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像 创意摄影精品解读(第2版)

中国造像 创意摄影精品解读(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柴选 著
图书标签:
  • 造像摄影
  • 创意摄影
  • 佛教艺术
  • 中国艺术
  • 摄影技巧
  • 构图
  • 光影
  • 文化
  • 艺术
  • 摄影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2029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6542
包装:平装
开本:大20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2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伯奇杯中国创意摄影展是由中国摄影报主办,具有一定影响力。
2.与中国摄影报合作推广具有一定宣传力度。
3.专家队伍达50位左右,每幅作品含创意和执行说明、专家点评,部分作品附创意步骤解析、示意图等,能够让读者更加详细的解读作者的创作思路。
4.创意摄影是一门较为新颖的摄影门类,一些高等艺术院校的摄影专业相继开设了此课程。本书可作为高校学生课程以及创作的参考书。
5.对于影赛关注的摄影人士较多,具有一定后期能力的人,本书可引导他们发挥自身所长,在影展中脱颖而出。

内容简介

“伯奇杯”中国摄影创意展是国内影响力非常大,水平非常高的摄影创意展赛。本书精选了该赛事2011-2015年的100余幅(组 )获奖创意摄影作品,每幅作品不仅附有作者的创意说明和专家点评,并按照科技创新、产品广告、创意拼贴、观念表达、情节再造等10种不同的表现方式进行划分。本书用富于视觉冲击力的照片和启发性的文字引导读者,并对这一领域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究,探索成功的创意照片的结构与创作方法。全书通过清晰简洁的图文解说让读者深入理解和掌握,并在自己的摄影作品中轻松运用这些技术。
本书适合广大摄影爱好者、全国影赛的参与者、全国摄影院系的大中专学生以及专业摄影从业人员学习参考,将对他们的创作带来启发。

作者简介

柴选,《中国摄影报》副总编辑,中国摄影家协会新闻纪实摄影委员会委员。从事摄影工作十余年,先后服务于《人民摄影》、《中国摄影报》,撰写有“图片编辑谈图片编辑”“新闻摄影·二次革命”“风景摄影十问”等系列专题及评论文章近百万字。

目录

目录
01 技法妙用 11
人的极限在哪里,摄影的可能性就在那里 12
童装 张卫星 17
我的生活成了印像派 蒯翔 19
恢复想象力——城市童话 张恒泰 21
风景的化石——我的电脑 成贵民 23
中阴——度 肖睿 25
土楼幽梦 翁顺程 27
透视 梁斌 29
水果 陈穆妃 31
映物象形——纸 张引 33
宋陵 张卫星 35
寒江独钓 杨瑛毅 37
玉霄夜梦 王坚克 39
49 天 谢桂香 41
Hairtail(带鱼) 张恒泰 43
在海边 张恒泰 45
醒 李博 47
归 李克君 49
02 场景摆布 51
创意与感性 52
异时空 朱梦如 55
我的生活 吴军 57
无生 宋子寒 59
新西湖美景 丁海俊 61
玉米仙子 朱良娟 63
重组速食 王译媚 65
酒驾 蔡健 67
融 张绪栋 69
03 并置拼贴 71
创意摄影的评判标准 72
禾声 陈吉楠 75
荷之书 陈小庆 77
不一样的风景 刘澄 79
都市森林 翁顺程 81
北京空气质量报告 魏尧 83
目 录
我是暑假工 周健 85
微相册 刘思麟 87
04 情节再造 89
创意摄影的边界与误区 90
鲁迅《伤逝》连环画插图 唐民皓 93
西方神话 史书 97
逃伤 曹志鹏 99
他,她 范磊 101
亲爱的,我把孩子变小了 白金 103
小宇宙 和威 105
城市之巅 耿洪杰 107
谁作的景观 杨焰光 109
一又二分之一的世界 王争贤 111
怪老头的飞行(飞行俱乐部形象广告) 杨宇更 113
05 意象重组 115
创意就是“旧的元素,新的组合” 116
空 陈小龙 119
他们的风景 徐凤 121
错觉系列 高鹏 123
寂 雷鹰 125
传说 陈建强 127
天目系列 孙晓岭 129
世间 林海清 131
介·界 薛亚琴 135
物体的记忆 徐雪懿 137
游园惊梦 张宝仪 139
夜色空灵 杨柳 141
06 创意广告 143
从数据看市场 144
诺亚——asanfege 化学篇 陈柏匡 147
香格里拉大酒店 陈柏匡 149
油漆人 高仕源 151
果蔬脆饼干 黄河 153
美珑美利刀具——蔬菜系列 马国彤 155
吸尘器——飞船 杨旭 157
对视——凯迪拉克CTS-V 孔令凯 159
电熨斗广告 张玉玺 161
军刀 颜星 163
雪糕产品创意广告-吸引力篇 司徒健 165
出色——龙顶茶 金欣欣 167
黑白的魅力 夏书亮 169
绝对系列 谢建明 171
飘 丁祥卿 173
冰雪中 郑之 175
沙宣——红辣椒 邵炜亮 177
蒸馏和萃取 彭智宏 179
自由漫步 黄劲松 181
绽放——女鞋广告 胡国庆 183
zara服饰 李琦 185
7天连锁酒店形象广告 唐小平 187
直奔目标客户 赵淞鹏 189
07媒体插图 191
插图摄影:按需生产的传媒创意影像 192
现实给了梦想多少时间 范顺赞 199
网“兜”新人才 王远征 201
车内的那个“神”——疲劳的货车 曹志鹏 203
斑马线 董国伟 205
十年出城 钱忠君 207
追忆 王夷 209
女儿学礼仪 鲍加 211
浇灌屋顶那一抹新绿 蒲东峰 213
No mobile phone 黄宏伟 215
安全奥运会 黄威 217
到底要不要给孩子割包皮 陈中秋 219
万码奔腾 李树鹏 221
新本草纲目系列 欧阳世忠 223
08公众话题 225
数字影像时代的创意与传播 226
本体语言行动 高东阳 229
动物之家 杨洋 231
社交网络 曾康辉 233
时间系列 张凡 235
消失的记忆 翁顺程 237
新·山海经 吴迪 239
霾高的 骆善新 241
心欲 蓝青 243
APP生活 蒯翔 245
80s 王源鑫 247
城童 贺肖华 249
随迁的书包 孟鲁平 251
阿修,你好吗? 孔万修 253
安全套 赵卫民 255
转基因断想 成贵民 257
洗洗睡吧 郭国柱 259
09私密主题 261
将可能性进行到底 262
阿咔· 阿咔 沈阳 265
TA 李程程 269
少女日记 肖雄 271
我生命轨迹的微积分 陈焕庭 273
一年×12个月×365天 黄志伟 275
双重生活 樊迪+王书晗 277
玩物系列 黄东黎 279
幻想症 胡亦和 281
缚 黄诗慧 283
组合 伍沛雄 285
Connection 张于 287
自画像 林杨原 289
10 观念表达 291
有价值的是创意 292
标本室里的肖像 杨洋 295
遗弃物——你所忽略的再注视 史书 297
对印 岳颖 299
孤独之旅 黄楚 301
被包裹的城市 张慧株 303
空山 陈子遐 305
残山剩水图 刘刚 307
刀叉·围墙·山水 谭星星 309
心相 王雅欣 311
罔境拾遗 吴炜 313
我们生存的立足点除了不断消逝的现实以外,
别无其他 李舜 315
中国摄影先驱邹伯奇 316
“伯奇杯”中国创意摄影展 317
后记 318

前言/序言


雕塑时光,凝固灵韵:中国造像艺术的现代演绎 中国,这片古老而充满智慧的土地,孕育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造像艺术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仅是宗教的载体,更承载着民族的精神、审美的追求以及对生命、宇宙的深刻理解。从庄严肃穆的佛教佛像,到栩栩如生的道教神祇,再到寄托着民间祈愿的祖先塑像,中国的造像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跨越时空,至今仍散发着不朽的光辉。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这些珍贵的造像文物,也不是对其进行枯燥的历史考证。我们的目光,聚焦于一种更为现代、更为前沿的解读方式——创意摄影。我们相信,用当代的视觉语言去对话古老的造像,能够激发出前所未有的火花,让这些沉睡的艺术瑰宝在新的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为何是创意摄影? 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接触到海量的图像信息。然而,信息的泛滥也带来了审美的疲劳。传统的记录式摄影,虽然忠实地呈现了造像的外形,却往往难以触及那些隐藏在冰冷石块、斑驳彩绘之下的灵魂与温度。 创意摄影,则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它不拘泥于对客观物体的忠实复刻,而是通过构图、光影、色彩、叙事、情感表达等多维度的介入,赋予影像以生命和意义。摄影师不再只是一个记录者,而是成为一个理解者、一个再创造者,一个与古老造像进行深层对话的艺术家。 通过创意摄影,我们可以: 剥离历史的尘埃,重塑鲜活的生命: 传统的造像鉴赏,往往需要深厚的历史背景知识。创意摄影则可以通过巧妙的光影处理,凸显造像的肌理、表情、姿态,仿佛将它们从沉寂的博物馆展柜中唤醒,让我们感受到其作为“人”或“神”的情感与生命力。例如,一束斜打的光线,可以瞬间点亮佛陀慈悲的眼眸;一次大胆的色彩运用,可以赋予观音菩萨超凡脱俗的神秘感。 发掘象征的深意,揭示精神的内涵: 造像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关乎哲学、宗教、宇宙观。创意摄影通过富有表现力的构图和意境营造,可以引导观者深入理解这些象征。一张精心设计的构图,可以强化佛像手印的含义;一组对比强烈的色彩,可以暗示善恶的对立。摄影师成为解读这些深层信息的桥梁。 连接古今的对话,引发当代的共鸣: 优秀的作品,总能超越时空,触动人心。创意摄影在呈现造像之美的同时,更注重挖掘其普适性的情感和价值,引发现代人的思考与共鸣。当我们在现代化的都市景观中,看到一尊古老的佛像,经过摄影师的创意构图,也许会引发关于信仰、存在、人生意义的深刻讨论。这种“古今对话”正是创意摄影的魅力所在。 拓展艺术的边界,融合多元的审美: 创意摄影的本质在于“创意”。它鼓励摄影师打破传统界限,将造像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现代技术巧妙融合。这可能包括运用数字后期技术,将造像置于意想不到的环境中;或者通过多重曝光,营造出梦幻般的视觉效果;甚至可以结合装置艺术,让造像的呈现方式更加立体和互动。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造像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拓展了摄影艺术的边界。 本书将带你走进怎样的视觉盛宴? 本书并非一本冰冷的图录,而是一次充满探索与惊喜的视觉旅程。我们将深入探访中国各地著名的造像遗址和博物馆,精心挑选那些极具代表性、且在创作上具有独特视角的造像作品。但我们的重点,将放在那些摄影师们如何运用现代创意手法,去“解读”和“重塑”这些经典之上。 你将看到: 光影的诗篇: 探索摄影师如何运用光线的明暗、色彩的冷暖,来勾勒造像的轮廓,烘托其神韵,甚至赋予其情绪。那些被岁月侵蚀的石窟,在精准的光影下,仿佛重获生命,呈现出令人惊叹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构图的哲思: 审视摄影师如何通过独特的视角、框架和景别,打破常规的观看方式。画面中的留白,可能引发无限的遐想;对称的构图,可以强化造像的庄严;破碎的构图,则可能暗示历史的沧桑。每一个构图的选择,都是摄影师对造像理解的表达。 色彩的叙事: 了解摄影师如何运用色彩的饱和度、对比度和冷暖,来传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鲜艳的色彩,可能凸显造像的活力与祥瑞;暗淡的色彩,则可能渲染出历史的厚重与神秘。色彩不再仅仅是视觉的元素,更是情感的载体。 空间的对话: 观察摄影师如何将造像置于特定的环境之中,引发古今、人神、自然与人文的对话。当一尊古老的佛像出现在现代化的建筑群中,或是在荒芜的自然景观里,那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文化碰撞,会引发我们对历史、当下与未来的深刻反思。 意象的重塑: 欣赏摄影师如何通过象征性的元素、多重曝光、数字合成等手法,将造像的内在精神外化,创造出富有诗意和象征意义的影像。这些作品,往往超越了单纯的“看”,进入了“想象”和“感受”的层面。 细节的放大镜: 关注摄影师如何将镜头聚焦在造像的细微之处,例如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处衣褶的纹理,这些细节往往蕴含着作者的匠心独运,也折射出造像艺术的精湛技艺。 本书的每一幅作品,都经过摄影师的精心构思与后期制作。我们力求呈现的,不仅是造像本身的美,更是摄影师如何通过创意性的拍摄手法,赋予这些经典作品新的生命力和现代意义。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作品,能够引导读者: 重新认识中国造像的艺术价值: 了解其在造型、雕刻、色彩、纹饰等方面的精妙之处,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激发对摄影艺术的欣赏能力: 学习和理解创意摄影在视觉语言、构图、光影、色彩等方面的运用技巧,以及其在表达情感和思想方面的独特优势。 开启跨文化、跨时空的审美体验: 在现代的视觉语境中,重新感受中国传统造像的魅力,体验古老智慧与现代创意的碰撞与融合。 引发对自身文化的反思与认同: 在审视这些被创意重新解读的传统艺术时,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我们相信,每一次对经典的重新解读,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本书,正是希望通过创意摄影这一充满活力的媒介,为中国造像艺术注入新的活力,让更多的人能够跨越时空的阻隔,走进这些凝固了时光的艺术瑰宝,感受它们不朽的精神力量。这不仅仅是一次摄影展览,更是一次关于文化、艺术与创意的深度对话。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场视觉的盛宴,感受中国造像艺术在现代创意摄影下的全新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初拿到手时,那种厚实的纸张质感和精美的封面设计就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特别是考虑到它是一本专业性很强的摄影解读类书籍,作者团队在版式和印刷上的用心程度是显而易见的。每一页的排版都显得井井有条,色彩的还原度非常高,这对于研究影像艺术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我记得翻阅其中几页关于光影处理的篇幅时,那些精修的图片细节清晰可见,即便是微小的光束变化和阴影层次感都能被准确捕捉。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阅读材料,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尤其是当书页展开时,那种沉甸甸的、充满力量的感觉,让人觉得这是一次认真的、值得投入时间的阅读体验。能够把摄影作品的精髓通过纸质媒介如此完美地呈现出来,着实不易,这背后想必凝聚了不少专业人士的心血。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风格如同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身边细致讲解,娓娓道来却又处处暗藏机锋。它不像某些理论书籍那样堆砌晦涩的术语,而是用非常平易近人的语言,将复杂的摄影理念和后期处理技巧进行拆解,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吸收大量知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不同摄影师作品时所采用的对比手法。他们并非简单地赞美,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张照片背后的创作动机、技术选择乃至文化背景,使得读者能够建立起一个多维度的审美框架。这种引导式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自身的思考欲望,促使我去反思自己日常拍摄中的不足与潜力。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拿起相机或打开电脑软件,尝试复刻书中所述的某一特定效果,这种即时反馈的学习过程,效率远超单纯的理论学习。

评分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开阔,它并未将摄影创作局限于传统的风光或人像范畴。它勇敢地探讨了许多边缘化、实验性的摄影主题,以及跨媒介艺术的融合趋势。我记得有一部分内容着重讨论了如何运用非常规材料和暗房技术来创造具有触感的影像作品,这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完美清晰度”的执念。这种对创作边界的不断试探和拓宽,无疑是为所有创作者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它鼓励读者走出舒适区,去探索那些尚未被充分开发的视觉语言。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参与了一场高水平的、充满激情的艺术研讨会,它不仅解答了我的疑问,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心中那团想要创造“不一样”的火花,让我对未来的创作方向有了更清晰且大胆的规划。

评分

对于一个长期关注视觉文化脉络的观察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历史纵深感。它不仅仅停留在当代摄影的潮流分析上,而是巧妙地将近现代的几次摄影流派演变融入到对具体作品的解读之中。这使得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每一次技术革新或艺术思潮是如何具体反映在镜头捕捉的画面之上的。读到关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摄影风格的章节时,我仿佛穿越时空,理解了当时的社会情绪是如何被影像语言所承载和表达的。这种对“时间感”的捕捉和再现能力,是衡量一本摄影读物深度的重要标准。它教会了我如何从一张静态的图片中,读出动态的历史信息,这对于提升自身的影像素养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技术层面的剖析上,达到了相当高的专业水准,但阅读起来却丝毫不感到枯燥或压力山大。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平衡理论深度与可操作性之间的关系。在讲解复杂的光学原理或后期合成流程时,他们总能迅速将其归纳为几个易于理解的步骤或模型。例如,在讨论景深控制的一段描述中,作者没有陷入无穷无尽的焦距参数比较,而是通过几个精心挑选的、不同光圈下拍摄的对比案例,直观地展示了焦点如何引导观众视线。这种“图文并茂”的解释策略,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技术门槛,让初学者也能快速上手,而资深摄影师也能从中找到新的启发点或更优化的工作流程。这是一种非常成熟且周到的内容组织方式。

评分

很好,值得购买........

评分

一般,不建议还没有买的人买这本。

评分

一般,不建议还没有买的人买这本。

评分

中国摄影原创创意少有,来观摩观摩

评分

一般,不建议还没有买的人买这本。

评分

值得学习,?

评分

一般,不建议还没有买的人买这本。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