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
“困惑的大匠”、北京城墙的“孤独卫士”梁思成写给普通人的建筑科普小文
图文并茂展现建筑与城市规划的艺术
本书称得上是一本“大师小书”,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在本书中,染思成先生以随笔的方式,漫谈中国的建筑与城市规划,话题性强,文笔优美,深入浅出。本书的上编“拙匠随笔”收入梁先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多篇建筑科普作品,寥寥数语,解释清楚了建筑学是什么、建筑师是怎样工作的等来自公众的疑问,并饱蘸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撰写了“祖国的建筑”“中国建筑的特征”“建筑与建筑的艺术”等文章,阅读这些文章,一个伟大的建筑学家跃然纸上。本书中编“城市与规划”收入了梁思成在城市规划领域有代表性的几篇名文,如具有历史价值的“市镇的体系秩序”“梁陈方案”“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等,集中体现了梁思成从1946年至1951年在城市研究领域的学术创见,这几篇文章所提出的问题,例如北京城的规划、北京城墙的是否应拆除、人居环境等,在当时的思想界掀起了轩然大波,梁思成所提出的问题因为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所产生的后遗症在此后的数十年屡屡成为北京规划的瓶颈,也一次次成为学术界和思想界进行深入探讨的话题。本书的下编收入了梁思成的一些难以归类的文章,其中“致东北大学建筑系**班毕业生信”“清华大学营建学系学制及学程计划草案”“闲话文物建筑的重修与维护”等文章,从中可以看到一个虽在现实中屡屡碰壁,却不改赤子之心的建筑教育家的本色。
梁思成(1901—1972),广东省新会人,中国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1924年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27年获建筑硕士学位,同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习。1928年回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和教授。1931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193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国建筑史。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1947年获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48年**届“中央研究院”院士。梁思成先生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中国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主持并参加调查过多处古代建筑的实例,对中国古代建筑、古代艺术发展、特征和成就进行过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加首都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北京十大建筑的设计工作,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设计作品主要有:1919年设计清华大学王国维先生纪念碑,1934年设计北京大学地质馆,1949年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1952年主持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等。主要著作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注释》《中国雕塑史》等。
上编 拙匠随笔
建筑�迹ㄉ缁峥蒲А燃际蹩蒲А让朗酰�(3)
建筑师是怎样工作的?(9)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18)
从“燕用”——不祥的谶语说起(24)
从拖泥带水到干净利索(29)
谈“博”而“精”(35)
祖国的建筑(39)
中国建筑的特征(82)
建筑和建筑的艺术(92)
中编 城市与规划
市镇的体系秩序(113)
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梁陈方案)(122)
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167)
北京——都市计划中的无比杰作(176)
致周总理信——关于长安街规划问题(200)
下编 建筑闲谈
致东北大学建筑系第一班毕业生信(209)
清华大学营建学系(现称建筑工程学系)学制及学程计划草案(215)
致彭真信——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问题(232)
致车金铭信——关于湖光阁设计方案的建议(238)
闲话文物建筑的重修与维护(244)
芬奇——具有伟大远见的建筑工程师(259)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在空间转移的持续,但是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所以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成为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者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的另一例子。在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中,我们可以听到持续贯穿全曲的、极其朴素明朗的“鳟鱼”主题和它的层出不穷的变奏。但是这些变奏又“万变不离其宗”——主题。水波涓涓的伴奏也不断地重复着,使你形象地看到几条鳟鱼在这片伴奏的“水”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嬉戏,从而使你“知鱼之乐”焉。
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几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将同一动作重复若干次,并且往往将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起来,但在重复之中又给以相应的变化;通过这种重复与变化以突出某一种效果,表达出某一种思想感情。
在绘画的艺术处理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故宫博物院藏,文物出版社有复制本。是我们熟悉的名画。它的手卷的形式赋予它以空间、时间都很长的“持续性”。画家利用树木、船只、房屋,特别是那无尽的瓦垄的一些共同特征,重复排列,以取得几条街道(亦即画面)的统一性。当然,在重复之中同时还闪烁着无穷的变化。不同阶段的重点也螺旋式地变换着在画面上的位置,步步引人入胜。画家在你还未意识到以前,就已经成功地以各式各样的重复把你的感受的方向控制住了。
宋朝名画家李公麟在他的《放牧图》《人民画报》1961年第6期有这幅名画的复制品。中对于重复性的运用就更加突出了。整幅手卷就是无数匹马的重复,就是一首乐曲,用“骑”和“马”分成几个“主题”和“变奏”的“乐章”。表示原野上低伏缓和的山坡的寥寥几笔线条和疏疏落落的几棵孤单的树就是它的“伴奏”。这种“伴奏”(背景)与主题间简繁的强烈对比也是画家惨淡经营的匠心所在。
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就举首都人民大会堂为例。它的艺术效果中一个最突出的因素就是那几十根柱子。虽然在不同的部位上,这一列和另一列柱子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但每一根柱子都是另一根柱子的完全相同的简单重复。至于其他门、窗、檐、额等等,也都是一个个依样葫芦。这种重复却是给予这座建筑以其统一性和雄伟气概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形象上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历史中最杰出的一个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宫。从已被拆除了的中华门(大明门、大清门)开始就以一间接着一间,重复了又重复的千步廊一口气排列到天安门。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又是一间间重复着的“千篇一律”的朝房。再进去,太和门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成为一组的“前三殿”与乾清门和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成为一组的“后三殿”的大同小异的重复,就更像乐曲中的主题和变奏;每一座的本身也是许多构件和构成部分(乐句、乐段)的重复;而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又是比较低微的,以重复为主但亦有相当变化的“伴奏”。然而整个故宫,它的每一个组群,每一个殿、阁、廊、门却全部都是按照明清两朝工部的“工程做法”的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尽如此,都是无尽的重复。我们完全可以说它们“千篇一律”。
但是,谁能不感到,从天安门一步步走进去,就如同置身于一幅大“手卷”里漫步;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着“流动”。那些殿堂、楼门、廊庑虽然制作方法千篇一律,然而每走几步,前瞻后顾,左睇右盼,那整个景色、轮廓、光影,却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一个接着一个新的画面出现在周围,千变万化。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成就。
颐和园里的谐趣园,绕池环览整整360度周圈,也可以看到这点。
至于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然而正是那目之所及的无尽的重复,才给游人以那种只有它才能给人的特殊感受。大胆来个荒谬绝伦的设想:那800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一根肥,一根瘦,一根曲,一根直……一根木,一根石,一根铜,一根钢筋混凝土……一根红,一根绿,一根黄,一根蓝……一根素净无饰,一根高浮盘龙,一根浅雕卷草,一根彩绘团花……这样“千变万化”地排列过去,那长廊将成何景象?!
有人会问:那么走到长廊以前,乐寿堂临湖回廊墙上的花窗不是各具一格,千变万化的吗?是的,就回廊整体来说,这正是一个“大同小异”,大统一中的小变化的问题。既得花窗“小异”之谐趣,又无伤回廊“大同”之统一。且先以这样的花窗小小变化,作为廊柱无尽重复的“前奏”,也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
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12年来,我们规划设计人员在全国各城市的建筑中,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能尽满人意。为了多快好省,我们做了大量标准设计,但是“好”中既也包括艺术的一面,就也“百花齐放”。我们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有些街道又一幢房子一个样式、一个风格,互不和谐,即使它们本身各自都很美观,放在一起就都“损人”且不“利己”,“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缭乱。我们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又要避免杂乱无章,相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一律,单调枯燥。这恼人的矛盾是建筑师们应该认真琢磨的问题。今天先把问题提出,下次再看看我国古代匠师,在当时条件下,是怎样统一这矛盾而取得故宫、颐和园那样的艺术效果的。
……
《拙匠随笔》的随笔
吴良镛
前些年,有位年迈的国外建筑学者对我说,他由于年龄关系,具体的业务少了,致力于为某报建筑论坛专栏写稿。他发现,这类文章读者多,社会影响大,超过一般学术论文,他对自己新“领域”的开拓,欣然自得,信心甚足。当时,我只一听而过,并未去多想。
尔后,在编纂《梁思成文集》时,看到梁先生晚年的文章,特别是重读《拙匠随笔》之后,仍深有启发。文章不长,深入浅出,言之有物,立论清新。这些文章在当时就受到社会注意,我记得梁先生告诉过我,某日在机场,会到周恩来总理,因为各有不同的客人,还是总理发现了他,从他身后走上来,拍拍他的肩膀说:“你的《建筑师是怎样工作的?》一文,我看了,写得很好!这类文章,以后不妨多写。提高人们对建筑的认识。”其实不止周总理看了很欣赏,其他如《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一文浅释统一变化规律,给予我们建筑教师的印象也是很深的,并常为人所引用。重读之余,我倒想起前面所说的那位国外建筑师的话来,我深感建筑是社会事业,它是为广大群众服务的,也要求社会对建筑的广泛了解和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对建筑的介绍与评论,目的就很明显了。
梁先生当时列了一张单子,计划先写10篇,每篇有一个主题,从建筑是什么开篇,内容也少不了一些典故,题目甚至来一点噱头。例如《从“燕用”——不祥的谶语说起》一文,从宋代汴京的建设与金中都建设,将开封的一些宫殿建筑构件搬到北京来,说到装配式建筑与近代建筑施工等,以几件具体的事看建筑发展之线索。梁先生说“题目新颖,人家一见就要看下去”,实际效果也正是如此。
“随笔”所写,都是他长期思考的问题,说古论今,旁征博引,写起来却一气呵成。他重视插图,都是亲自动手画,像颐和园长廊一幅,一再更改,画完颇为得意,可惜原稿遗失,《梁思成文集》所刊的是别人摹写(附带说一句,他还想自己专为青少年描画一本中国建筑发展的“小人书”,也是出于普及建筑文化的用意,但未能实现)。这建筑随笔的写出,是他以火炽的热情,阐述建筑科学及建筑艺术的重要性的又一努力。可惜像这样的学术小品后来也和《燕山夜话》的下场一样,中途停顿、窒息了。
这些年来,讨论建筑的随笔杂文之类的文章多了起来,老年专家如张开济、陈从周先生等就写了不少雅俗共赏的随笔,吸引不少晚报的读者。中青年专家也陆续涌出,这是建筑思想活跃的表现,对推动学术讨论,普及提高中国建筑科学与艺术水平作用很大。“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是城乡的主人,我们应当努力创造各种条件,将我们的服务对象——城乡的主人,对建筑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出来。《建设报》的编者有鉴于此,拟恢复“拙匠随笔”专栏,既是“拙匠”随笔,当然还是由“匠人”来写,只是从一家发展到百家,从一位老年的建筑工作者个人孜孜奋战,发展为老中青参加的建筑论坛与普及建筑科学园地,这是饶有意义的。编者要我开篇,爰将梁先生撰文经过,及我所想附记于上。我的文章一写就长,这是不足为训的。
1987年7月25日
于中东上空
这本书的整体行文风格,如同在一个午后,被邀请至一位博学而又谦逊的长者家中,听他娓娓道来那些看似琐碎却蕴含深意的生活哲理。语言的运用极其讲究分寸感,绝不矫揉造作,也没有刻意去追求晦涩的文学性,而是以一种非常自然、亲近的姿态与读者交流。我发现,作者在处理那些宏大命题时,总能巧妙地将其落地到具体的、日常可见的场景中去,使得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举个例子,当他谈及“耐心”时,不是空泛地鼓吹,而是会结合园艺或者慢工细活的技艺来阐述,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读完全篇,我仿佛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排毒”,那些平日里困扰我的浮躁情绪,在这些平实的文字面前,都烟消云散了。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表达,它不动声色地影响着你的思维定式,让人在不经意间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评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的视角转换极其灵活多变,让人始终保持着阅读的新鲜感。它并非单一主题的深入挖掘,更像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探索者,在不同的领域间自由穿梭。有时,文字会聚焦于某种传统手工艺的精妙之处,细致到工具的使用和材料的处理,其专业性令人叹服;而下一章,可能笔锋一转,又转向对某一经典文学作品中人物动机的深刻剖析,视角之犀利,令人拍案叫绝。这种跳跃性处理,避免了单调乏味,仿佛在跟随一位知识渊博的向导,穿梭于历史的长廊与当下的街景之间。每一次翻页,都像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窗口,带来的信息流是如此丰富而又立体。这种跨界融合的能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广博的兴趣,绝非仅限于某一特定领域的匠人所能企及。
评分这本书的节奏感处理得非常到位,犹如一首精心编排的乐章,有舒缓的慢板,也有节奏明快的快板。在叙述那些需要沉思的观点时,作者会刻意放慢语速,使用较多排比和长句,营造出一种庄重而深远的氛围,强迫读者停下来,细细品味每一个词句的重量。然而,在记录一些突发的灵感或者即兴的观察时,文字的节奏又会瞬间加快,变得轻快而跳跃,充满了生命力和即时感。这种高低起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参与度,让人感觉自己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在与作者共同体验着思维的起伏与跌宕。这种内在的韵律美,使得即便是相对枯燥的思考过程,读起来也充满了音乐般的享受,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又忍不住回味再三。
评分从内容上来看,这本书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其“真诚”与“克制”的完美平衡。它提供了一面清晰的镜子,映照出创作者在面对世界时最本真的态度,没有迎合市场流行的矫饰,也没有故作高深的姿态。作者似乎在用一种近乎自省的方式,记录下那些在日常劳作与思考中捕捉到的微光。然而,这种真诚又是高度克制的,所有情感的流露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和内敛的处理,绝不逾矩,保持了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感,让读者可以在尊重作者隐私的同时,最大程度地获取精神上的滋养。这种“点到为止”的艺术,是很多急于表达的作者所缺乏的。它教会我们,真正的深刻,往往无需高声呐喊,只需在一片宁静中,被细心体察。读完之后,你会感觉自己被轻轻地推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却又被温柔地安放在了最舒适的原点。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质朴中透着匠心独运的韵味,让人在翻阅之前就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对文字的珍视。从纸张的选择到排版的细密,处处流露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我尤其喜欢封面那淡雅的墨色与留白的巧妙结合,既有传统文人画的意境,又不失现代设计的简约大气。内页的字体大小和行距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我这种沉迷于书卷中的“老学究”来说,简直是莫大的福音。每一次捧起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古老智慧的安静对话。装帧的工艺显然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书脊的粘合度坚固可靠,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用担心散页的尴尬。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体现了出版方在细节上的极致追求。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去炫耀,但那份沉甸甸的质感,足以说明一切。
评分正版好书,内容不错,发货快,快递服务好!
评分京东发货很快,赞一个,很超值,太棒了,赞一个,下回还继续购买,赞一个
评分配送及时,优惠力度大。书的质量也很好,很喜欢。
评分这一系列的大家小书很适合闲暇时看看
评分全书谈古论今,立论清新。深入浅出,启迪民众。
评分算是普及普及建筑学方面的知识吧
评分大师经典作品,当然好评。
评分今天终于知道京东评价送京豆,原来京豆是这么赚的,以后一定多多评价。
评分不错,包装很好,东西也不错,促销的时候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