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0个科学难题:化学卷 [10000 Selected Problems in Sciences:Chemistry]

10000个科学难题:化学卷 [10000 Selected Problems in Sciences:Chemistr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10000个科学难题”化学编委会 编
图书标签:
  • 化学
  • 科学
  • 难题
  • 问题集
  • 考试
  • 学习
  • 教材
  • 高中
  • 大学
  • 竞赛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03024268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800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外文名称:10000 Selected Problems in Sciences:Chemistr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000个科学难题·化学卷》一书由我国当前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老中青优秀学者、专家编篡,汇集了一批涉及化学科学各分支领域国际发展前沿和热点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待解决的“难题”或问题。《10000个科学难题:化学卷》内容覆盖面广,交叉性强,富有前瞻性、先进性和重要性。《10000个科学难题:化学卷》既阐明了这些难题的科学内涵,指明了探求的方向和思考空间;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学者的高学术水平和我国化学科学的显著进步。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
《10000个科学难题》序

前言
晶体缺陷的测定及其与同体性质的关系 陈接胜 李新昊 (1)
无机有序多孔材料的设计合成 霍启升 (4)
金刚石的化学合成 线逸泰 (9)
高透量无机分离膜的制备 朱广山 (13)
上转换发光材料及其应用 严纯华 孙聆东 (16)
高性能非线性光学材料 毛江高 (20)
高压化学 刘晓* (23)
动力学稳定的高能材料 张闻 熊仁根 (26)
手性白发拆分的预测与调控 卜显和 章慧 (29)
金属-金属(多電)键 陈接胜 张锋 (32)
基于分子磁性的分子白旋电子学研究 王炳武 高松 (38)
可用于量子计算机的分子磁体材料的设计合成 陶军 (43)
有机导电磁体 秦金贵 (46)
多铁分子材料 王哲明 (49)
功能配合物的可控合成 左景林 杨国昱 (54)
分子问弱相互作用与功能超分子材料的调控 孟庆金 (57)
分子影像材料 李富友 (61)
智能配位聚合物分子材料 童明良 (64)
过渡金属促进的硼氢键活化 燕红 (67)
金属药物的作用机理 杨晓达 (73)
金属酶模拟 毛宗万 (76)
砸蛋白的结构、功能与化学模拟 黄开勋 (79)
重元素的相对论效应 陈接胜 李新昊 (83)
复杂材料的第一原理电子结构方法所面临的挑战 蒋鸿 (86)
水结构之谜 房春晖 (90)
高转化效率的纳米材料太阳能电池 孟庆波 林原 (93)
高效的光分解水制氢纳米材料 邹志刚 (97)
高效纳米储氢材料 王平 (101)
新型碳纳米材料 李彦 (105)
纳米粒子为单元的多级次程序化组装 唐智勇 (109)
生物无机材料的仿生化学 唐睿康 (112)
超高比容量锂离子电池的纳米电极材料 陈军 (116)
固态电极离子/电子输运过程及其耦合机理 杨勇 (120)
燃料电池新型质子交换膜 刘盂峰 (122)
能源转换巾的非铂催化剂 孙世刚 周志有 田娜 (126)
新型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陶占良 (129)
由二氧化硅化学法一步制备高纯硅 肇极 李灿 (133)
氢的安全高效储存 陈军 (136)
金属氢的制备 沈健 (140)
煤炭的低成本气化技术 张晓伟 (112)
纤维素的低成本、规模化制备燃料乙醇 崔立峰 (145)
界面有机光电效应 侯建国 董振超 (148)
过渡金属催化剂上N2催化加氢成氨的作用机理问题 张鸿斌蔡启瑞 (152)
催化剂活性基团的仿生组装 伏再辉 (106)
多相催化反应机理和活性巾心的表征 陈明树 翁维正万惠霖 (159)
甲烷选择氧化制有机含氧化合物的高效催化体系 王野 万惠霖 (163)
屯催化表面结构效应 孙世刚 (167)
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的新型催化剂 王亚军 (171)
温室气体的捕集、储存和转化 张涛 (174)
石油生物催化脱硫 蒋宗轩 (177)
高效率热电材料 陶占良 (180)
超高密度信息存储材料 宋延林 (181)
有机分子磁体 贾丽慧 (188)
多功能内集成的单分子器件 赵爱迪 侯建国 (190)
材料老化过程的化学动力学 涂善东 王卫泽 (193)
无机晶体结构预测 王泉明 (196)
材料/细胞界面结构及相互作用 林昌健 (199)
复杂体系的腐蚀电化学研究 林昌健 (201)
富勒烯的形成机理 谢素原 (203)
材料合成中分子有序组合体模板的机理问题 郭荣 (206)
分子有序组合体的理论模拟与设计 郭荣 (208)
表面增强光谱学的统一理论 田中群 吴德印 (210)
表面于性结构的形成、识别与控制 陈婷 万立骏 (211)
电化学界面结构的理论模型 吴辉煌 田昭武 (217)
超临界流体中的微观聚集行为对化学反应热力学性质的影响 韩布兴 (220)
水在生命化学过程巾的作用 贾国卿 李灿 (223)
分子反应的本质和控制 王鸿飞 (226)
时间分辨的化学反应动力学 杨学明 (229)
非正交轨道的价键理论Hamiltonian矩阵计算 吴玮 (231)
密度泛函理论及其应用 张颖 徐昕 (234)
普适的线性标度第一性原理电子结构理论 杨金龙 侯建国 (237)
能同时处理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密度泛函理论 袁岚峰 杨金龙 侯建国 (210)
从弱到强电子耦合强度下的电子转移动力学和速率理论 赵仪 (244)
碳氢键的活化 施章杰 (217)
碳碳键的活化 施敏 (251)
二氧化碳的同定和活化 吕小兵 (251)
氮气的固定与活化 施章杰 (258)
有机化合物的直接氟化 胡金波 (263)
“绿色”氧化 刘国生 (267)
新型反应介质 游书力 李毅 (270)
自由基、卡宾的选择性控制 王剑波 (274)
有机金属络合物催化性能的预测 龚流柱 王中夏 (278)
串联反应及多组分反应 王彦广 (282)
多样性导向的有机合成 柏旭 (287)
手性起源 肖文精 陈加荣 (290)
手性催化 周其林 (295)
活性天然产物的高效合成 杨震 (298)
多糖/寡糖的同相合成 连高焱 俞飚 (301)
天然产物的快速分离鉴定 岳建民 (304)
有机反应的时间分辨 杨国强 (307)
分子识别和自组装 刘育 (310)
分子问弱相互作用的选择性和方向性 黎占亭 (311)
超分子体系中的电子转移和能量传递 吴骊珠 佟振合 陈彬 (317)
光合作用的化学机制与应用 刘扬 (321)
手性农药 刘维屏 徐超 (325)
“绿色”农药的分子靶标 杨青 钱旭红 (328)
农药的生物合理设计 杨光富 (331)
农药的剂量传递 袁会珠 杨代斌 (335)
链式缩聚反应 耿延候 袁金颖 隋晓锋 (339)
螺旋选择性自由基聚合反应 宛新华 (344)
非石油路线合成高分子 王献红 (317)
聚电解质的构象变化 张广照 (351)
高聚物中的玻璃化转变现象的本质 黄定海 (351)
大分子体系的非晶液固相转变 安立佳 孙昭艳 石彤非 (359)
链状大分子半结晶织态结构的调控 胡文兵 (363)
高分子固体巾的链缠结与网络结构 那兵 傅强 (367)
光子学聚合物的构筑 张其锦 (370)
聚合物光子晶体 宋延林 (374)
聚合物太阳能材料 陈红征 施敏敏 (378)
共轭聚合物分子的电荷传输机理 胡文平 (382)
模拟生物大分子聚集体功能的大分子白组装 史林启 (386)
高分子仿酶巾识别与催化的协同性 刘俊秋 (389)
生物材料的血液相容性 计剑 (392)
人工肌肉材料 徐坚 (395)
仿生自修复高分子材料 章明秋 容敏智 许家瑞 (399)
生物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基础问题 陈国强 (403)
智能和靶向性医用高介子 陈学思 肖春生 田华雨 庄秀丽 景遐斌 (407)
骨修复巾的组织工程技术 章培标 陈学思 王宇 崔立国 庄秀丽 景遐斌 (412)
分析化学巾的(若干)科学问题 许丹科 陈洪渊 (416)
实时动态检测细胞内多分子相互作用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体系的建立 李爱芳 江云宝 (419)
获取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信息的新方法 马会民 (122)
可以直接给出分子结构的高分辨成像技术 张新荣 张四纯 (425)
自由基动态原位检测与调控细胞功能研究 唐波 (428)
卤键在化学和生物分子识别中真的很軍要吗 晋卫军 (431)
金属纳米粒子的等离子体共振散射及其筛选、纯化 凌剑 黄承志 (131)
可控电化学信号放大方法研究 郭良宏 邵元华 (437)
生物分子界面电子转移的基本行为与特征 夏兴华 (440)
细胞之间信号传导的定量化 黄卫华 程介克 (443)
糖生物学与蛋白质糖基化研究中的分析方法 鞠燒先 (447)
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的研究 樊春海 (451)
复杂蛋白质样品的高效分离分析 张玉奎 (454)
蛋白质复合物的大规模分离与鉴定 厉欣 邹汉法 (457)
广谱性手性化合物分离分析方法 白玉 刘虎威 (460)
基于完整蛋白质的复杂体系全蛋白质组快速、灵敏定量技术 刘科辉 钱小红 (465)
生物大分子结构的NMR解析 张许 刘买利 (469)
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分析技术 冯江华 唐惠儒 刘买利 (472)
微全分析系统的实现 方 群 潘建章 张婷 祝莹 (476)
微流控芯片的液体混合 黄岩谊 郑波 (479)
生物芯片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 王振新 (183)
生命体系巾单分子检测 方晓红 (486)
单分子DNA序列的测定方法研究 陆祖宏 (489)
纳米生物传感 王柯敏 (492)
碳纳米管材料在分子成像以及癌症早期诊断领域的应用 蔡少瑜 孔继烈 (496)
基于量子点标记的生物活体动态示踪成像 庞代文 (500)
基于谱学成像的多功能纳米探针研究 逯乐慧 (504)
蛋白质分子印迹方法学研究 杨黄浩 (507)
金属组学 王秋泉 (511)
元素形态分析 尹学博 严秀平 (511)
复杂样品系统中特定组分的选择性分离鉴定 王建华 邹爱美 陈明丽 (518)
高维多模数据的融合、解析与建模方法研究 邵学广 (522)
二阶张量校正(复杂体系干扰共存下多组分同时直接定量分析) 吴海龙 (525)
小分子肿瘤标志物的发现和早期分析检测 石先哲 许国旺 (530)
疾病的预警和诊断系统 朱俊杰 (533)
食品中药物残留的多组分快速检测 黄国贤 (536)
仿生嗅觉和味觉传感器的研究和发展 秦玉 陈洪渊 (539)
复杂基体环境样品的前处理 蔡亚岐 (513)
高灵敏DNA损伤分析 汪海林 (546)
化学污染物的原位与形态分析 史建波 江桂斌 (550)
有机污染物QSAR模型的机理建模与解释 陈景文 王壮 王亚南 (554)
汞的化学甲基化与活化 阴永光 江桂斌 (558)
手性化学污染物的环境行为 刘维屏 马云 (56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大气长距离传输:冷捕集效应 刘咸德 (565)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富集与生物放大预测模型研究 麦碧娴 (568)
微囊藻毒素分子结构中Adda侧链肽键的水解 陈伟 宋立荣 (572)
化学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 刘景富 (576)
平流层臭氧损耗的化学机制 葛茂发 (579)
毒物兴奋效应 尹大强 (583)
环境污染物与神经内分泌毒性 周炳升 (587)
环境污染物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 郭良宏 (590)
化学污染物的基因毒性 戴家银 石志敏 (593)
复合环境污染物协同毒性作用机理 朱本占 (597)
光催化降解有毒有机污染物 赵进才 (601)
水环境中PPCPs的微生物转化与降解机制 俞汉青 (604)
机动车尾气催化净化 贺泓 (607)
环境应用功能性纳米的材料设计和构效关系 全燮 (610)
纳米金催化作用及在环境中的应用 郝郑平 (613)

前言/序言

  “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大踏步前进,其速度之快令世人瞩目。为了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四部门联合发起了“10000个科学难题”征集活动,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司负责组织实施。征集工作首先从数学、物理和化学三个科学领域开始。这项工作对推进我国科学事业的进步有着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化学是一门创造新物质的科学。化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阐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揭示和识别天然物质,合成新的化合物。化学从实验开始,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一个非常复杂而有序的巨大综合性系统,可细分成各种门类和层次,其间又相互联结和交叉。根据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或研究方法的不同,构成了很多的学科类别。对于这样一个门类繁多、庞大、复杂的化学科学,如何将亟待或有待解决的问题凝炼成科学难题,提出什么样的难题,孰轻孰重,如何把握疑难的程度等等,都曾使我们感到十分困惑。其间,还曾有过不少争议。然而,编委们本着推动科技事业进步的热情和责任,在四部门正确方针的指引下,同时又得到化学界同仁的热情支持,献计献策,特别是得到以徐光宪院士为代表的一批化学界老前辈科学家的鼎力支持和帮助,大家认识到责无旁贷,决心知难而进。徐先生见到编写大纲后立即为本书作了序。其后,又通览全书重新作序,并提出精辟的阅读指导,赐教于读者,使编委们深受鼓舞。
  经与数学、物理兄弟学科领域的相互交流,我们很快地在编撰的指导思想、选题范围和内容以及全书的定位等原则问题上取得了共识。对于化学与化工两大领域,我们以化学先行,化工暂缓,不写面面俱到教科书型的著作,而是先按现有传统习惯、未来趋势和当前情况分成六大组,即:(一)无机化学、材料化学、纳米化学;(二)有机化学、农药化学、药物化学;(三)物理化学、能源化学;(四)分析化学、环境化学;(五)高分子化学和物理、高分子材料;(六)化学生物学等六大组。首先,策划这六大组“难题”的条目,并将这六组所提出的“难题”或问题的深度定位在以大学生为主要读者的水准上。所谓“难题”,也并不着意在“难”,而在于能启发大家思考、有科学价值与现实意义并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上,而且还考虑不同的层次。本书旨在“高中生有兴趣,大学生能通读,研究生可选题”;同时,也能为高校老师和研究人员提供在科学研究上有参考价值的材料。
  编委会按照传统学科采取分类约稿和自由投稿相结合的方式。同时,编委会的专家订出了编写原则、撰写要求,统一体例,规范文字。在征稿通知发出后,广大工作在化学科研一线的专家,热情高涨,投稿十分踊跃。提交的稿件经过编委会数次会评、会审,逐条加以审核、修改、整合和梳理,特别关注基本概念的准确性i对文字的叙述则不拘泥于同一格调和形式。由于版面的限制和时间的紧迫,我们从400多条中选出189条先行出版,余下的拟在下一次经修订充实后作为续编出版。鉴于所提出的化学“难题”或问题中,各学科间的条目数量不甚均衡,疑难的程度不一,各分支学科的内容又有覆盖或重复,尤其是学科的交叉明显,学科界线已经模糊。所以一批出版的条目大体上按原征稿的范围放置,但不加学科分类的标题来框定范围,并且前后次序亦作了合理调整,目的在于使读者有一个整体感,让读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去理解、思考问题的真谛。为了反映难题最后形成的实际情况和避免知识产权的争议,条目署名一律用“撰稿人”方式置于文后。
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一本引领您深入化学殿堂的实践指南 在浩瀚的科学星空中,化学以其独特的视角,揭示着物质的构成、性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精妙规律。它如同连接宏观世界与微观粒子之间的桥梁,让我们得以窥探原子、分子如何编织出我们赖以生存的丰富多彩的世界。从生命体的基本运作机制,到工业生产的勃勃生机,再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化学无处不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然而,化学的魅力不仅仅在于理论的深刻与应用的广泛,更在于其对严谨逻辑、细致观察和灵活思维的极致追求。要真正掌握化学的精髓,仅仅阅读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巩固理解、激发灵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精心编撰了这本《10000个科学难题:化学卷》,它并非一本浅尝辄止的知识汇编,而是一部引导您主动探索、深度思考、勇于挑战的实践宝典。 挑战的广度与深度,覆盖化学学科的每一个角落 本书的编撰理念,在于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化学问题训练场。我们精心筛选并设计了数量庞大的难题,力求覆盖化学学科的各个分支与重要领域。无论您是初涉化学的新手,渴望建立坚实的基础,还是化学专业的学生,寻求突破难关、提升竞赛竞争力,亦或是对化学充满好奇,希望通过实践加深理解的科学爱好者,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挑战。 我们所涵盖的范围,将从最基础的无机化学出发,深入到元素周期表的奥秘,探讨各种无机物的结构、性质、反应规律,以及它们在自然界和工业中的重要作用。您将有机会挑战关于酸碱理论、氧化还原反应、配位化学、固态化学等经典而核心的知识点。 随后,我们将目光转向更为复杂的有机化学领域。这里是生命科学的基石,也是材料科学的驱动力。我们将带您穿越碳链与官能团的海洋,理解共价键的形成与断裂,掌握各类有机反应的机理,例如取代、加成、消除、重排等。从简单的烷烃、烯烃、炔烃,到复杂的多环芳烃、杂环化合物、生物大分子,本书中的难题将引导您逐步掌握有机合成的策略,分析有机物的结构,并理解它们在药物、高分子材料、染料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物理化学部分,将是连接微观世界与宏观现象的桥梁。在这里,我们将聚焦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量子化学、电化学以及胶体与界面化学等核心内容。您将通过解决问题来理解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探究反应速率的决定因素,学习如何运用量子力学来描述微观粒子的行为,理解电化学电池的工作原理,并深入研究表面现象在催化、分离等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将通过具体的题目得到生动的诠释。 此外,本书也包含了分析化学的精髓。如何准确地测定物质的组成和含量,是化学研究与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将提供大量关于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以及各种分离技术(如色谱法、光谱法)和滴定方法的难题,帮助您培养严谨的实验操作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生物化学作为化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书将引导您了解生命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的结构与功能,理解代谢途径中的酶促反应,并深入探讨信号传导、基因表达等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原理。 材料化学作为现代工业的支柱,其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将触及各种功能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包括聚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等,并探索它们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环境化学则关注化学在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中的作用。从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的化学机理,到污染物的监测、治理与预防,本书的难题将帮助您理解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关键作用。 解题的艺术与思维的训练,激发您的科学潜能 《10000个科学难题:化学卷》并非简单地罗列题目,而是致力于引导您掌握科学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式。每一个难题都经过精心设计,旨在考察您对基础概念的理解、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对逻辑推理的运用,以及对实际情况的分析能力。 本书的题目类型丰富多样,包括但不限于: 计算题: 考验您运用化学公式和定律进行精确计算的能力,从化学计量到热力学参数的计算,从动力学常数的推导到电化学电池电动势的求解,每一道计算题都是一次严谨的思维训练。 概念辨析题: 旨在区分相似但本质不同的概念,加深您对化学基本原理的理解,避免望文生义,培养辨别和判断的能力。 结构解析题: 要求您根据给定的信息推断物质的结构,包括分子式、结构简式、空间构型等,是考察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综合能力的关键。 反应机理题: 引导您深入理解化学反应是如何发生的,要求您分析反应步骤、中间产物、过渡态,是掌握化学动力学和反应规律的重要途径。 综合应用题: 将多个知识点融会贯通,考察您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例如设计合成路线、分析实验数据、预测反应结果等。 实验设计与分析题: 培养您的实验操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要求您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预测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解释。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鼓励您: 循序渐进,从易到难: 循序渐进地挑战题目,逐步建立信心,并不断拓展知识的边界。 理解概念,而非死记硬背: 深刻理解每个概念背后的科学原理,才能灵活地应用于各种问题。 分析问题,抓住关键: 仔细阅读题目,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本质,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多角度思考,寻求最优解: 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探索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反思总结,触类旁通: 解题后,认真回顾解题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将解题思路迁移到其他类似问题上。 超越教科书的藩篱,成为一名真正掌握化学的实践者 《10000个科学难题:化学卷》的编写,并非简单地将已有的知识点转化为题目,而是力求通过这些难题,激发您对化学更深层次的探索欲望,培养您成为一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勇于创新精神的科学实践者。 我们相信,化学的魅力在于其不断发展和更新的特性。本书中的难题,虽然立足于经典的化学理论,但其设计也蕴含着对现代化学研究前沿的思考。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您不仅能够巩固已有的知识,更能够为未来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场与化学智慧的对话,一次对物质世界奥秘的深度探险。我们期待,当您翻开这本书,迎接每一个挑战,您都将收获知识的增长,思维的飞跃,以及发现化学无穷魅力的喜悦。愿本书成为您在化学探索之路上,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助您在科学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抵达智慧的彼岸。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来啃食其中的几章,最直观的感受是,这绝对不是一本给初学者的入门读物。它的难度梯度设置得非常陡峭,开头的几个概念题可能还算平易近人,但一旦进入到后面的计算和推导部分,那种扑面而来的挑战感就让人肾上腺素飙升。我记得有一道关于电化学平衡的计算题,涉及到非标准条件下的能斯特方程应用,我试着用平时惯用的简化模型去套用,结果发现根本行不通。逼得我不得不回去翻阅教科书上关于活度和离子强度修正的章节,重新审视每一个假设前提。这种“被逼着去深入学习”的体验,恰恰是很多教学材料所缺乏的。它不给你现成的答案或套路,而是将你放置在一个需要你自行构建完整知识链条的环境中。对于已经工作多年,但希望重新激活自己化学思维的工程师或者研究人员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剂强心针。它能帮你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重新审视那些被时间磨平棱角的化学原理。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那应该是“深度挖掘”。它不是在问你“水是什么”,而是在追问“在特定温度和压力下,水分子间的氢键网络是如何影响其宏观热容的,以及如何用量子化学方法精确模拟这种影响”。这种从宏观现象回归到微观本质的探究路径,是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所在。我发现,即使是那些我自认为已经掌握得很牢固的知识点,在经过这本书的“拷问”之后,都会暴露出理解上的细微偏差或知识体系中的空白。特别是那些需要跨领域知识才能解决的问题,它强迫你必须打破传统的化学学科壁垒,去吸收物理学、数学甚至材料科学的工具和视角。对于渴望从“知道”化学知识跃升到“理解”化学原理,并最终能“运用”化学思想解决未知问题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一个必备的参照物,它设立了一个极高的标准,让你清楚地知道自己距离“精通”还有多远的距离需要跋涉。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也挺有意思,虽然内容是硬核的学术挑战,但整体视觉上并没有那种枯燥的教科书感。纸张的质量不错,印刷清晰,这对需要长时间盯着化学结构式和复杂公式的读者来说,非常重要。我尤其喜欢它在一些经典难题后面附带的“背景注释”——虽然文字不多,但能让人了解到这个问题的历史来源或者它在实际工业或科研中的意义。这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单纯的解题游戏,而是变成了一场与化学发展史的对话。我发现,很多看似晦涩的理论,一旦被放置到它诞生的历史情境中去理解,其逻辑推导就变得无比顺畅。这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科学的严谨性”结合得恰到好处。我甚至会花一些时间,去查阅注释里提到的那些经典文献,这无形中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远远超出了这本书本身的内容范畴。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我完全被它的厚度给震住了,感觉就像抱了一块砖头。从目录上看,涉及的化学分支简直是包罗万象,从基础的无机、有机,到高深的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甚至还有一些交叉学科的前沿领域。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于应试技巧或者纯粹的知识点罗列,但深入翻阅后发现,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知识地图”。作者在编排这些难题时,似乎非常注重知识的内在逻辑和体系构建,而不是简单地堆砌难度。比如,你会发现某个看似简单的热力学问题,却巧妙地串联起了好几个不同章节的概念,逼迫你必须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化学世界的运行规律。对于那些在大学阶段学完基础化学,想系统性地梳理和查漏补缺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不是那种能让你快速“刷题变强”的速成手册,而更像一位老教授,用他毕生的经验为你精心准备的“思维训练场”。我个人特别欣赏它对概念辨析的深度,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化学现象,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深层次的、定量的解释,让人茅塞顿开。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痛并快乐着”的。它对读者的耐心和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要求极高。我身边有好几个朋友,都是抱着“我要征服这10000个难题”的雄心壮志开始的,结果可能不到一个月,就被那些看不懂的复杂微积分表达或者高维度的分子轨道理论给劝退了。对我个人而言,我采取了非常游击战术,我不会强迫自己从头到尾按顺序攻克,而是哪里有兴趣就点开哪里。例如,某天我对聚合反应动力学产生了疑问,我就会精准地定位到相关章节,然后与我目前手头的实验数据进行对照分析。这种“点对点”的解决问题导向,反而最大化了这本书的工具属性。它就像一个瑞士军刀,你不需要一次性掌握所有的功能,但当你需要某个特定功能时,它总能以最专业、最可靠的方式为你服务。它不是让你爱上化学,而是让你更敬畏化学的深度。

评分

对有机化学感兴趣的这本应该是必备的。

评分

有点看不懂,但是看结构式和机理还是可以的,不错的书

评分

已收到 非常好 继续支持jd

评分

早都已经吃完了,还是可以。。

评分

不错,新版,就是价格小贵

评分

印刷质量非常不错,物有所值,满意

评分

太棒了!(虽然才知道是纯英文的)

评分

一开始书送过来有点折了,好在客服很热心,情况反映后及时给换了货。习惯五星好评

评分

双十一买的,价格还是挺划算的。开始学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