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安全:原理与实践(原书第3版)

计算机安全:原理与实践(原书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威廉·斯托林斯(William Stallings),[澳] 劳里·布朗 著,贾春福 译
图书标签:
  • 计算机安全
  • 网络安全
  • 信息安全
  • 密码学
  • 恶意软件
  • 漏洞分析
  • 安全模型
  • 操作系统安全
  • 应用安全
  • 安全实践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28098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8616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计算机科学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0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安全领域中的各个方面,全面分析了计算机安全威胁、检测与防范安全攻击的技术方法以及软件安全问题和管理问题,并反映了计算机安全领域的*新发展状况和趋势。本书重点介绍核心原理,解释了这些原理是如何将计算机安全领域统一成一体的,并说明了它们在实际系统和网络中的应用。此外,本书还探讨了满足安全需求的各种设计方法,阐释了对于当前安全解决方案至关重要的标准。
本书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并且提供了扩展的教学支持——数百个精心设计的实践问题,是高等院校计算机安全专业的理想教材,同时也可作为研究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
本书主要内容
安全技术和原理,包括密码编码技术、认证以及访问控制。
威胁及其对策,从检测入侵者到应对DoS攻击。
可信计算与多级安全。
安全软件:避免缓冲区溢出、恶意输入和其他弱点。
管理安全:物理安全、培训、审计和策略等。
风险分析、评估及处置方法,并分析真实的案例。
计算机犯罪、知识产权、隐私和道德。
密码算法,包括公钥密码体制。
网络安全:SSL、TLS、IP安全、S/MIME、Kerberos、X.509以及联合身份管理。
无线网络安全、威胁和防护措施。

作者简介

威廉·斯托林斯(William Stallings) 拥有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他是世界知名计算机学者和畅销教材作者,已经撰写了18部著作,出版了70多本书籍,内容涉及计算机安全、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体系结构等方面,堪称计算机界的全才。他曾11次荣获美国“教材和学术专著作者协会”颁发的“年度*佳计算机科学教材”奖。
劳里·布朗(Lawrie Brown) 任教于澳大利亚国防大学工程与信息技术学院。他的专业兴趣涉及密码学、通信和计算机系统安全。

目录

出版者的话
译者序
前言
作者简介
符号
第0章 读者和教师指南1
0.1 本书概要1
0.2 读者与教师阅读指南 1
0.3 支持CISSP认证2
0.4支持NSA/DHS认证3
0.5支持ACM/IEEE计算机协会计算机科学课程20134
0.6Internet和Web资源5
0.6.1本书的支持网站5
0.6.2计算机科学学生资源网站6
0.6.3其他Web站点6
0.7标准6
第1章 概述8
1.1计算机安全的概念8
1.1.1计算机安全的定义8
1.1.2实例9
1.1.3计算机安全面临的挑战10
1.1.4一个计算机安全模型11
1.2威胁、攻击和资产13
1.2.1威胁与攻击13
1.2.2威胁与资产14
1.3安全功能要求17
1.4基本安全设计原则18
1.5攻击面和攻击树21
1.5.1攻击面21
1.5.2攻击树21
1.6计算机安全策略23
1.6.1安全策略23
1.6.2安全实施24
1.6.3保证和评估24
1.7推荐读物25
1.8关键术语、复习题和习题25
第一部分 计算机安全技术与原理
第2章 密码编码工具30
2.1用对称加密实现机密性30
2.1.1对称加密30
2.1.2对称分组加密算法31
2.1.3流密码33
2.2消息认证和散列函数34
2.2.1利用对称加密实现认证35
2.2.2无须加密的消息认证35
2.2.3安全散列函数38
2.2.4散列函数的其他应用39
2.3公钥加密40
2.3.1公钥加密的结构40
2.3.2公钥密码系统的应用42
2.3.3对公钥密码的要求42
2.3.4非对称加密算法42
2.4数字签名和密钥管理43
2.4.1数字签名43
2.4.2公钥证书44
2.4.3利用公钥加密实现对称密钥交换45
2.4.4数字信封45
2.5随机数和伪随机数46
2.5.1随机数的使用46
2.5.2随机与伪随机47
2.6实际应用:存储数据的加密47
2.7推荐读物48
2.8关键术语、复习题和习题49
第3章 用户认证53
3.1电子用户认证方法53
3.1.1电子用户认证模型54
3.1.2认证方法54
3.1.3用户认证的风险评估55
3.2基于口令的认证56
3.2.1口令的脆弱性57
3.2.2散列口令的使用58
3.2.3破解“用户选择”口令59
3.2.4口令文件访问控制61
3.2.5口令选择策略62
3.3基于令牌的认证65
3.3.1存储卡65
3.3.2智能卡65
3.3.3电子身份证66
3.4生物特征认证68
3.4.1用于生物特征认证应用的身体特征68
3.4.2生物特征认证系统的运行69
3.4.3生物特征认证的准确度70
3.5远程用户认证72
3.5.1口令协议72
3.5.2令牌协议72
3.5.3静态生物特征认证协议73
3.5.4动态生物特征认证协议74
3.6用户认证中的安全问题74
3.7实际应用:虹膜生物特征认证系统75
3.8案例学习:ATM系统的安全问题76
3.9推荐读物78
3.10关键术语、复习题和习题79
第4章 访问控制81
4.1访问控制原理81
4.1.1访问控制语境81
4.1.2访问控制策略82
4.2主体、客体和访问权83
4.3自主访问控制83
4.3.1一个访问控制模型85
4.3.2保护域88
4.4实例:UNIX文件访问控制88
4.4.1传统的UNIX文件访问控制88
4.4.2UNIX中的访问控制列表90
4.5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90
4.6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94
4.6.1 属性94
4.6.2ABAC逻辑架构95
4.6.3ABAC策略96
4.7身份、凭证和访问管理98
4.7.1身份管理98
4.7.2凭证管理99
4.7.3访问管理100
4.7.4身份联合100
4.8信任框架100
4.8.1传统的身份交换方法100
4.8.2开放的身份信任框架101
4.9案例学习:银行的RBAC系统103
4.10推荐读物104
4.11关键术语、复习题和习题105
第5章 数据库与云安全109
5.1数据库安全需求109
5.2数据库管理系统110
5.3关系数据库111
5.3.1关系数据库系统要素111
5.3.2结构化查询语言112
5.4SQL注入攻击114
5.4.1一种典型的SQLi攻击114
5.4.2注入技术115
5.4.3SQLi攻击途径和类型116
5.4.4SQLi应对措施117
5.5数据库访问控制118
5.5.1基于SQL的访问定义118
5.5.2级联授权119
5.5.3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120
5.6推理121
5.7数据库加密123
5.8云计算126
5.8.1云计算要素126
5.8.2云计算参考架构128
5.9云安全风险及应对措施130
5.10云中的数据保护131
5.11云安全即服务132
5.12推荐读物134
5.13关键术语、复习题和习题135
第6章 恶意软件140
6.1恶意软件的类型140
6.1.1一个粗略的分类141
6.1.2攻击工具包142
6.1.3攻击源142
6.2高级持续性威胁142
6.3传播-感染内容-病毒143
6.3.1病毒的性质143
6.3.2病毒的分类145
6.3.3宏病毒和脚本病毒146
6.4传播-漏洞利用-蠕虫146
6.4.1发现目标147
6.4.2蠕虫传播模型148
6.4.3Morris蠕虫149
6.4.4蠕虫攻击简史149
6.4.5蠕虫技术的现状151
6.4.6移动代码151
6.4.7手机蠕虫152
6.4.8客户端漏洞和夹带式下载152
6.4.9点击劫持153
6.5传播-社会工程学-垃圾电子邮件、木马153
6.5.1垃圾(大量不请自来的)电子邮件153
6.5.2特洛伊木马154
6.5.3手机木马154
6.6载荷-系统损坏155
6.6.1数据损坏155
6.6.2物理损害155
6.6.3逻辑炸弹156
6.7载荷-攻击代理- zombie、bot156
6.7.1bot的用途156
6.7.2远程控制功能157
6.8载荷-信息窃取-键盘记录器、网络钓鱼、间谍软件157
6.8.1凭证盗窃、键盘记录器和间谍软件158
6.8.2网络钓鱼和身份盗窃158
6.8.3侦察、间谍和数据渗漏158
6.9 载荷-隐蔽-后门、rootkit159
6.9.1后门159
6.9.2rootkit159
6.9.3内核模式下的rootkit160
6.9.4虚拟机和其他外部rootkit161
6.10对抗手段161
6.10.1针对恶意软件的对抗措施161
6.10.2基于主机的扫描器163
6.10.3边界扫描方法165
6.10.4分布式情报收集方法165
6.11推荐读物166
6.12关键术语、复习题和习题167
第7章 拒绝服务攻击170
7.1 拒绝服务攻击170
7.1.1 拒绝服务攻击简介170
7.1.2 经典的拒绝服务攻击172
7.1.3 源地址欺骗173
7.1.4 SYN欺骗174
7.2 洪泛攻击176
7.2.1 ICMP洪泛176
7.2.2 UDP洪泛176
7.2.3 TCP SYN洪泛176
7.3 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177
7.4 基于应用的带宽攻击178
7.4.1 SIP洪泛178
7.4.2 基于HTTP的攻击179
7.5 反射攻击与放大攻击180
7.5.1 反射攻击180
7.5.2 放大攻击182
7.5.3 DNS放大攻击183
7.6 拒绝服务攻击防范184
7.7 对拒绝服务攻击的响应186
7.8 推荐读物187
7.9 关键术语、复习题和习题188
......

前言/序言

  第3版新增内容  自本书第2版出版以来,计算机安全领域又持续性地出现了一些改进和创新。在新版本中,我们试图展现这些改进和创新,同时,力求在深度和广度上涵盖整个计算机安全领域。在第3版修订之初,许多讲授该领域课程的教授和从事该领域工作的专业人士又重新仔细地审查了本书的第2版。第3版修订和完善了其中多处描述,并对相关的图表也进行了改进。
  除了这些适用于教学和便于阅读方面的改进外,本书也对一些实质性的内容进行了修订。下面列出的是其中一些最显著的修订:
  基本安全设计原则:第1章新增加了一节有关基本安全设计原则的内容,这一原则被美国国家安全局和美国国土安全部联合创建的信息保障/网络防御国家卓越学术中心(National Center of Excellence in Information Assurance/Cyber Defense)列为基本原则。
  攻击面(attack surface)和攻击树(attack tree):第1章新增一节来描述这两个概念,这对于评估和分类安全威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用户认证模型:第3章新增一个小节用于描述用户认证的一般模型,这有利于统一探讨用户认证的不同方法。
  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ABAC):第4章新增了一节关于日益普及的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的内容。
  身份、凭证和访问管理(ICAM):第4章新增一节关于ICAM的内容,这是管理和应用数字身份(和相关属性)、证书和访问控制的综合方案。
  信任框架:第4章新增一节关于开放式身份信任框架的内容,这是一种用于值得信任的身份和属性交换的开放式和标准化的方法,该方法正得到广泛的应用。
  SQL注入攻击:第5章增添了一节关于SQL注入攻击的内容,SQL注入攻击是最为流行、最为危险的基于网络的安全威胁方式之一。
  云安全:对第5章关于云安全的内容进行了修正,并扩展了反映其重要性和近期进展的内容。
  恶意软件:调整恶意软件的内容和入侵者的分类,使其能够反映恶意软件最新的发展,包括高级持续性威胁(APT),它已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
  入侵检测/入侵防护系统:修改了关于IDS/IPS的内容以反映该领域的新进展,包括协助实现深度防护策略的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
  人力资源:由于人为因素和社会工程导致的安全丧失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内容,包括几个近期发生的由内部人员引起的大量数据渗漏案例,用以强调说明这些安全丧失问题需要程序上和技术控制方面的融合来解决。而这些内容在几个重要的小节都有阐述。
  移动设备安全:移动设备安全已成为企业网络安全的重要方面,尤其是那些被称为“自带设备”(BYOD)的一类设备。第24章用了新的一节阐述了这些重要的内容。
  SHA-3:这一最近被采用的密码编码散列标准被安排在了附录中。
  背景  近年来,人们在高等教育中对计算机安全及相关主题的关注程度与日俱增。导致这一状况的因素很多,以下是其中两个突出的因素:
  1.随着信息系统、数据库和基于Internet的分布式系统与通信广泛应用于商业领域,再加上愈演愈烈的各种与安全相关的攻击,各类组织机构开始意识到必须拥有一个全面的信息安全策略。这个策略包括使用特定的软硬件和培训专业人员等。
  2.计算机安全教育,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信息安全教育(Information Security Education)或者信息保障教育(Information Assurance Education),由于与国防和国土安全密切相关,在美国和其他许多国家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目标。NSA/DHS信息保障/网络防御国家卓越学术中心以政府的身份负责计算机安全教育标准的制定。
  .  由此可预见,关于计算机安全的课程在未来的大学、社区学院和其他与计算机安全及相关领域相关的教育机构中会越来越多。
  目标  本书的目标是概览计算机安全领域的最新发展状况。计算机安全设计者和安全管理者面临的中心问题主要包括:定义计算机和网络系统面临的威胁,评估这些威胁可能导致的风险,以及制定应对这些威胁的恰当的、便于使用的策略。
  本书将就以下主题进行讨论:
  原理:虽然本书涉及的范围很广,但有一些基本原理会重复出现在一些领域中,比如,有关认证和访问控制的原理。本书重点介绍了这些原理并且探讨了这些原理在计算机安全的一些特殊领域中的应用。
  设计方法:本书探讨了多种满足某一特定方面的计算机安全需求的方法。
  标准:在计算机安全领域中,标准将越来越重要,甚至会处于主导地位。要想对某项技术当前的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正确的认识,需要充分理解与该项技术相关的标准。
  实例:书中的许多章中都包含一节来展示相关原理在真实环境中的应用情况。
  对ACM/IEEE计算机科学课程2013的支持  本书是为学术研究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编写的。作为教科书,它面向的对象主要是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和电子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授课时间可以是一或两个学期。本书第3版的设计目标是支持ACM/IEEE计算机科学课程2013(CS2013)推荐的内容。CS2013课程推荐的内容首次包含了信息保障和安全(IAS),将其作为知识领域列入了计算机科学知识体系之中。CS2013将所有需要讲授的课程内容分为三类:核心1级(Core-Tier 1)(所有的主题都应涵盖在课程体系中),核心2级(Core-Tier 2)(全部或大部分主题应当包含在课程体系中),选修内容(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选修主题)。在IAS领域中,CS2013包含了3个核心1级的主题、5个核心2级的主题和许多选修主题,每一个主题都包含一些子主题。本书包含了CS2013的核心1级和核心2级的全部内容,同时也包含了CS2013的许多选修主题。
  详见第0章有关本书涵盖CS2013的内容。
  覆盖CISSP科目领域情况  本书涵盖了CISSP(注册信息系统安全师)认证所规定的所有科目领域。国际信息系统安全认证协会(ISC)2所设立的CISSP认证被认为是信息安全领域认证中的“黄金准则”。CISSP认证是安全产业唯一一个被广泛认可的认证。包括美国国防部和许多金融机构在内的组织机构,时下都要求其网络安全部门的人员具有CISSP认证资格。2004年,CISSP成为首个获取ISO/IEC 17024(General Requirements for Bodies Operating Certification of Persons)官方认证的信息技术项目。
  CISSP考试基于公共知识体系(CBK),信息安全实践大纲由国际信息系统安全认证协会(ISC)2开发和维护,这是一个非营利组织。CBK制定了组成CISSP认证要求的知识体系的10个领域。有关本书涵盖CBK的详细情况,请参见第0章。
  本书内容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具体情况见第0章):
  计算机安全技术与原理  软件安全与可信系统  管理问题  密码编码算法  网络安全  本书还配有一些在线章节和附录,介绍一些选定的主题。
  本书附有常用的缩略语表和参考文献。此外,每章均包括习题、复习题和关键术语表以及推荐读物。
  教学辅助材料  本书的主要目标是尽可能地为令人兴奋的、高速发展的信息安全学科提供一个有效的教学工具。这一目标不仅体现在本书的组织结构上,也体现在教学辅助材料上。本书提供了以下补充资料,以便教师组织教学工作。
  项目手册(Projects manual):项目手册包括文档和便于使用的软件,以及后续列出的为每类项目推荐的项目任务。
  解决方案手册(Solutions manual):每章章末的复习题和习题的答案或解决方案。
  PPT 幻灯片(PowerPoint slides):涵盖本书所有章节的幻灯片,适合在教学中使用。
  PDF 文件(PDF files):本书中所有的图片和表格。
  练习库(Test bank):每章都有一组用于练习的问题。
  教学大纲样例(Sample syllabuses):本书包含的内容超出了一学期所能讲授的内容。为此,本书提供了一些教学大纲样例,目的是为教师在有限时间内使用本书提供建议,这些样例都是基于教授使用本书第1版的真实教学经历给出的。
  所有教辅材料都可以在本书的教师资源中心(Instructor Resource Center,IRC)获得,可以通过出版商网站www.pearsonhighered.com/stallings或者点击本书的网站WilliamStallings.com/ComputerSecurity中的Pearson Resources for Instructors链接获得。
  另外,本书的Web站点WilliamStallings.com/ComputerSecurity(点击Instructor Resources链接)还为教师提供了下列支持:
  使用本书讲授其他课程的网络链接信息。
  提供给使用本书教师的Internet邮箱列表的签名信息,这使得使用本书的教师之间、教师与本书作者之间可以交换信息,交流对本书的建议,探讨其中的问题等。
  学生资源  在第3版中,大量的面向学生的原始辅助材料都可以在两个网站上获取。本书的配套网站WilliamStallings.com/ComputerSecurity(点击StudentResources链接)中包括一系列按章节组织的相关链接,以及本书的勘误表。
  Premium Content站点包含了如下资料:
  在线章节(Online chapters):为了控制本书的内容容量和销售价格,本书有两章内容以PDF文件的形式提供。这些章节已在本书的目录中列出。
  在线附录(Online appendices):本书教学辅助资料中引用了大量有趣的主题,但在印刷版中没有详细地展开。为此,我们为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了有关这些主题的9个附录,这些附录也在本书的目录中列出。
  课后问题及答案(Homework problems and solutions):提供了一组独立的课后问题并配有答案,便于学生检查自己对课本内容理解的情况。
  项目和其他学生练习  对许多教师来说,计算机安全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项目或一组项目。通过这些可以自己动手实践的项目,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本中的概念。本书对项目的组件提供了不同程度的支持。教学辅助材料不仅包括如何构思和指定这些项目,而且还包含不同项目类型及作业的用户手册。这些都是专门为本书设计的。教师可以按照以下分类布置作业:
  黑客练习(Hacking exercises):有两个项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入侵检测和入侵防御。
  实验室练习(Laboratory exercises):一系列涉及编程和书中概念训练的项目。
  安全教育项目(Security education(SEED) projects):一系列动手练习或实验,涵盖了安全领域广泛的主题。
  研究项目(Research projects):一系列研究型作业,引导学生就Internet的某个特定主题进行研究并撰写一份报告。
  编程项目(Programming projects):涵盖广泛主题的一系列编程项目。这些项目都可以用任何语言在任何平台上实现。
  实用安全评估(Practical security assessments):一组分析当前基础设施和现有机构安全性的实践活动。
  防火墙项目(Firewall projects):提供了一个可移植的网络防火墙可视化模拟程序,以及防火墙原理教学的相关练习。
  案例分析(Case studies):一系列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包括学习目标、案例简介和一系列案例研讨问题。
  阅读/报告作业(Reading/report assignment):一组论文清单,可以分配给学生阅读,要求学生阅读后写出相应的报告,此外还有与教师布置作业相关的内容。
  写作作业(Writing assignment):一系列写作方面的练习,用于加强对书中内容的理解。
  计算机安全教学网络广播(Webcasts for teaching computer security):为强化课程,提供了网络广播地址目录。使用该目录的高效方法是选取或者允许学生选取一个或几个视频观看,然后写一篇关于该视频的报告或分析。
  这一整套不同的项目和其他学生练习,不仅是本书的丰富多彩学习体验的一部分,而且从这些项目和练习出发,还可以方便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以满足不同教师和学生的特殊需求。更为详细的内容请参见附录A。
  致谢  本书第3版受益于很多人的评论,他们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下是审阅了本书全部或者大部分手稿的教授和教师:Stefan Robila(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Weichao Wang(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克分校)、Bob Brown(南方理工州立大学)、Leming Zhou(匹兹堡大学)、Yosef Sherif(Mihaylo商业经济学院)、Nazrul Islam(美国法明代尔州立大学)、Qinghai Gao(美国法明代尔州立大学)、Wei Li(诺瓦东南大学)、Jeffrey Kane(诺瓦东南大学)、Philip John Lunsford II(美国东卡罗来纳大学)、Jeffrey H. Peden(朗沃德大学)、Ratan Guha(中佛罗里达大学)、Sven Dietrich(斯蒂文斯理工学院)和David Liu(普度大学韦恩堡校区)。
  还要感谢那些审阅本书的一章或几章的技术细节的人,他们是:Umair Manzoor(UmZ)、Adewumi Olatunji (FAGOSI Systems, Nigeria)、Rob Meijer、Robin Goodchil、Greg Barnes(Inviolate Security有限责任公司)、Arturo Busleiman(Buanzo咨询)、Ryan M. Speers(达特茅斯学院)、Wynand van Staden(南非大学计算机学院)、Oh Sieng Chye、Michael Gromek、Samuel Weisberger、Brian Smithson(理光美洲公司,CISSP)、Josef B.Weiss(CISSP)、Robbert-Frank Ludwig(Veenendaal, ActStamp信息安全公司)、William Perry、Daniela Zamfiroiu(CISSP)、Rodrigo Ristow Branco、George Chetcuti(技术编辑,TechGenix)、Thomas Johnson(一家位于芝加哥的银行控股公司的信息安全主管,CISSP)、Robert Yanus (CISSP)、Rajiv Dasmohapatra(Wipro有限公司)、Dirk Kotze、Ya抋kov Yehudi和Stanley Wine(巴鲁克学院杰克林商学院计算机信息系统部门客座教师)。
  Lawrie Brown博士首先感谢Bill Stallings,感谢在一起写作的过程中他所带来的快乐。也想感谢澳大利亚国防大学工程与信息技术学院的同事们,感谢他们的鼓励和支持。
  最后,我们也想感谢那些负责本书出版的人们,他们的工作都很完美。这些人包括培生出版公司的员工,特别是编辑Tracy Dunkelberger、项目经理Carole Snyder和出版经理Bob Engelhardt。也要感谢Jouve India的生产人员出色、高效的工作。同时感谢培生出版公司市场营销人员,没有他们的努力这本书是不可能这么快到达读者手中的。


《网络空间守护者:现代防御策略与前沿技术解析》 在这信息爆炸、互联互通的时代,数字世界已成为我们生活、工作乃至文明运转的基石。从个人隐私的捍卫到国家关键基础设施的稳定,再到全球经济的蓬勃发展,网络安全已不再是一个边缘的 IT 问题,而是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的核心议题。本书《网络空间守护者:现代防御策略与前沿技术解析》旨在为读者揭示当今复杂多变的数字安全格局,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现代安全防御体系。 第一部分:安全基石的重塑——理解威胁的本质与演进 在着手构建坚固的数字堡垒之前,我们必须深刻理解敌人是谁,以及他们如何攻击。本书的首篇将带领读者穿越网络威胁的迷雾,从根本上认识网络安全的核心概念。我们将探讨各种类型的攻击向量,包括但不限于: 恶意软件的黑暗艺术: 深入解析病毒、蠕虫、特洛伊木马、勒索软件、间谍软件等各类恶意软件的工作原理、传播途径以及它们对系统和数据的毁灭性影响。我们将剖析它们的变种和演化,揭示攻击者如何利用社会工程学、漏洞利用等手段来部署和隐匿这些威胁。 网络渗透的隐秘通道: 详细阐述网络攻击的常见技术,如 SQL 注入、跨站脚本(XSS)、DDoS(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中间人攻击、社会工程学攻击(如钓鱼邮件、诱骗点击)等。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攻击者如何利用应用程序的弱点、配置的疏忽或人性的弱点来获取未经授权的访问。 僵尸网络与 botnet 的阴影: 探讨由受控计算机组成的庞大网络——僵尸网络——如何被用于发动大规模攻击、传播垃圾邮件、进行加密货币挖矿,甚至成为攻击其他国家基础设施的工具。我们将分析僵尸网络的形成、控制机制以及防御和清剿的挑战。 高级持续性威胁(APT)的潜行: 揭示 APT 攻击的隐秘性和破坏性。这些通常由国家支持或有组织的犯罪集团发起的攻击,目标明确,精心策划,能够长期潜伏在目标网络中,窃取敏感信息或进行破坏。我们将分析 APT 攻击的典型阶段,从侦察、入侵到横向移动和数据渗漏,以及应对这类复杂威胁的策略。 物联网(IoT)与云安全的脆弱性: 随着物联网设备的激增和企业对云计算的广泛依赖,新的安全挑战随之而来。本书将深入探讨物联网设备固有的安全缺陷,如弱密码、缺乏更新机制等,以及云环境下常见的安全风险,如配置错误、身份验证薄弱、数据泄露等。 第二部分:构建坚不可摧的数字防线——现代安全架构与实践 了解了威胁的本质,接下来的关键在于如何构筑有效的防御体系。本书的第二篇将从宏观视角审视现代网络安全架构,并聚焦于一系列至关重要的实践。 零信任的安全模型: 抛弃传统边界安全的概念,零信任模型将“永不信任,始终验证”作为核心原则。我们将详细解读零信任模型的关键组成部分,包括身份和访问管理(IAM)、多因素认证(MFA)、最小权限原则、微隔离以及持续的监控与验证。理解和实施零信任是应对内部威胁和复杂攻击的关键。 强大的身份与访问管理(IAM): 身份是数字世界的通行证,而 IAM 则是管理这些通行证的守护者。我们将深入探讨用户身份验证、授权、角色分离、特权访问管理(PAM)以及身份联合等技术,确保只有合法用户能在正确的时间访问正确的资源。 网络边界的重塑与纵深防御: 传统的防火墙已不足以应对当今的威胁。本书将介绍下一代防火墙(NGFW)、入侵检测/防御系统(IDS/IPS)、Web 应用防火墙(WAF)以及安全信息与事件管理(SIEM)等技术,构建多层次、纵深的防御体系,层层拦截攻击。 数据加密与隐私保护的守护: 数据是数字世界的黄金,保护数据的安全和隐私至关重要。我们将讲解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哈希算法等加密技术在静态数据和传输中的应用,以及数据脱敏、数据丢失防护(DLP)等策略,确保敏感信息不被泄露或滥用。 安全开发生命周期(SDLC)与漏洞管理: 安全不应是事后补救,而应贯穿于软件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我们将阐述如何在设计、编码、测试和部署等各个阶段融入安全考量,以及如何通过代码审查、静态/动态应用安全测试(SAST/DAST)和漏洞扫描来识别和修复潜在的安全漏洞。 事件响应与灾难恢复的应急预案: 即使是最完善的防御体系也可能被攻破。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建立有效的安全事件响应流程,包括事件的识别、遏制、根除和恢复,以及制定健全的业务连续性计划(BCP)和灾难恢复计划(DRP),确保在遭受攻击或灾难时能够快速恢复运营。 第三部分:前沿技术的博弈——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与自动化在安全领域的应用 随着攻击技术的不断演进,传统的防御手段已捉襟见肘。本书的第三篇将聚焦于最前沿的安全技术,探讨它们如何为网络安全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人工智能(AI)与机器学习(ML)赋能的智能防御: AI 和 ML 正在重塑网络安全的面貌。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利用 ML 模型来检测异常行为、识别新型恶意软件、预测潜在威胁,以及实现智能化的威胁情报分析。从行为分析到流量异常检测,AI/ML 正在成为抵御未知威胁的强大武器。 安全自动化与编排(SOAR)的效能提升: 面对海量安全告警和日益复杂的攻击,人工处理已无法跟上节奏。SOAR 平台通过自动化和编排安全工作流程,能够显著提高事件响应的效率和准确性,释放安全团队的精力,专注于更高级别的威胁分析和战略规划。 威胁情报的整合与共享: 掌握最新的威胁情报是先行一步的关键。我们将探讨如何有效地收集、分析和利用来自全球各地的威胁情报,以及安全信息共享的机制和重要性,形成一个联动防御的网络。 区块链技术在安全领域的潜力: 区块链技术以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特性,在身份验证、数据完整性验证、安全日志审计等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有望为网络安全带来新的解决方案。 量子计算与未来安全挑战: 尽管尚处于早期阶段,但量子计算的出现对现有的加密体系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本书将简要探讨量子计算的原理,以及对未来网络安全可能带来的挑战和应对策略,例如后量子密码学的发展。 第四部分:人的因素与合规性——不可或缺的安全环节 网络安全并非纯粹的技术问题,人的因素和合规性同样是构建强大防御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 安全意识培训与员工赋能: 绝大多数的安全事件都始于人为失误。本书将强调持续有效的安全意识培训的重要性,培养员工识别和防范网络威胁的能力,将其转化为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法律法规与合规性的要求: 随着网络威胁的日益严峻,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严格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如 GDPR、CCPA 等。本书将解析这些重要的法律法规,帮助读者理解企业的合规性义务,并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体系来满足这些要求。 持续学习与适应: 网络安全是一个动态的战场,技术和威胁都在不断变化。本书的结尾将鼓励读者保持持续学习的态度,紧跟行业发展,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才能在不断演进的网络安全领域中保持领先。 《网络空间守护者:现代防御策略与前沿技术解析》 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引领读者进入网络安全深邃世界的指南。无论您是信息安全领域的从业者,还是希望提升个人数字安全素养的企业管理者、技术人员,亦或是对未来数字世界充满好奇的学生,本书都将为您提供宝贵的知识、实用的工具和深邃的洞察,助力您成为数字时代的坚实守护者。在这个日益数字化的世界里,理解并掌握网络安全的精髓,已成为我们每个人和每个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最初拿到《计算机安全:原理与实践》(原书第3版)这本书时,我带着一丝犹豫。毕竟,“原理与实践”这几个字听起来就有点硬核,担心会过于枯燥乏味。然而,翻开第一页,我的顾虑便烟消云散。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技术导师,循循善诱地引导读者进入计算机安全的世界。它并非照本宣科,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代码片段展示以及流程图的辅助,将原本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网络安全协议的剖析,它不仅仅是告诉你HTTPS是如何工作的,而是深入到TCP/IP协议栈的各个层面,详细解释了SSL/TLS握手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以及如何防止中间人攻击等。更令人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前沿的安全话题,比如物联网安全和云计算安全,这表明作者紧跟时代发展,确保了内容的“时效性”。尽管有些篇幅可能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消化,但作者始终保持着一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让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如果你想从零开始建立起对计算机安全的认知,或者想系统性地提升自己的安全技能,这本书无疑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评分

这本书《计算机安全:原理与实践》(原书第3版)真的让我眼前一亮!作为一名对网络安全充满好奇但又缺乏系统性知识的学习者,我曾经尝试过阅读一些零散的文章和教程,但总觉得碎片化,不成体系。然而,这本书以其严谨的逻辑和宏大的视野,为我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计算机安全知识框架。它从最基础的安全概念讲起,逐步深入到各种复杂的攻击技术和防御手段。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社会工程学的章节,它用生动的案例揭示了人类心理弱点是如何被利用的,这让我对信息安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提醒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更加警惕。书中对入侵检测系统(IDS)和防火墙的原理讲解也十分透彻,让我明白了这些安全设备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它们在整体安全体系中的作用。而且,作者在介绍每一种技术或方法时,都会考虑到其局限性和潜在的风险,并给出相应的对策,这种辩证的视角非常有价值。虽然有些章节的内容可能对于初学者来说需要一定的耐心去理解,但整体而言,这本书是通俗易懂且富有启发性的。它不仅传授了知识,更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分

读了《计算机安全:原理与实践》(原书第3版)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的编写者在内容的组织上可谓煞费苦心。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各种安全技术,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层层递进。初读之下,可能会觉得有些概念晦涩难懂,但随着章节的深入,你会发现作者巧妙地设置了铺垫和例证,让复杂的安全原理变得清晰起来。特别是关于加密技术的部分,它不仅仅介绍了RSA、AES等算法,更深入地解析了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劣势、实现细节以及可能存在的攻击向量。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为什么”的解释,而不是简单告知“是什么”。例如,在讨论访问控制时,它并没有仅仅列出RBAC、ACL等模型,而是详细阐述了这些模型背后的设计思想,以及在不同场景下选择哪种模型更为合适。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现实世界的安全事件分析,这些案例的引入,极大地增强了理论的生动性和说服力,让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安全威胁的真实性和防范的重要性。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需要沉下心来认真阅读的书,但回报绝对是丰厚的。它为你构建了一个扎实的计算机安全知识体系,让你不再只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消费者,而是能成为一个具备批判性思维和主动防御意识的安全实践者。

评分

《计算机安全:原理与实践》(原书第3版)这本书,我只能说,它真的太“硬核”了,但又恰恰是这种“硬核”让我欲罢不能。它就像一本安全领域的“百科全书”,几乎涵盖了你能想到的所有重要概念和技术。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密码学原理的阐述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公钥和私钥是什么,而是深入到数论、群论等底层数学基础,让你真正理解为什么这些算法能够保证安全性。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理解安全技术底层机制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座宝库。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安全策略的制定和实施,从风险评估到应急响应,全方位地覆盖了安全管理的各个环节。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提出的“纵深防御”理念,并详细阐述了如何在不同层面部署安全措施,以构建一个多层次、网格化的安全防护体系。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头脑风暴”,你会不断地被新的信息和挑战所激发,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的安全问题。虽然它的内容深度和广度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但如果你真的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安全专家,这本书绝对是绕不开的里程碑。

评分

对于我这个已经摸爬滚打在IT行业多年的老兵来说,《计算机安全:原理与实践》(原书第3版)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很多以前只是模糊概念的东西,在这本书里得到了清晰的梳理和深刻的阐释。尤其是在审计和日志分析的部分,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分析系统日志来发现潜在的安全事件,以及各种日志格式和关键信息点的提取方法。这对于我们日常排查问题、追溯攻击路径非常有帮助。书中对恶意软件的分类和分析也相当到位,它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而是深入到恶意软件的工作原理、传播方式以及检测和清除的策略。我曾遇到过一些难以捉摸的系统故障,事后才发现是某种新型恶意软件在作祟,如果早点读到这本书,或许就能事半功倍。此外,作者在软件安全开发这一块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他强调了“安全左移”的理念,并提供了许多在编码过程中避免常见漏洞(如SQL注入、跨站脚本攻击)的实用建议。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让你从一个“修复者”转变为一个“预防者”,从根本上减少安全风险的发生。

评分

京东满200-115, 我抢抢抢。。。。 凌晨一个钟头全部变无货了。

评分

书已到手,还没开始看,纸张还不错。

评分

书不错,送货速度很快

评分

听说很好的书,还没看。

评分

很好很好非常好很好很好非常好很好很好非常好很好很好非常好

评分

书很好 很有用 还有送货很快

评分

服务好,物流快,第一天晚上下单,第二天下午收到,帮我解决大问题,非常满意。

评分

很好

评分

送货速度还是给力的,书页比较新,摆在书架上很好看,学无止境,学到的东西,总有一天用得上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