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谋子司马懿(最新修订版)

老谋子司马懿(最新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秦涛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小说
  • 三国演义
  • 司马懿
  • 历史人物
  • 权谋
  • 军事
  • 正史
  • 人物传记
  • 古典文学
  • 修订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 重庆出版集团
ISBN:978722911837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739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92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自从电视剧《三国演义》上演,司马懿这个“大奸臣”也再次引起观众的注意。以往,司马懿是作为诸葛亮的背景板出现的——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作为反面人物,司马懿必定奸诈无比,毫无底线,否则何以能成为诸葛亮的对手?毕竟从三国的结局来看,司马懿可谓是大赢家,凭着奸诈计谋,他不仅成功谋身,位居高位,甚至为子孙后代谋得了天下,还得享晚年、寿终正寝。

这只是《三国演义》的虚构,历史上为世人诟病唾弃,甚至被子孙后代嫌弃的司马懿,果真如此不堪?

《老谋子司马懿》并不是为了给司马懿翻案,作者秦涛只是从历史真实、从人性出发,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司马懿。

常人说史,看的是过程结果。秦涛说史,看的是缘由根基。常人评事论人,多掺杂一些千百年来流传的意见与自己的主观感想。秦涛评事论人,是将此人代入历史境况中,客观公允地看待。司马懿从一介平民,装病拒曹操征召,后入府辅佐曹丕、曹叡两代君主,斗败曹真,总揽魏国大权,在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中,他异于常人之处,在于谋身有道。或许我们会对他的一些行为有所异议,但是在当时的世事下,往往身不由己!柏杨说:“在专制封建制度下,权柄就像一只猛虎,骑上之后,谁都跳不下,曹操早就说过,他绝不放弃权柄,为的是害怕谋害。”早期位低官卑的司马懿不可能有谋朝篡位之心,破孟达,拒诸葛,平辽东,败东吴,辅佐曹丕、曹叡,哪一次不是兢兢业业,哪一次不是尽心竭力。只是位越高权越大,已成骑虎之势,身不由己!

纵观一生,司马懿深谙权变之道,混得了官场,忍得了小人,使得了计谋,骗过了曹操,耗死诸葛亮,可谓是明识善断谋士的治国谋士。

与市场上的同类书相比,《老谋子司马懿》融会好玩抓人的网络语言与简白耐读的史话类读物之长,文本扎实,幽默风趣,叙事悬念迭出,刻画人物以情见长,令人印象深刻。


内容简介

古往今来,谋略家多有。司马懿却颇受诟病,皆因今人对他的看法多出自演义小说,特别是《三国演义》。而正史中有关司马懿的作用,也仅有 “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之句。

司马懿从东汉的基层小吏起步,在曹魏位极人臣,成为西晋的实际奠基者,是继曹操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位以军功登龙的枭雄,可以说是三国的大赢家,也是史上被严重低估和曲解的谋士、政治家之一。

作者秦涛从人性角度切入,以三国真实的诡谲政局为背景,梳理了以司马懿为代表的三国权臣谋士在不见硝烟却攻城略地的时局政变中,如何混迹朝堂、如何谋身立世、如何攻心角逐……透过司马懿,读者可窥见中国传统官场的独特生存哲学,透视我们个人的生活状态,感悟圆融通脱的人生智慧。

作者简介

秦涛,西南政法大学法律史学博士,央视《法律讲堂》(文史版)主讲专家。已出版作品有《老谋子司马懿》《黑白曹操》《诸葛亮之道》《别笑!这才是中国法律史》等。

精彩书评

司马懿非人臣也, 必预汝家事。

——曹操


司马公善用兵, 变化若神。

——孙权


三国英雄士,四朝经济臣。屯兵驱虎豹,养子得麒麟。诸葛常谈羡,能回天地春!

——罗贯中

目录

引子 司马老儿只剩一口气了/1

01 潜龙勿用:初入仕途,司马懿先隐后等

如果第一次,司马懿就接受曹操的征辟直接出仕,官位难以凌驾兄长之上。司马懿拒绝平庸,他永远追求直逼目标的捷径;尽管有时候这捷径看上去反而像绕远路,但最后的事实总能印证司马懿的判断。司马懿深知“以退为进”和“欲速不达”之深意。更关键的是,司马懿第一次如果直接应征,则根本无法在广大应征者中引起曹操的注意。注意力资源,有时候是比官位更重要的资源,是一种官场晋级的潜在资源。

政治,不是太学生能亲近的玩意儿/2

要么迎头赶上,要么被时代抛弃/9

裸送钱财,保住司马氏/15

读经典,通晓春秋之大义/22

藏于九地之下,方能动于九天之上/27

敲门砖,不等于终南捷径/33

退一步,求的是进一万步/37

一只鸟不肯叫,司马懿会等它叫/42

02 终日乾乾:他搭上了曹丕这把登天之梯

曹操以选拔太子为契机,逼重臣们表态。虽然选太子貌似曹操的家事,但是谁对曹操的家事越热心,一定程度上也表明谁对曹操继承人的篡汉大业越支持。这是高水准的指鹿为马的好把戏。司马懿看出来了。因此他违背了“不干预君王家事”的古训,积极奔走其中,一方面是为自己进行无本万利的风险投资;另一方面则是做给曹操看,表明我司马懿坚决拥护您的子孙继承您的事业。

新人第一课,学会克制自己/50

低头做司马,人前勿露“狼顾之相”/60

夺嫡,是一门技术活/66

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所为/72

风险投资,巧妙“干预君王家事”/81

借力使力,打人不一定要伸出自己的手/88

拿捏分寸,搅弄风云谋士的生存之道/94

03 或跃在渊:谋国先谋身,韬光养晦是上策

谋国谋军,是为大谋;大谋的能力,标志着一个谋士的水准。而如果只能大谋、不能小谋,那充其量也只能是一个谋士而已。司马懿清楚,献策的目的不能太大公无私;献策并不是为了让采纳者成功,而是为了让自己成功。

有权就有责,莫要插手他人事/102

九品官人法,是个好办法/111

让事实去证明你是对的/117

王佐之才与暴发户的区别/122

为人臣之道,韬光养晦是上策/128

谋国先谋身,别让自己边缘化/138

当好贤内助,让司马懿都为你折腰/145

04 龙战于野(上):真正的权威,有且只能有一个

龙多不治水,人多不管事。真正的权威,有且只能有一个。尽管从官衔和权力上看,司马懿已经是西部军区至高无上的权威,但论到对蜀作战的经验与战绩,张郃的威望恐怕就要高那么一点点了。张郃这样的老将,适合独当一面,但绝不适合屈居人下。不除掉这个老钉子户,我司马懿如何能够成为西部军区说一不二、至高无上的真正权威?

驭下之道,在于高瞻远瞩/154

先斩后奏,置之死地而后快/161

拖不起输不起,只能险中求胜/167

下不犯上,疏不间亲/175

从容进退,善败者不亡/182

高手过招:不动声色,亦步亦趋/192

龙多不治水:真正的权威,有且只能有一个/201

05 龙战于野(下):抱持“告成归老”之心态

你们都只见我司马懿人前显赫,谁能知道我几十年如一日在这个位置之上,是怎样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啊。当今皇上曹叡雄才大略、政自己出。他要是想解散我的势力,简直易如反掌。这次调我出关中、远征辽东,不能说没有这一考虑。如此情势之下,我司马懿手握重兵,怎能不帖耳俯首、善处人臣之分呢?唯有时刻抱持“告成归老、待罪舞阳”之心态,方能逢凶化吉、转否为泰。

任何小疏漏,在较量中都可能成为致命要害/212

司马、诸葛之争,耐力决定成败/222

君臣唱双簧,耗死诸葛亮/233

可以给你的,自然也可以拿回去/240

抱持“告成归老”之心态,方能逢凶化吉/247

集腋成裘,学习他人的长处/256

权力较量:庙堂更胜战场/265

06 飞龙在天:朝堂之争,离不开枪杆子

权随事走,事在人为。我不让你做事,哪怕你有无上权力,照样等于赋闲在家。司马太傅老当益壮,再次展示出了自己的军事才华,也让曹爽发现他的集团有一个致命的漏洞——不懂军事。枪杆子里出政权,如果不懂军事、不能掌控军界,一切都是白搭。

不可将客气当福气,同床异梦才是真相/276

朝堂之争,离不开枪杆子/283

权力永远与事务挂钩,有事才有权/292

敌不动我不动,积蓄力量后发制人/299

要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308

装病再奏奇效,彻底骗过曹爽/319

大棒加萝卜,才是最有效的/330

07 亢龙有悔:有些事情,只能留给子孙做

司马懿能够立身朝廷数十年而不败、爬到今天这个位置,靠的乃是十足的忍耐力与小心谨慎。他饱读历代史籍,绝对清楚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改朝换代当皇帝,当然是天大的诱惑;可我司马懿是七十一岁的老骨头了,说不准哪天就一命呜呼了,现在如果老夫聊发少年狂、过把瘾再死,我是过瘾了,可是要给子孙遗祸啊!

以毒攻毒,让对手退无可退/338

有些事情自己做,有些事情只能留给子孙做/345

这样当罪人:宁负卿,不负国家/353

盖棺论未定,功过后人评/363

后记:历史之中的人性,照亮人性之下的历史/372

附录:司马懿年表/375


精彩书摘

后记:历史之中的人性,照亮人性之下的历史


我想探讨的,是历史与人性。

历史有如大江大河,经历了秦汉的汪洋浩瀚之后,在汉末急转直下,进入了“历史的三峡”(唐德刚语)。在这个时代,通货膨胀、司法黑暗、官员腐败、瘟疫横行、兵连祸结。要么吃人,要么被人吃。每一个人都是这出惨剧的领衔主演,这里不提供观众席。

司马懿毫无思想准备地猝然降临在这个乱世,他必须正视放弃灵魂抑或放弃生命的残酷抉择,必须直面吃人抑或被吃的血腥歧途。

在这命运的十字路口,本时代最优秀的两个人物——司马懿和诸葛亮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诸葛亮一生力矫时弊,以正道自勉,以公德为先,最后个人的事业以失败告终,留下千古遗恨;

司马懿一生顺应时势,以权谋求存,以私德立身,最后个人的事业以喜剧收场,为子孙开创大晋江山。

但是,如果把历史的时间轴拉伸,则可以发现:诸葛亮生前失败,却青史流芳;司马懿生前成功,却败在了后人心中。成败异势,冥冥中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操控一切?

这就是人性之下的历史。

相比起历史的滚滚洪流,也许人性细致而微观的蜕变更能吸引人。

没有谁生来就老谋深算,即便被民国怪才李宗吾奉为一代“厚黑宗师”的司马懿也不例外。恰恰与后世“厚黑宗师”的刻板印象相反,司马懿和我们一样,也曾是个充满朝气与理想的青年。他出生在世风日下的70年代末,在迷茫与兵荒马乱中跨越世纪,在曹操、曹丕、曹叡三个极难伺候的老板手下打工,通过不懈的隐忍与奋斗,最终成就了无冕之王的伟业。

细细观察司马懿的一生,我们可以发现他从稚嫩而锋芒毕露到老辣而重剑无锋的整个转变。活了七十多年,他终于完全适应了黑暗的社会,如鱼得水,乐在其中。

然而,司马懿成功之日,也正是他被酱缸文化染透之时。

这就是历史之中的人性。

司马懿唯一的传记是唐朝官修正史《晋书?宣帝纪》。但是由于编纂者好奇谈、喜怪诞,且所据史料或为司马氏篡改,或因为尊者讳而曲笔,《宣帝纪》可信程度不可高估。

本书以《后汉书》《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为据,参之以《华阳国志》以及汉魏晋史料的后人辑佚本,稽考钩沉出一代枭雄司马懿的传奇人生。几个历史公案,参考了陈寅恪、唐长孺、周一良、田余庆、方诗铭、方北辰等大师、先生的成果,或随文做了说明,或因出于叙事完整性的考虑而未在文中说明,不敢掠美,在此一并致谢。

语言风格,尝试融会好玩抓人的网络语言与简白耐读的史话类读物之长,力求表达生动而清楚。效果如何,要请读者检验。

本书一定限度采用了小说笔法。所谓小说笔法,乃是对历史中当事人的处境与遭遇做最大程度的体认,以当事人眼界为视角,设身处地地体验每个人所面临的历史局部,从而拼缀出一个完整而依稀的历史形象来。譬如擒杀孟达,曹叡得到的信息是什么,诸葛亮的出发点是什么,孟达的处境是什么,司马懿的算盘又是什么,分别予以同情的描写,从而呈现一个完整的事件。

柯林武德在《历史的观念》中云:“历史乃是过去在心灵中的重演。”还原历史之所以可能,小说笔法之所以可采,原因正在于此。

总之,本书本着信者传信、疑者析疑、大关节一准正史、小细节吸收考古与社会史最新研究成果的原则,力图以司马懿为导游,为您全景式展现汉末三国近百年波谲云诡的真实历史。

是为后记。

附记:本书初版之时,大陆还没有一部司马懿的历史传记,所以我不揣浅陋,草就此书。目前,市面上以司马懿为主角的图书已有十几种之多。其中柳春藩先生的《正说司马懿》、方北辰先生的《司马懿:谁结束了三国》、仇鹿鸣先生的《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也为重新理解司马氏提供了很好的视角。我吸收这些新成果,对本书进行了初步修订,改正了部分史料的误用,删去了一些油滑的流行语,同时希望读者朋友能继续赐予教正。我的邮箱是:czqinmou@163.com。剑眉枉凝先生、李浩白先生对本书初版贡献良多,并此致谢。


秦涛

2016年7月于慈溪雨窗



《三国风云:乱世枭雄的智慧与权谋》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东汉末年至三国鼎立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聚焦于那些在时代洪流中力挽狂澜、翻云覆雨的政治家、军事家与谋士。全书不拘泥于单一人物的传记叙事,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角,穿插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军事博弈与文化思潮的演变,勾勒出三国时代的群英谱及其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精神。从黄巾之乱的烽火燃起,到群雄逐鹿的中原争霸,再到魏蜀吴三足鼎立的长期对峙,本书旨在揭示乱世之中,个体意志如何影响历史走向,以及权谋之术的精妙与代价。 第一部分:汉末烟云与群雄初现 本书的开篇回溯至大汉王朝由盛转衰的内在危机。我们详细考察了宦官专权、外戚干政的体制性腐败,以及土地兼并、流民四起的社会矛盾,为黄巾起义的爆发奠定历史背景。不同于一般史书的简单记述,本书侧重分析了张角兄弟所代表的民间信仰力量如何被政治饥饿感所利用,以及朝廷在平叛过程中,地方豪强势力如何趁机崛起,为后来的军阀割据埋下伏笔。 重点关注了早期崛起的几位关键人物: 董卓的专横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操作: 叙述董卓如何利用凉州精锐部队进京,废立皇帝,将东汉的权力核心彻底架空。这一阶段的分析着重于权力真空的产生,以及其引发的各路诸侯反董联盟的形成与瓦解,展示了早期政治联盟的脆弱性与机会主义色彩。 曹操的早期挣扎与政治觉醒: 详细描绘了曹操如何从一个低级官吏,通过镇压黄巾、迎汉献帝于许都,完成了其政治上的第一次飞跃。重点剖析了他在“挟天子”过程中,如何巧妙地将个人野心与“匡扶汉室”的政治正确性相结合,为日后统一北方奠定意识形态基础。 第二部分:中原逐鹿与军事革新 本书的第二部分集中于各路诸侯在中原地区展开的残酷兼并战争,特别是曹操势力如何通过一系列决定性的战役,逐步确立其霸主地位。 官渡之战的深度解析: 此战被视为三国早期决定性的一役。我们不仅仅复盘了双方的兵力部署和战术调动,更侧重于分析了曹操在战略决策上的高瞻远瞩(如对袁绍内政不稳的洞察)以及后勤、情报工作对最终胜利的关键作用。同时,对袁绍集团的内部矛盾、谋士集团的意见分歧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说明了“人和”的重要性不亚于“兵强马壮”。 孙策与江东基业的奠定: 笔墨转向南方,考察了孙策如何以雷霆手段迅速扫平江东豪强,建立起稳固的统治基础。分析了其军事风格的特点——高效、果断,以及其在治理江东时对地方士族的初步笼络政策,为孙吴政权后期的稳定发展打下了人才基础。 刘备的漂泊与理想主义的坚持: 刘备的角色在这里被置于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奋斗轨迹中。重点描述了他在依附不同势力间的周旋,以及他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其“仁义”的旗帜,并最终在新野、赤壁等关键战役中,吸引到顶级人才的辅佐,完成了从流浪将领到一方诸侯的蜕变。 第三部分:赤壁的转折与鼎足之势的形成 赤壁之战是本书叙事的高潮之一,但分析角度更加侧重于其深层次的政治意义。 孙刘联盟的生成逻辑: 探讨了在共同的外部威胁(曹操)面前,孙权和刘备如何放下历史成见,达成军事合作。分析了诸葛亮在说服孙权过程中所展现的外交手腕,以及周瑜在军事指挥上的卓越才能。 荆州之地的战略价值: 详细阐述了荆州对于魏、蜀、吴三方势力的不同战略意义。荆州既是曹操向南推进的跳板,也是刘备立足的根本,更是孙权巩固江东的战略缓冲带。围绕荆州的争夺,是导致后续联盟破裂、三足鼎立格局最终确立的核心矛盾。 法家、道家与儒家的思想碰撞: 在描述军事和政治斗争的同时,本书穿插了对三国时期思想文化形态的考察。曹操集团对法家实用主义的推崇,刘备集团对儒家仁政的呼唤,以及江东地区相对保守与务实的本土文化,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思想光谱的复杂性。 第四部分:治世之能与内政管理艺术 三国鼎立后,战争的焦点逐渐转向了“治”与“守”。本书对几方势力的内政管理和人才战略进行了详细对比。 曹魏的屯田与制度建设: 详细描述了曹操及其继任者如何通过推行屯田制解决军粮问题,并逐步建立起以“唯才是举”为核心的选官制度。分析了曹魏政权在法律体系和中央集权方面的进步,及其如何为统一中国奠定坚实的物质和制度基础。 蜀汉的“休养生息”与蜀地开发: 聚焦于刘备入川后的艰辛治理。分析了诸葛亮在内政上的严苛与高效,如何通过清丈土地、整顿吏治,在相对封闭的益州地区建立起高度忠诚且运转良好的国家机器。对“七擒孟获”的政治目的与军事影响进行了辩证分析。 孙吴的世家平衡与江海战略: 考察了孙吴政权如何处理与江东本土士族(如周瑜、鲁肃家族)的关系。分析了孙权在巩固江东根基的同时,如何大力发展水军,构建面向海洋的战略防御体系,以及其在外交上采取的灵活多变的策略。 结语:历史的遗产 全书最后总结了三国时期对后世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不仅在于军事地理版图的塑造,更在于其留下的治国方略、人才理念以及英雄主义精神,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深刻地烙印在中国文化基因之中。本书力求提供一个立体、多维度的三国画卷,展现历史的厚重与复杂,而非仅仅是英雄的功过得失。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在史料辨析上的独到之处。不同于市面上许多历史作品热衷于“讲故事”而牺牲了准确性,这本书对待史料的态度是近乎苛刻的。作者似乎花费了大量的心力去梳理和比对《三国志》、《资治通鉴》乃至一些地方志和民间传说的差异。每当出现有争议的史实,作者都会非常坦诚地列出不同的观点,并基于自己的深刻理解给出最合理的推测,这种“存异求真”的做法,极大地提升了全书的可信度和学术价值。我特别欣赏它对一些被长期误读的事件的重新解读,那些常识性的认知在这里得到了有力的修正和补充,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立体、更去标签化的认识。它教会了我,真正的历史研究,是需要勇气去质疑和不断求证的,这本书做到了这一点,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场知识的探险,而不是简单的信息接收。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那种皮质封面的触感,加上烫金的标题字体,都透露着一股匠心独运的考究。我尤其喜欢它在版式上的处理,文字排版疏密有致,留白恰到好处,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完全没有那种市面上很多历史类书籍常见的那种拥挤感。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引用史料和注释上的严谨态度,每一个关键的论点后面都有清晰的文献出处标注,这对于我们这些追求阅读深度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吃了定心丸。我在阅读过程中几次停下来,去查证一些细节,发现书中的引用都是极其精确的,这比那些只敢笼统叙事的作品要高出不止一个档次。这本书的印刷质量也值得一提,即便是长期翻阅,书页也不会轻易泛黄或松散,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坚持,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它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而不只是一本供人消遣的读物,光是放在书架上,就能为整个空间增添一份古典而雅致的气息。

评分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它在探讨历史人物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辨。它不满足于仅仅记录“做了什么”,而是深入挖掘“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样做带来的深层影响”。作者似乎在试图回答,在那个极端不确定的时代,一个拥有非凡智慧和抱负的个体,究竟是如何定义自己的成功与失败的。书中对人物内心矛盾的刻画尤其深刻,让人看到了英雄光环背后,那些普通人的挣扎、恐惧和无奈。这种对人性复杂性的探讨,超越了单纯的历史陈述,上升到了对人类处境的哲学反思。读完之后,我不仅仅是多了解了一些历史知识,更像是完成了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关于选择、关于局限、关于如何在宿命与抗争之间寻找平衡点。这是一本真正能让人思考的书,而非仅仅提供答案的书。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其精妙,它不像一些传统史书那样堆砌枯燥的年代和事件,而是充满了鲜活的戏剧张力。作者显然深谙如何设置悬念和高潮,即便是对于我这种对三国历史已经有所了解的“老书虫”来说,阅读过程也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投入感。它没有一味地美化或丑化任何人物,而是用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触,剖析了在那个乱世中,个体如何在权谋的漩涡中挣扎、抉择与沉浮。特别是对一些重大决策的心理描摹,细致入微,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当事人的那种如履薄冰的压力。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细腻的个体命运交织在一起,使得读者在为历史的走向叹息时,也能为那些鲜活的生命个体掬一把同情之泪。它读起来,更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长篇史诗,而不是一本冷冰冰的学术论著,这种文学性和历史性的完美结合,实在令人称赞。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一种沉稳而富有力量感的表达,它既有古典史学的典雅韵味,又融入了现代人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洞察。作者的遣词造句精准且富有画面感,但绝不故作晦涩,即便是描述复杂的政治博弈和军事部署,也能够做到条理清晰、层层递进。我常常惊叹于作者对复杂局面进行概括提炼的能力,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千军万马的态势,或者一个王朝兴衰的必然性。阅读过程中,我很少需要停下来查阅生僻词汇,这使得阅读的流畅性非常好,让人能够一口气读下去,完全沉浸在那个恢弘的时代背景中。这种恰到好处的平衡——既保持了历史的庄重感,又兼顾了当代读者的阅读体验——是很多历史作家难以企及的高度。

评分

京东快递就是快,今天一早下单,下午四点多就收到货了。

评分

此用户未及时填写评价内容,系统默认好评!

评分

好,不错,值得拥有借鉴

评分

中午聚聚目录几十块钱拒绝

评分

看了描写司马懿的电视剧,就一直想看看书里是怎样介绍?描述司马懿的?

评分

物流当天就到,速度之快让人感慨!赞!书的纸张质量不错!

评分

内容丰富,纸质材料也很不错,服务态度很好,京东买的东西都不错。

评分

好书,一点一点消化,慢慢吸收

评分

很不错的图书,非常喜欢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