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力量 10n秒间的科学

时间的力量 10n秒间的科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荷] Gerard't Hooft 等 著,陈晟,孙如宁,何菁韡,孙慧敏,张弢 译
图书标签:
  • 时间
  • 科学
  • 物理
  • 科普
  • 实验
  • 思维
  • 瞬间
  • 运动
  • 观察
  • 趣味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2866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651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爱上科学
开本:大20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者Gerard't Hooft科普作品!为中国读者特别作序!

  ※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Steven Weinberg作序推荐!

  ※在中文版图书面世前,作者多次勘误,力图为中国读者呈现完美的科普作品。

  ※内容新颖,以10的n次幂秒作为时间尺度。

  ※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多学科知识。

  ※内容通俗易懂,知识点清晰明确,富含趣味性、科学性。

内容简介

  时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与宇宙、生命、能量等必不可分。10是个重要且微妙的数字,我们有十个手指,十个脚趾。10与时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从一秒开始,时间尺度被放大,10的0次方、1次方、2次方秒……在每一个时间尺度,有趣的自然现象时有发生。本书以时间尺度为主线,进而引出科学知识,是一本科学普及读物,适合大众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荷]杰勒德·特·胡夫特(Gerard't Hooft),荷兰乌得勒支大学(University of Utrecht)理论物理学教授。他曾任教于哈佛大学(Harvard)、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以及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他的杰出荣誉包括: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99年)、美国物理学会丹妮·海涅曼数学物理奖(Dannie Heineman Prize)、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科学名誉博士,以及荷兰洛仑兹奖章[Lorentz Medal,KNAW(荷兰皇家科学院)]等。
  [荷]斯蒂芬·范多伦(Stefan Vandoren)教授,目前在乌得勒支大学教授理论物理学。 2008年笛卡尔 - 惠更斯奖(2008 Descartes-Huygens Prize)得主,他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超弦理论、超引力和量子场论。

目录

前言 /Steven Weinberg v
感谢 vi
自然现象与其时间尺度 vii
大与小的数字 xii

第一部分
第1章10^0秒 =1 秒
第2章10^1 秒 =10 秒
第3章10^2秒 =100 秒 =1 分钟 40 秒
第4章10^3秒 =1000 秒 =16 分钟 40 秒
第5章10^4秒 =10000 秒 =2.78 小时
第6章10^5秒 =100000 秒 =1.16 天 =27.78 小时
第7章10^6秒 =1000000 秒 = 一百万秒 =11.57 天 =1.65 周
第8章10^6.41秒 =2592000 秒 =30 天≈ 1 月
第9章10^7秒 =10 百万秒 =115.74 天 =3.86 月
第10章10^8秒 =100 百万秒 =3.17 年
第11章10^9秒 = 十亿秒 =31.7 年
第12章10^10秒 =10 十亿秒 =317 年
第13章10^11秒 =100 十亿秒 =3171 年
第14章10^12秒 =1 万亿秒 =31710 年
第15章10^13秒 =10 万亿秒 =317098 年
第16章10^14秒 =100 万亿秒 =3.17 百万年
第17章10^15秒 =1 千万亿秒 =31.7 百万年
第18章10^16秒 =10 千万亿秒 =317 百万年
第19章10^17秒 =100 千万亿秒 =3.17 千万年
第20章10^18秒 =1 亿亿秒 =3.17 十亿年:大的时间尺度
第21章10^21秒 =10 万亿亿秒 =3.17x1013 年大的时间尺度
10^28秒 =3.17 万亿亿年:大的时间尺度
第21章10^32秒:无穷之旅:黑暗永恒
时间轴上的所有时间尺度

第二部分
第22章 10^-44到 10-26秒:小的时间尺度
第23章 10^-25秒 104
第24章 10^-24秒 =1 幺秒 6
第25章 10^-23秒 =10 幺秒
第26章 10^-22秒 =100 幺秒
第27章 10^-21秒 =1 仄秒
第28章 10^-20秒 =10 仄秒
第29章 10^-19秒 =100 仄秒
第30章 10^-18秒 =1 阿秒
第31章 10^-17秒 =10 阿秒
第32章 10^-16秒 =100 阿秒
第33章 10^-15秒 =1 飞秒
第34章 10^-14秒 =10 飞秒
第35章 10^-13秒 =100 飞秒
第36章 10^-12秒 =1 皮秒
第37章 10^-11秒 =10 皮秒
第38章 10^-10秒 =100 皮秒
第39章 10^-9秒 =1 纳秒
第40章 10^-8秒 =10 纳秒
第41章 10^-7秒 =100 纳秒
第42章 10^-6秒 =1 微秒
第43章 10^-5秒 =10 微秒
第44章 10^-4秒 =100 微秒 =0.0001 秒
第45章 10^-3秒 =1 毫秒 =0.001 秒
第46章 10^-2秒 =10 毫秒 =0.01 秒
第47章 10^-1秒 =100 毫秒 =0.1 秒
第48章 10^0秒 =1 秒

尾声
术语表
文献与网址
图片版权


时间的涟漪:10n秒的宇宙回响 我们生活在一个宏大而精致的宇宙织锦中,其中时间,这个我们习以为常却又难以捉摸的维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如同一条无形的河流,裹挟着万事万物向前奔涌,塑造着从最微小的粒子运动到最浩瀚的星系演化的一切。然而,当我们试图深入探究时间的本质,尤其是将其分解到极致的瞬间,那些极其短暂的尺度——比如10n秒——时,我们便踏入了科学探索最前沿的疆域。 《时间的涟漪:10n秒的宇宙回响》并非仅仅是一部关于时间流逝的哲学沉思,它是一场对构成我们存在的最基础时间单位的科学解码之旅。这本书将带领我们潜入原子核的震颤,穿梭于量子叠加的迷宫,窥探光子在宇宙中的瞬息万变。它旨在揭示,即使在超越人类直观感受的极短时间内,也蕴含着驱动宇宙运行的深刻规律和令人惊叹的现象。 我们通常感知到的时间,是宏观尺度下的线性进程。日升日落,四季更迭,生命的诞生与消亡,这些都构成了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日常体验。然而,在微观世界里,时间的概念变得更加奇特和动态。当尺度被压缩到10的负n次方秒(n为正整数),我们所熟悉的因果律、粒子的行为模式,乃至我们对现实的理解,都可能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这本书正是聚焦于这些“飞逝”的瞬间,它们是宇宙中最原始的“一瞬”,也是理解更宏大宇宙图景的关键。 想象一下,一个电子在原子轨道上的跃迁,或者一个粒子在撞击中湮灭又重生,这些过程发生的时间尺度可能就处于10n秒的范畴。这本书将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家们如何发展出极其精密的仪器和实验技术,以捕捉和研究这些转瞬即逝的事件。从超快激光脉冲的制造,到高能粒子探测器的设计,再到量子纠缠的精妙控制,这些尖端科技的突破,为我们打开了窥探微观时间奥秘的窗口。 书中将详述一系列在10n秒尺度下发生的关键科学现象。例如,化学反应的发生,从分子的断裂到新键的形成,其核心过程往往发生在飞秒(10^-15秒)甚至阿秒(10^-18秒)的级别。理解这些超快化学动力学,不仅有助于我们设计更高效的催化剂,合成新型材料,甚至可能为开发更先进的药物提供灵感。我们会探索光合作用如何在一个极其短暂的时间内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以及蛋白质在执行生命功能时的动态变化,这一切的根源都指向对微观时间尺度的精确掌握。 这本书还将带领我们进入量子世界。在量子领域,粒子的行为不再是确定性的,而是充满了概率。当我们观察一个粒子在10n秒内的运动轨迹时,我们可能会遇到叠加态的奇特现象,一个粒子可能同时处于多个位置,或者同时拥有多种能量。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在这些极短的时间尺度下表现得尤为突出,精确测量粒子的位置将导致对其动量的极大不确定,反之亦然。这本书会生动地解释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等前沿技术,是如何巧妙地利用这些微观时间尺度的量子效应,为未来的科技发展描绘蓝图。 宇宙的起源,大爆炸后的最初几分之一秒,其物理过程也发生在难以想象的短时间内。书中可能会触及早期宇宙的暴胀理论,以及在极端高能环境下基本粒子如何形成并相互作用。理解这些“开端”的瞬间,对于我们构建一个完整的宇宙演化模型至关重要。从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诞生,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形成,每一个环节都与时间的极短尺度息息相关。 此外,这本书还将探讨时间的测量精度如何不断突破极限。科学家们发明了原子钟,其精确度已经达到了10的负18次方秒的量级,甚至可以区分不同高度的引力对时间流逝产生的影响。这种对时间的极致测量,不仅是基础科学研究的需要,也支撑着全球定位系统(GPS)等高精度技术的发展。 《时间的涟漪:10n秒的宇宙回响》并非仅仅是罗列科学事实,它更注重呈现科学家们探索未知、挑战极限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精神。从理论的推演到实验的验证,从一次次失败到一次次突破,这本书将展现人类智慧如何一步步揭开时间面纱下的真相。我们将了解到,那些看似抽象的物理公式,是如何在实验室中被转化为可见的现象,以及那些遥远的宇宙现象,是如何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嘀嗒”作响的时钟产生联系。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将获得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时间。它不再仅仅是生命的流逝,而是宇宙中最活跃、最深刻的动力。10n秒间的科学,是宇宙最底层的语言,是万物运行的源代码。这本书将教会我们如何倾听时间的涟漪,如何理解那在极短瞬间发生的宇宙回响,从而更深刻地认识我们自身以及我们所处的这个宏伟宇宙。它是一次智力的冒险,一次对时间本质的深度挖掘,一次对人类探索精神的赞颂。 这本书旨在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向广大读者普及这些前沿的科学知识,让更多人了解时间科学的魅力和重要性。无论您是物理学爱好者,还是对宇宙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这本书都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更深邃时间理解的大门,让您惊叹于宇宙的精妙,以及人类智慧的无限可能。它是一次对“瞬间”的深入凝视,一次对宇宙“呼吸”的细致捕捉,一次对时间“脉搏”的精准丈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带给我的期待,更多是源于其对“尺度”的极致运用。在科学探索中,往往是那些看似不重要的微小变量,最终驱动了整个系统的崩溃或新生。作者选择“10n秒”作为核心切入点,这本身就是一种大胆的宣言,意味着他相信在这个特定的时间尺度上,隐藏着某种未被充分认识的“临界点”物理学或信息论原理。我希望书中能展现出一种罕见的洞察力,即如何从这种高频的、几乎是瞬时的交互中,推导出可以解释更长时间尺度现象的普适规律。它不应该满足于仅仅展示快速现象,而是要解释为什么这种快速性是必要的,是不可替代的。这种对基本因果链条的追溯,要求作者不仅是科学家,更是一位思想的炼金术师,将最基础的时间单位,提炼出足以影响我们世界观的“黄金”。这种野心,即便只从书名来看,也足以让人产生强烈的阅读冲动。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文学品味角度来看,《时间的力量 10n秒间的科学》这个标题的节奏感极佳,它预示着一种强烈的、递进式的阅读体验。作者似乎有一种强烈的叙事冲动,要将读者从日常的缓慢时间感中猛然抽离,投入到一个高频振动的微观世界。我推测书中对某些关键概念的阐释,会采用非常生动的类比,以弥合科学的严谨性与大众理解之间的巨大鸿沟。或许我们会读到关于超快激光脉冲、引力波的极短持续时间,乃至大脑神经递质反应阈值的章节。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行动性”——它不仅仅是描述时间,更像是利用时间作为一种可以被操作的工具来展示其内在的逻辑。如果它成功了,那么每当我再次看到“瞬间”这个词时,我都会下意识地联想到那个带着指数的“n”,并感受到时间更深层次的、不容置疑的内在秩序。

评分

读完封皮——我是说,在尚未读到内页之前——我对其潜在的争议性深感好奇。一部敢于将“科学”与如此精确的“秒数”挂钩的作品,必然要面对来自不同学术阵营的审视。它或许颠覆了某一既定的时间物理学模型,或者,它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计时或计算范式。我倾向于认为,作者并非仅仅在做理论推演,而是将某种深刻的哲学洞察,强行植入到严苛的数学框架之中。这种强行结合,往往能催生出最具原创性的火花。例如,它是否探讨了在量子层面,时间是否还具有连续性?或者,它是否利用这种极速时间观,来解释某些宏观尺度的反常现象,比如湍流效应或生物体内的信号传导速度极限?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一把精心打磨的激光切割器,它要切开的不是物质,而是我们对“持续”这一概念的执念,直达事物最本源的离散状态。这种对时间颗粒度的极致探索,是当代科学中最激动人心的前沿之一。

评分

这部作品,尽管我未能深入阅读其具体篇章,但仅凭其书名《时间的力量》以及副标题中提及的“10n秒间的科学”,便已在我的脑海中激荡起一连串关于物理学、哲学甚至存在主义层面的思考。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试图揭示的,并非是宏大叙事下的宇宙规律,而是那种潜藏于微小时间尺度中、几乎无法察觉的、却又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效应。它让人联想到,在极短的瞬间,粒子如何相互作用,信息如何传递,甚至意识本身是否也在这种超高速的震荡中完成了一次次“刷新”。这种对“瞬间”的深挖,无疑挑战了我们日常对时间匀速流逝的感知。如果说宏观物理描绘的是河流,那么这本书似乎是在探究构成河流每一滴水的分子层面的湍流,这种精密的、近乎于偏执的尺度把控,预示着作者在理论构建上必然拥有极高的严谨性和独特的洞察力。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真正理解的“当下”。它承诺的不是时间旅行的奇幻,而是对现有时间观的科学重构,这本身就足够引人入胜,让人迫不及待想翻开它,看看那些“n秒”究竟蕴含了何等惊人的奥秘。

评分

初捧此书,我对其气场感到一丝敬畏,那是一种混合了古典哲学思辨与尖端实验物理的微妙氛围。虽然我尚未接触到其具体论述,但书名本身已构建了一个极具张力的对立面——“力量”的磅礴与“10n秒”的微渺。这暗示着,作者可能正在尝试用一种非常规的数学或物理框架,去量化那种在极短时间内累积、爆发或衰减的现象。我猜想,本书的叙事风格可能并非线性铺陈,而更像是一种多维度的网状结构,或许穿插着大量的案例分析或抽象的模型推导。我尤其好奇它如何处理“测量”这个概念,因为在如此精细的时间切片下,任何测量行为本身都可能成为干预,甚至创造了新的时间事件。这种对边界的模糊和对极限的挑战,是我对这类硬核科普作品的终极期待。它不该只是知识的堆砌,而应是一种思维工具的授予,让读者得以窥见隐藏在复杂系统背后的简洁美学,那种美学或许就藏在那个“n”的指数变化之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