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生动的故事、严谨的考证以及多张原创手绘图,精细勾勒、深度还原精锐英姿。
秦咸阳卫戍军——“虎狼”中的“虎狼”,秦朝覆灭前的最后希望所在。
汉羽林骑兵——远征大漠,封狼居胥,良家子的高歌与沉寂。
东晋北府军——淝水之畔,一鸣惊人,称雄东晋南朝百余年的超级军团。
北齐百保鲜卑甲士——在乱世中,以摧枯拉朽的破坏力主宰着战场。
唐玄甲军——唐帝国的杀手锏,李世民麾下的“黑色死神”。
蒙古怯薛军——可汗的心腹,帝国中枢的掌控者。
明戚家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精锐,明帝国中后期富有传奇色彩的捍卫者。
后金巴牙喇——明末清初横行东亚大陆的八旗精锐。
海报: 内容简介
秦咸阳卫戍军、汉羽林骑兵、东晋北府军、北齐百保鲜卑甲骑、唐玄甲军、蒙古怯薛军、明戚家军、后金巴牙喇……他们是八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精锐部队,他们是一个王朝或者帝国军力和国力体现,是光辉战绩、传奇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帝国兴衰起伏的见证者。本书用生动的故事和严谨的考证,详细阐述这八支部队的建制体系、武器装备、战术运用,以及他们创造的著名战役和丰功伟绩!
作者简介
指文烽火工作室,由众多资深历史、战史作家组成,从事古今历史、中外战争方面的研究、写作与翻译工作,通过精美的图片、通俗的文字、独到的视角理清历史的脉络,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现已推出《战争事典》《战场决胜者》《信史》等一系列受到读者喜爱的MOOK读物。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秦咸阳卫戍军
汉羽林骑兵
东晋北府军
北齐百保甲骑
唐玄甲骑兵
蒙古怯薛军
明戚家军
后金巴牙喇
精彩书摘
不过无论是在戏水抵挡住周文大军,还是在从军时受到优待和重视,最重要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咸阳卫戍军是整个帝国的精锐所在。
感谢众多的历史资料和出土文物,让我们能够比较系统和详细地了解秦帝国的军事体制。根据秦律,帝国的男子到了十五周岁,就要到帝国的军事机构里去办理登记手续——“傅籍”(也叫作“始傅”)。这也代表这个人被纳入了帝国的“耕战”机器。“傅籍”之后的男子,被称为“更卒”,相当于预备役军人,之后他每年要服一个月的“更卒之役”。这一个月里,更卒并不接受军事训练,但要为家乡承担劳役,比如修路、治河、开渠、漕运、运输物资。通过这种集体劳作,可以培养每个男子的团队精神、协作能力、管理统筹能力,并使之养成遵守纪律和服从命令的习惯。每个服过更卒之役的更卒,大约在二十岁的时候,就要转成“正卒”。正卒首先在秦帝国的地方部队里服役一年,负责当地的防卫和治安,也就是地方军。期间,他们将接受一整年的军事训练。
秦国的军事训练是全方位的。正卒首先要进行队列的训练。秦帝国的战士要按照口令练习前进、后退、向左、向右、立定;掌握慢行、快进、跑步等行动节奏。最终要做到人人能够定位,保持行列整齐;进退左右,俱成行列;起坐跪伏,俱从号令;疾徐迅缓,俱循节制。
队列训练之后,正卒就要接受信号识别的训练。古代作战,位于广阔战场上的战士不可能听到将帅的声音,军人的行动就全靠听金鼓的声音,看旌旗的摇动。秦军训练的目的是要军人做到鸣鼓则进,并根据鼓声的轻重缓急来决定行动疾缓;鸣金则退,并根据金音次序来行动,比如第一响停止,第二响后退。
另外,为了识别和约束队伍,各部队的旗帜和羽饰都有不同的颜色。秦军旗帜尚黑,各部以旗上绶带的颜色为标识。比如分五部,就以青、赤、黄、白、黑区分,该部士兵也会佩戴同色羽饰。同时,为了让阵列齐整,各行列的将士还会佩带不同颜色的徽章,并佩戴于不同的位置。比如第一行士兵会佩戴青色徽章,第二行佩红色徽章,第三行用黄色徽章,第四行佩白色徽章,第五行佩黑色标记。而每行的第一列会把徽章佩戴在头上,第二列佩戴在颈上,第三列佩在胸前,第四列佩在腹部,第五列佩在腰间。再辅以长时间的训练,这样才能保证军人在残酷沙场之中认清自己的位置,找出自己的部队。
最后一步则是军阵的训练。秦代的军阵,已经有多种样式。比如作为基本队形的方阵;用于环形防御的圆阵;用于虚张声势、散开阵形的疏阵;用于集中兵力进行防守的数阵;用来突击的锥行阵;用来包围、夹击敌人的雁行阵;用于掩护侧翼的钩行阵等等。这些战阵又有多种复杂的变化,并能相互转换。
之前秦军的士卒已经了解自己在队伍中的位置,现在又要适应自己队伍在军阵中的位置,并且知道怎样集中或分散,等等。另外,士卒还需要适应各种阵法的变化,以及高山、丘陵、河流等各种复杂地形如何布阵。
在群体训练的同时,身体素质和个人格斗技术的训练也是秦军操练的重中之重。秦人主要开展“蹴鞠”“投石”“超距”等活动,来增强军人体质。“蹴鞠”与其说像现代足球,不如说像英式橄榄球或美式足球。“投石”“超距”则分别是投掷巨石和跳高、跳远。秦军格斗训练的内容则相当广泛。手搏,即徒手搏斗,类似于现代的散打。角抵,又名角力,颇似现代的摔跤。此外还有习练弓弩的射技,以及冷兵器使用的剑戟之术。
此外,秦军还会因为地域、个人情况以及国家需要的不同,对正卒进行步兵(材士)、骑兵(骑士)、车兵(轻车)和水军(楼船士)等不同兵种的针对性训练。
在经过一年严格军事训练后,那些达到材士、骑士、轻车和楼船士标准的士兵,就会转服戍卒之役。戍卒的服役期也为一年,其去向有两个:一、成为帝国边防军,驻扎帝国边疆,为帝国开疆扩土;二、戍卒中的精锐,成为“卫士”,去宿卫京师,加入相当于帝国中央军的咸阳卫戍军。比如秦二世所精选的五万精锐,就以善于射弩而闻名。
每个正卒、戍卒、卫士退役之后将重新成为预备役,定期服每年一个月的更卒之役。在需要时,他们还会被重新征集入伍。总之,秦帝国每个身体健康的成年男子,要一直为帝国服务到六十岁;如果立有功劳,获得过爵位,那么他们可以在五十六岁之后就不再服役了。当然在服役期间,这些战士都是脱产的,全部由国家来供养。
正是依托这种“全民皆兵”、“寓兵于农”的征兵制度,以及预备役、地方卫戍部队、边防军和中央禁卫军的三级军事体制,秦帝国拥有了充足的训练有素的士兵兵源。因此,秦国才能在二十万大军败于楚军之后,继续动员起六十万大军一举灭亡“带甲百万”的楚国。
……
前言/序言
这是八支曾经如星辰般闪耀的中国古代精锐军队,他们或是无坚不摧、迅猛如风的骑兵,或是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步兵,而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曾经主宰着一个时代甚至几个世纪的战场。
秦帝国的咸阳卫戍军,是帝国最为倚重的禁卫力量和皇帝直辖的核心机动兵团,秦始皇兵马俑就是以其为原型。他们是吞并六国、北伐匈奴、南征百越的虎狼秦军中的佼佼者,可谓是“虎狼”中的“虎狼”。
“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留下“强汉”威名的大汉帝国之所以能够远征大漠,封狼居胥,依靠的是由良家子所组成的精锐骑兵,他们中的佼佼者则被称为“羽林孤儿”,装备着当时最优良的战马、最精良的装备,由最优秀的指挥官统率。
公元383年,前秦帝国动员将近90万人的兵力南侵东晋。然而在淝水之畔,苻坚那“投鞭断流”的宏伟梦想、那25万人的前锋,甚至连同他那帝国,却被一支军队击得粉碎。这支军队,正是以北方流民为主体的、称雄东晋南朝百余年的超级军团——北府军。
“铁猛兽”是南北朝时期重装骑兵——甲骑具装的代名词。在南北朝乱世中,这些动辄数万的重装骑兵部队以摧枯拉朽的破坏力,主宰着战场,摧毁了一个个帝国,又建立了一个个新帝国。其中黑槊龙骧军、凉州大马、鲜卑连环马、胡夏铁骑、北魏虎纹具装,都是一时精锐,但最为强悍者,莫过北破柔然、西敌北周的北齐“百保鲜卑”甲士。
曾拥有70。6万匹军马的大唐帝国,算得上中原王朝骑兵最繁盛的时代。唐帝国骑兵无论是规模、武器装备、披甲率,还是战马的饲养、引进与杂交,都处于当时世界的最前列。其中最具盛名的,莫过于李世民麾下那一千名铠甲与战袍均为漆黑色的精锐骑兵——玄甲军。
13世纪,蒙古的统一、崛起、扩张、征服、分裂是当时世界的最重大事件。无论对蒙古帝国有怎样的看法,13世纪蒙古帝国军队的强悍是不可否认的,而蒙古军队中最精锐的军团自然非怯薛军莫属。他们是可汗的心腹、帝国的弯刀,之后更成为帝国中枢的掌控者。
在《剑桥战争史》中,明帝国的戚继光与荷兰的莫里斯亲王并列,被誉为东西方步兵复兴的两大代表人物。戚继光的威名建立在那支他亲手打造的传奇军队——戚家军之上。这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精锐,是明帝国中后期最具标志性,也最具传奇色彩的捍卫者。
17世纪,八旗劲旅曾横行东亚大陆,创造出“小民族征服大帝国”的奇迹,而八旗中的“最为勇健者”莫过于巴牙喇(白甲军)。这支“一闻攻战,无不忻然,攻则争先,战则奋勇”的精锐,成为清帝国崛起的最核心力量。
本书就是要揭示他们的强大源自何处,进行着怎样的严苛训练,拥有怎样的军事素养;他们如何凭借严格的纪律、合理科学的战术战法成为战场上的常胜者,如何成为敌人的噩梦、国人的依靠、帝国的基石。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真正读懂他们的过往荣耀,理解那些从古至今的军事智慧。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帝国强军:中国八大古战精锐》的书籍的详细简介,但内容不涉及该书所包含的任何具体内容(如八大古战役、特定部队、军事技术等),而是专注于描述该书的写作风格、研究深度、历史观以及它试图在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探讨的主题。 --- 《帝国强军:中国古代军事文明的辉煌与沉思》 导言:在历史的洪流中重塑“强军”的定义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古代辉煌的战例,或对特定兵种进行技术性剖析。它是一部试图超越战术层面,深入探究中国历史上“强军”这一概念如何在不同时代、不同政治结构下被塑造、定义和实践的宏大叙事。我们试图回答的问题是:是什么力量让一支军队能够穿越数千年的时间长河,成为一个庞大帝国的支柱?驱动这些军事组织的核心动力是技术、组织、意识形态,还是地理环境的必然选择? 本书立足于一个宏观的视角,审视了中国古代军事力量的演变轨迹,将其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之下进行考察,力求揭示中华帝国在军事文明发展中所展现出的独特性与普遍性。我们关注的“精锐”并非仅指战场上的常胜之师,更是指那些在国家体制、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深层留下了不可磨灭印记的军事力量。 第一部分:王朝的脊梁——军事制度与国家权力的共生关系 古代帝国的构建,其核心往往在于对暴力的垄断与高效组织。本书的开篇部分,将系统考察中国古代不同王朝在建立和维持其军事机器时所采取的制度性创新与路径依赖。 权力结构的渗透与制衡: 我们将探讨从周代的封建兵役制到秦汉的郡县化军事管理,再到隋唐的府兵制及后世卫所制之间的根本性差异。这些制度如何反映了中央集权与地方控制之间的永恒张力?强军的诞生,往往意味着国家权力对社会资源的极致汲取能力,而其瓦解,则常常预示着中央控制力的松动。本书将详细分析这些军事制度设计背后的政治哲学,揭示军事组织如何成为衡量一个王朝生命力的关键指标。 兵源的社会基础: 一支真正的“强军”必然植根于社会土壤之中。本书将深入分析历代统治者如何通过土地分配、户籍管理乃至意识形态灌输,来保证军队的稳定供给与忠诚度。是职业军人阶层的崛起,还是全民皆兵的理想状态?不同时代的答案,塑造了截然不同的军队形态和战斗力模型。我们侧重于分析这些制度如何影响了士兵的社会地位、家庭结构以及他们对战争的参与动机。 第二部分:技术、后勤与文明的边陲 军事力量的有效性,从根本上依赖于其物质基础——技术创新与后勤保障体系。本书将超越对冷兵器本身的简单描述,转而探讨支撑起古代庞大军事行动的复杂系统工程。 工程与地理的较量: 中国古代的军事行动,往往是与广袤的地理环境进行持续的博弈。本书将审视大型水利工程、交通网络(如驰道、运河)与军事部署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后勤体系的构建,常常比前线作战更考验一个帝国的组织智慧。我们考察的重点是,在信息传递和物资调配效率极低的环境下,古代军事家如何构建起能够支撑长期战役的生命线。 材料科学与工艺的隐秘战争: 钢铁冶炼技术、复合弓的制造工艺、以及早期火药的军事应用,都是推动古代军事力量升级的关键要素。本书将从技术史的角度,审视这些进步如何被纳入国家垄断的生产体系,并分析技术扩散的速度和对战争形态的颠覆性影响。我们着眼于理解技术进步如何被政治和经济结构所吸收或阻碍。 第三部分:精神的熔炉——文化、意识形态与战斗意志 一支强大的军队,其力量的来源往往超越了刀剑的锋利或阵型的严整。本书的后半部分,将聚焦于塑造军队“精神”的非物质因素。 儒家与兵家的张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尚文抑武”的长期倾向,与实际维护帝国生存所必需的军事力量之间,存在着一种深刻而持续的内在矛盾。本书探讨了统治精英如何调和这种矛盾——他们如何将儒家的忠孝之道、道家的实用主义哲学,以及法家的铁腕手段,熔铸成一套适用于军事领域的意识形态。 荣誉、纪律与异化: 军队的纪律如何建立?惩戒与奖赏的体系如何运作?我们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对士兵荣誉感的塑造方式,从功勋的授予到对失败的集体惩罚,这些精神激励机制如何影响了士兵在极端压力下的行为选择。更进一步,本书也对过度军事化对社会结构可能产生的异化效应进行了审慎的探讨。 结语:古代强军的遗产与现代反思 本书旨在提供一种多维度的、批判性的视角来审视古代中国强大的军事组织。我们所探讨的“强军”并非仅仅是胜利的代名词,它们更是特定历史阶段下,国家组织能力、社会结构韧性、以及文化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 通过对这些古代军事奇迹的深入考察,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帝国的兴衰密码,也能为当代社会在面对组织建设、资源调配和文化认同等复杂议题时,提供一种跨越时空的深刻反思与启示。本书力求呈现的,是一个充满复杂性、矛盾与辉煌的军事文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