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姜科植物资源

中国姜科植物资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德邻 编
图书标签:
  • 姜科植物
  • 中国植物
  • 植物资源
  • 植物学
  • 生物多样性
  • 药用植物
  • 经济植物
  • 植物分类学
  • 植物地理
  • 姜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14014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653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08
字数: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医药、园艺等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及植物学爱好者阅读

  姜科是单子叶植物中的一个大科,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有200余种,其中有重要的药材,有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料,还有不少美丽的花卉,已收入《中国药用植物志》的种类已多达95种,许多种类还具有潜在的开发价值。目前国内外对姜科植物的研究都十分重视。华南植物园吴德邻教授是我国开展姜科植物研究的先行者,也是这方面的XX,《姜科植物资源》一书的编写,书中对140种姜科植物作了确切的介绍,每种都附有精美的彩照,便于识别。

内容简介

  《中国姜科植物资源》简要地介绍了姜科植物的系统位置、特征、种类、地理分布、用途、栽培繁殖和病害防治,提出对姜科植物资源开发的意见。作者认为应该依据姜科植物本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重点在药用和观赏植物两方面。开发国内野生姜科花卉资源和引进外国新品种并举,同时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本书共介绍中国姜科(含闭鞘姜科)资源植物19属,120种,国外姜科(含闭鞘姜科)植物10属,20种,并配彩照。本书可供医药、园艺等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及植物学爱好者阅读。

作者简介

  吴德邻,男,汉族,1934年出年于江苏镇江市。195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学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植物分类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咨询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分类区系学科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主编、《广东省志·生物志》主编、《广东植物志》主编,发表科学论著近百篇(部)。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概论 ............................................... 1
一 .姜科的系统位置 ........................................... 2
二 .姜科的特征、种类与地理分布 ...................... 3
三 .姜科植物的用途 ........................................... 4
四 .姜科植物资源开发与保护 ............................. 5
五 .姜科植物的栽培繁殖 .................................... 8
六 .姜科植物的病害防治 .................................... 9
第二章 中国姜科植物资源 .................. 11
第三章 国外姜科植物欣赏 ................ 147
附录 1 中国姜科植物名录 ................. 173
附录 2 中国闭鞘姜科植物名录 ........ 189
参考文献 ..................................................... 190
中文名索引 ................................................ 192
拉丁学名索引 ........................................... 194

前言/序言

  中国人认识姜科植物,恐怕从“姜”开始。早在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前256年)《论语·乡党》中已有孔子“不撤姜食”的记载。“姜”用作调味料可谓家喻户晓。“姜”本来不是这么写的,繁体字是“薑”,其异体字为“?”。许慎《说文解字》谓,“?御湿之菜也,从艸,彊聲居音切”。王安石《说字》谓,“?能疆御百邪,故谓之?”。“?”字有一定的含义,而非音译的外来语。这样看来,“姜”应当是本土生长的植物。简化字“姜”是借用字,指的是姓氏,与“薑”的本义无关。中国的第一部伟大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就记载有“?”。神农尝百草虽是美丽的传说,但野生植物中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哪些有毒,哪些无毒,哪些能治病,哪些不能治病,定是先民们一种一种地尝试过才知道的。先民们的勇敢实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姜科中的药用植物当然不只“姜”1种,还有姜黄、莪术、郁金、草果、草豆蔻、砂仁、高良姜、益智等都是常用中药材。姜科植物中普遍含有芳香性挥发油,成分虽然非常复杂,但大都具有驱风健胃、舒筋活络的功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就记载有12种姜科药材,而最近出版的《中国药用植物志》中记载的姜科药用植物达95种之多。民间实际应用更不止此数。因此,中国姜科植物中的野生药用资源仍有很大的开犮潜力。作为农作物,姜、姜黄和小豆蔻为姜科中的3大世界重要姜科作物。在某些地区,它们甚至还是当地的重要支柱产业。种姜获利颇丰,《史记货殖传》己有“千畦姜韭其人与千户侯等”的记述。如今全世界约有50多个国家种姜,150多个国家进口姜,而中国在姜的种植面积和生产总量上均居世界首位。由此可见,姜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经济效益。除了药用和调味用,姜科植物的另一大用途就是观赏。姜科中的热带花卉早就受到人们的青睐。洁白清香的姜花,婀娜多姿的舞花姜,雍容华贵的瓷玫瑰,色彩艳丽的姜黄属植物和风姿绰约象牙参,无不令人印象深刻。除了栽培的姜科植物外,还有大量的美丽姜花,藏在深山人不知,有待人们去开犮。从喜马拉雅山脉雪线附近海拔3500~4800m的象牙参属、距药姜属,到海拔1000~1500m的直唇姜属、喙花姜属,往下直到西双版纳和海南岛的热带雨林都有姜科植物的芳踪。姜科植物虽不难被发现,但种类鉴定困难却是不争的事实。仅仅依靠文字记载和干标本是很难准确鉴定到种的。姜科植物的营养体往往十分相似,不适合作种类鉴定的特征,而花的构造复杂,质地柔弱,有的薄如蝉翼,一经压制成干标本,便难知其原貌,而且一碰就碎,一煮就烂,所以过去涉猎此科植物分类的人比较少,有关姜科植物的资料自然也相对较少。早在20世纪60年代编者在编写《海南植物志》姜科的时候,便遇到过准确描述姜科植物难和干标本与活植物对不上号的难题。当时没有互联网,也没有机会出国到世界著名的大标本馆参考标本,只能依靠国内馆藏的标本及周边国家的植物志来鉴定标本,可谓困难重重。后来在编写《中国植物志》时,为了准确记载中国姜科植物,曾和华南植物研究所的同志们一起,先后到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考察,采集标本,实地绘图,拍照,并挖回苗木种植于华南植物园姜园,作描述的参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时想,如果每种姜科植物都有一幅彩照做参考,这对认识姜科植物该有多大帮助。多年来,编者就一直想编一部这样的专著以飨读者,但岁月不饶人,对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来讲,要收集到足够数量又合乎出版要求的中国姜科图片殊非易事。好在现在有一批年轻人,同样的执著追求终使这一愿望得以完成。从雪域高原到南海之滨,都有他们的踪影。他们抓紧每一个难得的机会,记录下姜科植物那美丽的瞬间,使我们有机会欣赏到大自然的杰作。更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王斌先生的热情相助和策划,促成了这一著作的问世。在此,编者谨向那些为本书作出贡献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东方香料的奥秘:从舌尖到药箱的千年传奇》 千百年来,一种神奇的植物,以其辛辣的口感、独特的香气和广泛的药用价值,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和传统医药体系。它不仅是厨房里不可或缺的调味品,更是滋养身心、驱邪避秽的良药。本书将带您深入探索这种被誉为“东方香料之王”的植物——姜,揭开它层层叠叠的神秘面纱,展现其从古至今,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第一章:姜的古老根源——穿越时空的植物学溯源 我们将追溯姜的起源,探究其如何在地球上落地生根,又如何跨越山海,最终扎根于中华大地。从植物学的角度,我们将详细解析姜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以及其近缘物种之间的微妙差异。您将了解到,我们日常食用的姜,其学名背后蕴藏着怎样的分类学奥秘。我们将审视考古发现和古籍文献,力图勾勒出姜在中国早期文明中的踪迹,探讨其作为一种天然资源,是如何被先民发现、认识并加以利用的。这不仅是一次植物学上的考察,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明之旅,感受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二章:舌尖上的味蕾奇迹——姜的烹饪艺术与文化符号 姜,以其独特的辛辣与微甜,为中华美食增添了无尽的活力。本书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中华饮食文化的大门,展现姜在不同地域、不同菜系中的多样化应用。从北方的炖肉去腥,到南方的海鲜提鲜,再到西南地区的辛辣风味,姜的身影无处不在。我们将深入剖析姜的不同部位——嫩姜、老姜、姜母——在烹饪中的独特作用,以及它们如何通过不同的处理方式,释放出千变万化的风味。 除了作为调味品,姜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在节日庆典中,姜的象征意义又是什么?在家庭日常中,它承载着怎样的温情?我们将探讨姜在民间习俗、节令食品以及文学艺术中的体现,感受它与中华民族情感的深层连接。您将发现,每一片姜,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种情感,一种生活的智慧。 第三章:悬壶济世的天然良药——姜在中医药领域的千年传承 姜,在中国传统医药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被誉为“辛温发散”的代表性药物,在中医的辨证施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书将系统地梳理姜在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定位,探讨其药性、归经以及主要的药理作用。 我们将详细介绍姜在各类经典方剂中的应用,例如用于治疗风寒感冒的“生姜红糖水”,以及在妇科、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广泛运用。除了鲜姜,我们还将深入研究干姜、炮姜等炮制品的药效差异,以及它们在不同病症治疗中的独特优势。 本书还将关注现代药理学对姜的研究进展,探讨姜中具有生物活性的主要成分,如姜辣素、姜烯酚等,以及它们在抗炎、抗氧化、抗肿瘤、促进消化、改善心血管健康等方面的科学依据。您将看到,古老的中医药智慧,正在与现代科学擦出新的火花。 第四章:姜的家族图谱——探索姜属植物的多样性 虽然我们对日常食用的姜( Zingiber officinale )最为熟悉,但姜的家族远不止于此。在本章,我们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姜科(Zingiberaceae)世界,揭示这个植物大家族令人惊叹的多样性。我们将介绍一些与食用姜亲缘关系较近,但在亚洲其他地区具有重要价值的姜属植物,例如高良姜( Alpinia galanga )、山姜( Alpinia chinensis )等,阐述它们各自的形态特征、生态分布以及在当地医药、香料等方面的独特应用。 我们将拓展视野,介绍一些姜科中具有观赏价值或特殊经济用途的植物,例如郁金( Curcuma longa ,虽常归于姜科,但中文名“郁金”有时易与姜混淆,此处旨在区分)、莪术( Curcuma zedoaria )等,它们在染料、香料、医药等领域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了解姜科植物的宏观多样性,读者将更能理解姜属植物在进化和地理分布上的复杂性,以及它们各自适应不同环境的生存策略。 第五章:从田间到餐桌的守护——姜的种植、加工与未来展望 了解姜的价值,离不开对其生产环节的关注。本章将聚焦姜的种植技术,从适宜的生长环境、土壤要求,到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我们将为您呈现一个科学、高效的种植体系。您将了解到,优质姜的产出,离不开辛勤的耕耘和科学的方法。 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姜的加工技术。从采收后的清洗、切片、干燥,到传统的腌制、炮制,以及现代化的提取、浓缩工艺,我们将解析不同加工方式如何影响姜的风味、药效和储存稳定性。 最后,我们将展望姜的未来。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姜产业的绿色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在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下,姜的开发潜力还有哪些?我们还将探讨姜在功能性食品、天然保健品、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的应用前景,以及如何通过科技创新,进一步挖掘姜的无穷价值,让这份东方古老馈赠,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东方香料的奥秘:从舌尖到药箱的千年传奇》,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姜的书,更是一部关于自然、文化、历史与科学交织的百科全书。它将带领您品味舌尖上的千般滋味,领略医药里的万般功效,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并从中获得关于健康、生活与自然的深刻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对地方特产和传统手工艺颇感兴趣的旅行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接触到了《中国姜科植物资源》这本书。虽然这本书的标题听起来有些学术化,但它所涵盖的内容却与我的兴趣不谋而合。书中在介绍各种姜科植物时,不仅仅停留在植物学上的描述,还深入挖掘了这些植物在当地文化、经济以及生活方式中的应用。我看到了关于如何利用某些姜科植物制作特色香料、染料,甚至是传统医药的记载,这些都让我对中国各地丰富多样的物产有了全新的认识。我特别对书中关于某种姜科植物的传统采集和加工方法的介绍感到好奇,这让我联想到了我在某个地方旅行时看到的类似的手工艺品。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深入了解了中国这片土地上那些不为人知的宝藏,让我对“资源”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们不仅仅是植物本身,更是与人文历史紧密相连的物质财富。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在植物分类学领域遇到的一股清流!作为一名对姜科植物情有独钟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全面、深入地介绍中国姜科植物的书籍。翻开《中国姜科植物资源》,我立刻被其严谨的编排和详实的资料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罗列物种名称那么简单,而是从地理分布、生境特点、形态特征到药用价值、食用价值、园林应用等多个维度,对每一个物种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物种之间细微差别的辨识技巧,这对于我这样在野外考察时常常会遇到相似物种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书中的插图更是精美绝伦,无论是植物的整体形态还是花朵、叶片等细节,都清晰锐利,仿佛触手可及。我甚至在书中找到了我一直在寻找的关于某种姜科野生物种的驯化潜力分析,这让我对未来的农业发展有了新的思考。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趣味性的读物,让我对中国丰富的姜科植物资源有了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

评分

作为一名园林设计师,我一直在寻找能够为我的设计带来更多本土化、特色化元素的灵感。《中国姜科植物资源》这本书,就像一本充满惊喜的宝库,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我之前对姜科植物的认知,大多停留在姜黄、白术等几种常见的经济作物上,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姜科植物在园林应用上的巨大潜力。书中详细介绍了许多姜科植物在观赏价值上的独特之处,例如它们独特的花型、鲜艳的色彩以及迷人的香气,很多物种的描述都让我眼前一亮,甚至在书中找到了适合我即将设计的亚热带主题花园的理想植物。更让我欣喜的是,书中还提及了一些姜科植物的栽培习性、对土壤和光照的要求,以及病虫害防治方面的基础知识,这些对于我实际的植物配置和后期养护都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这本书的配图同样让我印象深刻,许多花卉的特写照片,色彩鲜艳,细节丰富,让人充满了想要将它们融入设计的冲动。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封面吸引的,那种朴实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插画,让我觉得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然而,当我真正翻阅进去之后,才发现它的内容远比封面更吸引人。我并非专业的植物学家,也对姜科植物知之甚少,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却非常平易近人,没有太多枯燥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着中国各地姜科植物的故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物种的“故事性”介绍,比如它们是如何被发现的,在当地有哪些传说,或者它们在当地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些生动有趣的细节,让我觉得那些植物不再是冷冰冰的科学分类,而是鲜活的生命,与我们人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书中对各地物种分布的介绍,也让我对中国的地理多样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仿佛跟着书中的描述,进行了一次虚拟的植物考察之旅。

评分

我是一名长期致力于植物化学研究的研究生,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对于中国姜科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有着迫切的需求。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中国姜科植物资源》这本书,它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书中对于每一种姜科植物的化学成分分析,虽然不是最前沿的HPLC或GC-MS数据,但却梳理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快速了解某种植物主要的活性物质以及其潜在的药理作用。特别是书中对一些民间药用经验的记载,虽然缺乏现代科学的严谨论证,但却能为我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突破口。我注意到书中在介绍某些物种时,还引用了大量的古籍和地方志,这对于理解这些植物在传统医学中的地位和应用非常有帮助。虽然这本书在化学成分的详尽程度上还有提升空间,但其对整个中国姜科植物资源的研究脉络梳理,对我而言已经非常有价值,它像一座桥梁,连接了古老的传统智慧与现代的科学探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