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民(1961-),男,浙江杭州人,1984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历史学系并到敦煌研究院工作至今,现为敦煌研究院考古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佛教图像学、佛教文化、敦煌文献学等研究,发表《敦煌321窟、74窟十轮经变考释》《敦煌龙兴寺等寺院藏三阶教经籍》《敦煌佛教与石窟营建》等论文、著作近百篇(部)。
我与敦煌佛教图像研究
如来卍字相与如来心相
一 卍字相
二 如来心相
三 早期石窟与《观佛三昧海经》
鹿头梵志与尼乾子
一 鹿头梵志
二 尼乾子
毗那夜迦像
一 敦煌早期的毗那夜迦像
二 唐宋元时期的毗那夜迦像
三 关于敦煌毗那夜迦几个问题
一佛五十菩萨图
一 一佛五十菩萨图的分布
二 一佛五十菩萨图的文献资料
三 一佛五十菩萨图与瑞像崇拜
四 一佛五十菩萨图探源
五 一佛五十菩萨图的传播
传法高僧图
一 祖师传承的由来
二 祖师传说在中国的流行
三 石窟中的祖师像
四 敦煌石窟中的祖师像
行脚僧图
一 行脚僧图调查
二 宝胜如来与宝胜如来信仰
三 李通玄事迹与《李通玄随虎图》
四 行脚僧图与西藏佛教绘画中的达摩多罗像
五 结论
十六罗汉图与十六罗汉图榜题底稿
一 十六罗汉图的出现与敦煌壁画中的十六罗汉图
二 第97窟《十六罗汉图》榜题校录
三 敦煌壁画《十六罗汉》榜题简析
《水月观音经》与水月观音像
一 敦煌本《水月观音经》
二 水月观音像的流行
三 敦煌五代宋时期的水月观音像
四 敦煌西夏时期的水月观音像
五 敦煌水月观音流行的原因
地藏图像
一 地藏信仰的源流与地藏图像的遗存
二 敦煌地藏图像研究回顾
三 地藏的形像与地藏图像的分类
四 敦煌早期的披帽地藏图像资料
五 唐前期敦煌的地藏像
六 唐后期敦煌壁画中的地藏图像
七 五代宋时期敦煌壁画中的地藏图像
八 纸绢画中的地藏图像考察
天请问经变
一 关于《天请问经》“颇涉小宗”问题
二 敦煌遗书中的《天请问经》与《天请问经疏》写本
三 敦煌天请问经变简述
四 新发现的天请问经变榜题底稿
楞伽经变
一 《楞伽经》在中国的流传
二 楞伽经变内容考释
密严经变
思益经变
一 敦煌遗书中的《思益经》写本
二 《思益经》的基本内容及与禅宗的关系
三 敦煌壁画中的思益梵天所问经变
四 敦煌遗书中的思益经变榜题底稿
尊胜经变
一 第55窟尊胜经变
二 第454窟尊胜经变
三 对几个问题的看法
孔雀明王经变
一 基本资料与研究史
二 《孔雀明王经》的产生
三 关于道教《孔雀明王经》
四 敦煌、大足的孔雀明王像
五 从孔雀明王像的流行看五代、宋时期中国密教的发展
十轮经变
一 《十轮经》在中国的流行
二 莫高窟第321窟的十轮经变
三 莫高窟第74窟的十轮经变
四 后论
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构建得相当具有创新性,它似乎成功地跳脱出了传统“风格史”叙事的窠臼。作者没有将目光局限于纯粹的艺术形式演变,而是巧妙地引入了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视角,探讨了图像作为一种媒介,如何在特定的社会权力结构和信仰体系中被赋权、被利用和被再生产。比如,书中对于某些特定手印和姿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载的“社会功能”的剖析,就提供了全新的解读维度。这种跨学科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相关议题的理解边界,让我意识到,图像的意义从来都不是单一固定的,而是在不断地流变与协商之中产生的。这本著作真正做到了引领思考,而不是仅仅提供答案,对于希望寻求新理论突破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参考。
评分我向来对古代哲学思辨的演变过程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那些跨文化交流背景下的思想碰撞与融合。这本书的叙事结构清晰流畅,作者似乎采取了一种时间轴推进和主题剖析相结合的叙事策略,引导读者逐步深入到复杂的议题之中。比如,书中对早期犍陀罗艺术风格如何被中原的审美趣味所“消化”和“改造”的分析,展现了极其细腻的观察力和扎实的文献功底。作者没有满足于简单的罗列现象,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动力学——是教义的本土化需求,还是社会结构变迁的反映?这种层层剥茧的论证方式,极大地满足了我对于“为什么会这样”的好奇心,让原本抽象的文化史变得具体可感,充满了生命力和张力。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其他相关领域的著作进行交叉印证,这正是优秀学术著作所应具备的魅力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的墨绿色调,配上古朴的字体,立刻就能感受到一股历史的厚重感。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那种微哑的光泽,使得插图的色彩表现力非常到位,即便是年代久远的壁画拓片,也能看出其微妙的层次变化。装订部分处理得也很扎实,开本适中,拿在手里既有分量又不觉得笨重,很适合在书房里静心翻阅。翻开扉页,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本身的特有气味,仿佛一下就把人带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探究那些尘封的往事。整体来看,从材质到工艺,处处体现出出版方对学术著作的尊重,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也更愿意花时间去细细品味其中的文字与图像。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行云流水,完全没有一般学术著作那种令人望而却步的晦涩感。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佳,旁征博引却不显堆砌,典故的运用恰到好处,既增添了文化韵味,又不至于让非专业读者感到困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一些核心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仿佛一位饱学之士正在茶余饭后,向知音娓娓道来自己多年研究的心得体会。这种“有温度”的叙述,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使得那些原本只属于高深殿堂的知识,能够以一种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方式传播开来。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反而是一种享受,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吸收了大量严谨的知识体系,这种阅读体验是相当难得的。
评分我一直认为,任何深入的研究都离不开对一手资料的深度挖掘,而本书在这方面的表现,简直令人叹服。那些对于早期石窟遗迹的细致描摹与比较分析,显示出作者可能花费了数年时间在田野调查和档案整理上。书中所引用的那些罕见拓片和残损壁画的细节描述,其精确度简直令人咋舌,甚至连那些难以辨认的笔触痕迹,作者都能给出合理的推测和解释。这种对“物”的敬畏和对“真”的追求,构成了全书最坚实的基石。它不仅仅是在“解读”图像,更像是在与那些沉默的古代工匠进行跨越千年的对话,试图还原他们创作时的心境与技术,这份学术的严谨与执着,是本书最令人肃然起敬之处。
评分还可以哈,这类书很多,但是这本编的不错。还可以哈,这类书很多,但是这本编的不错。还可以哈,这类书很多,但是这本编的不错。还可以哈,这类书很多,但是这本编的不错。还可以哈,这类书很多,但是这本编的不错。
评分很好的书,便宜
评分双11购买的,书很好,就是到货慢
评分五 一佛五十菩萨图的传播
评分二 尼乾子
评分好书
评分参加京东活动购买的,还是不错的,
评分十分给力
评分书很好 纸质完美 而且赶上京东活动 超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