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经典案例评析(2016年卷)

知识产权经典案例评析(2016年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编
图书标签:
  • 知识产权
  • 案例分析
  • 法学
  • 著作权
  • 专利
  • 商标
  • 商业秘密
  • 知识产权法
  • 法律案例
  • 2016年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ISBN:978750937297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336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字数:184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知识产权经典案例读本》每年一辑,是每年由中国知识产权报组织在全国精选出来的50个典型案例的合集出版,每个案例3000字左右,都是经过主审法官精心编辑的,包括【案件基本信息】【裁判要旨】【基本案情】【法官评析】。

作者简介

  中国知识产权报社,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报名的《中国专利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于1989年4月1日创刊,1999年7月1日起更名为《中国知识产权报》。现由国家知识权局主管,中国知识产权报社主办。《中国知识产权报》是传送知识产权工作、方针、政策的“喉舌”,普及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工具”,传播新技术新产品的“桥梁”。

精彩书摘

  捐献原则是对专利侵权判断适用等同原则的必要限制
  ——评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侵犯实用新型专利权纠纷案
  案号:
  (2012)珠中法知民初字第165号
  (2013)粤高法民三终字第615号
  【裁判要旨】
  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独立权利要求包括前序部分和特征部分,前序部分的主题名称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共有的必要技术特征,对确定专利保护范围具有限定作用。对于仅在说明书或者附图中描述而在权利要求中未记载的技术方案,权利人在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中将其纳入专利权保护范围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案情介绍】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格力公司)于2006年9月11日申请专利号为ZL200620064110.5的“可拆装式空调室内机管路安装挡板”实用新型专利,于2007年9月12日得到授权。独立权利要求1表述为:“一种可拆装式空调室内机管路安装挡板,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固定板和滑动板,该固定板为一中空的薄板,在固定板一面有两个滑轨,两滑轨间距大于或等于滑动板宽度,滑动板卡在两滑轨之间”。本案诉讼过程中,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下称美的公司)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请求宣告格力公司涉案专利无效。2013年5月23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作出第20624号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书,维持涉案专利权有效。决定书认为涉案专利符合新颖性和创造性的理由称:本专利中实际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实现挡板的可拆装,便于挡板独立于空调机本体单独加工、简化制作工艺、节约成本。
  被诉侵权产品于2011年5月5日通过公证购买取得。2012年2月2日,格力公司向一审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美的公司立即停止侵害涉案专利权的行为,并赔偿经济损失300万元人民币。
  一审法院认为,本案争议焦点在于被诉侵权技术方案是否落入涉案专利权利保护范围。被诉侵权产品的技术特征与涉案专利权利要求1中的技术特征相比,有两个技术特征相同,三个技术特征不相同但是构成等同,因此被诉侵权产品落入专利保护范围。一审法院判决:美的公司立即停止侵害格力公司涉案专利权的行为;赔偿格力公司经济损失人民币95万元。
  二审法院认为,本案的争议焦点是:被诉侵权产品的技术方案是否落入涉案专利权保护范围。经比对,被诉侵权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与权利要求1记载的五个技术特征相比,有四个技术特征不相同也不等同,因此没有落入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二审法院终审判决:撤销一审判决;驳回格力公司的诉讼请求。
  【法官评析】
  一、主题名称对专利保护范围具有限定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十一条规定,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独立权利要求应当包括前序部分和特征部分,前序部分应写明要求保护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主题名称和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主题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共有的必要技术特征。划分独立权利要求的前序部分和特征部分的依据是“一份最为接近的现有技术”。申请人申请专利时是根据自己认为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来撰写其独立权利要求,划分前序部分与特征部分的界限。然而,申请人检索现有技术的手段有限,审查员在实质审查过程中常常会发现比申请人认为的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更为接近的现有技术。在能够授予专利权的情况下,审查员有可能要求申请人在说明书的背景技术部分补充引证该现有技术,并重新划分其独立权利要求的前序部分和特征部分。在无效宣告请求程序中,请求人又可能举证出比审查员检索的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更为接近的现有技术。此时,即使作出维持专利权有效的审查决定,一般也不会再要求专利权人重新划分其独立权利要求的前序部分和特征部分。因此,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是由前序部分记载的技术特征和特征部分记载的技术特征共同决定的,而并非仅仅由特征部分记载的技术特征决定。前序部分和特征部分的划分在专利侵权纠纷案件的审理或者处理过程中并不起什么作用。此外,2010年版《审查指南》对于“主题名称”也有明确规定,权利要求的主题名称应当与权利要求的技术内容相适应;主题名称在专利授权程序中可以修改,使权利要求符合新颖性和创造性,但在专利无效宣告程序中不得修改。正因为如此,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主题名称属于前序的组成部分,所限定的技术特征应纳入专利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具体到本案,由于专利复审委决定涉案专利符合新颖性和创造性的理由称:本专利中实际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实现挡板的可拆装。因此,涉案专利主题名称中“可拆装”这一功能性技术特征,在进行侵权判断时不能忽略。
  二、捐献原则是对专利侵权适用等同原则的必要限制
  专利制度自诞生以来,就试图在专利权人利益与保护公众利益之间寻求平衡。确立捐献原则的价值取向就是保护公众对专利公示的信赖利益。捐献原则是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最早确立的对适用等同原则的限制性措施,1996年Maxwell v. J.Baker,Inc.一案是一例典型代表。法官在判决中指出,在说明书中予以披露,但是没有纳入保护范围的主题视为捐献给社会的原则,同样适用于等同侵权的判断。这一原则已经被我国的司法实践所采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规定,对于仅在说明书或者附图中描述而在权利要求中未记载的技术方案,权利人在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中将其纳入专利权保护范围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专利权人出现捐献的原因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疏忽大意;另一种是专利权人在申请专利时为更容易获得授权而提出较小的保护范围,在专利侵权诉讼中再利用等同原则扩大专利保护范围。但无论是哪种情况,专利权人都应当承担捐献的法律后果。在司法实践中,应当强调专利权利要求的公示作用,维护社会公众对专利公示的合理信赖利益。具体到本案,涉案专利的“可拆装”包含“可拆卸”和“可安装”两个功能。而被诉侵权的安装挡板安装到空调主机之后,一旦拆卸卡爪就无法正常使用,不具有“可拆卸”的功能。虽然涉案专利说明书并不支持“可拆卸”的功能性技术特征。但由于专利权人在撰写专利权利要求时,明确增加了“可拆卸”的功能,客观上缩小了专利保护范围。按照捐献原则,在侵权案件中,专利权人不能再随意将已经捐献给公众的技术方案再纳入专利保护范围。
  三、专利得以有效保护的基础是提高专利撰写水平
  我国专利制度建立之初,考虑到专利人才短缺,专利撰写水平不高,司法实践曾采用多余指定、变劣技术等方法扩大等同原则的适用范围,加大对专利权人的保护力度。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专利人才快速增长,专利撰写水平也有较大提升,法院保护的重心已经转移到受到专利公示约束的社会公众。等同原则受禁止反悔原则、捐献原则等约束,适用范围受到严格的限制。因此,专利权人必须提高专利撰写水平,为日后寻求法律保护打牢基础。具体到本案,对专利撰写有两个启示:一是要尽量选用精准的措辞,明确专利技术需要保护的创新点,确立尽可能宽的保护范围。涉案专利的主题名称如果确定为“可以独立加工的空调室内机管路安装挡板”,似乎更符合发明创造的本意,保护范围也会更大;二是在撰写专利时,不能受产品设计的影响。撰写专利往往会参照产品设计思路,由于涉案专利产品可以拆装,因此在撰写权利要求时不免会受到影响。有经验的专利撰写人会自觉克服产品设计的影响,考虑到各种可能的设计思路,形成最大的专利保护范围。(岳利浩 作者单位: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

前言/序言




知识产权前沿动态与实务精解(2023年度精选) 导言: 在全球化和数字化浪潮的持续推动下,知识产权的价值日益凸显,其复杂性与专业性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年度精选案例集,聚焦于2023年间全球及中国知识产权领域内最具前瞻性、争议性与指导性的最新判例、行政裁决及政策变动。本书旨在为知识产权法律实务工作者、企业法务部门、高校研究人员及相关监管机构,提供一个全面、深入、极具操作性的参考蓝本,助力读者紧跟时代步伐,有效应对瞬息万变的知识产权挑战。 第一部分:前沿技术与专利法的深度交锋 本部分集中剖析了围绕人工智能(AI)、生物技术(Biotech)以及集成电路设计等前沿技术领域所产生的标志性知识产权案件。 一、 人工智能生成物的法律地位与归属争议: 案例精选: 选取了涉及AI算法辅助发明人、AI自动生成文本、图像、音乐作品的多个司法实践案例。重点分析了在缺乏明确立法指引的情况下,各国法院对“创造性贡献者”的认定标准,特别是对训练数据的授权使用与最终生成物权利主张的平衡艺术。 专利视角下的“黑箱问题”: 深入探讨了在涉及深度学习模型的专利申请中,如何满足说明书充分公开的要求。特别关注了对算法原理、网络结构、训练数据集的描述深度,以及由此引发的可实施性审查难题。我们详细对比了美国最高法院(CAFC)和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CNIPA)在处理此类专利申请时的不同倾向和潜在的审查尺度差异。 二、 3G/4G/5G及未来通信标准必要专利(SEP)许可的再审视: FRAND原则的动态演进: 剖析了2023年度全球范围内针对FRAND许可费率的最新判决。重点关注了“一揽子许可”(One-and-Done)模式的司法认可度变化,以及在反垄断审查背景下,如何界定“不公平、不合理、无歧视”的许可行为。 技术演进中的贡献度评估: 探讨了在多代通信技术叠加应用时,如何科学、公正地评估特定技术方案对整体标准贡献的价值,以确定合理的SEP许可边界。 三、 生物技术与医药领域的专利权边界: 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的专利保护范围: 分析了围绕核心基因编辑工具及其具体应用方法的专利权属和保护范围之争。重点考察了涉及“方法专利”与“产品专利”的交叉授权与侵权认定标准。 数据驱动的临床试验数据保护: 探讨了在药品上市许可(MAH)制度下,原研药厂对其临床试验数据的数据独占期保护与仿制药企业进行“注册跳越”(Paragraph IV Certification)的最新博弈策略和法律应对。 第二部分:数字经济下的著作权保护新维度 本部分聚焦于互联网、流媒体、虚拟现实(VR/AR)和Web3.0环境对传统著作权法带来的冲击与重塑。 一、 社交媒体平台的内容审核责任与避风港原则的适用: “红旗通知”的有效性与平台主动审查的临界点: 综合分析了几个关键判例,厘清了在用户生成内容(UGC)泛滥的背景下,平台履行通知-删除义务的及时性和充分性标准。重点研究了在特定司法管辖区,平台为避免承担连带责任,需要采取的主动监控与治理措施的合理范围。 深度伪造(Deepfake)内容的著作权与人格权冲突: 针对利用他人肖像、声音或表演数据训练AI模型生成的新型侵权内容,探讨了如何从著作权归属、合理使用抗辩以及隐私权保护的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规制。 二、 游戏、虚拟资产与数字藏品的著作权认定: 虚拟物品所有权与知识产权的区分: 详尽分析了在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MMORPG)中,玩家购买的虚拟装备、皮肤或土地,其法律性质究竟是许可使用权还是所有权。探讨了当游戏服务商关停后,用户对数字资产的权利如何主张。 NFT(非同质化代币)中的知识产权授权模式: 梳理了以NFT形式发行的艺术品、音乐作品的底层智能合约所附带的版权授权条款。重点剖析了“购买NFT≠获得版权”这一核心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落地情况,以及对“链上”权利瑕疵的追溯性审查。 第三部分:商标与反不正当竞争的全球化与本土化治理 本部分关注国际贸易摩擦、品牌维权策略以及新兴商业模式下的混淆风险。 一、 跨境电商中的商标侵权认定与证据收集: “平台责任”的进一步细化: 详细审视了针对亚马逊(Amazon)、速卖通(AliExpress)等大型跨境电商平台,权利人如何高效地锁定侵权链接、获取销售数据,并有效利用平台规则与司法途径相结合进行维权。 “搭便车”行为的地域界限: 分析了在不同国家/地区注册但使用相同或近似商标的商业实体之间,如何界定恶意关联和攀附声誉的行为,特别是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背景下的跨国协同维权策略。 二、 商标法中的“公共利益”与“弱保护”原则的博弈: 驰名商标的保护范围的审慎界定: 讨论了在涉及新兴行业或公共服务领域时,法院对驰名商标“溢出效应”的司法克制,旨在避免过度保护阻碍市场创新与良性竞争。 广告语与口号的商标化难度: 总结了2023年度对具有显著性较低的宣传性用语是否构成注册商标的审查趋势,强调了“使用在先”证据的积累与展示的重要性。 结语: 《知识产权前沿动态与实务精解(2023年度精选)》不仅是对过去一年知识产权法律实践的梳理,更是对未来挑战的预判与应对指南。本书以严谨的法律分析和丰富的案例支撑,力求为所有知识产权从业者提供精准、及时、具有前瞻性的决策参考。通过对这些前沿热点的剖析,我们期望帮助读者构建更具韧性与适应性的知识产权战略体系。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知识产权经典案例评析(2016年卷)》后,我首先就被它装帧的专业感所吸引,沉甸甸的书页散发着一股浓郁的学术气息。虽然我并非法律科班出身,但因为工作原因,对知识产权领域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我更希望通过阅读这些“经典案例”来提升自己的认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法律条文的表面理解。我尤其看重书中对案例背后“评析”的部分。我期待作者能够如同庖丁解牛一般,将复杂的案情抽丝剥茧,清晰地呈现出争议的焦点、法律适用的难点,以及最终的裁判依据。我希望能在这些评析中,学习到如何运用法律思维去分析问题,如何从纷繁的证据中找出关键线索,以及如何构建有力的论证逻辑。我相信,通过对这些鲜活的案例的学习,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产权法律的精髓,并将其融会贯通,运用到我的日常工作中,从而更好地保护创新的价值,维护公平的市场秩序。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久旱逢甘霖。最近我一直被一些疑难的知识产权问题所困扰,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实际操作,都感觉有些瓶颈。我期待通过阅读这本《知识产权经典案例评析(2016年卷)》,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我深信,那些被冠以“经典”之名的案例,一定蕴含着解决复杂法律冲突的智慧。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列出判决结果,更重要的是对判决理由的深入剖析。例如,在一些复杂的专利侵权案件中,如何界定技术方案的等同性?在品牌侵权案件中,如何判断消费者是否存在混淆的可能性?这些都是实践中非常棘手的问题,我希望通过本书能够获得更清晰的指引。此外,我也希望本书的评析能够提供一些多角度的解读,例如,是否可以从经济学、管理学等角度来审视这些案例?这种跨学科的视角,往往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总而言之,我将这本书视为一个宝贵的智囊团,期待它能为我的知识产权工作带来质的飞跃。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立刻沉浸在案例文本中,而是先静静地翻阅了目录,然后浏览了前言和后记。我被作者对知识产权法律的热情和严谨态度所打动。从目录的编排来看,案例的选取无疑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涵盖了专利、商标、著作权等多个重要领域,并且似乎还兼顾了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域的特点。我个人对那些涉及新兴技术,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应用案例尤为感兴趣,因为这些领域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法律的滞后性也是一个普遍的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帮助我预判未来的发展方向。此外,我对案例的评析部分也充满了好奇。究竟是用怎样的视角去解读这些案例?是侧重于法律条文的适用,还是更注重对案例背后经济、社会价值的挖掘?我期待的是一种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实践指导意义的分析,能够帮助我打开新的思维模式,看到事物更本质的一面。

评分

说实话,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了解到这本书的,当时正好在处理一些与著作权有关的法律问题,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结果就看到了《知识产权经典案例评析(2016年卷)》。书名本身就非常有吸引力,我理解它并非一本流水账式的案例汇编,而是经过精心挑选和深入剖析的精华。我尤其期待书中对那些极具代表性、影响深远的案例的解读。我希望通过阅读这些案例,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产权法在现实中的具体应用,体会不同法官的裁判思路,以及那些在法律条文之外,如何考量商业实践、社会影响等因素。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升华,不仅仅停留在对案件事实的陈述和法律的适用,而是能够深入挖掘案例背后的法理,探讨其对整个知识产权体系可能产生的长远影响。这种高度和深度,是我在其他同类书籍中难以找到的。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平台,让我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知识产权法律的浩瀚星空。

评分

这本书我刚入手不久,就被它厚实的体积和沉甸甸的分量所震撼。翻开扉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学术研究的严谨气息,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虽然我才刚开始涉猎其中的案例,但单凭其精选的深度和广度,我便能预感到它将为我带来一场知识产权领域的饕餮盛宴。书中涉及的案例,无疑是过去一年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判例,它们不仅反映了法律的最新发展动态,更可能预示着未来知识产权保护的新趋势。我特别关注的是那些跨国纠纷的解析,它们是如何在不同法律体系下找到平衡点,又是如何通过深层次的法律论证来维护公平正义的,这其中的智慧和策略,对我而言是极具启发性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清那些复杂而微妙的法律关系,提升我在实际工作中的判断力和分析能力,尤其是在面对那些涉及核心技术和品牌价值的争议时,能够有更清晰的思路和更扎实的依据。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将带领我穿梭于知识产权的迷宫,让我拨开重重迷雾,看到那隐藏在案例背后的深刻洞见。

评分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很实用的一本书,观点鲜明!

评分

评分

有专利,商标,版权和不正当竞争的相关案例,还可以。

评分

挺好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