全新的结论和研究思路。
张杰,清华大学教授,长期从事聚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教学工作,著述颇丰,2003年曾执教于法国巴黎行政学院,主持过多项重要历史文化聚落的保护工程和科研项目。2009年获“第三届文化部创新奖”。
第一章 观象授时与空间原型 ……………………………… 001
第一节 敬天文化对空间的影响 ……………………… 002
第二节 立竿测影对空间原型的影响 ………………… 011
第三节 “九五天数”与60°方位 …………………… 029
第四节 器物与空间的敬天含义 ……………………… 037
第二章 象物天地的空间模式 ………………………………… 075
第一节 地理环境与聚落选址 ………………………… 076
第二节 山川崇拜及其模式 …………………………… 087
第三节 昆仑模式 ……………………………………… 099
第四节 时空统一的体系 ……………………………… 107
第三章 天下莫非王土的体系化空间 ………………………… 123
第一节 礼与中华文化 …………………………………… 124
第二节 体系化的空间体系 ……………………………… 130
第三节 模数化控制与建设体系 ………………………… 149
第四节 “宜”的设计哲学 ……………………………… 171
第四章 山川定位与空间构图 …………………………………… 191
第一节 山川构图文化与模式 …………………………… 192
第二节 山川定位与聚落构图 …………………………… 220
第三节 北京古城的定位与形态 …………………………… 231
第四节 中国古代超大距离方位测定技术 ……………… 251
第五节 结论与延伸 ……………………………………… 267
第五章 整体设计与透视组合 …………………………………… 275
第一节 空间的单元性 ……………………………………… 276
第二节 空间整体设计 ……………………………………… 283
第三节 空间透视构图的二维性 ………………………… 292
第四节 视点与视域角度控制 …………………………… 304
第五节 空间组合透视构图规律 …………………………… 317
第六节 步移景迁 ………………………………………… 336
第六章 趋避裁成的空间设计智慧 ………… … … … … …… 345
第一节 堪舆与空间设计 ………………………………… 346
第二节 堪舆术的主要设计内容 ……………………… 355
第三节 围合、立向与空间推敲 ……………………… 375
第四节 形与势 ………………………………………… 386
第五节 理气与方位 …………………………………… 394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 411
插图目录及资料来源 …………………………………………… 424
致 谢 ……………………………………………………………… 438
后 记 ……………………………………………………………… 439
修订版序
转眼《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溯源》一书出版已三年多,其间很多对此书感兴趣的朋友常问我一个问题:书中有一些山川定位的案例涉及的空间范围很大,甚至跨越近两千公里的距离,而且案例出现的年代很早。古人是靠什么技术手段做到这一点的?其实在我写书的过程中,这一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当时由于研究还不够深入,我没能回答这一问题,这也成为该书初版的一个缺憾。
虽然裴秀的“制图六体”早在魏晋时就已出现,但采用这种方法测绘的大比例尺地图误差较大,且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似乎难以满足精度要求相对较高、范围大的空间定位的需求。不过理性告诉我,如果中国古代有那么多案例都涉及超大距离的空间定位,而且它们又多与一些重要的山川要素相关,这绝非偶然,应该是一种文化现象。既然如此,中国古代就应该有相应可行的技术手段,以满足超大范围内空间定位的诉求。当时我从《易经》等典籍的字里行间隐约感觉到,古人以天体为参照物进行方位判断的可能性最大。
书初版后,我继续在《四库全书》和其他资料中寻找可能的线索。又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我发现清代典籍有利用时差推算东西距离的记载。乾隆年间,清廷曾通过观测不同地方的中星偏度和去极高度,在新疆地区进行大范围的测量工作。
这对我的研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启发,但答案并不因此而全然明了。清初西方的机械钟(即轮钟)已传入中国,人们可以凭借轮钟将京师的标准时间带到任何一个地方,从而很容易知道不同地方的时差,并以此推出任何两地的东西经度差;而任何一个地方的纬度则可以凭借观测北极高度角得到。另外,明末清初地球说已被朝廷所接受,人们已经知道,地球每一经度或纬度的距离约为二百里。这样,人们可以先测得两地的中星相对京师的偏度差(时差)和去极高度差(纬度差),然后通过勾股定理或作图推算出两地的直线距离,最后形成大范围的地图。清代的《钦定河源纪略》就列出了新疆主要城镇的中星偏度和去极高度数值,以此确定这些地方的定位坐标。有了这样的数据,任何两地的方位也就很容易确定。同样,有了这样的坐标体系就可以把按照裴秀“制图六体”原则绘制的相对较小范围的测绘成果联系起来,形成全国地图。这些内容都是目前中国古代测绘技术发展史研究所未涉及的。
中国古代对地球子午线的测量在唐以前和唐代都做过较系统的测量,不过精度不是很高。另外,虽然在汉代就有较高精度的漏刻装置,但很难携带,所以不能仅凭漏刻来比较不同地区的时差。再者汉代以前的漏刻精度较低,更无法满足精度较高的定位对时差观测精度的要求。那么,小型的机械钟在中国出现之前,我们的先人是如何判断时差的呢?我继续在古代文献中寻找可能的答案。大概又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我翻阅了大量的古今资料,终于弄清楚,中国古代是通过比较同一月食现象在不同地方出现时间的早晚,断定东西时差,即古人所说的“里差”,而且这种方法应该在三代以前就被采用。这就为我探究中国古代在超大空间范围内进行定位的技术可能性打通了途径。
经过几个月的笔记梳理和写作,我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超大距离方位测定技术”的研究论文,并希望能在本书再版时补充进去。恰巧清华大学出版社跟我联系,商议原书再版的事。承蒙出版社对该书的厚爱与支持,我得以及时地将上面提到的研究成果增加到新版书的第四章中。此外,这次的修订版还对原版进行了勘误,完善了原书的一些内容,了了我三年来的一个心愿。
最后,我愿借此机会再次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对本书的修订、出版所做的一切。
张 杰
2015 年仲春,清华大学荷清苑
初翻开《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溯源(修订版)》,就被其厚重的学术气息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普通读者,我总是对那些埋藏在历史尘埃中的细节充满好奇。这本书似乎恰好满足了我这种“寻根问底”的渴望。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空间”的书,更是通过空间这一独特的视角,去解构和重塑我们对中国古代社会、哲学、艺术乃至日常生活理解的桥梁。书中对“天圆地方”、“中轴对称”等我们耳熟能详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不再是简单的陈述,而是溯源其形而上的哲学思想,探究其背后蕴含的宇宙观和伦理观。例如,书中对都城规划中“王城”概念的阐释,让我看到了古代帝王对于权力象征和秩序构建的极致追求,那种“制天命而用之”的气魄跃然纸上。同时,它也巧妙地将这些宏大的叙事与具体的物象联系起来,比如对古代建筑、墓葬、园林等空间形态的细致描绘,让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亲身感受那种古人对居住、祭祀、游憩等不同空间功能的细腻考量。书中引用的文献和考古资料之丰富,更是让人惊叹,仿佛作者是一位穿越时空的史学家,将散落在各处的碎片一一拾起,并以其独到的眼光将其串联成一部宏大的空间文化史诗。修订版相较于初版,相信在史料的更新和研究的深化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库。
评分《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溯源(修订版)》是一本让我“刮目相看”的书。我原以为“空间”的研究会比较偏技术性,但这本书却将它与古代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甚至是情感体验紧密地联系起来。书中对“家”的空间意象的分析,让我深刻体会到古代中国人对于家庭和亲情的珍视。那种以“堂”为中心的家族空间布局,以及“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空间礼仪,无不体现出一种稳定、和谐的社会伦理。同时,书中也探讨了“故居”和“乡愁”的空间情感,让我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温度和人情的温暖。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庭院深深”的描绘,那种封闭而又开放的空间,既是家庭生活的私密场所,又是邻里交往的缓冲地带,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信息。修订版的出版,相信在案例的丰富性和情感的表达上会有新的提升,对于我这样一个注重人文关怀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心灵的触动。
评分读《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溯源(修订版)》,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它将那些零散的、抽象的文化概念,通过“空间”这一具象的载体,变得清晰而有逻辑。书中对“动”与“静”的空间转化研究,让我看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生活节奏和环境变化的理解。我一直觉得古代的生活节奏比较慢,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古代人在不同空间中是如何通过空间的规划,来调适自己的活动和情绪的。例如,从喧嚣的街市到宁静的庭院,再到幽深的园林,这种空间的转换,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书中对“行旅”和“居所”的空间体验的对比,也让我理解了古代文人为何如此钟情于山水之间的栖居,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对空间的认知,来寻找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寄托。修订版的出现,很可能在这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有了新的突破,对于我这样希望理解古代生活智慧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评分读完《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溯源(修订版)》,我最大的感触是,古代中国人对于“边界”的理解,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丰富。这本书将空间视为一种社会关系的构建和权力运作的场域,让我对“内外有别”、“尊卑有序”等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宫廷、官署、住宅等不同空间的功能划分,以及这些划分如何体现等级制度和社会伦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庭院”空间的研究,那种既是生活场所,又是社交舞台,更是家族象征的复合功能,让我看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家庭和宗族的重视。院落的布局、墙垣的高低、门窗的形制,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信息和象征意义。同时,书中对“街市”、“坊市”等公共空间的分析,也揭示了古代城市空间如何平衡商业活动、社会管理和居民生活的需求。修订版的出版,相信在史料的运用和论证上会更加严谨和全面,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空间秩序的读者,这本书绝对是必读之作。
评分这本书,特别是《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溯源(修订版)》,让我对“物”与“人”的关系有了全新的思考。它通过对古代器物空间化利用的研究,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我一直觉得古代的器物只是简单的工具,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它们是如何被赋予了特定的空间意义,并成为人们生活、礼仪、甚至是哲学思考的载体。书中对“案”、“几”、“屏风”等家具的空间功能和象征意义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古代人如何通过对这些物件的摆放和组合,来营造特定的空间氛围和体现特定的社会身份。同时,书中对“舟”、“车”等交通工具的空间利用,也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长途旅行和地域文化的理解。修订版的出版,很可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更加细致和深入,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和生活细节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一部精彩的“生活史”。
评分《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溯源(修订版)》带给我的冲击,是颠覆性的。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甚至是流于表面的文化符号。我以前总觉得“风水”之说有些玄乎,但这本书却从历史、哲学、建筑等多个维度,对其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解读。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宣传风水,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所反映的古代中国人对于生存环境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命运的期盼。它将风水理论与古代的地理学、天文学、以及人们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让我看到了风水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根植于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社会秩序的追求。尤其是书中对“形胜之地”和“穴脉”等概念的辨析,让我理解了古人为何会对特定的地理环境情有独钟,以及这种选择背后所蕴含的朴素的生态智慧。此外,书中对古代城市格局和皇家陵寝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风水”理论在宏观规划中的实际应用,那种对“龙脉”、“砂”、“水”的讲究,无不体现出对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深刻认知。修订版的出现,意味着作者在原有基础上,一定汲取了更多新的研究成果,对于那些希望更科学、更理性地理解“风水”及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角色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不可多得的指引。
评分《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溯源(修订版)》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熏陶。书中对“神圣空间”与“世俗空间”的界定与互动研究,让我对古代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一直觉得寺庙、道观等宗教场所与日常生活是割裂的,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它们是如何通过特定的空间设计和仪式,来连接天地、沟通神灵,并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书中对“坛庙”和“宫殿”的空间象征意义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秩序、等级以及神圣力量的崇拜。修订版的更新,很可能意味着作者在这一敏感而重要的领域,有了更深入的探索和更丰富的案例,对于我对中国古代宗教文化和精神世界的理解,无疑是极大的助益。
评分《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溯源(修订版)》给我的阅读体验是“意犹未尽”。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引导读者进行一次文化的“探险”。书中关于“藏”与“露”的空间辩证法的探讨,让我对古代艺术中的留白、虚实等手法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山水写意情有独钟,但总是觉得难以言传其中的妙处,这本书似乎给了我一个解释的钥匙。作者将这种“藏”与“露”的哲学思想,与古代建筑中的“内向性”和“外向性”相结合,阐述了中国古代建筑如何通过空间的收放,营造出曲径通幽、步移景异的意境。同时,书中也探讨了这种空间观念如何体现在文学作品中,比如诗歌中的“意境”营造,都与中国古代空间文化的哲学思想密不可分。修订版的更新,无疑让作者在这一独到见解上有了更深入的拓展和更多的例证,对于我这样热爱中国古典艺术和文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读视角。
评分这本书,尤其是《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溯源(修订版)》,让我体验到了一种“穿越感”。它不再是枯燥的历史名词堆砌,而是将我带入了古人的生活场景之中。书中对古代天文观测与空间布局的关联分析,让我看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宇宙运行规律的敬畏和探索。我一直觉得古代天文台只是一个观测仪器,但作者却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文化背景下,探讨了天文观测如何影响了古代的历法、节气、以及空间的设计和祭祀活动。那种“观天象以定国”的理念,让我看到了古代帝王和文人是如何将对宇宙的认知,转化为对人间秩序的构建。书中对“天坛”、“地坛”等祭祀空间的选址和设计,无不体现出对天地对应的深刻理解。修订版的出现,意味着作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可能更加细致和深入,对于我对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交叉领域的兴趣,无疑是一场盛宴。
评分读完《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溯源(修订版)》,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空间观念,竟然承载着如此深厚而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空间”并非只是物理的容器,更是思想、情感、信仰的载体。书中对“阴阳五行”与空间布局的关联分析,简直是打开了我认识古代世界的一扇新窗。我一直以为阴阳五行只是道家或风水先生的术语,但作者却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探讨了它如何渗透到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城市规划到住宅设计,甚至到坛庙祭祀的选址,无不体现出对天地人之间和谐统一的追求。书中关于“四神”方位和“十二宫”时空划分的解读,更是让我对古代中国人如何理解和组织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那种将时间、空间、方位、吉凶等因素融为一体的智慧,是现代人难以企及的。而且,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空间文化的比较研究,也展现了中国古代空间文化的多元性和地域性特色,避免了将所有古代空间文化一概而论的简单化处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山水”意境如何转化为园林空间的设计理念,那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通过对山石、水流、植物的巧妙配置,在有限的空间里营造出无限的意境,这是多么高超的艺术手法!修订版的出版,无疑是对这一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的汇集,对于我这样对中国传统山水园林艺术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更是意义非凡。
评分帮同事买的书,除了双十一物流很慢,别的没有问题
评分由钱理群等三位学者撰述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已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教育部重点教材。这部近六十万字的现代文学史著作,既注意吸收前人关于作家、作品和文体研究的成果,又克服了以往文学史的叙事模式与狭窄格局,拓宽了研究领域,在“文学现代化”这一命题下,形成了学术品味浓厚的独异的特色。首先,在结构布局上,全书按照1917—1949年的历史分期分为三编,但对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形势只作简约的交代,着重阐释各个阶段重要的文学思潮与文学现象,从文学演进过程与历史联系中去分析文学自身的规律与特点。这本书虽然也按文体分类,却注重突出各种文体的性质、走向以及不同流派的特点,并对某些代表艺术高峰的作家作品作专章论述,每章还附录了年表。在对重要作家的评论中,该书力避对作家生平的罗列和对作品情节冗长的复述,而是重视作品的艺术成就和美学价值,尤其注意分析作品产生久远影响的原因。如第二章鲁迅(一),在评论鲁迅小说的结构模式与深邃意蕴时,特意标出“说不尽的鲁迅”一节,综合了近年来学界对“阿Q精神”的人类学内涵的探讨。该书还把沈从文列为专章,表示了对这位构筑“湘西世
评分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溯源(修订版)
评分作者一家之言,但确有真知灼见,很有启发。
评分据说是本神书,值得学习。
评分买了,但看懂看透的可能性不大,只是作为参考和补充
评分书真的很好哦!
评分东西不错,值得购买,值得拥有,值得收藏。
评分书是好书,值得购买,日常阅读可能有些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