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表附于多卷本《辞海》之后,单行本也印刷多 次,十分畅销。方诗铭编著的《中国历史纪年表(新 修订本)》编制力求准确,尤注意于与出土文物相结 合。本表起于公元前841年,即西周共和元年,到公 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本书稿之前曾在 方诗铭先生1999年8月之稿基础上几经修订,此次出 书为*新修订版。
说明
(一)十二诸侯(周、春秋)纪年表
(二)战国纪年表(附:周代诸侯兴亡表)
(三)秦纪年表
(四)汉纪年表
(五)三国纪年表
(六)晋及十六国纪年表(附:十六国兴亡表)
(七)南北朝纪年表
(八)隋纪年表
(九)唐纪年表
(十)五代十国纪年表(附:五代十国兴亡表)
(十一)宋、辽、金纪年表
(十二)元纪年表
(十三)明纪年表
(十四)清纪年表
(十五)民国纪年表
[附一]三代(夏、商、周)纪年表
[附二]辛亥革命期M所用黄帝纪年对照表
[附三]韵目代日表
年号索引
后记
抛开内容和结构,从一个“工具”的角度来评估,这本书的索引和检索系统的设计是我个人最为欣赏的一点。一本纪年表如果检索不便,那么它的实用价值会大打折扣。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的“所查即所得”。我发现它的两个主要索引——“事件名索引”和“人名索引”——的交叉引用做得非常到位。如果你只记得一个事件的简称,或者只记得一个历史人物的名字,系统都能迅速将你导向相关的年份和事件链条。而且,索引的编排并非简单的字母排序,而是结合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段进行分类,比如,人名索引会根据该人物主要的活跃时期进行分组,这在很大程度上模拟了人类记忆和历史关联的思维方式。相比于那些需要逐页翻找的传统工具书,这本极大地提升了查阅效率。对我来说,当我在撰写某个专题时,需要快速调取特定时间段内所有关键信息的支持时,这种高效的导航系统,简直是不可替代的助手,让我的研究工作流畅了许多。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挺出乎我意料的。我原本以为这种“纪年表”类的工具书,大概率会是那种非常朴素,甚至有点枯燥的风格,毕竟内容才是王道嘛。但拿到手之后,发现它在封面材质的选择上用了那种带有细微纹理的哑光纸,触感非常舒服,拿在手里分量感十足,明显是下了成本的。字体排版上,虽然核心是时间轴和事件罗列,但编排者显然花了不少心思去平衡信息密度和阅读舒适度。比如,在涉及到重要历史节点时,会用稍微加粗或者不同字号来突出,这在快速查阅时非常友好。而且,很多时间点的划分,比如朝代更迭的交界处,他们用了比较精巧的图文设计来作为过渡,而不是简单的一条直线到底,这让整个结构看起来不那么僵硬。当然,作为工具书,实用性是第一位的,但这种兼顾了阅读体验的设计,确实让我对后续的使用充满了期待。它不像那种冰冷的数据堆砌,反而像是一个精心打磨过的工具,让人愿意经常翻阅。尤其是一些关键事件的注释或附录部分,字体大小和行距的把控恰到好处,即便是需要长时间盯着看,眼睛也不会太容易疲劳。
评分这份修订本在细节的严谨性上,可以说是下足了功夫,尤其是在那些容易产生争议或模糊不清的历史时间点上。我注意到,很多传统的史书在描述一些早期王朝的开国时间或者特定战役的准确年份时,往往只有单一的表述。但这本书似乎采用了更宽泛的学术考证视角,在一些关键节点旁边,会附带非常简短但关键的“学术备注”或者“主要观点参考”,这表明编者并非简单地抄录旧有定论,而是做了现代史学的交叉比对工作。比如,对于一些考古发现不断修正的历史断代,这本书的更新速度和准确性都让我印象深刻。这对于我这种希望建立一个相对“可靠”的历史框架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是告诉你“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学术界对这件事的共识和争议点在哪里”。这种严谨度,让这本书从一本单纯的“参考书”提升到了“研究辅助工具”的层面。我能感觉到,编者对“精确”二字的追求,已经超越了普通工具书的范畴。
评分当我真正开始尝试使用这本书来梳理脉络的时候,我立刻注意到了它在“粒度”控制上的高明之处。很多人觉得纪年表就是把大事记按时间顺序排列,但实际上,如何取舍信息量,才是决定一本工具书价值的关键。这本书在这方面处理得相当老练。它没有一股脑地塞进所有能找到的边边角角的小事,而是非常精准地抓住了那些对整体历史进程产生决定性影响的节点,比如重大的制度变革、关键性的战役结果,以及重要人物的生卒年份。更妙的是,它在不同历史时期之间切换时,能够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感。比如,在战国和魏晋南北朝这种多政权并立的复杂时期,它通过清晰的并列结构,让你一眼就能分辨出哪个政权在哪个时间段占据了主流,而哪些“割据”政权是昙花一现。这种结构上的清晰度,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理解复杂历史交叉点的认知负荷。我过去在查阅其他资料时,经常要在不同书本间切换来核对时间线,但现在,这本书像是一个高度集成的历史信息总站,很少让我感到信息迷失。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逻辑和编排顺序,体现了一种非常现代的历史观,它没有被传统的“正统史观”过度束缚。在展示中国历史的宏大叙事时,它并没有完全以中原王朝为中心轴线。在涉及边疆民族、西南夷或海洋贸易相关的历史片段时,它给予了相对独立且清晰的板块进行呈现。这使得我们能够跳出那种传统的、略显狭隘的“王朝更替”视角,去理解更广阔的、多民族互动下的历史图景。例如,在描述唐代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时,它对沿途不同文化圈的交流深度进行了详尽的梳理,而不是仅仅聚焦于长安朝廷的政治动态。这种“多中心”的历史透视法,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中国历史复杂性的认知。它鼓励读者从更全面的地理和文化维度去思考历史事件的成因和影响,而不是简单地背诵帝王将相的功过。这种修订,无疑是紧跟了当代历史研究的趋势,非常值得肯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