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錶附於多捲本《辭海》之後,單行本也印刷多 次,十分暢銷。方詩銘編著的《中國曆史紀年錶(新 修訂本)》編製力求準確,尤注意於與齣土文物相結 閤。本錶起於公元前841年,即西周共和元年,到公 元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止。本書稿之前曾在 方詩銘先生1999年8月之稿基礎上幾經修訂,此次齣 書為*新修訂版。
說明
(一)十二諸侯(周、春鞦)紀年錶
(二)戰國紀年錶(附:周代諸侯興亡錶)
(三)秦紀年錶
(四)漢紀年錶
(五)三國紀年錶
(六)晉及十六國紀年錶(附:十六國興亡錶)
(七)南北朝紀年錶
(八)隋紀年錶
(九)唐紀年錶
(十)五代十國紀年錶(附:五代十國興亡錶)
(十一)宋、遼、金紀年錶
(十二)元紀年錶
(十三)明紀年錶
(十四)清紀年錶
(十五)民國紀年錶
[附一]三代(夏、商、周)紀年錶
[附二]辛亥革命期M所用黃帝紀年對照錶
[附三]韻目代日錶
年號索引
後記
這本書的敘事邏輯和編排順序,體現瞭一種非常現代的曆史觀,它沒有被傳統的“正統史觀”過度束縛。在展示中國曆史的宏大敘事時,它並沒有完全以中原王朝為中心軸綫。在涉及邊疆民族、西南夷或海洋貿易相關的曆史片段時,它給予瞭相對獨立且清晰的闆塊進行呈現。這使得我們能夠跳齣那種傳統的、略顯狹隘的“王朝更替”視角,去理解更廣闊的、多民族互動下的曆史圖景。例如,在描述唐代絲綢之路的鼎盛時期時,它對沿途不同文化圈的交流深度進行瞭詳盡的梳理,而不是僅僅聚焦於長安朝廷的政治動態。這種“多中心”的曆史透視法,極大地豐富瞭我對中國曆史復雜性的認知。它鼓勵讀者從更全麵的地理和文化維度去思考曆史事件的成因和影響,而不是簡單地背誦帝王將相的功過。這種修訂,無疑是緊跟瞭當代曆史研究的趨勢,非常值得肯定。
評分這份修訂本在細節的嚴謹性上,可以說是下足瞭功夫,尤其是在那些容易産生爭議或模糊不清的曆史時間點上。我注意到,很多傳統的史書在描述一些早期王朝的開國時間或者特定戰役的準確年份時,往往隻有單一的錶述。但這本書似乎采用瞭更寬泛的學術考證視角,在一些關鍵節點旁邊,會附帶非常簡短但關鍵的“學術備注”或者“主要觀點參考”,這錶明編者並非簡單地抄錄舊有定論,而是做瞭現代史學的交叉比對工作。比如,對於一些考古發現不斷修正的曆史斷代,這本書的更新速度和準確性都讓我印象深刻。這對於我這種希望建立一個相對“可靠”的曆史框架的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它不僅是告訴你“發生瞭什麼”,更是在某種程度上暗示瞭“學術界對這件事的共識和爭議點在哪裏”。這種嚴謹度,讓這本書從一本單純的“參考書”提升到瞭“研究輔助工具”的層麵。我能感覺到,編者對“精確”二字的追求,已經超越瞭普通工具書的範疇。
評分當我真正開始嘗試使用這本書來梳理脈絡的時候,我立刻注意到瞭它在“粒度”控製上的高明之處。很多人覺得紀年錶就是把大事記按時間順序排列,但實際上,如何取捨信息量,纔是決定一本工具書價值的關鍵。這本書在這方麵處理得相當老練。它沒有一股腦地塞進所有能找到的邊邊角角的小事,而是非常精準地抓住瞭那些對整體曆史進程産生決定性影響的節點,比如重大的製度變革、關鍵性的戰役結果,以及重要人物的生卒年份。更妙的是,它在不同曆史時期之間切換時,能夠保持一種微妙的平衡感。比如,在戰國和魏晉南北朝這種多政權並立的復雜時期,它通過清晰的並列結構,讓你一眼就能分辨齣哪個政權在哪個時間段占據瞭主流,而哪些“割據”政權是曇花一現。這種結構上的清晰度,極大地降低瞭初學者理解復雜曆史交叉點的認知負荷。我過去在查閱其他資料時,經常要在不同書本間切換來核對時間綫,但現在,這本書像是一個高度集成的曆史信息總站,很少讓我感到信息迷失。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說實話,挺齣乎我意料的。我原本以為這種“紀年錶”類的工具書,大概率會是那種非常樸素,甚至有點枯燥的風格,畢竟內容纔是王道嘛。但拿到手之後,發現它在封麵材質的選擇上用瞭那種帶有細微紋理的啞光紙,觸感非常舒服,拿在手裏分量感十足,明顯是下瞭成本的。字體排版上,雖然核心是時間軸和事件羅列,但編排者顯然花瞭不少心思去平衡信息密度和閱讀舒適度。比如,在涉及到重要曆史節點時,會用稍微加粗或者不同字號來突齣,這在快速查閱時非常友好。而且,很多時間點的劃分,比如朝代更迭的交界處,他們用瞭比較精巧的圖文設計來作為過渡,而不是簡單的一條直綫到底,這讓整個結構看起來不那麼僵硬。當然,作為工具書,實用性是第一位的,但這種兼顧瞭閱讀體驗的設計,確實讓我對後續的使用充滿瞭期待。它不像那種冰冷的數據堆砌,反而像是一個精心打磨過的工具,讓人願意經常翻閱。尤其是一些關鍵事件的注釋或附錄部分,字體大小和行距的把控恰到好處,即便是需要長時間盯著看,眼睛也不會太容易疲勞。
評分拋開內容和結構,從一個“工具”的角度來評估,這本書的索引和檢索係統的設計是我個人最為欣賞的一點。一本紀年錶如果檢索不便,那麼它的實用價值會大打摺扣。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到瞭極緻的“所查即所得”。我發現它的兩個主要索引——“事件名索引”和“人名索引”——的交叉引用做得非常到位。如果你隻記得一個事件的簡稱,或者隻記得一個曆史人物的名字,係統都能迅速將你導嚮相關的年份和事件鏈條。而且,索引的編排並非簡單的字母排序,而是結閤瞭曆史事件發生的時間段進行分類,比如,人名索引會根據該人物主要的活躍時期進行分組,這在很大程度上模擬瞭人類記憶和曆史關聯的思維方式。相比於那些需要逐頁翻找的傳統工具書,這本極大地提升瞭查閱效率。對我來說,當我在撰寫某個專題時,需要快速調取特定時間段內所有關鍵信息的支持時,這種高效的導航係統,簡直是不可替代的助手,讓我的研究工作流暢瞭許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