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幽灵般的超距作用:重新思考空间和时间》介绍了现代物理学前沿的知识,对我们重新认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并且对我们深入认识大爆炸、粒子碰撞、引力、黑洞等有重要意义。本书所介绍的内容远非我们通常所能想象的,将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
2. 本书作者是知名科学传播者,在本书中他将物理学前沿的复杂概念神奇般地转换为通俗而又富有激情的文字,讲述了数十位科学家在这一领域中的工作、经历和困惑,展现了物理学和量子力学的魅力,文笔优美,引人入胜。
空间是什么?我们大多数人一般不会问这个问题。空间是物理学的“住所”,物理学只能在空间里“玩耍”;事物在空间中存在,在空间中运动和形成。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物理学家发现了一个奇特现象,它超出了空间和时间的管辖范围。这个现象称为“非定域性”,即两个粒子无论相距多么遥远却同步共舞,看起来像魔法。爱因斯坦看到这种现象时惊讶得找不出一个合适的词,便称之为“幽灵般的超距作用”。
最近这个现象显得更加神秘,因为其他形式的非定域现象相继被发现。在黑洞里、在粒子碰撞中甚至在引力的运作中,都发现了这种“幽灵般的超距作用”,潜在地它威胁了我们对物理现实的最基本的理解。如果空间不是我们以为的那个样子,那么空间到底是什么?
在《幽灵般的超距作用:重新思考空间和时间》中,著名科学作家乔治 ? 马瑟试着回答这一问题。马瑟对非定域性问题进行了大胆探索,采访了试图解释这个问题的科学家。他带领我们踏上史诗般崎岖漫长之旅,走进观察粒子的实验物理学家的生活,走进观察星系各向均匀性的天文学家的生活,走进揭开大爆炸之谜的宇宙学家的生活。他考察了 20 世纪科学的重大发现和重大混乱,跟踪了非定域性这个非常有争议的话题,展示了尽管实验证据无可争议,但科学家们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释。科学家们的结论不仅挑战我们对空间和时间的理解,而且也挑战宇宙起源的解释。那些卓有见识的物理学家提出了新的物理学大统一理论。
乔治·马瑟:获奖记者,《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撰稿人、编辑。
曾荣获美国天文学会乔纳森·埃伯哈特行星科学新闻奖和2011年美国物理科学普及奖科学写作奖。
著有The Complete Idiot's Guide to String Theory一书,2014~2015年任麻省理工学院骑士科学新闻学家,经常出现在CNN、NPR、BBC等媒体上。他与妻子和女儿住在美国新泽西州。
宇宙两端的两个亚原子粒子真的有瞬间链接吗?是不是任何预言这种链接的理论必然是有缺陷的或不完整的?显示这种链接的实验结果是否被误解了?这样的问题挑战了我们基本的空间距离和时间概念。在本书中,乔·马瑟优雅地穿行于这些极其烧脑的难题之中,探讨它们的历史、科学和哲学,阐述了科学领域前沿的思想。
—马里奥·利维奥,天体物理学家,畅销书《巨人铸成大错》《黄金比例》作者
马瑟是一位机敏的作家。他的这部新闻写作风格的图书文笔流畅,通过丰富的人物访谈,触及了科研人员的内心世界,其中穿插着他们的生活小插曲,读起来令人愉快。作为一个实验物理学家,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对这个曾经令我困惑的领域有了新的想象、新的理解和新的洞察。
—詹姆斯·米伦,《物理世界新闻》杂志
不懈追问现代物理学遇到的众多难解之谜,而这些谜团的解决可能解释量子粒子和黑洞的怪异现象,揭示自然的内在统一性。
—《科克斯书评》
乔治·马瑟巧妙地追踪了我们探索这个奇异现象的历史,书中涵盖了从弦论到多重宇宙以及物理学统一理论等诸多富有挑战性的话题。
—《科学》杂志
围绕着这个被爱因斯坦称为“幽灵般的超距作用”的概念,科普作家乔治·马瑟进行了出色的研究,将曲折的历史故事和颠覆性的哲学猜想结合起来……证明这是科学领域中非常引人注目的争议之一。
—《自然》杂志
引言:爱因斯坦的空中楼阁 / 1
第1章 形形色色的非定域性 / 14
闭嘴,好好算! / 21
观天者与攀冰者 / 27
玩水泥的人和雕塑家的女儿 / 33
地下室里的粒子 / 42
第2章 非定域性的起源 / 51
机械的宇宙 / 55
机器里的魔法 / 66
引力论战 / 73
质疑牛顿爵士 / 82
定域性的新麻烦 / 90
第3章 爱因斯坦的定域性 / 94
定域性让物理学保持理性 / 99
量子力学的奇特横空出世 / 104
物质的波 / 107
1927年的大辩论 / 111
1930年的大辩论 / 113
EPR论文 / 115
第4章 大辩论 / 118
非定域性这个案子 / 120
分歧缘于动机 / 124
选择一:放弃自由意志? / 128
选择二:粒子是占卜水晶球 / 130
选择三:平行宇宙 / 132
选择四:放弃现实主义 / 134
德累斯顿会议上的唇枪舌剑 / 137
让我们务实一些 / 139
超越量子思考 / 142
披着别名的非定域性 / 144
不管怎样,空间走向终结 / 149
第5章 非定域性和物理学的统一 / 153
量子场论 / 156
与粒子分道扬镳 / 160
永别了,场 / 162
超强纠缠 / 164
横跨规范 / 167
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 / 174
量子引力 / 186
回到黑洞 / 190
第6章 时空的终结 / 197
现实的“胶水” / 201
当空间不是那个“地方”时 / 207
互联成网生成空间 / 214
在矩阵内部 / 219
全息的现实 / 223
矩阵中的毛刺 / 227
结语:幅面体 / 236
更像青少年 / 244
参考文献 / 251
致 谢 / 284
这本书给我的最深印象,是它对“连接性”的执着探求。它似乎并不满足于解释单个现象的机制,而是致力于揭示宇宙万物之间那些隐秘的、非直观的关联。阅读时,我发现自己不断地在文本中寻找那些隐藏的线索,试图理解作者是如何将看似毫不相干的领域——比如古典物理学的限制、量子力学的怪异性,乃至一些前沿的哲学讨论——编织成一个统一的叙事。这种结构上的精妙安排,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解谜的乐趣。每当我以为自己抓住了某个核心论点时,作者总能更进一步,展示出这个论点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所具有的更深远的意义。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输入,更像是一次思维的重塑训练,让我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了全新的敬畏之心。
评分坦白说,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理论著作,但实际的阅读体验却远超预期。作者的笔触是如此的轻盈而富有画面感,仿佛我们不是在阅读文字,而是在观看一场由光影和粒子构筑的宏大戏剧。书中对于某些物理现象的描述,简直可以用“诗意”来形容,那些原本冰冷的数据和公式,在作者的诠释下,焕发出了生命力和一种近乎神秘的美感。特别是当作者探讨到微观世界与我们日常感知之间的断裂时,那种迷失在无限与有限之间的感觉,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叙事风格,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极大的审美享受,它成功地将严肃的科学探讨,提升到了艺术欣赏的层面,这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高度。
评分对于一个对硬核科学抱有敬畏,却又时常感到知识壁垒高耸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简直是及时雨。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展现出的耐心和清晰度令人赞叹。他懂得何时需要放慢节奏,引入一个易于理解的类比,又懂得何时应该果断地突破这些类比,引导读者进入更深的水域。这种教学法的掌握堪称炉火纯青。书中对于历史人物的介绍也十分到位,没有将他们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展现了他们在探索过程中所经历的挣扎、误解乃至天才的灵光乍现。读完后,我不仅对所讨论的主题有了更扎实的理解,同时也对科学探索本身的人性维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教会了你“是什么”,更让你明白了“如何去思考”和“为何要去探索”。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充满了引人遐想的意境,那种略带迷幻色彩的排版,着实抓住了我的目光。内页的装帧也看得出是用心挑选过的材质,阅读体验非常舒适,让人爱不释手。从最初的几页文字来看,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细腻,即便是探讨那些宏大且抽象的物理概念,也能通过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精妙的比喻,将其阐释得清晰可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所流露出的那种对未知世界永不满足的好奇心,仿佛带着读者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心灵漫游。那些对于经典理论的重新审视,并非简单的复述,而是融入了作者独特而深刻的洞察力,让人在熟悉的知识体系中,重新发现了闪光的新的角度。这种平衡艺术的把握,确实难能可贵,它既保持了学术探讨的严谨性,又兼顾了大众读者的可读性,让原本可能高深莫测的议题,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初读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文字中蕴含的强大“动能”。它并非那种平铺直叙、按部就班的科普读物,而更像是一部充满激情的思想辩论集。每一次翻页,都像是一次思想的碰撞,作者似乎总能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抛出一个挑战性的观点,迫使我停下来,放下书本,望向窗外,开始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新的逻辑图景。书中引用的诸多历史案例和哲学思辨,都被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张巨大的知识网络,让人不得不惊叹于作者广博的涉猎和严密的逻辑建构能力。阅读的过程中,我能明显感觉到自己思维的边界正在被不断地拓宽,那些曾经习以为常的认知基础,似乎都在作者的笔下摇摇欲坠,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开放、更具弹性的世界观。这本书读起来,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更需要一种愿意“被颠覆”的心态。
评分在书店没找到,在这买到了,很开心
评分学点知识。
评分很不错的书量子力学的可以一看
评分还没看,不过包装很不错。
评分618活动购买,太划算了,书本随意挑选,比亚麻寻的凑单活动给力多了。
评分不错的一本书,值得推荐一读。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在书店没找到,在这买到了,很开心
评分不错,正在看,希望有收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