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民心即天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打破历史书写局限。一个朝代里,从兴盛到衰亡,不只有帝王将相,还有平民百姓!
集《资治通鉴》《史记》精华于一书
有原典,不戏说,揭开汉朝不为人知的一面
★一个朝代从兴盛到衰亡,历史大多只记载帝王将相,几乎不记载庶民。而实际上“民心”才是一个朝代稳定的基本要素。民心稳定,社会便安定和谐;民心动荡,政权也岌岌可危。公孙策首次打破了历史书写的局限,将眼光放在了平民百姓身上,从一个崭新的角度重新解读汉朝由盛转衰的真正原因。
★关于汉朝,我们了解了太多传奇和辉煌,对这个朝代的混乱和衰落却知之甚少。王莽是怎么不动一兵一卒登上王位的?刘氏家族真的是靠家底复兴的吗?所有成败关键,不在朝廷,都在百姓。大多数的历史将他们抹去,而公孙策却把这段尘封已久的故事重新拾起。拒绝现在戏说历史的潮流,在保证了史实原汁原味的同时,语言也极为精彩耐读。用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故事串联起一个乱世的汉朝,是历史老师、史学爱好者的必读书。
内容简介
在传统的历史书写中,只有帝王将相才有资格进入史书,而平民百姓却少有人提及。公孙策的《黎民恨:汉朝衰亡录》打破了这种局面,将汉朝的兴衰与人民疾苦首次联系在了一起,取《资治通鉴》《史记》等经典原著的精华,用精彩绝伦的语言向读者娓娓道来汉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于现在的世情也具有很多的启发意义。
从诸吕之乱起,汉朝的根基就在动摇。全书以“帝国盛衰”“王莽篡汉”“光武中兴”三大部分构成,公孙策以百姓对朝廷的“恨”为切入点,通过一个个或家喻户晓、或鲜为人知的故事讲述此“恨”在政权中的影响,道出政权在君臣、后宫及军队之间流转的前因后果,以及百姓如何在这样的政治斗争中不断成为牺牲品。然而,当压迫到了一定程度,人民必然会反抗。从认命、逃避到反抗,人心从“厌汉”到“思汉”,汉朝的命运最终还是掌握在人民手中。
公孙策冲破了当今通俗历史读本的书写局限,他的语言通俗却不庸俗,描写生动却不夸张。与其说他是一位历史学者,不如说他是一位“历史说书匠”,通过他的语言,无论多么千回百转的历史都能逐渐明晰起来,再深奥难懂的原典也变得亲切可掬。在他的笔下,这些历史人物重新被赋予生命,走出书中来到读者面前,告诉我们汉朝的衰亡对于当今的警世意义。
作者简介
公孙策,本名陈哲明,台湾知名专栏作家、政论家。公孙策曾任中时报系记者、主任、副总编辑,曾任台湾《新新闻周刊》总经理、副总编辑,喜欢以历史为鉴,发表大量政论文章。著有《公孙策说名句故事》、《公孙策说唐诗故事》等著作,擅长引经据典写乱世浮沉。
作者说:高中时,历史老师说:“你们历史不好好念,将来就会‘张飞杀岳飞,杀得满天飞’。”而如今,我擅长的,就是拿故事跟时事对照,也就是“张飞杀岳飞”啦。
精彩书评
公孙策说历史故事不是一天两天了。作为一位资深的媒体人,他多年前就在新闻专业杂志上用以史为鉴的手段让许多浮舞于尘世之间光怪陆离的政治现象有了可参照的历史向度,从而读者非但对现实有了更冷隽的透视;对古史似乎也可以感受到更多的温度。
我很讶异他的书没能够成为中学生的历史教材(或者至少是历史科的补充教材),像这样浅显易懂而兼具史识的书,他已经写了两本(《英雄劫》《大对决》),据说还得写足一千个故事,若能结合历史教学,让学子在生动的文笔点染之下,贯通历史事件枝叶纷披的繁复因果,而能从主流的历史叙事和晓畅的世情观察中启发更深远的知见,这是多么可观而方便的教育?
——张大春(著名作家,代表作《大唐李白》《四喜忧国》)
透过公孙策先生流利生动的文笔来诉说这些古老人物,总感觉这些两千多年前的人物竟是栩栩如生,穿越时空来到眼前。
——陈美儒(台湾著名教育家)
目录
总序三十本经典,一千个故事/1
导读此恨绵绵无绝期/8
楔子/11
第一部帝国盛衰
天下的兴亡必有因果。始皇帝死后,皇后垂帘听政,眼看汉地四分五裂,“非刘不王”的白马之盟也岌岌可危。在文景之治短暂的繁荣过后,人民只过了一阵好日子,又因朝廷政变,不得安宁。皇后和权臣轮番和皇帝争权,最终刘氏大业还是落到了一个外姓手上。
1.人彘:垂帘听政与惊世酷刑/22
2.诸吕之乱:高情商皇后PK心机权臣/25
3.文景之治:民心是最大财产/30
4.七国之乱:一场命案引来的叛乱/37
5.莫须有:比岳飞早一千二百年的罪名/43
6.金屋藏娇:母以子为贵?瞄准太子位/47
7.长门怨:陈阿娇失宠,小舅子变姐夫/51
8.外戚大将军:搏命将军战匈奴,大汉天威实为空/54
9.爱其子而杀其母:武帝的精明/58
10.托孤大臣:“可怕”的三个人/62
11.霍光大权独揽:第一个权力大过皇帝的权臣/65
12.权臣废立皇帝:长安狱中的“天子气”/71
13.鸩杀皇后:两次毒杀,一朝败落/75
14.五日京兆:司法公正最重要/79
15.苏武牧羊:紧握节杖/82
16.王昭君:仇恨与遗恨/86
17.模范生昏君:身体不好,宦官当道/89
18.燕啄王孙:夺床高手赵飞燕/93
19.王家班:老百姓的灾难的开始/98
第二部王莽篡汉
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中说道:“若莽者,其诈也,愚而已矣。”认为王莽的奸诈不过是愚钝。他不用任何武力便和平上位,瞄的是百姓“怨汉”的心理。这位迷信又崇尚复古的“新帝”,虽然自比周公,但只是个山寨货罢了。而刘氏在起兵重回巅峰的过程中,家族内部也掀起一阵血雨腥风。
20.四太后并立:后宫乱则政局乱/106
21.断袖之癖:只爱男人的皇帝/111
22.王政君夺玺:被王莽利用的女人/114
23.山寨周公:周公姓姬,但王莽不姓刘/117
24.王莽嫁女儿:嫁了女儿,却逼死儿子/121
25.九锡与造神:作秀、迷信、赞美诗/124
26.假皇帝:欺天瞒地,找个傀儡/128
27.反扑无力:拼了命战斗,不如会写奏/131
28.篡汉立新:没动一丝一毫武力的特例/134
29.崩角的玉玺:老太后的愤怒/137
30.新朝行古制:迷信复古的新皇帝/140
31.空话治河:说得好听而已/144
32.惹翻匈奴:外忧内患的人间炼狱/148
33.自我感觉良好:马屁文化的盛行/154
34.人心思汉:人民不安,政权不保/156
35.众叛亲离:在“精神错乱”的路上越走越远/159
36.赤眉军:把农民逼成军人/162
37.刘演起兵:汉朝的复兴/166
38.更始皇帝:两兄弟的明争暗斗/169
39.巨无霸:一支人兽并存的王牌部队/172
40.昆阳大捷:一战摧大敌,顿使何宇平/174
41.更始杀刘演:兄弟撕破脸/178
42.王莽恶贯满盈:骗不了别人,只能骗骗
第三部光武中兴
天下大乱,人民渴望出现英明的君主,犹如婴儿渴望慈母一般。古时候凡是在乱世中兴起的王朝,都是凭借君主的德行厚薄,不在于他的地盘大小。人民从“怨汉”到“思汉”,从“思汉”到“思莽”,究竟经历了什么?然而刘秀的方式,却不能保证帝国的永续。
44.人才来归:不想当官的邓禹/188
45.北道主人:一路向北/191
46.丧家之犬:靠德行,不靠地盘/194
47.败部复活:刘秀大胜王郎/197
48.人心思莽:更始必败,源在民心/200
49.推心置腹:以心收人,十万大军不在话下/203
50.驱狼赶虎:刘秀赢了,但百姓输光了/205
51.刘秀称帝:人马若散,再聚可就难了!/208
52.刘玄末日:更始皇帝的唏嘘结局/212
53.刘盆子:赤眉军力捧的小皇帝什么来历?/214
54.赤眉投降:豆子引发的血案/218
55.有志者事竟成:齐地完全平定/223
56.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刘秀比刘邦英明/229
57.窦融:东汉再收一地/233
58.神龙失势,与蚯蚓同:无诚意的隗嚣/236
59.得陇望蜀:隗嚣的灭亡/240
60.公孙述:只学到了王莽的皮毛/243
61.刺杀来歙、岑彭:公孙述的阴谋/246
62.成都大屠杀:以屠杀收场的统一大业/249
后记/253
前言/序言
unll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黎民恨:汉朝衰亡录》的图书简介,字数在1500字左右,力求详尽,且不含AI痕迹: --- 《黎民恨:汉朝衰亡录》图书简介 尘封的史册,时代的悲歌。 《黎民恨:汉朝衰亡录》是一部旨在深入剖析东汉王朝由盛转衰的复杂历史画卷。本书并非单纯的编年史记录,而是试图穿透历史的迷雾,探究那个伟大帝国瓦解的深层社会、政治与文化动因。它聚焦于一个核心议题:一个曾经光耀四方的王朝,是如何在内外交困中一步步走向覆灭的?而最直接的承受者——黎民百姓的“恨”,又在其中扮演了何种角色? 本书的叙事视角,着重于从中央权力机构的腐朽,到地方豪强的崛起,再到社会底层矛盾的激化这一多维度链条展开。它详尽描绘了自光武中兴后,王朝如何逐渐被外戚、宦官和士族政治所掏空,最终使其失去了对广袤土地的有效控制力。 一、 帝国的肌体:从外戚到宦官的权力之舞 东汉的政治结构,自灵帝时期起便进入了一种病态的循环。本书开篇便深入剖析了外戚干政的权力基础及其衰落。窦氏、梁氏家族的专权,并非简单的家族贪婪,而是与后宫册立制度、皇权幼弱化紧密相关的系统性问题。我们详细梳理了这些家族如何利用宗室关系侵蚀朝纲,以及他们最终因内部倾轧而自我毁灭的过程。 随后,笔锋转向了另一个至关重要的权力中心——宦官集团。本书认为,宦官的崛起是士人阶层在党锢之祸后对朝堂的消极抵抗,同时也是皇权为制衡外戚而采取的“代理人”策略的恶果。通过对中常侍曹节、张让等人物的细致刻画,我们揭示了他们如何构建起一个高度组织化、渗透至基层官僚体系的权力网络。这种权力,表面上是皇权的延伸,实则已成为割裂皇权与士大夫阶层之间的巨大鸿沟。党锢之祸的悲剧,不仅是知识分子遭受的迫害,更是中央决策层与社会精英彻底决裂的标志性事件。 二、 土地兼并的幽灵:豪强与自耕农的对决 如果说朝堂上的权力斗争是上层的病灶,那么土地兼并与赋税的失衡,则是帝国肌体深处的溃烂。本书用大量的篇幅,量化分析了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对土地的无限制扩张。这些豪强,依托于地方的宗族势力、甚至与官府藕断丝连,他们通过隐匿田亩、强征佃农、乃至武装佃客,形成了与中央政权分庭抗礼的“次级主权”。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益壮大的自耕农群体。沉重的徭役、苛刻的地租、加上频发的自然灾害,使得无数曾经拥有土地的家庭,沦为流民或佃户。本书不仅记录了他们的贫困,更试图还原他们对既有秩序的深层不满。“黎民恨”的积蓄,正是源于这种眼睁睁看着既有秩序吞噬自身生存空间的绝望感。我们探讨了儒家“仁政”理想在“土地私有化”狂潮下的彻底破产,以及法律的形同虚设如何加剧了这种不公。 三、 天灾与人祸的共振:黄巾之乱的爆发与影响 黄巾起义,是本书描述的焦点之一。它并非突如其来的叛乱,而是多年积压矛盾的总爆发。本书不将张角视为单纯的宗教狂热者,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精准把握了社会脉搏的组织家。太平道,在底层民众绝望时,提供了精神寄托与组织框架。 我们细致描绘了黄巾起义的初期声势,以及它如何迅速从一个宗教化的农民运动,演变为一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社会革命。更重要的是,本书着重分析了汉室对平叛的应对策略。为了镇压黄巾,中央被迫下放权力给地方州郡,授予刺史、太守调集地方武装的权力。这种“以毒攻毒”的策略,虽然暂时挽救了王朝的性命,却彻底埋葬了其对地方的控制权。正是这种分权,直接催生了后来的军阀割据。 四、 地方权力的异化:军阀的兴起与王朝的终结 黄巾平定后,地方军阀如董卓、袁绍、曹操等人的崛起,标志着中央集权的彻底瓦解。本书梳理了这些军阀的“合法性”基础——他们大多以“勤王剿贼”的名义起家,但其行动逻辑早已脱离了对汉室的忠诚。 我们详述了董卓之乱如何将洛阳——帝国的象征——变成政治斗争的废墟,以及随之而来的“十八路诸侯讨董”的政治闹剧,展示了昔日帝国精英阶层在危机面前的涣散与自私。最终,曹操通过对黄巾余部的收编和对中央官僚体系的重组,虽然实质上架空了汉献帝,却也为混乱的局面带来了一线秩序的曙光。然而,这种秩序,是以“汉”的名义建立起来的“非汉”的权力结构。 结语:一座纪念碑,还是一个警示? 《黎民恨:汉朝衰亡录》旨在提供一个立体、多层次的东汉晚期图景。它告诉我们,一个帝国的衰亡,往往不是由单一的事件或人物决定,而是由一系列结构性的矛盾、被忽视的民意,以及决策层对现实的麻木共同铸就的。本书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缅怀,更是对权力如何异化、社会矛盾如何积累的深刻反思。它以史为鉴,力求让今日的读者在那些熟悉的王朝兴衰故事中,听到来自两千年前,那一声声被压抑而最终爆发的“黎民之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