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争史(第七卷)

中国战争史(第七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武国卿 著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战争史
  • 军事史
  • 历史
  • 战争
  • 中国历史
  • 近代史
  • 清史
  • 民国史
  • 军事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4565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4758
包装:平装
开本:正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2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毛泽东主席早在1939年1月给友人的通信中就有撰写《中国战争史》的宏愿,但是由于主席忙于指挥千军万马进行革命战争,其宏愿未能实现。本书作者曾受叶剑英元帅鼓励,几十年来潜心研究中国战争史,写成了这部有着学术补白意义的中国战争专题研究著作。其中,自上古西周时期至东

目录

第二十六编 清朝时期(上)
清王朝的建立和击灭诸反对势力的战争
第一章 清代总论
第一节 清王朝的建立
第二节 清王朝的始末
一、清王朝统一全国、稳定疆域时期
二、“康乾”盛世时期
三、清王朝的衰落时期
四、清王朝覆亡时期
附表7-1 清朝帝系表
附图7-1 清朝时期疆域图
第三节 清王朝的政权、经济、军事建设和其对战争潜力的影响
一、政权建设
二、经济建设
三、军事建设
四、对战争潜力的影响
第四节 清代重要战争梗概
一、后金(清)建国的战争
二、清击灭南明各个残余政权的战争
三、南明郑成功抗清和收复台湾的战争
四、清维护国家统一、平定“三藩”叛乱和统一台湾的战争
五、清平定西北和西南地区叛乱的战争
六、清反抗外国侵略的战争
七、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战争
第五节 清代的战争特点和著名将帅
一、清代的战争特点
二、清代著名将帅
第二章 后金(清)建国的战争
第一节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诸部之作战
一、女真部族的崛起及面临的基本战略形势
二、努尔哈赤起兵统一女真诸部
附图7-2 海西女真关系位置及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诸部示意图
第二节 明进攻后金萨尔浒之战
一、明与后金战前的基本战略形势
二、萨尔浒的前哨战——后金攻占抚顺
三、明军与后金军双方作战序列
四、双方作战策划
五、萨尔浒之战的作战经过
六、双方战后的动向
明军与后金萨尔浒之战评述
附图7-3 明进攻后金军萨尔浒之战经过示意图
第三节 后金军进攻沈阳、辽阳之战
一、战前双方在辽东地区的基本战略形势
二、后金与明两军作战序列
三、后金军夺占沈阳
四、后金军夺占辽阳
附图7-4 后金军进攻明沈阳、辽阳之战经过示意图
第四节 后金军进攻明广宁之战
一、明廷再次起用熊廷弼及其面临的基本战略形势
二、明廷对辽东战略方针的分歧
三、明与后金两军作战序列
四、双方作战策划
五、广宁之战的作战经过
六、明廷战后的动向
明与后金广宁之战评述
附图7-5 后金进攻明广宁之战经过示意图
第五节 后金军进攻明宁远之战
一、战前明王朝再次更换辽东将帅
二、明军在辽西防御战略方针上的新分歧
三、孙承宗、袁崇焕对强化辽西和宁远的防务措施
四、宁远之战的诱因
五、明与后金两军作战序列
六、宁远之战的作战经过
附图7-6 后金军进攻明宁远之战经过示意图
第六节 后金军进攻明宁远、锦州之战
一、战前明辽西与后金的基本战略形势
二、明与后金战和策略的较量
三、明与后金两军作战序列
四、宁远、锦州战役的作战经过
明与后金宁远、锦州战役评述
附图7-7 后金军进攻明宁远、锦州之战经过示意图
第七节 后金军大规模进袭明京畿之战
一、明与后金战前的基本战略形势
二、后金与明两军作战序列
三、后金军作战策划
四、后金军进袭明京畿地区的作战经过
五、战后双方的大凌河交战
后金军大规模进袭明京畿之战评述
附图7-8 后金军进袭明京畿之战经过示意图
第八节 清(后金)与明军松山、锦州决战
一、清、明双方战前的基本战略形势
二、后金(清)军的连续南下袭明
附图7-9 后金军第二次大规模迂回明京师西部地区作战经过示意图
附图7-10 清军第三次大规模迂回明京师西南地区作战经过示意图
附图7-11 清军第四次大规模迂回明京师西南地区作战经过示意图
三、清军击降朝鲜
四、清、明两军作战序列
五、清廷对攻明的战略构想
六、松山、锦州决战的作战经过
清军与明军的松山、锦州决战评述
附图7-12 清军与明军松山、锦州决战经过示意图
第九节 清军第五次迂回明京师西南和东南地区之作战
一、清与明战、和关系的演变
二、清军第五次迂回明京师的作战经过
附图7-13 清军第五次迂回明京师西南和东南地区之作战经过示意图
第三章 清军击灭南明各个政权的战争
第一节 清进占明京师前后各方的基本战略形势
一、清王朝
二、明王朝
三、李自成大顺政权
四、张献忠大西政权
附图7-14 清军进占京师后清与南明、大顺、大西政权关系位置示意图
第二节 清军击灭南明弘光政权之战
一、南明弘光政权的建立及其基本战略形势
二、清廷对南明弘光政权战略、策略的变化
三、清军击灭南明弘光政权的作战经过
四、清军战后的动向
附图7-15 清军击灭南明弘光政权之战经过示意图
第三节 清军击灭南明鲁王政权之战
一、南明鲁王政权的建立
二、清军击灭南明鲁王政权的经过
第四节 清军击灭南明隆武政权之战
一、南明隆武政权的建立及面临的基本战略形势
二、清军击灭南明隆武政权的经过
第五节 清军击灭南明永历政权之战
一、南明永历政权的建立及面临的基本战略形势
二、清军击灭南明永历政权的作战经过
清军击灭南明永历政权之战评述
附图7-16 清军击灭南明永历政权之战经过示意图
……
第四章 清击灭大顺和大西农民起义军及其余部的战争
第五章 南明郑成功抗清和收复台湾的战争
第二十七编 清朝时期(中)清维护国家统一、平定地方叛乱的战争
第二十八编 清朝时期(下)清反抗外国侵略的战争
第二十九编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战争
主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精彩书摘

  《中国战争史(第七卷)》:
  但当其兵力渐强,遭到海西女真联合蒙古科尔沁等共九部联军的进攻时,他冷静分析认为:“来兵首领甚多,但杂乱不一,乃乌合之众”,“伤其一二头目,彼兵自走。我兵虽少,并力一战,可必胜矣。”遂挥军迎击。果然,九部联军的主力叶赫部首领布斋被击杀后,联军便大败溃逃。最为典型的是后金与明军的“萨尔浒之战”。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明辽东经略杨镐率十余万大军,兵分东、南、西、北四路会攻后金都城赫图阿拉,大有灭此朝食之势。努尔哈赤得知此讯,面对优势敌军,既不惊慌退缩,也不急于分兵迎敌,而是在探清敌军情况后认为:各路明军独自行动,貌合神离,互不为援,易于各个击破。遂只以少量兵力对其中三路进行牵制,而集中主力歼敌一路,谓之“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得手之后,再歼另一路。交战结果,明军被歼三路,另一路闻败而逃,后金军取得了战略转折性的巨大胜利,为将明军全部逐出辽东奠定了基础。
  4.行兵布阵善用多种战术手段,力求以最少的伤亡代价,最大限度地消灭敌人努尔哈赤虽然出身于经济和文化发展落后的边疆少数部族,但其对中国古代战争中的远程奔袭、伏兵突击、隐真示假、声东击西、用间反间等传统战术手段的运用却颇为得心应手。“征战之际,最上者莫过于不损己兵,而能胜敌者也”;“用兵则以不劳己、不顿兵,智巧谋略为贵焉”等等,是他坚定的作战观念。比如努尔哈赤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六月,与明军在开原、铁岭交战时,先以少量兵力南攻辽阳,虚张声势,麻痹对手,而自率4万大军潜至开原远郊,待明军开城放牧、城中空虚之际,在潜入的间谍内应下,猛然挥军突入城中,一举夺占该城。
  ……
好的,以下是针对一本名为《中国战争史(第七卷)》的图书,撰写的一份不包含该书内容的详细、详尽的图书简介: --- 《帝国暮光:晚清中外军事冲突与制度变革(1860-1911)》 主题聚焦: 本卷着眼于十九世纪中后期至二十世纪初,一个古老帝国在内忧外患中挣扎求存的关键历史阶段。它深入剖析了晚清时期(约1860年至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军事力量的结构性困境、面对的外部压力,以及在战争的催化下所进行的迟缓而痛苦的现代化尝试。 内容提要与结构解析: 本书并非对传统意义上“中国战争史”的宏大叙事,而是将重点聚焦于一个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军事、政治与社会变迁的交织。全书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力求描绘出一幅复杂多变的近代军事图景。 第一部分:内忧的阴影——太平天国残局与地方军事力量的崛起 (约1860-1870年代初)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最终阶段及其对中央权威的削弱。重点分析了湘军、淮军等地方团练力量如何凌驾于八旗、绿营之上,成为事实上的军事支柱。我们将探讨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物如何利用这些私营军事组织,在镇压内乱的同时,构建起一套新的军事与财政体系。这一时期的军事行动,更多是以传统方式应对传统威胁,但其组织结构和人员构成,已经预示着未来军事变革的必要性。详细分析了安庆保卫战、鄱阳湖水战等关键战役的战术特点及其对清廷中央权力的再分配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自强与迷思——洋务运动中的军事采购与海军的萌芽 (约1870年代中后期至1880年代) 随着内乱平息,清廷开始直面来自西方的挑战。本部分详细梳理了洋务运动初期,对西方先进军事技术的引进、仿制与消化过程。重点解析了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等机构的建立,以及其在舰船建造、火器生产上的成就与局限。我们着重讨论了“中体西用”思想在军事领域的具体体现:技术引进了,但制度和训练体系却裹足不前。 尤其详述了早期海军建设(如南洋水师、北洋水师的初步规模)的资金来源、人员选拔,及其在和平时期扮演的“威慑”角色,而非实战准备。 第三部分:屈辱与反思——中外冲突的冲击波 (约1883-1895) 这一部分聚焦于两次影响深远的外部冲突:中法战争(1884-1885)和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中法战争的教训: 详述了福州海战中法军的战术优势,以及陆地战场上清军在福建、广西边境的抵抗。着重分析了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中法新约》所暴露出的,洋务新军在实际操作层面与西方列强存在的巨大鸿沟——从指挥链条到后勤保障的全面脱节。 甲午战争的灾难: 本卷用大量篇幅还原了甲午战争的历程。细致对比了北洋水师在舰船吨位上的优势与实战中的颓势,探讨了战术保守、情报缺失、政治干预如何导致黄海海战的惨败。陆地战场上,湘军、淮军残余力量在辽东的溃败,标志着传统地方武装的彻底破产。战争的失败,不仅是军事上的,更是制度层面的总崩溃,直接催生了后续更为激进的军事改革呼声。 第四部分:重塑军魂——光绪朝末年的军事体制改革与新军的诞生 (约1895-1908) 甲午战败的刺激,促使清政府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军事制度变革。本部分详尽考察了《辛丑条约》签订后,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进行的“定武新军”的创建过程。这被视为中国近代军事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事件: 1. 人员与训练的革命: 探讨了新军如何借鉴德国模式,实行义务兵役制、职业军官制,以及严格的纪律和基于实战的训练方法。 2. 政治与军事的联结: 分析了新军内部的政治教育,以及其与清廷中央政府和地方督抚之间的微妙权力关系。 3. 军事学堂体系的建立: 考察了保定军校、武备学堂等机构的设立,旨在培养具有现代军事素养的新一代军官团,标志着知识精英开始系统地介入军事领域。 第五部分:革命的前夜——新军的异化与武装冲突的多元化 (约1908-1911) 本部分是全卷的总结与展望。随着新军的成熟,其战斗力已远超旧式部队。然而,这些拥有现代装备和训练的军事力量,也开始成为影响政治走向的关键变量。我们分析了新军在四川保路运动中的角色,以及他们在1911年武昌起义中扮演的“倒戈者”身份。这些武装力量已不再完全忠诚于摇摇欲坠的清廷,而是成为共和思潮的重要载体。最后,探讨了义和团运动、反教斗争等非正规武装冲突,如何与正规军事行动交织,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军事活动复杂的图景。 历史意义: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结构性的视角,审视晚清中国如何在外部压力下,从一个传统军事帝国,艰难地向现代国家军事体系过渡。它侧重于制度的演变、技术的采纳、思想的转变,以及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决定了一个王朝的命运。本书是对近代军事现代化进程中,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组织结构、训练细节和政治博弈的深度挖掘。 --- (字数统计:约155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有品味,体现了出版方对这部重要著作的尊重。纸张的质感厚实,油墨的印刷清晰,即便是那些复杂的战术图和古地图,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于理解行军路线和战场态势至关重要。我注意到,书中配备了大量的注释和参考资料索引,对于想要深入探究某一特定问题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宝藏。翻阅到最后,那份详尽的附录清单,足以证明作者付出了多少心血。它为后续的研究者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平台。总的来说,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是一次非常愉悦的体验,细节之处彰显着对读者的友好和对学术的敬畏。它让你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读一本书,更是在接触一份精心装订的珍贵文献集。

评分

这本《中国战争史》第七卷的厚重感光是捧在手里就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我是在一个雨天翻开它的,窗外的淅沥声仿佛成了远古战场的背景音。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像一般史书那样板着脸孔堆砌史料,而是充满了文学色彩。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入木三分,无论是沙场上运筹帷幄的将领,还是在后方苦苦支撑的百姓,他们的喜怒哀乐都被描摹得淋漓尽致。比如书中对某次战役前夜主帅内心挣扎的描写,那种对胜败的焦虑、对部下生命的珍视,读起来让人几乎能感同身受。它不仅仅是记录了宏大的战争进程,更深入到了“人”的层面,探讨了战争对个体命运的碾压与重塑。这种细腻的处理,使得原本枯燥的军事史料变得有血有肉,仿佛每一页都在向我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故事,让我对那个时期的决策者和亲历者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它展现了战争的残酷美学,以及在极端压力下人性的光辉与阴暗。

评分

七卷本的完成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第七卷的收尾工作尤其考验作者的功力。这本书在收尾部分处理得非常得体和克制。它没有陷入过度总结或煽情的窠臼,而是以一种平静而有力的笔触,总结了这一历史阶段战争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和留下的经验教训。作者对历史的未来走向进行了审慎的展望,这些预测并非空泛的臆测,而是根植于前六卷所构建的扎实证据链之上。读完最后一页,我没有那种戛然而止的失落感,反而有一种思绪被引导向更远处的平静感。它像一位引路人,将我安全地带出了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并指明了前方的路标。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记录了历史,更在于它启发了我们如何以史为鉴,去面对未来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评分

这本书的宏大叙事结构处理得极好,它成功地将局部战役的微观细节与整个历史阶段的宏观走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每一次从某个具体部队的遭遇战中抽离出来,重新审视整个战略布局时,我都能感受到一种豁然开朗的体验。作者似乎有一种天生的节奏感,知道何时应该加速叙事以展现冲突的爆发力,何时又应该放缓笔调来剖析深层次的社会或政治动因。这种叙事上的抑扬顿挫,使得即便是篇幅冗长的战争描写,也丝毫不会让人感到拖沓或审美疲劳。特别是对后勤补给线和外交博弈的穿插描写,极大地丰富了战争的内涵,让读者明白,胜利从来不是仅凭一腔热血就能换来的,它是一场综合国力的较量。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军事史范畴,触及了国家治理和民族韧性的核心议题。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卷书在史料运用上的严谨与创新。作为一名对军事史略有研究的业余爱好者,我发现作者在引用和解读一手文献时,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档案,而是将散落的碎片化信息巧妙地编织成一张完整的网,逻辑链条清晰而有力。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一些长期存在争议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重新审视,提供了颇具洞察力的见解,这种批判性思维令人耳目一新。它没有盲目跟随传统定论,而是基于更广阔的视角和更细致的考证,提出了令人信服的新解释。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地图反复推敲作者的分析,每一次推敲都能发现新的逻辑支点。这种智力上的挑战感,正是优秀史学著作的魅力所在。它强迫读者走出舒适区,去真正地“思考”历史,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历史。

评分

不错的军事书籍,有参考价值

评分

一直信任京东网的自营产品,发票开具也非常及时!

评分

帮朋友买的,不知道好不好。

评分

早年毕业于陆军军官学校,后攻读中文系和中国史专业。先后发表军事理论、军事学术、军事历史等方面的论文近百篇。参加了《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中国战争通鉴》《中国战争画卷》《军事辞海》《辞海》《大辞海》《中国古代战争一百例》《军用主题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等书的编撰、修订工作。

评分

书是很厚,搞活动来说价格也实惠,就是里面的错误较多,帝王世系辈分都搞错了,还有好些年代之类的错误,不知是编辑的问题还是作者功力不够,罢了,习惯好评。

评分

可以。。。。

评分

京东活动很给力 物美价廉 推荐给大家

评分

定价好贵,满减后也要40元一本

评分

学而时习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